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相声辈分明细表相声界讲究辈分是众所周知,之所以把它列为相声界的第一弊病,是因为这种带着封建残余性质的现象可以说是阻碍相声发展的最大绊脚石。“从没有听说过话剧界管于是之叫师爷的,也从没听说过电影界管谢添叫师爷的。”一位相声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曾这样说。在相声圈里,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滑稽的一幕,一见面没有别的事,先师哥师弟师叔师大爷师爷师奶奶的一通乱叫,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在过去,相声演员就像作坊里的小伙计,从小要学徒,出师长大后闯荡江湖,他们必须有自己的师承辈分才能立足于社会。谁是我侄子。”他说的某某某是位辈分很高的老先生,也不知怎么和他攀上了亲,他说的那谁谁谁是位40多岁的知名相声演员,也不知如何便成了他侄子。 相声圈里的辈分是有严格规定的,现在普通的说法是“德寿宝文明”,“德”字辈的老先生现在都已作古了,“寿”字辈的只有众所周知的马三立老先生,所以说马老先生被称做相声界的祖师爷,“宝”字辈的杰出人物很多,像相声大师侯宝林、常宝堃,说起来这一辈儿上的人们现在全国也不会超过20个了,“文”字辈的领袖是苏文茂先生,之所以称作“文”字辈就是从他的名字来的,“明”字辈的相声演员很多,基本就是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演员们。马三立、侯宝林成为艺术大师不是因为辈分高,而是因为艺术好,辈分和艺术不是一码事,苏文茂先生拜师成名早,许多比他辈分高的演员年龄比他小,但凑在一起时也要尊称一句“苏老师”,为什么?就因为人家的艺术好。老先生们其实对辈分很不在乎,他们更关心相声的发展,所谓“能者为师”,曾听某作家讲过马三立先生的一段逸闻,马老走在大连的街上,迎面遇见一位某部队文工团的相声演员,隔着几十米就高呼着“师爷!师爷!”马老赶紧扭头往回走,那演员追上来气喘吁吁地问道:“师爷您怎么不理我?”马老告诉他:“当着这么多人你叫我师爷,这满大街也没这种称呼,再说你是军人,要叫你也不能管我叫师爷,你应该叫我师长!”正是因为马老的辈分高,所以就有许多八杆子打不着的人总想跟老先生攀亲,光是记者就听过不止一个人炫耀,我是马三立的干儿子啦,我是马三立的干闺女啦,我差一点拜马三立为师啦,其实过后一打听,根本就没有这些事儿!当然,这些人这么说自然有他的目的,瞧,我这是多大的辈儿,你应该管我叫爷爷!其实你想得挺美,谁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儿,谁又会只凭你一通胡侃就服了你,自己逗自己玩儿吧!相声演员把有师父然后再认一个辈大的师父或者本来没师父偏把一位大辈儿演员说成是自己师傅这样的事儿叫做“爬辈儿”,尤其是当今的相声圈里,这种“爬辈儿”的现象更是越来越多,好像辈儿越大就越值钱。在某相声老前辈的葬礼上,一位从没拜师的相声演员也跪在地上行弟子之礼,北京相声表演艺术家王世臣一进门就翻了一个包袱:“您跪在这儿是干嘛?这是准备磕头认师吧!”北京有位相声演员,都知道是“文”字辈的,却偏说自己是“宝”字辈儿,自己给自己当了师叔。反正我愿意,你们爱高兴不高兴,爱承认不承认,哪怕我自己关起门来叫自己两声师叔,我这心里也是甜如蜜啊!记者这些年出席过很多相声圈里拜师收徒的仪式,发现相声界的辈分越来越乱了,许多十几岁的孩子非要找个大辈儿的老师磕头,结果是见了那些白发苍苍的老爷子都敢喊师哥。某次仪式上,要收徒的那位师父跟记者发牢骚,请的几位北京大腕儿为什么没有来,记者便告诉他:“您给人家收的是十几岁的小师弟小师叔,人家都四五十岁了,到底怎么称呼呀!换了谁也不会来!”