DB33T245.2-2003江山绿牡丹茶第2部分:栽培技术.doc_第1页
DB33T245.2-2003江山绿牡丹茶第2部分:栽培技术.doc_第2页
DB33T245.2-2003江山绿牡丹茶第2部分:栽培技术.doc_第3页
DB33T245.2-2003江山绿牡丹茶第2部分:栽培技术.doc_第4页
DB33T245.2-2003江山绿牡丹茶第2部分:栽培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33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2003-06-28实施2003-06-20发布江 山 绿 牡 丹 茶第2部分:栽培技术Jiangshan green peony teaPart 2: Cultivation technologyDB33/T 245.2-2003代替DB33/T 245.2-1999浙江省地方标准ICS 67.140.10X 55备案号:13821-20031DB33/T 245.2-2003前 言DB33/ 245-2003江山绿牡丹茶分为四个部分:第1部分:苗木;第2部分:栽培技术;第3部分:鲜叶与加工技术;第4部分:商品茶。本部分为DB33/ 245-2003的第2部分。本部分代替DB33/T 245.2-1999江山绿牡丹第2部分 栽培技术。本部分与DB33/T 245.2-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按照绿色食品无公害茶栽培技术的要求,以及便于茶农易于技术操作着手,从茶叶生产的实用性、食品安全性、茶叶经济效益出发,对原标准作了重大修改,更加详细地表述了茶叶生产技术标准范围。由本部原来十二个的标准增加到十三个标准,增加了一个规划设计标准。其余十二个标准与原标准相同,但标准中内容有较大变动或增加。如公倾(ha)为计算单位改为以666.7m2为计算单位,以生产者习惯计算法进行操作安排生产。又如为了江山绿牡丹茶达到无公害茶标准,从茶园立地条件到栽培技术措施也作了重大修改和增加了一些标准内容。特别在茶树施肥、茶树病虫害防治方面变动更大,使该标准的技术措施贯彻实施更能符合江山绿牡丹茶达到丰产、优质、安全的绿色食品之目的。再如为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在茶树施肥、茶叶采摘等方面也提高了标准,使目前推广的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该标准中得到广泛运用。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江山市农业局、江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江山市茶叶公司、江山市仙霞茶场。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朱炳法、胡群英、严文、毛杨仓、陈光明、郑樟才、余平、姜建东、周浩欣、陈樟水。I江 山 绿 牡 丹 茶第2部分:栽培技术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江山绿牡丹茶建园条件、规划设计、品种选择、开垦、定植、树冠管理、土壤改良与营养、营养与施肥、茶园土壤水分管理、旱害与湿害预防、病虫害综合防治、鲜叶采摘等栽培技术要求。本部分适用于江山绿牡丹茶园的栽培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1-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8321.2-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8321.3-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8321.4-199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8321.5-199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8321.6-2000 农花合理使用准则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3 建园条件3.1 茶园位于江山市行政区域内,茶园周围没有污染源。3.2 土壤土层深厚达1m以上,pH值4.56.0,土壤含石灰不得超过0.2。3.3 山坡地或丘陵地,坡度25以下。4 规划设计4.1 道路设置:根据园地规模、地形、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及其操作道。4.2 排灌系统设置:纵沟、横沟,纵横沟相连、沟沟相通。4.3 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草。4.4 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过程中农药、肥料的使用情况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4.5 品种选择4.5.1 新建名茶基地,应选用适应性强、品质好、产量高、发芽早而齐的无性系繁殖的茶树良种。