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_第1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_第2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_第3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_第4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导论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2、 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3、 认识自己,这既是心理学的根源,也是心理学的目标。4、 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才的活动。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现实世界中事物间的固有规律。2、 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精神活动的基本形式和机制,最初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灵魂,后来转为人的心灵,再隶属于哲学(心灵哲学)。3、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标志着心理学摆脱哲学的附庸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4、 现代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他们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同时也考察人的行为,并且探讨心理现象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的关系。一、 人的心理1、 人的心理分成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两个方面。2、 (两者关系)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密不可分的。(一) 个体心理1、 个体心理指个人所具有心理活动或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方面。(三者关系)A、 心理过程1、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2、 认知活动3、 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4、 感觉:5、 知觉:6、 记忆:7、 想象:8、 思维:9、 情绪活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10、 情绪是11、 意志活动12、 心理学把人自学确定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调节行为、并按主观意愿排除障碍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叫做意志。B、 心理状态1、 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性质。2、 注意作为一种比较紧张、积极的心理状态,是意识活动的基本特征,能够对刺激、信息进行选择、整合、调节,是心理过程的必需前提和基本条件。C、 个性心理1、 受遗传、教育、生活经历、职业活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的心理会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这就是个性心理。个性心理表征着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2、 个性倾向性3、 个性侧身性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意向和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走向,决定着个体乞求什么,拒绝什么。4、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心理现象。5、 需要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和行为的积极性源泉,动机是心理活动的推动力,世界观是个体意识倾向系统的最高调控者。6、 个性心理特征(人心不同,各如其面)7、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智力和人格。智力与能力决定了人们的解决问题的效能水平,表现为个人活动的效率性,人格表现人们心里在活动样式的差异,是个人活动的风格性。(二) 社会心理1、 社会文化塑造着人们的智力与人格。2、 个体社会心理:人际知觉、人际吸引、从众3、 群体社会心理:社会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气氛、群体土气4、 社会大众心理:流行、舆论、暗示、时尚、风俗、社会习惯5、 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人的心理本质也是社会心理,社会生活决定人的心理,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的心理。二、 人的行为(一) 行为的概念1、 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境的反应,它是由一系列运动、活动、动作构成。2、 行为是对情境的反应,由一定的刺激引发。3、 刺激就是指引起行为的各种情境因素。4、 三种基本形式:内在生理性的反应,如腺体分泌、内脏器官运动、神经系统活动产生变化等生理反应;外在躯体性运动,骨骼、肌肉的运动;人的言语活动,如表述自己的思想。言语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而特有的反应形式。5、 刺激、心理、反应是行为结构的三大基本要素,心理的作用在于认识刺激、决定反应、调控行为活动的进程。(二) 心理与行为的关系1、 两者的不同表现在: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2、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第一,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心理居于刺激与反应之间,个体的心理特征决定着行为的方式和活动风格,个体的主观心理世界不同。第二,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个体总是以自身的行为方式表现或显露自己的心理活动,行为除了表现心理之外,以自身活动的效应状况向心理提供反馈信息,不断修正行为误差。3、 心理与行为之间的联系是一种较普遍的对应关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活动的外部动作表现或客观性的外部指标,心理则是潜伏在行为内部,支配、调节行为的内部精神活动或观念形态。第二节 心理的本质1、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 心理是脑的机能2、(一) 脑是心理器官的科学依据A、 神经系统或脑是心理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或脑的产物。3、 心理现象发生于有神经系统的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状况与完善程度,也决定着动物心理发展的水平,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发生于环节动物B、 大脑是心理的最重要的器官1、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纤维组成,担负着传入与付出信息的联络工作。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脊髓的基本机能是进行简单的反射和信息传导活动,脑包括脑干(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主要机能是传递、存贮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现象,控制人的生理反应和行为动作。