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周周测8语言文字应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周周测8语言文字应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周周测8语言文字应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周周测8语言文字应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周周测8语言文字应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周测8语言文字应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一、语言文字应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篇论文文辞冗长,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得当,是一篇不合格的论文,难怪它的作者屡屡投稿,都被杂志社退回。B在后宫的诸多妃嫔中,总有一些明眸善睐的女子,她们轻易就能得到皇帝的宠幸,可也有一些姿色平庸的女子,终生只能哀叹命运的多舛。C九寨沟,不愧是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这里高山流水,鸟声啁啾,行走其间,如同置身画里,让人忘了时间,忘了归程。D在大地震的时候,我们很多人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心,可是仍然有少部分人,细大不捐,不肯拿出哪怕是一点点财物来帮助灾区。E身为一方父母官,面对复杂的局势和生活困顿的百姓,他做事情总是四平八稳,太缺少改革的魄力和为民请命的担当。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项,面面俱到:各方面都照顾到,没有遗漏。用于此处符合语境。B项,明眸善睐:形容女子的眼睛明亮而灵活。用于此处符合语境。C项,高山流水:指知音难遇或乐曲高雅精妙。用于此处望文生义。D项,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此处望文生义,误为大小都不捐助的意思。E项,四平八稳:形容说话、做事、写文章稳当,有时也指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用于此处符合语境。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某些所谓语文专家对语文课堂存在的这种弊端不扭转,不改正,反而鼓励、扶植和片面支持,致使“假语文”课堂在部分学校泛滥成灾。B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近50岁左右才由经济学转行,开始研究汉语拼音方案,80多岁又开始研究文化学问题。C要想缓解“资产热”而“实业冷”的矛盾,除了出台楼市调控措施外,最重要的还是优化营商环境,让资金主动回流到实体经济中去。D树立崇高理想,强化廉洁意识,倡导清正观念,不放纵欲望,不贪图享受,不沉迷逸乐,拒腐防变就会不断提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片面支持、鼓励和扶植”。B项,不合逻辑,“近”和“左右”矛盾。D项,成分残缺,可在“拒腐防变”之后添加“的能力”。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柏拉图的著作几乎都是用对话写成的。_。_。_。_。_。_。讨论双方集中于一个或几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最后得出结论他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运用于学术讨论之中,这是一种创举但是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并非易事他善于运用幽默和反讽的笔调,随时使用比喻和神话不管见解是否有理,结论是否正确,其矛盾却暴露得清楚深刻因此,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必须仔细琢磨A BC 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细读题目提供的六个句子,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类:对“对话”写作形式的讨论,对“对话”阅读感受的讨论。横线前提出话题“对话”,其后应该是对“对话”这一写作形式进行介绍,所以第一个横线处应填;具体讲“对话”这一文学形式的特点。转折,指出“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并非易事”,具体解释并非易事的原因,是结论句,照应“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并非易事”。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_丢失胶卷,这次欧洲之旅差点变成遗憾之旅,_没想到胶卷又意外地失而复得,这番经历带给我的_是惊喜,从中我还感受到了德国人的严谨、认真、负责。丢在废弃物里的十五卷胶卷,德国人找到后妥善保管,_不远万里迢迢从德国寄送到中国,还打电话通知了我。在德国考察期间,我处处能感受到德国悠久的文化传统。而透过这一件小事,我_体会到日耳曼民族的严谨务实。答案:由于(或“因为”)但(或“可是”)不仅(或“不仅仅”)并且(或“并”“而且”)更(或“更加”)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阅读整个文段,体会其大概意思。然后根据句意,认真体会其中存在的逻辑关系,再根据逻辑关系,选择合适的关联词。最后进行通读,使句意通顺。第处,“丢失胶卷”和“变成遗憾之旅”间是因果关系,可用“由于”“因为”等词;第处,“失而复得”和前面形成转折,可用“但”等;第处,这番经历带来了“惊喜”,“还”让“我”感受到了德国人的严谨等,可用“不仅”等;第处,德国人“妥善保管”胶卷,又送到了中国,表示进一步,可用“并且”等;第处,考察期间,“我”感受到了德国的文化传统,而这件小事又让“我”感受到了德国人的严谨务实,表示进一步,可用“更”等。5阅读下面的材料,给“工匠精神”下定义,不超过55个字。工匠精神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在手工业时代达到顶峰的一种精神文化,并不止于制造业,更不止于工匠。从狭义上来看,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产品的精雕细琢、持之以恒;从广义上来讲,则是人们对任何事都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从浅层来看,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一次革命。深究其里,重点却不仅在“工匠”,更在于“精神”。这种精神不能止于“工匠”,而应当深植于各行各业,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答:_答案:工匠精神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对产品的精雕细琢、持之以恒,对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一种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作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所下定义的主干句,即“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文化”。