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知识_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面板协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_第1页
生产管理知识_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面板协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_第2页
生产管理知识_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面板协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_第3页
生产管理知识_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面板协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_第4页
生产管理知识_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面板协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分 类类 号:号:F241.4F241.4 密密 级:级: 论文编号:论文编号: 学学 号号:5009020270150090202701 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劳动生产劳动生产率率的影响因素的影响因素- -基于面板协整基于面板协整 的的理论和实证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19198 88 8- -20082008) 研研 究究 生生: : 黄晋东黄晋东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许雄奇许雄奇 教授教授 学学 科科 专专 业:业: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研研 究究 方方 向:向: 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 培培 养养 单单 位:位: 经济与贸易经济与贸易学院学院 论文完成时间:论文完成时间: 2012011 1 年年 1010 月月 1010 日日 论文答辩日期:论文答辩日期: 2012011 1 年年 1111 月月 2525 日日 Category Number:F241.4 Level of Secrecy: Serial Number : Student Number: 50090202701 Masters Dissertation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fluence Factor of Productivity Theoretical Study and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Panel Data(1988-2008) Postgraduate: Huang Jindong Supervisor: Prof.Xu Xiongqi Specialty: Labor Economics Research Direction:Labor Economy Theory and Policy Training Unit: Economic and Trading School Thesis Deadline: Oct. 10th, 2011 Oral Defense Date: Nov. 25th, 2011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成果。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重 庆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请在以下相应方框内打“” ) : 1.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I 摘要 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是生产率的增长,这一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认 可。因此研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本文在比较全面地综述国内外有关背景文献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几个重要 宏观变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作为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 其次,基于中国 1988-2008 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了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回归 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通过实证分析依次检验了就业、工资、 产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就业、工资、产业结构分别与劳动 生产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我国的就业与劳动生产率之 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工资增长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一产 业的比重如果加大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负的影响,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大会对 劳动生产率产生正的影响。 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力求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好的可行 性、可操作性,并希望这些对策建议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就业;工资; Panel 协整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depends on the growth of productivity, which is accepted by more and more economists. Consequently,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productivity has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itially,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home and abroad,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several important macro-variables and productivity relationship is established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Secondly,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data of China from1978 to 2008, the panel unit root test, co-integration test and error correction model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roductivity, employment, wag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research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equilibrium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among the economic variables mentioned above. In long terms, 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mployment and the productivity in China. The growth of wage boosts the increase of productivity. The growth of productivity decreases if the proportion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increases. The