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情怀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表现.doc_第1页
女性情怀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表现.doc_第2页
女性情怀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表现.doc_第3页
女性情怀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表现.doc_第4页
女性情怀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表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女性情怀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表现潘玲玲( 2002级学员)内容提要: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作为一个女性,她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知人生。所以她的词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女性生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流露出不同的女性情怀:不管是写少女的天真活泼,还是少妇的相思、幽怨,亦或是写老年嫠妇的凄苦境遇,无不表现出一种清丽洒脱的情趣和韵味。令人回味无穷。关键词:李清照 女性情怀 爱情 凄清李清照,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元代伊世珍琅缳记中有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赏叹,自愧勿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它说明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确实是高人一等,独树一帜。难怪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婉约以易安为宗”)。除了词以外,李清照的诗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此,人们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纷纷给予好评。朱熹曾说过:“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朱子语类)而王灼虽然不满于她“轻巧尖新”的词风,但也不得不承认:“(李)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华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可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碧鸡漫志)尽管他们的评论主要还局限在“本朝妇人”之间进行比较,但王氏所云“在士大夫中已不可多得”一语,却已暗暗有了几分认可。而另一位南宋文人魏仲恭则直率地指出:“尝闻藻丽句,故非女子之事。间偶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出言吐句,奇男子之所不如,虽欲掩其名,不可得耳。如蜀之花蕊夫人,近时之李易安,尤显显著名者。”(断肠诗集序)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她在遣词造句上很有创造性,象她笔下的花树是“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又以“黄花瘦”比人,都十分新颖、清丽。她还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正像彭孙遹所说:“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李清照的词富有音乐美,她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连续运用,像声声慢的开头一连用了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历来评论者所盛赞。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 如此细腻的抒情方式和独创性语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沾了她由其女性身份所招致的光。所以受到当时和后世男性文人的赞誉,而这又启示了我们:在对李清照词风展开研究之时,不可忽视或轻弃她有异于男性作者的性别特点。李清照作为女性词人,她的写作中具有女性的“个人化”特征。另一方面,李清照的词还具有不同于男性词人的婉约词风,她不像秦观等去刻意追求形式,而在词中流露出女性的自然的情感,并且她将大量的口语带进词作,使她的词在形式上也与其内容一样具有女性特有的“个人化”风格。历代文学评论都肯定了李清照词的特有的贡献,却对其题材存有偏见,而被批评为“有局限”,正是因为她没有把她的词纳入正统诗教和宏大叙事的规范之中。这说明,优秀和李清照这样的女性,也仍然居住在男性中心制社会为女性所筑就的樊篱之中,没有她发挥自己更大才能的社会舞台,她写作的“个人化”特征也是势在必然。李清照在词中所塑造的女性自我形象,也是值得探究的。她所塑造的女主人公,已经具有了鲜明的个性意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其女性的阴柔美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这些女性形象往往在柔美中表现出多方面的秉赋和丰富的内涵。在李清照之前,男性作家写女性,大体有几种情况:一是抱着观赏的态度,常常带有色情味;二是借女性命运写自己的官场失意、怀才不遇;三是怀着真挚的感情为女子代言。男性作家写女性固然没有女性作家自己写的真切,就是女性自己的作品,也往往不能刻画出鲜明、立体的自我形象。而李清照却以女性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直抒胸臆,词中女主人公个性的鲜明、人物情态的生动、心理层次的深细都达到了其他古代女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度。当然,她所写的全是女性自我的感受、自我的体验,处处活跃着自我的生命和灵动。可见追寻她的生活轨迹对于深刻理解李词的意境也就必不可少了。她的词也应该以她南渡人生的这条轨迹为界,分为前后二期(细一些也可分为婚前、婚后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时期),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身为女性的李清照所写的抒情词里所流露出的独特的女性情怀。