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视角下山西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分析(系别:城市与旅游学院 学生:张丽霞 指导教师: 王玉明)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旅游资源替代互补性分析原理,针对山西旅游资源的特点,将其替代互补性分析定位在山西与其周边省区组成的大旅游区域内。通过分析认为山西在宗教古建旅游资源、避暑旅游资源和华夏根祖文化旅游资源方面与周边省区相比具有替代优势;在民俗风情和文化艺术方面、文物古迹及部分自然景观和专项旅游资源方面具互补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具替代性的旅游资源要大力宣传和开发;对互补性的旅游资源要实现与周边市场的联合。关键词 替代性 互补性 山西旅游资源 区域视角 山西,地处太行山之西,黄河之东,简称晋。山西位于我国华北地区西部黄土高原上,东与河北相邻,西和南均隔黄河与陕西和河南相望,北踞古老的长城与内蒙古相连。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共同造就出得天独厚、古今兼备、多姿多彩、丰富绚丽的旅游资源。1 旅游资源及其替代互补性1.1旅游资源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s),在英文中又称作“旅游吸引力”(Tourism Attraction),其本身包括能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各种因素,它是旅游目的地藉以吸引旅游者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保继刚和楚义芳在旅游地理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次印刷)中指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如民情风俗。该定义指出,凡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现代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旅游资源。由此看出旅游资源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1.2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是旅游资源空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分析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时,是定位在同一大旅游区内。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分析,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还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1.2.1旅游资源的替代性替代性即干扰机会。旅游资源的替代性是指同类旅游资源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同一类型的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它们个体之间会产生空间竞争,分流游客,从而使各自吸引力相互抑制,并表现为级别高、吸引力大的资源个体替代、抑制级别低、吸引力小的资源个体。以下分长程旅游者(包括国际游客和区际距离长的游客)和短程旅游者(包括区际距离短的游客和区内游客)来阐述。长程旅游者在作旅游决策时,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资源的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且到达目的地后,往往只游玩目的地附近级别较高的资源,之后,时间和资金允许的话,会迁移到其他有高级别旅游资源的地方。资源的级别取决于资源的知名度和能提供的游玩时间。所以长程旅游者在选择旅游资源时一般会选择知名度大和能提供游玩时间长的,而那些知名度小的和能提供游玩时间短的资源则被替代。例如,国际游客在选择北京及其附近的省市作旅游目的地时,肯定选择北京,到达北京后,一般只游玩颐和园、故宫、长城等国家级和国际级的资源,而对那些低级别旅游资源则不感兴趣,如紫竹院公园,之后会迁移到北京周边有高级别旅游资源的省市,如山西、陕西。中短程旅游者存在以下情况。当游客准备前往A地欣赏其I类旅游资源时,这时又收到B 地I 类旅游资源的信息,若两地 I类旅游资源的级别相当或相近,且 B地距游客所在地更近,结果游客就会前往B 地欣赏I 类旅游资源,从而产生替代作用,引起游客原定终点的替换。例如,青岛和大连都是海滨城市,到两地都可以欣赏海滨风光,还可以避暑和度假。当上海人夏季出外旅游时,青岛在上海和大连之间便产生了替代效应,结果上海人到青岛旅游的比例比到大连的多的多。从此种意义上看,旅游资源的替代性可以节省交通费用,导致地点上的置换,减少长距离的相互作用。1.2.2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是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一般是指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内部共性大小不同。有些类型的旅游资源是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下或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属这些类型的资源个体之间共性小而独特性大,互补性强。如山地、海滩、古迹、溶洞等彼此间就存在资源互补作用;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也存在资源的互补性,如汉民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之间差异性很大,共性小,资源互补性大。属于不同类型的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域出现有助于延长游客在该地区的游玩时间,使该地域资源对远处居民的吸引力增强,即是说,一种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因其它类资源在其附近出现而加强。