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希腊哲学一,发展脉络二,早期自然哲学主要研究问题:世界本原是什么?三,鼎盛时期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一,智者学派发挥逻各斯理论探讨威力,为哲学的发展提供强力工具。二,原子论存在从数量上变为多,性质上变为一。希腊自然哲学发展之高峰。三,苏格拉底1,认识你自己。哲学从对自然的关注转向对人本身的关注。2,神学目的论。3,真善统一。“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知识论与道德论至统一。4,方法论。归纳推理和普遍定义,通过在具体实例中揭示矛盾,解决矛盾而上升到事物的本质定义的做法。苏格拉底派的分流1,麦加拉派:普遍东西存在,个别事物非存在。2,昔尼克派(犬儒学派):生活简单粗陋、随心所欲,鄙视道德规范。3,昔勒尼派:美德是促进快乐的手段,快乐时生活的目的。四,柏拉图1,本体论的理念论理念是普遍本质或共相,具有“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2,认识论的回忆说“绝对本质”知识受肉体遮蔽,经感觉经验的刺激,而被回忆;学习即回忆。3,辩证法哲学范畴(理念)有超出自身而向它的对立面转化的内在必然性;由对立面的冲突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概念以解决此冲突,是积极的辩证法。五,亚里士多德1,本体论 关于存在的学说,或形而上学,第一哲学。实体论。实体是根本的存在。1) 实体是什么?实体的定义。第一实体,支撑一切其他事物的最后载体,具体的、个别的等;第二实体,作为种属概念的“理念”。2) 实体的原因是什么?四因说。质料因和形式因(包括动力因和目的因)。3) 实体如何生成?潜能到现实的转化,即质料到形式的转化。2,认识论柏拉图的回忆说的继承,增加了感觉经验的重要性。3,逻辑学 传统的形式逻辑创建范畴表和谓词表。制定演绎逻辑三段式。提出逻辑思维三大规律。四,希腊化及罗马时期的人生哲学一,主要问题:寻求心灵宁静(即快乐或幸福或道德的生活)之道。伊壁鸠鲁学派:心灵的宁静建立在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清醒认识之上。斯多葛学派:顺应自然(理性)、服从命运(社会秩序)才是道德、幸福的生活。怀疑学派:不作任何决定、悬置判断,方能达到灵魂的安宁。二,新柏拉图主义1. 普罗提诺:形而上学的三位一体学说(太一、努斯和灵魂);2. 波菲力提出的共相问题:共相是独立实体还是存在于人思想中?若为实体,是有形还是无形?若为无形,是否寓于可感事物中?此乃经院哲学争论之焦点。3. 意义:是教父哲学的主流意识。32.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强调灵肉对立和唯灵主义,哲学思想源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核心问题集中于精神的本质方面,对西方哲学向精神自身内部的深化具有重大意义。一,教父哲学强调超理性的神秘信仰,不能被理性所理解,也不能被经验所证实。二,经院哲学1. 进行繁琐的概念辨析和无聊的逻辑证明。2. 培养了理性精神,并最终埋葬了信仰。三,主要哲学问题:共相问题。实在论:共相是独立实体。托马斯 阿奎那唯名论:共相只是名称,是思维对具体、个别事物的归纳总结的概念。方济各修会“三杰”。经验论基本原则:“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发展脉络:整个进程朝着逻辑彻底性方向发展。由培根开创,雏形,不完备,矛盾潜伏;经霍布斯、洛克深化和系统化,矛盾突出,到贝克莱和休谟而走向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矛盾突出。悖论所在:经验论如果预设先验前提,就不是纯粹而彻底的经验论;而经验论如果严格遵循经验论基本原则以及彻底的逻辑性,则不再是一种真正的认识论,因而不再是一种哲学。培根哲学体系概述陈诚理解:哲学的目的就是获得知识或者真理或者自然的“形式”(规律)。如何获得真理呢?一,破除四假象,即四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二,收集经验材料,经过分析、比较等,再进行科学归纳以获得真理。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代表作:新工具哲学旨在探求知识哲学目的:探索知识,即自然的“形式”(规律)。探索真理第一步:扫除“四假象”:一,“族类假象”。以人而非自然之尺度来作为认识的根据,导致自然知识因人之偏见而产生扭曲。二,“洞穴的假象”。因不同成长环境而产生的偏见。三,“市场的假象”。交流中因词语之误用而引起的谬见。四,“剧场的假象”。对权威、教条、传统盲目信仰而产生的偏见。探索真理第二步:科学归纳:一,搜集感性材料,列三表。1) 本质或具有表;2) 差异表或接近中的缺乏表;3) 程度表或比较表。二,分析、比较和排除以归纳三表中的例证,关于“形式”的第一次收获。三,对“形式”进行限制,得到关于“形式”的结论。