一、拥抱生活、追求爱情李清照的少女情怀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佑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李清照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赏,以才藻联名于乡里。她记忆力很强,在金石录后序就曾提及:“余性偏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她自称“偏强记”,必须记忆力过人,不然怎会指堆积书。这样的家庭背景促进李清照的才能的形成。她的父母都认为如果她是男儿身,考取功名犹如探囊取物。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她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充满着乐趣,表现出了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爱情热烈地向往和追求。词中活跃着少女的激情,青春的欢娱。“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汁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这首词描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代表作。词的上阕描写了少女刚荡完秋千后的娇慵精神状态。因荡秋千极度疲劳,两手有些麻木,也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当她看见花草上的晶莹的露珠,忽然感觉到身上几分凉意,这才发现自己已出了一身薄汗。短短数语,就塑造出了一个天真烂漫而又美丽的少女的形象。下阕是描写少女乍见来客的种种情态。初见陌生人感到惊诧,衣装未整,急忙回避。来不及穿鞋,仅穿着袜子走,头上的金钗也掉在地上,含羞走了。“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描写了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公开的微妙心理活动。整首词的风格明快,节奏轻松,通过“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把青格嗅”这一系列动作,把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又娇羞又多情的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形态刻画得生动传神,恰似一幅怀春少女嗅梅图。其中的“却把青梅嗅”,词出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在这里,李清照则借以表现其少女时期渴望获得青梅竹马般甜美的爱情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嗄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又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明起宿醒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妇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待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只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个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可见,李清照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来传达词主人公丰富而敏感驿动的心理世界的,从而能使一个充满灵气的女性形象顿时跃然纸上。另外,还有浣溪沙中那个“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的多情少女;那个唱着“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的快乐女孩儿;以及上文提到那个“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的爽性女孩儿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无不显露出率真、热情而多情的女性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凄清孤寂,忧思缠绕李清照的思妇情怀一般来讲比起男性来,无论是体貌特征还是心理气质,女性总显得相对柔弱。古人在总体上把男性和女性分别归属于“阳”(阳刚)和“阴”(阴柔)两类大约也包含这层意思在内。因此,女性作者之多悉善感比男性作者更加突出。再者,女性的生活空间十分狭隘,其生活内容又相当单调,这更加增添了她们的多愁善感。原因即在:第一,正像盲人因看不见外部世界而“补偿性”地发展了他们的听觉那样,被束缚在小院深闺中的女性,也往往因无法参与广泛的社会生活转而对身边自然景物的变化表现出格外地关心和敏感(此即“善感”);第二由于她们向外部世界的发展受阻,于是就越发对自己的命运、自身的生命状态和感情世界投注无微不至的关注,并经常产生出自怜自闭的怨情和心态(此即“多愁”)。这样一来,自然界的春去秋来、红颜易老、相思怀远之类的深悄悲感。缘此,即使是在平常的生活环境中,那种多愁善感的气质也往往会形成女词人们凄清孤寂的情怀。作为女人,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就与赵明诚结为夫妇,赵是吏部待郎赵挺的公子,可以说门当户对。据说,赵明诚幼时曾在梦中涌现过一诗,醒来唯忆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鞭草拔。”其父为之解释道:“言与司合是词,安上已脱是女,芝鞭草拔是之夫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历城县志卷16)故事多半后人附会,赏玩书画,研究金石,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十分美满。他们为“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明诚竟辞官不做,夫妇“屏居乡里”十多年。清照常常雪天“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明诚常为搜集金石名画四处奔走。每得佳句或真迹,常摆宴祝贺,举怀畅饮。在他们的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景:二人饭后来到书房,沏上茶,清照指着一大堆书对照诚说:“我说出一典故,看谁先猜出在哪本书、哪卷、哪页、哪行上,猜对了,先喝茶。”二人常一边猜一边嬉戏,笑得前仰后合,茶倾满身,结果谁也喝不成。赵明诚非常敬服李清照的才华,称她为“亦师、亦友、亦妻房”;李清照对赵明诚的品学也十分敬重。