其次要分析工匠精神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文化,或者说这种精神文化具有什么特点。分析材料可知,工匠精神的本质特点是对产品精雕细琢、持之以恒,对任何事情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最后将这些本质特点作为定语成分添加到句子主干中即可。注意句子表述要通顺,不超过要求的字数。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风入松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折,不恰当的两项是()A词的前两句写伤春,其中“愁草瘗花铭”一句意密而情浓,作者为花而悲,为春而伤,情波千叠,都反映在此五字中了。B“楼前绿暗分携路”,“绿暗”与前两句相照应,暗示春花在风雨中凋零的状况,该句抒发了作者对春花凋零的惋惜之情。C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柳”谐“留”音,赠柳表示不忍离别。词中的“一丝柳,一寸柔情”,可谓语浅意深。D“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前句意在伤春,后句则意在伤别,伤春与伤别之情交融,意蕴深邃。E词的上片愁风雨,惜年华,伤离别,意象丰富而典型,情寓景中,显示出本词辞藻华丽而晦涩朦胧的风格。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该句抒发了惋惜之情”错,此句抒发的是作者的伤离之情。E项,本词的风格不是“辞藻华丽而晦涩朦胧”,而是清雅素淡,细腻委婉。7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词的下片运用侧面烘托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佳人的无限思念与期盼之情。“黄蜂”二句,写黄蜂因秋千索上留有佳人手上的香气而频频扑去,此处用黄蜂的“频扑”侧面表达作者对佳人归来的期盼。“幽阶”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台阶上的青苔“一夜”之间生出来,极言佳人离去后作者的无限思念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由题干“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可知,本题应按照“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的思路来组织答案。就本题而言,“黄蜂”二句,写黄蜂因秋千索上佳人之手所留香凝而“频扑”,秋千索上佳人纤手的香凝肯定早已不在,但作者却写黄蜂为之“频扑”,实则是侧面烘托自己对佳人的怀念之深。最后一句,阶上青苔不可能“一夜”之间生长起来,这里明显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对佳人的思念。考生据此不难得出答案。诗歌鉴赏:这首词是西园怀人之作。西园在吴地,是作者和情人的寓所,二人亦在此分手,所以西园实在是悲欢交织之地。本词同时是一首伤春之作。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前两句写伤春,三、四、五句写伤别,六、七两句则是伤春与伤别的交融,意象丰富,意蕴深邃。“听风听雨过清明”,起句貌似简单,实则用意颇深,不仅点出时令,而且勾勒出作者内心细腻的情愫。下片写清明已过,风雨已止,天气放晴了。阔别已久的情人,怎能忘怀?按正常逻辑,因深念情人,故不忍再去平时二人一同游赏之处了,以免触景生悲,睹物思人。作者却不忍不去,照样游赏林亭,于是看到“黄蜂频扑秋千索”,仿佛佳人仍在。结句“幽阶一夜苔生”,语意夸张,极言作者对佳人的思念盼归之情。三、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后封都亭侯。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材,固辞不受。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进封都乡侯。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於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蜀相诸葛亮卒,权垂心西州,遣仪使蜀申固盟好。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仪嫌二宫相近切,乃上疏曰:“臣窃以鲁王天挺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藩辅宣扬德美广耀威灵乃国家之良规海内所瞻望但臣言辞鄙野,不能究尽其意。愚以二宫宜有降杀,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书三四上。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才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选自三国志,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窃以鲁王天挺/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藩/辅宣扬德美/广耀威灵/乃国家之良规/海内所瞻望/B臣窃以鲁王天挺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藩/辅宣扬德美/广耀威灵/乃国家之良规/海内所瞻望/C臣窃以鲁王天挺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藩辅/宣扬德美/广耀威灵/乃国家之良规/海内所瞻望/D臣窃以鲁王天挺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藩辅/宣扬德美/广耀威灵/乃国家之良/规海内所瞻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结合上下文通读画波浪线部分,把握语句大意;然后寻找其中的标志性词语,作初步断句;之后再根据句式结构作进一步的断句。语段中,“宣扬德美”“广耀威灵”都是四字短语,句式结构相似,应该独立成句,“辅”应和“宣”分开,排除A、B两项。“良”从意思上看,应该修饰“规”,“良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业,伟大的功业,这里指帝业。“孙权承摄大业”指孙权在兄长孙策去世后掌管江东。B拜,授予某种官职。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辟、除、选等,表示提拔可以用擢。C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爵位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等,都亭侯是侯爵中较低的一种。D素棺,指白色的棺材。古人下葬时都使用棺椁,是仪遗言用素棺,表明了他的节俭。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在古代,并不是每个人去世后都会以棺椁下葬。