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2016年修订版)_第1页
石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2016年修订版)_第2页
石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2016年修订版)_第3页
石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2016年修订版)_第4页
石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2016年修订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2016年修订版)目录前言.1 第一章总则.1 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1 第二节规划原则.1 第三节规划期限与范围.2 第二章区域概况.2 第一节地理区位概况.2 第二节自然环境概况.2 第三节经济社会概况.2 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3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3 第二节土地利用特征.4 第三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4 第四节土地利用潜力.5 第四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5 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背景与目标.5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重点.5 第三节土地利用调控目标.6 第五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7 第一节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7 第二节优化建设用地结构.8 第三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9 第六章土地利用布局优化.9 第一节农用地布局.9 第二节城镇用地布局.10 第三节独立工矿用地布局.11 第四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11 第五节交通水利用地布局.11 第六节其他建设用地布局.11 第七节生态用地布局.12 第七章土地利用分区与用途管制.12 第一节土地用途区的划分.12 第二节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13 第八章加强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建设.16 第一节严格耕地保护.16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建设.16 第三节提高耕地质量.17 第四节推进土地综合整治.17 第九章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18 第一节控制建设用地规模.18 第二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19 第三节保障基础设施用地.19 第四节严格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20 第十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21 第一节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1 第二节推进土地生态治理.22 第三节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22 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23 第一节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23 第二节中心城区扩展方向及扩展边界范围.23 第三节中心城区主要规划控制指标.24 第四节中心城区用地总体布局.24 第五节中心城区主要用地布局.24 第六节中心城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5 第七节中心城区压覆矿产资源查询及评估.25 第十二章乡(镇)级土地利用调控.26 第一节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26 第二节乡(镇)级土地利用调控重点.26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31 第一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31 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32 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利益分配机制.32 第四节探索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机制.33 第五节加强规划的实施监督.34 第十四章附则.34 附表 附表1石门县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35 附表2石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36 附表3石门县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37 附表4石门县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38 附表5石门县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分布表.39 附表6石门县建设用地控制表.40 附表7石门县交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41 附表8石门县水利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43 附表9石门县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43 附表10石门县各乡(镇)规划控制指标表.46 附表11石门县土地整治重点项目规划表.47 前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和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石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实施以来,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增强依法用地意识等方面的成效尤为显著。然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为落实这些新要求,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湘国土资发201447号)、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农业委员会的通知(湘国土资发201446号)及相关文件精神,石门县人民政府组织对现行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编制石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以下简称规划)。 石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是依据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基于石门县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新形势和新背景,从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引导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出发,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维护土地生态安全,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有效措施,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1 第一章总则 2 第一节 规划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按照“四个全面”的总体要求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根据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抓住“新型城镇化”、“武陵山区扶贫”等重要战略机遇,结合石门县“十三五”规划,扎实推进“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城镇兴县、旅游活县、交通先行”五大战略,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构建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新模式,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3 第二节 规划原则 一、严格保护耕地原则 坚持从保障粮食、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坚持耕地保护数量和质量并重;积极推进土地整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集约利用土地原则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统筹发展原则 根据石门县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整合土地资源,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促进生态建设原则 立足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倡导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土地利用模式,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加强宏观调控原则 加强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增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第三节 规划期限与范围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6年为修改年,2020年为目标年。