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学校教育的认识与反思201208课件_第1页
走出学校教育的认识与反思201208课件_第2页
走出学校教育的认识与反思201208课件_第3页
走出学校教育的认识与反思201208课件_第4页
走出学校教育的认识与反思201208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教育学,走出学校-教育的认识与反思,第一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教育的认识,第一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产生,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 交往起源论,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火顺从于天。,动物起源学说和心理起源学说的错误在于否认人类教育目的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人类教育混为一谈。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在20世纪40 -50年代,前苏联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对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批判,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这种教育起源论,曾经被当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教育起源问题的正确结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劳动为教育 的产生提供,可能性:人类所特有的思维器官 人脑和交往工具语言 。,必然性:一方面教育是在实际需要中 产生的。 另一方面 社会生产的延续和发展也要 依靠人类经验和自身的发展 。,评价:认识到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充分 肯定了教育起源问题的社会属性。,交往起源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教育理论界在讨论教育本质的过程中,针对劳动起源论的不足,提出了教育起源于适应和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观点。,教育起源论,二、教育的发展过程,原始教育 古代教育 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一)原始教育,1. 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密切结合。,原始教育,指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或者说原始社会最初阶段的教育。,特点,2. 教育的社会性与无阶级性。,3. 教育内容和形式贫乏而简单。,4. 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言传身教),斯巴达长老检视婴儿,古代社会的教育,斯巴达女子体育锻炼,古代罗马共和后期的小学,中世纪骑士骑士教育.doc,孔子创办私学图,(二)古代教育,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特点,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似大学属大学性质)、书学、算学、律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崇文馆:归东宫直辖。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二馆”:皇亲贵戚和宰相功臣子弟。学额50人。 国子学: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学额300人。 太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学额500人。 四门学:七品以上官员子孙(500人)和庶民中的优异之人(800人)。学额1300人。 书学、律学、算学:是专科性质的学校,面向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及庶人。学额各50人。,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孟子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滕文公上) 设立庠、序、学校以教育民众。“庠”有养的含义;“校”有教的含义;“序”有射的含义。夏代的教育机构称“校”;商代的教育机构称“序”;周代的教育机构称“庠”。三代都进行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上层人士明确了人伦关系,下层民众就会相互亲附。,“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所谓“人伦”,是指人与人这间的相互关系。在封建社会,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这“五伦”中最基本的是“父子”和“兄弟”两伦。要求子对父孝,弟对兄悌。家庭中的“孝”和“悌”应用到社会上,便是臣对君要忠,民对官要顺。两千多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明人伦”。,3、教育脱离生产。从“六艺”到“四书五经”,以及后来的“八股文”考试,都把生产知识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 4、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5、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6、官学和私学并行。 7、文字记述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有了比较系统的文字教材。,六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讲“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 礼主要指德育,“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就站不起来,不能做人。 乐不仅仅指美育;礼是外在的,乐是内在的。乐使大家彼此相亲,礼使大家彼此相敬;乐使大家彼此相同,礼使大家彼此相异,这在礼记乐记中讲清楚了。 射射箭;御,驾车;两者合起来就是体育和劳动; 书各种历史文化知识; 数数学。 四书五经: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中国明、清科举考试用的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内容空洞,形式死板。后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讲演等。,(三)现代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校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 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制。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 终身教育、通才教育、全面教育成为时代共同的特征。,现代教育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社会政治也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学校教育发展趋势: 1.重视早期教育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教育结构多样化 4.注重教学改革,1、萌芽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孔子被称为“东方终身教育的伟大先行者”),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生活、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2、终生教育的倡导者: 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 保罗.朗格朗,1970年在联合国成人教育会议上终身教育引论中首次提出。,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利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自我导向学习,3、内涵分析,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既要求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从纵的方面看:终身教育寻求教育的连续性和衔接性。 