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届汕尾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碣石中学高三语文组,2012年1月2日,选择题答案: 1-8 DDCCA ABA 12 BE 13 B,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部不相同的一组是 A.谨慎/嗔怪 仰慕/和睦 浮躁/害臊 B.馥郁/束缚 窈窕/杳无音信 蟾宫折桂/谗言 C.涟漪/绮丽 富庶/宽恕 万壑争流/赫赫有名 D.幽婉/文苑 荣膺/赝品 央浼/分娩,答案:D,A. shn/chn m/m zo/so B. f/f yo/yo chn/chn C.y/q sh/sh h/h D.wn/yun yng/yn mi/min,2.下列语段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人们期望着有更多的再品德上和才能上出类拔萃人才涌现出来。但是,当今的“人才”却令人忧虑。他们当中,有的好为高言大论,欺世盗名;有的竟拼凑一些验方,将人的生命视如草芥,不顾人们死活的看起病来;有的提笔分不清“沧海”和“苍海”,却含糊其词创作其作品来。所以,越是希求人才出现的时候,越是要认真的鉴别人才,以便找到真正的有用之才。 A.出类拔萃 B.欺世盗名 C.视如草芥 D.含糊其词,答案:D,D.含糊其辞:含糊:不明确,不清晰。词:说话。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不清楚,不明确,语段中“提笔分不清”就不存在“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了,故运用错误。 A.出类拔萃: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超出那一类;高出那一群。形容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B.欺世盗名:窃取名誉。 C.视如草芥:看做像泥土、小草一样轻贱。比喻极端轻视。,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入世十年,中国在宏观经济层面取得的巨大成功,直接体现为产业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向世界政要学领导力在权威性、专业性、实用性以及普及性上都将超越同类图书,可谓成功的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法宝”。 C.对于欧盟峰会结果,高盛发布报告认为,峰会重点关注的是长期性改革举措。但似乎对短期内如何化解希腊、意大利债务危机,以及欧洲银行业危机并无解决方案。 D.由于太阳光中红光的波长比较长,易于被折射到月亮表面,使月亮成了“红月亮”,而不是“蓝月亮”。,答案:C,A.句式杂糅,“体现为显著提升”,“为打下坚实基础”; B.语序不当,“成功的领导干部”应改为“领导干部的成功”; D.成分残缺,“使月亮”前面缺少主语“折射到月亮表面太阳光红光的波长”。,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南方的秋,没有北方的秋来得那么迅捷,仿佛是个调皮的小孩,踮着脚尖,悄悄地来到人们的身边。 不过,无论是缓慢的南方的秋,还是急性子的北方的秋,都为人们带来的一样愉悦的感受,感受到了秋的美好,秋的香甜,秋的硕果累累。 北方的秋,仿佛是一刹那间就到来,惊醒人们模糊的季节感,瞬间,满目金黄。 这就是“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天气慢慢凉爽可人,人们才慢慢感知。 A. B. C. D.,答案:C,从的总结句就可以判断语段应该先说“南方的秋”,再说“北方的秋”和是紧接着说的。,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 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十年,改知赣州。 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吾亦知其望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至是,尽以家资为军费。每与宾佐语及时事,辄流涕,抚几言曰:“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与其客杜浒十二人,夜亡入真州。辗转入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一月,进屯潮阳县。潮州盗陈懿、刘兴数叛附,为潮人害。天祥攻走懿,执兴诛之。十二月,趋南岭。邹洬、刘子俊又自江西起兵来,再攻懿党,懿乃潜导元帅张弘范兵济潮阳。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众不及战,皆顿首伏草莽。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天祥吞脑子,不死。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奎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奎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情,从之。俄有诏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山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议,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策:对策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第:但是 C.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庶:希望 D.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 寻:不久,答案:A,A.策:策论,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B.天祥与其客杜浒十二人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D.南乡拜而死 城入赵而璧留秦,答案:A,A.的,助词 / 不译,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他的,人称代词 C.用,介词 D.连词,表承接关系,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文天祥舍生取义,宁死不屈一组是 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左右命之拜,不拜 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天祥临刑殊从容 南乡拜而死 A. B. C. D.,答案:C,是表现文天祥赴敌营请和的孤胆; 是表现文天祥拒绝写劝降书的态度; 是表现文天祥赴死的从容。,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长江防线高级之时,文天祥为国而急,多方奔走号召,结集兵力,并抱着必胜的信念率万余兵力去抵抗元兵的进攻。 B.