growth of productivity grows if the proportion of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industry increas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studies, som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re put forward to offer the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departments for the purpose that these policies can function effectively and feasibly. Key words: Productivity; Employment; Wage; Panel Co-integration 目录 摘要摘要 I I AbstractAbstract IIII 1 1 绪论绪论 1 1 1.1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1 1 1.2 1.2 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 2 1.3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2 2 1.3.1 研究思路 2 1.3.2 研究内容 3 1.4 1.4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4 4 2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框架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框架 5 5 2.12.1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5 5 2.1.1 2.1.1 劳动生产率概念及相关研究劳动生产率概念及相关研究 5 5 2.1.22.1.2 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研究 6 6 2.1.32.1.3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研究 7 7 2.1.4 2.1.4 产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研究产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研究 9 9 2.1.52.1.5 简要评价及对本文的启示简要评价及对本文的启示 1010 2.22.2 理论分析框架理论分析框架 1010 3 3 就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就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1313 3.13.1 理论基础理论基础 1313 3.2 3.2 实证分析实证分析 1515 3.2.1 就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协整分析 . 15 3.2.2 误差纠正模型及因果关系检验 . 17 3.3 3.3 结果解释与小结结果解释与小结 1818 4 4 工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工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2121 4.14.1 理论基础理论基础 2121 4.2 4.2 实实证分析证分析 2121 4.2.1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协整分析 . 22 4.2.2 误差纠正模型及因果关系检验 . 24 4.3 4.3 结果解释与小结结果解释与小结 2424 5 5 产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产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2727 5.15.1 理论基础理论基础 2727 5.2 5.2 实证分析实证分析 2828 5.2.1 劳动生产率与产业结构的协整分析 . 28 5.2.2 中国劳动生产率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误差纠正模型及因果关系检验 . 30 5.3 5.3 结果解释与小结结果解释与小结 3030 6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3333 6.1 6.1 研究结论研究结论 3333 6.1.1 就业与劳动生产率 . 33 6.1.2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 . 33 6.1.3 产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 . 33 6.2 6.2 政策建议政策建议 3333 6.3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研究不足与展望 3434 致致 谢谢 353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3737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4141 1 绪论 1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 的比值。长期以来,经济学家、政治家和产业技术专家等都十分重视劳动生产率的研 究,经济学家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社会财富增加的根本途径,一个国家的生活水 平取决于该国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而劳动生产率正是这种能力的体现;政治家认 为劳动生产率影响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列宁曾经说过: “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 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造成了在农奴制度下所 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 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 。产业技术专家认为劳动生产率的 提高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产出效率,从而为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创造必要条 件。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进而,对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内 在机制,从而为我们研究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打下基础。 对正在不断发展和崛起的中国而言, 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又具有十分重要 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趋势,但是我们需要从数量 型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增长方式转变,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劳动 生产率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就显得极为迫切。 现在,学者们公认的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大致有: (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 程度; (2)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3)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 (4)生产资料 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那么,对于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是否也会影响劳动生产率呢?