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仪很有自知之明。孙权对他很器重,想要让他做带兵的将领,可是仪拒绝了,因为他认为自己不是带兵的人才。B是仪为人实事求是。当吕壹污蔑刁嘉诽谤国家政事的时候,在座的人因为害怕吕壹都附和吕壹,只有是仪据实回答询问。C是仪很有外交才能。诸葛亮死后,孙权挂心西州的事务,派遣是仪出使蜀国,是仪成功让蜀国派遣使臣来修订盟约。D是仪生活比较俭朴。孙权出行,看见一座大宅子,随从说是是仪家的,孙权表示是仪生活俭朴,不可能修建这么大的宅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成功让蜀国派遣使臣来修订盟约”错误,从原文来看,是“申固盟好”,应理解为重申巩固盟约。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译文:_(2)愚以二宫宜有降杀,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译文:_答案:(1)如今刀锯已经架在我的脖子上,我哪里敢替刁嘉有所隐瞒,自取灭亡,成为对君王不忠的鬼魂!(2)我认为两宫中应该有降低地位的,端正上下的等级秩序,申明教化的根本。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评分标准:(1)关键词何敢、隐讳、夷灭。(2)关键词降杀、正、明。【参考译文】是仪字子羽,是北海营陵县人。本来姓“氏”,郡相孔融嘲笑他,说“氏”字是“民”无上,可以改为“是”,他于是就改了。孙权继承执掌大政后,以褒奖的文告征召是仪。是仪来到后被宠爱任用,专门掌管机密要事,被封为骑都尉。吕蒙谋划偷袭关羽,孙权拿这件事向是仪咨询,是仪很赞同吕蒙的计策,劝孙权听从他。是仪随同大军征讨关羽,被封为忠义校尉,后又被封为都亭侯。孙权想再授予他兵权,是仪认为自己不是带兵的人才,坚决推辞不接受。东吴向东迁都之后,太子孙登留下镇守武昌,孙权命是仪辅佐太子。是仪晋封为都乡侯。典校郎吕壹诬告原江夏太守刁嘉诽谤国家政策,孙权大怒,将刁嘉逮捕入狱,彻底追查审问。当时与刁嘉一起在座的人都惧怕吕壹,同声说听到过此事,只有是仪说没听到过。于是是仪被追查责问了好几天,诏令越来越严厉,群臣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是仪回答说:“如今刀锯已经架在我的脖子上,我哪里敢替刁嘉有所隐瞒,自取灭亡,成为对君王不忠的鬼魂!只是认为听说知道的应当是原委详情。”他据实回答审问,毫不改口。孙权于是把他放了,刁嘉也得以免遭处罚。蜀国丞相诸葛亮去世,孙权关心西部事务,派遣是仪出使蜀国,重申巩固盟约。南阳王和鲁王两宫新设置,是仪以本职兼任鲁王傅。是仪嫌两宫太接近,于是上奏说:“臣私下认为鲁王天生具有高贵的品德,文武兼备,当今最适合的是,应当去镇守边疆,做国家的屏障。宣扬美好的德行,广泛显耀其威望,是国家很好的策略,是全国人民所期望的。只是我言辞粗浅,不能完全表达出这些意思。我认为两宫中应该有降低地位的,端正上下的等级秩序,申明教化的根本。”接连上书三四次。他不治自家产业,不接受施舍恩惠,建造的房屋仅够容身。他有位邻居修建大宅院,孙权外出时看见了,便问建造这所大宅院的人是谁,左右随从回答说:“大概是是仪家。”孙权说:“是仪很俭朴,肯定不是。”一询问果然是别人的房子。是仪就是这样被孙权所了解信任。是仪为国家服务数十年,未曾有过过错。到卧病不起时,他留下遗言要用素棺,用平时所穿的衣服装殓,务必要俭省节约。去世时八十一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周勃,沛人。其先卷人也,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箫给丧事。高祖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以将军从高帝击韩王信于代,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年,高后崩。勃与丞相平、朱虚侯章共诛诸吕。遂迎立代王,是为孝文皇帝。文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邑万户。居十余月,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初,勃之益封,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勃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选自汉书周勃传,有删改)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点断之处。具体作答时,可运用排除法。如“告”的具体内容是“勃欲反”,故“告勃欲反”中间不应断开,“反”后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稍侵辱之”的主语是“吏”,故“吏稍侵辱之”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臣子封地,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B迁,古代指升官,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古代表示升官的词语还有擢、拜等。C国,古代既指国家,又可指京城,还指王侯的封地,文中是最后一个义项。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迁,古代指晋升或调动官职,也有贬谪之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指的是贬官、降职。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家世代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C周勃质朴倔强,老实敦厚。他不喜欢文辞,召见儒士和说客时不行主宾之礼,说话直白;高祖认为可把大事托付给他。D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他家世代以为生”错误,原文说的是“勃以织给丧事”。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译文:_(2)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译文:_答案:(1)(回到封地)一年多,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巡行所主之县到达绛县的时候,绛侯周勃自己害怕被杀,经常披着铠甲,命家人拿着武器来会见(郡守和郡尉)。(2)(以前)绛侯身上带着皇帝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不在这时谋反,现在他住在一个小县里,反而要谋反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评分标准:(1)关键词“行”“被”“兵”。(2)关键词“绾”“将”“顾”。【参考译文】周勃,是沛县人。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来迁徙到沛县。周勃靠编织养蚕的用具维持生活,常给办丧事的人家吹箫。高祖作为沛公刚刚起兵的时候,周勃以中涓的身份跟从高祖攻打胡陵。周勃跟从(高祖)进入汉中,被任命为将军。回师平定三秦,朝廷赏赐怀德作为食邑。周勃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攻打燕王臧荼,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