2、 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机体感觉区,视觉区位于枕叶,听觉区位于颞叶的颞横回,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狭长区域内,嗅觉区位于海马回附近。3、 运动区:大脑左右两半球的运动区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4、 言语区:位于大脑左半球,中央前回下部的额下回是主管说话的运动性言语中枢,颞上回后方是听觉性言语中枢。5、 联合区:占大脑皮质的4/5,分为感觉联合区(颞叶与记忆有关)、运动联合区、前额叶联合区(与注意、思考、创造等高级心理活动有关)。6、 言语功能位于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写作、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空间知觉功能位于右半球,负责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二) 心理的产生是脑的反射1、 心理现象就其产生的方式而主,是脑的反射活动,反射是脑或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A、 反射与反射过程1、 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如唾液分泌、眨眼等。任何反射都是在一定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2、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三个主要环节: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终末环节。心理现象产生与中间环节。3、 反馈:正反馈与负反馈;内反馈与外反馈。4、 反射活动依照是先天具有还是后天习得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在的反射,如咳嗽、吮吸(固有的神经联系)。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暂时神经联系)。5、 现代唯物主义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实验室里用狗作对铃声的流涎条件实验,建立了条件反射理论,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6、 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所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活动。7、 操作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二、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 心理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一) 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1、 日出于东而没于西。(二) 心理现象的观念性1、(三) 心理活动的主观性1、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四) 心理反映的能动性1、(五) 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2、 野生孩;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第三节 心理学的发展1、 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的高度概括“心理学有其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2、 春秋战国时期,荀子针对心身关系提出“形具而神生”。孔子关于人性的形成与发展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从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出发,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认为原子构成了万物,人的灵魂是由光滑的圆形的原子构成。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者,灵魂先于躯体而存在。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3、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心理问题,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一、 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主要流派(一) 构造主义1、(二) 机能主义1、(三) 行为主义1、(四) 格式塔心理学1、(五) 精神分析学派1、二、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一) 认知心理学1、(二) 人本主义心理学1、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 客观性原则1、(二) 系统性原则1、(三) 发展性原则1、(四) 道德性原则1、二、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一) 刺激变量1、(二) 个体变量1、(三) 反应变量1、三、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一) 选择和确立课题1、(二) 确定研究设计1、(三) 搜集资料1、(四) 分析资料1、(五) 作出结论1、四、 心理学的基本方法(一) 观察法1、(二) 调查法1、(三) 测验法1、(四) 实验法1、第五节 心理学与教育学一、 心理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一) 学生的心理是教育依据的背景和前提1、(二) 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1、(三) 心理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四) 教育实践丰富和深化着心理学研究1、二、 心理学的教育作用(一) 测量与描述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发展水平1、(二) 解释与说明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与问题1、(三) 预测与控制教育主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1、三、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分支(一) 教育心理学1、(二) 儿童发展心理学1、(三) 学科教学心理学1、(四) 学校心理学1、(五) 教育社会心理学1、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一节 意识活动一、 什么是意识1、 意识是指二、 意识的不同水平(一) 焦点意识(茶不思,饭不香)1、(二) 边缘意识(视而不见)1、(三) 下意识(鸡尾酒效应、选听效应)1、(四) 前意识1、(五) 潜意识(无意识)1、三、 注意(一) 什么是注意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两个明显的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2、 指向性3、 集中性(二) 注意与意识1、(三) 注意的功能1、 注意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的功能2、(四) 注意的外部表现1、 客观指标: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2、 外部表现有:1、适应性动作;2、无关动作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3、(五) 注意的分类1、 根据注意的产生是否有预定的目的,维持时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A、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1、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无意注意的产生与刺激物特点和个体状态两方面因素有关。