4.5.2 对原有香气清高、滋味鲜爽、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有性当地群体种、鸠坑等品种要采取更新复壮改造措施。5 开垦5.1 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可直接开垦,深度50cm。5.2 坡度15以上坡地,按等高水平线砌筑梯地,梯面宽应在150cm以上,然后初垦,深度50cm。5.3 在定植前进行复垦,深度20cm30cm。5.4 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开设隔离沟。6 定植6.1 定植时间6.1.1 春季定植:2月中旬至3月上旬。6.1.2 秋季定植: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6.2 定植密度6.2.1 单条播:行距150cm,株距30cm,每丛茶苗2株3株,每666.7m2基本茶苗数0.3万株0.4万株。6.2.2 双条播: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株距30cm,每穴茶苗2株,每666.7m2基本苗数0.5万株0.52万株。6.3 定植沟定植沟按茶行开深50cm,宽60cm。6.4 基肥在定植沟内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每666.7m2施农家土杂肥(无害化处理)等有机肥2500kg或饼肥200kg,或茶叶专用有机复合肥100kg,间隔一段时间后种植。6.5 栽种6.5.1 按规定的行株距开好定植沟(穴),现开现栽。6.5.2 栽植茶苗时,一手扶苗,一手填土,逐层填土,层层压实,至不露须根时,将茶苗轻轻一提,使茶苗根系舒展,再适当加细土压紧,并使茶苗根颈低于土表cm左右,随后浇足“定根水”。注意种植茶苗根系离底肥10cm以上。下雨天栽植茶苗不必压实土壤。6.5.3 移栽定植后应及时铺草覆盖抗旱护苗。覆盖材料可用茅草、蕨类(狼衣草)、稻草、麦杆等。每666.7m2用量1000kg左右。6.5.4 移栽成活后定期检查,发现缺株,及时补齐。7 树冠管理7.1 定型修剪7.1.1 幼龄期茶树、台刈后茶树通过定型修剪促进侧枝形成,培养骨干枝,使其形成广阔的采摘面。7.1.2 定型修剪时间: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第二次在栽后第二年月下旬进行;第三次在定植后第三年春茶采摘后进行。7.1.3 定型修剪高度与方法:第一次在离地18cm20cm处用整枝剪剪去主杆枝;第二次在离地33cm35cm左右处用修枝剪剪去余枝;第三次在离地45cm50cm左右处用修枝剪将树冠剪平。7.2 轻修剪7.2.1 轻修剪的对象是成龄茶园,通过剪去树冠面上突出枝,控制树高,平整冠面,便于采摘管理。7.2.2 轻修剪每年进行次,为提高春茶产量和效益,时间宜在春茶后(月下旬)、或秋末(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7.2.3 方法:用篱剪剪去树冠面上的突出枝、深度约cm左右。7.3 重修剪将衰败茶树的地上部枝条用整枝剪剪去12或13,重新培养丰产树冠。时间撑握在春茶后进行为好。7.4 台刈将衰老茶树地上部枝条离地5cm10cm处全部台刈去,重新塑造丰产树冠。粗壮枝用手锯或台刈剪、锋利柴刀等工具,一般在春茶后进行。7.5 复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行边缘修剪,保持茶行间15cm20cm的间隙,以利于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7.6 修剪枝叶应留在茶园内,以利于培肥土壤。病虫枝条和通过重修剪、台刈的粗干枝应清除出园。8 土壤改良与营养8.1 地力指标一级土壤(壤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大于1.5%、速氮含量大于0.1%、速磷含量大于0.2%、速钾含量1.2%以上、pH值4.56.0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二级土壤(沙土、粘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1%1.5%、速氮0.08%0.1%、速磷0.8%1.2%、速钾0.8%1.2%、pH值同一级土壤。8.2 深翻改土8.2.1 每年或隔年一次,一般在10月11月茶季结束后进行。8.2.2 在茶行中深挖,深度25cm以上。8.2.3 结合深挖,每666.7 m2施1T农家有机肥或0.15T茶用复合肥或0.2T饼肥。8.3 中耕除草8.3.1 每年月中下旬开始中耕,深度5cm10cm。8.3.2 春茶采制结束后(月上、中旬)进行夏茶前中耕,深度10cm15cm。8.3.3 伏耕在月中旬至月中旬进行,深度15cm20cm。8.3.4 中耕结合除草,幼龄茶苗根际杂草用手工拔除。杂草也可用旱地除草剂除灭,注意除草剂不可喷洒在茶苗植株上。