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作手册大全_第1页
教师工作手册大全_第2页
教师工作手册大全_第3页
教师工作手册大全_第4页
教师工作手册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珠 海 北 大 附 属 实 验 学 校【教师工作手册】教学科研岗位职责 工作要求与流程 Zhuhai Experimental School Affiliated to Peking University目 录第一部分 学校教学教研管理制度 3-27第二部分 高中部教学教研管理制度 28-44第三部分 初中部教学教研管理制度 45-65第四部分 小学部教学教研管理制度 66-82第一部分:学校珠海北大附属实验学校管理制度(教学科研)一、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道德。为大力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我校教育系统师德水平,根据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特制定本制度。(一)师德规范1、政治思想规范 (1)教师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为镇东初中教育积极奉献。(2)教师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散布有违国家政策、法规或其它不健康的思想和言论,不参与、不组织非法集会、结社。(3)教师应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学以立德、学以立身、学以立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修养。教师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自觉抵制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学发展的错误思想。2、业务工作规范(1)教师必须具备敬业精神,对工作兢兢业业、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2)教师应勤于钻研业务,积极进取,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仅要精通本专业及所任课程的学科内容,而且在专业知识深度、广度和高度等方面有所发展。(3)教师要以学术大师和名师为楷模,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治学严谨,科学民主,勇于探索,追求创新,孜孜不倦,同时还应有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深入实践的精神。 (4)教师应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推广工作,加强学术交流。关注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不断了解和掌握新科学、新理论,扩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力。(5)教师应重视教育教学的研究,积极投入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要注意总结经验和把握规律,及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大胆改进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关注学科发展,不断更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6)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和剽窃他人成果。3、教书育人规范 (1)教书育人是师德的重点,是教师职业对教师的根本要求。教师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遵循教学规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积极开展德育渗透教学和学生活动的研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2)教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观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爱”为中心关怀爱护学生,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偏袒学生错误,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不做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事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3)要教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健康成长。(4)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积极家访、电访、信访,了解教育对象思想、生活、学习情况,结合教学工作主动热情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正确处理中下层生的关系,特别关注后进生的成长,教师有责任在校内外按照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不得视而不见。(5)无特殊情况,教师应无条件担任班主任工作,任课教师应对授课秩序全面负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旷课、迟到、早退情况,并对违纪者进行教育。4、为人师表规范(1)教师要以良好的教风和师德风范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寓教育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个人生活道德和行为规范。并以自己认真的敬业精神、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尚的道德行为等特有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楷模。 (3)教师必须廉洁从教,不得利用教师地位谋取个人利益,不以任何借口收取学生或学生家长的财物。(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仪态端庄,衣饰整洁得体,举止文明大方,以自己的优良道德品行和形象熏陶感染学生。(5)教师应增强集体主义观念,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时刻注意维护集体利益和形象,维护集体声誉和他人名誉。热爱学校,关心学校的建设发展,从自我做起,为学校的事业贡献力量。(6)教师应增强团队意识,要正确处理好与周围同事的关系,尊重同事,业务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工作上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二)师德建设1、师德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师资队伍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角度来理解和制定师德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建设工作要做到有机构、有计划、有措施、有考核。2、学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师德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指导、部署和考核。