规划范围为石门县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土地,总面积397012.83公顷。 5 第二章 区域概况 6 第一节 地理区位概况 石门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武陵山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位于东经110290411132 30和北纬291626300849之间,有湘西北门户之称,区位优势明显。东与澧县、临澧县交界,西与桑植县、湖北鹤峰县相邻,南连桃源县、慈利县,北接湖北五峰县、松滋县。焦柳铁路贯穿东西,石长铁路在石门接轨,构成了湖南省最大的县级铁路交通枢纽,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即将建设的安慈高速、宜张高速在境内通过并设出入口。 7 第二节 自然环境概况 石门县地貌特点大体是北阔南窄,以山体为主的“倒葫芦”状地形;南北幅源辽阔,山脉走向呈南西北东及北东走向。境内地势西北高峻,东南平缓,从山地、丘陵到平原的过渡中有梯级降低现象。石门县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丰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境内水系发达,“澧水”横贯县域南部,其一级支流有渫水、道水、沱水都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石门县有“矿都”之称,其中雄磺矿储量居世界之最,矽砂矿储量居亚洲之首,磷矿储量为全国之冠。旅游资源地方特色浓郁。主要自然景观有原始神秘的森林风光、沟壑纵横的峡谷风光和风光旖旎的岛屿山水风景;人文资源以闯王禅隐、茶禅文化、国家级森林公园夹山公园和具有石门特色的土家族文化为主。 8 第三节 经济社会概况 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193.84亿元,比2005年增加138.4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4.88%。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1.20:34.60:34.20调整为17.92:42.13:39.96,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大幅上升。2014年全县常住人口59.9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47万人。城镇化率为37.46%,比2005年增加14.42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 9 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0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 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类标准,根据地籍变更数据统计,2014年石门县土地总规模397012.83公顷。其中:农用地335289.31公顷,占土地总规模的84.45%,建设用地18748.00公顷,占土地总规模的4.72%,其他土地42975.52公顷,占土地总规模的10.82%(表3-1)。 表3-1石门县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公顷、% 地类 面积 占全县比例 总计 397012.83 100.00 农用地 合计 335289.31 84.45 耕地 48506.25 12.22 园地 16758.50 4.22 林地 257650.73 64.90 牧草地 0.00 0.00 其他农用地 12373.83 3.12 建设用地 合计 18748.00 4.72 城乡建设用地 小计 15471.71 3.90 建制镇 2192.57 0.55 农村居民点 12773.91 3.22 采矿与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505.23 0.13 交通用地 1312.54 0.33 水利用地 1901.03 0.48 其他建设用地 62.72 0.02 其他土地 合计 42975.52 10.82 水域 11640.95 2.93 自然保留地 31334.57 7.89 11 第二节 土地利用特征 一、林地占土地利用结构比重较大 2014年,石门县林地资源占了农用地比重的76.84%,更是占了全县土地资源总量的64.90%,林地资源丰富是石门县多山复杂的地形决定的。林地资源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较好的利用和开发林地资源,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利用率较低 2014年,其他土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0.82%,土地利用率仅89.17%。建设用地仅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72%,但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城镇工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增大,建设用地需求量更是不断增加,土地的供需形势日趋紧张,亟需通过本次规划修改缓解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压力。 三、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较高 全县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为主要用地类型,占建设用地面积的68.13%,受地形地貌和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零散。 四、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性较强 全县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增长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工矿建设用地呈上升趋势。从空间上来看,县城以及周边乡镇地区人口集聚、经济增长较快,城镇工矿用地比重较大,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度也相对较高。 12 第三节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未来几年是石门县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十三五”期间省市重点项目的陆续实施,建设用地的需求将快速增长,不可避免的会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矛盾会愈发突出。 二、城乡建设用地缺乏统筹,二元用地结构问题突出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县城镇建设用地呈快速增长趋势,但农村居民点缩减速度明显低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速度,建设用地总规模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缺乏统一市场的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决定了二元土地利用的现状。规划亟需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开展,推动城乡建设用地的互动,以有效的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的不断大幅度增加。 三、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2014年,全县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2697.80公顷,单位城镇工矿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为589.78万元/公顷,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92.08万元/公顷,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有待提高。全县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223.71平方米,远高于国家140平方米/人的规划上限,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低。 四、土地生态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石门县是一个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生态本底较好的地区。但也是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的开采和不合理利用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相当数量的废弃矿区需要复垦和治理。同时,较多的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因而,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必要的工程措施,进一步改善石门县土地生态环境。 13 第四节 土地利用潜力 一、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 通过潜力测算,全县通过土地整治可补充耕地5834.69公顷。