8.3.5 茶园耕作应防止水土流失,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复盖度大,杂草为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8.4 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宜间作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8.5 土壤pH值低于的茶园,宜施用白云石粉,石灰等物质调节土壤pH值至4.55.5范围,PH值高于6的茶园应多选用生理酸性肥料,调节土壤p值至适宜的范围。9 营养与施肥9.1 营养诊断茶树缺乏氮、磷、钾三要素所表现出的症状见表。表1 缺三要素症状元素缺 素 症 状氮生长减慢,轮次减少,芽叶变小,对夹叶增加,叶片由绿变黄或淡黄、无光泽,老叶大量脱落,开花结实增多。磷吸收根提早木质化,变成红褐色,吸收能力减退,老叶失去光泽,由绿变为暗绿或暗红色。嫩叶由暗红转变为黄白色,茶树少花果。钾容易感染病害,嫩叶褪绿逐步变淡黄色,节间缩短,叶脉及叶柄出现粉红色,叶质变脆提早脱落。 9.2 施肥时期9.2.1 月中、下旬,施春茶催芽肥。9.2.2 月上、中旬,施夏茶追肥。9.2.3 月下旬、月中旬,分期施三茶和秋茶追肥。9.2.4 10月11月,秋冬季结合深耕施基肥。9.3 施肥数量9.3.1 幼年期茶园,每年氮、磷、钾三要素,用量见表。氮磷钾用量比2:1:1。表2 三要素用量 kg666.7m2 树 龄氮磷钾1年2年232311.53年4年4623239.3.2 成龄生产茶园,以氮为主,磷钾为辅。施肥量根据干茶产量及土壤肥力确定,施基肥时加施一定量的速效氮肥,有利于次年的春茶早发增产。一般情况施肥用量以干茶产量为依据,年产100kg干茶,施纯氮12.5kg计算全年用氮量,氮磷钾的用量比为3:1:1,见表。表3 施肥量 kg666.7m2 干茶产量氮磷钾5062250100123310020020652003003076300 401089.3.3 基肥与追肥用量比为50:50,春夏秋三季追肥用量比为60:20:209.3.4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一般666.7m2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150kg200kg或农家肥1000kg2000kg。9.4 施肥方法9.4.1 沟施:氮肥施用沿树冠边缘垂直行间开10cm15cm深条沟,施入肥料后及时盖土。基肥施用开25cm左右深条沟施肥。9.4.2 根外施:根外施肥宜选傍晚或阴天进行,将肥料均匀喷洒在树冠叶面上,采茶前10d停止使用。10 茶园土壤水分管理10.1 在茶树生长期,要求耕作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90,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应大于70以上。10.2 土壤水分诊断茶树喜湿怕水,对土壤水分反应的症状见表。表4 土壤水分对茶树生育影响 % 土壤含水量茶树表现症 状70旱害成叶变黄绿,淡红而脆,继而枯焦落叶,严重时自上而下枯死。7090正常生长旺盛,伸育正常90湿害根皮粗糙呈灰褐色,新梢生长缓慢,枝叶稀疏,落叶逐渐枯死,缺丛断行。10.3 土壤水分测定按NY/T52的规定执行。11 旱害和湿害预防11.1 旱害预防11.1.1 成龄茶园通过种植遮阴树、中耕除草、铺草、灌溉等办法保持土壤水分。11.1.2 幼龄茶园采取种植绿肥、浅锄保水、培土护苗、铺草、灌溉等抗旱措施。11.2 湿害预防 积水茶园,每隔行行开一条排水沟,沟底宽15cm左右,沟深70cm左右,排水沟或暗沟纵横相通,易于排除地下积水。12 病虫害综合防治12.1 防治要求科学地使用农药,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把病虫种群数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上,保护茶树的正常生育。12.2 防治方针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时、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12.3 防治措施12.3.1 严格执行国家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检疫性病虫传播、蔓延。12.3.2 通过修剪,清除病虫危害枝、落叶,减少病虫源;强化茶园管理,健壮树势,增强茶树的抗病虫能力。并实行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危害茶叶的害虫。12.3.3 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12.3.4 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蓑蛾类,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12.3.5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12.3.6 采用机械人工方法防除杂草。