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_第1页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_第2页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_第3页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_第4页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1293B16221 项目负责人:李鲁(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导)项目组成员:郭永松,姒健敏,罗建红,耿晓北,俞方1998年开始的全国性高校体制改革,促使一批医学院校与其它院校合并,建立了学科门类较多的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这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生存空间与环境。面对机遇和挑战,浙江大学医学院克服各种困难,依托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紧紧抓住七年制医学教育改革这个工作重心,不仅提出和开始探索七年制医学教育改革的新方案,而且与时俱进,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和实施了全面推进长学制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为此本结题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七年制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第二部分:七年制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成效;第三部分:综合性大学举办长学制高等医学教育的初步研究。第一部分:七年制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一、 改革背景1、改革的宏观背景。(1)当代社会的进步使人和人的健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力发展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更能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是我国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2)在国际上,高等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其特点是:生源一流、投入多、规模小、学制长、质量高。国际医学教育改革趋势之一就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对医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和全面素质培养,发展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正是顺应了这一改革趋势。(3)加入WTO,对于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发展其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有助于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推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和医学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使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国际化的高标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人才的交流与竞争。(4)21世纪是医学与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世纪,学科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人才,发展八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将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2、改革的微观背景。 (1)对我国高等教育有着重大影响的高校体制改革已经由最初体制调整、人员安排的磨合阶段逐步进入快车道的发展阶段。一部分体制改革后的综合性大学已经开始制订新的发展规划,医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浙江大学作为第一批进行体制改革的学校已开始了深化改革与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2)与综合性大学合并的部分医学院校大多原来就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他们与同类医学院校相比,有着较强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师资队伍,有实力雄厚的附属医院和一批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办学实力较强,教育质量较高,无论教学、医疗、科研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合并后正以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改革为突破口,一方面扩大了招生规模,另一方面方面正在探索新的办学思路。(3)综合性大学有着明显的办学优势,不仅公共基础学科及课程较强,而且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也较浓,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新型人才。这一点是传统单科性院校无法比拟的,也是重新思考七年制医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4)浙江大学的合并业已结束,而实质性的融合远未完成。学校规模扩大、管理机构重叠,行政条条增加、管理链变长、协调性减弱,这在处理办学中的共性与个性、公共基础与专业特色、学科交叉与融合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政策和机制。这构成了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环境。(5)浙江大学医学院在医学教育改革方面曾作过积极的探索,承担着数项国家与省级教改课题,曾多次获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与同类学校相比,医学院不仅建有国家理科(医药类)人才培养基地,而且还有6所实力雄厚的附属医院和一批临床教学实践基地。(6)浙江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是全国最早实行长学制(1988),最早实现五年与七年学制并轨(2000),最好生源质量(全部600分以上)的院校。相比之下,目前的办学条件、办学经费已不适应现有七年制医学教育需要,在医科院校居核心和领头地位的七年制医学教育被淡化,硬件资源已落后于国内同类院校,并影响到教改力度,甚至危及师资稳定和教学质量。二、改革目标面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有用改革的精神和实践加以解决。为此,我们确定的改革方针是: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以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为基础,以七年制医学教育改革为核心,把医学院办成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医科院校。