另外,同类旅游资源其旅游功能不同时,也可以存在资源互补作用。以名山旅游资源为例。不同的名山功能不一样,如五台山以宗教旅游和避暑旅游见长,庐山以避暑为主要功能而又兼有观光特性,黄山主要以观光为其特点。名山旅游资源之间是一种非替代性竞争,因此功能不同的名山之间存在资源互补作用。由于旅游资源具有淡旺季之分,所以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在同一地域或不同地域都可能存在季节上的互补性。正是这种旅游资源空间和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构成了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成为人们旅游的一大动力,以致于一些游客可以从异国他乡,千里迢迢,甚至旅行半个地球,去了解与自己居住地有差异的环境。2 山西的旅游资源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地处黄河之东,太行山之西中国大陆腹地的山西省,受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滋养,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迹遍布,山河秀丽,民风淳厚,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2.1以古建筑为代表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山西是我国各类古代建筑现存最多的省,从唐迄清各个朝代、各种类型的建筑几乎都可见到,而且其中不少是该时代,该类型的代表之作。据统计,全国保存完好的地面建筑(唐宋以前的),山西省就占70%以上,有“中国地上历史博物馆”之称。仅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旅游景点就有70多处,被誉为“中华之最”的文物古迹就有几十处。其中又以宗教建筑最具典型,不仅数量多且不少为国内乃至世界同类资源的杰作。现介绍主要的宗教庙宇以管窥本区的宗教建筑旅游资源。著名的寺庙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殿堂大同华严寺;最完整的辽金建筑群大同善化寺;我国最早的寺院五台山显通寺;荟萃魏、齐、唐、宋、金、明、清各代多种建筑于一寺的孤例五台山佛光寺。古塔有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古最高的木质结构建筑应县木塔;还有著名的砖石木琉璃结构的五台山大白塔,永济莺莺塔等。石窟有以三大石窟之云冈石窟为代表的石窟共51处。山西的古建筑以其建筑艺术的造诣和各个历史时期存储量上的丰富,在全国同类资源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不愧为中国古建筑的宝库,有望成为山西的拳头旅游产品。2.2以黄河晋商文化为特征的民俗风情绚丽多彩山西地区的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文化中有代表性的特定地区文化类型之一。名特产品和风味小吃有杏花村汾酒、清徐老陈醋和面食等。最能表现山西风情的,是山西民歌。山西被誉为“民歌的海洋”,不仅数量多、历史悠久且地方色彩、艺术风格十分鲜明。山西民间舞蹈也闻名遐迩,共保留着200余种民间舞蹈。山西民间音乐特色鲜明,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遗产和得天独厚的民间音乐发展土壤。山西的民间戏曲种类众多,并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民居除有表现黄河黄土文化的窑洞外,还有以中国金融鼻祖晋商文化为特色的大院,如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等都极富神秘传奇色彩。此外,山西民间剪纸,皮影,木偶和年画艺术方面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不胜枚举。总之,山西省的民俗风情,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称得上是繁花似锦,异彩纷呈。不仅山西人引以为骄傲,对异乡人更具有吸引力。2.3以观光避暑为功能的自然风光雄浑而独特山西自然旅游资源遍及全省且独具特色,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据专家考证,山西的山、水、林、洞四项综合指标水平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居前列。名山数量之多,林象之秀在华北地区占首位。水景资源首推黄河及壶口瀑布。壶口瀑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黄色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条件,地热水、矿泉水分布相当广泛。省内共建有森林公园30个,其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数量分别名列全国第4,10位。洞穴景观数量居北方第一位,其中宁武万年冰洞为全国最大的地下冰洞,被专家誉为“中华一绝”、“世界奇观”。山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盛夏的各个山地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以及森林公园内,气温凉爽宜人,空气十分清新,昼夜温差大,多是天然避暑胜地。7月份,五台山、芦芽山等地的平均气温仅在10左右,白天温和舒畅,夜晚清新凉爽,且有茂密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溪水,迷人的景色,确是理想的“清凉胜境”。大同市由于所处地区纬度、海拔均较高,盛夏昼夜气温凉爽,再加上有云冈石窟、恒山风景名胜区等旅游胜地,被称为中国北方盛夏避暑度假旅游的最佳城市之一。山西的可避暑地域均为森林覆盖率较好的标准山地,多与自然生态旅游区域相叠,大气循环质量很高,温度适宜,非常适合避暑度假与观光旅游。2.4以华夏根祖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遗迹丰富而深厚从原始人类采集狩猎、尧舜禹立国建都、后稷教民稼墙、螺祖养蚕缫丝起,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山西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异常浓厚的根祖文化层。