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课程结构,模板一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模板二 中学课程 模板三 中学教学 模板四 中学生学习心理 模版五 中学生发展心理 模板六 中学生心理辅导 模板七 中学德育 模板八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中学试卷结构(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试卷结构,1.选择题(21题,共42分,单选) 2.辨析题(4题,每题8分,共32分;不仅要判断也要说明理由) 3.简答题(4题,每题10分,共40分) 4.论述题(2题,每题18分,公36分;一般每题包含1-3个小题,理论要点,解释,材料抽取),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 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 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通知人才,又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社会主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教育基本特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牢记),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著作。专谈教育, 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 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雄辩术原理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康德:教育学最早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提出了“四阶段教学理论”;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鲁普斯卡娅: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三)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与人口,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3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4制约学校机构; 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必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促进作用: 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与社会文化,制约: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促进: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五)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1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3.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4.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互补性 5.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个体身心发展动因,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1.孟子:“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 2.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力。 3.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而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格赛尔:“成熟努力说”,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期决定作用,双生子的爬梯实验。 5.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个体身心发展动因,2)外因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而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荀子:“人之初,性本恶” 2.洛克:“白板说” 3.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 4.斯金纳:集成华生的观点,人的行为乃至人格都可以通过强化或惩罚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3)多因素相互作用轮(辐合论) 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施太伦(德国),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 1)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 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3)个体主观能动性 4)学校教育 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者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师队伍施教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原因: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助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青春期的发展变化,1.身体外形。明显的外部特征。 2.体内机能。 3.脑发育。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4.性的发育和成熟。第二性征。,教育制度,1西方发达国家学制的纵向发展趋势 1.双轨制:19世纪欧洲。一轨面向资产阶级子女,另一轨面向劳动人民子女。 2.单轨制:美国。 3.分支制:前苏联。,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旧中国的学制 (1)1902年,颁布未执行“壬寅学制”。 (2)1903年,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3)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校; (4)1922年国民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规定的六三三学制沿用到全国建国初期; 该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与发展 (1)1951年,新中国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幼(3-7)-初(7-12)-中(12-18)-高(18-23) (2)1958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五二二制”、“五三二制” (3)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学制改革 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3、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我国当前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010年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20年),21世纪第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3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2普及性。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聋、哑、弱智和肢残的儿童、少年。 3免费性。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免收学费收取杂费是义务教育一个阶段性现象国务院已经明确要在两年内全部免除杂费。,(七)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理论,1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唯心主义。 2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 看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强调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 片面的、不科学的 3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 尊重儿童;要培养“自由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体系,倡导民主的教育观 不足: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过于强调人性中的天生倾向对人的发展作用 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否定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五育之间的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八)教育研究,1教育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解释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2教育研究方法,1、观察法:准备-实施-整理-得出结论 2、调查法:准备-调查-统计分析 3、历史法:收集文献-推理论证-验证结论 4、实验法:类型: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循环组实验 步骤:假设-准备-实验-处理结果 5、行动研究法:综合应用各种教育研究法,在真实教育环境中探究教育问题。,第二章 中学课程,按课程呈现方式,1显性课程也叫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主要标志 2隐性课程(杰克逊):指构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 包括:1学校物质环境 2学校长期形成的制度和非制度文化 3学校的人际关系。 特点:1影响方式无意识性; 2空间广泛性; 3内容全面性; 4表达隐蔽性,按课程组织方式,1)分科课程是又叫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2)综合课程(怀特海)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3)活动课程(代表杜威),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按课程管理,1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属于一级课程。强制性 2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区域性和本土性 3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按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划分,1必修课程:是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编订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2选修课程:指教学计划中向学生推荐的根据自己的兴趣愿选择的课程,具有选择性多样性,课程理论流派:(重点),1、学科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瓦根舍因(德):范例方式课程论; 赞科夫(苏联):发展主义课程论 观点:(1)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 (2)教材以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 2、活动中心课程论(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代表人物:卢梭(法):爱弥儿 杜威(美):民主主义与教育 克伯屈(美):教学方法原理 特点: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等 观点:儿童中心问题教学法,课程理论流派:(重点),社会中心课程论(围绕社会重大问题) 代表人物: 康茨(美):学校敢不敢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 拉格(美) 布拉梅尔德(美):教育哲学的模式 观点: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致力于社会改造而非个人发展,第三章 中学教学,(一)教学,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重点) 特殊性表现在: (1)认识的间接性;(通过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 (2)认识的交往性;(师生之间)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教学原则,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8)量力性原则,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自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法、实习法。