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县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2)_第1页
兰考县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2)_第2页
兰考县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2)_第3页
兰考县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2)_第4页
兰考县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 目 名 称:兰考县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编制人员 名 单:院 长: 杨德民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 管 副 院 长: 平玉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院 总 规 划 师: 黄向球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王建军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城市设计分院院 长: 徐国亮 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城市设计分院副院长: 赖 琰 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城市设计分院总 工: 李培风 高级工程师项 目 负 责 人: 郝 阳 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项 目 组 人 员: 焦 阳 李小虎 刘振华张宇告 袁孝腾 梁远豪校 核: 孙玉杰 工 程 师编制单位: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资质等级:甲级 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兰考县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文 本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二一六年十一月目 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1第一条规划背景1第二条规划目的1第三条规划依据1第四条规划原则2第五条规划范围2第六条规划期限2第七条规划目标与规模2第二章规划可行性分析3第八条综合管廊建设的可行性3第九条综合管廊建设的必要性3第三章建设区域3第十条管廊适建分析3第十一条综合管廊适建区4第四章系统布局4第十二条总体布局原则4第十三条管廊平面布局4第五章管线入廊分析5第十四条入廊管线选择原则5第十五条管线入廊分析5第十六条管线入廊选择5第六章管廊断面规划5第十七条各路段管线断面5第七章三维控制规划5第十八条平面布置的原则5第十九条管廊平面位置规划6第二十条竖向布置原则6第二十一条竖向控制6第八章重要节点控制规划7第二十二条管线分支口7第二十三条管廊交叉口7第二十四条管廊穿越河流7第二十五条管廊穿越地下通道7第九章配套设施7第二十六条监控中心7第二十七条通风口8第二十八条投料口及人员出入口8第二十九条逃生口8第十章附属设施8第三十条附属用房8第三十一条消防系统8第三十二条排水系统8第三十三条通风系统9第三十四条供电系统9第三十五条照明系统9第三十六条监控与报警系统9第十一章安全防灾9第三十七条抗震9第三十八条防火10第三十九条防洪10第四十条防空10第四十一条防恐10第十二章建设时序10第四十二条近期建设规划10第四十三条远期建设规划10第十三章投资估算10第四十四条廊体及附属设施建设经济分析10第十四章保障措施11第四十五条建设用地保障11第四十六条资金保障11第四十七条政策保障11第四十八条日常维护管理保障11兰考县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第一章 规划总论第一条 规划背景为了解决新敷设地下管线或检修老地下管线造成道路重复开挖形成的“马路拉链”等地下管线问题,美化城市景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按照(国办发201427号)、(国办发201427号)、(国办发201561号)、豫政办201639号文件要求,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建城201570号”下发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制定本规划文本。