相声界正宗门谱中国相声门谱系:门派师承 相声自有家谱本图表由马三立“京津相声演员谱系”、中国相声史“相声师承关系表”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而成。由于篇幅原因,收入的相声名家数量有限,以基本体现相声界师承关系为目的,对相声界有重要贡献的艺人难免有所舍弃遗漏,特此致歉。“谱系”相当于相声行业的“家族成员档案”,也就是所谓的“家谱”,它记录下每一个相声演员师承关系、隶属门派、辈分高低。一份“谱系”既投射出相声百年的沧桑,也反映出相声艺术绵延不绝的生命力。相声门内这份不轻易公开的“内部档案”已经曝光了两次,一次是马三立老先生于1 9 8 5年出版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上,一次是1 9 5年出版的中国相声史上刊登的“相声演员师承关系表”,关于这两份行业档案,存在着种争议,名单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大。马三立先生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上公开的“京津相声演员谱系”只记录到了第七代,中国相声史上刊登的“相声师承关系表”比较详尽,记录到了第八代,然而,十年过去了,相声演员的队伍仍在壮大,已经出现了第九代、第十代相声演员,苏文茂先生的弟子刘俊杰是第七代演员,他也有了徒弟叫丁东,而据说丁东也有了徒弟,只不过目前还没有正式拜师,进入谱系,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马三立和中国相声史上,都把张三禄作为相声的始祖,而记者了解到,这一说法在天津相声界存在着很大争议,苏文茂和田立禾都否认这种说法,他们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相声前辈提过张三禄的名字,张三禄也没有留下一段相声,不能把一些滑稽艺人就当成相声的创始人。在中国相声史上刊登的“相声师承关系表”中,记者还发现了几位小品演员的名字,原来他们也早就拜师入门了,其中有巩汉林拜唐杰忠为师,黄宏、兰成拜马季为师,李嘉存拜高英培为师。马三立自述京津相声演员师承关系朱少文,一作朱绍文,绰号“穷不怕”,是相声界公认的“开山祖”。相声就是他首创的吗?还不是。我听前辈们讲,在朱少文之前,就有说相声的张三禄。朱不算是张三禄的徒弟,但称张为老师。张三禄是当初北京“管儿张”家的先辈。张三禄既变戏法,又使口技,穿插着也使“贯口”、说笑话。张三禄比朱少文年龄大四十来岁,朱二、三十岁时,张六、七十岁。张三禄是北京东城和西城艺人的头目。他人熟地灵,打个地呀,照顾一下艺人呀,认识他的人很多。朱少文主要唱太平歌词,然后再说段笑话,逗个哏,有些是从张三禄那里学来的。从朱少文这一代开始,行业上有说相声这一行道了,有师徒关系和行会观念了,从而也就有了相声宗谱。从这时算起,相声的历史,至今也就是一百五、六十年,最多二百年。相声这行业虽然从张三禄开始的,但相声界的习惯,还是把朱少文作为第一代朱少文这个人很有学问。他扮个小花脸演出,由唱太平歌词、数板说笑话或小段故事,发展成为单口相声。他又根据评书、戏曲的故事情节,编成段子,传下来说、学、逗、唱四门技巧,并且带了六个徒弟。阿彦涛比朱少文小十至二十岁,他为什么不拜朱少文为师,而算是平辈呢?阿彦涛是满族旗人,是个财主。他主要唱单弦和拆唱八角鼓,说笑话、相声他也会,是个票友,按现在的说法是个业余演员。他总看朱少文的表演,时间长了就有了交情。阿彦涛经常给朱少文联系堂会,到王府里演出。后来阿彦涛家族没落,“下海”从艺。朱少文考虑到他的贵族身份和多年的交情,决定以师兄弟相称。在朱少文的弟子中:春长隆,人称“一撮毛春子”;范长利,人称“老范爷”;桂祯,人称“小桂”,晚辈们称为“桂三爷”;徐长福,绰号“红眼徐三”,晚辈称“徐三爷”。恩绪是我的外祖父。在北方的相声界里,都知道有位老前辈名叫恩培,殊不知恩培也就是恩绪。他所以更名为恩培,是因为清德宗载湉登基当了皇帝以后,为避光绪圣讳不得不更名。