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上诗文书法的表现意趣_第1页
古代瓷器上诗文书法的表现意趣_第2页
古代瓷器上诗文书法的表现意趣_第3页
古代瓷器上诗文书法的表现意趣_第4页
古代瓷器上诗文书法的表现意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密级: 公 开 U D C : 编号: 中 国 美 术 学 院学士学位论文古代瓷器上的诗文书法的表现意趣朱立旸指导教师姓名(职务、职称) 申请学位级别 文学学士 专业名称 陶瓷艺术设计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中国美术学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年 月 日中国美术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中国美术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国美术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2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08级朱立旸古代瓷器上诗文书法的表现意趣古代瓷器上诗文书法的表现意趣目录摘要 关键词(中英文)5引言6第一章瓷器上诗文书法的发展概况7第一节统治者喜好及文人审美的影响7第二节装饰彩绘发展的影响8第二章瓷器上诗文书法艺术表现形式10第一节诗文字体与内容的特点10第二节诗文书法的表现手法12第三章瓷器上诗文书法艺术的表现意趣13第一节诗文书法的构成图式13第二节诗文书法的审美意趣14结语17致谢17参考文献17摘要陶瓷与书法都是中华文化千年的瑰宝。陶瓷的演变与发展反应了中华文明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脉络,生活民俗等方面的变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见证。书法亦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结晶,它超越了普通文字的记录功能,上升到了艺术这样一个全新的高度。检索陶瓷史可以感受到,瓷器与书法的结合是漫长的历史过程,这其中有两条脉络,一条是陶瓷书法的发展拓宽了中国书法的物质载体,弘扬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另一条是以书法艺术装饰的陶瓷也不单单再是普通的实用器皿,成为了既有实用功能同时又富有艺术价值的收藏品。这两条主线紧密结合,相互联系。关键词陶瓷,书法ABSTRACTCeramics and calligraphy are the treasures of Chinese culture for thousands year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eramic reflects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living custom and so on.,It is a witness to 5,000 yea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calligraphy is also a crystal that creat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it goes beyond the ordinary text record, rising to the art a whole new level.Retrieval ceramic history we could realiz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porcelain and calligraphy is a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of which there are two context, one is the development of ceramic calligraphy to broaden the material carrier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promote the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other one is decorated with ceramic art of calligraphy is no longer a common practical utensils, become both practical function and the collections with artistic value at the same time. The two main