2、 刺激物特点3、 刺激注意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具体包括:第一、刺激物的强度;第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第三、刺激物的活动变化;第四、刺激物的新异性。4、 个体状态5、 影响无意注意产生的个体状态主要有:第一、个体的需要、兴趣;第二、情绪和精神状态;第三、知识经验,期待的因素。B、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1、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2、 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第一、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第二、合理组织;第三、培养间接兴趣;第四、排除干扰。3、 在实际工作中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都需要。4、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六) 注意的品质与培养A、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1、 注意的范围是指人在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心理学家用速示器呈现刺激进行测试。2、 注意范围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知觉对象的特点;2、活动的任务;3知识经验。B、 注意的稳定性1、 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一种特征,指将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而不改变的现象。狭义的注意稳定与广义的注意稳定。2、 人不可能长时间维持狭义的注意稳定(注意的起伏)。3、 注意的分散(分心)是指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4、 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简单而无变化、单调枯燥的对象,注意时间就很短;与人的主观状态有关,当人精力充沛、情绪稳定时更容易保持稳定的注意。C、 注意的分配(一心二用)1、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需要以下条件:第一,在同时时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已经非常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不需要给予更多的注意,从而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另一种活动上。第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间具有内在联系,经过一定的练习可以实现注意的分配。D、 注意的转移1、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根据新的活动任务,主动将注意从一个事物改变到另一个事物上,是保证人的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 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相同点,注意对象改变。3、 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取决于以下因素:第一、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第二、原来注意的紧张度;第三,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转移就容易。第二节 认知活动1、 认知活动是人们获得客观世界知识,获取客观事物信息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形式。一、 感觉(一) 什么是感觉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对作用于感受器的内外刺激的初级经验与觉知。如看到颜色、听到音响、闻到气味、感觉疼痛。感觉是信息向大脑传递或大脑接收信息的过程。2、 感觉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健全的分析器。分析器是感觉产生的基本生理结构,主要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中枢。第二、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3、 感觉对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感觉是人关于客观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是一切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基础。第二、感觉是维持机体与环境平衡,保证人的心理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感觉剥夺)。(二) 感觉的分类1、 根据信息来源划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2、 外部感觉是接受躯体以外的刺激,认知外界事物特性的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皮肤感觉(温度觉、解压觉、痛觉)3、 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对机体内部状态和运动的感觉,主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三)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A、 什么是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产生感觉的能力,感受性的高低反映了人的感觉敏锐程度。2、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量。3、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B、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1、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成为绝对感觉阈限,对这一最小刺激量的觉察能力,就称绝对感受性。C、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1、 能使人产生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而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2、 韦伯定律: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发现,要引起差别感觉,刺激量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四) 感觉的规律A、 感觉的适应1、 感觉的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使感受器发性变化的现象。