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我的教学观.doc_第1页
晒晒我的教学观.doc_第2页
晒晒我的教学观.doc_第3页
晒晒我的教学观.doc_第4页
晒晒我的教学观.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教学观与学生观 2007-11-23 14:51:00 | By: 含笑儿 1、学生是有学习能力的个体。所以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一部分错误能够进行自行纠错(这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要求)。教师需要集体订正的是普遍性的理解有误或困难的题目。所以学生作业中出现一些错误,我总会让他们先自行纠错,不懂再问。2、学生是有思维能动性的个体。我的课堂应尽量避免陷入细嚼慢咽般的喂养式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的思维有一定质与量保证,否则就脱离了数学课的本质。问题情境的提出,总会让一些学生感到有难度,促使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这不好吗?我认为,这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学任务的达成不是靠讲解知识点的完整度来保证,反倒应是看不见的思维的流动的质来标志。包括当天的作业,也应该尽量避免讲什么题目,练什么题目,最起码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式训练,因为数学的本质应该是思维的训练。它不同于其他科目。有其自身的特点。3、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对学生没有必要的分析研究,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课堂教学确实应该追求“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的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进行精益求精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应该重点研讨的。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具有探究精神,教师更应该身先垂范。于是高效的课堂教学的标志就不再是教师是否上了新课,让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有收获,那就是成功的课堂了。4、学生是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个体。教师没有办法改变学生的想法,但可以用自身的人生观与行为去影响学生,让他们能够有所思考,有所模仿,有所收获。比如教师一向认为学生成绩提高维有苦教才行,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只会使苦力,蛮力。到了高中段的学习怎会不失去潜力?!相反,教师多钻研多反思自身的教学策略,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与方法,让学生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学习效率的提高,那么学生也会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调整。5、相信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保证。我不能保证非常而且平均地爱每个学生,但作为师者最起码的爱生之念肯定是有过之而不及的。尊重他们!把他们当孩子,把他们当学生,把他们当朋友。让他们当有自尊的人,能积极进取的人!这是我最基本的爱生原则。相信他们有巨大的潜力,一定学好各门功课,这是我的第二个爱生原则。事实上,确确实实有好几次,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能了。有时候,上课中忽略讲解的某些个知识点,学生主动去钻研,而且不比老师所讲的肤浅,让我感觉到他们巨大的学习能量的涌动。只是我或者是我们学校,还没有找到突破口,让他们的潜能喷薄而出。6、提高自身课堂的有效性,让自己的课“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才对得起那些闪着智慧之灵气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的学生们。我爱他们。我的教学观(2010-01-15 17:55:23)转载标签: 杂谈 什么是教学?“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活动。”这是传统的教学观。他强调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凸显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于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宰者。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学生完全成为了盛装知识的容器、没有自我的机器,教学活动变成了由教师操纵的“单边活动”,学生的主体性、生命力遭受严重的遏制。同时,教师也是受害者。由于教学变得越来越机械,越来越没有色彩,所以教师越来越没有兴趣,越来越缺少热情,越来越难以实现专业化发展,于是逐步走向了平庸。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我们对教学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学生没有得到发展,教师同样没有得到发展。所以,教学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在教学过程的要求上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化学教学上,教师应该以新的教学观念为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的语文教学观广西融安县板榄中学戴宗彦 欲说我的语文教学观,先得从做学生时我对语文的感受谈起。 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每次语数考试,我都拿到满分。期末一领完手册,自豪的爷爷都会带着欢蹦乱跳的我到商店去买奖品。可上三年级后,我的语文成绩开始飘浮不定,究其原因,全是因为有了作文,而老师又从未做过任何辅导。于是,我开始由怕作文到怕语文。直到小学升初中考试的前两天,语文老师在黑板上抄了两篇作文让我们背。从那时开始,我学会了“花儿向我们点头,小草向我们招手”这个句子。念中学后,老师换了,但做法依然未变,我从同是中学语文老师的爸爸那得到一些作文周刊,于是唯一的作文技巧就是东拼西凑。凑得好时,能捞个八九十分;如“剪切复制”不当,就只能拿到基础知识分六七十分了。那时候,我更讨厌语文了。进了师范,我庆幸自己有个学识渊博、声望较高的文选老师,他的教学方法对于今天来说都还不算落后,但他当时一定万万没想到,他那一套先进的教法仅适于他那几个能说会写的得意门徒!多数同学都与我一样,昏昏愕愕地过了四年。直到现在,我都是谈“写”色变!记得刚毕业时,我一直在祈祷:千万别让我当语文老师!可现实偏偏捉弄了我,让我教了十六年的语文。 所以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我的语文教学观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现行小学语文教学的五大板块中,无论哪个板块,课标都强调:要重视兴趣的培养,重视动机的激发。诚然,学习是艰苦的,但同时也蕴藏着无穷的乐趣。片面强调苦学,是曲解苦学。学习当然要吃苦,如果怕吃苦,贪安逸,不下功夫,是学不会的;但吃苦要吃得是地方,下功夫,要下在点子上。把学习当做是不得不应付的差事,被动地学就苦不堪言;学得主动则苦中有乐,其乐无穷。掌握前人积聚的知识财富,需要记忆,更需要心领神会,一味地强制和灌输只能使学生厌倦学习,扼杀他们求知的积极性。而目前在我们这种山高皇帝远的落后地区,强制和灌输之风还是盛行的。 在激发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之后,关键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课标与大纲的本质区别之一就是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旨地让学生在经历过程中掌握方法,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就阐明了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教学生学,教得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小到组词造句写作文的方法,大到读书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因此,我平时的教学,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力争使孩子们能够一课一得,能够举一反三,让他们掌握开启知识大门的万能钥匙,避免重蹈我当年的覆辙。 再次是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教学,顾名思义,应当是教和学两方面的双边活动。