本体论(朴素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本体论:一,存在客观自然界和可认知的客观规律;二,物质运动具永恒性和多样性;三,物质性质有三类:1) 形状;2) 大小;3) 简单性质,如色、声、冷热等评价一,实现认识论转向;二,经验论的雏形,潜伏内在矛盾。经验论基本原则(一切知识皆来源于感觉经验)与唯物主义首要前提(物质世界在感觉之外具有客观实在性)之间的矛盾。霍布斯哲学体系概述陈诚理解:霍布斯的哲学在培根的基础上朝着简单化和机械化发展。本体论上,一,简化物体的性质,认为广袤是唯一的本质属性,否定培根的质的多样性;二,认为物体运动来自外力,否定物体自己运动;三,认为运动只是位置的移动,否定运动的多样性。认识论上,一,认为哲学不探讨终极原因和隐秘目的,拒斥形而上学,使哲学简单化;二,认为哲学是一门推理的学问,而推理只是简单的加(组合、综合归纳)、减(分解、分析演绎),使哲学简单化。另外,一,在实体的偶性上,认为第二类偶性,如声、色等,不具有客观实在性,而具有主观性,为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留下伏笔;二,认为实体不可领会,为休谟的不可知论埋下伏笔。哲学定义:一门从结果求原因或从原因求结果的推理的学问;哲学目的:利用已有知识“为人生谋福利”;哲学对象:处于产生过程中和具有某种特性的物体。表示:“哲学排斥神学”。两类对象:一,自然物体;二,人因契约造成的物体,即国家。本体论(机械唯物主义)物体:一,客观实在性;二,可感知性;三,具广袤性(唯一本质属性,否定质的多样性)。运动:一,物体具有惰性,运动来自外力推动。否定物体自己运动。二,运动仅仅是位移,否定多样性(机械观)。功能主义:只描述自然各部分功能和运行过程,不论终极原因和隐秘目的,使哲学拒斥形而上学和神学。认识论(经验论 夹杂唯理论)实体:即物体,无此观念,不可被领会。(为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埋下伏笔)偶性:物体的属性,借以认知物体的方式。分两种:一,本质属性:广袤或形状,具可观实在性;二,可变属性:动静、色、味等,运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不具可观实在性。感觉:(可感觉的物体)通过偶性为人所感觉,进而产生知识。“知识的开端乃是感觉和想象中的印象”。一切知识源于感觉经验。推理:复杂观念的组合和分解过程或观念的加和减;机械性的,简单化;哲学的本质。加:即组合,即从因到果,即综合得到经验知识;减:即分解,即从果到因,即分析得到理性知识;隐藏问题:既无说明经验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又无说明理性演绎原则从而而来。政治学社会契约论:一,假设自然状态;二,假设自然法;第一原则:用一切手段寻求和平和自卫,导致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第二原则:由第一原则推出,为了和平和自卫以避免相互残杀,人们主动放弃 对一切事物的权利,以达成社会契约,继而产生法律和国家。三,绝对君权:订立契约而转让权力与的第三者,不受契约限制,具有绝对权利。评价:第一次用世俗的观点而非宗教的观点来说明国家的起源。洛克哲学体系概述陈诚理解:系统论证经验论基本原则。洛克哲学框架如下本代表作:人类理解论认识论天赋观念批判一,天赋思维原则批判1) “普遍同意”的批判。不足以证明观念为天赋;不存在普遍同意的东西。2) 两条思辨原则的批判,“凡存在者存在”和 “一种东西不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儿童不知;天赋观念藏于心中,用理性才能得知,恰恰说明不是天赋的,而是通过推理得到的。二,天赋实践原则的批判1) 天赋道德原则的批判。道德原则非天赋,是后天形成的,且不同人的道德原则不同。2) 上帝观念的批判。上帝观念亦非天赋,落后部落和文明中国皆不存在上帝观念,且基督徒对上帝观念理解不同。观念的两个来源:感觉和内省经验论基本原则:一切知识皆源于经验或,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白板说”:人心如白板,其上观念皆来自经验。观念来源(经验):外在感觉经验和内在反省经验。感觉:感官对外界物象刺激的感受,如色、声、味等。外在经验,对象为外物。反省:对心理活动的注意。内在经验,以心灵为对象。关系:感觉得到观念在先,反省得到观念在后,心灵需以感觉经验为基础方能反省。两种观念一,简单观念:由经验直接得到的,被动。二,复杂观念:简单观念的抽象(实体)、组合(样式)和比较(关系)。1) 实体:简单观念的组合体,也是它们依附的基质,具独立存在性。分为简单实体观念和集团的实体观念。2) 样式:实体的状态,简单观念的组合,分为同一简单观念的集合的表述数量的观念,以及不同简单观念混合而成的“美”等观念。3) 关系:简单观念间的比较而产生的,如父与子等。物体的两种性质物体的性质:物体中产生观念的能力。第一性质:与物体不分离的性质,如广袤等。所得观念为物体的肖像,具客观实在性。第二性质:因第一性质刺激而在人心中产生观念的能力,如声、色、味等。具主观性。关系:第一性质是第二性质的基础。