其中,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3391.54公顷,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潜力311.03公顷,土地开发新增耕地潜力2132.12公顷。 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 通过潜力测算,全县城镇工矿用地集约利用潜力226.10公顷,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潜力4779.84公顷,合计5005.94公顷。 14 第四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5 第一节 土地利用战略背景与目标 以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武陵山区扶贫开发、湖南省“一带一部”战略实施、区域交通条件改善等为主要背景,基于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按照“生态优先,适度发展”的原则,深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以“精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为重点,以节约与集约用地为核心,以优化结构、整合空间、分区引导为手段,构建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新模式,为建设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安全、环境宜居的石门提供用地保障。 16 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重点 一、统筹城乡土地利用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先保障中心城区发展,加强重点城镇、重点集镇的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缩减相挂钩,促进城乡居民点网络体系的协调与完善;保障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项目用地,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确保各项设施的高效优质供应。 二、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坚持以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推进耕地保护由重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转变。认真落实建设占用耕地补偿的法定义务,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区内耕地补充潜力。 三、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引导资源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按照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正确处理地区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划分土地用途区,明确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土地合理配置,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 四、统筹增量与存量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坚持各业用地走内涵与外延相结合、以内涵为38150主的发展道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效益。 五、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保护优先、兼顾治理的要求,协调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环境功能区域协调性原则出发,实现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分区管制,制定分区管制规则,对土地开发利用行为进行环境约束。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增强区域防洪能力。强调土地规划中生态环境的高标准设计和建设,注重土地生态基础设施和生态景观建设,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污染,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17 第三节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一、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2014年全县耕地面积为48506.25公顷,规划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160.00公顷。规划期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8150.00公顷。 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目标 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8734.52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563.98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4334.80公顷以内,中心城区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2912.89公顷以内。 三、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规划期间,全县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3817.89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控制在3491.92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1845.62公顷以内。 四、土地整治目标 规划期间,全县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不低于2128.94公顷,其中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1093.96公顷,通过土地复垦补充耕地158.29公顷,通过其他土地开发补充耕地876.69公顷。 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到2020年,具有改善生态环境作用的耕地、园地、林地、水域、自然保留地等基础性生态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92.28%,林地覆盖率不低于65.22%。 六、土地利用效益目标 土地利用率由2014年的89.18%提高至2020年的89.22%,土地产出率由2014年的488.25万元/平方公里提高至2020年的831.21万元/平方公里。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20.27平方米/人以内。 18 第五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9 第一节 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 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和布局,因地制宜安排耕地、园地、林地等各类用地。 2014年全县农用地面积为335289.3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45%;2020年为335492.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50%,比2014年增加203.35公顷。 一、耕地 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以农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为平台,推进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确保石门县耕地保有量目标得以实现。 2014年全县耕地面积为48506.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22%;到2020年耕地面积为47472.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96%,比2014年减少1033.65公顷。 二、园地 加大科技投入,挖掘现有园地的生产潜力。调整园地生产布局,引导园地向条件适宜的低丘缓坡地集中发展。加强对中低产园地的改造和管理,推进特色园地的规模化和基地化发展。 2014年全县园地面积为16758.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2%;到2020年园地面积为17150.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2%,比2014年增加391.52公顷。 三、林地 控制各项建设工程征占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生态脆弱地区的林地,重点保护和建设澧水、主要铁路、公路沿线防护林地。建设高标准绿色通道、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林地。加强低效林地的改造,加快受损林地的恢复和重建。 2014年全县林地面积为257650.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90%;到2020年林地面积为258935.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5.22%,比2014年增加1284.78公顷。 