lines closely integrated, interrelated, making porcelain inject a unique oriental charmKey wordCeramic,calligraphy引言陶瓷是中华文化中一颗闪耀的明珠,它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恐怕并不亚于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它以其原材料的广泛性,成型工艺的可塑性与易操作性,外表的美观性,以及本身所具有的耐用性,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取代了商周以来昂贵的青铜器与漆器,成为了广大劳苦群众手中最普遍的日常用具。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瓷器的风靡就已经达到了“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地步,故在英文中陶瓷于中国有着相同的发音。图1书法名篇兰亭序中国的书法是中华文化的另一朵奇葩,中国的汉字以其独有的魅力将原本只是用来记录与叙事的文字转变为博大精深的美学艺术,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独特的且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追求(图1)。诸如“形神”,“气韵”,“意境”,“风骨”等等。这其中玄妙莫测的变化既蕴含了书法家的精神境界与个人价值观,同时也浓缩了中华名族的智慧,并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东方文化韵味。书法与陶瓷本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琴棋书画自古便被视为风雅之事,多是文人骚客,儒雅名士所喜好,而制瓷却与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劳作艰辛且报酬微薄,常常是地位低下的工匠所为。但大约从唐代起两者开始有了交集,并出现了有机的结合。首先是文人与墨客开始以瓷器为载体作为自身情感的寄托,与此同时,工匠们也乐意借助文人的书画装饰自己的工艺品,这样的一种融会贯通令书法艺术因依附于瓷器而更为实用化,也使得瓷器因装饰了文字而更为艺术化,使其不仅仅是简单的实用手工产品,更多的包含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质。第一章瓷器上诗文书法发展概况第一节统治者喜好及文人审美的影响影响瓷器与书画结合这一过程发展的因素的多样的。首先,上层统治者对瓷器的喜好与偏爱,会左右制瓷行业的发展和走向。一方面,工匠们不停的改良工艺,提高瓷器的品质,以迎合上层社会的审美。这使得瓷器制造的各道工序不断被细化与流程化,甚至到了清代,御窑的制作以分出了七十二道工序。但是,另一方面,这些统治者们也必然会将他们的统治理念与治国思想有意或无意的灌输进瓷器的制作过程中,譬如,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德与美玉相吻合的观点,在礼记玉藻中有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以玉比德焉。”诗经秦风曰“言念君子,温如其玉。”正是由于儒家思想对玉的格外推崇,使得当时的统治者们将瓷釉是否具有玉的质感作为衡量瓷器价值的重要标准,其玉质感越强,所蕴含的价值就越高,更有甚者,甚至将文人士大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价值观也与釉的开片现象相联系,把它视为一种美。文人的审美观念也是影响其发展的另一种因素,它的影响方式表现为直接将其所擅长的书画艺术注入瓷器,使瓷器本身更具有装饰化,也使瓷制品更加的具有艺术表现力。尤其是中国书法所特有的工具毛笔,中国书法所讲究的不单单是笔尖抑扬顿挫于纸上所留下的线条,更包容了线条中所蕴藏的才情,心境等因素。这使得温润优雅的瓷片上更添了一份独到的东方情趣。不仅如此,中国书法讲究深厚的气运功底,没有书法功力的线条往往会显得软弱,稚嫩,所表现的意象也通常就贫乏而缺少内涵,书法的这种属性附着与陶瓷之上后令原本柔美的瓷器又具备了阳刚的气质。大约从唐朝开始,这样的工艺美术与创作艺术的逐渐融合,经过了宋,元,明,清历代近千年的锤炼,逐步成为一种独有的中国意境的独特装饰艺术,书法艺术与瓷器的结合,进一步升华了瓷器的品质,使得手工艺品以艺术品的身份登上了大雅之堂。第二节装饰彩绘发展的影响图1.2.1彩绘图案装饰图1.2.2三国时期出土的彩瓷彩绘图案装饰发展为瓷器与书法艺术的结合提供了技术条件。彩绘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装饰技法,我们的祖先们在很早以前就以毛笔醮沾色料在陶土上进行彩绘装饰(图1.2.1),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诸多器物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其色泽依然光亮如新,可见当时制陶彩绘技术的发达。