第二性质具有主观性,为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埋下伏笔。两种实体实体:简单观念依附的基质。假定的不可知的东西。物质实体:来自感觉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精神实体:来自反省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评价:一,两种实体,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奠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为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留下空间;二,断言不可知的实体存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独断,为休谟的怀疑论留下发展到空间。两种本质相称观念:完全表象其原型的观念,即观念与对象存在联系。如,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中的样式和关系观念。不相称观念:实体观念,其对象的实在本质本身不可知,观念和对象间不存在联系。实在本质:性质背后的不可知的实在构造。名义本质:名称而已。知识的等级、可靠性和真理知识:观念间的符合。1) 直觉的知识:观念间的直接符合,如红的是红的,不是白的等。最可靠、最基础。2) 证明的知识:通过推理而得到的观念间的符合。次一等的知识。3) 感性的知识:观念与外物之间的契合,关于特殊存在物的,不具普遍性。层次最低。确定的知识:观念间的契合,口头真理。确定和实在的知识:在观念间契合后,又与事实真相契合。实在真理。关系:实在本质不可知,因此口头真理不可能上升为实在真理,即实在真理不可达到。政治学社会契约论一,假设“自由状态”:自由和平等;充满善意。二,为保证权力,缔结契约。三,政府是权力托管者,可推翻。贝克莱概述陈诚理解:知识是被感知的可感性质,即可感性质必须被感知才能被我们认识,不然就不能说它存在,即可感性质必须依附于主观感觉而存在。至于事物的实体,我们不能认识实体,因此实体是不存在的,事物不过是我们头脑中观念的集合。特点:实物观念化(存在就是被感知),观念客观化(上帝保证)。认识论(经验论)实物观念化(人类知识原理)一,存在就是被感知。可感性质必须依附感觉而存在,没有感觉,就无所谓可感性质,就不说存在客观的可感性质。比如说,对于一个事物,我看到的是红色的,你看到的是绿色的,他看到的是黄色的。如果我不通过我的视觉去感觉它,我就得不到颜色的观念,就不能说它是什么颜色的,也就不能说存在着什么颜色。即当我不去感觉时,它的颜色对于我而言就是不存在的,只有当我去感觉时,我才能得到颜色的观念,才能知道可感性质的存在。因此可感性质是依附感觉而存在的,没有感觉就没有可感性质,“存在就是被感知”,不被感知的就不存在。二,事物是观念的集合。事物是可感物,可感物由可感性质集合而成,可感性质不能离开感觉而独立存在,观念是被感知的可感性质。因此,“事物是观念的集合”。1) 获取简单观念: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分别获得颜色、软硬、气味、和滋味的观念;2) 观念的集合:集合一同出现的简单观念,并用一名称标记之以作为统一的东西,即为事物举例诠释:对于一个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苹果”,我们所感觉到的是一些可感性质,这些可感性质被我们感觉之后就形成观念,如圆形、红色、硬脆、香甜等。这些观念一同在我们心灵中,综合为一个集合,用一个名称标记来标记,这个名称就是“苹果”。之后,我们说起“苹果”,其实想到的是一些捆绑在一起的观念。精神实体:观念的原因和支撑者,如心灵等。观念客观化(哲学对话三篇)上帝感觉保证一切存在,是一切可感物存在的原因。“存在就是被感知”,不仅指被个人感知,而是被一切心灵感知,当不被我所感知时,仍然存在于上帝的感知中。评价观念是感觉经验的结果,而感觉经验的保证上帝确实推理的结果,与经验论基本原则矛盾,是不彻底的经验论。休谟哲学体系概述一,对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都进行怀疑;二,否定因果关系客观必然性。代表作:人性论第一卷人类理解研究,人性论第二卷道德原则研究。认识论印象与观念知觉:感觉经验获取的东西,按强烈和主动程度可分类1) 印象。通过感觉和反省而获得,感性认识,强烈、准确;2) 观念。通过思维和推理的抽象而得到。理性认识,微弱、模糊。3) 关系:对理性认识的简单化和轻视,导致走向不可知论。怀疑实体一,基本原则:“我们的观念超不出我们的经验”,坚持“存在就是被感知”。二,“实体”观念是心灵对印象进行综合的结果,是主观的杜撰。二,对实体进行怀疑: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实体的存在,只能采取不可知的态度。否定观念客观关系观念联系原则:基于三条原则,通过联想而将观念联系在一起。一,相似关系;二,时间或空间的接近关系;三,原因或结果。因果关系:事物之间恒常出现的先后关系和接近关系的一种习惯联想或心理错觉。