从横的方面看:终身教育寻求教育的统合性。,学习速度 变化速度 = 死亡;目前西方还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要折旧80。,第二节 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定义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三、教育的日常用法,一、教育的定义,一、教育的字源 二、教育的定义 三、教育的多重内涵,(一)教育的字源,中文“教育”的字源与字义 外文education的字源与字义,中文“教育”的字源与字义,古代典籍中的“教” 古代典籍中的“育”,东西方的圣人,1教育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教导 :“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3告诉 :“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 4教练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5政教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6通“效” :“尧教于隶属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古代典籍中的“教”,古代典籍中的“育”,1.生育。易渐:“妇孕不育,失其道也。” 2.抚养。诗小雅蓼莪:“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3.培养;教育。汉匡衡祷高祖孝文孝武庙文:“思育休烈,以章祖宗之盛功。” 4.生长;成长。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外文education的字源与字义,英文是education 法文是education 德文是erziehung 均出自拉丁文educere一词,(二)教育的定义,外国教育家对“教育”一词的解说 我国教育界对“教育”一词的认识 本书对“教育”一词的界定,外国教育家对“教育”一词的解说,苏格拉底: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品德 亚理士多德: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 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来世生活作准备。 德国教育学家鲁道夫洛赫纳(Rudolf lochner, 1895-1978):“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人类活动”。 法国教育家爱弥儿涂尔干(Emile Durkheim, 1858-1917):“教育是成人对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 斯宾塞(spencer,H. 1820-1903) :教育是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法国的米亚拉雷(Gaston Mialaret)说:“我们发现,摆在我们面前的教育一词至少有四种基本的含义: 作为一种机构的教育; 作为活动的教育; 作为内容的教育; 作为一种结果的教育。”,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th whitehead, 1861-1947):教育是使人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 法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1969):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 英国哲学家丹尼尔约翰奥康纳(Danid John O Connor, 1914-) :教育是指在学校和大学等机构进行的训练,我国教育界对“教育”一词的认识,孔子: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统治手段 荀子:教育是以善教人 学记:教育是长善救失。 中庸:教育就是将社会的伦理纲常加以推广和实行。 朱熹:教育是让人“明天理,灭人欲” 蔡元培:教育是发展人的能力和完善人格。 杨贤江:教育“是帮助人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1928年出版的中国教育辞典:“教育之定义,有广狭两种;从广义而言,凡是影响人类身心之种种活动,俱可称为教育;就狭义而言,则惟用一定方法以实现一定之改善目的者,始可称为教育。”,当代我国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1)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观点:教育是一种感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 (2)幸福是一种能力和素养,教育促进学生形成与幸福相应的态度与能力-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的观点。 (3) 教育的理想(教育改变命运) 许多世纪以来,教育家们始终相信,教育是 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教育是实现个人美好生活的有效途径。 “理想的教育,能激活生命的潜能; 而教育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意义”。,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进其发展的活动。,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更狭义的: 思想教育活动,(三)教育的多重内涵,教育的本体内涵 教育的社会内涵,教育的本体内涵,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动物界是不存在教育现象的。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 教育是一种育人活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_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_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的社会内涵,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 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条件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途径 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尺度 教育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 学习者:学习目的、背景基础、困难问题、反思与管理意识及能力 教育影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 教育内容、 教育材料 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 教育手段、 教育方法、 教育组织形式,二、 教育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总之,教育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是学的主体;教育影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是桥梁、中介。 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三、教育的日常用法,1.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看电影 2.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 3.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练习题: 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 A.父母教子女说话 B.幼猴学跳跃 C.到电影院看电影 D.课外活动做航模,案例1 魏永康湖南人,是有名的神童:13岁读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但由于生活环境的闭塞、自理能力缺失等,就自动退学回家。回家后就到华容县人大上了两周的班,然而“最大心愿”还是“想回学校读书”。恰好应了他本科时的一位教授的话:“很难想像,如果魏永康不能继续深造或做学问的话,他将如何生存。”也许考上研后,能重新找回他的生存方式。,案例2 某中心小学,老师规定学生除了上厕所和喝水,课间不允许学生走出教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