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送审稿)二五年二月我们总羡慕别人的幸福,却常常忽略自己生活中的美好。其实,幸福很平凡也很简单,它就藏在看似琐碎的生活中。幸福的人,并非拿到了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而是珍惜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用感恩的心态看待生活,用乐观的态度闯过磨难。目 录第一部分 制定中国技术标准战略的背景1一、经济全球化将技术标准推向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1(一)标准已经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1(二)标准已经成为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术依据2(三)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竞争首先表现为标准之争3(四)主导国际标准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策略4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技术标准提出战略需求5(一)技术标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二)贸易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6(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标准7(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技术标准的强力支撑7三、我国技术标准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主要问题8(一)我国技术标准发展的有利条件8(二)我国技术标准发展的主要问题10四、制定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是当务之急13(一)融入经济全球化必须参与标准竞争13(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将技术标准推到战略地位13(三)制定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14第二部分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15一、指导思想15(一)提高技术标准适应性和竞争力是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15(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是技术标准发展的基本原则16(三)支撑和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标准战略的制定目的17二、战略取向18(一)在发展方向上,向注重制定具有自主创新成果的技术标准转变19(二)在国际标准上,向有效采用重点竞争转变20(三)在体制环境上,向建立自愿性标准体制转变21(四)在发展重点上,向促进建立和谐社会转变22三、战略目标23(一)总体目标23(二)具体目标23四、发展重点24(一)重要产业技术标准24(二)社会公益类技术标准26第三部分 战略措施与建议28一、建立技术标准创新机制28(一)建立科技开发与标准研制相互支撑的机制28(二)建立技术创新成果快速有效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机制28(三)实行科技成果与标准的一体化推广机制29二、建立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29(一)建立国际标准信息跟踪发布及有效采用的制度29(二)建立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30(三)创造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有利条件31三、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自愿性标准体制32(一)确立标准的自愿性属性32(二)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的标准运行机制33(三)建立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以标准为基础的机制33四、加强基础条件建设34(一)重视人才培养34(二)为提高标准的竞争力提供资金保障35(三)整合标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共享平台36(四)深入开展标准化领域重大问题研究36五、完善标准化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37(一)完善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37(二)形成政府充分利用标准的政策环境37(三)制定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的鼓励政策37六、实施技术标准推动工程38(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研发创新基地38(二)支持国家科研成果形成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38(三)实施重要技术标准专项计划39(四)实施国际型标准化人才培养计划39(五)开展标准发展状况研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40(六)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40七、加强标准战略实施的组织领导41第一部分 制定中国技术标准战略的背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世纪,中国进入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中国技术标准提出了新的战略需求,因此,制定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国际竞争需要的技术标准战略,是应对进入新世纪的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必然选择。一、经济全球化将技术标准推向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贸易全球化、制造过程全球化、科技创新体系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程度,同时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技术标准已被推向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一)标准已经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向世界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保证全球经济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世界贸易组织(WTO)认识到,技术标准在保证商品质量和提高市场信任度、维护公平竞争以及加速商品流通、推动全球大市场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WTO通过签署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WTO/TBT协议)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WTO/SPS协议)等方式,把技术标准提升到国际贸易规则的地位。WTO/TBT协议规定,成员国制定本国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时,要以国际标准(或即将发布的国际标准草案)和国际原则为基础,要尽可能地采用国际标准;成员国应保证不制定、不采用、不实施在目的上或效果上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障碍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WTO/SPS协议中规定,成员国制定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时,应采取协调一致、共同采用国际标准的原则,成员国应将本国的措施建立在已有的国际标准、准则或建议的基础上 SPS协议中的国际标准主要是指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兽疫防治局(OIE)、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所制定发布的标准、准则。2000年11月,WTO/TBT委员会做出规定:国际标准化机构在制定国际标准过程中,要保证制定过程的透明度(文件公开)、开放性(参加自由)、公平性和协商一致(尊重多种意见),要确保国际标准对全球市场的有效性和适应性。200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根据WTO/TBT委员会的重大决策,提出了确保全球经济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一个标准,一次检测,全球接受”的战略部署。2004年,ISO、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了达到“从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到宏观,从地方到全球,国际标准无处不在;从产品到服务,再到以国际标准为支撑的全球供应链的各部分,国际标准无所不及”的战略目标,描绘了“标准提供解决方案,标准促使目标达成;标准联结人们,标准联结世界!”