一,不存在“一切存在的东西必然有一个存在的原因”这条先验原则。二,结果事实上往往跟着原因而来,不必然跟着原因而来。三,因果关系由两个因素构成,一个是事物的恒常“会和”,另一个则是心灵根据习惯而坐的联想或推断。四,任何事物本身都无所谓必然性,必然性是人思想中一种决定作用,否定因果关系的客观必然性。评价:一,用心理习惯取代自然规律,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二,在实践中,习惯依旧是“人生的伟大导师”,基于此可作出大致可信的判断。两类知识一,观念的关系。自明,命题具普遍必然性,反面不可能,先天的。如数学和几何学的知识。二,实际的事情。具有或然性,反面完全可能,后天经验的。如今天下雨与否。关系:“观念的关系”是形式的东西,不涉及具体内容,不是真正的知识,经验依旧是知识唯一的基础。唯理论基本原则:以自明的天赋观念或原则当作一切普遍必然性的前提。问题所在:为解决天赋观念或原则的来源问题而不得不借助上帝,继而发展为以上帝为一切天赋观念、原则和秩序的根本保证的形而上学独断论。发展脉络:以笛卡尔为开端,经过斯宾诺莎的发展和完善,到莱布尼兹-沃尔夫的成型,朝着空洞的、形而上学独断论发展。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哲学体系本体论(客观唯心)单子:一,精神实体,形而上学的点,无广延,不可分;二,本身单一,数量无限;三,自身封闭,彼此独立,不发生相互作用,单子的运动变化来自自身内部。四,相互间有质的差别,即“知觉”,反映宇宙全体能力的差别。1) 不同类别事物间的单子,形成由模糊到清晰,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觉”序列;2) 相同类别事物间的单子,存在知觉能力上的微弱差别。依据微积分原理,存在,一, “差异律”;二,“连续律”;单子序列中,两单子间可插入无数中间状态。单子论特点:强调主题自由,本身即为普遍者的个别的自由,反对斯宾诺莎的无视个体存在的整体性自由。前定和谐:上帝为宇宙秩序的创造者,每个单子在被创造时放入好设计的程序,因此单子世界各自独立运动却保持协调一致。一,解决身心关系问题。即人的身体单子与人的灵魂单子如何保持一致的关系的问题。二,解决单子世界秩序问题。认识论(唯理论)天赋观念:非现成观念,而是一种能力。知识的形成:需天赋之理性能力,亦需感性机缘。“有纹理大理石”学说:人心非洛克所言无痕迹只“白板”,而是有纹路之大理石板,板上能否刻出所需图案,除外部加工作用外,还需视本身纹路是否合适而定。一切知识皆天赋:理性观念是清晰观念;感觉经验是模糊概念,是引出反省以达清晰观念之“机缘”。真理:一,推理的真理。根据推理而来,逻辑的、必然的,其反面不可能;二,事实的真理。从感性经验而来,感性的、偶然的,其反面是可能的。关系:事实真理是尚未展示出来的推理真理。人的理性有限,不能完全清楚感觉经验中无限微妙之逻辑关系,然在上帝之无限理性中则一目了然。理性运用的逻辑原则:一,矛盾原则。据此可判定相互矛盾者何者为真何者为假,适用于纯粹数学和逻辑学。从天赋观念出发进行演绎以达到真理,即“推理的真理”。二,充足理由原则。据此可判定真实事物存在的充足理由,适用于经验科学中的综合命题。从经验事实出发,经过大量例证的归纳,寻找动力因和目的因,建立“事实的真理”。关系:1) 不能找全“充足理由”,事实真理具有偶然性,理性推理之真理才具有普遍必然性。2) 事实真理只存在于知觉有限的单子如人之中,对于最高单子之上帝,则只存在推理真理。对于感觉经验来说是或然性的东西,对于纯粹理性而言则是必然性的东西。或然性与必然性之差别,取决于单子表象世界的能力。伦理学“最好世界理论”理论:以认识论之方法来分析伦理学之善恶观和自由观。一,以我们的眼光看,我们的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罪恶和不幸;二,世界存在着恶和善,才给了自由意志选择的余地,因此人的自由才是可能的。三,任何在人眼中不好的东西,在上帝眼中看来都是有用意的,是上帝运用完美无缺的智慧、仁慈和权能进行综合考虑的结果,因而是好的;四,上帝理念中存在着无数可能世界,上帝依据充足理由率选择了一个最好的世界。五,最好世界并非没有阴影的世界,就如画像一样,阴影的作用是为了衬托整幅画的完美。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一,系统化和刻板化莱布尼兹的唯理论哲学,发展为一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二,沃尔夫哲学包括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部分:理论哲学:形而上学;理性心理学;宇宙论;理性神学。成为康德批判的靶子。实践哲学:自然法;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康德哲学体系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主要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一切认识基于判断一,先天分析判断。将已有知识作清晰表达,有必然性,无新内容(唯理论)。