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 蒙古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市十甫为义贞。此事实反映了A. 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B. 蒙元时期儒学居于独尊地位C. 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D. 周边少数民族融人中原文化【答案】A2. 韩非子中记载,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解围后,他最先奖赏了没有大功的高赫,群臣不服。赵襄子说:“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孔子听到对此十分赞赏,说道:“善赏哉!”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主张A. 行仁政B. 法先王C. 重礼乐D. 正其名【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行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故A项排除;“法先王”指的是先秦儒家的一种政治观念,意在效法古代圣明君王的言行,是儒家的思想主张,但不合题意,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可知强调的是君臣等级,即礼乐制度,为此孔子“善赏哉”,故C正确;“正其名”属于孔子的思想主张,与礼乐制度无关,故D项排除。点晴:凭借对史料关键信息的理解是解答得主要依据,能紧扣“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这个关键信息即可准确解题。3.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 “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 符合题意;B 在材料中无体现; “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 C、D。故选 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名师点睛】本题以情景史料的方式命题,角度比较新颖,突显了高考试题的人文化的特点,重在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能够高效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首先通过阅读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然后 结合已学知识综合判断即可。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需要考生加强在史料解读方面的训练,不断总结归纳,提升解题的能力。4. 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A. “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B. “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C. 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D. 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法家主张富国强兵的“霸道”显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A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国家统一,不是说“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故B错误;政治主要是维护国家统治,故C错误;法家并没有否定“先王之道”,而是将之进行整合,故D错误。5. 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A.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B.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C.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答案】D【解析】汉初治国思想为黄老之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A错误;黄老之学、儒家思想是治国方略的不同,依据国情采取不同的治国方略,不能说明哪个方略更好,B错误,D正确;D与材料无关。 【名师点睛】统治阶级无论采取哪种思想治国,只是治国方略的不同,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6.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C.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D. 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知识分子作品描写的人物更多的是普通百姓,他们不局限于旧思想的禁锢,更加关注个体的想法,这实际上是在心学的影响下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敢于冲破世俗观念,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表现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民主观念在明朝中后期不可能形成,此项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明朝时宋代理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并未被冲破,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7.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廷杖)此皆关系朝家纲常,有功名教者,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以上材料说明了当时士大夫A. 害怕君主专制的迫害不敢表现其不满B. 借用廷杖的影响力来追求忠义的名节C. 买通监督的宦官导致廷杖未对其伤害D. 以臣服于君主的意见接受廷杖为骄傲【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士大夫尽管朝廷杖受辱,但依然推崇廷杖,说明士大夫注重的非肉体惩罚是精神追求,并非害怕君主专制的迫害不敢表现其不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廷杖关系到朝家纲常,因而尽管使官员在朝堂受辱,但官员依然推崇廷杖,由此可知士大夫冒着受廷杖的惩罚也依然进谏皇帝,以正朝纲,说明士大夫追求的是忠义的名节,故B项正确;C项在明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情况下不具备可能性,故C项错误;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并非荣誉,故D项错误。8. 顾炎武在明亡后写郡县论,全面总结明代县制,并提出救治方法,他提到:“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无肯为民与一日之利者,民焉得而不弱?(应)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B. 顾炎武主张恢复先秦的分封制C. 郡县制是明清之际弊端丛生的根源D. 顾炎武建议减少县级行政权力【答案】A【解析】由材料“全面总结明代县制,并提出救治方法”,可见顾炎武是针对现实问题而提出解决之道,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A;“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是指要适当扩大郡县的权力,而非倒退到分封制,排除B;材料分析了郡县制导致民弱的原因,但没有揭示民弱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排除C;根据“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知,顾炎武主张适当扩大郡县的权力,排除D。点评: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是中国古代三大地方管理制度,是各级考试的热点。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即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使地方有一定的活力。9.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A.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B. 儒学强调入与自然和谐相处C. 八股取士禁镏人们的思想D. 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研究人类、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等字眼足以证明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提及八股取士,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忽视对自然的的研究而非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0. 清初,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右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反映了A. 中西方文化科技交流频繁B. 西方传教士在华影响力大C. 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D. 闭关锁国政策还没有推行【答案】C【解析】交流频繁未从材料中看出,故A项错误;西方传教士因为朝廷不满而修改地图,所以不能说明其在华影响力大,故B项错误;从修改地图,把中国放在中央,可以看出中国以自己为中心,故C项正确;清朝初期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错误。11. 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A. 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B. 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C. 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D. 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宋代,词人的创作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消费是要付费,反映了商品化特点,这说明宋代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宋代文化【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世俗化的相关知识。