四、其他农用地 保障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及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必需的其他农用地面积。加强生态养猪场等畜禽养殖用地规划,坚持区域化布局,推进标准化管理。 2014年全县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2373.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2%;到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1934.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1%,比2014年减少439.30公顷。 20 第二节 优化建设用地结构 围绕实现人口与建设用地协调增长,提高建设用地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根据省下达的控制指标,优先确保重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需求;保障县域经济发展必需的城镇及独立建设用地;结合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满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必需的村镇建设用地需求。 2014年建设用地为18748.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2%;到2020年建设用地为18734.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2%,比2014年减少13.48公顷。 一、城镇用地 2014年城镇用地面积为2192.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5%;到2020年城镇用地面积为3727.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4%,比2014年增加1535.11公顷。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2014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2773.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2%;到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0229.1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85%,比2014年减少2544.73公顷。 三、采矿与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2014年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505.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3%;到2020年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607.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5%,比2014年增加101.89公顷。 四、交通水利用地 2014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3213.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1%;到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3973.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比2014年增加759.67公顷。 五、其他建设用地 2014年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62.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到2020年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197.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5%,比2014年增加134.58公顷。 21 第三节 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适度开发宜农未利用土地。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和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2014年其他土地面积为42975.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2%;到2020年其他土地面积为42785.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78%,比2014年减少189.87公顷。 一、水域 2014年,水域面积11640.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3%;到2020年水域面积为11625.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3%,比2014年减少15.89公顷。 二、自然保留地 2014年,自然保留地面积31334.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9%;到2020年自然保留地面积为31160.5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5%,较2014年减少173.98公顷。 22 第六章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3 第一节 农用地布局 规划期内,县域农用地布局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依托各乡镇的地理优势和产业特色,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在县域南部蒙泉、夹山及易家渡一带,以商品粮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建立优质稻产业带;在县域雁池乡以南的各乡镇大力发展柑橘、油菜等经济作物;在县域西北部的壶瓶山镇、东山峰农场重点建设有机茶、高山蔬菜、烤烟和油料生产基地;罗坪、南北镇、太平、所街等乡镇重点发展旱杂粮作物和中药材。 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方针,合理调整基本农田布局。减少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基本农田,将部分低等别、质量较差、田面坡度大于25、生态脆弱区、区位偏僻、不易管理、水土流失严重的基本农田调出。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粮、棉、油基地内的耕地,集中连片、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交通沿线、城镇工矿、集镇村庄周围的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 全县耕地主要分布在县域南部区域,包括夹山、易家渡、蒙泉、白云、新铺等乡镇。 全县园地以果园、茶园为主,主要分布在白云、壶瓶山、夹山、蒙泉、皂市和新关等乡镇。 全县林地主要分布在县域西部和北部区域,包括壶瓶山、罗坪、磨市、南北、所街、雁池、太平和子良等乡镇。 24 第二节 城镇用地布局 以楚江、二都、宝峰、永兴四个街道办事处组成的中心城区为核心,大力发展重点镇、积极发展一般镇,依托交通网络体系,形成“一核一轴三区”的空间结构。其中“一核”是指中心城区,是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一轴”指依托308省道形成的贯穿县域全境的南北向主要城镇发展轴;“三区”指根据保持资源、社会发展条件的相似性、经济结构的整体性、生产的专业化和经济发展方向的一致性,把全县分为三大城镇发展片区,包括东南部片区、中部片区和西北部片区。 东南部片区包括中心城区以及夹山镇、蒙泉镇、新铺镇、新关镇和易家渡镇,依托便捷的区域交通条件,重点增强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和功能,做好以石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的工业园区建设,以铁路站场为依托的物流园区建设,发展以夹山国家森林公园、蒙泉湖及石门县城景点为依托的旅游业。 中部片区包括维新镇、磨市镇、雁池乡、太平镇、子良镇、三圣乡、白云镇和皂市镇。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农业观光等,壮大生态农业保育功能。其中维新镇、太平镇成为辐射本区的中心城镇。 西北部片区包括南北镇、罗坪乡、所街乡和壶瓶山镇。该片区重点发挥高山地势的优势,发展高山经济作物和生态旅游。壶瓶山镇成为本区域的中心城镇,以壶瓶山为旅游发展中心,协同周边乡镇一同发展,打造西北部生态环保旅游经济区。 到2020年,全县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727.68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1611.51公顷以内,占用耕地控制在802.14公顷以内。 中心城区到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2734.34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城镇用地控制在1226.90公顷以内,占用耕地控制在589.30公顷以内。 重点镇包括蒙泉镇、维新镇、太平镇和壶瓶山镇4个建制镇,到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98.46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142.25公顷以内,占用耕地控制在85.74公顷以内。 