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四讲 宋明: 朱子理一分殊,参 阅 书 目,朱子与湖南诸公论中和第一书、明道论性说、观心说、仁说,载朱熹集或朱子全书。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晦翁学案。 脱脱等修宋史列传道学三。,一、朱子“去人欲,存天理”,朱子言:“以理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易。而邪之胜正,人欲之胜天理,若甚难。以事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难。而邪之胜正,人欲之胜天理,却甚易。正如人身正气稍不足,邪便得以干之。”“以理言,人欲自胜不过天理。以事言,则须事事去人欲,存天理,非一蹴即几,一下即成。”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八岁受孝经,即题曰:“不若是,非人也。”读论语、孟子,知“这个全要人自去做”。,“学者之要务,反求诸己而已。反求诸己,别无要妙,语、孟二书,精之熟之,求见圣贤所以用意处,佩服而力持之可也。” 先后应朝廷而上书云:“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陛下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也曾先后上疏疾言朝政,云:“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而如今却处处反是。“陛下即位二十七年,因循荏苒,无尺寸之效可以仰酬圣志。无乃燕闲蠖濩之中,虚明应物之地,天理有所未纯,人欲有所未尽,是以为善不能充其量,除恶不能去其根。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无一毫之私欲得以介乎其间,而天下之事将为陛下所欲为,无不如志矣。”,或人言“正心诚意”之论,上所厌闻。朱子却曰:“吾生平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再投匦进封事曰:“今天下大势,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支,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且以天下之大本,与今日之急务,为陛下言之。大本者,陛下之心;急务,则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者是也。”,朱子之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全体大用,兼综条贯;表里精粗,交厎 (zh)于极。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其于百家之支,二氏之诞,不惮深辩而力辟之。尝自言曰:“某旧时用心甚苦,思量这道理,如过危木桥子,相去只在毫发之间,才失脚便跌下去。”朱子之为道学或理学之集大成者,岂非偶然!,二、与湖南诸公论中和第一书,中庸未发已发之义,前此认得此心流行之体,又因程子“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言”,遂目心为已发,性为未发。然观程子之书,多所不合,因复思之,乃知前日之说非惟心性之名,命之不当,而日用功夫全无本领,盖所失者不但文义之间而已。,按文集、遗书诸说,似皆以思虑未萌、事物未至之时,为喜怒哀乐之未发。当此之时,即是此心寂然不动之体,而天命之性当体具焉。以其无过不及,不偏不倚,故谓之中。及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喜怒哀乐之性发焉,而心之用可见。以其无不中节,无所乖戾,故谓之和。此则人心之正而情性之德然也。,然未发之前,不可寻觅,已觉之后,不容安排。但平日庄敬涵养之功至,而无人欲之私以乱之,则其未发也镜明水止,而其发也无不中节矣。此是日用本领工夫,至于随事省察,即物推明,亦必以是为本而于已发之际观之,则其具于未发之前者,固可嘿(= 默)识。故程子之答苏季明,反复论辨,极于详密,而卒之不过以敬为言。又曰:“敬而无失即所以中。”又曰:“人道莫如敬,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又曰:“涵养须是敬,进学则在致知。”盖为此也。,向来讲论思索,直以心为已发,而日用工夫亦止以察识端倪为最初下手处,以故阕却平日涵养一段工夫,使人胸中扰扰,无深潜纯一之味。 而其发之言语事为之间,亦常急迫浮露,无复雍容深厚之风。盖所见一差,其害乃至于此,不可以不审也。 程子所谓“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言”,此乃指赤子之心而言。