二,后天综合判断。能增加新内容,但不保证必然性(经验论)。三,先天综合判断。即拓展新内容,又具普遍必然性。是未来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基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一,纯数学如何可能?先验感性论感性知识。二,纯自然科学如何可能?先验逻辑之先验分析论知性知识。三,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先验逻辑之先验辨证论消极理性。四,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先验方法论积极理性。先验感性论(感性)感性:接受性/感受性,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又曰“直观能力”。一,先天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形式;二,后天直观质料:经自在之物刺激而后天获得,如知觉、印象、感觉等杂多材料(色、声、香、味、冷、硬等)纯粹数学如何可能?一,先天直观性质如何?空间:外感官形式,感知外部现象条件。时间:内感官形式,感知内外现象条件。二,先天直观形式与后天直观质料之间关系如何?主体先天直观形式是形成感性直观对象的条件。先验分析论(知性)知性:一种主动地产生概念并运用概念来进行思维的能力。特点为,一,能动性;二,自发性,体现为知性纯粹概念范畴。范畴表一,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二,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三,关系范畴:依存性与自存在(实体与偶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与结果)、协同性(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四,模态范畴: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与非有、必然与偶然。范畴的先验演绎在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范畴建立知性知识。判断力:经验与范畴之间的中间环节。特性,一,先天性质;二,感性直观性质。图形:符合判断力原理的中介,是形象力对时间作先验规定。表现在:一,时间“序列”:量的图形;二,时间“内容”:质的图形;三,时间“秩序”:关系图形;四,时间包容性:模态图形。先验辨证论(理性)理性:进行推理的能力。一种从“有条件者”去追溯“无条件”者即无限者的能力。理性的理念:无条件者或无限者。一,经验的理念:如纯水的概念;二,先验的理念(纯粹理念):主观的“灵魂”心理学;客观的“宇宙”物理学;主客观统一之“上帝”心物统一的经验科学。理念的范导作用:一,理念本身并不是知识,但对知识的建立具有范导作用(辅助作用),能够促使科学家努力追求绝对知识,但永远达不到。二,若执意最求理念本身所代表的超验对象的知识,则只会产生“幻相”,即伪知识。三大幻相: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理性心理学的谬误推理在“我思故我在”中,笛卡尔认为作为“思”的前提的“我”必须是存在的实体。而康德反驳,认为“我”仅为逻辑前提,不意味着我在现实中的存在。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二律背反:理性自身处于辨证矛盾中的一种状态。二律背反四组命题:a.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b.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纯的部分复合而成的。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复合的,没有单纯的东西。c.正题:世界上除了自然因果性外,还有一种自由的因果性。反题:世界上只有自然因果性,没有自由。d.正题:世界上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或是世界的原因。理性神学对上帝的证明宇宙论证明:基于感性经验,从原因追溯上帝,即最终因或第一推动;需本体论超出经验性。目的论证明:基于感性经验,从目的演绎而引出上帝。需本体论超出经验性。本体论证明:超验,但“上帝存在”,有主系词,而无谓词,即无判断。一切对上帝的证明都是不可能的。道德证明目的论证明隐藏着有先验根据的对上帝的道德证明,即处于道德目的而相信上帝存在。从此而引出实践理性批判。先验方法论(未来形而上学)未来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建立:一,理性的训练。抑制独断论;运用怀疑论;不将“假设”的理念作为知识;先验命题需由先验演绎证明。二,理性的法规。纯粹理性在实践方面人的合目的的自由方面的法规,是自由意志本身的规律,即道德律。