文天祥认为国家养育了臣民,臣民应该共赴国难;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他也希望天下的忠臣义士闻风而起保卫国家。 C.文天祥被捕之后,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了。弘范还是坚持要求他写,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以此表明心志。 D.文天祥临终前曾说:读圣贤书,应做到取义成仁,才无愧于圣贤的教诲。他终于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表现了他高尚的爱国精神。,答案:A,“抱着必胜的信念”与原文“吾亦知其然也”意思相悖。,9.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吾深恨于此,故自不量力,而以身徇之。,懿乃潜导元帅张弘范兵济潮阳。,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我对这种情况赶到非常痛心,所以不自量力,要以身许国。 3分。“恨”1分,“徇”1分,大意1分。,陈毅就秘密导引忽必烈的都元帅张弘范率领军队乘船渡海到了潮阳。 3分。“潜”1分,“济”1分,大意1分。,10.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菩萨蛮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注:此词为王安石晚年罢相后回到金陵卜居半山时所作。,(1)这首词上阕哪个字统摄了下阕内容?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答案:,一个“闲”字统摄了下阕内容,词人在描绘春景时,用清新、自然语言,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作者醉酒昼寝,寄情黄鹂;青山绿水,花红柳翠,流水潺潺、黄鹂鸣啭,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全词抒发词人洒脱放达之情,在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以求得精神上的慰安和解脱,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词人描绘春景鲜明秀丽、清俊娴静,临水的茅屋,青山绿水、花红柳绿的明丽色彩,流水潺潺、黄鹂鸣啭,生活安逸恬淡,而作者的心志、才情就寄寓于这画面之中。,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小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1)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2)折戟沉沙铁未销,铜雀春深锁二乔。 (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 ”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 ”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和”的内涵是把不同东西的因素相加,构成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性,使其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 B.“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解释了“和”的“丰长而物归之”的含义。 C.“和”虽与“同”不一样,但两者又互有联系,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淡,就加水冲淡”。 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答案:BE,A.从“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形成的共同体,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的信息可知是正确的。 B.从第三段中“这样的道理”的指向来看,应该是指上段中“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不是“和”的概念,本项是不正确的。 C.整合第四段“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及最后一段的“和同之辨”可知识正确的。 D.由第6段对晏婴语意的解说可知是正确的。 E.由最后一段的相关信息可知,“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并不是孔子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后来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所以本选项说法不正确,13.下列行为,不符合“和谐理念”的一项是( ) A.日本的作家川端康成,多少人说他文章空洞无文,多少导师要他“补写三岁小孩的玩意”,他都以一笑而报之,终于,他得散文集花未眠轰动了世界。 B.屈原“疾王之不听”,故忧愤幽思而作离骚,消逝在汨罗江。 C.白居易写诗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与百姓沟通,使诗文平实质朴,诗人的诗与百姓的话如出一辙。 D.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答案:B,B.屈原的忧愤幽思和消失于汨罗江是不“和”的结果;其他几项都符合“和谐理念”。,14.阅读全文理解“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意思?(4分),答案:,(1)“和”是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体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 (2)“同”是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的单一体,是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15.“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4分),答案:,(1)殷商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 (2)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与“同”对举和“和实生物”命题; (3)春秋时晏婴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体现“中庸”思想;春秋末期,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将“和”的思想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中。 (4)先秦诸子对“和”进行了深入讨论,使“和”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黄叶小谈 钟敬文,小雨霏霏,轻寒凄恻,虽说远赶不上北国的彤云密布,雪纷飞,但住惯或生长在岭表的人,总会感觉得这是一种“岁云暮矣”的情调了。