比如我们 知道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影响工资,那么工资的变化 是否也会影响劳动生产率呢;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意味着对劳动力的节约,即减小了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影响就业,但是就业 是否也会反过来影响劳动生产率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 化,那么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劳动生产率呢?本文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 讨论和分析,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研究体系更加完善。 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2 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劳动生产率在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从世界范围来 看,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劳动生产率相关问题与日俱增,用著名学术网 站 ideas 的搜索引擎作一个简单的统计就可以说明问题:2000 年以前,每年研 究劳动生产率的文献只有几百篇,即使到了 1998、1999 年,也只有 700-800 篇 左右;2000-2003 年,每年研究劳动生产率问题的文献上升到 1200 篇左右;而 从 2004 年开始一直到 2010 年,与劳动生产率相关的研究文献每年都在 2000 篇 以上,并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研究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通过相关问题 的研究,初步构建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一般理论框架,并通过实证分析深刻认识影 响劳动生产率的经济因素,为中国的经济政策制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分析工具和 政策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的学术意义在于:第一,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初步分析劳动生产率及其影响 因素的一般理论框架, 并根据实证结果来评价中国的重要经济变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 的影响,可以拓展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的理论体系。第二,本文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 分别对就业、工资、产业结构等方面,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技术进行实证研究,得出 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为政府应该如何选择恰当的就业政策、分配政策、产业政策 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决策的依据。第三,提供了一些面板数据 研究的计量分析方法,如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协整回归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等。 应用价值在于, 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面对劳动生产率、 就业、 分配、产业机构调整等问题,政府应如何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相关政策。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首先,在比较全面地综述国内外有关背景文献的基础上,初步确立各种宏观经济 变量与劳动生产率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作为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实证 分析,研究就业、工资、产业结构等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影响;再次,根据实证结论, 提出相应的政策含义,力求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并希望 这些对策建议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按照从理论到实证的逻辑次序来安排,具 体的研究框架图如下: 1 绪论 3 1.3.2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脉络,主要包括四部分: 绪论 从问题的提出、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几 个方面简要介绍文章的脉络。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在比较全面地综述国、内外有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相关 领域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中选取合理理论模型演绎就业、工资、产业结构等与劳动生 产率之间的关系,为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逻辑线索。 实证分析 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和 侧面分析说明不同的经济变量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注重分析说明中 国各种经济变量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的特殊机制。实证分析具体包括:就业与劳动 生产率之间的影响、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影响和产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影 响。因为西藏的许多数据缺失不能获取,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因历史和制度原因原 始数据统计口径相差较大,本文的实证分析区间选择我国 1988 年至 2008 年除西藏、 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 29 个省区的省际面板数据。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实证分析的结论为依据,对中国就业、工资、产业结构等与劳动生产率形成整 体评价, 做出判断, 并提出中国制定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政策应考虑不同的就业政策、 分配政策以及产业政策对其的影响, 为中国实施恰当的劳动生产率促进政策及有关政 策组合提供政策参考。 发现和提出问题 回顾理论演变,确立研究 的一般理论框架 实证分析:劳动生产率的 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 就业对劳动生产率影响 工资对劳动生产率影响 产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影响 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1.4 研究方法 遵循概念框架、实证分析、结论和政策含义的研究范式,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 括: 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相结合 根据收集数据和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 实,通过分析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研究表述经济过程和现象。本文在研究中将运用 Eviews6.0 计量软件对数据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通 过数学模型使论证更加简洁清晰,推理更加直观和精确。研究方法主要以实证分析为 主,辅之以必要的规范分析,对每一章涉及的问题都力求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规范层 面的判断, 力图通过实证分析的结论为规范分析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决策 参考。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通过定性分析,从现象上揭示研究对象的特征与属性;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从 定量上论证研究的严密性,揭示相关的经济变量之间内在规律与经济现象的实质。