3、师德建设领导小组要开展培训、交流、树立典型和组织各类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师德建设活动。学校要建立师德建设激励机制,每年树立师德标兵,对在师德建设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大力的表彰奖励,促进师德意识的增强和师德水平的提高。4、将师德建设工作同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给予大力的人文关怀,理解体贴教师,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为教师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以实际工作来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5、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师德考核,将师德建设的成果记入个人档案,作为考核、晋升和职称评定的依据。(三)师德考核1、师德考核按教师考核细则进行。2、“一票否决”:教师违法犯罪、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严重体罚学生、乱收费等,其师德考核确定为不合格,对于违反师德规范,情节严重者还要给予相应的处分。3、当年师德考核为不合格者,不得评优,不得提拔,不得晋级。将教师考核结果记入本人档案。4、学生、学生家长和教职工如发现教师严重违反本制度,可逐级向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投诉。二、课程建设:2.1课程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实践学校办学理念,特制定本规划。本课程规划遵循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力求实现新课程纲要指导下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育教学管理等方式的变革。课程规划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规划既有必修课程的基本要求,又具有较大的灵活自主性,有利于开发和建设适应学校、学生、教师实际,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学科课程、生活技能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兴趣活动课程。规划注重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构建适合学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本规划是学部安排课程、选用教材、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二)课程目标我校课程目标是构建新的课程框架,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总体课时比例更趋科学合理,并随着年级的提高而增加学科课程、艺术课程的课时比例。利用我校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和良好的师资条件,大力加强外语、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办出学部的特色。规范课程管理,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一套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制度,选修课学生管理和成绩评价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校本教研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制度等。(三)课程设置1、课程设置原则:(1)课程设置应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2、课程内容: 新的课程结构在课改精神指导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其功能特色创造性地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类,三类课程分块教学,相互渗透,互相促进。通过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形成完整的总体学力。(课程框架如下图)基础型课程(国家课程)工具学科基础学科通用技术课程框架艺术欣赏德育类拓展型课程(地方、校本课程)人文类科普类体艺类文化类学科延伸类3、开好基础课程,打造学校特色课程。基础型课程:学校必修课依据国家规定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美术、音乐、社会实践等课程。 除国家课程外,学校还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外语:要针我校地处珠江三角洲开放前沿和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现实,广泛开展英语课程教学实验,扩大英语教学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继续推动英语教学特色学校工作,大力加强口语和交际语言的训练,逐步实现班级口语课的开设和日常口语交流的目标,使我校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2)艺术:充分利用学校优质的硬件设施及师资力量,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开设选修课程,整合课程内容,优化学习方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拓展型课程:重点建设以下几类课程。(1)学科延伸类: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在内的兴趣课程。此类课程在深化学科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及科研能力。通过活动和辅导,有利于部分学生脱颖而出,成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可培养一批参与各级各类竞赛的学科尖子。(2)人文类:整合和利用我校人文学科教师资源,注重人文研究方法,通过人文著作导读、演讲辩论赛、书画比赛、音乐欣赏等途径,普及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精神素养。(3)体艺类:加强书法、素描、器乐、声乐课程建设,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建设初、高中学生毕业多元出口通道。开设选修的课程首先由教师拟订目录,征求学生的意见,经学校审查通过后,列入课程计划,提供给学生选择。如果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达到一定的人数(视学校可提供的师资和设备等资源而定),准予开设。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课程安排: 参照国家的课时总量规定,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的实际,设置不同时间的大小课时,全程安排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四)课程实施课程实施主要涉及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等因素。 