记得从前有一首五言律诗云:,梅动芳春近,云低远树微 雨兼残叶下,风带暗沙飞。 坐看三冬尽,回思百事非。 浊醪连日醉,未足破愁围。,前四句,说的便是这个时节的景象。 一月来,我的心情的凄惶纷乱,是有生以来所不曾经验过的。劫后余生,欲去不能,欲住不得,这种难挨的情味,惟有过来人能够领悟。否则尽管说的很逼真,可是终不能希冀其体味于十一,又何况我的笔端正笨拙得像永不转调的泉声呢?带住!这样轻轻提过就算了。在此当儿,不能做用心的事,自然在意料中。堆积着的文债何时才让我竣工毕事呢?思之黯然!,真是一个意外了的事!昨天无意中在朋友处翻看了“贡献”第二期伏园先生题名红叶的一篇文章,却引起了我一时的兴味,教我在这酒余慵困的今天,伸纸来抒写这篇小文。自己惊怪之余,不能不谢谢孙先生文章鼓舞我的魔力了。 “黄叶”与“红叶”,虽然是两种很相似的东西,但在我们的观感上,颇各饶着不同的情调。如容我做点譬喻,那吗黄叶像清高的隐士,红叶她却是艳妆的美人了。古人句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便是红叶的气味有些近于女性的春花的证明。对于黄叶,则只有令人感到孤冷清寒,或零落衰飒,不会再有什么绮思芳情了。 我自己不知甚么缘故,对于渔洋老人的诗会有如此嗜好的怪癖。如果在中国过去诗人中,我愿去自找什么老师,那么,他老,当是首先屈指的一个。他流览景物的诗,几乎没有首不是我所爱读的。他诗里常常喜欢用红树、红叶、黄叶等名词,如:“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清溪曲逐枫林转,红叶无风落满船;”“路入江州爱晚晴,青山红树眼中明;”(先生蜀道驿程记云:第七日抵晡江津县,距县二里许,小山多桐子树,叶如渥丹,与夕霞相映)“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青山初日上,黄叶半江飞;”“数听清罄不知处,山鸟晚啼黄叶中。”诸如此类,都是很佳丽的语句,和东坡的“扇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同为诗中的画。先生尝呼崔不雕为“崔黄叶”,他所最激赏的关于他的佳句,便是:“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可见他老对于黄叶的爱好了。,我忆起旧事来了。当我初进中学校读书时,颇喜欢胡诌些歪诗。我们的校长周六平先生见了,竟大大地加以赞赏。一回,他把一幅山水画嘱我题诗,我勉强给他写上了下面二十八个字:,霜重溪桥落晚枫, 寒烟消尽露晴空。 野人领得秋风味, 家在青山黄叶中。,他和诗,以崔不雕相拟,至谓“比似桐花论衣钵,座中惟有阿龙超”,则更以渔洋的赏识江东阿龙乐府者自况,令我真感愧无地了!“风流我愧秦淮海,竟于苏门夺席来”,这是我当日报呈他老夫子的诗之末韵。一别将十年,他黄叶飘零也似的生命,不知还遗留在这秋风冷落的人间么?我呢,一事没有成就,只剩着这样一副残病的身躯和凄惶的心情,在这世上东飘西泊地过活,辜负了他老人家深深的期望了。唉!这何消说,更何忍说呢!“前此空挥忧国泪,斯行差慰树人情”,这两句当我离开故乡来广州时留别他的诗。一度追吟着,便一度感伤到衰伤了! 上面一大段的话,似乎有些过于跑野马了,紧回到我的黄叶吧。,红叶不是到处皆有的,自然是指的大规模的枫桕、柿叶等,不是零片的任何林木的叶了黄叶则普通极了,只要到了相当的时候。岭表气温和暖,冬季的景象,只相当于北方的秋天。在这分儿,自然可以看到枝间及地上,满缀着黄金的叶子了。日来偶纵步东郊北园一带,看到它们那样稀疏地清寂地挣扎于萧索的气运中,不免一股哀戚之情为之掀然鼓动起来。 回想数年前,我因为乱事,合家人由市镇迁入山村中的故居。那时的生活真是清隽可味。一个人竹笠、赤足,漫步于水湄林际。金黄的叶子,或飞舞于身边,或缭绕于足下。冷风吹过,沙沙地作晌。我的思想,也和头顶晴空一般的宁谧而清旷,偶而拾起一片,投在回曲的山溪中,它急遽地或迂徐地逐清碧的流水往下飘,我的神思也好像随之而俱去。在这样的环境中,真不知人间何世了?现在,不但这浮浪的身,末易插翼飞回故乡,就是去得在那毒烟流弹之下,幽秀的山光,美丽的黄叶都摧毁焚劫以尽了!哦!时间的黑潮啊!你将永恒不会带回我那已逝的清福了么? 我竟会这样的动起感情来了,为了区区的黄叶,黄叶的回忆!算了,我愿意过去了的永成为过去!无力的我,只合对当前和未来的一切,去低吟那赏味之歌,虽然这也怕只一句近于“祝福”的空话。,16.文章的题目是“黄叶小谈”,但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写“红叶”,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写“红叶”是为了表现“黄叶”与“红叶”的区别,以表明“黄叶”有“清高的隐士”的象征意义。,17.“他黄叶飘零也似的生命,不知还遗留在这秋风冷落的人间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何含意?(5分),答案:,“他”指校长周六平先生,因为离别之久,国难当头,那让我感愧无地的校长是否还在人间呢?暗含作者对校长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18.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写迁入山中的生活?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作者采用比喻、比拟、对比的方法来写迁入山村中的生活。 将我的思想比喻为宁谧而清旷的晴空,表现了那时自己思想的单纯、清旷; 通过对黄叶的比拟,表现了自己对黄叶的喜爱之情,书写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将那时“清隽可味”的生活与现在“毒烟流弹”的生活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生活的厌恶和愤懑。,(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 2009 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 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 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 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 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 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 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 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 成。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人和设计 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 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 “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 充满力量的美。