我外祖父很崇拜朱少文,可能由于他自身是旗人的关系,没有拜入朱门,而师承了阿彦涛。第二代春长隆只有一个徒弟,就是我的父亲马德禄。春长隆与恩绪是故交,经常带着我父亲往恩绪那儿去,我父亲就与恩绪熟识了。恩绪原来和他师父阿彦涛搭档,阿彦涛去世以后,恩绪就给我父亲“量活”。恩绪人称“大恩子”,从这时开始,称我父亲为“小恩子”。后来,小恩子就成了大恩子的女婿了。范长利的徒弟周德山,艺名“周蛤蟆”,就是我的师父;郭瑞林是郭荣起的父亲。裕德隆是桂祯的徒弟,是这一辈的门长。这一辈人的名字原来并不排“德”字,后来由于随着门长排列而更名。如李德钖原名李佩亭;卢伯三改名卢德竣。在第三代人中,吉坪三也叫“吉三天”;冯振声绰号“冯大瞎子”;张星五绰号“白菜张”;张德泉,一名张德全,艺名“张麻子”;谢芮芝、高玉峰不论唱单弦或说相声都是一档;李德钖艺名“万人迷”。第三代马德禄的传人有高桂清、杨文华和郭荣起。高桂清有个弟弟叫高少亭,虽然没有拜马德禄为师,可是也跟他学过艺,并带有孙少臣、刘仲生两个徒弟;杨文华,艺名“杨刺挠”;郭荣起原名郭荣启。周德山有三个弟子:我是大师兄,下面有两个师弟;李桐文是李德钖的儿子。在第四代人中,陈雨亭艺名“陈大头”或“陈大脑袋”;朱阔泉艺名“大面包”,富寿严艺名“山药豆”,汤金澄艺名“汤瞎子”;马寿岩的评书艺名马轸华。第四代的门长是张寿臣在第五代人中: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宝丰均为常连安的儿子,前四人的艺名为“小蘑菇”、“二蘑菇”、“三蘑菇”、 “四蘑菇”;阎笑儒的艺名“阎麻子”;白银耳的本名连仲友;刘化民的艺名“小地梨”;孙宝才的艺名“大狗熊”,赵佩茹的艺名“小龄童”。第五代的门长是赵佩茹在第六代人中:小立本的本名的李锦田,孙兴海的艺名“小狗熊”;赵连升的艺名“小怪物”;赵心敏原名赵新民;王伯荣绰号“王老白”,王伯麟本名王瑞云,俗称“王大宝”;李伯祥的艺名“小神童”。第六代的门长是赵心敏。第七代人中,又有不少人收了徒弟。至今已有八代人了。需要说明的是,有一些演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相声艺术曾做出过一些贡献,但在表中没有列入。其原因,有的是他们出生于艺人家庭,虽从艺但没有拜师;有的是我还不了解其师承关系,如:沈春和、裕二福、阎德山、高德光、高德亮、张杰尧、韩子康、冯子玉、张笑侠,常宝臣、张永熙、张春奎等。还有一些女演员,如:刘玉凤、回婉华、于佑福、耿雅林、潘侠男、张淑媛、魏文华、方伯华、张紫茹、张文霞、刘曼颖、姜伯华、韩秀英等。她们也为相声事业做出过贡献。相声辈分明细表第一代- 第二代张三禄- 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第二代 - 第三代朱绍文- 春长隆、冯昆治、范长利、桂祯、徐长福、沈竹善阿彦涛- 恩绪、高闻奎沈春和- 魏昆治、王有道、李长春、高闻元、裕二福第三代- 第四代恩 绪- 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华子元、来德如、王葆山、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骆采舞、戴致斋桂 祯- 裕德隆、玉来子徐长福- 焦德海、徐茂昌、刘德智冯昆治- 高德明、吉坪三、高德光、高德亮、常葆臣、郭伯山春长隆- 马德禄高闻元- 唐玉福、李万兴、张杰尧、韩子康、刘月樵范长利- 周德山、郭瑞林、李瑞丰、张德俊、杜茂林、徐瑞海、朱凤山、马良臣魏昆治- 张伯俊、丁伯品、阎伯山李长春- 恒瑞丰沈竹善- 冯振声、孙伯珍、卢德俊、张星武、范瑞亭第四代- 第五代裕德隆- 王兆麟、陶湘如、李少卿、张云武、张绍堂、吴景春李德钖- 马桂元、玉小亭、焦葆奎、郑仲衡焦德海- 张寿臣、李寿增、富寿严、李寿清、叶寿亭、于俊波、常连安、朱阔泉、汤金澄、于堃江、尹凤岐、彦授辰、路彩祥、白葆亭卢德俊- 赵霭如、陈雨亭、赵寿舫、何寿亭、崇寿峰、冯乐福、金钰堂、何玉清、庞子泉、李得子周德山- 