1、课程实施策略(1)选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适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特点的教材;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不断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典型案例、辅助资料。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对其适用性不断进行评析,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2)学校成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开发小组,组织教研力量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制订相关制度和规范,确立与各学科相应的拓展课程目标、内容,研制符合现代教育发展、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3)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加快学部教师自我发展学校的建设,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培养一批名师,让学校可持续、跨越式发展。(4)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研发的激励机制,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性,使每一个学科教师都有符合课程需要的研究课题。(5)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实验楼、计算机房、实验室和专用教室以及体育场馆都要全面向教师、学生开放。(六)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是实施课程评价的关键。学校根据 “ 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 原则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应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符合客观公正原则、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1、考核方式基础性课程的考试,文科要增加开放性命题、开卷答题、撰写小论文等能力考核的比重,理科要增加学生自主实验,创新实验,增加对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论文等能力评定的比重,拓展型研究型课程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生的论文、作品的综合评定,建立优秀学生的学科档案,使学生有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2、评价体系改变只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法。尝试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建综合评价体系。(1)形成性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在个体学习或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时间安排、笔记(知识结构的整理)、作业、讨论学习计划的执行和调控等内容。(2)终结性评价,这是对学生三类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重点在课程的实践环节和终结性考核上。(3)在综合评价中逐步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权重,以强化过程管理。(4)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3激励机制在对学生的激励机制上,应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全面发展向激励学生的个性化、特长化发展转变。在既有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标兵”的基础上增设如 “演讲辩论奖”、“发明制作奖”、“才艺之星奖”、“活动能手奖”等奖项,真正做到从制度上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3.2课程实施与管理办法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特制订本办法:(一)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 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及其相关人员行使课程权力并履行责任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在学校一级的重要保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它的具体目标是: 1.执行国家的课程文件,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 2.结合学校的实际,协调学校各类课程的关系,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提高学校课程的适应性。 3.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师广泛地利用本校的课程资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4.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 5.确保学生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的权利,创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与程度内参与课程决策与教学活动。 6.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 (二)课程管理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各学部都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科学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的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2学部及相关人员要形成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的观念,明确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相应角色,履行所承担的课程职责,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合理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3在学校课程的管理中,不能从国家课程中挤占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课时,不能随意提高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标准,也不能将校本课程变为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而应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这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的作用。 