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黑木耳代料栽培技术规程.doc_第1页
无公害黑木耳代料栽培技术规程.doc_第2页
无公害黑木耳代料栽培技术规程.doc_第3页
无公害黑木耳代料栽培技术规程.doc_第4页
无公害黑木耳代料栽培技术规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公害黑木耳代料栽培技术规程 1 要点范围 本要点提出了无公害黑木耳代料栽培过程中有关原种、栽培种生产的生产场地、厂房设置和布局、设备设施、使用品种、生产工艺流程、菌种管理、栽培管理技术、产品收获及病虫害防治要求,适用于本地区黑木耳代料栽培无公害生产。 2 品种选用与菌种生产、管理应使用符合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规定已登记注册的优良品种,并经过栽培试验证明该品种的种性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菌丝生长健壮,原基产生整齐,子实体生长快,速生高产,商品性好的品种。如双丰1号、黑29等。 3 菌种生产 3.1 生产季节 根据生产季节、生产量的需要安排生产时间,10月翌年5月初为菌种生产期,母种、原种、栽培种的生产应严格执行NY5282002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3.2 生产场地选择 菌种生产厂(户)需具备合乎要求的标准生产厂房、交通方便、有水电、地势干燥、环境清洁、空气清新,300米以内无禽畜舍、无垃圾(粪便)场,无污水和其他污染源。 3.3 菌种生产的厂房设置、设备、仪器 3.3.1 厂房设置 厂房或车间结构:砖木、砖混结构,水泥地面,四壁、天棚光洁,厂房设计既能密闭保温又能通风。 厂内条件:有水源、电源、供热设备、通风设备。厂房布局:按工艺流程分设配料室、灭菌室、冷却室、接种室和培养室。 3.3.2 配料机具 菌种配料所需基本设备:磅秤、拌料机械(拌料机、铁筛等)、装袋机。 3.3.3 灭菌设备 灭菌设备:立式或卧式高压蒸汽灭菌锅、常压蒸汽灭菌锅灶等。 3.3.4 接种设备 接种设备主要有接种箱及各种接种工具(接种锄、接种勺、接种镊、紫外线灯、酒精灯、乳胶手套、三角烧瓶等)。 3.3.5 菌种培养设备、仪器 恒温箱、培养室(面积视栽培菌生产量而定,培养架层间距大于35cm、宽度80cm100cm,要光滑、干燥)、排风机、暖气等。 3.3.6 常用消毒药品:克霉灵、菇保一号、气雾消毒盒、酒精(75%)、石炭酸(5%苯酚)、新洁而灭(0.25%)等。 3.4 菌种分级、鉴别贮藏分级:一级菌种(母种)、二级菌种(原种)、三级菌种(栽培种)。母种鉴别:菌丝粗壮、密集、洁白、整齐、呈棉絮状、后期颜色加深、能分泌褐色色素。原种鉴别:菌丝洁白、菌丝生长均匀密集,前缘平面整齐,上下一致,菌种瓶(袋)内菌种与瓶(袋)壁紧贴,水球无色为适龄菌种。母种贮藏:低温保存46冰箱中。原种贮藏:保存于避光、干燥、410洁净低温处。 3.5 生产工艺流程 无公害备料培养基配制装袋(瓶)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检查)成品 3.6培养基配制 3.6.1原料的选择 木屑选用无霉变的柞、桦阔叶木屑为主料,杨、柳等阔叶木屑使用量不可超过30%;代料栽培黑木耳的主要辅料如麦麸、豆饼粉等应为经认证的无公害产品的新鲜的副产品;添加的钙离子用石膏或碳酸钙。 3.6.2 培养基配方 (1)原种:木屑78%,麦麸20%,石膏1%,蔗糖1%。(2)原种、栽培种:木屑86.5%,麦麸10%,豆饼粉2%,石膏1%,石灰0.5%。 