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不再深圳文化地标.doc_第1页
辉煌不再深圳文化地标.doc_第2页
辉煌不再深圳文化地标.doc_第3页
辉煌不再深圳文化地标.doc_第4页
辉煌不再深圳文化地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辉煌不再 深圳文化地标“大家乐”期待转型2009-08-11 08:32 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0 条,点击查看 红荔路“大家乐”舞台旁的溜冰场也取名“大家乐”,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前往,而“大家乐”舞台自身正在失去吸引力。在“大家乐”舞台工作了23年的彭振坚见证了这里的兴衰。上世纪90年代“大家乐”舞台最繁华的时候。(青少年活动中心供图)“大家乐”最繁华时,晚到者要爬高才能看到表演。(青少年活动中心供图)8月8日晚“大家乐”宁静的时刻。大家乐的确是在没落。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单协和,谈起“大家乐”舞台的历史,神色有些许黯淡。社会发展了,应该重新搞一搞,原先的规划有些乱,推倒重来就可以好好规划一下,盖得好一点,漂亮一点。61岁的市民黄先生,他1970年来到深圳,对“大家乐”的历史十分了解深圳最知名的文化地标之一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家乐”舞台有可能被拆除的消息,吸引了众多市民对此的关注。除此之外,他们还关心这种深圳创造的群众文化模式的生命力能否延续。自从上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大家乐”舞台模式曾经无限风光。随着特区工厂逐渐向关外搬迁,“大家乐”舞台也在宝安、龙岗被复制。它们承载了深圳百万打工者记忆的文化象征,也成为深圳打工文化、广场文化在全国立足的一块知名品牌。这种模式在深圳发展迅速,鼎盛时期以“大家乐”命名的广场和舞台就达到400多个。多年过后,经过岁月洗礼,这些“大家乐”舞台和广场还在继续沿用吗?还是以前那个供外来务工人员吹拉弹唱的土台子吗?本报记者近日先后走访福田、龙岗一些社区的“大家乐”舞台发现,“大家乐”这个曾经风靡全国的称呼近年来已逐渐被一个新名词“文化广场”所替代,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而曾经掀起深圳广场文化热潮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家乐”舞台,则在现代文化发展的热潮中日渐落寞,即便与深圳那些曾经克隆而生的“大家乐”舞台相比,硬件设施也显得捉襟见肘。曾经辉煌 不断被复制从上世纪90年末期到本世纪初,随着红荔路“大家乐”舞台的成功,这种深圳创造的独特文化模式迅速被推广。很快,深圳各区各街道各社区建立的“大家乐”舞台就有400多个。南山区的马家龙“大家乐”科普舞台,罗湖区的东湖公园“大家乐”文化广场,盐田区东海社区社排新村“大家乐”舞台,龙岗区龙城广场的大家乐舞台这时的“大家乐”,已经不再是青少年活动中心那个舞台的专称,更是一种广场文化、群众文化的泛称。不少社区街道创办的“大家乐”舞台,也都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1997年6月,占地15万平方米的龙城广场建成。一个月后,庆祝香港回归祖国龙岗分会场大型文艺晚会在此举行。12年后的夏日午后,这座广场依然霸气。巨型九龙雕塑竖立在广场中央,九龙雕塑前12根柱子围起的600多平方米的圆形下沉式表演广场,音乐喷泉伴着节奏跳动。张敏恒,深圳市龙岗区城市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龙城广场管理处当了10年的主任。从家到办公室只需步行10分钟,日复一日穿过广场,目睹了广场一步步的变化。“那时候,(广场)周边没有什么小区,多是劳务工,一有演出和电影,很多青年男女就坐在广场上。”张敏恒说,人气有明显转变是在2005年。那一年,龙城广场东边的龙岗区文化中心、大剧院、图书馆相继建成,“一些能改成室内的演出都从广场搬进了大剧院。”“1999年的时候,我们曾去荔枝公园的大家乐舞台考察。”张敏恒说,那时候很羡慕“大家乐”,希望龙城广场也能有如此高的人气。