但作为男性士大夫的赵明诚,不可能长期与李清照厮守在家,他们互敬互爱的美满生活,很快便被金人入侵的铁蹄踏破了。在兵慌马乱之中,赵明诚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并且在赴任途中不幸染疾去世。清照惊闻噩耗,悲痛欲绝。赵明诚去世以后,李清照写了很多睹物怀人的诗作,对鱼水相谐的丈夫寄予了无限的情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由此可见,对于这时期专情的李清照来说,无论与丈夫的离别,甚至丈夫去世后对其无穷的思念之情都使她笔下的女人都具有温存而又饱含相思之情的特点。词人一改往昔那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而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据元代伊世珍琅缳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当然,这只是传说,于事实、于词情均不甚相符。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时,家居东京。赵明诚那时正为太学生,虽然有离别(上面已经讲到每月回家两次,每半个月一次),但无负笈远游事。再者,从上面这首词的内容来看,并不像是当时差别的情调。上面这首词可能是作于赵明诚出仕后的一次远游,词中所抒发的是与丈夫别后的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李清照与丈夫别后,于清秋时节独上兰舟以排遣愁怀。见大雁飞过又引起遐想,盼望大雁能从赵明诚那里给她捎一封锦书来。但李清照的希望落空了,她的心情更加苦闷。下阕描写了李清照相思愁苦之情无法排除。先写了眼前的景物,用自然现象暗喻愁情的深重和无由排解。接着描写了夫妻分居两地,但相思之情、离别之情却都是一样。“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三句,则进一步表明了李清照相思的愁苦之情无法排除。其“才眉头,却上心头”两句,则是从范仲淹的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一文中脱胎而来。丈夫寄来锦书,词人念极丈夫对自己的爱,幸福感油然而生,因寂寞而紧蹙的眉头亦不觉舒展,但爱之太深太切,又不能不思,于是寂寞与思念又不自觉地袭上心头。一“下”一“上”,准确而简练地传达出内心情绪复杂细微的变化。这里的“闲愁”,是含笑说相思,在轻盈舒缓的叹息中包含着甜美与幸福。这是何等哀伤的相思之情。不妨和前期正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作个对比。这个女性出去划船已不似昔日那样“惊起一滩鸥鹭”,而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她已不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而是要去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这样的等待又是何其长久和辛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相思之情刻画地多么深切、惆怅,可以说把一个思妇的相思悉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如她另外一首佳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阴沉沉的天气使人感到愁闷难捱,独自坐在室内身感百般无赖。而今重阳节又来了,丈夫又不在身边,真是玉枕孤眠,纱厨独寝啊!怎么不叫她“每缝佳节倍思亲”呢!在这里,表现了李清照白天忧愁烦闷和夜间独居孤处的冷清情绪。下阕描写了重阳佳节饮酒赏菊,面对良辰美景,想到夫妻不能团聚,更增添了心中的惆怅。这首词李清照主要运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赋予薄雾浓云以人的感情,赋予黄花以人的特性,以此来反衬她思念丈夫的愁苦。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李清照加进了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融和交织,比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出黄花比照人瘦,从而创造出一个多愁善感、心事重重的闺中少妇的鲜明形象,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李清照这段时期的作品表现在:“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区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风凰台上忆吹箫)中整日愁思缠绕的女性形象;“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中望眼欲穿的等待者的形象;“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遥寄锦书,怎奈相隔甚远的盼归者形象;(蝶恋花晚止乐馆寄姊妹);还是“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凤。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活在美好回忆中自欺着的形象;或者还可看到“草际鸣蛰,惊落悟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七夕)中渴望相逢的形象等等一个个愁思满腹的女性形象都生动地表达了李清照这段时期的真情实感。可谓是写尽了相思哀愁之怨,把一个婚后时期女人的悲喜都描摹的淋漓尽致。对于这点不妨做些延伸,其实李清照的这种情怀,一定程度上也是其他女性词人的共同情怀。因此“解剖”李清照,能帮助我们了解整个宋代女词人的感情世界。宋代女性词人,比较著名还可举出魏夫人和朱淑真二位。如果将她们的心诚展示出来,可以加深对宋代女性词人普遍情怀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孤寂相思哀情。先说魏夫人。她曾是宰相曾布之妻,曾被封为“魏国夫人”,是一位十足的贵夫人。但是,若是细读她的全部词作(共十四首),除开一首“荷花娇欲语,鸳鸯浦”的减字木兰花中偶露笑容以外,其余全都是那种愁眉苦脸的模样。如其写闺怨情绪:“夕阳楼外落花飞,晴空碧四垂。去帆回首已天涯,孤烟卷翠微。楼上客,鬓成丝,归来未有期。断魂不忍下危梯,桐阴月影移。”(阮郎归),又如写秋夜失眠:“灯花耿耿漏迟迟,人别后,夜凉时。西风潇洒梦初回。谁念我,就单枕,皱双眉。”(系裙腰)由此看来,她虽身为贵夫人,但若透过其雍容富贵的外表深窥其内心,里头也满载着一腔凄清孤寂的哀怨情怀!再说朱淑真,以往,学界大都持这样的说法:她是钱塘人,工诗,因嫁市井细民为妻,郁郁寡欢,最后病死。但据邓红梅博士考证,情况却非如此。她生活在南宋宁宗、理宗时期,其父朱颜官至浙西转运判官及临安知府,其夫汪纲曾担任过绍兴知府、权司农卿、户部侍郎等职,故也是一位官宦人家的女儿和夫人。这种情况和李清照很相似,所以按常理来说,她的生活也不会有太多的愁闷存在。但事实并非如此,仅从其诗词作品以断肠集来命名,我们就能充分感知她的愁肠欲断了。