第二条 规划目的本规划旨在充分贯彻集约化城市公共资源共享的原则,以集约高效为核心,以复合配置为指导,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系统和管理方法实现综合城市基础设施保障系统,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条 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主要政府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7号)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61号)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建城201570号)2015年12月20日-21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2016年2月29日至3月1日召开的河南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豫政办201639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实施意见(3)上位规划兰考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4)相关规划与设计兰考县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2014-2030)兰考县中心城区电力专项规划(2013-2030)兰考县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4-2030)兰考县中心城区排水专项规划(2014-2030)兰考县中心城区通信专项规划(2015-2030)兰考县中心城区燃气专项规划(2015-2030)兰考县中心城区道路系统专项规划(2014-2030)兰考县商务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5)标准及规范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管理标准(CECS401:2015)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管理标准(CECS402:201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413-2007)防洪标准(GB 50201-2014)城市居住区人民防空工程规划规范(GB 50808-201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2-2009)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2011)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 16-200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201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 50788-201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4年版)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2000)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 502931999)城市通信工程规划规范GB/T 50853-2013通信管道与通信工程设计规范GB 50373-200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2006城镇燃气技术规范GB 50494-2009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 34-2010第四条 规划原则(1)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原则坚持立足实际,统筹考虑建设区域内道路、管线规划和建设情况,充分结合地下空间开发、人防建设的规划,分析项目同步实施的可行性,确定入廊管线的入廊时序。提高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2)统筹协调、协同发展原则与兰考县总规及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保障专项规划的科学性、统筹性、超前性与可操作性。