12.3.7 发挥生物防治作用,保护好天敌种群,应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技术,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12.3.8 宜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防治茶树害虫。12.3.9 加强病虫预测预报,做到及时、准确地防治。12.3.10 有限制地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天敌杀伤力低的药剂,合理、交替使用不同的药剂,防止抗药性,注意喷药质量,减少农药使用量。12.3.11 茶园中禁止使用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1605)、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五氯酚钠、杀虫脒、克百威、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来福灵及其混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12.4 茶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见附表5。12.5 茶园限制性可使用农药的安全标准见附表。12.6 安全使用农药12.6.1 按GB 4285和GB/T 8321.1-2000、 GB/T 8321.2-2000、GB/T 8321.3-2000、GB/T 8321.4-1993、GB/T 8321.5-1997、GB/T 8321.6-2000的规定执行。12.6.2 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间隔期内不得采摘。13 鲜叶采摘13.1 采摘标准一芽至一芽二叶初展。13.2 开采时间一般从月开始,以茶树上有符合标准芽叶时开始采摘。13.3 采摘要求13.3.1 按标准采,先发先采,不采雨水叶、病虫叶、紫芽叶、对夹叶、破叶、瘦小芽叶。13.3.2 手工采茶应提手采,严禁捋采和抓采,保持鲜叶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蒂头、茶果和老枝叶。13.3.3 采用清洁、无污染、透气性良好的茶篮或篓筐盛装茶叶,装叶量以不影响鲜叶品质为宜,禁止用透气性差的布袋、塑料袋、塑料桶等盛装鲜叶。表5 茶树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病虫害名称防治指标防治适期推荐使用药剂茶 尺 蠖成龄投产茶园:幼虫量每平方米头以上喷施茶尺蠖病毒制剂应掌握在12龄幼虫,喷施化学农药或植物源农药掌握在龄前幼虫期茶尺蠖病毒制剂、鱼藤酮、苦参碱、联苯菊酯、氯氰菊酯赛丹、溴氰菊酯、除虫脲茶黑毒蛾第一代幼虫量每平方米头以上,第二代幼虫量每平方米头以上龄前幼虫期Bt制剂、苦参碱、溴氰菊酸、氯氰菊酸、敌敌畏、联苯菊酯、除虫脲假眼小绿叶蝉第一峰百叶虫量超过头或每平方米虫量超过15头,第二峰百叶虫量超过12头或每平方米虫量超过27头施药适期掌握在入峰后(高峰前期),且若虫占总量的80以上 白僵菌制剂、鱼 藤 酮、吡虫啉、赛丹、杀螟丹、联苯菊酯、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茶橙瘿螨每平方厘米叶面积有虫3头4头,或指数值68发生高峰期以前,一般为月中旬至月上旬,月下旬至月上旬克螨特、四螨嗪、灭螨灵茶丽纹象甲成龄投产茶园每平方米虫量在15头以上成虫出土盛末期白僵菌、杀螟丹、联苯菊酯茶 毛 虫百丛卵块个以上龄前幼虫期茶毛虫病毒制剂、Bt制剂、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敌敌畏、除虫脲黑剌粉虱小叶种23头叶,大叶种47头叶卵孵化盛末期辛硫磷、吡虫啉、粉虱真菌茶 蚜有蚜芽梢率45,芽下二叶有蚜叶上平均虫口20头发生高峰期,一般为月上中旬和月下旬至10月中旬吡虫啉、辛硫磷、溴氰菊酯茶小卷叶蛾1、2代,采摘前,每米茶丛幼虫数头以上;3代4代每平方米幼虫量15头以上、龄幼虫期敌敌畏、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茶 细 蛾百芽梢有虫头以上 潜叶、卷边期(1龄3龄幼虫期)苦参碱、敌敌畏、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茶 剌 蛾每平方米幼虫数幼龄茶园10头、成龄茶园15头、龄幼虫期参照茶尺蠖茶芽枯病叶罹病率 春茶初期, 老叶发病率46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苯菌灵、甲基托布津茶白星病叶罹病率 春茶期,气温在1624,相对湿度80以上或叶发病率 石灰半量式波尔 多 液、苯菌灵、甲基托布津茶 饼 病叶罹病率44,成叶、芽梢罹病率35素、百菌清35春、秋季发病期,5d天中有3d上午日照2.5mm5.0mm;芽梢发病率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多抗霉素、百菌清茶去纹叶枯病老叶罹病率10156月、8月至月发生盛期,气温28,相对湿度80或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