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对垃圾分类认知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关于大学生对垃圾分类认知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关于大学生对垃圾分类认知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关于大学生对垃圾分类认知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关于大学生对垃圾分类认知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大学生对垃圾分类认知的调查报告 物理132班罗锦霞 2013年12月13日内容摘要:环保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不过短短几十年时间。从九十年代中后期起,中国才开始逐渐重视起环保。尤其是近几年来,大量有关环保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国民的环保意识也逐渐提升。但是,校园环保这一概念的提出不过是一两年的事情。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看,学校也被看作是一个环境问题的制造者。美国教育家勃莱森所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学生们发表演说,而且人们的确会注意它,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学校进行环境管理和规划,创建“绿色校园”,以实现学校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环境管理活动本身也是师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机会和进行环境教育的资源,有着特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校园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改善,学习环境和社会知识,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提高环境素养和参与校园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自觉性。关键字: 环保 大学生 垃圾分类 问卷调查 环保建议一调查基本情况1.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学校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分析当前我们大学生环保意识的现状;使同学们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树立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提高同学们自身的环保意识,是同学们做到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2.调查对象:广州大学学生 3.调查时间:2013年12月4.调查地点:广州大学5.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二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及结果统计1:您的日常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哪几类(可多选)答案选项回复情况A.纸张87.88%B.塑料垃圾71.21%C.碎玻璃12.12%D.餐饮垃圾80.3%E.电池24.24%F.其他杂物59.09%2.您是否会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单选题) 答案选项回复情况A每次都会4.55%B经常33.33%C偶尔56.06%D从不6.06%3.您是否会自己尝试搜集并学习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单选题 )答案选项回复情况A会22.73%B不会36.36%C看情况40.91%4您是否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教育?(单选题) 答案选项回复情况A有过多次10.61%B有过一两次40.91%C没有39.39%D没注意过9.09%5您了解垃圾的具体分类吗?(即可回收不可回收与有害物)(单选题)答案选项回复情况A非常了解6.06%B略微了解一点90.91%C完全不了解3.03%6您对学校的生活垃圾分类现状满意吗?(单选题)答案选项回复情况A十分满意6.06%B基本满意34.85%C不太满意51.52%D很不满意7.58%7.您认为现在学校投入使用的分类垃圾箱有起到垃圾分类.(单选题)答案选项回复情况A有,作用很大9.09%B有,作用较小63.64%C没作用21.21%D不清楚6.06%8.当分类垃圾箱内垃圾已混放时,您还会分类投放吗?(单选题)答案选项回复情况A会45.45%B不会21.21%C视情况而定33.33%9.若学校实施垃圾分类您是否愿意按照分类收垃圾呢?(单选题)答案选项回复情况A愿意92.42%B不太愿意4.55%C很不愿意1.52%D无所谓1.52%10.在您宿舍中,日常生活垃圾一般是如何处理?(单选题)答案选项回复情况A全部投放到一个垃圾箱53.03%B想分类处理,但宿舍楼下无分类垃圾桶24.24%C除可回收的出售外,其它全部投到垃圾箱21.21%D变废为宝,自己创意再利用1.52%11.如果将您的环保行为,如:将垃圾进行分类,纳入“文明宿舍”评比的参考标准,您对此保持什么态度?答案选项回复情况A支持68.18%B可行性不高25.76%C不支持3.03%D无所谓3.03%12.您认为在垃圾实施分类收集过程中有何困难?(可多选)(多选题)答案选项回复情况A公众环保意识淡薄86.36%B设施不完善63.64%C垃圾分类宣传力度不够62.12%D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很少51.52%13.下列关于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的办法,您认为能发挥实际作用的是 (多选题)答案选项回复情况A在醒目的位置放置分类垃圾桶,从视觉上提醒人们垃圾要分类回收80.30%B加大宣传力度与教育,提高环保意识72.73%C将垃圾回收活动纳入先进个人或先进集体的选评标准,建立激励机制54.55%D树立典范,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模范作用42.42%分析:从问卷中可以知道同学们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垃圾主要有纸张、餐饮垃圾和塑料垃圾,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会偶尔将垃圾分类,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学生会每次将垃圾分类。另外,对于是否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或教育,各有四成的同学接受过一两次和没有接受过。大部分学生都不太了解垃圾分类,以及对学校的垃圾分类现状不太满意。在问到是否愿意配合学校实行垃圾分类时,有九成以上的学生表示愿意。同时,同学们大多数都赞同将垃圾分类纳入文明宿舍的评比中,五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建立一个激励机制能更好的加强同学们的垃圾分类意识,同时也有八成以上的同学认为在醒目的位置放置分类垃圾桶,能很好的提醒同学们将垃圾分类。总结:通过对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垃圾分类处理在大学间还是深入人心的,大学生在此方面都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大家也乐于接受环保、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对于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也有所了解。但是在行动上,我们做到的远远不够,其中不乏我们的主观原因:对环保行动不够主动,大多只是被动接受、关注,缺乏积极性。另外一方面,社会条件提供的不够完善,对垃圾分类问题的宣传投入、重视不够,垃圾分类桶的设置不够,缺乏合理的标志。另外,对公共设施缺少必要的保护和监督,当其受到破坏的时候,也没有及时的修补。总结来说,想将垃圾分类处理贯彻,要内外结合。从自身来说,应提高自身意识、公民意识、环保意识,从我做起;另外有关部门应积极宣传,提供垃圾分类处理的设施。大学生环保意识不强跟学校的教育体制息息相关因此学校应加强环境意识教育的措施:1、构建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校园文化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环保意识的主阵地,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学校。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是某一个学科老师的职责,而是教职员工的职责。在学校,领导要积极倡导和支持环保意识教育,并起到先锋和带头的作用;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各职能部门也要积极配合,用各项管理来突出环保的重要性。2、建立并完善大学环保意识教育内容 环保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应该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环保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应该接受相应的教育,在不同的时期,应该针对其身心的特点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他们又有着头脑聪慧、求知欲强、思想领先、创造力强、精力旺盛等身心特点。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应着重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加强相关法律的介绍和讲解。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高校的环保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可以通过课堂教育、课外实践等形式,向大学生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另一方面,深化道德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我们有很多口号,有很多英雄榜样,学生也背诵很多理想道德,但我们大学生知行不一,表现出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薄弱等。而表现在环保方面更是如此,一些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丢垃圾、损害公物、随地吐痰等,这些现象的出现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国家公民的环保水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人的环保水平也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素养。所以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学教育,一定要强化道德教育,特别是将环保意识教育纳入其中。3、发挥大学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虽然在我国还没有设置专门的环保教育方面课程,但是从小学开始,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类课程就已经开始设立,这对民族意识的培养、法治精神的熏陶、权利义务观念的习得和公民道德的养成,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思想政治课除了传授关于民族意识、法律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在环保意识的培养方面也下了比较大的工夫。4、环保意识教育已经与众多学科密切联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同时,各学科的教材中均蕴含着丰富的环保教育资源,但这些资源能否得到挖掘,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要增强学科渗透的意识,充分挖掘学科中的环保教育素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落实环保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环保教育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还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成为学生信服的楷模。特别是环保教育,一定要言传身教,切不可言行不一。此外,还必须强化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针对现状对学校部门和学生提出的一些建议:1、建议同学在寝室至少摆放两个垃圾桶,分别分别盛放“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并分类投放,并培养废旧电池等有毒有害物品的单独收集处理的习惯。2、积极主动关注环保事业,向周围的人介绍宣传垃圾分类收集的知识3、多设置垃圾分类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