(3)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体现兰考的地域特色。(4)因地制宜、适度建设布局原则必须充分考虑兰考未来发展对市政管线的要求。在规划布局时,应尽可能地让各种管线进入管廊内,以充分发挥其作用。第五条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编制范围与兰考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所确定的中心城区用地范围一致,具体为郑徐高铁客运专线以北、东明大道以西、光裕大道以南、蒙泽路以东区域。规划区总用地面65.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至2030年发展到61万人。第六条 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规划期限定为2016-2030年。其中,近期规划定为2016-2020年,远期规划定为2021年-2030年。(大标题为2015-2030,应统一)第七条 规划目标与规模(1)规划目标通过区域综合管廊建设,带动全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干线、支线、缆线管廊相结合,近期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建设目标。远期基本消除主要城市主干道、城市核心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高强度成片集中开发区域“马路拉链”问题,主要街道消除架空线,城市地面景观明显好转。(2)规划规模本次规划干支混合管廊总长40.2公里,缆线管廊随道路建设同步敷设。按建设年限划分,近期2016-2020年综合管廊建设规模为12.7公里,近期建设多集中在西部新区和南部产业聚集区。远期2021-2030年建设27.5公里。按管廊种类划分,干线或干支混合综合管廊建设规模为18.6公里,支线综合管廊建设规模21.6公里。第二章 规划可行性分析第八条 综合管廊建设的可行性(1)建设和管理技术可行:综合管廊在建设和管理技术上已经成熟,运行也十分可靠,为兰考县建设综合管廊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2)发展可行:目前兰考县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可以满足综合管廊的建设与发展。(3)地质可行:兰考县全县土质大部分由冲积和淤积的粉、细砂、亚砂土、亚粘土及部分淤土组成,可以满足地下管廊建设。(4)建设优势:兰考县的市政道路及管网的建设均由政府及公用事业单位统一管理,为综合管廊的实施提供了建设条件。(5)改造优势:管廊建成后,可以避免建设过程中市政服务的中断,提供一个更新城市基础设施的机会,确保今后更快、更好、更有活力的城市基础设施能力。(6)政策优势:兰考县享有省直管县的经济管理权限,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7)经济支持:兰考县受到国家重点关注,国家对兰考县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为综合管廊的实施提供了经济条件。第九条 综合管廊建设的必要性(1)兰考县定位和市政服务功能的需要。(2)兰考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3)保证兰考县地下管线安全运营的需要。(4)消除兰考县“拉链路”现象,保障交通安全畅通。(5)消除兰考县“蜘蛛网”架空线现象,保证良好的市容形象。(7)兰考县城市环境建设的需要。(8)有利于政府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控制和管理。第三章 建设区域第十条 管廊适建分析按照兰考县城区现状及总规划,综合区位因素、用地性质、地质条件、开发建设强度、地下空间利用、道路系统及重要节点穿越、相关工程建设条件、现状及规划管线情况,分析综合管廊适建区域。(1)交通运输繁忙的城市主干道规划中心城区道路形成“十横、七纵、一环”方格网结构,其中,“十横”为光裕大道、文体路、兴兰大道、考城路、兰阳路、中山路、车站路、华梁街、中州路和科技路,“七纵”为文兴路、济阳大道、黄河路、迎宾大道、裕禄大道、学院路和东明大道。(2)城市核心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高强度成片集中开发区规划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一环、两带、两轴、四区、多中心”。