马三立、刘桂田、李桐文、连秀全、宝寿华、魏常玉马德禄- 高寿亭、高桂清、杨闻华、尹寿山、郭荣起范瑞亭- 焦寿海、陈桂林、陈桂鑫、聂闻治、冯子玉郭瑞林- 侯一尘、谭伯如、陶湘九、李寿芳、马四立、胡兰亭李瑞丰- 寇寿亭、董湘臣、陈紫荃李德祥- 马寿岩吉坪三- 秦醒民、熙醒生刘德智- 郭启儒、张春奎冯振声- 常福荃、杨海荃、韩小痴、叶太珍、祝景荃、张闻斌张杰尧- 单松亭、关松明、袁松麒、班松麟、田松山、刘松江、辛松斌、郑松涛、陈松波、杨松临、王松声、王松葵马良臣- 李永春高德明- 于佑福、冯大荃、张松青朱凤山- 阚天忠、谢天荣、赵天寿、李天林、杨天茂高德亮- 高凤山、赵玉贵第五代- 第六代张寿臣- 赵立梧、常宝堃、刘宝瑞、刘化民、康立本、叶立中、冯立樟、朱相臣、冯立全、袁佩楼、沈君、张少清、穆祥林、于世德、胡振江、戴少甫、侯少尘、邢炳涛、田立禾、佟大方、张嘉利焦寿海- 赵佩茹、刘奎珍、李洁尘、耿宝林、张宝珍、刘广义、孙宝琦、杨绍奎、佟浩如、张宝玙、李存民、张福祥、张玉堂、李润杰、张明新、崔怀禄、赵稳增、张立林、张宝珠李寿增- 孙少林、赵兰亭、欧宝灿、王树田、张振圻、汤一民、张佩如、曹宝春、夏万福、马金良、来少如、焦立海、丁守义、刘玉凤马三立- 阎笑儒、张笑勤、张笑非、金笑天、班德贵、连笑昆、常宝华、高笑临、谌笑宇、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尹笑声、于宝林、常宝丰常连安- 高元钧马桂元- 冯宝华、赵宝贵、骆宝珊朱阔泉- 王凤山、李宝麒、侯宝林、王宝童、马志明侯一尘- 连春仲、常宝霖、关春山、赵春田、马敬伯、于春藻、张世芳赵霭如- 王长友、孙宝才、罗荣寿、黄鹤来、李桂山、王闻禄、李延年、张喜林、何善平、张善曾于俊波- 曲福恩、白全福、郭全宝、孙玉奎、白家林吴景春- 吴苹富寿严- 靳宝琏高桂清- 冯立铎、史文翰、关立铨、张立森汤金澄- 王俊郭启儒- 全常保、于连仲、邵其炳、齐信英尹寿山- 边振新聂闻治- 郑祥泰李少卿- 李宝璋、武奎海、刘聘臣、张闻得、刘宝森赵寿舫- 张永熙、陈宝泰陈雨亭- 王世臣郭荣起- 常宝霆、郭宝明、杜三宝、杨少华、谢天顺、张宝如崇寿峰- 李宝山、关宝奇、付海峰何寿亭- 王福田、张庆森、于春明、顾海泉谭伯如- 陈涌泉、赵世忠、王春和、张春旺、王嘉琪、寇连荣陶湘九- 郭宝珊、马宝璐、杨宝璋、王宝珍、田宝珩、张兴华、王宝珏、秦宝琦、徐宝瑜、郭宝瑛、关立铭李寿芳- 刘伯奎高寿亭- 刘立升、孙少臣连秀全- 王本林、刘志远熙醒生- 师世元马寿岩- 龚玉章、田宝鑫、张春生、回婉华、王枢祥杨海荃- 赵幼樵、富兰英、马子恒、王海江、杨金声、周印金、汤艳杰、金炳昶、王志涛、杨振华、冯景顺、张乃勤常福荃- 刘来子、董小柱、魏幼臣、刘幼山叶太珍- 蔡玉衡祝景荃- 金幼实、陈幼新、高幼峰、李幼刚、冯幼封彦授辰- 张鸿滨、高凤起、胡仲仁、李宝森、孙宝钧、戴宝康、孙桐增、绪得贵杨松临- 高飞、祁喜生、陈尚忠、李祝英、林茂、陈冠义冯大荃- 邓世杰张松青- 陈世魁、麻世豪高凤山- 毕学祥、李学宏、陈学富、石富宽、李学贵、崔琦、来宝刚李得子- 朱永福李永春- 崔亚轩第六代- 第七代赵佩茹- 李伯祥、张伯华、马伯林、崔伯光、杨伯英、高英培、常贵田、刘英华、杨英彩、李世增、李英杰、王祥林、马志存、徐德奎、张继英、任鸣起、刘英奇、张奎清、张义勤、李浩然、郭士中、侯耀文、许秀林、刘国器吴 苹- 藤田香崔亚轩- 刘沛起庞子泉- 夏福义康立本- 李文锦、董铁良赵兰亭- 张文甫、孙士达、刘黎关宝奇- 祁存才龚玉章- 王鸣山常宝堃- 李伯仁、苏文茂李洁尘- 赵心敏、王伯荣、秦玉华、马文忠、姜宝林王长友- 赵振铎、郭文岐、丁玉鹏、叶少臣、茹少亭、韩秀英、寇庚杰、范传辅、康松广、臧洪、赵亮刘宝瑞- 周文游、寇庚儒、邢文召、霍文龙、殷文硕、王惠林、高洪顺、唐杰忠、张庭萱、曹中民、刘兵、皮树德侯宝林- 贾振良、黄铁良、杨紫阳、马季、李文山、胡必达、殷培田、贾冀光、丁广泉、康达夫、李如刚、吴兆南、于世猷、郝爱民、师胜杰杨绍奎- 