以她的几首诗词为例:“寒食不多时,几日东风恶。无绪倦寻芳,闲却秋千索。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生查子);“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扔,剔尽寒灯梦不成。”(减字木兰花)其中充塞着愁、病、泪、独、倦、怯、寂寞、伤神之类令人伤感的字面,据此即可见其悲苦心情之斑。举出魏夫人和朱淑真二位,再加上李清照,我们就可发现:宋代的女词人们几乎集体性地患上有“忧郁症”,而她们那种自怜自闭的心态和凄清孤寂的情怀竟有是那样的相似。这就启示我们:其中定有某种必然性存在。这必然性一在于封建社会对妇女身心的严重压迫,二在于女性的性别特点又促使她们“春江水暖鸭先知”此敏锐感受着人生中的危机(生命流逝,青春易衰。爱情不坚等等),这就形成了女词人们相似的哀怨心绪和孤凄情怀。三、国破家亡,饱经风霜李清照的嫠归情怀“靖康之难”后,除了与当时许多士大夫有着同样的流亡经历外,李清照的生活还发生了一连串特殊的不幸事故。先是在他们结婚二十九年后,赵明诚死于健康太守上任上。接着便是被人认为有通敌之嫌。受此重重磨难。她的思想和健康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与摧残。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生灵的涂炭,个体的不幸,这一系列的变故使李清照的后期之词在思想与风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笔下的人物更多凝聚着浓浓的忧郁和哀苦,读来也会令人心碎。要知道生离死别,情怀自是不同。生的暂离,毕竟还有重逢团聚的希望,而死的永别,只剩下未亡人对逝者哀苦的精神忆恋。人天永隔,这是何等的孤独悲凉!“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这首词据俞正燮的癸已类稿易安居士事辑定为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避难金华以后所作,并指出此词“流寓有故乡之思”。李清照到金华是绍兴四年秋,而词中所写的是暮春景色,故此词应该是写于次年。由于李清照避难金华,丈夫既死,多年收藏的金石散失甚多,孤身一人,漂泊流寓,屡经战乱,时值暮春,故有此作。所以词中均表现了李清照对国破家亡,漂泊转徙,夫死孀居的凄苦生活的感叹。有论者曰:“易安武陵春其作于祭湖州以后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李清照因见残春景色而引起的悲戚情怀。她深深感到风物依旧,人事皆非,心情沉重,懒于梳洗,万千心事,百结愁肠,付之于泪中。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仅仅七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落红满地的凄凉环境。生活在这个环境的词人是“日晚倦梳头。”这说明,在这样一个凄凉的环境中,词人内心是充满愁苦的,而不只是空虚无聊了。再加上国破家亡,强敌当前,丈夫逝世,自己孤身飘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下阕描写了李清照在痛苦中不断挣扎,在悲哀中努力寻求解脱。她想到双溪去游玩一下,希望能在那里寻找着几分春意,使自己的愁情得到一点点慰籍。但又恐自己的忧愁太重,小舟都难以承载。这首词立意新颖,思路不凡。李清照善于将抽象的愁情具体化,变为有重量的实体,显得生动形象,奇警感人。因此,一直是为世人所传诵的佳作。特别是舟小愁多难以装载的比喻,更是有口皆碑,影响深远。刻画出一个如此愁苦,有着满腹心事心酸重重的女子形象,让人过目不忘。当然,最能表现她这一情怀的作品应该非她的声声慢莫属。即便是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这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词,它在描写女性内心情愫的深刻,曲折,细腻等方面都可以说是无人能及。可称得上是一首不同凡响之作,词史上的一朵奇葩。“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故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声声慢十分精美细致的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这种哀伤之情是那样深沉,悲剧气氛也是那样浓厚。因此,可以认定是李清照晚年之作,与其前面所介绍的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真无愁之气不同。这分明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曲折地但又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后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充满哀愁的内心世界。这首词的上阕着重表现了李清照心情的悲伤和她孤独无依靠的孀居寻求寄托和安慰而大失所望时的极端痛苦的心情。接着又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极其平常事物的描写,淡酒不敌意,雁过更觉伤心,一步紧逼一步,一层深入一层,倾吐胸中的满腔愁苦。首句用十四个叠字开头,声情并茂,堪称创举。这十四个叠字,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胸腹中喷薄而出,立即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心弦。“寻寻觅觅”四字即包含了作者流亡以来不幸之遇,又极准确、传神地表现出她在极度中那种若有若失,茫无所措,但又想抓住一点什么的精神状态。后十个叠字既写环境又写情,将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发展过程,有表及里,有深入浅地一层层写来,是何其的细腻曲折,十四个字一气而下,笼罩全篇,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使以后出现的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据说乔吉在写天净沙时全部用以叠字组成,共二十八个叠字,却曾遭到“丑态百出”之讥讽,可见叠字仅以量并不能取胜。下阕继续描写了李清照的孤独与愁苦。先写菊花满地,不堪取摘。昔日与丈夫共同赏菊,而今无花可摘,无人相伴,便觉得度日如年,时光难捱,只好独自守着窗儿,熬到天黑。再加上夜雨落梧桐,点点滴滴没个完,便进一步增添了她心中的烦闷。“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句,更见其愁苦之多,忧患之深。在这里无心簪菊,日子难捱,梧桐细雨,增人愁思,以上的种种,逼出了最终的“愁”字来,但“愁”可明言,内心的痛苦却难以明白尽道。更妙的是:全篇写愁,末了却说。这情景,用一个愁字怎么说得尽呢?这样,在结尾一句又把诗意推进一层,犹如峰突起,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