其中,四区是指被兰阳河和陇海铁路线分割而形成的北、西、中、南四个城市组团,多中心是指老城区综合中心、北部文体综合中心、南部高铁综合中心。(3)配合地下空间及人防设施建设地段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主要选择城市公共活动聚集、公共建筑的开发强度高、建设量大的地区,道路交通规划确定的主要站点,规划的各类商业区与交通站点相结合的区域以及近期城市建设的重点地区。(4)重要广场根据兰考总规,规划结合城市火车站、高铁站建设供人流、车流集散的广场;结合北部文体中心建设一处大型游憩、集会型广场。(5)主要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根据兰考总规,城区主干路与河流交叉口共计36处,城区主干路与陇海铁路交叉口共计6处。(6)重要公共空间根据兰考总规,兰考县中心城区主要公园有10处,分别为麒麟湖公园、兰阳湖公园、仙霞池公园、南湖公园、龙湖公园、凤鸣湖公园、青阳湖公园、康苑公园、焦裕禄纪念园、焦桐园、焦裕禄精神文化园。第十一条 综合管廊适建区规划选择以下4处为综合管廊优先建设区域:西部片区中心-商务中心区域(新建),范围为长兴路和文兴路以东、中山路以北、黄河路以西、考城路以南,面积约810.65公顷;老城中心区域(不含焦裕禄纪念园,旧城),范围为黄河路和桐月路以东、车站路和陇海铁路以北、胜利路以西、商城西路以南,面积约439.10公顷;北部行政中心-片区中心区域(不含焦桐和焦裕禄精神文化园,旧城),范围为黄河路和裕禄大道以东、兴兰大道和文体路以北、胜利路和东明大道以西、兰康街和福临街以南,面积约269.63公顷;产业集聚区中心-高铁站片区中心区域(新建),范围为惠民路以东、高铁站以北、宝龙路和迎宾大道以西、华梁街以南,面积约515.21公顷。第四章 系统布局第十二条 总体布局原则(1)落实兰考县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重点依托旧城改造、西部中心商务区、产业聚集区建设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2)契合城区道路改扩建和新建、高压线入地、供水管网改扩建、热力管网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布局。(3)结合给水工程、电力、燃气、通信等专项规划,充分分析管线的主干通道对综合管廊建设进行布局。(4)结合管线普查情况,分析现状管线存在的问题,以解决现状问题为导向进行管廊建设。第十三条 管廊平面布局根据兰考县中心城区的地貌、地质、城市功能区分布等情况,综合管廊平面布局以陇海铁路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兼顾两个区域间的联络。陇海铁路以北区域:以济阳大道为轴线,大体形成“丰”字型管廊系统,管廊总长度约15.3公里,近期建设3.1公里,远期建设12.2公里;管廊分布在兰康街、考城路、兰阳路、中山路、长兴路、济阳大道、黄河路。陇海铁路以南区域:以黄河路、迎宾大道为轴线大体形成“王”字型管廊系统,管廊总长度约18.8公里,近期建设9.6公里,远期建设9.2公里;管廊分布在华梁街、科技路、阳泰街、济阳大道、黄河路、迎宾大道。两个区域管廊通过济阳大道6.1公里下穿陇海铁路综合管廊进行连接。第五章 管线入廊分析第十四条 入廊管线选择原则(1)给水、供热、再生水、电力、通信为常规纳入综合管廊管线,条件适宜时应考虑将重要的临近管道或缆线调整至管廊建设路段。(2)综合管廊建设过程中应因地制宜、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地将污水、雨水、燃气管道纳入综合管廊内,对于未纳入路段应分析原因。(3)现状改造道路建设管廊时,应结合主干管迁改建设,管线运行情况等选择入廊管线,并适当考虑预留。第十五条 管线入廊分析(1)给水、再生水、热力管道均为压力管道,扩容可能性小,技术成熟,兰考县主城区地形平坦,管线入廊对管廊断面和埋深影响小,入廊后可以有效克服管道直埋时渗漏、爆管、腐蚀等问题,有利于管道的安全运行、管理和检修,应优先考虑入廊。热力管道入廊时不能与电力、燃气管线共舱,且要做保温隔热处理后入廊。(2)电力、通信电缆具有可以变形、灵活布置、不易受管廊纵断面变化影响的优点,在管廊内设置的自由度和弹性较大,便于扩充,技术成熟,应优先入廊。(3)燃气管道必须独立成舱,需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检测仪和独立的通风系统等设施,应配备监控、燃气感应等设备,增加建设和管理成本,本次规划在管廊建设路段将燃气管道纳入管廊。(4)雨、污水管道管径大,占用空间较大,管道接入口较多,每隔一定的距离要布置检查井,管道入廊时通常需要设独立的舱室,增加建设成本。重力流管道,高程限制较大,兰考县城区地势平坦,管道埋深较大,入廊后会增加管廊埋深和断面。