丁文元、刘文亨、任文立、刘文贞、张文学、张文习、王文进、李文芳、刘文步、赵文岚、张文辉、姜伯华、潘庆武、孙福海、彭凤林孙宝才- 孙星海、赵连升、王长林、马文光、丁文盛、刘孝先、福保仁、王学义、陈进山、王世勇常宝霖- 王庆新、张洪刚、姬晓廷罗荣寿- 杨文义、兰文甫、丁金声、刘树江、李树仁、张树茂、王庆东、凌少明、李国英、李国盛、杨瑞库、王得昌、马维福、郭祥林、马俊生、张盘、张鲁、丁广和杨宝璋- 金文和、范文欣、余文光、李文枫、黄文斌王宝童- 殷振江、林文春、贾世泉、郭仁金陈涌泉- 刘辰、王辅廷、陈庆升关春山- 刘文亮、韩文光、田文明、辛文涛耿宝林- 方伯华、王伯林、张伯涛、左春来、王占友、吕维国、朱贞富、王文喜王世臣- 李鸣歧、赵得亮、马大龙、付振江、孟祥光、刘洪沂张玉堂- 李文成、包文年、李文娱、许文跃王本林- 郑小山、王小生、连小林张佩如- 王文凯、张保明、孙保光、张兴海张振圻- 王洪文、王文玉、佟守本于宝林- 王鸣楼、吴文龙、陈鸣志、邓继增、李勇、陈文彦、辛克正、李崇武、佟有为、马树春、赵恒、宫兰欣武魁海- 陈文光、席香远、苗文浩、车文通、魏文华、魏文亮、张文霞、刘曼影、李世续常宝霆- 王英俊、王英杰、黄英玉、郝英辰、曲乃新、王佩元张庆森- 杜国芝、郑福山、李金宽朱相臣- 韩刚甲、蔡培生、师胜杰(后拜师侯宝林)、马洪信连笑昆- 王雅福、王雅青、王雅育、张雅璐、杨雅松、刘雅奎、张雅升、张雅成白全福- 杨志刚、房国群、缴月舒、杨志光、阿双全、王吉祥、张志宽、李国权、崔长武、吴云林、周桂林、阎金城、张文琪、张伯勋、宋勇、白龙岩、金兆庆、刘学仁刘化民- 朱君贵、张建忠阎笑儒- 宋文俊、杨世章、陈永清、陈永忠、陈永海、佟文阔、潘海波、侯长喜田立禾- 耿伯扬、赵广山马敬伯- 王文奇、陈秉文、徐景信、孙得一、刘威班德贵- 范振钰、夏志恒、耿文卿刘聘臣- 杨稚敏、靳金来、刘颖全常保- 郑文喜、郭文寿李桂山- 叶文杰王闻禄- 魏美玉、郭淑华、刘万山于春明- 高秀琴、马凌云、金涛、董启威、王志民、庄佩臣、戴福月、果树青、戚松、刘加柯、王成启、张千、王之甫、李凤鸣郭全宝- 王文砚、汪宝琦陈宝泰- 马文瑞佟大方- 姚玉明尹笑声- 王文厚、杨威常宝丰- 马洪信靳宝琏- 孔文敬、刘文德、夏文化欧宝璨- 董长禄、刘长声、杨长鸣、隋长欣关立铨- 马文强王嘉琪- 王鸣义、康桂生王树田- 史文惠、郭文超、肖声虎、王信、杨世龙徐宝瑜- 黄文祥、滕文超、万文英常宝华- 牛群、赵福玉、包长春、奇志(后拜师侯耀文)、冯翊纲、宋少卿袁佩楼- 孟文辉、张存珠、赵辈亭、李富荣、朱庆山王凤山- 唐文光、郑文昆、周志光、方志清、李连伟、马六甲、张金玉张永熙- 吕少明、梁尚义、李国先、孙庆淮、曹庆波、吴庆涌、言庆洋、孙庆池、郎庆浪、吴庆鸿、张庆济马志明- 黄族民、潘贵才、王金东、卢福来、于克志赵春田- 张学彦、徐保库、冯永志、刘流、刘杰、张继贤、梁洪才、侯孝才李润杰- 王印权夏万福- 潘龙浩高笑临- 吴伟申、朱文先、杨文峰、王文博、吴新安、吴棣孙少臣- 魏务良赵世忠- 冯洋、马魁尧、杜宏圻、康友纯、张志强孙宝钧- 杜培玉张宝如- 赵保成、李增年、郭得喜张宝玙- 夏文升马宝璐- 李文立刘宝森- 张文明回婉华- 牛振华刘伯奎- 赵连功赵天寿- 费殿臣谢天荣- 王校林王宝珍- 陈国华高元钧- 李立山、石小杰、魏兰柱王福田- 李文荣、陶文华、常佩业(后拜师马季)、苏连生、周琪于笑澜- 王文昌、陈文潇、张文茹、邓文丰、李文英、于文海、吴文龙、姚文虎、关文庆、李文勇、辛文正、雷文顺、马文孝、赵文浩、陈文彦于世德- 白英杰、韩光、张书新、马伟国叶立中- 曹俊清、朱文正穆祥林- 谢树森、丁振雨、郭嘉强、李文珊、陈世智郭宝珊- 王启禄、黄文忠、陆文荣、施文琳郭宝瑛- 田文奎彭国良- 陈连仲师世元- 高金奎、方金亮、曹金星杨少华- 唐传模、朱永义、张永久、陈君志张善曾- 白晓芳赵宝贵- 纪文奎冯立樟- 赵传璋、穆瑞庆、王锦文、李凤山、王东林张嘉利- 王鸣禄、谭鸣亮任笑海- 关自仁冯宝华- 王文杰、邢文伯、程光德孙少林- 赵文启、王少安、郭春堂、王文元、肖国光、王文豪、韩广海、孙春华杨振华- 李兴国、纪元赵幼樵- 巩固金炳昶- 