的标准化战略蓝图。可见,由于WTO对应用标准的要求以及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积极回应,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已经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标准已经成为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术依据经济全球化既增加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之间传统的关税壁垒逐步被打破,以正当目标 指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等。为由,以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相互组合形成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正在成为当今各国保护本国市场普遍采取的形式。这种组合形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充分地发挥了技术法规的法律约束性、标准的技术依据性、合格评定程序的质量保证性,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某国市场的障碍。据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约占非关税壁垒的10%30%;到了90年代末,这一比例已上升到45%左右 宋明顺:WTO规则、实践及对策,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第5页.。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水平高和经济实力强的优势,频繁使用技术性贸易措施,保护其国家利益。如法国制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禁止含有葡萄糖的果汁进口,以此抵制含有葡萄糖添加剂的美国果汁的进口。欧盟通过的CR(Child Resistant)法规,要求2欧元以下的打火机必须加装防止儿童打开的保护装置,以阻滞中国优质廉价的打火机的进口。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提高,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绿色技术壁垒”。另外,发达国家还利用合格评定程序、出入境检验检疫措施、以及包装、标签、劳工保护等标准设置技术壁垒。由于技术性贸易措施中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得以最终实施的技术基础是技术标准,因此,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重要技术依据。(三)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竞争首先表现为标准之争为了占领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技术制高点,各国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并进一步表现为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的竞争。在高新技术领域企业的经济利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占有知识产权和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世界范围内的技术标准竞争日趋激烈,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条约(TRIPs)在促进国家间技术转移的同时,也使发达国家将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作为保持其技术垄断利益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加大了发展中国家获取技术的难度。标准先行是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竞争的鲜明特点。在传统工业化时代,技术标准是后补型的,往往是先有产品,后有标准。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往往是标准先行,谁制定的标准为世界所认同,谁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以信息领域为例,在互联网应用前就先制定了IP协议;在高清晰度彩色电视和第三代移动通信尚未产业化前,有关标准之战就已如火如荼;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更是一个典型的佐证,GSM作为目前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一直牢牢掌握在欧美几个大公司的手里,通过GSM通信标准,这些公司牢牢控制着市场,获取了高额的利润。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逐步走向市场,美国高通公司之所以短时间内就从名不见经传发展为通信业巨头,正是因为它掌握了WCDMA的核心技术,并使其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标准之一。最近发生的关于中国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I的争论以及其实施日期被推延的事件,也说明了在国际高新技术领域竞争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技术标准的竞争。(四)主导国际标准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策略随着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争夺和主导国际标准为目标的国际标准竞争策略作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首选策略。发达国家在相关国际机构中争夺国际标准的起草权、参与权和领导权的竞争也随之展开,其白热化程度同商品市场相比毫不逊色。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美国以专利技术、日本以制造技术作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首选策略,由于对国际标准重视不够,致使其经济损失惨重。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在每1500亿美元的出口贸易中,就有200亿至400亿美元的商品遭到技术壁垒,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国际标准没有反映美国技术所致。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研制的PDC制式手机,其技术和质量属世界一流,为了独占技术,没有进行国际标准提案,其结果是日本的手机未能打开国际市场而只能在本国销售。欧洲研制的GSM制式手机技术1992年形成了欧洲电信联盟标准(ETSI),技术公开,产品销往135个国家,占领了世界66%的市场。日本进行的标准化经济效益评价结果表明,日本一项有国际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或普通技术如果没有形成国际标准,每一项技术平均损失300亿日元(折合20亿人民币)。许多国家和企业认真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国际经济竞争的经验,认识到,一项专利通常只能涉及一个产品,而一项标准被国际标准承认或采纳,往往会影响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甚至整个世界,可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国际标准具有引导国际市场的作用,争夺和主导国际标准是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通过实施“控制型”国际标准战略,将本地区技术标准制定成国际标准推向世界,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2000年,美国制定了“控制、争夺型”国际标准竞争策略,大力发展和采用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在信息技术、健康、安全、环保等重要领域确保美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绝对优势地位。2001年,日本制定了“争夺型”国际标准竞争策略,在信息技术、环保、制造技术、产业基础技术以及保护弱势群体等领域,用日本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引导国际市场栗原史郎、竹内修、21世紀標準学,第4页,日本規格協会,2002年,确保竞争优势,维护日本经济利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近两年也分别在研究、制定“追赶、跨越式”的国际标准竞争策略,争取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实质参与权。由此可见,国际标准竞争、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策略,其最终目的是要强化各国经济和技术在国际中的竞争地位,确保国家经济利益。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技术标准提出战略需求二十一世纪,中国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一新的阶段,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我国在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与思路。