兰考县多数道路近期刚完成雨、污水改造工程,将雨、污水管道再次纳入综合管廊引起二次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充分考虑兰考县经济、地形地势等情况,本次规划暂不考虑将雨、污水管道纳入综合管廊。第十六条 管线入廊选择根据入廊管线的选择原则、入廊管线分析以及各市政管线专项规划分析,确定各管廊管线入廊情况,管线入廊情况见附表1。第六章 管廊断面规划第十七条 各路段管线断面由各路段入廊管线的类型,确定综合管廊断面的具体形式,各路段断面规划情况见附表2。第七章 三维控制规划第十八条 平面布置的原则(1)沿现状道路布置的综合管廊,应尽可能的减少基坑开挖对现状道路的影响,尽可能的结合道路改扩建工程同步建设。(2)为沿线规划的商业、建筑物及道路地下空间预留实施空间。(3)管廊位于车行道下时,尽可能减少不均匀沉降对道路路面的影响。(4)有利于吊装口、通风口、逃生口等设施的布置。第十九条 管廊平面位置规划管廊平面线形与所在道路平面线形,平面位置与地面建(构)筑物的基础设施的平面位置相协调。管廊与外部工程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规定。管廊与邻近建(构)筑物的间距应满足施工及基础安全间距要求。规划兰考县综合管廊平面位置如下:(1)近期建设综合管廊考城路(焦桐路-东明路,顺兴路-济阳大道):规划综合管廊距道路中线中北11.0米,控制宽度5.4米;长兴路(荷房街-文昌街):规划综合管廊局道路中线中西16.0米,控制宽度5.5米;迎宾大道(科技路-阳泰街):规划综合管廊局道路中线中西18.0米,控制宽度3.2米;阳泰街:规划综合管廊局道路中线中南10.0米,控制宽度3.2米;中山路(黄河路-胜利路):规划综合管廊局道路中线中南22.0米,控制宽度5.2米;兰阳路(长兴路-济阳大道):规划综合管廊局道路中线中南18.0米,控制宽度6.5米;兰阳路(济阳大道-黄河路):规划综合管廊局道路中线中南11.0米,控制宽度6.5米。(2)远期建设综合管廊兰康街(黄河路-学院路):规划综合管廊距道路中线中南13.0米,控制宽度7.0米;兰康街(兰坝路-黄河路):规划综合管廊距道路中线中南12.5米,控制宽度5.1米;黄河路(考城路-兰康街):规划综合管廊距道路中线中西13米,控制宽度8.7米;考城路(济阳大道-黄河路):规划综合管廊距道路中线中北11.0米,控制宽度5.4米;考城路(黄河路-焦桐路):规划综合管廊距道路中线中北10.9米,控制宽度6.5米;济阳大道(玉虹路水厂-华梁街):规划综合管廊距道路中线中西22.0米,控制宽度6.0米;中山路(蒙泽路-黄河路):规划综合管廊距道路中线中南27.0米,控制宽度5.2米;华梁街(济阳大道-宝龙路):规划综合管廊距道路中线中南20.5米,控制宽度8.6米;黄河路(科技路-华梁街):规划综合管廊距道路中线0.0米,控制宽度7.2米;科技路(惠民路-东泰路):规划综合管廊距道路中线中南12.5米,控制宽度3.2米。第二十条 竖向布置原则(1)综合管廊的覆土厚度应遵循“满足需要、经济适用的原则”。综合管廊埋深太浅,容易对地面设施造成影响,埋深过大会造成投资的增加,因此需要综合考虑。(2)综合管廊抗浮要求。综合管廊覆土厚度一般不小于1.0-1.5m即可满足抗浮要求。(3)当综合管廊与雨污水管在竖向发生交叉,管道无法正常穿越时,由综合管廊采用下穿的方式对重力流雨污水管道进行避让。(4)当综合管廊与铁路、河道等发生交叉时一般采用下穿或上跨的形式进行处理。本次规划综合管廊穿越河道时,管廊顶部高程应在河道底设计高程的1.5m以下。穿越陇海铁路时,应与铁路保持安全的垂直距离,不能影响铁路的正常运行。(5)综合管廊的纵坡变化应满足各类管线设计的要求,还应考虑廊内排水的需求。本次规划中管廊最小纵坡不小于0.2%,最大纵坡控制在20%以内,超过10%处设置防滑梯道。(6)在进行平、纵面组合设计时,力求使管廊与地形、地物、景观等相协调,保证行车安全,使平纵指标均衡、协调,满足管线的连接、检修、维护、更换的要求,尽量避免出现各种不良线性搭配组合。第二十一条 竖向控制(1)覆土控制本次规划兰考综合管廊顶部覆土厚度规划控制在2.53.0米,管廊交叉时顶部覆土厚度控制在2.0米。(2)竖向净距管廊与外部工程管线及其他建(构)筑物交叉时的最小垂直间距应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规定。(3)坡度控制综合管廊纵断基本与道路纵断一致。在穿越路口处,采取局部下穿或上跨的措施通过。综合管廊最小纵坡不小于0.2%,最大纵坡不大于10%。第八章 重要节点控制规划第二十二条 管线分支口综合管廊在道路交叉口及地块中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有管线接出口,将管廊内的管线向外进行引出,出线方式选用直埋出线方式。直埋电力、通信采用管井和排管的方式与管廊侧墙预留孔相接;管廊内压力管道采用上出线,穿越侧墙采用刚性穿墙套管,与直埋管线连接。