再看其上所绘制的图案,陶土上的线条有柔有刚,柔则圆滑而婉转,刚则有力而挺拔,毫无迟滞质感,仿佛线随云势,驰骋飞舞。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用不同的线与笔触来描绘图案中的顿挫,节奏,转折等要素,充分的展示并发挥了线条的美。这也说明了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娴熟的掌握了毛笔的弹性,锋势,韧性等属性,其酣畅淋漓的气韵,成为了中国线条的特殊艺术形式。瓷器之于陶器是一种升华,但是彩瓷的发展却有着漫长的探索过程,并未如同人们想象的那样从彩陶直接演变而来。彩瓷最晚出现于三国时期(图1.2.2),吴国都城建业的遗址和墓葬中多次发掘彩瓷,同时瓷器上常书有文字,有的是“物勒工名”,如“赤乌十四年会会稽上虞师袁宜作”;有些只是简单的纪年,如“甘露元年五月造”。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题字多为刻画,非用笔书写,且功能上多不用于装饰。中晚唐时期兴起的长沙窑可以认为是第一个将瓷器文化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的瓷窑,之所以如此定义,主要是由于以诗歌,辞赋作为装饰主体已经是长沙窑器物的主要装饰特征,而非一器一物的偶然现象。第二章瓷器上的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第一节诗文字体与内容的特点 中国的汉字一直都很注重对美感的探究,这种独特的探究所形成的艺术门类就是书法。书写于瓷器上的文字,其形式,具有书法艺术的韵味;其内容,具有文学艺术的审美。而且时代不同,瓷器上的书写的字体也不尽相同。长沙窑瓷上主要以行书见多,也有楷体,行草,行楷等字体。由于其作坊众多的缘故,瓷器上的文字也是风格往往是迥异,既有飘逸的,也有正楷的;有些书法感觉充满激情,有些仿佛又富有理性,可见书写者们随性洒脱,自由抒发,颇有百家争鸣的感觉。明末清初可谓是瓷器生产的转变时期,从明崇祯晚期至清顺治年间,瓷器上所题诗文多为隶书。到了清康熙年间,器物上已基本不见隶书题字。康熙以后基本以楷书,行楷为主,也能见到少数的草书。清朝末年的民谣瓷,题写诗句的落款也已鲜见楷书,多为草书或行书,更能体现出画家的个性。就书写内容而言,多为一些具有启迪性和哲理性的民间俗语。如“有雨花早开,无霜落叶迟”,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诸如此类。明末清初时,往往书写短语于盘中,并以留白的形式加以表现,所配诗句常充满悲凉感,如“梧桐一落叶,天下尽知秋”,诗文内容虽然凄凉,但以流畅的书法配以简洁的绘画,却也给人以图文并茂的感觉。除了短语题词的特点外,各窑的文学形式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譬如在唐朝,诗歌便成了这个时期的主流文学形式,以五言诗为主,也有部分七言诗。宋代以词为主基调,金元的曲令与小调最有特色。 词与曲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它们在形式上同为长短句,又同为合乐歌词;同期源于民间,为文人加工而有所发展。但曲比与词句式更活泼,它可在谱曲范围内加衬字。从内容看,词更为的抒情,而曲以叙事,说理为主;从风格上说,词的语句讲究文雅,而曲更为通俗和口语化。图2.1.1写有如梦令的磁州窑瓷枕磁州窑上的词曲书写最有特色,其内容也相对广泛,其瓷枕上不仅有简短的诗歌,也能见到词,曲,赋等文学样式,磁州窑常见的词牌名有如梦令(图2.1.1),朝天子,西江月等等。它们在文字数量上与长沙窑不尽相同,少则数字,多则长篇。磁州窑跨度久远,历经宋金元三朝,甚至延续至明代,且磁州窑包含范围宽广,处在不同时期的各个窑口的书写风格也各有不同,楷书,篆书,草书,隶书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其上的文字大小通常由器物的体量与书写的字数篇幅而决定。器物的造型风格也是影响书写的字体的因素之一,比如,造型饱满的器物往往采用敦厚结实的字体书写,清秀器物则多采用俊俏的字体书写经过长期的演变,磁州窑的器物书写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图2.1.2清康熙时期的青花题诗笔筒至明末清初时期,瓷器上的诗歌通常已不再作为主题装饰,而是融入绘画,作为其中一部分而起到点题所用。因题诗所占画面有限,所以往往只有寥寥数语,内容或即兴创作,或摘抄于前人诗句。但康熙时期的笔筒依然有以文学为主题装饰的情况(图2.1.2),并继续发扬诗文辞赋之风,这使得长篇诗文,辞赋也相继出现于瓷,如出师表,赤壁赋,兰亭序等名篇。它们或赞颂君王的功绩,或歌颂太平盛世,这也体现了汉人对满清统治的逐步认同。第二节诗文书法的表现手法图2.2.1刻画书法瓷器上文字的书写形式基本有三种,一是由锋利的器物刻划而成,可称为刻划书法(图2.2.1);二是由毛笔醮沾含铁的斑花石料书写而成,可称为毛笔书法(图2.2.2);亦可按一定的构思或表现主题以手捏或用工具将泥巴粘贴于坯体上,可称之为堆塑(图2.2.3)。以其书写风格来看,大致可分为婉约与豪放两种,婉约隽美清秀,豪放遒劲有力。