三、 改革步骤1、以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机制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调动医学院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性,共同探讨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改革之路。2、以七年制医学教育改革为重点,通过课题立项研究与教改实践相结合,对七年制医学教育改革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与实践,以此带动医学教育的整体改革。3、医学院为主多方筹资,增加教学投入,创造一流的办学条件;以教学科研岗位责任制作为改革抓手,调整学科、完善教学与科研目标责任制,为医学院的办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为教改取得重大成果奠定基础。4、改革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转变观念、论证方案、广泛动员;第二阶段:增投入、大胆实践、改革教学运行机制和体制;第三阶段:全面实施方案,取得阶段性成果。四、七年制医学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案1、办学思路。即:把医学教育由过去的普通教育转变为精品教育;不以数量取胜,要以质量取胜,注重培养尖子人才;依托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建一流的医学院,培养一流的医学人才。根据这一思路,确立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相应的办学条件、相应的办学体制和机制。2、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学校的基本定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要求,浙江大学医学院办学应当以长学制(七年制或本硕博一贯制等)为主,努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内涵是:(1)有很强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和社会适应性;(2)有较高的临床医学科研素质;(3)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4)有较高的综合素质。3、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和医学院的发展,我们将建立2+3+2(4+3)、4+4的“多通道”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内涵是:(1) 在二年级公共基础教育结束时,探索从校内文科、理科和工科等专业学生中进行新一轮的招收和选拔七年制医学生。(2) 在四年级或五年级阶段,从全省乃至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级医学生或七年制五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就读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 探索与试点从文、理、工科等专业毕业生中招收直接攻读医学博士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国际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接轨。(4) 建立本硕博一贯制:在七年制学生中,选拔少数尖子(15%20%)直接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和基础医学科学学位。(5) 建立“多通道”的人才竞争与选拔机制。该机制包括:选拔制与淘汰制相结合;多渠道入口(二年级、五年级和非医学专业四年级毕业后),多渠道分流(二年级、五年级和七年级学生可根据学业成绩、特点和志向获取不同的学位),鉴借“协和模式”,始终保持优秀生源,同时创造条件,在同一年级中实行重点班教学制,以保证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脱颖而出,在校期间参与科研工作,发表研究论文。4、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教学计划从2001年起被重新调整和修订。改革课程体系的总体原则是:加强公共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加强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训练;加强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就是要反映这些原则,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课程设置改革的具体要求是:(1)各类课程设置的时间要求为:公共基础课为2年(少数基础医学教育的总论或导论课程渗透于第四学期,也许其他专业学生选读);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为2年,其中有一年分别渗透到公共基础和临床教学阶段;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为2年其中有1.5年与专业基础课重叠、交叉或融合(见下表)。学期课程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临床专业临床实习学位课程二级学科实习学位论文二级学科实习(2)关于课程安排与管理的改革:课程实行分级管理,即学校管理校级选修课和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院管理院级平台课程(教育部规定的主要课程和职业医师考试课程);各系部管理系级平台课程(主要是专业特色课)。据此,在第二学期,由医学院在公共基础部开设生命与健康(选修课),在第三学期开设医学导论(指定选修课),以增加学生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了解,为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再选择打下基础;第四学期,开设医学专业基础总论课、部分专业基础课、基础医学实验导论和基础医学方法论;为了配合医学导论和医学基础总论课的教学,计划在新的医学中心桉医学博物馆的模式建造“医学总论实验室”,可对所有学生开放,也可面向社会开放。第五学期,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卫生保健,开设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部分基础医学学科总论课,少数临床医学课程,边缘(医学人文)学科课程等;第六学期,开设临床技能训练课,诊断学总论课、内、外、妇、儿科学总论课;第七学期、第八学期,各系开设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含部分基础医学各论课程)。改革原有的专业基础与专业课课程设置体系,增加专业基础知识与与临床知识相结合的综合类课程和总论课教学内容,减少各论课内容;进一步扩大各类选修课的比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部分本科生选修一些研究生课程。(3)课程设置的改革:根据不同学科和知识体系的差别,开展以问题、案例或系统、器官为中心的教学。具体开设的课程形式有:传统的学科课程、系统或器官课程、病种课程、病案课程、临床症状课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医学社会实践课程、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等。加强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的融合、贯通,建立一批融基础与临床学科为一体的新型综合课程;立项研究和建立各类课程的评估制度和课程改革激励机制,拟每3年评选一次优秀课程,并给予奖励。