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介绍,六八单元,二O一四年八月,6、7、8单元交流平台: 第六单元:体会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的作用。 第七单元:交流搜集运用资料方面的新收获。 第八单元:体会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并在习作中进行运用。,本册精读课文一般安排四道题: 一、引导朗读、背诵,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二、抓住重点语句和段落进行深入理解。 三、从表达方式上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特点; 四、从抄写、背诵方面提出要求。,第六组 父母之爱,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组课文中的“昔日、失魂落魄、糟糕”等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与文中人物引起共鸣,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思索对父母的爱应怎样回报。 3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结构,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初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梳理文章结构,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初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播放地震录像 导入: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废墟等词语的意思) 3.学生默读课文,说一说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起因:一年,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 经过: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劝阻,在废墟中不停地挖掘着自己的儿子。 结果: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 4.让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怎样的一对父子 初读文章后对人物的理解, 5.师生质疑或提问: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通过品析父亲和儿子的言行和心理,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明白这对父子了不起的原因。 3、从课文中感受父母的爱,联系生活去想怎样回报父母的爱。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一、整体入手,回顾内容。 1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这对父子是怎样的父子?文中有一句话对其进行了概括。 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自主读读课文,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所画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预设: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 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该怎样读这段话呢?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6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这句话不是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解决质疑: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四、总结写法: 人物的描写方法:动作、外貌、语言、心理活动。,供参考:朗读指导 1、和以前我们学过的课文相比,这篇文章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看书,找找,看看,想想。本文一共有15个感叹号。 2、思考:(1)看看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儿? (2)这些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然后,你想想怎样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小组学习,教师参与) 3、投影出示课文以下4个片段,指导、训练朗读 “在混乱中向那片废墟走去。” “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和我在一起!”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慈母情深,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重点句、段。,一、导入 1学习课前导语。 2介绍作者。 梁晓声(1949) 慈母情深的作者,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小说集天若有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烟火、白桦树皮灯罩、黑纽扣。,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以及分组、分角色、分段等多种方式朗读全文,检查学生字词情况。,三、默读课文,勾画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2体会母亲挣钱的辛苦。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崇敬之情。,三、小组交流读懂什么,体会到什么,全班汇报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以上这些语言动作描写,与妈妈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强烈对比。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语言描写写出了妈妈朴素真挚的情感。,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四、朗读指导,表达情感。 是啊!挣钱不易,毅然给钱,两相对比,足见慈母情深!分组朗读全文。注意集中表现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 在角落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 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五、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课后题:“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抽生谈谈日常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小事,表达热爱母亲的感情。 2.背诵游子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糟糕”、“确实”、“自豪”、“誊写”、等词语。理解“一如既往”、“得意扬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以及我对评价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一、导入 1.指名读“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体会不同语气。 2.你读出了什么? 3.这两句话通常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导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 4学生默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两部分 提示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划分:童年的故事(1-14)后来的认识(15-17) 5.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可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中心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巴迪在八岁时写了一篇作文,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长大后才明白都是出于对巴迪的爱。 三、再读课文,师生质疑。,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的情感,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形式。 3.指导背诵并抄写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形式。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一、导入: 1复习检查: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读中质疑感悟 1.默读课文,找到感受最深的段落. 2.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思考自己为什么感动? 3. 看看自己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预设:为什么当初我是多么“幸运”?为什么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两种力量”?,三、感悟“我”第一次写诗,父母的评价 1、读母亲的评价 你读出了什么?我的心情又是怎样? 2、分角色读(514)小节 读到这里你不明白的又是什么? (提问:同一首诗为什么爸爸妈妈的评价截然不同?) 体会:母亲为了鼓励孩子,看到七八岁“我”能写出诗,就会为写诗这件事动情,并不多想诗的质量如何,是赞美“我”写诗的行为。 (读12小节) 父亲注意的不是“我”写诗的行为,而是诗本身的质量。也可能认为母亲的鼓励有点过分了,以致使孩子“得意洋洋”,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一些警告。 (读第13小节第一句话),四、体会“爱”的两种表现形式 1.“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 理解“一如既往”。 想象母亲第二次是怎么说的?(那爸爸为什么说不好呢?) 2.终于巴迪在母亲的“精彩极了”,父亲的“糟糕透了”的评价中走向了成功。面对成功,他给父母写了封信,信中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你知道他是怎么说的? 3.再读16小节 (突出“常常”“总是”),4.解惑:为什么当初我是多么“幸运”? 为什么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两种力量”? 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5.父母亲读了这段话感到十分安慰,真是激动万分,想到各自的评价,想到第一次争吵,他们又感慨万分,他们会说什么?,学会看病,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 方法二:联系旧知,自然导入 引入旧知:有谁还记得乌塔?从那个小女孩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乌塔的自立与她的父母的教育分不开。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中国的母亲,她为了培养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儿子发烧时让他自己去医院看病。