3.6.3 配制方法按配方比例准确称好主料和辅料(冬季生产需提前将所用木屑放到室内解冻,所需豆饼粉在低温处用容器提前612小时浸泡),先将主料堆放在洁净的水泥地上,再将麦麸、石膏、石灰拌匀后加入主料中,加适量水的同时将豆饼(糖水溶液)加入主料中,反复搅拌均匀(用手紧握料而指缝间有水渗出却不滴落为准),水分含量在60%65%,PH值6.57.0之间。 3.7 装袋灭菌 3.7.1装袋 原种的制作可选用玻璃瓶或规格为15cm28cm0.45c聚丙烯菌袋,栽培种的制作可选用17cm33cm0.4c0.45c聚丙烯菌袋或聚乙烯菌袋。人工装料时要边装料边用手压实,要求上下松紧度一致(菌袋装料时以不变形、袋面无皱褶、光滑为标准)。原种菌袋包装采用装料压实料面窝口扎棍覆棉花盖纸盖系胶筋。栽培种菌袋包装采用装料压实料面窝口扎棍。原种湿重0.6公斤,栽培种湿重1.15公斤。当天装的菌袋(瓶)要在当天灭菌,不能放置过夜,以免产生杂菌,发酵、酸败。如当天不能灭菌,应放到冷凉通风处过夜。 3.7.2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工作压力在1.1kg1.5kg /cm2,温度121125,原种灭菌需维持11.5小时,栽培种灭菌需维持34小时。常压蒸汽灭菌:足火中气,开始火力大,始终保持水沸腾,4小时之内温度达到100,同时注意补充锅内水量(需用开水补水)。灭菌温度升至100103,维持68小时,达到灭菌效果。无论是高压灭菌还是常压灭菌,排净冷空气是掌握蒸气灭菌的关键,否则会出现“假升压现象”,装袋过多、过紧会使空气流通受阻,传导热量不均匀,导致灭菌不彻底。菌袋摆放视菌袋封口方式而定,层间距大于5厘米。用金属筐(55cm33cm25cm)或耐高温塑料筐盛放瓶(袋),使相互间有一定间隙。蒸气灭菌过程中常使棉塞、纸盖等受潮或吸水,在潮湿的棉塞、纸盖上最易招致杂菌的滋生,从而导致瓶、袋的污染。因此,在蒸气灭菌达到时间后,出锅前,应待锅内温度降至85以下,小开锅门,利用锅体、菌瓶(袋)的余热将棉塞、纸盖等烘干。接菌时及时更换受潮吸水的棉塞、纸盖等。菌种转接前,应检查待接菌袋的灭菌情况(也是对锅体是否设计合理的检验)。检查方法:将灭菌后的菌袋置于25环境中培养7天以上,若菌袋中出现灰白、绿、黄、黑等颜色的菌丝或菌落,说明菌袋灭菌不彻底,应将其剔除更新处理;如果菌袋中无异常现象出现则可投入使用。 3.7.3 冷却灭菌后菌袋搬入干净的冷却室冷却或在已消毒过的培养室冷却,待料温降至30以下接种。 3.8 接种接种可分为开放式、菌箱封闭式两种方式,以接种箱接种效果最佳。原种、栽培种在接种时都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要适时进行接种环境的消毒(二次消毒)。每支母种可扩接原种68瓶(袋),每瓶(袋)原种可扩接栽培种1530袋。 3.9 菌丝体的培养 3.9.1培养室消毒进入培养室前,应将养菌室用气雾消毒剂或其它消毒药品进行消毒处理,使培养室保持空气清新、洁净。 3.9.2菌袋摆放菌袋进入培养室后,在菌架上应立式摆放,若卧式叠放以3层为宜,行间需留有5厘米间距。 3.9.3温度、湿度、通风调控接种后15天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528,515天随着菌丝的生长、扩展,菌丝本身会产生一种呼吸热,菌袋内温度逐渐上升、一般高出培养室温度2,所以室内温度控制在2224。1535天菌丝生长进入健壮期,菌丝分解吸收营养能力最强,新陈代谢加快,袋内温度比室温高34,将培养室温度降到2022以防烧菌。35天以后菌丝进入生理成熟阶段,室温应控制在1820。45天左右菌袋长满菌丝,可将培养室温度降至510低温保藏。养菌期间室内卫生环境较好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无需加湿。每天早晚加大通风换气各一次,培养室内空气清新即可。