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又称为城市文学。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12. 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A.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B.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C. 市民价值观念变化D. 社会主流思想改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等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利于市民文化的兴起,推动了市民价值观念变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市民价值观念变化,与封建制度日益衰落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风气渐趋败坏,而是强调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排除B。理学是社会主流思想,没有发生变法,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需要掌握市民文化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结合市民文化的特点即可得出答案。13. 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对此解读有误的是A. 主张探讨人类社会B. 追求道德和正义C. 维护雅典的直接民主D. 体现神秘主义色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可知苏格拉底主张探讨人类社会,追求道德和正义;由“都是神安排的”可知他的思想中存在神秘主义色彩,故ABD符合苏格拉底的思想,但不符合设问内容,故排除。C项无法反映苏格拉底的思想,故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14.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人最初是球形的,是两个人的合体,能瞻前顾后,任意向前或向后奔跑。众神之王宙斯不能容忍,把人用霹雳劈成两半,让人以后只能用两条腿直着走路,这样人就没有原来那么强大,敬奉神的人数也加倍了。这个故事A. 认识到人的价值与作用B. 宣扬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C. 批判当时希腊人的愚昧D. 否定人类对神的宗教信仰【答案】A【解析】“人就没有原来那么强大,敬奉神的人数也加倍了”体现出人的主体作用强大导致宙斯的生气,凸显出人的价值和作用,故A正确;材料宣扬的是人文主义,故B错误;材料是赞扬人的价值,故C错误;材料没有否定人对神的信仰,故D错误。15. 教皇尼古拉五世时期(14471455年),佩脱罗翻译波利比乌斯(古罗马历史学家)的作品,得到了五百金币奖励;盖利诺翻译斯特拉博(希腊历史、地理学家)的地理一书,得到了一千五百佛罗林;费勒福翻译荷马史诗,尼古拉五世在银行里给他存入了一万佛罗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教皇收买学者阻挠人文主义的传播B. 教皇迎合文艺复兴的历史潮流C. 人文主义思想为欧洲社会普遍接受D. 罗马教会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答案】B【解析】佩脱罗翻译波利比乌斯(古罗马历史学家)的作品,得到了五百金币奖励;盖利诺翻译斯特拉博(希腊历史、地理学家)的地理一书,得到了一千五百佛罗林;费勒福翻译荷马史诗,尼古拉五世在银行里给他存入了一万佛罗林”表明教皇鼓励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化,故B正确。AD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普遍”说法绝对。16.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 教会是否腐败B. 信仰是否必要C. 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 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马丁路德主张通过自己阅读圣经就可以理解并同上帝对话,教会认为圣经容易被曲解,需要依靠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所以二者的区别在于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是主要分歧,排除。17.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一主张A. 反映了议行合一的原则B. 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C. 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基础D. 易于导致“多数人的暴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卢梭认为官员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强调了人民主权思想,所以C项符合题意。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的启蒙思想18. 林则徐在其奏稿中称:“闻该国现系女主,惟其贸易夷商,向在他国往往争占马(问“码”)头,虽无国主之命,亦可私约兵船前往攻夺,得一新地,则许出赀之人取利三十年,乃归其主,故于贸易之处,辄起吞并之心。”这说明林则徐已觉察到英国A. 政治制度的先进B. 对外通商的愿望C. 殖民扩张的意图D. 军事力量的强大【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亦可私约兵船前往攻夺,得一新地,则许出赀之人取利三十年,乃归其主,故于贸易之处,辄起吞并之心”可知林则徐看到英国不单单是商业贸易,而且存心殖民扩张的意图,符合题意的是C项;材料中未涉及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以及对英国新政体的赞溢,故A项错误;对外通商的愿望与材料“辄起吞并之心”不符,故B项错误;仅根据材料“虽无国主之命,亦可私约兵船前往攻夺辄起吞并 之心”不能判断英国的军事实力的强大,故D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到政治制度,排除A项;BD项排除。19. 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这反映了清政府A. 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B. 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C. 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D. 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癸卯学制”为清政府改革措施之一;同时,清政府并未完全照搬日本“学制”,而是将其科目名称改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名称,这体现了清政府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B项正确;“癸卯学制”包含“理财学”“格致科”等内容,其不属于传统教育范畴,A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放弃日本学科名称,改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名称,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有其合理性,因此,不辨名实之分夸大其词、追求全盘西化表述错误,C项错误;“癸卯学制”为清政府改革学制的措施之一,拒绝制度变革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所以选B点睛:解决此题需明确题眼意思“癸卯学制”是借鉴“日本学制”,体现变革;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体现兼顾传统文化。20. 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A. 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D. 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答案】D21. 二战后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但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汇“过劳死”。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 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B. 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C. 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D. 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题干的关键信息是:“从本质上说明”,ABC三项是表面现象,排除。依据材料中的“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过分劳累的美国人;过劳死”可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需要人们改变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故选D项。【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三产业与“新经济”22. 关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可以借用模型说明。假如两个质量很大的钢球它们相互接近,其原因:牛顿认为是引力作用;爱因斯坦认为两个钢球没有时周围的时空犹如一张拉平的网,两个钢球出现后把这张时空网压弯了,于是两个钢球就沿着弯曲的网滚到一起来了。相对论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是A. 物体的运动必须借助外力B. 时间和空间与物体的运动密切相关C. 实验是科学的主要途径D. 否定了“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认识。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D三项的表述,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无从体现,排除。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考点: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认识23. 1956年1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我国学术、艺术、技术的水平,并使新一代得益。为了发展自由讨论,又必须与党内、党外各种各样的宗派主义门户之见进行适当的斗争。