在国家发展战略如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兴贸战略以及产业技术发展战略中均对技术标准提出了新的战略需求。(一)技术标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战略目标。中国目前正处于由引进技术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关键时期。能否实现这一重要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主动权,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致决定着中国由目前的制造业和贸易大国向技术和贸易强国转变的进程。建设创新型国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创新是我国今后发展的动力,而创新成果只有实现产业化才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产业化链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桥梁和催化剂。只有通过技术标准,创新成果才能实现产业化,创新成果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因此,技术标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依靠科技,科技进步依靠创新,创新成果产业化依靠技术标准。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标准提高产业竞争力,培育中国产业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必须从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高度出发,在一些具有我国本土市场优势或已经取得原始创新重大突破的重点领域,加快具有我国自有技术的标准制定,形成拥有创新成果的技术标准体系。(二)贸易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达到11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52,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达27.4%。我国在世界贸易的排名由上年的第四位上升至第三位,外贸依存度约为70%。但是我国的外贸出口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我国核心技术的产品仅占10%。因此,我国目前只能称得上世界贸易大国,还不是贸易强国。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进程,国务院办公厅曾于2003年转发了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若干意见。科技兴贸战略的核心是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就是要使我国外贸从主要依托机电产品出口转变为主要依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而实现我国外贸出口的第三次历史性跨越,达到对外贸易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促进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要实现科技兴贸战略的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而发展高新技术产品需要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的引导与支撑。高新技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以及产品的出口都离不开技术标准,只有依据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生产出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因此,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第三次历史性跨越,必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要实现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就应加强对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建立高新技术研发创新体系与技术标准研制体系的协调机制,提高我国技术标准的国际竞争力,争取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动权,使我国的技术标准被世界所认同,从而利用技术标准在高新技术产品竞争中的引导作用,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标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注重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因此,鼓励科技创新,在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注重以自主技术形成技术标准,并且形成科技成果通过标准快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机制,从而通过高水平的技术标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解决好保护环境、资源和能源利用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必然会对技术标准产生强大的需求,迫切需要根据我国技术发展状况制定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技术标准。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优先发展资源、环保、安全、健康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提高相应标准的水平,使其能够极大地满足保护环境、保障健康、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并且使这些标准成为相应法律法规强有力的支撑,实现标准与技术法规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从忽视环境的增长向环境友好型增长转变。(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技术标准的强力支撑党的十六大做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决策。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不断扩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迫切需要发挥标准配置资源的技术依据作用,需要技术标准强力支撑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首先,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需要建立新型的市场监管体制。为了保障安全、健康等目的,必须建立相应产品的市场进入和退出制度,通过技术法规规定强制性要求,并且在法规中引用标准作为技术依据,最后用合格评定判定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的组合机制进行市场监管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那些不符合标准的、危害人们安全健康的产品排除在市场之外。其次,要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有序运行,需要建立产品的信息披露和可靠的信誉机制。在这种机制中标准可担当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可成为传递有关产品或服务质量信息的手段,产品生产方可通过声明其产品符合某项标准(如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承诺。第三,发生贸易纠纷时,需要发挥标准的技术依据作用,一旦贸易双方发生质量争议,可以按合同所引标准中规定的质量要求、试验方法进行检验,由有关部门或法院进行仲裁,达到公平、公正地解决贸易纠纷的作用。第四,建成统一开放的全国大市场需要统一协调的标准,因此,国家标准将成为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技术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标准所处的经济环境以及对技术标准的需求均发生了变化。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标准,建立自愿性标准体制,提高技术标准的市场适应性,从而使技术标准对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我国技术标准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主要问题中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技能力不断提高,标准化工作取得长足发展,这些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存在着诸多制约技术标准发展的因素。另外,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技术标准提出了新的战略需求,我国技术标准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和需求。(一)我国技术标准发展的有利条件1. 