,2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1.教学任务 2.教学内容 3.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除受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的影响外,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师特点等因素的制约。,(六)教学组织,1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 班级授课制 分组教学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特朗普制,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优越性: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局限性: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收到一定的限制。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分组教学实施要求,1.充分了解学生 2.制定个体教学计划 3.保证教学井然有序 4.深入钻研教材教法,(七)当前教学改革,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民主教育的教学思想;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密切结合;主体教育的教学思想;进一步优化教学机构;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人本化;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终生发展的教学思想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关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关注教学的组织:统整与衔接;关注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向教学的渗透;关注教师的发展,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一)感觉 (二)知觉 (三)注意 (四)记忆 (五)思维,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是感觉的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自我中心,单向思维,思维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主要特征:守恒概念的出现。 另一特征:去自我为中心主义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特征: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3)成就动机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自我效能感理论,学习迁移,迁移的分类: 按迁移的结果:正迁移(积极的促进作用)和负迁移(阻碍作用)。 按迁移的方向: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和逆向迁移(反之)。 按迁移的内容:一般迁移(原理、策略和态度运用到具体事例中)和具体迁移(经验要素重新组合移动另一学习)。 按迁移的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同一水平)和垂直迁移(不同水平) 按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不同: 同性化迁移(直接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 顺应性迁移(调整原有的经验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重组性迁移(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的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建立联系,应用于新情境),学习策略,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学习环境设置策略,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特点,感觉的发展: 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知觉的发展: 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注意发展特点,(1)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 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注意的发展始于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2)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记忆发展的特点,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优于抽象材料,图形记忆优于词语; 3.有意记忆和抽象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4.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5.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主导地位 3.辩证逻辑思维循序发展,语言发展特点,1.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 2.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 3.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中学生的情绪特点,1.情绪的自主性。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独立意识日渐增加。 2.情绪活动的丰富性。形成了自尊、自信、自我等情绪体验,情绪表达有文饰性、内隐性和委婉特点。 3.情绪体验的跌宕性。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 4.情绪变化的两极性。复杂与简单并存;强与弱并存;波动和稳定共存;微妙的隐蔽性。,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1、抑郁:表现:情绪低落、心情悲观、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思维迟缓; 2、恐惧:表现:社交恐惧和学校恐惧 3、孤独:表现:消沉、脆弱、萎靡不振、痛苦。 4、愤怒:表现:因思维片面、偏激、控制冲动能力差,而产生的一种愤懑情绪。,指导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1.生理调节 2.情绪调节体验。 3.行为调节 4.认知调节 5.人际调节,气质类型,a.胆汁质:兴奋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不易疲劳,但易于冲动、自制力差,性情急躁,办事粗心等行为特点。(张飞) b.多血质:活泼型。反映迅速、活泼好动,待人热情亲切,但粗心浮躁、粗枝大叶、容易分散注意力。 c.粘液质:安静型。情绪稳定、心平气和、不易激动、也不外露;反应性低;话少;自制力强但也易于固执拘谨。 d.抑郁质:抑郁性。表现为对事物和人际关系观察细致、敏感;情绪体验深刻稳定,不外露;行动缓慢,不活泼;学习和工作易感疲劳。工作中常表现出多虑、不果断;生活中常有孤独、胆怯的表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的标准,1、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人际关系良好 8、适度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有限地发挥个性 10、满足个人基本需要,保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七章 中学德育,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又称道德观念) 2.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心和羞耻感。 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三种表现形式: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信心、决心、恒心)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二)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水平: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 2、儿童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2-5岁:无律期 (2)权威阶段 6-8岁:他律期 (3)可逆性阶段 8-10岁:自律期-规则可以约定 (4)公正阶段 10-12岁:主持公正和平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发扬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德育途径,1、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的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德育方法,(1)说理教学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 (4)实践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沿革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版心 5.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班集体的建设策略,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是集体先前发展的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哪些劳动权益
- 【小红书课件】品牌如何破圈?小红书破圈营销方法论【小红书运营】
- 江苏省新沂市高中生物 第一章 无菌操作技术实践 1.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二教案(选修1)
- 2024年秋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案 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三川中学九年级体育《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教案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件
- 研发合同缴纳印花税情况说明-文书模板
- 守株待兔课件图
- 认识心电图课件
- 8安全记心上 (3)
- 感染性心内膜炎ppt课件
- 青春期人际交往
- 职工环保教育培训档案最新版本
- 2022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监测规范及操作手册
- 剪纸英文介绍paper cutting(课堂PPT)
- 研究生课件graphpad prism7作图教程
- 入行论32课(课堂PPT)
- RSlogix500编程PPT课件
- 培训讲义电子版yunsdr相关02提高部分ver
- 通江县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