宋代的楷体书写起初主要受颜体影响,其表现为字体宽阔,雄健,后由于苏轼等人所倡导“书法尚意”的观念,书体逐渐趋向与个性化,种类也因此更为复杂。其中刻划书法在这个时段出现了新的书体,即“双勾叠划体”,这种书体的每一笔都以双线勾出,并相互重叠,这种独有的重叠改变了书法一直仅局限于二维空间的效果,产生了交错的纵深感,也是文字更具有装饰性。图2.2.2毛笔书法图2.2.3堆塑书法第三章瓷器上诗文书法艺术的表现意趣第一节诗文书法的构成图式图3.1.2清沽美酒瓶图3.1.1书有文字的瓜棱壶由于时代的发展,陶瓷器上的诗文书法不单单为了阐释器皿功能或记载制造年代,更多的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这使得造物者对瓷器上诗文书写的布局与形式都更为讲究,他们会考虑器物的特定造型,通过比较,审视,权衡等方法来选择有利于人们观察的部位来进行文字装饰,从而使其在器物上成为视觉中心。如长沙窑的瓜棱壶,(图3.1.1)这种器皿常常在腹部压若干条凹棱,将其分为若干个等分,诗文,短句多写于此。这主要是因为对于酒友,茶客而言这样的装饰部位最为引人注目。当主人为客人上茶,酌酒时,茶壶的这一部分正面对着客人。诗文多以直言书写,所写多为五言或七言诗句,以四句见常,每句字数不多。这些短句所用格式也基本相同,字体较为粗大,且排列疏朗。又如宋代的“清沽美酒”瓶(图3.1.2),其上四字既标明了器物的用途,具有实用性,同时四个大字均匀的分布于该瓶的鼓腹上部,正是观赏者最容易注意到的位置,因此也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这种对于诗书在瓷器上的布局理念,使器物上的文字在安排上有了特定的归处,这种“归处”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器物本身造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祖先席地而坐的年代中,器物通常摆放于地面上,低于人们的视线,因此其装饰常常偏重于器物的上部;而当桌,凳等家具改变了我们的起居生活方式后,器物的装饰带也伴随着人们视平线的升高而下移。另外,在一些低矮敞口的器物在内底,内侧也会有装饰纹样的出现。这些做法都是为了便于观赏。经过长期的演变,陶瓷器物上的汉字书法装饰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构图样式:(一)块面状,所为块面状是指文字在器物某个位置以独立块面的形式组合而成。这种构成方式具有主题明确,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如清乾隆时期的粉彩御题诗文壁瓶,瓶身以胭脂红釉为底,其上会万福花卉图,腹部以墨彩书乾隆御题诗文,字字珠玑,书法典雅(图3.3)。图3.1.3清乾隆时期的粉彩御题诗文壁瓶(二)管带状,即汉字书法围绕器物的周身形成的狭长装饰带,多以横式来展开。(三)满幅式,是指书写的文字如同器物上的纹理一般按一定顺序布满器物,这种装饰手法往往给人以充实饱满的装饰感觉。如清代同治皇帝大婚时所用双喜盘,(图3.4)以及清康熙时期的青花题诗笔筒。(四)图案式,主要指将书法与装饰图案融合的表现手法,常以二连方续或四连方续的形式出现。图3.1.4清同治双喜盘第二节诗文书法的审美趣味首先是技术美。技术美可以认为是书写的技法以及工艺手法对器物装饰所产生的审美。技术美是一种直观的审美趣味。简单的说,就是指书写技术与书写的工艺手法直接对装饰的效果产生影响。技术美在宫廷瓷器与民间瓷器上有着显著的差别。宫廷瓷器属于贵族文化,其风格与基调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阶层的审美理念与审美要求,满足他们雍容华贵的生活方式,体现他们所倡导的等级与贵贱观念。这使得宫廷瓷器在装饰手法上极尽奢华,文字多由名家所书,工艺上更是精雕细琢,鎏金堆银。民间瓷器的制作目的相对单纯,主要是目的是符合日常生活需要,广大百姓群众没有条件取材于金银犀玉,却又能从平时的生活劳动中就地取材,用身边唾手可得的材料对所用器皿进行简单装饰。这些器皿上的书写的文字大都造型随意,有时同一器物上还会出现多种书体,其书写章法也不拘泥与程式,这种随性的洒脱使得器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由于条件的限制,工艺手法也相对简单,多为直接书写或刻划,其上的装饰内容基本都用来表达人们大众祈丰收,求平安,表爱意等朴实情感,蕴含着地地道道的民间风情与人文属性。诗文书法的形式美是审美趣味的重要组成部分。瓷器上的汉字书法装饰,除了文字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外,更注重的是汉字书写的形式美的表达,并由此形成一系列的原则,譬如讲究对称与平衡,节奏与反复,变化与统一等等。由于中国的汉字是方形字体,其本身就具备了均衡对称的特性,因此,汉字书法装饰于器物上总是能保持视觉上的稳定感。同时,字体书写形式还需要与器物上的整体环境相协调,比如,同器物的装饰纹饰风格有着和谐或对比关系,与器物装饰面的比例关系等等。另外,为了使汉字在语义上具有可读性和完整性,装饰于器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