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健康、高速的发展。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亿元,人均GDP近1300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1547亿美元。据预测,2020年前,我国的GDP将保持6.5%-8%的增长率,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4万亿美元,人均GDP为3000美元,跃居到世界第三位,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京文教授等人利用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经济计量三者结合模型对2000-2050年51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的预测;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的王小鲁博士根据过去47年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和制度贡献分析,对2001-2020年的经济增长进行的模拟分析结果;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解三明博士等人利用生产函数和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十五”及2006-2015年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的预测。与此同时,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社会购买力逐渐增强,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国内市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我国技术标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整体实力的增强,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将会为中国技术标准主导国内市场,并向国际市场扩散创造良好的经济、市场环境。2. 国家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正在逐步提高。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科学论文产出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究开发人员总数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社会全社会的比重,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初不到40上升到61.2;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2。预计到2020年全社会R&D占GDP比例将达到2.5% 李成勋主编. 2020年的中国对未来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展望.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年12月. P.237,科技竞争力总体水平将由目前的世界排名第11位进入前5名,位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之后,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张国著. 中国发展问题报告.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3月. P.157。由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我国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等重要产业正在为国民经济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并且在国际竞争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制造业大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由一个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2003年的销售收入折合220023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于世界第二位。科技研发环境的改善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产生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的基础。我国科技能力的逐步增强,人力资源优势的日益明显,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都为技术标准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 标准化工作取得长足进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标准从无到有,从工业生产领域拓展到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以及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管理等各个领域。截止到2003年底国家标准已经达到20906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管理,相关部委、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的标准化管理体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有关部委、地方标准化研究机构构成的标准研究系统;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形成的标准化工作体制。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已有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47个,有一大批专家从事标准化工作,仅技术委员会就有27000多名专家参与工作。我国标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为指导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 详见技术标准对我国综合国力的贡献率研究报告:19982000年间,技术标准对我国科技力的贡献率为2.98%,对经济力的贡献率为1.16%;技术标准对我国综合国力的贡献率为1.5%。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国现行技术标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二)我国技术标准发展的主要问题应当清醒地看到,面对国际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以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我国技术标准总体能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技术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差和缺乏竞争力是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国家标准的平均标龄为10.12年,标龄5年以上的标准占总量的72.73%,标准老化现象十分严重;标准体系的完整性较差,市场急需的标准、尤其是高新技术标准大量匮乏;标准制修订过程的环节过多,相当一部分标准的制修订时间过长 完成报批稿的标准,需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再经秘书处所在单位领导签字,然后上报行业主管部门,待主管部门领导签字后,再报国家标准技术审查部,审查后报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标准的标龄长、市场急需的匮乏、制修订周期过长等,导致我国标准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要。我国目前采用ISO和IEC标准的国家标准中,有81.54%对应的是1994年以前发布的国际标准,而且采用ISO标准的国家标准中有39%已经没有对应的现行国际标准,这说明我国采标的国家标准中有相当一部分所对应的国际标准已经落后、更新和淘汰。国际标准对发达国家而言只是一般水平,而我国相当部分的技术标准还落后于国际标准。另外,国际市场认可的中国技术标准为数不多;我国提交或主持制定的国际标准很少。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的技术标准缺乏国际竞争力。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 标准研制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缺乏协调机制标准研制体系不适应市场中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成果很难通过标准化的渠道快速形成技术标准,达到支持产业发展的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很多高技术企业的科技研发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形成了市场中新兴的科技创新体系。但是现有的标准研制体制与市场中的技术创新体系不相适应,企业很难参与国家层面的标准化工作。