通过出线井可以将干线管廊与直埋管线相连,适于与相交道路直埋管线衔接和管道间地块出线的需求,间距约150-200m;通过出线井将各种管线衔接,以发挥管线网络系统的功能;出线井需结合现状地下管线及障碍物覆土厚度,决定出线形势和断面。第二十三条 管廊交叉口“十”字型交叉:济阳大道与考城路交叉口、济阳大道与兰阳路交叉口、济阳大道与中山路交叉口、中山路与长兴路交叉口。“丁”字形交叉:兰康街与黄河路交叉口、黄河路与考城路交叉口、兰阳路与长兴路交叉口、黄河路与华梁街交叉口、黄河路与科技路交叉口、迎宾大道与科技路交叉口。直角交叉:济阳大道与华梁街交叉口、迎宾大道与阳泰街交叉口。本次规划通过在交叉口处将综合管廊的平面尺寸和净高加大,方便廊内管线交叉时的布置。第二十四条 管廊穿越河流兰考县中心城区范围内河流密布,综合管廊与兰阳河、饮泉河、清涧河、浚仪河等交叉口有13处。综合管廊穿越河流节点为:济阳路与饮泉河交叉点、兰阳路与福泉河交叉点、兰阳路与浚仪河交叉点、长兴路与饮泉河交叉点、考城路与文水河交叉点、考城路与清涧河交叉点、黄河路与兰阳河交叉点、中山路与福泉河交叉点、中山路与浚仪河交叉点、科技路与迎宾河交叉点、华梁街与浚仪河交叉点、阳泰街与迎宾河交叉点、阳泰街与城桂河交叉点。这些河流河底一般位于地面下25米。管廊过河时,采用下穿河流设计从河底1.5米以下穿越。在下穿倾斜段,纵向斜坡10%,设防滑地坪或台阶;在下穿段两侧标准段上,分别设置防水门,防止河道下方的综合管廊发生漏水事故时,河水进入综合管廊的其他区段。第二十五条 管廊穿越地下通道本次规划地下综合管廊与地下通道主要有3处垂直上的交叉关系,包括济阳大道上两处与人行过街通道交叉,考城路上一处与人行过街通道交叉,阳泰街与学院路地下步行通道交叉。管廊过地下通道时,原则上应采用下穿形式设计从地下通道底下1.5米穿越。第九章 配套设施第二十六条 监控中心兰考县规划综合管廊总长40.2公里,规划管廊控制中心与周边变电站或公共建筑合建,根据管廊所在位置及区位情况,中心城区共规划设置控制中心2处。陇海铁路以北:中山路控制中心,位于中山路与济阳大道交叉口东北角,与侯砦35kV变电站合建。陇海铁路以南:科技路管廊监控中心,位于科技路与迎宾大道交叉口西南角。其中,中山路管廊监控中心为主监控中心,科技路监控中心为副监控中心。表11-1 规划管廊监控中心一览表编号名称位置建筑面积备注1中山路管廊监控中心中山路与玉虹路交叉口西北角不少于1000平方米主监控中心,与规划110KV朝阳变合建2科技路管廊监控中心科技路与迎宾大道交叉口西南角不少于600平方米占用迎宾大道左侧绿化用地控制中心一般设计为半地下式,在监控室和综合管廊之间设置一个地下联络通道,以便于人员的进出和综合管廊的内部管理。中心控制室设置中央计算机监控系统,模拟显示屏,电话交换设备,消防报警设备,控制操作台等。第二十七条 通风口综合管廊采用机械排风、自然或机械进风相结合的通风系统。在每一个防火分隔中分别设置排风口和进风口,相邻防火分区的进、排风井及风亭合建。风亭均设置在地面绿化带绿地中。通风口为综合管廊的进风设施,可以兼做人员出入口,其构造应满足维护管理并满足防灾要求,且应与周围的建筑物及景观相协调。第二十八条 投料口及人员出入口本次规划投料口设计尺寸为7m1.2m,局部投料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但应满足管线吊装要求。投料口通常在顶板上开孔,并设置供管道及附件安装用的吊钩。当管廊在车行道下时需引至路外在绿化带内。与投料口相结合设置了人员出入口,人员出入口位于绿化带、人行道内。第二十九条 逃生口逃生口可结合人员出入口、投料口、进风口等设置。电力舱和天然气舱的逃生口间距不大于200m,蒸汽管道舱的逃生口间距不大于100m,其它舱室逃生口的间距应不大于400m。逃生口的尺寸不应小于1m1m,当为圆形时,内径不应小于1m。第十章 附属设施第三十条 附属用房规划附属用房采用地上式或半地下式建筑,其功能应满足管廊使用要求,同时满足通风、采光等建(构)筑要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第三十一条 消防系统本次规划综合管廊主要分为水舱、热力舱、燃气舱、电力舱(包括电力电信舱)以及混合舱(通讯和110kv以下的电力可以和给水管线布置在一个舱内)等。综合管廊内应沿线、人员出入口、逃生口等处设置灭火器材,灭火器材设置间距不应大于50m,灭火器的配置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的有关规定。管廊中容纳6根及以上电力电缆的舱室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其他容纳电力电缆的舱室宜设置自动灭火系统。第三十二条 排水系统在综合管廊一侧设排水沟,排水沟不穿越防火分区,断面尺寸通常采用200mmx100mm,综合管廊横向坡度以2%坡向排水沟,排水沟纵向坡度与综合管廊保持一致,且不宜小于0.2%,纵向坡度坡向集水坑。在交叉口、过河节点、管线出线口和管沟防火分区局部最低处设置集水坑,断面尺寸为2.0 m1.5 m1.5 m,集水坑内安装2台潜污泵,一用一备。