(4)教学内容的改革。以临床医学课程为先导,改革基础医学的课程结构,加强临床医学的床边教学。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模块,更新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知识体系;通过建立奖励机制,鼓励运用英文原版教材和英语教学;在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教育部规定的主要课程和与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相关的课程或知识点将得到加强。5、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减少课堂授课,鼓励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加强CAI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建设,要求所有主要课程在5年内全部具备CAI和网络教学手段。6、办学机制与体制:(1)打破原有的学科界线和教研室堡垒,实行以课程(少数以学科为基础)为基础的主讲教师制。通过竞争上岗,选拔一批教学和学术水平高的主讲教师(一般由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给以主讲教师相应的责权利,并由他们根据教学需要,选拔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不同专业和职称层次的教师组成教学小组,承担教学和教改任务,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授课待遇;减少授课时数,提倡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辅导,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要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尤其是自学条件,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充足的学习资料和上网检索条件。(2)实行学分制。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探索和建立个性发展与专业需要相结合的多模块学分制,鼓励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选择模块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不同培养要求,确立与之相对应的基本学分要求,并规定相应的修业年限,初步考虑学士的修业年限为57年,硕士为79年,博士为912年。在规定年限内允许学生休学参加工作。在规定基本学分和修业年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位层次的培养要求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科分类,设计各种修业模块(学习菜单),原则上,硕士学位以下,只能以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的学习为主,毕业后为通科医生;博士学位以临床医学的三级学科为主,毕业后可作为专科医生。考虑到现有的教学资源有限,每一课程模块中的学习人数必须作一限定,确定人选的方法既要考虑的本人的意愿,也要考察本人原有学业成绩及其它相关因素,以此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3)建立有效机制,制订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的有关政策,从经费、制度、政策等方面支持、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参加各类科研小组和各类科研活动。医学院每年划拨一定数量的经费支持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带有研究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担任本科生科研导师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和科研消耗补助,对本科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在正式期刊上)或得校级以上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奖励,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医学人才。(4)建立医学教育考试题库与考教分离制。创造条件,与学校教务部共同建立医学教育考试题库,在医学生完成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习、通科实习后,由医学教育考试中心进行统一考试和成绩分析。医学院主要通过部分课程和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学习阶段结束的统一考试对各系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调整和指导,一般课程的考试完全由系部自行组织实施(包括建立题库、分析试卷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考教分离制度的研究和实践探索。7、教学投入与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由学校统一在紫金港新校区新建国内一流的医学中心,增加教学投入,争取达到生均教学经费1500元(优秀学校评估的最低标准是:生均教学经费1000元/年);创立三大教学工程,即:“数字化学院工程”、基础医学综合实验中心(功能与结构相结合)工程、临床技能训练综合实验中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工程,创造一流的医学教育条件。这三大工程的初步设想是:(1)“数字化学院工程”:要求在所有学生寝室都备有计算机上网接口,所有教师办公室都有计算机上网,每个系都有多媒体教室,80%90%的课程应利用多媒体教室(课件)上课,每个专业有供本专业学生3/1人数同时上网和开展远程医学教育的网络教室;所有附属医院的示教室均有计算机上网,附属医院的手术室、急诊室、部分病房应通过闭路电视系统与局域网相连,并进入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形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医学院与医学远程教育一体化、网络化;同时加大对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的开发力度,到2005年要求80%以上的课程都有课件,50%以上能够上网查询,以保证学生在自学中方便的查看。(2)基础医学综合实验中心:逐步将生命实验科学从原有的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努力实现生命功能与生命结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积极创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基础医学实验基地,使教学(包括学生自学)、科研和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3)临床技能训练综合实验中心:逐步建立临床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技能训练基地,该基地应基本模拟医院的场景,同时备有各种供临床教学用的教学道具,通过标准化病人、模拟医院场景和临床教学道具的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医科类(包括护理等专业)学生的临床综合技能和适应能力,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基础。