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她的这一行为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让我们来一起读课文。,二、整体感知,梳理字词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字音、字义:打蔫、怔住、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坠入、拖沓、忐忑不安等词语。 字形:雪上加霜、残忍 2.这篇课文是以谁的口吻写的,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细读品味,体会情感 1.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里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2.重点语句的指导 (1)我的心立刻就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朗读指导:体会母亲当时的心情:矛盾,指名请同学读,读出母亲矛盾的心情。 (2)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朗读指导:明确“雪上加霜的含义”为什么在这里会用上这个词语 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自责的心情,可以小组对比去读,读出母亲自责的心情,(3)时间艰涩的流动,像沙漏坠入使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的收缩成一团 (4)“我知道应该不断的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孩子,不要埋怨我站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体会母亲的感情上的变化是什么样的 完成下面归纳图: 作出决定( )心软后悔( )( ),四、总结全文,课堂练习 1.启发思考: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可以从孩子与母亲两个方面去写。 2.回顾本单元课文:本单元课文表达的都是父母之爱,有什么不同?学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1、先通过出示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几个小片段,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可以让学生辩论,最后形成统一认识。 2、教学中,对三个故事谈看法,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要让学生打开思路,充分交流。第一个小故事中妈妈对孩子的所有事都包办,却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学会看病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3、“口语交际”的另一个话题,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是前一个话题的拓展,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最后是给爸爸妈妈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促使父母正确教育孩子。,习作,教学目标: 1.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2.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学重点: 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习作,创设情境,出示话题: 1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2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 3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评议要点: 1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2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 3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第七组 勿忘国耻,单元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的方法。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之耻辱史及新中国之强大。 3.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第七组 勿忘国耻,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的方法。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之耻辱史及新中国之强大。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的方法。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之耻辱史及新中国之强大。,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4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叙述内容的。 2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叙述内容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引导学生初读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1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让我们一起写下“圆明园的毁灭”。“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齐读“圆明园”。 3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两个强盗毁灭了。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深入感悟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记忆。读后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受课文。 3.理清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指导学生逐段朗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段(第24自然段)主要讲当年的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英法侵略军毁灭了圆明园。 三、质疑:思考文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教师进行归类整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一、回忆课文内容 二、提挈课文头尾,激发情感: (一)针对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1)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书上怎么说?作者用了哪个词语来形容这种损失?什么叫“不可估量”?课文中用了几个“不可估量”? (2)打开课文,映入你眼帘的第一是“不可估量”,第二还是“不可估量”,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痛惜”、愤怒、痛恨)为什么?(师诵读全体诵读第一段指名读齐读)此时此刻,你们内心的这份感受、这种心情可以估量吗?(板书:不可估量),(二)针对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1)大火连烧三天的结果是?(化为灰烬) (2)什么化为灰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结晶;) (3)课文在“化为灰烬”四个字中戛然而止,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英法侵略者是什么?强盗!) (4)把积郁在你心中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宣泄出来,指导读两遍。,(三)紧扣课文重点,体悟情感: 1、针对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内容。(除了这些,你从书上还知道些什么?) (1)追问:书上还用哪些词来形容这座皇家园林的?(举世闻名) 追问:“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 (2)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宏伟建筑”) 圆明园还凭什么举世闻名?(“珍贵文物”),2、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1)你知道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找到写建筑的自然段自己读。 (2)仔细数一数,这段话写圆明园的建筑景观一共用了多少个“有”?(7个) (3)你发现了什么? 感悟对比的表达方法(有感情朗读),(4)假如作者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还要用上多少个“有”?你的依据在哪里?(学生畅所欲言,从词语、标点) 从大家的感受中,这一段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圆明园的美景是写不尽、道不完的。 (5)感悟重点句: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漫步园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漫步园内,你还想出来吗? (6)但是,同学们,你们读对的、看到的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了!早已化为灰烬了!早已烟消云散了!,三拓展背景,加深理解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说说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读后交流, 2补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四激情写话,激荡感情 过渡:就是这样一座世界上最精美、最宏伟、最珍贵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化为灰烬。(课件呈现:英法强盗火烧圆明园,定格在熊熊大火的画面)面对这把罪恶之火,你有什么话想说? 1学生动笔写句:“这把火,烧毁了_。 2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近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思考: 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大篇幅描写的是昔日的辉煌? (表达方法),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龙王庙、任务、崎岖、尸体、坠落、雹子、仇恨、满腔怒火、横七竖八、斩钉截铁、居高临下、粉身碎骨、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狼牙山五壮士,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一、导入新课。 1.默读课文,认真思考,为什么称五位战士为“壮士”。 教师提出质疑:“为什么课题叫狼牙山五壮士,而不是狼牙山五战士、狼牙山五烈士呢?” 2.五壮士各是谁?,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注意读难多音字、理解词语意思。 3.思考:为什么称五战士为“壮士”? 4.按课文后第二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小标题。