2、 视觉中的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在微弱光线的持续作用下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明适应是在强烈光线的作用下,视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3、 嗅觉适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期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4、 痛觉由于其报警性感觉的特性,是不会产生适应的。B、 感觉的对比1、 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和继时(先后)对比。C、 感觉间的相互作用1、 感觉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同刺激作用于不同的感受器,产生不同的感觉时,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联觉)二、 知觉(一) 什么是知觉1、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成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解释过程。2、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二) 知觉的分类1、 按哪种分析器起主导作用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摸知觉2、 按知觉的对象分:对物的知觉(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认识反映,形成关于的各种社会印象。3、 根据知觉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觉。错觉是由于刺激物特点及经验作用的影响,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歪曲的反映。4、 错觉、幻觉、观察:(三) 知觉的特性A、 知觉的选择性1、 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活动中,总会把事物区分为对象和背景,对知觉对象做出清晰的认识。2、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刺激物因素主要有:第一,对象与背景的差异;第二,对象与背景活动的相对活动关系;第三,对象的特征。万绿从中一点红、黑体字印刷、军事上的伪装、迷彩色;划破夜空的流星。3、 影响知觉行径性的主观因素包括经验、情绪、动机、需要、兴趣。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B、 知觉的整体性1、 知觉的整体性:将由不同部分组成的事物知觉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在刺激不完整的情况下产生对事物完整的认识。格式塔图形;主观轮廓。2、 经验对知觉的整体性有重要影响;感激物的特点在知觉整体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刺激物呈现方式、特点符合以下原则:就近原则、相似原则、连续原则、闭合原则、好图形原则、同域原则。C、 知觉的理解性1、 知觉的理解性: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事物,赋予事物一定的意义,用词语标识事物。(911袭击抓取的照片:撒旦的脸)2、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第一,知识经验;第二,言语指导;第三,实践活动环境。D、 知觉的恒常性1、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人们的知觉影像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主要在视觉中研究,如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恒常性。三、 记忆(一) 什么是记忆1、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过去的经验保留在头脑中,在必要的时候又可以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2、 对信息的编码相当于识记过程,信息的存储相当于保持过程,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过程。(二) 记忆的分类A、 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1、 形象记忆:2、 语词逻辑记忆:3、 情绪记忆:4、 运动记忆:B、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1、 情景记忆2、 语义记忆C、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1、 外显记忆2、 内隐记忆(三) 记忆表象1、 记忆表象是指在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是由人脑中刺激痕迹的再现所引起的,以知觉提供的材料为基础,不是知觉的翻版和重复,是知觉痕迹经信息加工后的产物。2、 表象是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运用表象训练能更好地挖掘潜能,发展智力。A、 直观性1、 表象与感知觉一样具有形象的特征,但表象的形象没有感知到的形象那么鲜明、完整和稳定。2、 与知觉相比,表象具有以下特点:1、表象不如知觉完整;2、表象不如知觉稳定;3、表象不如知觉鲜明。3、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痛觉嗅觉B、 概括性1、 比知觉形象有更大的概括性(四) 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1、 记忆信息的加工是一个三级加工的模型,经历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阶段A、 感觉记忆(感觉登记、瞬时记忆)1、 感觉记忆:2、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波林利用部分报告法提示了感觉记忆的存在(视觉系统内的感觉记忆:图像记忆;声像记忆)3、 感觉记忆的特点:第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第二、感觉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很短;第三、感觉记忆容量大;第四、感觉记忆的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B、 短时记忆1、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2、 序列位置效应(Murdock,1962)3、 短时记忆的特点:第一、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第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第三、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第四、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通过复述转入长时记忆系统。C、 长时记忆1、 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2、 长时记忆的特点:第一、长时记忆的记忆容量非常巨大;第二、长时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很长;第三、长时记忆是一备用性的记忆。(五) 记忆过程分析1、 记忆的过程分为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识记和保持属于记,再认和回忆属于忆A、 识记1、 识记是对材料进行铭记并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的过程,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2、 识记的分类3、 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目的,分为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在学习、工作中,有意记忆居于主导地位。