突 出定量分析,拟使用的计量经济学方法主要包括面板单位根检验、Hausman 检验、 Engle-Granger 两步法、工具变量法、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变量 间协整的前提是各变量同阶单整, 因此在进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前首先要进行面板数 据单位根检验。 Hausman 检验来判断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还是个体随机效 应回归模型,为模型的建立确定依据。Engle and Granger(1987)提出的两步检验法, 根据单位根检验得出变量是同阶单整,首先用 OLS 法建立模型,进行协整回归得到一 个协整方程,其次对残差做平稳性检验,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变量之间存在协整 关系,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否则就不存在协整关系。用工具变量法进行两阶段最小 二乘法估计误差修正模型,检验误差修正项的调整机制是否发生。这些面板分析方法 的运用将为本文的实证分析提供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框架 5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框架 2.1 文献综述 2.1.1 劳动生产率概念及相关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劳动生产率定义为“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 的效率” ,表示方法为“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 费的劳动时间” 。吴树青、逢锦聚1(2002) 、张维达2(2006)等主编的政治经济 学 都使用这一定义。 国际劳工组织同时采用两种方式测度劳动生产率, 一种是Labour productivity per person (LP-Person) , 即个人劳动生产率; 一种是Labour productivity per hour(LP-Hour) ,即小时劳动生产率。从“生产率=产出/投入”这一思路出发,一些 学者,如Timothy J.Coelli3(2009)等认为严格意义的“劳动生产率”和“燃料生产 率” 、 “土地生产率”等指标一样,属于部分生产率测度,特指“劳动”这一生产要素 的投入产出比。现实中的“产出”往往都是多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综合结果,Robert Merton Solow(1957)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 成了现在通常所说的生产率(TFP,全要素生产率)含义,由于“劳动”是一种必不 可少的生产要素,因此许多文献将“全要素生产率”等同于“劳动生产率” 。由于技 术进步一般情况下都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实证研究中,有些学者也用技术进 步表示劳动生产率。 国际上对劳动生产率的最新研究主要有: (1)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Bart van Ark4(2010)用 10 个国家 1950-2006 年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国际 比较。Cette, G. & Kocoglu, Y. & Mairesse, J. 5(2010)用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等 国家 1890-1980 年的劳动生产率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 Jrgen Bitzer & Ingo Geishecker & Holger Grg 6(2010)分析了 17 个OECD国家由FDI形成的劳动生产率溢出问题。 这类研究主要是分析劳动生产率的国别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内在原因。 (2)不同类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Powell, David & Wagner, Joachim 7(2010) 比较了出口型企业和非出口型企业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Davide Castellani & Giorgia Giovannetti 8(2010) 分析了跨国企业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内在机制和原因。(3) 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研究。Evenson, Robert E.9(1980)研究了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 增长的问题。 Pestana Barros, Carlos & Managi, Shunsuke & Yoshida, Yuichiro 10(2010) 研究了日本航空业的劳动生产率问题。 (4)一些特定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Rajeev Dhawan & Karsten Jeske & Pedro Silos 11(2010)研究了能源价格对劳动生产 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率的影响。Doraszelski, Ulrich & Jaumandreu, Jordi 12(2007)研究了研发费用(R&D) 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Ratna Kumar Jha & Adhrit Prasad Regmi 13(2010)研究了蔬菜 杀虫剂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Matteo Degasperi & Thomas Fredholm 14(2010)研究了 产品价格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Jaison R. Abel & Ishita Dey & Todd M. Gabe 15(2010) 研究了人力资本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我国学者近年来对劳动生产率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徐莉,唐亮16(2010)研究了 中部六省制造业结构调整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彭晓,李源17(2010)研究了上海就 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高帆,石磊18(2009)研究了中国各省份劳动生产 率增长的收敛性;车维汉,杨荣19(2010)研究了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全 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的关系;都阳,曲玥20(2009)通过对 2000-2007 中国制造业企业 的数据实证研究,探讨了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与成本优势的关系;杨凌,李国平, 于远光21(2010)基于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探讨了区域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和特征; 姚战琪22(2009) 研究了中国的生产率增长与要素在配置效应; 郑兵云, 陈昕23(2010) 研究了中国转型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与效率。 2.1.2 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研究 传统的理论认为,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在产量既定的情况下,劳动得以 节约,劳动需求减少,就业必将受到负面的影响,这就是“机器替代人的思想” 。第 二种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提高使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根据供求定理,产品需 求上升,从而产出规模扩大,劳动需求增加,因此对就业产生正面的影响。