但是他们发现,完全复制“大家乐”模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得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舞台,有专业的音响等设备,还需要人管。”2005年,龙岗区城市管理办决定在龙城广场对面的龙潭公园复制一个“大家乐”,舞台都搭建好了,也有歌唱爱好者踊跃参加。福田区皇岗社区也有这样一个“大家乐”舞台。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深圳市政府和皇岗股份公司于1997年共同投资兴建了占地2万平方米的皇岗文化广场。在福田街道办辖区范围内的4个文化广场当中,属这个广场占地面积最大、建成时间最早、人气最旺。除了占地1080平方米的音乐喷泉和价值300万元的40平方米大型电子屏幕,广场还开辟600平方米用作“大家乐”舞台,其灯光、音响配套当时都是一流的。“尽管现在大家都叫它文化广场,但很多本地村民还是习惯称它为大家乐舞台。”福田街道办文化站站长高英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居住在皇岗村的外来务工人员相对较少,绝大部分都是本地村民。皇岗文化广场上“大家乐”舞台的建成,给热爱文艺的本地村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固定平台。早上,活跃在舞台上的是一些由中老年人组成的秧歌队、太极拳队和扇子舞队。到了晚上,年轻人就开始登台亮相,尽情展示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和舞蹈,热闹气氛曾令不少居住在罗湖和南山的居民慕名而来,并加入其中。同年,在皇岗幼儿园几位老师的发动下,皇岗首个有组织性“社区艺术团”成立。团员均由本村文艺爱好者组成,每隔两周她们都会在皇岗文化广场的“大家乐”舞台举办一场“皇岗欢乐夜”活动,节目大多以吹拉弹唱为主,活动费用大部分由皇岗股份公司出资,团员只需象征性地交一点点钱。这一模式一直持续到了2006年。由于“社区艺术团”里的几名骨干有的定居香港,有的生完小孩后将重心放在了家庭上,艺术团因此解散。日渐落寞 人气越来越低随着时间流逝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风靡一时的“大家乐”舞台模式遭遇了严峻的挑战。霓虹灯下的深圳夜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各式各样的主题酒吧、KTV、豪华影剧院,新形式的文化设施,不断满足着人们的需求。选择多了,品位高了,而“大家乐”舞台仍然延续着20年前的演出模式。在许多人看来,这个舞台已经不再是休闲的首选,它更像是老深圳的影子,保留了最初的那份简单与快乐。8月7日晚,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大家乐”舞台周末的自荐演出照常进行。台下来了十几个观众,都是附近的居民或打工者。有的拖着拖鞋,有的抱着孩子。开始时有人上去唱了两首歌。台下观众中,一个中年男子将脚随意搭在观众坐席中间的桌子上。一幅轻松惬意的场面。舞台音响师彭振坚依旧认真地捣鼓着他的音响。对于这份做了24年的工作,他依然热爱,“现在每个星期只有周末还有自荐演出,有时候是公众的自荐演出,如果遇到一些单位要在这里搞演出活动,场地就留给单位。”而一周大部分时间里,“大家乐”舞台是空置的。炎热的夏天,市民有了空调房中的电视机、互联网,有了环境舒适的电影院,在热浪滚滚下爬土坡看表演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彭振坚记忆里,如今的“大家乐”舞台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热闹起来,虽然场景无法和当年相比,但依旧是对这个舞台的坚守者的慰藉。自荐唱歌的表演完后,气氛有些冷落。活动中心的几个老师于是上台,或唱或跳,气氛热闹了些。台下只有十来个观众,但并没影响到老师们表演的热情。“大家乐的确是在没落。”谈起“大家乐”的故事来,眼中一直燃烧着热情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单协和说到大家乐的现状,神色也不免有些许的黯淡。而彭振坚,对大家乐的现实命运则选择了沉默,对于这些陪伴着“大家乐”走过了23年风风雨雨的人们来说,在见证了“大家乐”创造的种种奇迹后,更多时候不去过多地谈论“大家乐”的今天,已经成为彼此之间的默契。