一般镇(乡)包括夹山镇、新关镇、皂市镇、南北镇、易家渡镇、磨市镇及新铺镇、白云镇、三圣乡等集镇,到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594.89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242.36公顷以内,占用耕地控制在127.10公顷以内。 表6-12006-2020年城镇用地控制表 单位:公顷 类别 2020年面积 2006-2020年 新增面积 其中占用耕地 总计 3727.68 1611.51 802.14 中心城区 小计 2734.34 1226.90 589.30 楚江街道 605.92 291.01 134.90 宝峰街道 1253.77 555.40 269.08 二都街道 329.68 146.90 69.05 永兴街道 544.97 233.59 116.27 重点镇 小计 398.46 142.25 85.74 蒙泉镇 184.68 49.84 39.74 维新镇 47.59 20.57 10.24 壶瓶山镇 108.71 46.99 23.39 太平镇 57.48 24.85 12.37 一般镇(乡) 小计 594.89 242.36 127.10 夹山镇 123.42 53.36 26.56 新关镇 150.12 64.90 32.30 皂市镇 187.48 66.23 40.34 南北镇 21.97 9.50 4.73 易家渡镇 73.44 31.75 15.80 磨市镇 34.23 14.80 7.37 新铺镇 0.00 0.00 0.00 白云镇 0.00 0.00 0.00 三圣乡 0.00 0.00 0.00 子良镇 0.79 0.34 0.00 雁池乡 0.08 0.03 0.00 所街乡 3.36 1.45 0.00 罗坪乡 0.00 0.00 0.00 25 第三节 独立工矿用地布局 全县新增独立工矿用地主要用于满足选址有特殊要求,不宜在城镇或村镇内布置的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的需求。规划期内适量安排已有独立工矿用地中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项目改扩建用地。重点保障符合单独选址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的用地需求。 到2020年,全县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控制在607.12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207.00公顷以内,占用耕地控制在98.10公顷以内。 26 第四节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规划期内,重点建设好白云、三圣、子良、雁池、所街、罗坪六个集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搞好全县20个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集镇和村庄建设坚持集中紧凑、合理布局,引导农村住宅适度集中,并加大零星农民住房的撤并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居住环境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到2020年,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控制在10229.18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979.90公顷以内,占用耕地控制在471.89公顷以内。 27 第五节 交通水利用地布局 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配套建设、节约用地的原则,优化各类基础设施用地配置,着力提升现有设施等级,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防止盲目重复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规划重点交通项目34个。其中铁路项目3个,包括石长铁路电气化改造及增建二线工程、呼兰高铁石门段、焦柳铁路扩能改造及复线建设;旅游公路项目1个,为龙王洞景区旅游公路;高速公路项目3个,包括安慈高速、宜张高速、何岗至盘塘高速公路等;其他国、省道公路项目27个,包括G353沅醴快干线、G241壶瓶山至国太桥、S301壶瓶山至大京竹、S302九渡河至杨柳、S305常家峪至尖峰、S308延长线等。 规划重点水利项目21个,其中水库项目1个,为皂市水库;防洪堤坝项目3个,为县城防洪大堤和太平、三圣水库大坝,水电站项目13个,包括皂市镇白沙水电站、所街电站、三江口左岸电站等,水厂2个,为蒙泉镇水厂、石门渫水水厂,防洪工程2个,为城市防洪排涝综合工程和农村山洪灾害综合防预工程。 到2020年,全县交通水利用地控制在3973.24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895.73公顷以内,占用耕地控制在422.09公顷以内。 28 第六节 其他建设用地布局 规划期内,全县安排壶瓶山旅游设施、夹山游客接待中心、所街土司衙门、罗坪长梯隘村4A景区建设、龙王洞景区建设等风景旅游设施用地,以及白云山、金玉观公墓,主要布局在楚江、永兴、二都街道。 到2020年,全县其他建设用地控制在197.30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123.75公顷以内,占用耕地控制在51.40公顷以内。 29 第七节 生态用地布局 石门县生态用地主要由生态林保护区、水源生态保护区和风景名胜保护区组成。生态林保护区包括夹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浦寺森林公园,总规模66963.30公顷;水源生态保护区包括澧水石门段、皂市水库、蒙泉水库等水源地,总规模8938.80公顷;风景名胜保护区主要包括武宵山风景名胜区、蒙泉湖风景名胜区,总规模1344.38公顷。在生态保护区的禁止开发区内实行强制性的环境保护,严禁不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在生态保护区的限制开发区内可在不危及区域生态系统安全的基础上,引入适度的开发,发展生态产业。 30 第七章 土地利用分区与用途管制 31 第一节土地用途区的划分 根据土地利用的主导用途、限制条件,按照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将石门县土地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林业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8个土地用途区。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将集中连片、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良好、面积在5公顷以上的现有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新增的优质耕地及上述耕地范围内的其他零星土地,为基本农田和生态建设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和其他农业设施用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全县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为44665.93公顷。 二、一般农地区 将面积在5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及独立工矿区外的现有耕地、园地、宜园后备土地资源,通过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和园地及上述范围内的其他零星土地,畜禽和水产养殖用地,为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划入一般农地区。全县划定一般农地区面积29381.39公顷。 三、城镇建设用地区 将面积在5公顷以上,现有城镇用地及规划期间新增城镇用地划入城镇建设用地区。全县划定城镇建设用地区面积3759.20公顷。 四、村镇建设用地区 将面积在5公顷以上,重点发展的村庄现状及规划新增建设用地划入村镇建设用地区。全县划定村镇建设用地区面积为10103.44公顷。 五、独立工矿区 将面积在5公顷以上,独立于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以外,规划期间不改变用途的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划入独立工矿区。全县划定独立工矿区面积575.53公顷。 六、林业用地区 将面积在25公顷以上,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及独立工矿区外,现有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宜林后备土地资源及上述范围内的其他零星土地划入林业用地区。全县划定林业用地区面积270895.08公顷。 七、风景旅游用地区 将面积在5公顷以上的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为游人服务而又独立设置的管理机构、科技教育、对外及内部交通、通讯用地、水、电、热、气、环境、防灾设施用地等划入风景旅游用地区。全县划定风景旅游用地区土地面积104.62公顷,主要包括壶瓶山、夹山等旅游景区及乡村旅游设施用地。 八、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将面积在25公顷以上的河湖及蓄滞洪区、重要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高危险地区等划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全县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面积419.08公顷,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易家渡镇和罗坪乡。 32 第二节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 为限制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行为,保障规划确定的用途区目标的实现,特制定各用途区管制规则。各用途区内土地利用必须严格遵循管制规则。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 鼓励区内现有非农业建设用地和其它零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