无意记忆:随机性、偶然性、片面性;有意记忆:4、 根据识记材料是否有意义或识记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分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意义识记的关键是理解,是对识记材料在理解基础上进行的记忆,效率高、易记、保持时间长、易提取,不一定十分精确。机械识记5、 影响识记的因素6、 识记是记忆的开端环节,影响因素主要有识记者的主观因素、识记的材料的因素、识记方法的因素。7、 主观因素包括:第一、识记者是否有明确的识记目的;第二、识记者的态度。8、 识记材料的性质、数量是影响识记效果的客观因素。9、 不同难度的识记材料在记忆进程中不同。10、 不同的识记方法影响识记效果:首先,加深对识记材料的理解,赋予识记材料意义,多运用意义识记,有助于提高识记效果;第二,将识记的内容变为识记者操作活动的内容或智力活动的对象有助于提高识记效果。第三,灵活运用综合识记法、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如何处理识记的材料)。第四,识记中多感官的协同参与有助于提高识记效果(眼看、耳听、口说)。B、 保持1、 保持是识记过的记忆信息在头脑中储存、巩固的过程,是记忆信息的储存,是一个潜在的动态过程。2、 影响因素:第一、识记材料的性质;第二、识记材料的数量;第三、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第四、学习程度对保持的影响;第五、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的影响。3、 记忆中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C、 再认和回忆1、 再认和回忆是对识记过的记忆信息的重现,是记忆信息的提取、输出过程。2、 再认3、 根据有无目的和是否有意志努力,分为无意再认和有意再认。4、 根据再认内容的范围和程度,分为完全再认和不完全再认。5、 错误:不能再认,对以前经验过的事物完全不能认出;错误的再认(张冠李戴)。6、 能否迅速、准确地进行再认,受主管观许多因素的影响:1、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2、当前的事物与以前经验过的整改折相似程度;3材料的数量;4、再认间隔的时间;5、思维活动的积极性;6、再认依赖于个体的期待;7、再认依赖于人格特征。7、 回忆8、 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面前,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9、 回忆与再认的关系:都属于记忆信息的提取;双过程理论,一是提取,二是决定,而再认只涉及决定过程。10、 分类:1、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追忆;触景生情,睹物思人。2、根据回忆是否需要中介,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11、 回忆的进行和效果受人们所采用的策略、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2、 联想是回忆的基础,常见的规律有:接近律、对比律、相似律、因果律。13、 定势和兴趣直接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14、 利用关键线索有助于回忆。15、 舌尖现象(六) 遗忘A、 什么是遗忘1、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是提取出现错误,是保持的对立面。2、 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提笔忘字、舌尖现象)和永久性遗忘()。B、 遗忘进程的规律1、 19世纪末,德艾滨浩斯是对人类的遗忘现象进行科学定量研究的创始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刚学完的时候,遗忘发生得很快,随着时间的进行,遗忘速度逐渐减慢。C、 遗忘的原因1、 记忆痕迹衰退说(艾滨浩斯)2、3、 干扰抑制说(詹金斯、达林巴赫)4、 前摄干扰、倒摄干扰,(首因效应、近因效应)5、 线索依赖说(图尔文)6、7、 压抑说(弗洛伊德)8、D、 科学的复习原则1、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2、 复习要及时。3、4、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5、6、 将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结合。7、8、 复习多样化9、10、 活动有助于记忆。11、四、 思维(一) 什么是思维1、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突出表现出来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思维是对信息的深入加工改造并使信息重新改组和建构的过程2、 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间接性、概括性。间接性是指人能以某些事物为中介,对于那些人们没有亲自经历过的甚至是不可能亲自经历的事物产生认识,超越感官的局限。概括性是指人能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摆脱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直接依赖。(二) 思维的分类A、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活动的凭借物的不同。1、 动作思维:2、 形象思维:3、 抽象思维:B、 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根据思维探索问题的方向的不同。1、 聚合式思维(求同思维):2、 发散式思维(求异思维):吉尔福特,衡量发散式思维水平的标准:思维的流畅丰富性、变通灵活性、独特性。C、 常规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是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1、 常规思维:2、 创造性思维D、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个体对思维过程是否有清晰意识。3、 直觉思维:4、 分析思维(逻辑思维):(三) 问题解决A、 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1、 问题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知识解决的情境。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目标、障碍。2、 问题解决是一系列的认知操作阶段的、有目的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安德森提出三个基本特征: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认识操作。B、 问题解决的过程1、 斯腾伯格:面临问题时要经历下列步骤:确定问题、定义问题、形成策略、组织信息、分配资源、监控、评估。C、 问题解决的策略1、 算法式策略2、3、 启发式策略4、5、 启发式策略的类型: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工作法、简化法、假设检验法。D、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 问题情境2、3、 问题的表征4、5、 思维定势(陆钦斯量水试验)6、7、 功能固着(邓克)8、9、 知识经验(不同的文化环境)10、11、 动机水平12、(四) 创造性思维A、 创造、创造性、创造性思维1、2、B、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 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和效用性2、3、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相结合的产物。