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远比记忆重要.doc_第1页
创意远比记忆重要.doc_第2页
创意远比记忆重要.doc_第3页
创意远比记忆重要.doc_第4页
创意远比记忆重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意远比记忆重要 许锡良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重要的是见识而不是知识,说明一个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对个人素质要求上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更是对现代社会的教师的要求。知识的问题在古代的传统农业社会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时知识信息少,专业水平低,管理也是按照传统习俗而进行,知识主要靠老师的传习,一旦忘记无处可寻。但是,现代社会则不同,知识信息的问题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寻找与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才是更为重要的东西。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就一个人的素质来说,创意也远比记忆重要。现在是互联网世界,有人统计过,仅网络上公布的知识就足够造出原子弹。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信息传播速度是按照光速进行的,而且还根据传递的人数增加,成几何级数增加。面对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人们极需要在这样的海洋中学会游泳的本领,在知识信息海洋中游泳的本领就是创意、创造的能力。一个人有没有创意、创造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他是否具有问题意识。问题是一个人通过他的逻辑推理、经验常识与敏锐的直觉发现事物的价值与事件隐藏的因素的能力。有问题意识的人,一定是批判能力强的人。许多人面对两个互相矛盾的东西而熟视无睹,怎么都可以。听什么话都似乎觉得有道理,毫无主见。这样的人不可能会有创意、创造能力。第二,他是否具备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信息的能力。这里还需要有一点技术。比如,专业知识的寻找是需要一些技能的。在语言上,如果要找到不同国家的信息,那么精通这个国家的语言是很重要的。要上互联网寻找信息,那么,会使用计算机,懂得起码的电脑与互联网知识是很重要的。过去人们解决知识问题主要是靠图书馆、实验室与实地调查以及分析推理研究,现在还增加了互联网这个无所不包的新传媒工具。第三,知识信息只有在自己富有灵感、想像力与主见的时候,才会有用处。一些教师总是喜欢问我,怎么才能够找到有用的知识。这个提问其实是错误的,知识的有用无用不完全在于知识本身,更多的时候是在于运用知识的人自己有无主见,有无需要解决的问题。任何材料只有在设计图纸的时候,才会有用处。同样,任何知识,只有在有相应的问题需要解释与解决的时候才会有价值。散乱的钢筋、水泥、砖石等建筑材料构不成用处。仅仅堆积材料不能够建成房屋,同样,仅仅积攒知识也做不成学问。第四,强烈的自主意识与自觉意识。对于一件事情,你有什么见解,有什么主意。也就是英语里常常喜欢说的“idea”,也就是创意、思想点子,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不断涌现灵光闪现的想法,那么他就是有创意的人。有了想法,设想,再去寻找材料证明或者解决,这是创造的前提。拥有创意,还要学会聚焦。聚焦这个英语单词叫“focus”,人处于聚焦状态的时候,就是专注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在欧美教育里是非常在意的一种学习状态。人若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长期痴迷,长期聚焦,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知识广博的负面效应常常就是过于散乱。传统的教育常常是将人淹没在对知识的记忆与背诵的繁重劳力中,而现代社会则要求,人必须作为主体人,学会在知识的海洋中游泳。无论知识的海洋有多么宽阔,你必须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因此,现代教育要求必须解放人的思想,解放人的手脚。中国的应试教育将孩子培养成了什么样的人呢?常常是身体没有足够的营养保障,运动与睡眠严重不足。特别是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一点到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最明显了,他们在填志愿的时候常常喜欢问:现在什么专业好就业,前景看好?一副随时随地准备接受祖国挑选的姿态。而不是自己问一下自己:我喜欢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一定要做成什么?我将来准备过怎样的生活?这些学生长期被浸染在分数中与升学率的追求中,只论分数,而看不到这个世界上的其他更为珍贵的东西,也体验不到世界的奥秘与人生的乐趣。过去,我们喜欢说,服从祖国的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其实祖国没有自己的需要,只有居住在这个国家的人自己才会有需要。因此,每个人在寻找自己的职业的时候,要有自己的主见,明白自己的兴趣、特长与需要是什么。将自己铸造成器,国家、社会与他人自然因此受益。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见,遇到什么做什么,即所谓干一行爱一行,终究不会有什么成就。为什么?因为他完全失去了自我。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寻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地。中国的传统教育就是扼杀人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的教育。现在还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里流行背诵儒家经书的教法,实乃祸国殃民、摧残儿童的蠢行。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背诵的那点东西不但难懂,而且于儿童无益。背诵本身在这个时代实在没有必要,更何况背诵的东西对儿童来说是非常艰涩隐晦难懂的东西。如果经书上有什么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去继承,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文转告孩子,如果孩子有了解的欲望,完全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者上图书馆查阅。传统经书动辄表明要让孩子学会做人。其实做人的道理,更需要在现实与游戏中学会与他人相处。空洞的道理是不适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的,必须在做中学,必须在切身的体验中去领悟。现在社会要求会用远比会背重要。人类大脑的记忆功能因为电脑的出现,互联网的出现,而逐渐居于非常次要的地位。就像人类现在普遍使用电脑打字,而传统的书法的重要性就大为降低一样。过去,记不住某个知识点可能会误了大事,但是,现在一个手机都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一部手机可以有上千个电话号码,还可以在手机里建成自己的图书馆,甚至可以上网阅读,知识信息无限量。真要是用到某个东西,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记住完全没有必要了。会不会查阅,会不会运用,自己有没有创意,这些才是最为重要的。对于孩子来说,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像力、惊奇感与求知欲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品质。这只有在孩子身心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够得到有效保护。记忆只有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在有浓厚兴趣的地方才能够得以长久保持,并且那种记忆是具有活性的,所记住的知识能够派上用场的。考试的知识为什么大多三天之后就忘记了?就是因为,那些知识是死知识,只是建立在记忆层面,是为考试而呈现的伪知识。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人们常常追求背诵与记忆的效果。那种学到多少东西主要靠能否背诵出来来检验的传统教育,就是这种为应付考试而得出来的。美国的幼儿园、中小学几乎不要求学生背诵任何材料,在幼儿园阶段甚至不要求识字,只要求在游戏玩耍中学习。不是强化记忆,而是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这是非常明智的教育。因为孩子有好奇心,就会有学习的欲望,并且好奇心保留多久,学习的欲望就保留多久,教是为了不教的奥妙其实也是在这里。传统教育下,许多学生一经离开学校,就不知道怎样去寻找自己喜欢看的书,不知道学习新东西,处处学得被动,就是因为他们的好奇心与兴趣点都被强化的考试扼杀了。因此,强化训练,强迫背诵,考试检验,是孩子厌恶学习,厌恶课堂,厌恶学校,厌恶教师的根源。有人以为孩子天生喜欢背诵与记忆,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其实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成年人来说,背诵与记忆都是负担,特别是在毫无兴趣而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的情况下,更是沉重的负担。学习负担过重多半是因为在短时间里要求强化记忆背诵的东西太多,消化不良,体会不深的结果。记忆的好坏,除了与个人的大脑品质有关外,更与人的兴趣爱好有关。有兴趣的东西,体验深刻的东西,自然就记住了。知识只有在运用过程中被记住了才是终身的。记忆不是学习的核心,而只是学习的附带产品,只有运用与创造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