陆定一的言论A. 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B. 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C. 反映了学术问题去政治化的要求D. 纵容资产阶级思想的自由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1956年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双百”方针的特点,“双百”方针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故A选项正确;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在文革结束后,故B选项错误;“学术问题去政治化”的说法过于片面,没有涉及艺术问题、技术问题,故C选项错误;“双百”方针也不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自由发展,故D选项错误。故选A。24. 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A. 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B. 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C. 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D. 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针对当时否定知识、偏重政治出身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突出了“择优录取”,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所以应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的教育恢复高考【名师点睛】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其中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材料阅读(共3题,共52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官学教育“科举嚣张,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公元1179年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并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书院讲学形式活泼,主讲人不限于本院讲师,还可别请名师做临时主讲或作专题讲授;听讲者不限于本院生徒,四方学士都可前来。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二(19世纪哥廷根大学数学教授)克莱因特别提倡“走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他长年的积极努力之下,哥廷根大学的整个自然科学终于脱离了哲学领域,并先后成立了数学、天文、物理、化学、技术和机械学院。1898年,哥廷根大学与工业界之间的成功谈判,导致了“哥廷根应用数学与应用物理学促进协会”的建立。从而成为当时唯一的一所发生了科学重心从人文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转移的大学。李工真著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材料三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原本是晚清供官吏进修的机构,1917年蔡元培从欧洲留学归来就职北京大学校长后使其摆脱了“官员预科学校”基调,设置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语言文学三大部分,聘用大量学贯中西的教师。北大改革的成功部分由于新教师质量高,部分也由于京师大学堂时代便有的师生讨论学术问题的传统北大在“五四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明显标志着高等教育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费正清等著剑桥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白鹿洞书院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办学理念的异同。(2)根据材料三,指出北京大学办学理念发生的变化。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答案】(1)同:探索新的办学方式;为现实需要服务。异:宋代书院旨在弘扬儒家的伦理道德:哥廷根大学把理论研究与工业实践相结合。(2)变化:从培养官员转变为培养现实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主导转变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中国传统教育的启发;蔡元培的个人经历和改革精神。【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二从办学方式的探究和服务现实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不同结合所学从宋代和哥廷根大学的时代特征回答即可。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从培养人才和思想观念来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19世纪末民族危机、思想解放以及蔡元培个人经历回答。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方学者尼尔弗格森指出,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世纪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20世纪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碗,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据尼尔弗格森著西方的衰落改编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或对材料观点加以修改补充),运用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1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推动了16世纪后西方世界的兴起。论证:政治: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民主共和制等,以民主取代了专制,通过议会立法等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近代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髙了生产力,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近代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自由市场制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法律:近代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如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等,以法治取代了人治,通过法律保障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社会:在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取代了臣民,人民拥有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现代化,使西方在1500年后处于世界领导地位。示例2:观点:16世纪后的西方世界兴起的因素还应该增加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论证:意识形态:近代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自由”“平等”“人权”等资产阶级观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为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国家模式:随着民族主义的逐渐成长,近代西方较早形成了以国家主权、国家利益至上为特征的近代民族国家,它既调动了普通民众的建设热情,也成为了各国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教体制:16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继之在两次科技革命期间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确立了西方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西方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使西方社会基本上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化,民众的人文科学素质大大提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储备了人才);文化传统:近代西方继承了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具有勇于开拓、善于探索的性格意识,成为西方推动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乃至发明创新的精神动力。总结:综上所述,该学者指出的四个要素并不能完整地说明1500年后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还应该包括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示例3: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没有导致20世纪后西方世界的衰落。论证:政治:20世纪的民主浪潮和法西斯危机,迫使西方国家重新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如普选权在西方国家普遍确立,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20世纪的历次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不断调整经济运行机制,如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滞胀危机后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均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法治:20世纪西方国家仍旧强调以法治的手段巩固民主制度、维护社会统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