4为了确保课程的适应性,基础教育课程管理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管理机制。学部严格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形成相应的实施方案,报学校审查;同时,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形成课程开发方案,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5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广大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合理配置设施资源,充分发挥、利用和拓展校内外的课程资源。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注意发挥家长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三)课程计划管理 1学校依据相关的课程文件和学校实际而制定的一学年内的课程实施计划,是国家课程计划在学校一级的具体化。学部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必须严格依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文件,维护国家课程计划和标准的严肃性。 学部的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应包括一学年各年级的课程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实施要求与评价建议等内容。 严格执行课程实施方案,切实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方案的一致性,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严格控制课时总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校本课程建设方案是指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计划。它的内容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设想;保障措施等。 (四)教学管理 1建立学部、各处(室)和教研组(年级组)三级管理网络。各级管理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实施对课程的管理。 2各学部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要把管理的重心从教案管理转移到课堂教学管理上来,制定校内作业管理与考试管理制度等。 备课要实行分层管理,因人而异,注重实效,防止用单一化的备课模式来统一要求教师。对优秀教师应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给他们提供广阔的自主设计空间,并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对新教师和其他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指导或规范的管理。 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倡导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引导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机会,尊重学生的见解,重视学生的经验,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践。要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引导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经常举行课堂教学观摩及说课、评课、议课等活动,为教师创设交流经验的机会。 作业管理要立足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重复劳动。学生作业提倡“分层作业,分段管理”提倡引导学生完成一些感兴趣的探究性作业。学校应根据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规范教师作业检查的行为,并倡导多样化的、富于实效的作业检查或批改方式。 学习辅导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心与帮助。考核要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与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反对把获取分数作为教与学的唯一目的。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可采用闭卷、开卷等书面方式,也可采取口试、操作、表演、展示等方式。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侧重能力与素质的立意,注重选择现实生活的材料,杜绝设置偏题、怪题。义务教育阶段校内的成绩评定一般采用等级制,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 (五)教材管理 1按照上级公布的中小学教材目录,选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科书(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严禁学校选用未经审定(查)的教科书。 教师教学时,要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科书,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空间。启发学生质疑、探究,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具体活动中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领域可以选用教师指导用书,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和必要的文本资料。 2教辅用书是中小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科书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其合理使用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每学期学校根据教师的建议向学生提供教辅用书。严禁私自向学生摊派教辅用书。 一般情况下,每门学科课程学生只配备一本教辅用书。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辅用书,不能把教辅用书当作习题集,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音像制品和电子书刊等也是教辅用书的重要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各类教学设施及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努力构建学校实践性的教材体系。 (六)校本课程开发 1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从而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2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1)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的基础研究。