第二部分:七年制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成效从1988年举办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至今,学校始终将其定位为“精英教育”,通过吸收优秀生源,遵循“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依托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条件,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形成“理医结合”培养模式。四校合并后,这种办学模式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我校“文理医结合”的举办长学制医学教育的特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指导思想明确,以培养医学精英为目标,形成了“文理医结合”的办学特色1、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认真贯彻原国家教委关于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始终如一地以此指导我校七年制医学教育和改革实践。四校合并成立新的浙江大学后,在学校创办“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总目标下,进一步确立七年制医学教育为精英教育的地位,在更好的办学条件下,确定七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的特色。2、精英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学校始终将七年制医学教育定位为精英教育,同时,也认识到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和经验性很强的学科。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将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培养目标的内涵表述为:有厚实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有较强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有一定的医学科学研究的训练;有现代医学理念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及后劲,是未来的高级医学人才。因此,学校从生源、师资力量、培养过程、招生规模与有效的教学资源的利用等各个环节给予充分的重视和精心运作,确保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3、办学特色:即“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文理医结合,七年一贯,重视科研,面向临床”。“文理医结合”:从七年制办学伊始,原浙江医科大学为利用综合性大学优势,提高培养质量,就与原浙江大学联合培养七年制医学生,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理医结合”办学模式。四校合并后,学校强调文理通识和现代医学理念对医师培养的重要性,更注重提高医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提出并逐步形成了七年制医学教育 “文理医结合”的特色。从2001级开始,七年制医学生前2年全部进入紫金港校区,按理科类打通培养,加大了人文学科和现代医学理念等通识课程的比重,完善了“社会医学与社会实践”、“医学伦理学”、“心理学”和“全科医学”等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开设了“沟通技巧”、“职业态度”和“批判性思维”等专题讲座,体现社会心理生理的新型医学模式,使课程体系得到了整体优化,提高了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在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学籍管理上实行“七年一贯”制。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将部分文理课程和基础医学课程向后期渗透,同时安排早期接触临床,以实现“本硕融通”。在学籍管理上由校教务部全程负责。贯穿始终科研训练:我们始终认为作为高级临床医师应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坚持对七年制医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同时处理好科研训练和临床技能训练两者的关系。我们的做法是:前期通过院士、名医讲座等形式,启发他们的科研兴趣;通过学校的SRTP、“挑战杯”等科研训练项目,多种学科竞赛和博士生会的医学英才中心,鼓励学生课外时间通过修取学分等形式,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基础医学的科学研究;后期则在临床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科研训练,完成紧扣临床应用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我校这种形式多样、贯穿全程的科研训练,充分激发和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研究热情,成为实现总体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明确的临床医学导向:在七年制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将“面向临床”作为课程、临床技能、科研训练等主要培养环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临床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七年制医学生在临床决策能力、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考核等方面,达到了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同的水平。4、领导有力: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医学教育,确定了分管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副校长。四校合并后,较快地理清和调整好医学院的建制、与附属医院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使医学院和医学教育进入一个积极、有序和强劲的发展阶段。学校对医学院上报的有关针对七年制医学教育的请示,及时给予批复。为了寻求和推动学校和医学院的总体发展,学校分管副校长多次来医学院,召开各层次的座谈会,共商大计。学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会议也多次讨论此事,并决定在紫金港校区,建设高标准医学院和医学中心。这将极大地促进医学院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对于医学院领导而言,临床医学七年制教学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强七年制医学教育的措施,鼓励教学改革,建设医学教育的“数字化工程”、“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和“临床技能训练中心”。2001年医学院召开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为主题的工作会议,会议主要探讨了“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七年制临床医学生专业学位工作”、“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临床课综合教学方案”等工作,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二、形成和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七年制医学教学体系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的培养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七年制临床医学教学更是如此。