潜污泵采用液位开关自动控制,日常使用采用高液位开泵,低液位停泵,事故期间液位开关触碰超高线位两台泵同时启动。潜污泵设计水量根据结构渗漏水及管道检修放空水确定。排水泵井有效容积不小于单台潜水泵5min排水量,排水泵排水就近排入道路雨水系统。第三十三条 通风系统通风系统规划以防火分区为计算单元进行通风系统的划分和设备布置,每个防火区应设置一个强制排风口,燃气管道的强制排风口应与其它管道的排风口分别设置。若无法分别设置时,应采取防爆等安全措施。在每个防火分区的两侧设置排风亭,排风机集中设置在排风亭内,在中间设置进风亭,管廊内设诱导风机,系统运行时,经排风机、排风亭将室内热湿污浊空气排出管廊,新风经进风亭、进风口补进沟内,再经诱导风机接力至排风亭。排风口设置的位置应当高于最高水位,并有防止雨水倒灌、废弃物投入以及小动物爬入等措施。第三十四条 供电系统规划将综合管廊内的风机、排水泵及监控设备等主要用电定为二级负荷;一般照明、检修插座箱为三级负荷,由城市电网就近提供两路10kV电源,电源运行方式为两常用。第三十五条 照明系统综合管廊内设一般照明和应急照明,应急照明包括备用照明和疏散照明。一般照明灯具应防水防潮,吸顶安装。备用照明没15m设置一盏应急照明灯(自备蓄电池应急时间不小于30min),吸顶安装。疏散照明采用疏散指示灯和安全出口指示牌。控制中心设办公一般照明和事故应急照明,中心控制室照度标准为300勒克斯。照明灯具由管理楼照明配电箱供电,就地手动开关。在机械通风口、集水井、配电箱、人员出入口处的照明强度一般为100150勒克斯,使用的照明灯具应采用防水、防潮型。照明灯具光源以节能型荧光灯为主,沿综合管廊纵向约10米距离设一盏。当综合管廊内不设置应急发电机时,应设置紧急照明系统。应急照明照度不少于0.5勒克斯,疏散指示间距不大于15米,应急照明灯具由双电源自切配电箱专用回路供电并附带后备蓄电池,应急时间不小于30分钟。第三十六条 监控与报警系统监控系统由中央计算机监控系统,包括自控系统、摄像监控系统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中央计算机系统联系、协调、控制和管理其它系统的工作,还担负与电力公司、供水公司等部门的报警和事故处理联网通信任务。自控系统一般在每个防火分区设置一套PLC现场控制站,负责喷淋水阀、存水泵、风机、氧含量测定仪、湿度测定仪及温度测定仪等的检测及控制。摄像监控系统一般在每个人员出入口及每个防火分区内设置摄像机时间视频监控。电力舱内选用感温及烟感探测器进行火灾自动报警,其余舱内不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第十一章 安全防灾第三十七条 抗震兰考中心城区地震烈度为七度,综合管廊按提高一度即8度设防采用抗震措施。抗震设防乙类,抗震等级三级。提高管廊结构构造,保障综合管廊在受到八度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不致大面积严重破坏;火灾、水灾、爆炸、溢毒、放射性污染等各种次生灾害能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生活得以基本保障。第三十八条 防火规划兰考综合管廊内每隔200m设置防火墙,形成防火分区。防火墙上设常开式甲级防火门,各类管线穿越防火墙时用不燃材料封堵,缝隙处用无机防火堵料填塞,以防止烟火穿越分区。在每个防火分区的人员出入口和通风口集中设置手提式灭火器。灭火器的配置应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执行。敷设电缆、光缆的综合管廊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其他管线的舱室设置手提式灭火器。规划兰考综合管廊内设置火灾报警系统,发生火灾时采用机械排烟措施。第三十九条 防洪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逃生口、吊装口、进风口、排风口等露出地面的构筑物的防洪标准按照50年一遇进行设计。作为地面式的通风口,其百叶窗底部应高出城市防洪排涝水位300mm以上;作为地表式的通风口,在通风口内设置防淹门,防止地表水倒灌及小动物进入。第四十条 防空综合管廊为城市生命线工程,管廊建设应尽量与防空、防灾空间实现一体化,形成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同时把人防工程的防护空间作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护空间建设时,防护空间应主动考虑防灾,适用防灾的功能要求。在考虑兼顾人防时,应首先确保管廊内管线的战时安全;其次,在适合的位置,将综合管廊的通道作为临时的近距离疏散通道。综合管廊兼顾人防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管线的人防,二是兼顾人防通道。