张广发、张东波、孙国伟、金珠王志涛- 耿炎、刘江舸石富宽- 于谦绪得贵- 付宝山、辛宝珊冯立铎- 张兴汉、陈东国张喜林- 刘庆福、李业明、赵小林、冯春岭、胡伟新第七代- 第八代赵心敏- 张宏、吕闻升、华士泉、杨贵田董长禄- 欧光慈马 季- 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刘喜尧、彭子义、常佩业、黄志强、黄宏、尹卓 林、姚新光、李国修、赵龙军、邢瑛瑛、刘立新、侯冠男王长林- 于海伦、刘义学、朱周义李立山- 杨进明、王林姜宝林- 宋雁波、侯连友、李志强赵振铎- 李金斗、王文友、肖巍、贾承伯魏文亮- 李相友、罗峰刘文亨- 高吉庆、马云路、高顺来、陶大为刘文步- 李明刚苏文茂- 赵伟洲、武福星、吉马、郭新、黄运成、刘俊杰、苏士杰、崔金泉、宋德全唐杰忠- 张茂起、李建华、李艺、刘全刚、李金祥、赵斌、崔喜跃、杨宁、巩汉林、魏真柏、朱琦、汪声亚、杨祖尧、卡尔罗、马洛、罗爱恬、白玉、周伟张文甫- 刘玉辉丁广泉- 连春建、郝莲露、常亮、马马杜、莲娜、玛丽娜、阿努拉、董漠涵、莫里斯、伊丽沙白、石桥久弥、李佳骏、龚哲平、米雷娜、李霁霞、马震金文和- 徐祖国、郭伦、张玉琪朱文正- 孙继忠史文惠- 杨四奇、赵晶王雅福- 刘际(后拜师侯耀文)、沙跃生李文成- 杨常州、王常柱郭文歧- 王少林、李玉君刘文亮- 马洪海、刘洪江、杨洪滨、韩笑王学义- 李士琦、李中华、段军丁玉鹏- 王蓬杨紫阳- 仇君戴福月- 高东明、于化民王锦文- 冯敏山、果克、陈庆、刘玉才赵连升- 赵荣全郑小山- 魏元成、罗健贾世泉- 李伟、王平刘加柯- 刘科孙世达- 严玉林、童鸣、叶杰平范振钰- 赵津生、腾生祥、彭华、于志勇、郭伯良、何世铭、王传林、丛波、杨俊杰、马腾翔、刘春山、张德起、高峰陈永忠- 元春起赵传璋- 周洪儒殷培田- 蒋明孝林文春- 李铎李伯祥- 刘继深、郑健、戴志诚、刘毛毛、李增满、高玉林、耿直、王平、孙承林、孙强、高吉林、金旺高英培- 苏明杰、李松岩、高青、吴健、鲁少华、孟凡贵、赵保乐、李嘉存、韩翔、李志刚、杨天立、朱强、刘显东、吴金富、傅向波马志存- 马洪升、赵传真、王宏王文进- 战暑日、孙殿盛、王元锋徐德奎- 刘树青、刘金瑞、吴刚伦、陈治华王印权- 叶景林、李少泉张志宽- 王影贤、马政宋 勇- 周静施文琳- 李刚、齐力新、孙欣梅黄文忠- 秘鸿泉陆文荣- 曹鸿伟李国盛- 赵新华、刘廷凯金幼峰- 隋广斌、王泽民、李平赵连功- 王琪高金奎- 高滨江王小生- 甄靖左春来- 陈树桐孙兴海- 秦玉贵贾冀光- 张大礼、王茵刘洪沂- 李伟建、甄奇吴兆南- 江南、侯冠群、刘增锴、郎祖筠、刘尔金、樊光耀侯耀文- 贾伦、牛成志、单联丽、王荃、高玉庆、李炳杰、陈寒柏、李福盛、郭秋林、刘际、奇志、姜桂成、刘捷、王玉、郭晓小、荆林野、郭德纲殷文硕- 高迪艺、郭迪传、白迪瀚、邢迪海、荣迪曲、马迪飞、刘迪天、徐迪建、帕迪西、李迪振、李迪域、赵迪兴、杨迪中、阿迪华、任迪山、郭迪业、刘岩康达夫- 张新华、郭铁林许秀林- 朱军吕少明- 马济江、董树良、钱麟、祁乾宁师胜杰- 刘彤、邹德江、王敏、王刚、侯军、刘伟、王海、张充、何树成、周威杨志刚- 徐永刚、夏景华、邳建新、牟玉春、马云翔关自仁- 刘建平、刘跃宁、乔国庆第八代- 第九代李金斗- 刘颖、大兵、毛威、韩冰、刘畅、付强、方清平、王政李建华- 武宾、李冲、满昱王谦祥- 郭培鑫赵津生- 周旭武福星- 丁冬孟凡贵- 刘艺崔金泉- 王越、辛曲、穆全、沈世鹏、李彬、张滦刘喜尧- 柏迈高奇 志- 何晶晶姜 昆- 刘惠、白桦、邓小林、大山、刘全利、刘全和、赵卫国、李道南、陆鸣、许勇、夏文兰、倪明、唐爱国、齐立强、句号、徐文、郭丹、曹曙光相声辈分相声八德:马德禄,师从春长龙(马三立的父亲,高寿亭,郭荣起的师父);周德山,又名瑞山,艺名周蛤蟆,师从范有缘(马三立的师父);裕德隆,德字辈大师兄,艺名瞪眼玉子,师从富有根;焦德海师从徐有禄(张寿臣,朱阔泉,常连安的师父);刘德智师从徐有禄(郭启儒的师父);李德钖艺名万人迷,师从恩绪(马桂元的师父);李德祥师从恩绪(马寿岩的师父);卢德俊师从徐有禄(何寿亭的师父)。