未来形而上学的两种形式:一,自然的形而上学;二,道德的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依旧不明)主要问题纯粹实践理性(即道德)如何可能?前提:实践理性是道德的充分必要条件。绝对自由观自由即自律,善良意志的自由即道德自律。一,自由是纯粹理性的意义;二,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三,自由是道德活动中善良意志;四,自由以理性为指导。道德律一,道德律即“绝对命令”。无条件,以自身为目的之合理要求。二,“绝对命令”普遍形式:“总是按照那些同时可以成为普遍规律的规则行事。”(即,行为本身是普遍必然性的体现)三,“绝对命令”之两条道德律:第一,把人当作目的,而非工具;第二,“每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陈诚:符合道德律的行为即具普遍必然性,一个按照道德律行事的人的自身就是其最终的目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目的。因此说人自身是目的,而不是工具。)道德公设至善:将对现实幸福的追求纳入道德行为中的道德理想。至善之追求条件有二:一,绝对命令;二,道德公设。使人确信能够达到至善,激励道德勇气和信心,培养向善的道德情感和习惯。1) 假设意志自由。保证人们可以实现至善目的;2) 假设灵魂不朽。使人不懈努力;3) 假设上帝存在。保证人们道德信心。我的理解基于感性,我们获得时间和空间的直观形式(先天),以及经验材料(后天),以此而形成感性知识。第一种知识,寡关于经验材料的,如苹果是甜的、石头是硬的、火是热的等;第二种知识,关于空间的,如远近、高低、左右、前后等;第三种知识,关于时间的,如早上、中午、下午、昨天、今天、明天等。基于知性,并在感性的基础上,运用范畴建立知性知识。关于数量的知识,如一个人,一百个苹果等;关于质的知识,如这不是苹果而是梨子;关于关系的知识,如人属于动物界、父亲的父亲是爷爷等;模态的知识,如明天可能会下雨等。基于理性,我们不能获得理性知识,而只能促使我们追求科学知识,抛弃对作为知识的理念的追求。基于先验方法论,我们可以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辨伪、反思以获得真知。先天综合知识哲学认识论上的一种知识类型。区分于后天综合知识与单纯的分析知识。先天综合知识指的是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的知识:1,这样的知识是先天的,即不是来自经验的;2,这样的知识其逻辑谓词不是其逻辑主词的“一部分”,即陈述表达了超出逻辑主词的信息(就是说综合的)。以下举几个例子:1,“这条狗是绿的”属于后天综合知识,因为这既来自于经验,而且其逻辑谓词不是逻辑主词的一部分,;2,“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人”,这是分析知识,因为其逻辑谓词是其逻辑主词的“一部分”;3,德国先验哲学家康德认为存在先天综合知识,比如“凡事皆有原因”就属一例。康德认为一切认识都基于判断,判断有分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分析命题:谓词包含在主词之中,形成主词的概念本身是借用了谓词,比如物体有广延,当你说一个物体的属性时候,本身已经包含有这个概念的外延。同一性的分析命题, 分析判断必须是先天的。综合命题: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之内,比如说物体有重量,在描述物体的属性的时候不一定要用重量这个概念,是我们加上去的理解。通常综合判断是后天的经验。费希特和谢林康德哲学面临的问题:一,不可知论;二,现象与自在之物的二元论。激励着后学者朝着积极和能动的哲学发展。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概述 陈诚:以自我为第一本本源,从自我中引出非我,而从自我与非我的相互作用中引出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代表作:全部知识学原理。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一,康德哲学的问题独断假定“自在之物”的客观存在,是一种企图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的虚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在经验之外,在理论上的争论是不清楚的,是无法调和的。1) 唯心主义的问题:对精神没有意识的人则不必对精神作出合理解释;2) 唯物主义的问题:“自在之物”隔绝了认识与实践、自然和自由;不能解释自在之物如何产生主观表象。二,对问题批判的结论:去掉自在之物把一切经验事实都归结为“自我”的能动活动,完全从“自我”出发去理解人的一切知识构成。