有史前文化之“根”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有中国早期传说之“根”的尧舜禹文化遗址,有中国历史之“根”的洪洞大槐树,关公圣地的关公故里及中国最大的关帝庙等,都在向世人展示着山西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形象。山西是革命老区和抗日根据地,20世纪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留下的革命旧址、纪念建筑近1500处,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黎城黄崖洞、刘胡兰纪念馆,白求恩纪念馆等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3 山西旅游资源替代互补的实证研究山西省独特的自然地貌格局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沿革,决定了其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它都以种类多、品位高而居全国各省市区之上游。尽管现代运输和通讯工具已经十分发达,但如果两地间的距离过长,即使两地间的旅游资源存在着替代互补关系,相互作用也不会发生。因此,笔者将山西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分析定位在一个大的旅游区内,即山西与其地理位置上毗邻的京畿地区(京、津、冀)、陕西、河南和内蒙古自治区共同构成的大旅游区域格局。3.1山西周边省区旅游资源概况京畿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两市一省,位处华北平原北部,西依太行山地与山西相连,自然旅游资源多样,历史文化悠久,既有华夏历史文明遗产(特别是辽、金、元、明、清时代),又有社会主义中国现代风貌,古代建筑工程与现代化设施融为一体,是全国重要的旅游创汇基地之一,在我国旅游业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北京旅游业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和典型代表。陕西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文物古迹及革命史迹繁多且多属精华,是旅游资源大省。河南北隔黄河与山西相望,是黄河孕育的中原沃土,素有“中原”,“中州”之称,丰富多彩的历史风貌及各个朝代的文物古迹最具特色。山西、陕西与河南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共同形成中华文明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的富矿区,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且价值高,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仿古旅游最具开发潜力的区域。内蒙古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南踞古老的长城与山西相连,高原地貌与草原景观的组合极富旅游吸引力,浓郁的民族风情与草原文化极富传奇魅力,文物古迹历史久远与代表时代完整。如上所述,山西及其周边省市或是旅游资源大省(市),或是旅游产业大省(市)。为了分析各省区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特色,现列以下表进行对比。表1.山西及其周边省区旅游资源概览 类型 省区文物古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特色旅游备注山 西以五台山、恒山、云冈石窟为龙头的宗教建筑和以根祖文化为主题的古迹享誉国内外名山、大川为主,兼有峡谷、瀑布、洞穴、泉水、湖泊、草原和黄土地貌黄河、黄土、晋商三种文化共同孕育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避暑旅游“煤海探秘游”地上文物大省京 畿地 区皇家建筑叹为观止,伟大工程闻名于世,宗教建筑缤纷齐集地貌类型齐全,自然景观多样(山地、峡谷、湖泊、海滨)燕赵故土,文化艺术一枝独秀会展旅游购物旅游首都所在地,现代化大都市风貌明显陕 西古都遗址、帝王陵墓、古石刻、名寺、古塔及革命史迹比比皆是黄土地貌之塬、梁、峁、沟形态典型黄河文化、关东文化孕育的陕北风情黄土风情游地下文物大省河 南古建筑以石窟、寺庙、古塔、名人陵墓等为主平原山区各占一半,既不多山也不多川黄河文化、华夏文化孕育的中原风情洛阳牡丹花会中国历史博物馆内蒙古文物古迹历史久远与代表时代完整,宗教寺庙以喇嘛庙为主自然景观(草原、沙漠、河湖等)组合多样游牧文化为主的蒙古族风情草原观光游“那达慕”大会红色旅游景观欠缺塞外江南表2.山西及周边省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一览省 区名 称类 别山 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恒山风景名胜区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永济五老峰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岳之一北岳瀑布景观名山名山京 畿地 区八达岭长城故宫明十三陵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秦皇岛伟大工程(古代防御工程)帝王宫殿帝王陵墓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海滨城市陕 西华山风景名胜区临潼骊山风景名胜区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秦始皇陵兵马俑五岳之一西岳山地、园林、秦始皇陵陵园兵马俑河 南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嵩山风景名胜区鸡公山风景名胜区王屋山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佛教三大石窟之一五岳之一中岳山地风光名山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帝王陵墓表3.