而谓“凡言心者”,则其为说之误。故又自以为未当,而复正之,故不可以执其已改之言而尽疑诸说之误,又不可遂以为未当,而不究其所指之殊也。不审诸君子以为如何?,刘蕺山曰:愚按朱子之学,本之李延平,由罗豫章而杨龟山,而程子,而周子。自周子有主静立极之说,传之二程;其后罗、李二先生专教人默坐澄心,看喜怒哀乐之未发时作何气象。朱子初从延平游,固尝服膺其说;已而又参以程子主敬之说,静字为稍偏,不复理会。迨其晚年,深悔平日用功未免疏于本领,致有“辜负此翁”之语,固已深信延平立教之无弊,而学人向上一机,心于此而取则矣。 湖南答问诚不知出于何时,考之原集,皆载在敬夫次第往复之后,经辗转折证而后有此定论。(下续),则朱子生平学力之浅深,固于此窥其一斑,而其卒传延平心印,以得与于斯文,又当不出此书之外无疑矣。夫“主静”一语,单提直入,惟许濂溪自开门户,而后人往往从依傍而入,其流弊便不可言。幸而得,亦如短贩然,本薄利奢,叩其中藏,可尽也。朱子不轻信师传,而必远寻伊洛以折衷之,而后有以要其至,乃所为善学濂溪者。 陈荣捷评述:正如刘宗周所指陈的,此书代表朱子言工夫之究竟处。在此书中,朱子特别强调修身须以平日涵养之功做为基础。基础坚固,则静、默坐与敬俱有助益。这不仅是前儒之教之综合,而且是一条新进路。,三、明道论性说,“生之为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 天之付与万物者谓之命,物之禀受于天者谓之性。然天命流行,必二气五行交感凝聚,然后能生物也。性命,形而上者也;气则形而下者也。形而上者一理浑然,无有不善;形而下者则纷纭杂揉,善恶有所分矣。故人物既生,则即此所禀以生之气,而天命之性存焉。此程子所以发明告子生之为性之说,而以性即气、气即性者言之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 所禀之气,所以必有善恶之殊者,亦性之理也。盖气之流行,性为之主。以其气之或纯或驳而善恶分焉。故非性中本有二物相对也。然气之恶者,其性亦无不善,故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先生又曰:“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或过或不及便如此。”盖天下无性外之物,本皆善而流于恶耳。,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谓“继之者善”也者,犹水流而就下也。 性则性而已矣,何言语之可形容哉?故善言性者,不过即其发见之端而言之,而性之韫因可默识矣。如孟子之论四端是也。观水之流而必下,则水之性下可知。观性之发而必善,则性之韫善亦可知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终无所污,此何烦人力之为也?有流而未远,固已渐浊;有出而甚远,方有所浊。有浊之多者,有浊之少者。清浊虽不同,然不可以浊者不为水也。如此,则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则疾清,用力缓怠则迟清,及其清也,则却只是元初水也。亦不是将清来换却浊,亦不是取出浊来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则性善之谓也。故不是善与恶在性中为两物相对,各自出来。(明道原文),此又以水之清浊譬之。水之清者,性之善也。流至海而不污者,气禀清明,自幼而善,圣人性之而全其天者也。流未远而已浊者,气禀偏驳之甚,自幼而恶者也。流既远而方浊者,长而见异物而迁焉,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浊有多少,气之昏明纯驳有浅深也。不可以浊者不为水,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然则人虽为气所昏,流于不善,而性未尝不在其中。特谓之性,则非其本然;谓之非性,则初不离是。以其如此,故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惟能学以胜气,则知此性浑然,初未尝坏,所谓元初水也。虽浊而清者存,故非将清来换浊;既清则本无浊,故非取浊置一隅也。如此则其本善而已矣,性中岂有两物对立而并行也哉?,此理,天命也。顺而循之,则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则教也。自天命以至于教,我无加损焉,此舜有天下而不与焉者也。 “此理,天命也”,该始终本末而言也。修道虽以人事而言,然其所以修者,莫非天命之本然,非人私智所能为也。然非圣人有不能尽,故以舜明之。,陈荣捷评述:首先,程颢此段引起相当激烈之争论。在朱子语类中,关于讨论二程思想之处,没有比这段话更多。程颢谓“生之谓性”,这是相同于告子之说,因而似乎顺从告子,依告子则生之谓性之性,在道德上是中性的,或者说是善恶混的。但根据朱子所指出,其意蕴并非如此。