三,发扬主体能动性,建立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改造康德先验唯心论,克服唯物主义和二元论,建立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1) 从自我意识中推演诸范畴,而非从形式逻辑;2) 从先天形式中经验性地创造出质料来,发扬理智直观的能动作用;3) 扩展康德认识论至实践、道德和历史全部领域,回到人的“自由内观的能力”。知识学的基本原理一,哲学第一原理合并“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认为“自我”就是“自由”,即一种纯粹的“活动”,创造并发展自己,绝对第一性、绝对能动。自我是一切经验的根据,整个经验世界都从自我产生出来。1) 凡是说到任何事物、客体,首先肯定了其中的自我;2) 外界客体、经验依赖于自我,自我却不依赖于外界客体、经验。二,“知识学”基本原理知识学的任务:揭示自我能动地创造一切经验客体及其知识的秘密。知识学三条原理“正题”:自我设定自身。是一切哲学的核心和实质,是一条绝对无条件的原理。所谓“自我”,就是自己把自己产生出来、实现出来的活动。“反题”:自我设定非我与自己对立。形式上无条件,质料上有条件。“先验自我意识”能动地建立起对象意识原理的扩充。“合题”:自我在自我之中设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与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绝对自我”的原则。1) 限制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扬弃”;2) 非我作为对象而决定自我,这是理论理性;3) 自我设定自己为对非我的限制者和克服者,自我是主动的,非我成为被动,这是实践理性。理论知识基础一,理论知识来自非我对自我的限制“自我设定非我限制它自己”,是对立面的能动的综合。1) 这种矛盾的综合在形式上推出了一系列其他范畴;2) 这种矛盾的综合在质料上引出了知识的经验对象,如感觉时自我与非我的相互限制作用;3) 创造性的想象力在受到非我的客体限制时就形成了空间和时间的直观形式。4) 自我只有在建立“非我”的对象时才能意识到自身而摆脱无意识的活动,而从感性上升为经验知识并从中看出自己的综合作用。二,问题将感性质料纳入自我意识的创造性中,面临感性质料如何能在“无意识”中主动地作用于自我意识的问题。将作用的“推动力”归于理论理性之外,仍然是一个“自在之物”。保留分现象和自在之物、理论理性和实践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蒙古开鲁县高中政治 1.1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
- 郗公吐哺-【2022年暑假预习】云名著《世说新语》之“德行”卷
-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4单元 环境中生物的统一性 第8章 生物体有相同的基本结构 第2节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教学设计设计(新版)苏科版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6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及反思
- 2024中广核新能源春季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发电厂集控运行培训课件
- 初中英语Lesson 26 Our River一等奖教学设计
- 2024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全球春季校园招聘正式启动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六盘水市分公司员工招募1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今天天气怎么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教版(2017)-科学二年级上册
- 供电所年度培训计划
- 乳腺腺病超声诊断
-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二) 练习四
- DB35T 2082-2022 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建设基本要求
- 再生铝商业计划书
-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调研试卷(含答案)
- 肺结核的治疗原则和居家护理
- 角磨机切割作业的应急预案
- 出镜报道(第3版)课件 第7、8章 出镜报道中的细节及运用、出镜报道的典型环境选择
- 江苏省期末试题汇编-04-认识图形(二)(选择题经典常考题)-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
- 人力资源用工风险与防范一本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