与传统的五年制医学教育相比,七年制临床医学教学不是简单地加二年课程而已,而是一种系统的革新,意味着更高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优质生源是基础,培养质量为核心,教学计划为导向,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学管理为保障,教学改革是促进整体教学工作的动力。1、控制招生规模,吸引和吸收了优质生源:学校坚持医学精英教育的定位,始终将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严格控制招生规模。1999年七年制招生为90名,2000年之后学校决定停招五年制,扩招七年制,这是基于充分论证且能确保培养质量的适度扩招,因为:并校后可利用的通识教育(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理念教育)资源大为增加和丰富;可利用的临床医学教学资源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由于同时采取停招五年制等措施,近4年来,医学类学生总体招生规模下降了10%以上;由于良好的办学声誉,适当扩招仍然可保证优秀的生源。表1 四校合并以来医学类招生规模情况年份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七年制临床医学生七年制口腔医学生其他本科生专科生合计1998年12237300565608141999年1865887052608572000年22685362013108042001年26710929509507662002年26413426831660763在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计划用510年时间,把我校的医学教育办成与国际医学教育模式相接轨的、研究生为主体的精英教育,完善本硕博连读制,在七年制学生中,选拔部分优秀学生(15%20%)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事实上,临床医学七年制因其具有本硕连读的专业优势,以及我校历届七年制毕业生很好的就业状况,而成为众多重点中学尖子生报考的热门专业。自1988年到1999年,我校七年制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平均高出浙江省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100分以上,2000年学校扩大对七年制的招生后平均分仍高出80分以上。2002年我校七年制学生录取平均分为649分,录取的最低分数为637分,分别位于浙江省全部考生的前0.6%和前1.2%。我校的七年制学生不仅高考分数高,而且综合素质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英语水平高。以学校统一组织的新生入学英语测试为例,绝大多数七年制学生修读大学英语的起始级别为级或级(正常为级),以2000级为例,起始级别为、级的七年制学生占同级七年制学生总数的81.3%(其中级61.9%、级19.4%)。学有特长的人多。在每年录取的新生中有不少具有艺术、科技等特长资格的学生,例如:99级58名浙江省七年制学生中有24名具有特长资格,占总数的41.38%;成才意识强。七年制学生大多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他们被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后,有比较高的成就感。因此,对于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七年制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如:对于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活动,我校七年制学生都踊跃参加,积极申报课题,仅以首次吸纳医学生参加的第3期SRTP(前2期仅限理工科学生参加)为例,我校96级七年制学生人人参与申报课题,该年级27名学生中有14人获得校级立项课题,成功率为51.85%,在全校名列前茅。2、精心设计教学计划:自1988年举办七年制专业以来,我校对七年制教学计划进行了数次修订,对每一次修订我们都精心设计,充分论证,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理医结合”的七年制教学计划体系。其主要特色有: 坚持七年一贯的培养模式。我们认识到七年制教育不同于五年制本科培养的简单延长,也不同于五年制本科毕业加三年临床硕士生的培养,它是七年一贯统筹安排的教学过程,如何在较短的学习年限中,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采取了适当增加教学时数,注重加强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等措施,使“七年一贯”的思想在教学计划中得到落实。七年制课程的设置按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99级教学计划统计为例:必修课程70门,共217学分,学分数为同级临床医学五年制的128.32%,而且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也明显高于五年制。合校后,为了更好地实施学分制,我们对原来的课程总学时进行了一定幅度的削减,增加了选修课的设置门数和时数,全校性任意选修课由合并前的119门增加到现在的360多门。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为保证七年制的教学质量,学生均单独编班教学,主要课程实行双语教学、临床床边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坚持文理医结合的培养特色。在七年制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始终重视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无论在课程的门类、时数、还是课程的层次上都远远高于同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以99级教学计划统计为例,七年制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共27门,计88学分,比同级临床医学五年制高151.72%。其中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必修课程的学分比同级临床医学五年制高214.71%。合校后,理医结合的培养特色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步扩展为“文理医结合”的办学特色。在保持原来自然科学课程设置优势的基础上,加大了人文学科和现代医学理念的课程比重,在360多门全校性任意选修课中,人文、社科、艺术类课程多达252门。这一特色在2002级开始实施的按大类培养的全校性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得到体现。 坚持面向临床的培养方向。在七年制教学计划中,我们始终瞄准面向临床这一培养方向,加强对七年制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这着重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临床训练的时间显著高于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为134周,临床医学五年制为48周)。第二,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以临床应用研究居多。第三,十多年来,坚持与同期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同堂“临床决策能力计算机考试”和专业课考试。