4、5、 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6、7、 灵感状态8、C、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华拉斯)1、 准备期2、3、 酝酿期4、5、 豁朗期6、7、 验证期8、D、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 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3、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4、5、 加强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6、7、 引导学生多参加创造性活动。8、第三节 情意活动一、 情绪与情感(一) 什么是情绪与情感A、 情绪与情感的定义1、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2、 体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本特征。3、B、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1、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2、 第一,产生基础不同。第二,发生、发展的时间不同 。第三,表现形式不同。3、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4、 第一,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第二,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5、 感情用来表示情绪、情感这一类心理现象的笼统称谓。(二) 情绪的功能A、 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1、B、 情绪是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1、C、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1、D、 情绪是人际通讯交流的重要手段。1、(三) 情绪与情感的机体变化A、 情绪发生时的内部生理变化1、 呼吸系统的变化2、3、 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4、5、 脑电和皮肤电的变化。6、7、 内外腺体的变化。8、B、 外部的表情变化。1、 人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2、 面部表情:3、 身段表情:4、 言语表情:(四) 情绪与情感的分类A、 情绪的分类1、 按情绪体验的性质分: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2、 快乐:3、 愤怒:4、 悲哀:5、 恐惧:6、 按情绪存在的状态分:心境、激情、应激。7、 心境:8、 激情:9、 应激:B、 情感的分类:1、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2、 道德感:3、 理智感:4、 美感:二、 意志(一) 什么是意志1、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预定的目的,自觉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付出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2、 人的行动重要的特征是有预定的目的性。3、 宿命论与唯意志论。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4、 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支配和决定人类的意志。(二) 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A、 意识与认识的关系1、2、B、 意志与情绪的关系1、2、(三) 意志品质1、 意志品质是衡量、评价人们意志表现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性。A、 自觉性1、B、 坚定性1、C、 果断性1、D、 自制性1、(四) 意志行动的过程和结构A、 什么是意志行动1、 意志是通过表现出来的,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2、 意志行动的特点:第一、意志行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第二、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第三、意志行动和克服困难相联系。B、 意志行动的过程1、 意志行动的发生、发展和完成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2、 采取决定阶段3、4、 执行决定阶段5、C、 意志行动的心理结构1、 意志行动的心理结构有:期望和抱负水平、心理冲突、选择和决策。2、 期望和抱负水平3、 期望:4、 个人的抱负水平是后天形成的,影响因素有:成败经验、自信心、团体的成败经验。5、 抱负水平制约着一个人的意志行动。6、 心理冲突。7、 在意志行动的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阶段产生心理冲突,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8、 选择与决策。9、 选择是意志的一个基本特征。第三章 心理活动的差异性第一节 心理倾向的差异一、 需要(一) 什么是需要1、(二) 需要的分类1、(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二、 动机(一) 什么是动机1、 动机是指:1、 动机产生依赖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内部的驱动力,即需要;二是外部的刺激,即诱因(正诱因、负诱因)。(二) 动机的功能1、 动机在人的行为中具有激发、指向、维持等功能。2、 激发功能:3、 指向功能:4、 维持功能:(三) 动机强度对活动效率的影响1、(四) 动机的分类A、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生动机:根据动机的产生基础。1、 生理性动机:2、 社会性动机:B、 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根据动机来源于个体内部还是外部环境。1、 生理性动机:2、 社会性动机:C、 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根据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1、 远景性动机(人格动机):2、 近景性动机:D、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动机作用的大小。1、 主导性动机:2、 辅助性动机:(五) 动机理论A、 本能论1、B、 驱力论1、C、 归因论1、D、 自我效能论1、第二节 心理特征差异一、 智力(一) 什么是智力A、 对智力的认识1、B、 智力与能力的关系1、C、 智力与知识的关系1、(二) 智力的理论A、 智力的因素论1、2、 二因素论3、4、 群因素说(瑟斯顿)5、 词的理解力;语词运用能力;计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知觉速度;推理能力6、 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说(卡特尔)7、 液态智力:8、 晶态智力:9、 多元智力论(加德纳)10、 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B、 智力的结构论1、2、 能力层次结构理论(英国弗农)3、4、 智力三维结构理论(美国吉尔福特)5、 智力三个维度:内容、操作、产物。智力内容包括听觉的、视觉的、行为的、符号的、语义的、行为的。智力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式思维、聚合式思维、评价。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智力加工所产生的结果,表现为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蕴涵。