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育叙事_第1页
高中化学教育叙事_第2页
高中化学教育叙事_第3页
高中化学教育叙事_第4页
高中化学教育叙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 高中化学教育叙事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高中教学是否会期待一些有趣的教学故事,本文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高中化学教育叙事,仅供参考。 高中化学教育叙事篇一: 在化学教科书中,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 (英文: of 。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 了巨大的作用。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 门捷列夫。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按照质子数由小到大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纵行,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当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时,编排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核电荷数,形成现行的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的预测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 (镓、钪、锗 )。 1913 年英国科学家莫色勒利用阴极射线撞击 金属产生 现原子序越大, X 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核的正电荷决定2 / 11 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 (即质子数或原子序 )排列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 118种元素。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列。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序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这个序号称为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前。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 原子的核外电子 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元素周期表有 7个周期, 16 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这 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 (1、 2、 3)、长周期 (4、 5、 6)和不完全周期 (7)。共有 16个族,又分为 7 个主族 ( A), 7 个副族 ( B),一个第族,一个零族。 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 (零族元素除外 )。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 (没有正价的除外 ),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 (第一周期除3 / 11 外,第二周期的 O、 。 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重大,科学家正是用此来寻找新型元素及化合物。 化学元素周期表规律总结 1、原子半径 (1)除第 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 (惰性气体元素除外 )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元素化合价 (1)除第 1 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 +1 递增到 +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 增到无正价,氧无 +6价,除外 );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元素的金属性 4 / 11 (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 (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 ;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单质的氧化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元素位置推断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 、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 、确定族数应先确定是主族还是副族,其方法是采用原子序数逐步减去各周期的元素种数,即可由最后的差数来5 / 11 确定。最后的差数就是族序数,差为 8、 9、 10时为 数大于 10时,则再减去 10,最后结果为族序数。 根据各 周期所含的元素种类推断,用原子序数减去各周期所含的元素种数,当结果为“ 0”时,为零族 ;当为正数时,为周期表中从左向右数的纵行,如为“ 2”则为周期表中从左向右数的第二纵行,即第 A 族 ;当为负数时其主族序数为 8+结果。所以应熟记各周期元素的种数,即 2、 8、 8、18、 18、 32、 32。如: 114 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1144, 8+(4,即为第七周期,第 A 族。 、稀有气体元素位置 牢记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 2、 10、 18、 36、 54、86,通过稀 有气体的位置,为某已知原子序数的元素定位。如:要推知 33 号元素的位置,因它在 18 和 36 之间,所以必在第 4 周期,由 36号往左数,应在 高中化学教育叙事篇二:把课堂变成学生主阵地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动机。因此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取得成就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6 / 11 记得我上酸和 碱中和滴定时,探究无现象的酸 (盐酸 )、碱 (氢氧化钠 )是否发生反应时,学生迸发出许多精彩的观点,有学生说: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具体操作是:在盛有 液的试管中滴加 2 滴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变蓝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此时若蓝色变成紫色,说明 有同学说,这方法不好,因为“蓝变紫”分辩不清,应改成在盛有盐酸的试管中滴加 2 滴石蕊,石蕊变红色,然后逐滴加入 液,当红色变成紫色,证明它们发生反应 ;但前面一位学生马上反驳:那么做一个对比实验不是也可以吗 ?同学们对这两位同学的答案都表示赞同 ;第三位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用酚酞作指示剂,因为 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盐酸后红色变无色就证明 盐酸发生了反应。第四位学生也说:可以用 纸,从 一直测到 ,z 最后到 学生们思维活跃、集思广益、踊跃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想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中解决实验中将会出现的新问题,使实验设计得更加完善,实验更加成功,那么这些方法是否都可行呢 ?教师不加以评论,于是引导学生几个一组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并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去探究,并做好记 录。 学生们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亲身进行实验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判断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很多:比如用 纸,但操作时间长,且7 / 11 数据不够准确 ;根据热量的变化来判断也不是最佳方案,因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但如果浓度太稀或量太少,热量变化也不明显 ;如果用紫色石蕊判断,由于蓝色到紫色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因此最佳的方案还是用酚酞作指示剂。 从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实验设计教学的实施,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 发展学生求异和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都是有益的,而且通过实验设计确能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阵地,那肯定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想让让我们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高中化学教育叙事篇三: 高效课堂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动机。 因此有效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 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取得成就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记得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探究醋酸 (乙醇(应条件时,学生会迸发出许多精彩的观点,有学8 / 11 生说:可以调换加入顺序。具体操作是:条件和所加药品体积都相同情况下比较产物的量。第一位同学说先加醋酸于试管,再加浓硫酸,此时加热。第二位同学说,这方法不好,因为醋酸易挥有刺激性气味,应先将乙醇滴加于试管中,再加浓硫酸,然后再滴加醋酸,第三位同学 说:加入乙醇和醋酸不加浓硫酸并加热,还有同学说加入乙醇和醋酸改加稀硫酸,用酒精灯加热解 ),这样就可以比较相同反应物不同条件下生成产物量最多。 学生们思维互补、集思广益、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想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中解决实验中将会出现的新问题,使实验设计得更加完善,实验更加成功,那么这些方法是否都可行呢 ?教师不加以评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去探究,并做好记录。以下是学生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学生们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亲身进行实验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判断反应发生的最佳条件,以及浓硫酸在反 应当中所起到作用,以及添加反应物的顺序等。因此最佳的方案还是先加入 2 毫升乙醇在逐滴加入 1 毫升浓硫酸,再加入醋酸,最后加热。 从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实验设计教学的实施,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发展学生求异和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都是有益的,而且通过实验设计确能提高学9 / 11 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阵地,那肯定是一种成功的教学。 高中化学教育叙事篇四: 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基本条 件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动机。 因此有效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取得成就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记得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探究无现象的酸 (盐酸 )、碱 (否发生反应时,学生会迸发出许多精彩的观点,有学生说: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具体操作是:在盛有 液的试管中滴加 2滴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变蓝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此时若蓝色变成紫色,说明 有同学说,这方法不好,因为“蓝变紫”分辩不清,应改成在盛有盐酸的试管中滴加 2滴石蕊,石蕊变红色,然后逐滴加入 液,当红色变成紫色,证明它们发生反应 ;但前面一位学生马上反驳:那么做一个对比实验不是也可以吗 ?同学们对这两位同学的答案都表示赞同 ;第三位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用酚酞作指示剂,因为 使无色酚酞10 / 11 试液变红色,滴加盐酸后红色变无色就证明 盐酸发生了反应。第四位学生也说 :可以用 一直测到 ,最后到 学生们思维互补、集思广益、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想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中解决实验中将会出现的新问题,使实验设计得更加完善,实验更加成功,那么这些方法是否都可行呢 ?教师不加以评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去探究,并做好记录。 学生们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亲身进行实验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判断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很多:比如用 纸,但操作时间长,且数据不够准确 ;根据剩余物能否潮解来判断,蒸发时间太长也不可取 ;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