水原是清的,流后而变浊,很明显的,明这意指两种性:即人的基本之性,这原是善的;以及人的气质之性,这可以是恶的。如此说来,程颢的人性论并没有违离一般新儒家之立场,问题发生在用词之混淆。他的表达之所以相同于告子之说,或是由于程子注重性之生生不息之历程。,在此篇里,朱子不仅将程颢原篇混淆之处,加以厘清,因程颢在原篇中使用同一“性”字,先用以指基本之性;接着又用以指气质之性,即含有善与恶之性。朱子厘清此一混淆。同时朱子也调和前人的性论,不论是孟子之性善说、荀子之性恶说,或者张载之性说。(比如张载言:“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正蒙)如此则恶可予以解释,而重新肯定孔子过而能改之基本教义。再者,程颢在其原篇中人性有善有恶之说,其混淆处也得以厘清;程颢此说曾招致严厉之批评。,四、观心说,或问:“佛者有观心之说,然乎?” 曰:“夫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者也,一而不二者也,为主而不为客者也,命物而不命于物者也。故以心观物,则物之理得。今复有物以反观乎心,则是此心之外,复有一心,而能管乎此心也。然则所谓心者,为一耶?为二耶?为主耶?为客耶?为命物者耶?为命于物者耶?此亦不待校而审其言之谬矣”,或者曰:“若子之言,则圣贤所谓精一,所谓操存,所谓尽心知性、存心养性,所谓见其参于前而倚于衡者,皆何谓哉?”应之曰:“此言之相似而不同,正苗莠朱紫之间,而学者之所当辨者也。夫谓人心之危者,人欲之萌也。道心之微者,天理之奥也。心则一也,以正不正而异其名耳。惟精惟一,则居其正而审其差者也,绌其异而反其同者也。能如是,则信执其中,而无过不及之偏矣。非以道为一心,人为一心,而又有一心以精一之也。夫谓操而存者,非以彼操此而存之也。舍而亡者,非以彼舍此而亡之也。(下续),心而自操,则亡者存;舍而不操,则存者亡耳。然其操之也,亦曰不使旦昼之所为,得以梏亡其仁义之良心云尔;非块然兀坐,以守其炯然不用之知觉,而谓之操存也。若尽心云者,则格物穷理,廓然贯通,而有以极夫心之所具之理也。存心云者,则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若前所谓精一操存之道也。故尽其心而可以知性知天,以其体之不蔽,而有以究夫理之自然也。存心而可以养性事天,以其体之不失,而有以顺夫理之自然也。是岂以心尽心,以心存心,如两物之相持而不相舍哉?,若参前倚衡之云者,则为忠信笃敬而发也。盖曰忠信笃敬不忘乎心,则无所适而不见其在是云尔,亦非有以见夫心之谓也。且身在此而心参于前,身在舆而心倚于衡,是果何理也耶?大抵圣人之学本心以穷理,而顺理以应物,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其道夷而通,其居广而安,其理实而行自然。释氏之学以心求心,以心使心,如口龁口,如目视目,其机危而迫,其途险而塞,其理虚而其势逆。盖其言虽有若相似者,而其实之不同盖如此也。然非夫审思明辨之君子,其亦孰能无惑于斯耶?”,五、仁说,“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已矣。请试详之: 盖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贞,而元无不统。其运行焉,则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气无所不通。故人之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义礼智,而仁无不包。其发用焉,则为爱恭宜别之情,而恻隐之心无所不贯。(下续),故论天地之心者,则曰乾元坤元,则四德之体用,不待悉数而足。论人心之妙者,则曰仁,人心也。则四德之体用,亦不待遍举而该。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发,而此体已具;情之既发,而其用不穷。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此孔门之教所以必使学者汲汲于求仁也。其言有曰:“克己复礼为仁。”言能克去己私,复乎天理,则此心之体无不在,而此心之用无不行也。(下续),又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则亦所以存此心也。又曰“事亲孝,事兄弟”、“及物恕”,则亦所以行此心也。 又曰“求仁得仁” ,则以让国而逃,谏伐而饿,为能不失乎此心也。又曰“杀身成仁” ,则以欲甚于生、恶甚于死,为能不害乎此心也。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则坱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贯四端者也。 或曰:“若子之言,则程子所谓爱情仁性,不可以爱为仁者,非欤?”(下续),曰:“不然。程子之所谓,以爱之发而名仁者也;吾之所论,以爱之理而名仁者也。