山西及周边省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览省 区城 市山西 (五座)大同、平遥、新绛、代县、祁县京畿地区(六座)北京、承德、天津、保定、正定、邯郸陕西 (六座)西安、延安、韩城、榆林、咸阳、汉中河南 (七座)洛阳、开封、安阳、南阳、商丘、郑州、浚县内蒙古 (一座)呼和浩特3.2山西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分析3.2.1山西旅游资源的替代性分析纵观山西与周边各省区的旅游资源,发现山西的旅游资源以宗教、古建、历史等人文景观见长,在全国占有突出的地位。然而,在资源数量比较丰富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缺陷:从规模结构上看,山西缺乏像故宫、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在国际上知名度高、垄断性强、吸引力大的名胜古迹;从空间结构上看,各人文景点集中度差,空间分布极为分散,优势在于多,而劣势在于散。由于存在以上的“先天不足”,山西与周边省区在旅游资源的替代性竞争中仅在以下方面具有优势。(1)宗教古建旅游资源。该类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晋北,以四大佛教名山之五台山、五岳之北岳恒山和三大石窟之云冈石窟为龙头,辅之以应县木塔、大同九龙壁、上下华严寺等,集全国塔庙之大成,基本上涵盖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古建文化的精华,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山西周边省区的宗教古建旅游资源也不失丰富,但无论是资源级别,还是知名度都弱于山西,因此山西在宗教和古建旅游资源方面具有替代性优势。(2)避暑旅游资源。山西自然风光秀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再加上适宜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使整个山西高原90地域的年平均气温均比京、津以南,郑州、开封以北数十个大中城市要普遍低出3-4左右。山西山地的暑期气温与华北平原、江淮平原诸大中城市暑期气温相比,其差别更为显著,约为10左右。因此山西在避暑旅游资源方面比周边省区(除内蒙古)更具优势。吸引着华北平原、江淮平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3)华夏根祖文化旅游资源。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以华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资源包括古人类文化遗址、尧舜禹文化遗址、夏商周文化遗址、姓氏之“根”遗址及财神关公故居等,对国内市场(包括港澳台)和日本、韩国等汉文化圈国家有较强的亲和力。陕西与河南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但两省的华夏文化内涵更多的表现在古都遗址方面,而如上所说的“根”文化表现欠佳。山西在会展旅游、购物旅游方面与北京、天津、西安等大都市相比不具替代性;革命史迹与河北、陕西相比数量较少,知名度小,因此不具替代性;在自然景观之草原景观方面无论是对长程旅游者还是对短程旅游者都会舍山西而去内蒙古大草原;山西与陕西都位于黄土高原上,但黄土地貌之塬、梁、峁、沟等形态在陕西发育较好,景观极富原始美感,所以在黄土地貌观光和地质考察方面山西不具替代性。3.2.2山西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分析一个地区旅游开发与周边区域存在的空间互动关系,使得区域之间的旅游开发既有激烈的替代竞争,又有紧密的互补合作。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个省市的旅游资源都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在存在着替代性的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互补性。山西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民俗风情和文化艺术旅游资源。山西是黄河、黄土和晋商文化共同孕育的绚丽民俗风情;京畿地区是燕赵文化孕育的民俗风情;陕西是关东文化和黄河文化孕育的古朴风情;河南是黄河文化和华夏文化孕育的中原风情;内蒙古是游牧文化孕育的蒙古风情。不同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民俗风情,这具体表现在名特产品、风味小吃、民歌、民间戏曲及民居等方面。山西的名特产品有著名的杏花村汾酒、清徐老陈醋、平遥的推光漆器等;风味小吃主要是面食,其做法有200多种,名扬四海;民歌历史悠久,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民间戏曲种类众多,并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民居以窑洞和砖瓦四合院为特色。强烈的地方风情色彩,与其周边省市存在着互补性,不仅吸引着周边省区的游客,更吸引着国内其他省区和国外的游客。(2)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山西的文物古迹主要是以宗教和根祖文化为主题的建筑;京畿地区、陕西和河南的古都遗址、皇家建筑、帝王陵墓、名人陵寝以及革命史迹比比皆是;内蒙古的文化古迹以元明清时代为主,宗教建筑以喇嘛庙为主。因此可以看出山西的文物古迹与周边省区在主要类型上存在着互补性。尤其是与内蒙古地区互补性更大,山西是“华夏文化博物馆”,其建筑为汉民族风格,而内蒙古的古寺、古塔等文物古迹融合了汉、藏、蒙、的民族建筑风格,所以在考察建筑艺术、文物价值上,使两省文物古迹资源互补,有一定的客源市场。(3)自然旅游资源。山西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大川为主,兼有峡谷、瀑布、温泉、森林、冷泉、湖泊、溶洞、黄土地貌等;京畿地区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齐全,峡谷、湖泊、海滨等自然景观多样;陕西黄土地貌典型;河南平原山地各占一半,既不多山,也不多川,景观单调;内蒙古自然景观组合多样,草原风光与森林、河湖、沙漠风光等极富吸引力。根据不同的旅游资源之间互补,山西与其周边省区在自然旅游资源的某些方面存在着互补作用。(4)专项旅游资源。旅游是季节性变动很强的产业,是由于旅游资源因时因地而异所致。