温度的把握是养菌期的关键,保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气有利于黑木耳菌丝的生长。要注意解决好培养室避光、适宜的温度调控与通风之间的关系。要注意防鼠、防虫,要定期检查菌袋、观察生长情况,发现杂菌及时清除。 3.10 养菌期间不良表现特征及杂菌的鉴别和防治 3.10.1菌种老化:是菌龄过长而出现的生理衰退现象。 特征:菌种易出现菌丝体生长速度减缓,菌丝体色泽变暗,菌落过早分泌色素,“吃料”速度慢,提早形成耳基。 鉴别:木耳正常菌种的菌丝体在长满菌袋(或瓶)后510天,在适度光照条件下才形成原基,而老化菌种通常在接种到培养料中510天,便形成大量原基。 3.10.2菌丝徒长、细弱:麦麸、豆饼、玉米粉等辅料添加量过大或盲目添加化肥、持续高温导致“伤热”等。 3.10.3 杂菌 3.10.3.1 真菌瓶(袋)壁可出现色泽和大小不一的菌落,菌落与黑木耳菌丝体之间常有明显的拮抗线,后期形成黑褐色、青灰色、黄褐色或红色的孢子堆。(1) 木霉木霉属木腐菌,有绿色木霉、多孢木霉等。菌丝体初期白色,逐渐变成浅绿色,最后变为深绿色。菌丝分解木质素能力很强,它还能分泌出毒素杀死黑木耳菌丝。(2) 青霉青霉在2832高温高湿条件下生长较快,孢子可在12天萌发成菌丝,初期菌丝体白色,繁殖迅速,很快长出绿色孢子。菌丝覆盖料面后隔绝了空气,它分泌的毒素能杀死黑木耳菌丝。(3) 毛霉好湿性真菌,菌丝一开始纤细洁白,后期产生黑色孢子,生长极为迅速,一般轻微的毛霉侵染只要黑木耳菌丝生长健壮,加大通风,降低湿度会自行消失。 (4) 链孢霉 (亦叫脉孢霉)链孢霉属竞争性杂菌,在高温高湿、不通风条件下极易产生,孢子桔红色的繁殖极快,对黑木耳菌种的危害最大。(5)曲霉常见的有白曲霉、黄曲霉、黑曲霉、红曲霉等。适宜在2532的温度中生长,菌丝比毛霉菌丝短而粗,抑制黑木耳菌丝的生长。曲霉往往在糖麸量偏大、培养料水分过少的情况下发生。 3.10.3.2细菌 适于生活在中性、碱性、微碱性及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培养料含水量偏高、料温偏高都有利于细菌的发生和生长。其性状呈粘湿、色深,并散发出酸臭味,致使木耳菌菌丝生长受阻,严重时培养料变质、发臭、腐烂。 3.10.3.3 酵母菌 种类繁多,均不产生绒状或棉絮状的气生菌丝,其共性为引起培养料发酵,发粘变质,散发出酒酸气味,形成白色、红色、橙色、黄色的粘稠菌落,气温较高和通气不良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抑制黑木耳菌丝的生长。 3.10.3.4 传播方式它们经土壤、空气、培养料、工具、人、昆虫、水及栽培菌的菌丝和孢子传播,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大量生长繁殖。 3.10.4防治方法 3.10.4.1 对培养室地面、墙壁、培养架等可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洒,或克霉灵1:8001:1000喷雾,气雾消毒剂消毒后封闭1530分钟。 3.10.4.2 对局部感染用克霉灵1:2001:300倍液局部注射,隔一天一次,连用三次。 3.10.4.3 细菌防治:灭菌彻底,无霉变原料。如发生危害可注射庆大霉素或金霉素等。 4 栽培管理技术 4.1 栽培季节的选择在安排栽培季节时要考虑出耳期的最适温度和不允许超出的范围。要避开三伏天,避免高温、高湿造成的杂菌感染和流耳。5月上旬6月初或白天平均气温达到10度以上菌袋下地摆放适宜。 4.2 栽培场地伊春林区常用的栽培方法有林下栽培、露地床式栽培、室外荫棚挂袋栽培。栽培场地要选在靠近水源、水质优良,排灌方便、通风良好、光线适宜、保温保湿性能好、无有毒有害气体,周围3公里以内没有污染企业的地方。 4.3 林下黑木耳栽培充分利用林地空气清洁、氧气充足、气候湿润、遮荫度适宜的环境进行黑木耳栽培。