主要涉及要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的课程资源等。 (2)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作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3)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规划,对教师进行培训,学部组织课程申报,学校审议通过后,具体住址实施。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兴趣)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准许开课。(4)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3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课程选用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教师从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课程新编是指教师根据需要与可能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 (七)课程评价管理 学校要根据校本课程管理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实施定期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应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接受监督。 学校应定期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制定新学年的课程实施方案服务;学校应定期组织教研组评价教学进度计划,并对照实施情况调整与完善教学进度计划,为制定新学年的教学进度计划作好准备。学校要定期检查部分教师的教案,组织教师经常交流自己的教案,并能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建议。 学校要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尝试建立一种全面评定教师教学业绩的体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改变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 学校要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要建立一种全面衡量学生素质的报告单制度,报告单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习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三、奖励制度(一)指导思想:为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勤勉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水平,以推动学校办学水准的不断提高,特制定本制度。(二)奖励条件及标准:奖励机制分:年终奖、竞赛指导奖、贡献奖、先进奖、论文奖、其他奖、开源节流奖七个部分。、年终奖:一学年年终,按考核等级发放年终奖,按规定实行工资晋级。、竞赛指导奖金:学生在由学校认可并统一组织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其他行政部门举办的竞赛中获奖,给指导教师予以适当的奖励(指导教师由学校指定或确认,指导教师要上报辅导计划书,相关领导在文件或申请表中签署意见)。(1)学生获全国竞赛集体、个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给指导师奖金10000元、8000元、5000元;1000元、600元、400元。本项个人奖励可累积(计),最高限额为8000元,集体与个人奖励取最高奖,不重复计奖。(2)学生获省级竞赛集体、个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给指导师奖金8000元、5000元、3000元;800元、500元、300元。本项个人奖励可累积(计),最高限额为5000元,集体与个人奖励取最高奖,不重复计奖。(3)学生获市级竞赛集体、个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给指导师奖金2000元、1500元、1000元;400元、300元、200元。本项个人奖励可累积(计),最高限额为1500元,集体与个人奖励取最高奖,不重复计奖。(4)学生获区级竞赛集体、个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给指导师奖金1500元、1000元、800元;300元、200元、100元。本项个人奖励可累积(计),最高限额为1000元,集体与个人奖励取最高奖,不重复计奖。(5)文艺演出类学生获全国、省级、市级、县级竞赛集体、个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给指导师奖金全国级10000元、8000元、5000元。省级:8000元、5000元、3000元。市级:2000元、1500元、1000元。区级:1500元、1000元、800元,多人节目获奖按集体的50%发放,个人节目获奖参照上1-4款执行,累计获奖最高限额参照上1-4款执行。(6)市运动会获总分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分别给教研组奖金5000元、4500元、4000元、3500元、3000元、2500元、2000元、1500元,获个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分别给指导教师奖金200元、180元、160元、140元、120元、100元、80元、60元(团体或个人都获奖,只准选一项),区赛获团体第一、二、三名的,分别给教研组奖金2000元、1500元、1000元。体育单项竞赛获市、区级第一、二、三、四名,分别给指导教师奖励:120元、100元、80元、60元;100元、80元、60元、40元。个人奖励可累积(计)但最高限额为集体奖励的前一位奖金数,集体与个人奖励取最高奖,不重复计奖。如在市运动会上获得团体总分第7名,加上个人名次等奖励,总金额不得超过2500元(第六的奖金数,一次类推),具体分配方案,由教研组参照本奖励细则按比例制定,报学部无异议后发放。单项到国家和省级参赛的获奖,参照1-4款执行。(7)被评为全国、省级、市级、区级优秀指导师者,分别给指导师奖金300元、200元、150元、100元。(8)学生作品在全国、省、市、区级报刊上发表或获奖的,分别给指导师奖金200元、150元、100元、50元。本项奖励可累积(计),最高限额为1000元,如符合1-4款按1-4款执行。(注:所有参赛,由学部签署意见明确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上报辅导计划,学部责任人将参赛文件或申请表、辅导计划,报学校主管领导审核确认;审核签署完毕的文件由人力资源部存档,比赛结束,指导教师凭获奖证书或下发的文件,到人力资源部结算,当月核发奖金,证书交校办复印存档;由学校在全校集会上颁发奖励证书;上级部门给竞赛项目或学校的奖金50%奖励给相关教研组;某层级奖励有限额的,有异议的由教研组或学部参照本细则按比例制定具体分配方案。)3、贡献奖:对于多出成果,多做贡献的教职员工。给予贡献奖:其效果大小由校行政会议予以鉴定,然后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有下列情况者,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1)教改试验有显著成绩,教育科研有成果的;(2)受到省、市、区重大嘉奖的;(3)向学校提出合理建议,产生特大效益的。4、先进奖:(1)被评为全国、省级、市级、区级先进科组、文明班级等除精神鼓励外,分别给奖金10000元、8000元、3000元、1000元。