第三种理 论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般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要考察劳动生产率对就业的影 响,应该首先考察在生产等产量的产品时,资本和劳动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即 要分析技术进步的类型,如果是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则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就业的 影响是中性的,如果是哈罗德型(资本密集型) ,则影响是负面的,如果是索洛型(劳 动密集型) ,则影响是正面的。还有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就业的影响要考虑 产业间的变化,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一方面造成单位产量所需的劳动力减少, 从而导致一部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游离出来;同时,仍然在第一产业中的劳动者购 买力提高,可以更多地购买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支持了第二、第三产 业新增劳动力和第一产业中游离出来的劳动力;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上述关系 更加显著。 第一、 二、 三产业就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呈现出序号低的产业比重逐渐下降, 序号高的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上升的现象。所以,人类的生活水平的总趋势是上升的, 与之相伴,劳动生产率是逐渐提高的,就业人口总趋势是增加的。 Robert.J.Gordon24(1995)较早的利用欧洲和美国的数据研究了就业和劳动生产 率的关系,其结论是没有证据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欧洲和美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框架 7 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得益于资本的集聚和积累, 而失业率的升高会减少资本集聚和积 累。还有许多学者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数据对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关系进行了实证研 究,Mohnen,Thijs ten Raa25(2000)研究了加拿大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的关 系;Till Von Wachter26(2001)研究了 1973-1993 法国、德国和美国在制造业和服务 业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的关系,其结论是,20 世纪 70 年代后,三个国家劳动生产率变 化的路径是不同的,美国在这一时期服务业的就业增长明显高于欧洲的两个国家,然 而,在这段时期的后期,法国和德国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的增长高于美国。三个国家 的相似之处是,制造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负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正的。德 国和法国的服务行业资本收入呈现稳态增长的趋势,而美国基本是一个常量,制造业 的资本收入则变化莫测。Wakeford27(2004)研究了南非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关系,并 且在模型中加入了工资变量。Guisan28(2008)研究了 1985-2005 欧盟(法国、德国、 意大利、西班牙、英国)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的关系。其结论是,同美国相比, 欧洲就业率低要归因于人均工业和非工业增加值低, 工资不是引起欧洲失业率增加的 原因,失业率增加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政策刺激工业的发展。研究和教育水平以及其 他一些变量解释了美国相对于欧洲的较高的就业率。很明显的一点是,美国的经济政 策重点放在刺激人均真实GDP的增加以及增加就业,不幸的是欧洲在这方面做得较 差,因此,刺激工业和地区的发展,减少劳动所得税,增加对研究和教育的投入是促 进就业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良方。Marin Popescu29(2009)研究了罗马尼亚农业劳 动生产率与就业的关系;Pierre Jeremy, Enrico Marelli,Marcello Signorelli,Joanna Tyrowicz30(2010)研究了欧洲在经济危机中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的关系,强调了在 2008 年经济危机中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关系的特征,他们发现欧洲的情况和美国是不 同的,并认为欧洲的现象可以用一些基本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得以解释。Renaud Bourlsa,Gilbert Cetteb,Anastasia Cozarencoc31(2010)研究了多国的就业率对劳 动生产率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就业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则劳动生产率相对下降 0.5 个百分点。在深入研究这种影响机制的过程中,他们加入了“职业资质水平”变 量进行考察,发现如果就业率提高是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带来的,则劳动生产率下 降的程度要大些,反之,如果就业率提高是受教育水平高的人带来的,则劳动生产率 下降较小。 2.1.3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研究 被誉为 “科学管理之父” 的泰勒 (1911) 在其 科学管理原理 32一书中说到 “在 单个人工作的情况下,只有其劳动生产率达到最高,也即只有在其实现了日产出最大 时,才可实现其财富最大化” 。劳动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是有紧密联 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系的,坎贝尔.R.麦克南、斯坦利.L.布鲁、大卫.A.麦克菲逊(2004)等在当代劳动 经济学 33中指出, 每个工人每小时的产出增长与其实际报酬增长之间存在非常紧密 的联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与劳动供给相关的劳动需求,并且因此提高了实际 平均工资率。社会的实际产出就是它的实际收入,因而,生产率和实际报酬之间存在 紧密联系。就整个经济而言,每个工人每小时的实际收入只能与每个工人每小时的实 际产出以相同的比例增加; 每小时的产出越多就意味着每小时的工作能分配到更多的 收入。 由于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既可作为宏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也可以作为微观劳 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所以现有文献也可按此分为两种类型。 从宏观层面上,Soo Khoon Goh(2009) 用时间序列数据对马来西亚的劳动生产 率和工资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二者的长期均衡关系,第二年,他和 Koi Nyen Wong34(2010)合作,用多变量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马来西亚的劳动生产率、工 资和失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论是,在长期中,失业与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成负相关 关系,劳动生产率是非常重要工资决定因素,工资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非常敏感,弹 性较大。而Chor Foon TANG35(2010)利用马来西亚 1983-2009 年的月度数据对劳 动生产率和工资进行了实证研究, 他发现, 二者不是线性关系, 而是呈现出类似于 “倒 U型”的二次曲线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认为二者存在双向因果关系。