目前,我国没有给民间组织制定自愿性标准应有的地位,民间组织的标准化活动缺失,限制了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企业也无法通过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制定标准来实现推广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目的。标准研制体系与政府支持的科技创新体系缺乏协调机制,技术标准难以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作用。政府支持的科研计划立项到科研成果产出,标准计划立项到标准批准发布,是两条互不相关、独立的过程链,导致一些具有市场前景、能够产业化的科研成果从项目立项开始到成果鉴定、验收与标准化互不相关,很多技术成果中需要形成标准的内容未能及时进入我国的标准化程序。标准制定过程缺乏相应的科学研究作为支撑,对标准制定过程中需要的科研项目不能立项进行研究,导致标准制定过程中试验验证不足;采用国际标准制定我国标准时,只能进行文字翻译,凭借专家的经验判断标准的适用性,缺乏必要的国内适用性分析。由于标准研制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缺乏协调机制,造成了我国标准的技术水平低,竞争力差,造成采标标准的市场适应性不强等严重问题。2. 标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我国已经确立并正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确立的标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没有建立自愿性标准体制。自愿性标准的主要特点为标准的自愿使用,这样使得只有真正源于市场需求的标准才能够立项,并经过充分协商一致的过程制定发布,从而保证了标准的市场适应性。目前我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在形式上区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这不利于确立标准的市场属性,并和国际上标准为自愿性的普遍做法以及WTO的要求和我国入世时的承诺不相适应。强制性标准难以发挥技术法规的作用。相当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超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控制的范围;强制性标准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协调机制或协调力度不够,造成了部分强制性标准之间的重复矛盾;强制性标准的实施监督缺乏操作性和有效手段,造成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或由于执法尺度不好把握而丧失执法力度,起不到应由技术法规所起的作用。强制性标准的制定程序采取的是标准制定程序,与法规制定程序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在没有得到专项技术法规引用的前提下,很难确立其执法依据的地位。没有形成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有机结合的机制。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以技术标准作为依据,技术标准为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提供支撑,三者有机结合形成规范市场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由于没有将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作为规范市场的相互联系的手段,没有形成标准为技术法规提供支撑,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以标准为基础的有机结合的机制。由于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和合格评定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造成技术标准在合格评定程序中的具体应用缺乏可操作性,无法对合格评定程序起到充分的技术支撑作用;合格评定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也未能及时、有效地反馈到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影响了标准的市场适应性。3. 缺乏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机制缺乏有效的国际国外标准跟踪机制,不能及时地得到国际标准制、修订信息,不能及时地把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草案投票表决责任不到位,无法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充分反映我国意见。采用国际标准时过分强调采标率,对国际和国外标准对我国国情的适应性分析研究不够。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部分代表还停留在听会、拿资料的状况,不能有效地向国际组织反映我国技术要求和经济利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企业跟踪国际标准,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动力不足。科技创新体系和标准研制体系相脱节造成我国技术标准的国际竞争力差,导致我国主持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极少(占国际标准总数的0.2%)。缺少国际型标准化人才和国际标准化活动经费的筹集机制不畅也制约着我国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缺乏有效的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机制是影响我国技术标准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四、制定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是当务之急(一)融入经济全球化必须参与标准竞争我国已于2001年11月加入WTO。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正逐步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置身于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当中。我国的进口关税、许可证、配额限制等保护性政策和措施,都将随着过渡期的结束而进一步地降低或被取消,各种商品、服务、技术、资金、人员将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企业将直接面对世界各国对手的激烈竞争。在标准已经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术依据的大背景下,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国际标准竞争策略作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首选策略。因此,无论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标准,还是实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都会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围绕WAPI国家标准的实施问题展开的较量是标准竞争的具体体现。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融入了经济全球化,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已经没有了回避竞争的退路。因此,无论是合理灵活运用技术性贸易措施,保护我国的利益,还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占领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制高点,都必须参与全球各个层面的标准竞争。(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将技术标准推到战略地位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将由目前的1300美元上升到3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将出现递减趋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一关键时期,我国在各方面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与思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兴贸、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我国科技、贸易、工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重要的发展理念。国家发展各方面的发展战略均对技术标准提出了战略需求,将技术标准推到影响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利用技术标准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贸易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支撑国际贸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标准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技术标准规范市场秩序和便利贸易,技术标准的强力支撑和引导是在新阶段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要素,是国家战略得以实现的基础保障。