林下黑木耳栽培场地可分为三类:一类:20年生以上樟子松、落叶松林,距公路500米以外,较高地势,水源方便,水质优良,自然整枝良好,林下杂灌木稀少,通风、透光、保湿性能良好,郁闭度0.50.7,坡度低于100,坡向西南。二类:针阔混交林,有杂灌木或杂草,距公路200米以外,较高地势,水源方便,水质较优良,通风、透光、保湿性状较好,坡度100以下,阳坡、半阳坡。三类:公路两侧落叶松林、白桦次生林、疏林地等,有水源,水质较好,通风、透光一般,保湿性较好,排水状况较差。 4.3.1 整床作畦清除林缘、林下灌木、杂草及地面枯枝落叶,使林下有良好的通风环境,沿坡向做高20厘米、1.21.5米宽的菌床,过道(作业道)0.5米。摆袋前,需向菌床面喷洒杀虫剂,消灭地表土层中的虫卵,而后撒一层白灰消毒,抑制杂菌的滋生。4.3.2 喷灌设施 根据栽培菌袋生产量需要设置水泵、输水管道、微喷管(或微喷头)。 4.3.3 划口摆袋菌袋运到出耳场地后,放置23天,有利于运输过程中受损伤的菌丝恢复生长。菌袋表面消毒:用5%石灰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喷洒菌袋表面。划口:用消过毒的刀片在菌袋上划“V”字型口,边长1.5cm2.0cm,角度45,深0.5cm,每袋划12个口,品字型,均匀分布。摆袋催芽:将菌袋按间距23厘米摆放菌床上,每平方米放4550袋,上覆塑料膜、遮阳网(75%)集中催芽,菌床两头及菌床边侧每隔45米设通风口,进行保温保湿催芽处理,应注意及时拣出菌床内染杂菌菌袋,定时观测温湿度,防高温高湿。待原基封口后,再将菌袋分床,按每平方米20袋摆放。每亩摆80009000袋。子实体原基形成期温度1520,空气相对湿度80%85%,时间710天。 4.3.4子实体分化期管理子实体分化期,由原基形成珊瑚状耳基,长至杏核大圆球以后,上面开始伸展出小耳片。耳基形成后,给一定的温湿度、温差、通风等条件,慢慢分化。可任稀疏杂草生长至0.25米,以利于形成保湿小气候,切忌浇重水、勤浇水。这个阶段温度1525,空气相对湿度8590,时间 720天。 4.3.5 子实体生长发育期管理耳基开始分化后,及时清除菌床上的杂草,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以利于耳片的分化和生长。应逐渐加大浇水量,喷水尽量喷雾状水,温度1525,空气相对湿度90%95%。 4.3.6 适时采耳当子实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变薄,耳根收缩,腹面略见白色孢子,八分成熟时采收。应该选择晴朗天气,停水、晾晒,耳片收缩发干时采收。采摘时一手捏住塑料袋,一手捏住子实体根部,把子实体连耳根拔出来,采收后用刀除去带培养基的根部,用水洗净附在子实体上的杂质,晾晒或烘干。在出耳管理过程中,应及时清除受杂菌侵染的菌袋,以避免因遇高温高湿情况而造成大面积的污染。当年秋末或翌年初春,应将林下菌床上的废弃菌袋清理干净,保持林内清洁。 4.4露地床式黑木耳栽培 4.4.1 陆地:地势平缓、运输方便,无污染源,排水良好,有水源,水质优良,管理便利。可采用室内催芽、菌床集中催芽两种方式。 4.4.2 荒山荒地:地势平缓,运输方便,排水良好,临近水源,水质较好。 以上两种栽培模式的出耳管理和采摘可参照林下黑木耳栽培。 4.5 室外荫棚挂袋黑木耳栽培 4.5.1 室外搭棚:棚高22.5米,选用直径1215厘米小杆做立柱。中间应根据荫棚的长宽和横木的长度适当增设立柱,棚顶的经纬木需用铁丝扎紧。棚顶及四周用茅草或遮阳网铺盖,达到遮阳、保温、保湿的目的。 4.5.2开口挂袋:开口法与地栽相同,将开好口的菌袋倒挂(口向下)或系在一根长塑料绳上,每根绳上可系1012袋,菌袋间距5厘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