(2)被评为全国、省、市、区级名师,教改之星、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除精神鼓励外,分别给予奖金8000元、5000元、3000元、2000元(不含每年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等)。5、论文奖:(1)教职员工的教育教学论文(文艺作品除外,与教育教学管理相关的),不论在哪级报刊上发表,均同哪级报刊的稿费双倍计算发给。(2)教职员工的教育教学论文评比获全国级的一、二、三等奖800元、600元、500元;省级的一、二、三等奖600元、500元、300元;市级的一、二、三等奖200元、150元、100元;区级的一、二、三等奖150元、100元、80元。(3)教职员工的片段设计、教案设计,课件制作(教具)、教学录象、案例、优质课获全国、省级、县级、校级的同论文等级发放。(4)教职员工关于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新闻报道在全国、省级、市级、区级刊物上(电台广播)、教育网络上发表,分别给奖金800元、500元、400元、100元。(5)教职员工的课题获全国、省级、市级、区级奖,每人分别给予论文奖金的三倍。(注:同篇作品在各级别及不同类别都获奖,均取最高奖;以教育行政部门出面组织为依据含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的,社会研究组织等学术团体组织的不予计算。)6、其他奖:(1)凡属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省、市、区级的教学活动或讲座,开课一节(讲座一次)分别给开课(讲座)教师纪念奖500元、300元、200元。(2)其他应受到奖励的,由本人申请或学部提议,学部报批,学校行政会讨论决定实行奖励。7、开源节流奖:(1)各部门在保证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上,按照需求执行预算计划,在上学年结算基础上进行核定,节流部分将30%奖励给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制定分配方案,无异议报批后发放;(2)各部门根据部门实际,发挥聪明才智,开发相应项目,或争取外援资金支持,开源部分按30%奖励给团队或个人。三、工作量:1、按学校规定的标准安排工作满工作量,超工作量的给予超工作量相应津贴;2、教师个人要求照顾安排的,不足学校要求的部分为不满工作量部分,按比例扣发岗位津贴;3、经学部和学校评估,允许有能力的教师或员工承担更多的工作量,教师或员工一学期或一学年超课时(超任务)达到正常编制半个工作量的,按本人岗位津贴的相应倍数发放;4、学校的其他教辅人员工作量根据上级文件和学校标准执行。(四)本制度条例与学校有关管理制度矛盾时,以本制度为准。(五)本制度的解释权属于人力资源部。四、教师培训管理:(一)为建立健全和完善教师培训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改进教风学风,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工作绩效,切实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的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教师职业发展创造条件,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二)学时管理适用于全校所有教师,含教育教学管理岗位。(三)学时用于衡量教师和管理者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学校根据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为教师参加职称评定、教师资格认定、学校学部考核考评等提供继续教育学时证明。 (四)凡培训有考核考试要求的,合格及以上者按规定计算学时,不合格者不计算学时,由学校支付培训费用的,不合格者需退回培训费用,由人力资源部直接从工资福利中扣除。凡培训由主办单位出示学时证明的,学校通过审核按主办单位出示的学时证明,如实核准确认;短期培训没有学时证明的按一天5学时确认,半天上午为3学时,下午为2学时。(五)学时由必修学时、选修学时、附加学时三部分组成。必修学时取得方式包括:参加上级培训、学校培训(业务培训、基础培训、理论学习等)、专业知识测试、上级及学校组织的专题报告会、主题教育活动等。选修学时取得方式包括:参加业余有组织和考核的专业理论学习、网络培训课程、学历学位教育、专业资格考试,申报研究课题获得科研成果等。附加学时取得方式包括:承担理论及其他宣讲报告、党课团课讲座,校内外示范课(非每位教师的公开课或过关课)、自我阅读理论书籍、撰写读书笔记、调研报告、研究论文参加比赛或评比并获奖(交流),包括有利于提升自我教育教学水平、有影响力或可衡定的价值型活动。(六)必修学时计算办法:参加规定类的上级、学校组织的培训,主题教育活动,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等,按规定计算学时,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培训,或学校组织参加校外的培训,主办单位发放学时证明的,凭学时证明和派出单(文件)到人力资源部进行登记。学校统一组织的培训并通过考核的由学校出示学时证明,由人力资源部自动录入。学部组织的培训,需要计算学时的,必须有培训后的考核考试,并先有计划方案且报学校批准备案的,学部上报培训结果通过审核后,由学校出示学时证明,并由人力资源部自动录入。学校学时证明每天按5小时计算,半天上午为3学时,下午为2学时。因故缺席规定的教育培训活动不计算学时,无故缺席的在教师月度或年度考核中体现。(七)选修学时计算办法:参加学校选择性教育培训或自行参加网络培训课程学习,通过结业考试,考核合格者按10学时(每科)一次性结算,没有结业考试的自选性培训不计算学时;通过各类专业资格考试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参加学历教育获得学历学位教育证书等以20学时计算;参加各级课题研究,获得科研成果的,按国家、省、市、区、校级分别以50、40、30、20、15学时(每项每人)一次性结算。(八)附加学时计算办法:以学校或学部为主办单位,面向学校全体师或生、学部全体师或生、高中各年级师或生、学校特定活动群体等进行理论宣讲报告、党课团课讲座或其他业务讲座(具有培训性质的,有专题宣讲资料,不含常规性的教育教研活动),每次以10学时计算。承担校外相关内容的宣讲、讲座、交流任务,加倍计算。承担学部、高中年级学科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不含人人参与的常规教研课),每次以10学时计算。承担校外相关内容的任务(含在本校举办校外人士参加的),加倍计算。各类自我研修的成果获奖(含发表、交流),包括论文、课件、案例等内容,按照国家、省、市、区、校级,分别以25、20、15、10、5学时计算。不分等级或名次,但同一内容不重复计算,取最高值。(九)学时计算时间为每年7月10日至次年7月9日。(十)培训学时管理工作,由学校人力资源部负责并审核,其他部门统筹安排、协助配合并按要求组织实施。(十一)全校性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承办单位应在活动结束后,按要求及时将参训情况资料及学时证明情况提交人力资源部,通过审核后由人力资源部加盖学校公章,给参训者发放学时证明单。教师参加年度考核时,应按照要求填写珠海北大教师教育培训学时登记表,由人力资源部审核并提交学校。(十二)学校人力资源部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备案。凡采取欺骗、弄虚作假等手段获取学时,一经查实,当事人当年学时以零分计算,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直至行政处罚。部门把关不严者,启动责任追究制,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并进行处罚。(十三)培训学时情况,学校将通过适当方式进行公示,并作为教师个人和部门单位年度考核、任用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的教师培训学时登记表进入教师的业务档案。(十四)职称评定、资格认证等需要学校出示继续教育学时证明的,由人力资源具实出示,学校加盖公章。