* 相声界一般认为张三禄是第一代相声演员,但前文我已经交待,实际还是尊朱绍文为祖师爷,所以就以其师兄弟三人为第一代相声艺人。这与一些传承记载不同,但大体辈份关系未变。其中所载皆为著名相声演员(至少是我知道的),或者与其有师承关系的关键艺人,每代弟子不及十一,无法一一例举。第一代,朱绍文,阿彦涛与沈春和,师兄弟三人。第二代,朱绍文的弟子中的两位徐有禄和范有缘,还有阿彦涛的弟子之一春长龙,他们后来都收了对相声界发展非常重要的弟子。第三代,称为“德”字辈,因为名字中带德字的多,其中也多是师傅的赐名或者自己改名。 著名的,徐有禄的徒弟有焦德海、刘德智,范有缘的徒弟有周德山,春长龙的弟子有马德禄,马德禄便是相声名宿马三立的父亲。第四代,这一代相声艺人使得相声传出北京流传各地。尤其是在天津卫。红火程度甚至超过了北京。著名的有:(焦德海)张寿臣、常连安,朱阔泉(周德山)马三立(马德禄)郭荣起(范瑞亭)焦寿海(刘德智)郭启儒 这一代的老演员有的到了近期还会出现在舞台。如马三立自幼拜师,在相声行已经七十余年了,德高望重,至今仍偶登台,与观众见面。郭启儒在解放后还常与侯宝林搭档,甚至七十年代末还演出如夜行记、游园惊梦等段子。第五代,称为“宝”字辈,这是非常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代,他们演绎了现代相声的精典模式,并奠定了相声理论的基石,其中著名的有:(张寿臣)刘宝瑞,田立禾(焦寿海)赵佩茹(宝琛)(马三立)常宝华,常宝丰(常连安)高元钧(朱阔泉)侯宝林,马志明,王凤山(于俊波)白全福,郭全宝(郭荣起)常宝霆,杨少华(谭伯如)陈涌泉,赵世忠 宝字辈除了侯宝林,刘宝瑞,赵宝琛等大师以外,值得一提的还有相声世家天津常家。父辈常连安七岁拜师学艺,本是师从富连成科班唱京戏,后来改行研究变戏法,最后改行说相声,师从焦德海。他的五个儿子后来都说了相声,长子常宝堃,艺名小蘑菇,九岁便与父同台献艺,师从张寿臣,十三岁出师后与赵宝琛搭裆,享誉京津两地,并带出了一些优秀的弟子,如以文面逗哏著称的苏文茂。后抗美援朝慰问演出时牺牲在前线,被追认为烈士。其子常贵田(长得够帅的)继承父志,亦登上相声舞台,师从父亲生前的搭裆赵佩茹,出师后与其叔常宝华搭档,演出了不少精彩作品。相声世家,江湖艺人,也有这许多爱国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常家老三常宝霆,与白全福搭档,也是相声界的黄金组合,著名的道德法庭是我小时候非常爱听的段子之一。其师弟杨少华,捧哏温傻,风格独特。这一辈中可谓大师辈出,现代相声界的奠基人都出在第五代相声演员中。这一代演员不但自己功力精湛,而且甘心为下一辈演员当扶梯。他们经常为下一代演员捧哏,在舞台上以深厚的功力压住阵脚,形成了相声界老少配的特有现象。如赵世忠,为师侄赵振铎捧哏;陈涌泉年龄不是很大但辈份极高,与李金斗常搭裆,他们在师承辈份上竟然是祖孙关系,他还在北大任中文系讲师;常宝华,为侄子常贵田捧哏等。马三立的长子马存明,是第五代演员中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少数演员之一,他虽然较其它演员如侯宝林、刘宝瑞等龄差不小,但因为其父在相声界崇高的辈份,使得他也跻身于宝字辈当中。其风格传统老到,许多父亲的老段子在他手中又焕发青春,甚至开粥厂、卖挂票、白事会等传统段子,风范直逼老马。还有山东快书老艺人高元钧,早年师从常连安说相声,后专攻山东快书,成为我国现代山东快书第一人。而侯宝林的师弟王凤山,和老前辈马三立搭裆多年,合作得天衣无缝,并擅演快板儿,曲艺界无出其右。王老还带有徒弟如著名笑星石富宽。王凤山辞逝后,马三立从此谢绝舞台,不再演对口相声,最多说些单口小笑话之类。一来是寄托对老搭裆的怀念,二来马三立风格高怪,难有人能捧得动他,前有王凤山绝艺在,无人再敢续貂,马老也无此心。天绝凤山,亦绝马老知音。郭全宝,则是侯宝林和刘宝瑞两位宝字辈大角儿的指定捧哏人,不温不火,深受观众喜爱,一直到大师相继辞世。