第四,注重临床能力考试,前期采用SP考试,后期参加医学院统一组织的出科考试和毕业考试,要求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同。 坚持实施科研训练分阶段培养。我们十分重视对七年制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培养环节实施过程中,实行分阶段训练方法,将科研训练的具体要求落实到位。第一阶段:基础学科阶段,初步培养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第二阶段:基础医学阶段,经过科研方法的训练,了解科研全过程。这一阶段训练的改革力度较大。合校前,我们主要通过集中安排1012周的基础科研训练来完成训练计划;合校后,主要通过第二课堂获取学分的形式来完成。七年制学生可通过学校组织的SRTP、“挑战杯”等科研训练项目以及多种学科竞赛来获取学分,完成科研训练;第三阶段:临床学习阶段,在临床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科研训练,完成紧扣临床应用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继承了“求是”校风的优良传统,强调师高弟子强。为严格教师规范,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和科研工作中。学校颁布了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教师工作规范,学校各级部门都严格按照规范检查考核各项教学工作,使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严格的约束机制。2000年在全校实行岗位聘任制中,把教学工作中的质和量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主要指标之一。对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实行竞聘上岗制度。建立了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讲师必须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才能聘岗的制度。医学院七年制教师中,基础医学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主要课程理论授课时数占全体教师承担的主要课程理论学时的比例高达80%以上。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医学院专任教师共368名,其中教授占31.5%,副教授占23.9%。45岁以下教师275名,占全体教师的72%。医学院现有博士导师73名(其中临床学科导师57名),硕士导师376名(其中临床学科导师313名)。现有七年制学生1129名,每位导师对每届七年制医学生均实行“一对一”指导。学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对青年教师做到进校后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训。建立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职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制度等一系列优化师资队伍,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使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并很快地成为教学骨干。同时学校也十分重视引进人才,出台了浙江大学关于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浙江大学人才引进专项资助办法等文件,吸引了一批高水平、高学历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我校,合校三年来共引进529名的高级人才。对于青年教师,在注重培训和严格规范的基础上,学校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各种激励机制。如优秀青年教师选送出国进修,合并以来仅医学院就已选派127人出国进修。对于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在30岁以下且学科急需的优秀青年教师,以及本校出国留学二年以上并且业绩优秀的回国人员,资助科研启动经费1万元。对于青年教师采用原版外文教材、双语教学以及其它教学新成果都采取重奖。在优厚的激励机制下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全校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20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0人,今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获得者9人。合校以来,医学院已有18名青年教师破格晋升了高级职称,其中3名为“长江特聘教授”。4、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为进一步推进七年制教学改革和建设,我校在七年制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构建了具有研究型大学特点的七年制教学管理新体系。分级并协调合作的管理模式:采用七年一贯的分级负责管理模式。学校层面:教务部作为七年制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七年制学生的全程学籍管理,全面协调在培养过程中需与其它行政部门协商解决的各种问题;研究生院参与对七年制培养的质量控制,主管七年制学生的毕业资格审定、硕士学位授予等工作。医学院层面:由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实行本科生教育办公室和研究生教育办公室合署办公。在各系(附属医院)层面:实行系办公室和医院科教科合署办公,协调运作。实行“全程导师与专业导师”的双导师制:从一年级起,我们为包括七年制学生在内的所有本科生配备了“一对一”的全程学业导师,负责对七年制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全程学业导师由医学院四级以上高级教师担任。从五年级起,我们通过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为每一位七年制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导师负责对七年制学生进行临床硕士专业学位所要求的临床能力培养及论文指导。专业导师由硕士研究生导师或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实行“尊重志愿”、“淘汰选优”的分流机制:具体方法是:第一阶段:在2年级前,对于不适合在七年制学习或改变专业志向的学生采用转系、转专业的方式从七年制中分流;第二阶段:在四年级时,选拔部分优秀的学生进行本博连读;第三阶段:在五年级或六年级,对于不能获得学士学位或不想继续学业的学生采用淘汰或提前本科毕业的方式从七年制中分流。以研究为导向改进教学管理:在学校政策层面,通过设立带有研究性质的教改项目,投入相当部分的教学经费,这样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以适应研究型大学办医学教育的规律。在管理过程中,强调以研究推动管理,以研究规范管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5、通过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在精心设计教学计划、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近年来,我校的医学教育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加快了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进程。