,一夜成名:21 岁设计越战纪念碑,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1980 年秋天, 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 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 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 1421 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 而出。 一个评委会委员说: 她的作品很简约, 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 是永恒的纪念碑。,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 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 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他们从政治 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 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 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 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 之一。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 。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 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记忆地图” :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林璎说, 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 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 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她说: “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 4 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第 5 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环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 并不是一座建筑物, 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 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 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 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 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 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 有一度被 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 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 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 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 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 2050 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 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 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19.“人淡如菊”概括了林璎的特质,文章从哪些方面具体体现了林璎的这个特质?(4分),答案:,“人淡如菊”体现林璎平和而又执着的特质。平和:性情淡泊,单纯低调。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拒绝来着要求。执着:个性倔强,坚持而又勇气。在越战纪念碑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或“什么在流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对环保事业的执着。),20.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碑,为何说“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因为林璎设计的作品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浮夸的装饰; 设计的作品宁静、优雅,呈现一种无声思考的美; 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西专版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第二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古代文学史料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云南省陇川县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二诊模拟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吉林省辉煌联盟九校2025年高三十二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 湛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生物试题
- 环保培训材料
- 2025年广州市存量房买卖合同范本全文
- 2025年家居建材购销合同范本
- 2025汽车销售代理合同范本
- 2025年与前东家终止合同证明模板
- GB/Z 43281-2023即时检验(POCT)设备监督员和操作员指南
- 主动披露报告表
- 煤矿一通三防知识培训课件
- 2022年版小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考试复习题库
- 筑业海南省建筑工程资料表格填写范例与指南
- 国家开放大学《广告学概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毕业论文建筑消防系统论文
- 自制移动吊车(炮车)方案
- 《咕咚来了》PPT图文带mpa
- (三四级)农业经理人复习阿备考题库及答案(含理论和实操)
- 知识工程-庞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