教和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谁也不可偏废。学是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什么,怎样教,都要从学的实际出发,这不正是今天所提倡的“以学定教”的思想吗?不正是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吗?总之,学生学得主动,才能举一反三;否则,单有教师的积极性,学生处于应付的、被动的抑制状态,教学必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回想我的师范学习生涯,不是最好的证明吗? 第四,语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某位哲人说过:“人是习惯的奴隶。”英国作家萨克雷甚至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可见,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教师可以一劳永逸,学生也必定终身受益。基于此,我平时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较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学会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孩子们读有所思,读有所悟,即常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存在什么疑惑,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我班有一位所谓的“学困生”,数学老师特别讨厌他,因为每次作业他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掌握不住。可学语文时,他都能按我的要求去做,特别是学写批注。后来有好几次,他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同学们都怀疑他是抄工具书的。事后经过调查核实,他哪有什么相关工具书呀,只不过是日积月累后,他的分析和感悟能力越来越强了而已。这也足以证明“爱其师而信其道”! 最后,我认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还呼唤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培训期间黄亢美老师一再告诫我们的。大文豪苏轼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都感叹名师们的课精彩,这何尝不是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呢!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我认为: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教孩子一天,想孩子一生。因为现代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而一个孩子仅有 一次学习黄金期,孩子输不起,家庭更输不起!为师者,可谓责任重于泰山!主管教学者,更是责无旁贷,更应率先垂范。我相信,只要我们有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只要我们能身体力行,又何愁教不好语文?学生又何畏语文?我的语文教学观 增村学校 梁艳平在现代社会里,物质生产的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了,甚至还扭曲的发展了。我想,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当承担这个责任。一个人为什么而接受教育?这个问题太大。但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宣扬什么,却必须明确,尽管在这个问题上是见仁见智。我时常在思考这个本体性的问题,谈不上什么观点,只是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记录如下。一、关于语文本义的思考现代汉语词典将语文定义为“语言和文学”。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对于这四项基本功的重要性每一位语文教师认识得都很充分,不需我再多言。我只是想谈一谈语文的另一半文学。当然,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符合语言规则的,都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典范。但是如果教师仅仅将其作为学习语言的工具,那么就是对文化的浪费,思想的漠视。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她表现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理解、对情感的思辨和对真、善、美的感悟;她是思想的宝库、理想的源头,更是现实的写照,未来的指导。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应试教育只重视对现实功利的趋近,从而忽略了对“道”的体悟,从而导致了如今意识形态的混乱,谁之过也?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正常的人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性,发展人的潜能,从而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是通过学习,了解自我,发展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之境。语文教学应当之无愧的扛起这面旗帜文化的旗帜,以道为本,以人为本,以文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二、教书育人?这实际上涉及到“教师观”这一问题。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要突破自然人与其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牺牲自然之我,成就社会之我。教师因其工作的特殊性,不能等同于一般工作人员。作为人类文明的主动传播者,其工作对象是一群个性各异、具可塑性、有鉴别力的活生生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就是人类文明的形象大使,就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他的思想意识,他的学识风范,他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应符合“圣贤”的规范。所以教师的社会属性要多于自然属性。教师角色的社会化、公众化,必然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将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进行到底。说到教师的社会角色,一般有两种称谓,一曰教书匠,二曰教育工作者。别看这只是一种职业的两种称谓,其中有着很大的差异。做教书匠就是以教书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把教学工作作为一种手艺,作为换取报酬的等价物,那么他在工作中必然以追求利益为目标,从而缺乏主动性,以工作为任务,被动接受,勉力而为。而教育工作者却把教育工作作为一种事业,正因为有了做事业的大抱负,才会有育栋梁的勤耕耘呢,才会一心扑在党的教育事业上。有事业心,才会敬业,才会奉献,才不会言少钱,才不会沦为金钱的奴隶。三、积累、消化、创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就是一个积累。不是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说吗?这恐怕也是天下学文之人向往的最高境界吧!古之学者,无不博览群书,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诸子百家无所不晓,凭什么?积累使然!杜甫有读破万卷书之决心,孔子有“韦编三绝”之耐心,李白有铁棒磨成针之恒心。日积月累,成就了他们万世之美名,千古之佳话。古人背书,背出了唐诗宋词之无限风光,背出了唐宋八大家,背出了四大名著,所以说积累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厚积薄发,说的就是消化和创新吧!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积累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达到一定的度,就会发生质变,从而创造出新的东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哪儿来?当然要靠平时积累,水满则溢,意足则淌,“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说积累达到了一定的量,就能融会贯通,恍然大悟,由积累到消化到创新就此实现。四、爱为起点,亦为终点现代著名教育家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