“现在是没什么人来了。”彭振坚的话语中有些落寞,“大家乐”火爆的时候,几乎每个月都有明星大腕到这里登台亮相。包括董文华、郭颂、戴军、江珊、王子鸣等全国著名歌星和著名演出团队都曾经到“大家乐”舞台上演出,但随着资金投入的捉襟见肘和大家乐舞台的人气衰落,如今,已经很少有能够叫得出名字的演员选择这里作为表演的舞台了。“广场越来越漂亮了,但这几年人气越来越弱了”。张敏恒一句感慨,真实反映了“大家乐”舞台模式的兴衰。2005年搭建在龙潭公园的“大家乐”舞台只坚持了一年,张敏恒对此颇感遗憾。“主要是时间没法控制。”张敏恒说,舞台搭建后并不像预期那样吸引一批各种年龄层尤其是青年歌唱爱好者参加,而是吸引了不少老年人。更主要的是,老年人都爱起早,大清早舞台上就会经常传来歌声,附近近5个小区的居民受不了了,不断投诉。最终,这个“大家乐”舞台被放弃了。形式单一 期待变身镜头回放到红荔路旁的“大家乐”舞台。在地铁工地隆隆的施工声中,这片荔枝公园旁的建筑却在日渐沉默,曾经热闹拥挤的天象馆、康乐馆等大家乐舞台周边的场馆,大部分场地已经改造成了乒乓球、羽毛球馆,不少窗户上直接贴着某某培训班招生的大标语,来这里的人群,除了一些向社会开放的体育活动场地吸引各种成年人外,只有在家长带领下来上培训班的孩子身上,还隐约能够看出“青少年活动中心”这一最初功能定位的影子。除此以外,即使是周末,这里也人迹稀少,在地王大厦周边鳞次栉比的水泥摩天建筑群中,逐渐被塞进一个角落,似乎正在被深圳人遗忘,更难以再走进深圳青少年群体关注的目光。在中心副主任单协和看来,随着最初“大家乐”舞台观众群主体的工厂区逐渐迁出特区,以打工群体为主要观众的“大家乐”舞台的受众群已经发生了变化,是“大家乐”舞台人气逐渐式微的一大客观原因。另一方面,和80年代中国人的文化娱乐精神生活可选择性的贫乏相比,时至今日,包括卡拉O K、网络、游戏等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形式纷纷成为普通市民触手可及的生活的一部分,而大家乐舞台,20多年来,甚至没有经历过一次完整规模的改造,“大家乐舞台的衰落,有它的必然性,但硬件环境跟不上,是最重要的一条。”另一方面,曾经风靡全城的移民文化和广场文化,由于仅仅采取自荐表演的方式,并且表演的节目大部分是唱歌、舞蹈,形式较为单一,在社会文化娱乐活动极大丰富的今天,这种简单的文化娱乐形式,也早已经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现实,“必须有让公众感兴趣的创新,才能让青少年愿意到这里来。仅仅重复过去的广场文化自娱自乐的模式,这条路肯定走不下去”。皇岗文化广场“大家乐”的转型比较成功,近年来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皇岗村暂住人口达到约6万人,而其户籍人口只有约3500人,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比例出现明显倒挂。为了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皇岗文化广场“大家乐”舞台的活动模式不得不就此做出适当改变,在原有的居民文化基础上,逐渐向周边的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延伸。除了文艺活动,还增设了放电影、讲座、读书月、展览等不同形式、更深层次的文化活动,“除了政府规定的活动之外,其它文化活动太多了,根本没办法固定下来,这个广场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气。”高英笑称,除了社区艺术节、社区运动会等活动,很多市区级的启动仪式都会选择在该广场举行。除了“大家乐”模式本身,另一方面,如何定位青少年活动中心,也是最近几年“大家乐”发展中的困惑。2003年,青少年活动中心在改制中被划为自负盈亏的市场化单位,对于一个以公益文化为主体的单位来说,还没有意识到市场竞争是怎么一回事,就需要去独自面对市场。这一时段,也正是“大家乐”传统模式遭遇文化发展挑战的时期,愿意花钱到这里唱上一两首歌的人少了,更多的人选择了去K TV,有的甚至在自己家里就可以满足自己的表演欲望。多重重击下,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始连年亏损,更加无力进行整体硬件改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