,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 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其中第二、四、五部分是详写,其余为略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段(二,四、五段)。 作者安排的五个事例中,哪些事例最能表现五战士的壮士行为? 1学习第二自然段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1)谁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分别指谁?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2)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时的神态表现? (3)讨论以上思考题,分别找出班长、副班长、战士各自的神态表现。 (沉着、吼、抢、全神贯注) (4)从动作中,你有什么感觉? (课文抓住每个人的特点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虽然不同,可他们的愿是相同的,都是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勇猛歼敌。) (5)指导感情朗读。 (6)总结学习步骤: 找出描写五壮士神态、动作的词。 谈感受体会。 有感情地读课文。,2.讲读第四段。(顶峰歼敌)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五壮士的神态、动作怎样?找出重点词、句,并讨论。 (抢、夺、插、举、喊、拔、拧、掷) (2)这些动作说明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结合插图) (让学生通过品味以上动作词,观察插图,深刻理解五壮士在枪尽弹绝的情况下,面对疯狂的敌人,毫不惧怕,用石头去杀伤敌人!表现了战士对敌人无比仇恨,对人民对革命无比热爱和顽强的斗争精神),(3)理解重点句: “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向敌人头上砸去。” 五壮士的决心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坚定的决心? (因五壮士怀着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故决心与敌人血战到底,赢得时间,保证部队与群众安全转移。) 中国人民的仇恨是什么? (4)指导感情朗读。(勇敢、对敌的仇恨),3.讲读第五段:(英勇跳崖) (1)默读,划出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讨论: (抓住“屹立”、“纵身”、“昂首挺胸”:从“屹立”一词中可感受到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从“纵身”,可看出动作意志果断坚决,写出了班长的从容自若,毫不畏惧。“昂首挺胸”,表现了战士和班长样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3)五壮士已胜利完成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 (他们的枪弹已绝,敌人已扑上来了,更加疯狂凶恶了,这时战士们宁愿死,也不愿被俘,这更是豪壮的气慨。) (4)指导感情朗读。(激昂的语气),三、总结。 1.学了以上三段,对“壮士”有什么更深刻的理解吗? (深化“壮士”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知道真正的壮士应是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不怕牺牲、勇敢顽强,使五壮士的高大形象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本文是以“壮”贯全文,为了说明“壮士行为”,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了“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这五个材料,重点写了“诱敌上山”、“顶峰歼敌”、“跳下悬崖;三个事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难忘的一课,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审题:难忘的一课。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这些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啊?请大家赶快打开课文。 二、朗读课文、初识文意 1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按生字表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读课后词语。 2读通课文,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3.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4.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你划出来,并读一读。,三、重点把握 第一次出现 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 2问: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自然段),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第二次出现 1自己朗读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划出这些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有什么的感受?(感动) 5进行感情朗读训练。,第三次出现 1指名读。 2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3“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4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问:“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训练。,四、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 3朗读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在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最后一分钟,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珠,对香港有所了解了。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 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2)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 四、指导学生朗读 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习作,教学目标: 1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写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叙议结合,以“感”为主。,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指导如何演讲。 教学难点:如何演讲,演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围绕一个主题 抓准几个方面 列举有力事例 组织通顺语言 表达有声有色,第八组 走近毛泽东,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27个认读字,17个四会字,理解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并能积累相关词语。 2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4阅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第八组 走近毛泽东,教学重点: 1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七律 长征,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4学习、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会认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初步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诗意。,一、导入。 1.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2.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 2、给下列词语注音。 逶迤(wi y ) 磅礴(png b ) 岷山(mn ) 崖(y ) 3、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全诗,要求把字读正确,停顿正确.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 3.合作讨论交流。 (1)对词语的理解:,(2)对诗句的理解: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4、自由朗读,初步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解释词意:磅礴 等闲 逶迤 二、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的几幅图画?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3、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4、那些句子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5、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科技学院《环境材料》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金融学院《设计色彩》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压焊方法与设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测井数据处理与解释》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工业大学《教育与心理统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函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东软学院《新闻理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水土保持原理与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光合作用原初反应》课件
- 广东白云学院《数字信号处理及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数学-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八省联考)
- 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诚信承诺书
- ojt问答题未升版ojt204
- 五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渗透点教案呈现
- 贝雷片-潮白新河钢栈桥及钢平台计算说明书
- VF程序设计知识要点
- 凯普21种基因型HPV分型与其它比较
- 小学数学小专题讲座《数学教学生活化 》(课堂PPT)
- 鸡场养殖情况记录登记表
- 高压配电柜系列产品出厂检验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