将综合管廊的干支线作为兼顾人防的通道;干支线管廊沿线设置人防接入口与地块地下室或救援中心(避难所)连接;在主要疏散终端设置空间较大的主人防接入口,在沿线有地下室的位置设次人防接入口;每2公里划分一个防护单元,防护单元设端部设防护密闭隔墙和防护密闭门,非战时常打开;人员接入口设置洗消间。第四十一条 防恐综合管廊应兼顾防恐的要求,在遭遇恐怖袭击是可作为临时避难所。第十二章 建设时序第四十二条 近期建设规划结合兰考县道路建设十三五规划,规划近期建设7条道路管廊,总长约12.7km,建设科技路副监控中心。近期规划建设各处综合管廊情况见附表3。第四十三条 远期建设规划本次规划远期建设(2021-2030)8条道路综合管廊,总长约27.5km,建设中山路主监控中心。远期规划建设各处综合管廊情况见附表4。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第四十四条 廊体及附属设施建设经济分析综合管廊造价参考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投资估算指标(试行)中的估算,结合本规划中综合管廊断面尺寸,采用内插法对管廊建设进行估算,管廊总投资约20.9亿,详见附表5。第十四章 保障措施第四十五条 建设用地保障综合管廊监控中心需要专门的建设用地预留,也可与临近的其它公共建筑或市政设施合建。本规划中2处综合管廊,中山路综合管廊监控中心与110kV朝阳变电站合建,科技路管廊监控中心占用迎宾大道左侧绿化带进行建设。第四十六条 资金保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广拓融资渠道,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融资方式可采用PPP模式、土地融资、债券融资等。兰考县综合管廊建设应大力推广PPP模式进行项目融资。由政府牵头,成立专业的管廊专营公司,负责综合管廊的融资、建设、资产管理、运行管理等。综合管廊建设期间,可以通过项目贷款、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企业委贷等多种方式,向银行进行贷款,紧凑衔接完成项目建设。第四十七条 政策保障兰考县政府特许管廊专营公司一定经营期,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项目审批上简化审批手续,在建设综合管廊的路段不再审批新的管线建设,不再批准新的掘路申请。第四十八条 日常维护管理保障(1)有偿使用制度兰考县综合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入廊管线单位应按照规定缴纳入廊费和日常维护管理费。(2)强化运行和管理地下综合管廊的主题及附属设施由管廊公司负责,个入廊管线的设施维护有各管线单位负责,管廊公司和管线单位应密切协作,共同做好管廊的日常运营和维护工作,及时妥善处置突发和应急事件。(3)信息技术支撑综合管廊的基本情况数据可以融入整个地下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同时,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也可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12附表附表1 入廊管线规模一览表建设路段起讫点长度(公里)类型路宽(米)给水再生水高压电力10kv电力通信热力燃气考城路焦桐路-东明路1.17支线45DN400-DN500预留/20孔12根/DN200考城路顺兴路-黄河路2.62支线45DN400-DN500预留/20孔12根/DN200考城路黄河路- 焦桐路2.15支线45DN500预留/20孔12根DN450DN200长兴路荷房街-文昌街3.19支线50DN300/20孔12根DN500/阳泰街迎宾大道-宝龙路2.22支线25/20孔12根/迎宾大道科技路-阳泰街0.88支线41/20孔12根/兰阳路长兴路-济阳大道1.05支线50DN300/20孔12根DN900- DN1000/兰阳路济阳大道-黄河路1.93支线30DN300/20孔12根DN900- DN1000/中山路蒙泽路-振兴路3.06干支混合65DN500/2-4回20孔12根/DN200中山路黄河路-胜利路1.64干支混合50DN500/2-4回20孔12根/DN200中山路振兴路-黄河路0.59干支混合50DN500/2-4回20孔12根/DN200兰康街黄河路-学院路2.03支线40DN300预留2回20孔12根DN400DN200兰康街兰坝路-黄河路0.78支线40DN300预留/20孔12根/DN200黄河路考城路-兰康街1.63干支混合50DN600/4回20孔12根DN600DN200黄河路华梁街-科技路1.59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