GUISAN, M.Carmen,CANCELO,M.Teresa(2004)通过实证分析对美国和欧盟的劳动生产率、 工资以及就业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对比, 其结论也是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存在正相 关关系,在协调三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上,美国呈现出较大的优势。Colin Davisy, Alireza Naghaviz36(2008)讨论了离岸生产与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影响关系。Bala Ramasamy,Matthew Yeung37(2010)研究了中国的FDI、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其结论是,中国的劳动力的确廉价,FDI的流入对工资有向上的影响,与劳动生产率 也有正相关的关系,但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决定性因素。Roger Bandick38(2010) 利用瑞典的相关数据研究了外资并购对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他发现外资并购在 整体上对工资和劳动生产率没有影响, 只是当纵向并购发生时, 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 而横向并购没有发生这种效应。Corrado Andini39(2009)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去定义 劳动生产率,并用比利时、丹麦和芬兰的面板数据对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做了实 证分析,他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时间匹配性上,既工资调整和劳动 生产率的调整是同步还是滞后, 工资调整相对于劳动生产率的调整其速度如何。 Saten Kumar, Don J. Webber and Geoff Perry40(2010) 用澳大利亚的数据研究了劳动生产率、 工资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其实证结果是在制造业领域真实工资每上升 1 个百分点将使 劳动生产率提高 0.5-0.8 个百分点,他们发现真实工资和通货膨胀都是劳动生产率的 格兰杰因。Helmut Bester 与Emmanuel Petrakis41(2001)合作研究了垄断行业的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框架 9 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关系,第二年他又研究了竞争性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关系。 Helmut Bester,Chrysovalantou Milliou,Emmanuel Petrakis42(2009)也研究了寡头 垄断下的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内在影响机制。 Martin Feldstein43(2008) 对工资和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研究做了非常重要的综述, 他指出研究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十分重要, 因为它是就业人口生活水平是否得以 提高的关键,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定义和数据的选取直接影响着研究 的结果,比如工资(Wage)和劳动报酬(Compensation)的区别等。 从微观层面上,Rene Boheim,Nicole Schneeweis,Florian Wakolbinger44(2009) 利用澳大利亚的企业数据研究了雇主提供培训对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其结论是 雇主提供培训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正的影响, 而且内部培训比外部培训效果 更好,对工资也有正的影响,但对薪酬的均等性没有影响。Jozef Konings45(2008) 利用超过 13000 个企业的数据研究了在职培训对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影响。 Francesca Cornaglia,Naomi E. Feldman46(2011) 用美国职业棒球联盟的数据研究了劳动生产率、 工资与婚姻的影响关系。鉴于本文属于宏观层面的劳动经济学研究,所以对此类文献 就不作过多提及。 2.1.4 产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研究 对产业结构影响劳动生产率最典型的研究反映在“结构红利假说”理论上,该假 说由Peneder47(2003)提出:由于各部门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水平和生产率增长率, 因此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水平或者低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水平或高生产 率增长部门转移时,就会促进由各部门组成的经济体的总体经济生产率增长。 目前产业结构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站在三次产 业这种较大的层面上,分析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刘伟、 张辉48(2008)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进行分解后发现,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之间 的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减弱,而技术进步对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扩大。20 世纪 80 年代,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率一直大于 50%,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的贡献超 过了技术进步的贡献;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和中期,产业结构变迁与技术进步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持平,但 1998 年后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变得越来越不显著, 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干春晖、郑若谷49(2009)发现劳动力和资本的结构变动度在 加快,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则较为平滑;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产业内部,尤其是第 二产业内部,劳动力要素的产业间流动具有“结构红利”现象,资本的产业间转移却 并不满足结构红利假说,反而存在“结构负利” 。张军、陈诗一50(2009)发现由工 业结构改革引致的行业间要素重置显然对改革开放期间中国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乃至 工业增长起到了实际的推动作用,即结构红利是显著存在的,而 2001 年后要素配置 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效率的下降也成为同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 另一种类型是研 究在某一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郑玉歆51(1993)对中国制造业 1980-1990 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结构变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结构变动对 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值为正,但值较小。吕铁52(2002)对中国各地区 1980-1997 年的制造业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结构变动 对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也不大。王德文等53(2004)以辽宁省 560 家工业企 业 1999-2001 年的调查数据为样本, 分析了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对工业企业生产率增长 的影响, 发现随着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比重下降和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部门迅 速增长,结构变动促进了整个工业的生产率增长。