山西及其周边各省市推出的专项旅游,如山西的7月25日8月25日“五台山国际旅游日”,4月1日4月10日清明节期间“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游”;陕西的9月份“长安国际书法年会”,“西安古文化艺术节”;河南的“国际少林武术节”,4月15日25日“洛阳牡丹花会”;内蒙古的“草原观光游”等,既可以弥补省内的旅游淡季,又可以使省界间的旅游淡旺季实现资源互补,吸引大量的游客。4 结论 山西灿烂的黄河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风情汇集的雄厚的旅游资源,为山西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基础,使山西成为当之无愧的旅游资源大省。通过对山西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分析,得出山西在宗教古建旅游资源、避暑旅游资源和华夏根祖文化旅游资源方面与周边省区相比具有替代优势;在民俗风情和文化艺术、文物古迹及部分自然景观和专项旅游资源方面优势互补。为了使旅游业尽快成为山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其与周边省区具替代优势的资源,让更多的人慕这些优势资源而来;另一方面在资源互补方面,实现与周边省区旅游市场的联合,将山西及其周边省区旅游业凝聚在一起,积极开发相邻地区旅游路线,使之联网成片,互相推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在某种意义上还要靠吃北京、西安等国际知名城市的“饭”,最终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参考文献】1 保继刚,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2 陈健昌,保继刚. 旅游者行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地理研究,1988,(3):44-51.3 保继刚,彭华. 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研究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J.人文地理,1994,(2):4-9.4 景晶,胡洋子. 画说山西好风光.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3.11.5 窦文章,冯卫红. 山西旅游资源区域开发初探A.见: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A.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79-83.6 张慧霞. 山西旅游开发战略研究A. 经济地理,2003,(6):849-852.7 孙益力等. 山西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2.8 安瑞生,李贵发. 山西旅游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8.9 王凯. 我国区域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3):71. 10丁疆辉,吴建民等. 旅游地资源特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A.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08-212.11李骊明. 关于陕西旅游重点区域景观布局及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构想A. 中国地理,1999,(3):33-36.12金海龙等.中国旅游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13董学旺. 旅游地空间关系的生态解释以山西旅游业发展为例A. 经济地理,2004,(1):110-114.14李娟文,游长江. 中国旅游地理.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 15陈烈,孙海燕. 旅游资源开发的区域比较研究以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为例A. 经济地理,2003,(1):126-130.16郭康. 建成我国最大的区域旅游协作系统北方旅游协作区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11(3):61-64.17唐志刚,赵保河. 冀北地区环北京旅游带形成规模N. 中国旅游报,1995-03-04(2).致谢:感谢王玉明院长对本文的指导,并对参考书目的作者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The substituting complementarity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Shanxi is analysed under the regional perspective(Department:College of Urbanism and Tourism Student:Zhang li-xia Guide the teacher:Wa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安服务合同签订
- 哪位有中原手房买卖合同
- 海洋货物运输保险合同
- 中建主体结构劳务分包合同
- 保洁物业管理合同
- 抵押担保借款合同书
- 健康驿站采购合同范本
-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2
- 小升初专题11 判断题
- 车库出租商用合同范本
- 手卫生与无菌操作
- 宠物直播方案
- 骨科关节置换术后康复PDCA循环案例
-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查房
- 质量经理能力培训课件
- 光伏并网前单位工程验收报告-2023
- 2024年重庆出版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研究生
- 【高中历史】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培训课件
-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课件 第5、6章 幼儿情绪表现的观察分析与指导、幼儿认知发展的观察分析与指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