盖所谓情性者,虽其分域之不同,然其脉络之通,各有攸属者,则曷尝判然离绝而不相管哉!吾方病夫学者诵程子之言,而不求其意,遂至于判然离爱而言仁,故特论此以发明其遗意,而子顾以为异乎程子之说,不亦误哉!” 或曰:“程氏之徒,言仁多矣。盖有谓爱非仁,而以万物与我为一,为仁之体者矣;亦有谓爱非仁,而以心有知觉释仁之名者矣。今子之言若是,然则彼皆非欤?”(下续),曰:“彼谓物我为一者,可以见仁之无不爱矣,而非仁之所以为体之真也;彼谓心有知觉者,可以见仁之包乎智矣,而非仁之所以得名之实也。观孔子答子贡博施济众之问,与程子所谓觉不可以训仁者,则可见矣。子尚安得复以此而论仁哉!抑泛言同体者,使人含糊昏缓,而无警切之功,其弊或至于认物为己者有之矣;专言知觉者,使人张皇迫躁,而无沉潜之味,其弊或至于认欲为理者有之矣。一忘一助,二者盖胥失之,而知觉之云者,于圣门所示乐山、能守之气象,尤不相似。子尚安得复以此而论仁哉!因并记其语,作仁说。”,陈荣捷评述:这篇短著批判了某些理论,同时也吸收了其他的理论,构成了一个综合。除此,正如孙奇逢所说,仁说实发二程夫子所未发。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此仁说之中心,为体与用之综合。张横渠已隐含此意,但仁之体与用之关系,却不清晰,直待朱子来完成。孔子言仁,仅言及仁之用,对仁之本质未予强调,其教义仅限于仁之实践。孟子同样强调仁与义,在某一意义上,他倒是将体用同时并重之第一人。汉儒释仁为爱,这几乎全从仁之用着眼。(下续),在另一方面,早期新儒家,在他们的仁说里,不论是释仁为大公,释为与天地为一体,或者释为觉,这又全是从仁之体来看。朱子则视体与用为同等重要,体与用被整合成整齐对仗的两句话:仁是“心之德”与“爱之理”。此已成为新儒学的一句成语。其意即:作为体,仁是心之德;作为用,仁是爱之理。仁既是心之德,因此仁是每个人之性,也是普遍的性。因而仁得以包摄智、礼、义,这是由于仁具有衍生性,此一观念,朱子得之于二程兄弟。,六、结 语,钱穆称:“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流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此两人,先后矗立,皆能汇纳群流,归之一趋。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就北宋理学而言,朱子不仅承继二程,盛推濂溪、横渠,乃至汇通周张二程四家,使之会归合一,而且还特重康节之数学、先天学及史学和司马光之史学,以扩大理学之范围。作六先生画像赞,将后二者与前四者并举齐尊。所以,虽然后世濂洛关闽并称,然朱子之理学疆域,实较北宋四家远为开阔。,就宋学而言,在政事治道之学方面,朱子不仅有政事实践,而且有大量的奏议表明他的治世之方,并能较为公允地评判北宋熙宁变法。在经史博古之学方面,能绾经学理学为一途,则端有朱子。朱子亦欲求理学史学之一贯,以史学扩大理学的范围。在文章子集方面,惟朱子独精妙文辞,其于诗,乃欲超宋越唐,上追选体。朱子于董扬王韩四人皆多评骘,于颜子孟子也有公评,更肯认范文正、孙明复、石守道、胡安定等等为理学先驱。至于申斥老释之学并汲取其长,更为后代理学家所宗。,就汉唐儒之学而言,朱子极重视注疏,分开论道与解经,并重专家与师说,首推郑玄,亦重马融、王肃等等。总之,朱子不仅欲创造出一番新经学,实欲发展出一番新理学。经学与理学相结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学。至其直接先秦,以孟子学庸羽翼孔门论语之传,而使当时儒学达于理想的新颠峰,其事尤非汉唐以迄北宋诸儒之所及。故谓朱子乃是孔子以下集儒学之大成,其言决非过夸而逾量。,在中国历史上,两宋立国于五代,史家通论五代为最黑暗时期,不仅毫无治道可言,民生其间,直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惨境。而且,其间连一个杰出的人物都未出现,真是毫无希望与未来。五代之祸烈如此,实是唐代不重民族观念,不重华夏文化道统之弊端的流害。同时五代的四分五裂局面又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致使中原丧失掉北方之天然的屏障。(下续),后来两宋先后都必须始终直面北方强大的辽国或金国,内政亦是积弱不堪,譬诸人身,那是连每根肤发都是病态。可就在这极度的内忧外患之际,却激发出来了两宋一代又一代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的士人,他们承继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统,建立理学,得君行道,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业绩。,他们热心政治、参与朝政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