Castellacci,Fulvio54(2010)利用 18 个OECD国家 1970-2005 年的数据,验证了GPT(general-purpose technologies)模 型的有效性,支持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结构调整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推动作用的结论。 Andrew Sharpe,Eric Thomson55(2010)研究了加拿大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发 现制造业中交通运输装备制造、计算机、电子等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了总体的劳动生 产率。 2.1.5 简要评价及对本文的启示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学者们对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研究十分突出。他们试图通过国与国之间 的对比,分析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从而找出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对单个国家的劳 动生产率研究也较多,不仅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包括马来 西亚、菲律宾、南非等发展中国家。 第二,实证研究的结论差异较大。比如在研究就业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问题上, 既有就业对劳动生产率影响为正的结论,也有影响为负的结论。由于国情的不同、研 究者方法使用和数据选择的不同,产生这些差异也是正常的。 第三,在实证分析的数据选择上,采用时间序列或横截面数据的较多,很少有涉 及面板数据的分析。与单纯的截面数据模型或时间序列模型相比较,面板数据不仅大 大增加了观测样本量, 提高了样本自由度, 而且可以减弱解释变量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降低了模型误差。 因此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计量学方法进行研究有一定的 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 2.2 理论分析框架 对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重农学派, 魁奈等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把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框架 11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归结为土地资源的禀赋; 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的 分工论已成为分析劳动生产率的理论经典; 凯恩斯主义者强调需求引致的生产率的增 长;以索洛等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不同 的时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理解是不同的。由于劳动经济学是 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学科,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我们关注就业、工资、 产业结构等对劳动力市场起着重大影响的因素, 而劳动生产率本身也是劳动经济学研 究的重要范畴,因此,经过总结和概括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以研究劳动生产率为核 心,尝试建立以下理论分析框架并展开研究: 就业增长就业增长 工资增长工资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 理论理论 边际生产力边际生产力 理论理论 劳动生产率增长劳动生产率增长 效效 率率 工工 资资 理理 论论 乘数乘数理论理论 鲍默理论鲍默理论 结结 构构 红红 利利 假假 说说 丹丹 尼尼 森森 效效 应应 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关键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关键因素 消费消费理论理论 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3 就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13 3 就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3.1 理论基础 在亚当斯密提供的一个经典案例中,一个雇佣了 10 人的小厂,如果这 10 个人分 开来独立工作,他们每个人一天肯定做不出 20 枚别针,甚至一枚也做不出来,但是 如果他们进行分工,如果努力工作,他们每天却能制造出约 12 磅别针,每磅有 4000 多枚中号别针。因此,这 10 个人每天能制作出 48000 多枚别针,平均下来每人每天 制作出 4800 枚别针。 这个案例的核心思想是论述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巨大促进作用, 我们可以由此得到一个间接的推论,在这样的一个模型中,就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是中性的,因为就业人数一直都是 10 人,但劳动生产率却因为其他因素(分工)而 大大提高了。 但是其他一些理论却可以推导出就业对劳动生产率会产生负面影响的结论, 比如 西斯蒙第在其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论述的“机器发明造成人口过剩理论” ,他认 为,从一般规律来讲,在消费需要超过所拥有的生产资料的时候,任何机器或技术的 发明都是对社会有利的,因为它提供了满足现有需要的手段。相反,在生产已能充分 满足消费时,同样的机器发明就是一种灾难了。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在后 一种情况下, 如果要满足就业, 就要降低劳动生产率, 其前提是 “生产已能满足消费” 。 经济学家威尔顿(Petrus Johannes Verdoorn,1949)研究了产出增长与劳动生产 率的关系,提出了威尔顿定理(Verdoorns law) ,即产出的增长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 的增长,并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产出每增长 10%,劳动生产率将增长 4.5%, 经济学家卡尔多(Nicholas Kaldor,1966)在威尔顿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为 产出每增长 10%,劳动生产率将增长 4.84%。卡尔多还和斯尔沃(Anthony Thirlwall) 一起拓展了威尔顿的理论,他们将对外贸易部门加入到威尔顿的模型中,得出了对外 贸易增强了产出的专业性,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增长的结论。后来,很多学者进一 步拓展这一理论, 如斯凯科和克朗登特 (Ton van Schaik, Theo van de Klundert, 2009) 等学者,将劳动力市场考虑进来,使就业增长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得到了理论支持。 在最新的研究中, Albert van der Horst, Hugo Rojas-Romagosa 和 Leon Bettendorf (2009) 等人利用世界经合组织(OECD)1970-2003 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长 期中就业对劳动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 进一步支持了就业增长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的 理论。 更多的经济学家认为, 通过分析基本的劳动力市场理论, 并借助边际生产力理论, 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可以分析就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此,我们建立以下劳动力市场模型,并分析就 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图 3.1 一个劳动力市场模型 图 3.2 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