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近两年来学校加大对CAI课件的建设力度,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全校213项课件进行立项建设,其中医学类CAI课件校级立项41项,占全校立项数的21.1%。另有院级立项30项和卫生部立项48项。医学类课件已在或将在人民卫生音像出版社、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70个。99年以来校级多媒体课件获奖30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7项)。目前七年制课程有70%的课程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必修课学时已达到总必修课学时的70%左右。改革临床教学方法:积极推进病种教学法、系统教学法和以问题为中心法(PBL)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其中临床医学三系规定以全英语形式教学的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1/15。主要内容包括:(1)改革临床教学二段制(见习和实习),采用一体化教学,即学生进入临床课程后即开始在相关科室依次轮转接受培训;(2)为配合直接进入临床轮转,取消大班式理论授课,采取形式多样的小班化床边、研讨式教学,并安排足够时间供学生自学;(3)实施导师组制,学生轮转到某科室后,即由该科室导师小组全面负责教学、科研、社会认知、医德医风、团队精神等全方位培养,并从中发现学生兴趣、特长所在,加以引导、启发,为下一步完成硕(博)士学位论文奠定基础。强化临床技能训练:我校采用引进标准化病人(SP)进行教学与评估,尤其是我校坚持在七年制教学中采用妇科SP在乳房和盆腔检查教学中的应用(为国内仅有一家),探索出一条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的新途径。这项教改项目由CMB资助,已坚持实施了十年,取得很好的效果。改革实验教学体系:生理科学实验课程率先在七年制教学中改革试点成功后,推广至五年制其它专业。在课程整合完成的基础上,该课程又大胆进行实验内容的改革,开设出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适应研究性大学对人才培养要求。通过该实验课程训练的学生,在后期的学习和研究中有出色的表现,在校学生科研成绩突出。这项改革获得2002年省级教学成果奖。注重社会医学实践:以加强医学教育预防战略的思想,学习群体医学知识、培训独立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教改目标,建立了“以问题为中心,社区为基础,实践为手段”的短学期启发式实践教学方式,探索出一条以学生求知为中心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并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起“课堂-医院-社区-家庭-图书馆-课堂”的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新模式。三、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优化育人环境1、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十分重视教育,不断增加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近四年来,学校已投入20多亿元用于本科教育。特别是紫金港校区的建成,使学生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条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为提高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学校重视对医学院的教学投入。近三年,学校投入医学院用于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和临床技能训练基地建设的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经费已达595万元。累计投入350万元用于对基础医学机能、形态、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和完善,其中机能、形态等实验教学中心已通过浙江省教育厅合格教学评估。医学院将现有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I(着重进行内科诊断学基础的训练)、中心(着重进行外科学基础训练)、中心(着重进行SP标准化病人模拟训练)进行重组,三合为一,并在三家综合性附属医院内分别建设新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目前学校已下拨首期建设经费105万元。教学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多媒体教室:学校共有各类教室841间,多媒体教室118间。医学生所在的紫金港、湖滨、华家池校区的教室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其中可供医学院单独使用的大、中、小三种规格多媒体教室12个(其中大教室9个,可容纳245人;多媒体中教室2个,共可容纳234人;多媒体小教室1个,可容纳77人),规格齐备,总共可容纳2036人同时上课。每个教室配有电脑、多媒体投影、扩音机、空调等设备。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湖滨分中心还设有演播室。临床示教室:各家医院的主要科室都有自己独立的示教室,目前6家附属医院共有78个示教室,5个大教室,28个中、小教室,11个多媒体教室和学术报告厅,能够满足七年制临床教学的需要。图书馆及医学分馆:学校图书馆藏书574余万册,配有非常齐全的生物及医学文献数据库,四个校区分馆阅览室座位总数为3000余个,其中医学分馆186个,阅览室每周开放时间82小时以上。图书馆医学分馆设有学生专用阅览室、视听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综合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及HOPE基金会规划赠书陈列室等。建有可相互联网的图书馆目录查询系统,并可就地还书,为七年制学生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图书资料提供便利。七年制教学经费逐年增加。医学教学经费连年增长,2001年生均教学经费和四项经费分别达到7274元和1762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1621元。2、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全面优化育人环境浙江大学历来重视教风和学风建设,大力弘扬求是创新校风,治学严谨,医学生更以其学习刻苦、勤奋进取的形象而闻名浙大。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学校和医学院一直重视师德教风建设,积极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系列教育活动。加强教师教育工作考核,鼓励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促使教师通过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涌现出了不少先进人物。医学院已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和省级先进工作者、省级劳动模范、省级功勋教师、浙江省十大杰出女性、浙江省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浙江省“三八”红旗手等优秀人物20余人。全体教师认真教学,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形成了“敬业爱岗、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并以此带动了整体学风的积极向上。