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留守儿童代表发言稿.doc_第1页
十佳留守儿童代表发言稿.doc_第2页
十佳留守儿童代表发言稿.doc_第3页
十佳留守儿童代表发言稿.doc_第4页
十佳留守儿童代表发言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佳留守儿童代表发言稿 大家好,我叫姚彩凤,今年13岁,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今天很高兴能够代表留守儿童参加这次的发言。 几年来,我的爸爸、妈妈一直在外地打工,虽然父母在外地,但是他们十分的关心我,经常打电话了解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我好好学习。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一直都在自觉主动的学习,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尤其是我的日记写得特别棒。我还养成了晚上看书的好习惯,有时候看到很晚才肯放下书睡觉。空闲时间我还会帮助爷爷奶奶烧饭、洗碗,做一些家务事。我还在家细心的照顾妹妹,辅导她学习。 我没有因为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而活在悲伤的阴影里,相反,我很开朗、乐观,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我。我要感谢社会和全校师生们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是你们让留守儿童有了新家,感受到了新家的温暖。 亲爱的同学们,亲爱的留守在家的伙伴们,我们不要悲伤,我们不要埋怨,我们要善解父母,我们不要做父母的累赘!我们要做一个懂事、听话、积极上进的好孩子,做一个让父母宽心、老师放心的好孩子。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精神,集中展示留守儿童自立自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近日,泥河小学举行了“十佳留守儿童”和“优秀留守儿童”评选活动。通过学生自荐,班主任老师初评,学校把关审定的方式,最终该校一批勤奋刻苦,品学兼优的留守儿童脱颖而出,王梦晨等10名同学获“十佳留守儿童”荣誉称号。夏丽等40名同学获“优秀留守儿童”称号。12月26日表彰会上,崔珠平校长为“十佳留守儿童” 和“优秀留守儿童”颁发了证书和奖品。并勉励广大少年儿童要以受表彰的留守儿童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勤奋学习,掌握过硬本领,自立自强,健康成长,早日成才。张红:坚强的“温暖队长”【简 介】张红,女,1996年12月8日出生,肥东县撮镇中心学校四(2)班学生。张红7岁时,父母就离开她到云南打工,至今已有五年,一直没有回来。性格坚毅的她主动承担起家务,从不和别的孩子攀比,不乱花一分钱。虽然没有父母在身边,小张红一点没有放松对自己学习的要求,各门功课成绩都在班里名列前茅,连年获得校三好学生。她关心同学,热爱集体,学校成立留守小队以来,她被民主推荐为“温暖小队”的小队长。积极组织小队队员开展义务劳动,慰问演出“拾旧利废”等活动。关心队员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榜样示范,把苦的累的留给自己。张红,一名普通的留守孩子。面对孤独,她选择了快乐;面对逆境,她选择了坚强。【颁奖词】坚强是一种品格,是一种坚守,一种执着。对于一个刚过10岁的小女孩来说,也许她还不能够真正的理解何所谓坚强?然而她却用实际行动演绎出了一片独自的空间,并温暖着身边所有和自己一样的同龄人。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与坚强为伴。胡迎晨:帮助别人,就是在帮自己【简 介】胡迎晨,女,1994年3月出生,蒙城县葛桥中学九年级一班班长。作为一名留守儿童,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长期卧床不起的奶奶,靠贩卖青菜、喂猪养鸭挣来的钱交每学期的学杂费。她学习非常努力,被评为市级和校级“三好学生”。虽然自己家里很穷,她却经常资助他人,带头为班里面临辍学的同学进行捐款。品学兼优,乐于助人的她主动帮助班级后进生补习功课,组织班级学生护送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的同学上下课,对于困难同学,胡迎晨总能伸出温暖的手,无私地给予他们鼓励。【颁奖词】如她的名字一样,她就像一缕阳光,每每迎接着清晨的到来。谁不渴望阳光,谁不渴望依靠,可是又有谁甘当这阳光呢?病床前,她是奶奶的孝顺孙女;生活上,她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交学费;学校里,她总是以最高的热情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助人乐,乐助人。王雪晗:留住勇敢,守候希望【简 介】王雪晗,女,1995年11月出生,宿州市墉桥区朱仙庄镇大张小学五(1)班班长。王雪晗父母外出打工后,爷爷不幸被烧伤,奶奶摔倒后导致右手骨折。尚还年幼的她在接踵而至的不幸面前,勇敢地挑起照顾爷爷、奶奶的重担。同时,她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带弟弟上学,帮他辅导功课。在学校王雪晗也是“知名人士”,连续四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奖。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组织同学探讨学习方法,帮助同学补习功课。在她的带领下,整个班集体团结一致,蒸蒸日上。【颁奖词】敢闯敢为,是为勇敢。没有人一生下来就天不怕地不怕,是生活让她不断坚毅起来,勇于面对,敢于承担。12岁,是享受照顾和沐浴呵护的年龄,然而她却恰恰相反,为了爷爷、为了奶奶、为了弟弟、为了远方的父母,更是为了自己守候着一份希望。王喆:难不倒的“小博士”【简 介】王喆,男,1996年6月出生,蚌埠市淮上区曹老集中心小学五(1)班中队长。他是班上公认的“小博士”,用同学的话说,凡遇到难题,他解不出来,咱班上就没有人能解出来。作为班长,他组织班里成立了“留守学生”帮扶小组,通过“一对一”帮扶,让班集体的总体成绩不断提高,在期末考试中,班级语数均取得一等奖。他酷爱书籍,细心观察生活,曾多次代表班级参加各级各类的读书、征文比赛并获得殊荣。在家里,他坚持力所能及地分担家务,学会做饭、烧菜,从小学二年级坚持自己洗衣服,懂得孝顺父母、长辈,经常给远方的父母写信,打电话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颁奖词】学生以学为本,学文化,习知识是学生的天职。