(三)制定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新的发展思路与战略。中国只有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低端(仅负责加工制造、装配环节等)逐步向高端(拥有产品开发、品牌、核心技术、技术标准等)转移,才能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必须鼓励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同时采取技术标准战略,将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进行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组合效应,注重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建立自主的国家创新体系,从而实现产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使我国的创新成果,尽快形成拥有自主技术的技术标准,进而以反映我国技术的标准为基础制定国际标准,支撑创新成果产业化。通过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使我国不但成为技术的引领者,还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中争取一个有利的位置。国际的挑战,国内的需求,使得采取技术标准战略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它关系到我国的科技、产业、贸易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国际竞争的成败。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必将与我国各方面的战略形成合力,从而推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建成创新型的国家,使我国成为科技大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第二部分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制定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制定要以支撑国家的发展为目的,要在考虑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从而提出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取向、战略目标以及发展重点。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技术标准适应性和竞争力为核心,坚持标准的国际化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原则,满足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和贸易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技术标准的需求,支撑和引导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提高技术标准适应性和竞争力是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在未来15年,极大地提高技术标准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是我国技术标准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技术标准的适应性是指,提高技术标准适应科技、贸易、产业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适应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就要完成将能够产业化的科技成果通过技术标准实现产业化,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适应产业、贸易发展的需要,就要根据我国产业贸易发展战略的需求,尽快完成重点领域的战略部署,建立以支撑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进步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领域标准体系,以及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需要的技术标准体系;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就要完成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合理、有效保护我国市场是技术标准的战略任务。提高技术标准的竞争力是指,提高技术标准在市场竞争中,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能力。提高技术标准的竞争力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促进科技研发成果快速转化为技术标准,提高技术标准中自主创新技术的含量;二是有效采用国际标准,提高标准整体水平;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竞争,提高我们的竞争力。提高技术标准的适应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正在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提高技术标准的适应性尤其是市场适应性显得十分必要,无论是自主制定我国标准,还是采用国际标准制定我国标准都要强调标准的适应性,如果标准不能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其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作用就无从谈起,只有标准的适应性得到了提高,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提高技术标准的竞争力是国际竞争的要求,也是标准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国际标准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只有在提高标准适应性的同时不断提高标准的竞争力,才能保证标准的生存与发展,才能发挥标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技术标准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能否发挥,发挥的程度如何,关键看标准是否有较高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在自愿性标准体制的框架下,拥有较多自主技术,经过国际竞争锻炼的技术标准必将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是技术标准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战略落实、推动、实施过程中,要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作为技术标准发展的基本原则。1. 政府引导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这个精神为政府在技术标准管理体制中的角色明确了定位,即要为标准化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政府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作为决策者,提出并实施国家标准战略;作为管理者,支持制定涉及国家安全、人身健康、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以及对产业发展、国家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国家标准;作为推动者,组织有关力量有意识地将我国标准推向国际标准的舞台,并争取在国际标准中更多地反映中国技术;作为指导者,引导行业协会制定行业协会标准;作为协调者,综合协调国家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与标准政策;作为服务者,通过优惠政策或资金支持,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为标准;作为维护者,保护我国的知识产权,在国际标准竞争中保护我国企业利益。2. 企业主体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标准的主要用户之一,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十分重要。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开展本企业的标准化活动,在采纳和吸收国际、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二是积极从事本行业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成为制定协会标准的主要力量,包括协会标准的提出、起草和使用。