6、 人的智力包含了150种具体的能力。C、 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美国斯腾伯格)1、 智力三元论认为智力由成分性智力、经验智力和情境智力三部分控制。(三) 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A、 智力的发展是不均衡的1、B、 各种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差异1、C、 个体间的智力发展是有差异的1、D、 智力发展存在关键期1、(四) 智力测量1、 智力测量:2、 智力测量始自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他的助手西蒙所编制的比纳西蒙量表的使用。A、 科学的心理测验要求1、 具有较高的信度2、 具有较高的效度3、 具有恰当的常模4、 标准化B、 智力测验结果的表达形式1、 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比纳提出了智龄的概念。2、 推孟对比奈西蒙量表进行修订,发表了斯坦福比奈测验,引入了智商的概念。3、 智商源自德国斯腾提出的心智商数。4、 比率智商。5、 离差智商C、 常见的智力测验形式1、 韦氏儿童智力测验与瑞文智力测验二、 人格(一) 什么是人格1、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特有的模式包含了一个异于他人而稳定、统一的心理品质。(二) 人格的特征1、A、 独特性与共同性1、B、 整体性1、C、 稳定性与可变性1、D、 社会性与生物性1、(三) 人格的主要结构1、A、 气质1、 气质是指主要由先天生物学因素决定的、较为稳定、典型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2、 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3、 气质主要是遗传的。4、 气质是较为稳定的。5、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说”,认为人的身体里有四种不同性质的液体:血液(多血质)、粘液(粘液质)、黄胆汁(胆汁质)、黑胆汁(抑郁质)。6、 德国克瑞厅米尔提出“体型说”,肥胖型、瘦长型、斗士型三种类型。7、 伯曼提出激素说8、 日本古川竹二提出血型说,把人的气质分为A、B、O、AB四种类型。9、 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强度性、均衡性、灵活性,从而分为四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B、 性格1、(四) 人格理论1、A、 人格的物质理论1、B、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1、C、 人格的学习理论1、D、 人格的人本主义理论1、(五) 人格测量1、第四章 心理的发展与年龄特点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概述一、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 心理发展的概念A、 发展B、 心理发展1、(二) 心理发展的特点A、 连续性与阶段性1、B、 方向性和不可逆性1、C、 不平衡性1、D、 个别差异1、E、 发展的关键期1、F、 发展的年龄特征1、二、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 遗传与环境A、 遗传的作用1、B、 环境的影响1、2、(二) 成熟与学习1、A、 成熟的意义1、B、 学习的作用1、第二节 高中生心理的发展一、 高中生思维发展1、(一)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1、A、 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假设性、预计性、内省性1、B、 形式逻辑思维牌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1、C、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1、(二) 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1、A、 高中生概念的发展1、B、 高中生推理能力的发展1、C、 高中生运用逻辑法则的发展1、(三) 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1、二、 高中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一) 从高中生情绪内容来看A、1、2、(二) 从高中生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方式来看1、A、 两极性和矛盾性仍然是高中生情绪的主要体验。1、B、 外显性和内隐性并存。1、C、 稳定性和波动性1、(三) 高中生常见的情绪困扰1、A、 情绪不稳1、B、 孤独情绪1、C、 敌对情绪1、D、 愤怒情绪1、三、 高中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 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A、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1、B、 高中生的自我概念1、2、C、 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1、(二) 价值观的确立1、A、 高中阶段确立价值观的主客观需求1、B、 高中生价值观的特点1、(三) 高中生的社会性发展1、A、 同伴交往1、B、 师生关系方面1、C、 亲子关系方面1、D、第五章 知识学习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一、 知识的含义1、二、 知识的分类(一) 陈述性知识1、2、(二) 程序性知识1、(三)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三、 陈述性知识理解的过程和内部机制(一) 符号意义的同化过程1、2、(二) 概念和命题意义的同化过程1、A、 下位学习(归属关系,下位关系)1、 派生归属2、 相关归属B、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1、C、 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1、四、 程序性知识理解的过程和内部机制1、2、第六章 品德心理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一、 道德与品德的理论内涵(一) 什么是道德1、(二) 什么是品德1、(三)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二、 品德的心理结构1、(一) 因素构成说A、1、B、1、2、(二) 功能结构说2、A、1、(三) 系统结构说1、2、3、第二节 青少年品德心理发展特点一、 中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1、(一) 动荡多变的道德动机A、1、B、1、2、(二) 社会现实的道德情感1、(三) 两极分化的道德行为1、第三节 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一、 传统的灌输式道德教育及其心理学分析1、(一) 灌输式德育的主要特征A、2、B、3、C、4、5、(二) 灌输式德育的心理学分析1、A、2、B、(三) 人本主义对灌输式德育的冲击1、A、3、B、1、2、二、 价值澄清模式(一) 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观点A、1、B、1、2、(二) 价值澄清有四个关键的构成要素1、A、1、B、1、(三) 价值评价过程C、1、D、1、2、(四) 价值澄清理论的启示与局限1、A、1、三、 认知品德发展模式(一) 认知品德发展模式的基本观点A、1、2、(二) 柯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1、A、 前世俗水平1、B、 世俗水平1、C、 后世俗水平1、(三) 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德育途径A、3、D、第七章 人格发展与人格教育第一节 人格发展理论一、 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