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学校和学院把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医学院的学生素以学习刻苦、勤奋努力著称,在浙江大学乃至全杭州的高校中享有良好声誉。历届学生坚持每天晚自修,刻苦学习,蔚然成风。学院通过每年的记实考评和学年小结,对学生的操行等级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在校七年制医学生中,今年共有213人次分获一、二、三等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82人次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荣誉称号。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做到“组织、制度、经费”三到位。学院大力倡导科研创新,引导学生利用四个校区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有利条件,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成立了医学院“挑战杯”组织工作小组;制定了医学院本科生科研创新奖励条例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手册,对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予以适当的加分奖励。2000级七年制学生王俊设计的“求是”体育馆模型荣获浙江大学第三届“交通杯”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最佳结构造型一等奖,他设计的“正负云层发电机”荣获十六所重点高校联合主办的诺基亚大学生“实现可能”创意大赛决赛二等奖。医学院学生在全校范围内率先开展“诚信之风”考风考纪自我教育系列活动,对考试作弊的学生做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每次期末考试前均组织召开班会或年级大会,进行纪律教育,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并维护校纪校规。对学生违纪违规的事件及时处理,决不手软,从而营造了良好的考试氛围。积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培训、推优入党、党员发展工作。七年制学生中有500余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各班组建了党章学习小组;自98年以来先后举办了8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共有325名七年制学生参加了培训并结业。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学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学院专门成立了医学院社会实践组织工作小组。每年院党委专门拨款4万元,加上校团委的拨款及各附属医院的资助,用于社会实践工作的专项资金一年可达56000元。学生自主创建了医学进展研究会和“健康使者”社区服务队,坚持开展社区服务、科研活动,成为浙大首批示范学生社团。有七年制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获得了丰硕成果:“健康使者”服务队先后被评为省级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校级青年志愿者杰出集体称号;“山地医疗军”、“团建小分队”等队伍获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称号;先后有26人被评为校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编印了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集。通过社会实践,培养了七年制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服务人民的意识,在实践中长了知识,增了才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四、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高,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临床医学人才我院七年制医学生已有8届共176名学生毕业。他们无论是思想品德,还是业务能力都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赞扬,已逐步成为医疗教学科研的业务骨干。七年制学生外语基础扎实,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优秀率、六级考试通过率均比其他医学本科生高。表2 七年制与五年制医学生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情况年 份CET-4一次性通过率(%)CET-4优秀率(%)CET-6通过率(%)七年制五年制七年制五年制七年制五年制2000年9479331131132001年968446184017我校医学类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在全国名列前茅,特别是七年制医学生,近三年来参加考试的一次性通过率均为100%,且平均成绩都高于当年省内执业医师考试的平均分数。如2000年度和2001年度,七年制医学生的平均考分为444.666分和462.714分,而同期省内总平均分为374.354和438.162分。已毕业的8届七年制医学生获得学位的比例达到100%。由于七年制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协和医科大学已连续多年到我校招收6年级学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至今已有3届4人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今年我校试行从七年制4年级学生中选拔部分优秀学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经层层严格筛选,首批选拔了19名,占同级七年制学生人数的21.1%。历届七年制毕业生中,有相当比例通过各种途径出国继续深造。留在附属医院工作的七年制毕业生中,近30人已取得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据不完全统计,已毕业七年制学生申请到各级科研项目93项,获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44项;已在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上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发表论文179篇,其中SCI收录的有13篇。目前有10多人在国外学习和工作,学成归来的都已成为各个单位的业务骨干。以留在附属二院工作的40名七年制学生为例,工作后攻读博士学位的有15人,其中3人进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人已出站。至今已有7人出国培训。第三部分:综合性大学举办长学制高等医学教育的初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医学教育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举办长学制高等医学教育是迎接挑战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本文将就为什么要办长学制医学教育,如何在综合性大学办好长学制医学教育进行初步探讨。 一、长学制医学教育改革的背景1、社会发展对卫生和医学教育的影响(1)世界卫生组织阿拉木图宣言和世界医学教育爱丁堡宣言均指出:医学教育的最高标准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