学时证明的承认,按上级规定执行,不与学校学时证明冲突,学校考核与评聘将参照学校出示的教师培训所获得的所有学时证明。(十五)本办法自2013年9月1日起试行,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五、课程设置课时分配与教师工作量执行方案(试行)为规范学校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和各学部课时计算标准,使学校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参照其他学校执行方案,根据有关规定和学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岗位设置和工作机构 1.领导岗位设置 (1)校级领导岗位的设置与配备由公司决定。(2)中层管理干部的设置与配备,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报公司批准,由学校人事部按规定程序组织实施。 2.工作机构设置(1)学校分设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国际项目部等教育教学管理单位,学部分别设教务处、学生处两个教育教学管理职能机构,学部配备学部主任1名,主任助理2名,分别负责分管教务处和学生处工作,学校可根据学校发展情况对部门设置与干部配备进行调整。(2)学校管理工作机构一般设学校办公室、招生部、财务部、人事部、后勤部等部门,为加强学校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研究,可增设学生管理和活动中心、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等工作机构。各工作机构可配备主任1人,重要部门或确因工作需要配备主任助理1名。(3)学校基层党组织和群众团体按章程和有关规定设立。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及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妇女、少先队组织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按照一人多岗、专兼结合的原则,可相互兼职。 (4)各部门、各处室工作干事的设置与配备,由部门主管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申请,经学校讨论决定,由人事部负责与相关部门协调进行工作统筹安排,原则上部门工作人员配备应根据岗位工作内容、每天完成工作时间量、难度等阴虚综合考虑。 3.教职工岗位设置(1)中小学教职工岗位包括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机构职员、教学辅助人员等岗位。 教师指学校中具有相应教师资格、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职员指学校学部工作机构中或管理岗位上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员。 教学辅助人员指学校中从事教学实验和图书、电教、计算机管理以及卫生保健等教学辅助工作的人员。工勤人员指学校中从事后勤服务的工人。 (2)学校依据公司编制人数、专业人员结构比例规定及工作实际,根据满负荷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把教学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并制定岗位职责、任职条件、任期工作目标等对各岗位工作进行管理。 (二)课程设置与教师工作量标准 1.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 (1)课程设置由学部根据学校发展规划,遵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从学校学部实际出发,提出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方案,经学校行政会和校长办公会讨论,形成一致意见,报公司批准后组织实施。(2)学校课程体系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课时分配首先要保证国家课程的开设,然后突出校本课程特色,遵循出精品、有成效的原则,开设校本课程。(3)部门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必须根据需要按程序报批审查,所有课时浮动只能在国家标准基础上,浮动1个课时(毕业班和品牌特色课程在课时和学校资源允许的前提下可浮动2-3个课时),但周总课时高中不得超过35课时,初中、小学不得超过30课时,因学校是寄宿制封闭式管理,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各学部要保证每天至少1个课时的活动课程。2.教师工作量标准(1)关于概念的界定:课时量指教师完成单位教学时间的教学任务,于课前、课中、课后所付出的脑力、体力劳动。含备课、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个别辅导、技术设备维护维修等。标准课时量是根据相关部门规定的教学计划,综合考虑各学科教师完成单位教学时间的教学任务所付出的脑力、体力劳动的情况,所要达到的工作量。 (2)专任教师的周课时量原则上按以下标准执行:高中教师1016节:语文、数学、英语:10-12节/周(一般按2个班满工作量配置)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艺术专业: 12-14节/周音乐、体育、美术、信息、其他学科: 14-16节/周 初中教师1218节:语文、数学、英语:12-14节/周(一般按2个班满工作量配置)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14-16节/周音乐、体育、美术、信息、其他学科: 16-18节/周小学教师1420节:语文、数学、英语:14-16节/周其他文化类学科: 16-18节/周其他非文化类学科:18-20节/周(3)有必要或因特殊情况,教师工作量标准可根据学校学部实际做适当调整或临时确认,但必须经学部申请,学校同意,人事部统筹备案。(4)其他:高三和初三年级的高考、中考科目课时计算时乘以1.25的备考量度和难度系数,艺术专业课程在高一、高二设置,不乘以备考系数;学部活动课程纳入正常课时管理;早操、课间操按时间比例(每节课40分钟)折算课时计入教师工作量;跨年级、跨学科按每科次1个课时/周计入教师工作量;非临时而因工作和课时分配需要,组织课堂教学需要在8小时(正常劳动出勤时间)之外的,按实际发生课时乘以1.4系数计入教师工作量,或按正常课时计算工作量,再行补贴相应课时的自习费。各学科教师除完成周课时工作量外,还应承担与学科相关的由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5)其他人员工作量标准:教务处和学生处负责人、干事、辅导员、年级组长原则上要兼课,所担任的管理工作按所教学科的50%的计入工作量; 不承担教学任务的职员,不享受教师待遇,标准工作量按相关规定执行;教辅工作人员,需具备教师资格,直接为教学服务,享受教师待遇,标准工作量按相关规定执行。(三)课程设置与教师工作量标准的应用1.编制与预算(1)学校在公司的指导下,在每学年秋季招生方案确定前(约3月份)提出学校学年发展规划,报公司批准,学部在10天内提出课程设置意见,报学校讨论和公司批准。10天内学部和人事部做出岗位编制预案。课程设置和教师工作量标准是学部和人事部按班级规模,执行人事岗位编制的客观依据;(2)各学部、人事部和学校其他部门,根据岗位编制进行相应项目的资金预算。2.考核评价与绩效工资(1)非学校原因教师工作量不满的应扣除教师员工的相应比例工资,超工作量的按规定给予课时补贴;(2)教师工作量的承担情况作为培训、晋职、晋级、评优等方面的参照依据;(3)学校实行工资结构改革后,标准工作量就成为基本标线,即获取课时工资的课时量基础,学部可根据教师能力水平,在基础课时量上,进行上下浮动;课时量的浮动,超过或低于最高限和最低限,由学部对相关教师提出评估,将评估意见和拟承担的岗位及课时量报学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