现实中,又有多少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而磨破了嘴皮子,果然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的父母不在身边已经多年,可凭借着一股刻苦的钻研精神,他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万能辞典。然而,他的目标是要让全班人人都能成为“小博士”。鲍世豪:护卫国旗,风雨无阻【简 介】鲍世豪,男,1995年8月出生,界首市砖集镇第二小学四(1)班班长。2003年,他被父亲送到寄宿制的砖集镇第二小学,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留守生涯”。在他的建议下,学校组建了国旗护卫队,他主动担任起了护旗队的队长。除此之外,他还担任少先队里很多职务,像“护花小组组长”等。作为班长,他以身作则,在课外帮助老师了解同学的情况,以优带差,开展“一帮一”活动,让后进生不掉队。四年来,他响应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号召,为重病老师和白血病学生捐款,累计有132元,虽然微不足道,可却是平时里省下来的所有的零用钱,他愿把自己一颗赤诚之心奉献给身边的每一个人。【颁奖词】人在,旗在,人倒,旗不倒,爱旗如命是战场上每一位旗手的铮铮誓言。然而在和平年代的校园,我们竟也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纯真的小学生,为了不让暴风雨破坏国旗,破坏心目中的这面“神圣”,不顾惜生命的危险冲向雨中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喝彩吗?盛杰:记忆中的“小三轮”【简 介】盛杰,女,1994年7月出生,淮南市凤台县桂集中学七(3)班学生。虽然她只有13岁,但经历了许多同龄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因奶奶生病了,家里面对每月2000多元的药费,父母不得不再次外出打工,照顾奶奶的重担就自然地落到她的身上。平日里,从不午睡的她总是骑着小三轮,冒着烈日骄阳到处拾捡废旧塑料瓶、啤酒瓶和废报纸,她既是学生,又是公认的“破烂王”。她喜欢读书,是学校里出名的借书苦读的“小书痴”,此外,她的兴趣广泛,是学校美术、舞蹈、写作、环保等课外兴趣小组的热心成员。在她的带领下,班里成立了“留守孩子小队”,她是“留守孩子小队”心目中的榜样和标兵。【颁奖词】身为学生,却骑着“小三轮”走街串巷,拣拾废品破烂,多么不务正业啊!可是正因为“不务正业”,她却博得了众人的掌声和鼓舞,“小三轮”留下的是一个留守孩子坚毅的心灵轨迹,清醇高远,一路风雨兼程。杜鑫雨:板报写出文质彬彬【简 介】杜鑫雨,男,1999年4月出生,定远县建设小学二(2)班学生。他是家中的孝顺孩子,生活节俭,从不要新衣服。父母离异后,他主动照顾生病的奶奶。8岁的他十分乖巧懂事,学习勤奋刻苦,是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又是老师们的得力助手。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他向同学们借来少年百科全书、古典文学、科普书籍等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主动帮扶其他后进的同学,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担任中队干部,处处以身作则,每天组织各班学生早自习,督促各班卫生工作,带领同学们出黑板报,他曾多次荣获学校“手抄报优秀奖”,所在的班级连续两次获得校“文明班级”。【颁奖词】言之无文,行而不远。8岁的时候,正是撒娇,耍小孩子脾气的最佳年龄。可他没有,因为他甚至不知道找谁撒去。懂事是对他所有言行的最好诠释,不仅如此,小小年纪的他还手不释卷,腹有诗书,气势不凡。魏秀秀:学习先锋,文艺骨干【简 介】魏秀秀,女,1994年5月出生,六安市裕安区分路口镇傅氏祠小学六年级学生,少先队大队长。13岁的她是个懂事的孩子,家庭十分困难,1998年那场洪水冲走了她家唯一的两间破草房,母亲为此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父亲也长年在外打工,她便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很小便学会了洗衣、做饭、浇园子。热爱学习的她每天为了节省用电都是早早地趁亮完成作业,想尽办法减轻家庭负担。在学校她是老师眼中的“好苗子”,成绩优异,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担任着学校少先队的大队长。平时组织文艺活动,一点也不敢懈怠,多次得到了团市委领导的肯定和好评。【颁奖词】命运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因为命运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手中,关键是要积极的去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让她懂得,只要始终坚持,总会有收获。果然,苦心人,天不负,她终成了同学眼中的学习榜样,活跃在灯光闪耀的舞台上。何灿:带着妹妹辗转求学【简 介】何灿,女,1993年10月出生,怀宁县江镇初级中学学生会副主席、七年级(3)班班长。何灿6岁那年,父母就外出打工,亲戚朋友找了一家又一家,学校换了一个又一个,小学六年中七次转学。在小学六年级时,何灿的妹妹到了上学年龄却无人托管,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年仅12岁的何灿在学校边租了一间房子,开始了带着妹妹读书的艰辛生活。在家里,她买菜、做饭、洗衣、送妹妹上学、辅导妹妹学习。在学校,她认真学习,担任班长,帮助老师管理班级事务,还通过自己的努力竞聘担任了校学生会副主席。【颁奖词】孟母三迁,是为了让孟子能有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那是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现实中,她带着妹妹,在六年中七次转学,辗转在曲折的求学路上。为了妹妹能够和别人一样生活学习,她扮演的角色又何止是一个“姐姐”所能概括的?叶钦:男孩十四“当家汉”【简 介】叶钦,男,1993年9月出生,歙县溪头中心学校六年级(1)班班长。叶钦的父母出门打工,把他交给了体弱多病的奶奶。年幼的他每天清晨就披衣起床做早饭,笨重的被单、一家人的衣物,都在他的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