田立禾,以前没有听过他的相声。一直到前年春节的传统相声晚会,他出来说了一些传统段子,有一小段是模仿一个新死了太夫的寡妇的悲哀,一段台词之后,声泪俱下,感人肺腑,谁知一抹脸儿,擦汗拭泪后又恢复轻松自如之态,马上进入下一包袱的铺垫,其表演功力真是令人惊叹。 第五代相声演员,宝字辈轰轰烈烈,若要细说,一言难尽。现在不常听相声的年轻人,如果想了解中国传统相声的魅力,至少要从宝字辈听起,而并非他们的徒孙之流,一些将相声再渡引向粗浅之人。第六代,许多大家都非常熟悉,其中著名的有:(侯宝林)侯耀文,马季,丁广泉,师胜杰(常宝堃)苏文茂(王长友)赵振铎(罗荣寿)李国盛(张庆森)杜国芝(赵佩茹)常贵田,李伯祥,高英培,马志存(王凤山)石富宽(常宝华)牛群,奇志(杨少奎)刘文亨 从这里我们能看到许多熟悉的名字:侯耀文,石富宽;马季,唐杰忠;苏文茂,马志存;赵振铎,赵世忠;笑林,李国盛;李伯祥,杜国芝;常贵田,常宝华;师胜杰,于是德;高英培,范振钰;刘文亨,王文玉;奇志,大兵。还有带了许多洋徒弟的丁广泉,那些洋徒弟还都认真地加入了中国相声的辈份大家庭当中。还有被评为最不认真或者说最不敬业但却是最红的相声演员牛群,他酷爱摄影和集邮,常受到同行的批评,说他专业上很业余,业余上倒很专业。我个人对其后来与冯巩搭档的作品亦不看好,觉得尽失相声含蓄幽默的韵味,以粗浅的滑稽取宠于观众,实是导致相声今日困境的演员方面原因的代表者之一。因照顾大多数平均文化程度较低的春节联欢晚会而名扬四海的相声演员,他们近些年的演出水平,如果在专业的相声专场中敢拿出手,必会相形见绌。这批相声演员基本上是相声传承的中坚力量,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有许多精品段子问世,也是相声爱好者非常欣赏的一代演员。第七代,是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笑星,说是笑星,全都纷纷改行,许多人都已进军影视或者小品之类,著名的有:(马季)姜昆,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黄宏(赵振铎)李金斗(苏文茂)崔金泉(高英培)鲁少华,孟凡贵,李嘉存(奇志)大兵 虽然有姜昆和李金斗这样的现代相声界中年骨干支撑,但黄宏在小品上的成功,冯巩在影视界的立足,正式宣告着相声界没落时代的来临。李嘉存两面针牙刷广告中的“身体倍儿棒,吃嘛儿嘛儿香”,一时使人哭笑不得。这哪里还是相声演员?一代代大师辛苦创立的特殊语言艺术,难道要毁在第七、八代演员手中了吗?好在最近第六代的奇志与其弟子第七代艺人大兵,突然崛起,二人风趣幽默,擅于模仿。只是我看过的大兵的段子一直用很不标准的南方普通话表演,不知道是恰好他说的段子全都有口音的要求,还是他根本就说不利索普通话。相声艺术的口音需要北京话,至少也要普通话,就好像京剧用京白,泸剧用泸语一样,这是传统艺术的要求。希望他们能给没落的相声艺术带来好运。回顾:马三立舞台生涯(附相声师承关系简表)从1930年首次登台开始,他说相声说了70多年,慢慢悠悠,不动声色,却逗笑了好几代人。2001年,马三立先生告别相声舞台的消息传来,很多人都表示伤感和遗憾,而昨天,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回顾先生的一生,哀悼之外更充满崇敬。马三立先生,回族,祖籍甘肃永昌县,1914年生于北京,2003年2月11日6时45分因病医治无效告别人世。他出生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噪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绪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李德,以擅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