通过从事行业协会的标准化活动,努力在企业利益和行业利益之间取得一致性,进而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行业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第三,积极参与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活动,代表企业所在的行业参与、从事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第四,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借助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对国际标准的认识,影响国际标准的制定,使国际标准的内容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总之,以企业为主体就是要使企业成为企业标准的制定者、协会标准的编制者、国家标准起草的重要参与者,并活跃在国际标准化的舞台。也就是使企业成为标准编制、标准实施的主要力量,成为标准化人才、队伍、资金的主要来源。3. 市场导向党的十六大提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导向”是用十六大精神指导标准化工作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们市场意识日益增强,市场原则将成为经济技术活动的主要原则。市场导向就是要充分体现标准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要坚持不断提高技术标准的市场适应性,还标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愿性的属性。明确标准的制定和应用首先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使用者的自愿行为,而不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标准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通过标准战略的实施,从技术标准角度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三)支撑和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标准战略的制定目的支撑和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技术标准战略制定的最终目的。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原则,不断提高技术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达到满足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和贸易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技术标准的需求,支撑和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支撑国家科技的发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由过去遵循模仿、创新科技发展战略转变为“跨越式”发展的科技创新战略,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为了满足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技术标准应注重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注重建立以自主创新成果为核心的新型技术标准体系。支撑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外贸战略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翻两番 2003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9月。今后15年,我国外贸发展要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在国家科技兴贸战略 2003年11月12日,国办发200392号中把技术标准的发展视为支持外贸出口的源头工作之一。根据国科技兴贸战略的需求,我国必须加紧建立以支持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进步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领域标准体系。支撑产业的发展。2002年6月21日,由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单位联合发布的国家产业技术战略 2002年6月21日,国经贸技术2002444号, 。根据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向技术标准提出的战略需求,必须加紧建立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需要的技术标准体系。在完善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标准体系的同时,还要加紧制定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加强社会公益类技术标准的制定,为解决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为解决安全健康等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提供技术标准的支撑,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支撑和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技术标准一方面必须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还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方向,要从未来发展需要出发,研究制定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技术标准。二、战略取向为了实现支撑和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的,必须在技术标准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体制环境、国际化等方面进行谋划,加快实现战略性转变,全面提升技术标准的总体能力。(一)在发展方向上,向注重制定具有自主创新成果的技术标准转变 详见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策略研究报告。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今,跟踪模仿的标准发展方式已经表现出了越来越大的局限性,很难解决我国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因此,必须尽快调整发展方向,高度重视将自主创新的成果尽快形成技术标准,从而提高我国标准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为了增加我国技术标准的自主技术含量,必须解决标准研制与科技研发没能实现协调发展的问题。通过促使标准研制和科技研发的协调发展,一方面使标准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通过标准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标准带动科技进步,推动科技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标准的科技水平。从世界范围来看,按照政府干预的程度来划分,有三种标准与科研协调发展的模式:企业主导的内生模式、政府主导的拉动模式,以及混合模式。在我国企业和国家整体技术水平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情况下,选择“混合模式”作为标准与科研协调发展的模式。混合模式是内生模式和拉动模式结合的产物,政府干预既要促进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还不能破坏市场竞争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主要通过经济、法律和政策手段促进标准与科技的协调,引导企业的科技创新以及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为此,应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修订方面,实现政府的科技部门与标准部门之间的目标协同;在重要和特色产业的技术发展领域、重大科技研发攻关项目领域、关键技术组合研发创新领域,政府应借助产业政策、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排球教案集
- 企业采购管理规范与流程优化
- 浙江省科研机构聘用合同模板
- 石材加工机械招投标合同范例
- 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协议
- 古建筑修复监理工程师聘用条款
- 商业综合体招标密封条
- 大型活动搅拌车租赁协议
- 消防设施招投标奖励规定
- 机场物业招聘合同
- 中国上海日出日落方位角概要
- 高中信息技术 必修1 数据的分析(课件)
- 校本课程评价表
- 医药物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植物生理学》课件第九章+植物生长生理
- 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 高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GR-326-CORE规范讲解资料课件
- DBT29-295-2021 600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
- 饮用水检测现状与质量控制ppt课件
- 《项目管理标准化手册》中交一航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