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工程造价成本控制.doc_第1页
加强工程造价成本控制.doc_第2页
加强工程造价成本控制.doc_第3页
加强工程造价成本控制.doc_第4页
加强工程造价成本控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 业 论文 论文题目 重读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 以马原、苏童、余华、孙甘露为例 系 (部) 中文系 专 业 汉语 班 级 汉语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张松青 职 称 副教授 2008 年 4 月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系 (部) 中文系 专业名称 汉语 年 级 05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 张松青 填表时间:2007年 12月30日拟选题目重读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以马原、苏童、余华、孙甘露为例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先锋小说是考察新时期小说无法绕开的一个文学潮流。先锋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文坛的出现,以其小说文本实验展现了与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另一种形态。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以更客观更宽容的心态去重新审视先锋小说的成就与局限。文献综述(对已有相关代表性研究成果的综合介绍与评价)八十年代先锋小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这些作家致力于小说文体的探索与创新,往往使其作品题旨模糊、多义而力避单向和明确 ;情节淡化、破碎而无视完整和集中;语言组合多变而破坏约定俗成的规范。他们或渗透现代哲学意识,或创造神话色彩,或突出荒诞品格,或虚拟复杂意像,明显表现出先锋小说超凡脱俗的审美追求。比较代表的论文及专著有:刘保昌的小说文体:在1985年及其以后、张法的何以获得先锋先锋小说的文化解说、吴义勤的秩序的“他者”,张新颖:重返80年代:当代先锋小说和文学的青春、谢有顺的先锋就是自由、洪治纲守望先锋等等。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先锋小说从其在中国文坛出现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人们对那些实验文本的看法历来也褒贬不一。它们究竟给中国文坛带来了哪些影响,二十多年了究竟沉淀下来了什么。本文以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马原、苏童、余华、孙甘露为例来重新审视那些小说文本,重新审视先锋小说的成就与局限。笔者首先在大一、大二期间阅读了那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前后至九十年代初的小说文本,在写论文前,笔者搜集和参阅了很多关于先锋小说方面的论文,为写好论文做了充分的准备。研究进程安排2007年12月2008年3月前,搜集和参阅关于先锋小说方面的论文及专著。2008年4月初,写成初稿。2008年4月中旬,修改,定稿。主要参阅文献:1、马原:1980年代的舞蹈,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2、苏童:苏童文集世界两侧,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3、张新颖:重返80年代:当代先锋小说和文学的青春,南方文坛,2004年第2期。4、陈晓明:表象的焦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94页。5、陈晓明:跋-孙甘露:绝对的写作,访问梦境,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6、吴义勤:秩序的“他者”,南方文坛,2005年第6期。7、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8、刘保昌:小说文体:在1985年及其以后,求是学刊,1998年第6期。9、张法:何以获得先锋先锋小说的文化解说,求是学刊,1998年第1期。10、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11、洪治纲:守望先锋,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9月。其它说明:指导教师是否同意开题同意开题签名:年 月 日指导过程记录(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签名)2007年12月30日至2008年01月10日 指导开题2008年01月10日至2008年03月20日 论文初步构成2008年03月20日至2008年04月18日 论文初稿完成2008年04月10日至2008年04月18日 论文再稿审定2008年04月18日至2008年04月30日 论文定稿签名:年 月 日系(部)教学负责人签署签名:年 月 日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题目:重读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以马原、苏童、余华、孙甘露为例 学生姓名: 专业: 汉语 学号: 内容摘要:先锋小说是考察新时期小说无法绕开的一个文学潮流。先锋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文坛的出现,以其小说文本实验展现了与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另一种形态。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以更客观更宽容的心态去重新审视先锋小说的成就与局限。主要任务: 查阅资料 拟订题目 构思论文提纲 着手书写论文 修改论文 定稿需提交的文档: 1毕业论文任务书 2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毕业论文正文 4论文指导记录 5 电子文档 发出任务书日期:2007年12月30日 完成日期:2008年5月1日指导教师: 张松青 系主任: 刘钦荣 郑州师专毕业论文指导记录专业:汉语 毕业届别:2008届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张松青职称副教授毕业论文题目 重读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以马原、苏童、余华、孙甘露为例 日 期指导内容存在问题教师、学生签字20071230论文动员与指导老师见面 20080105确定论文方向 20080125拟定题目题目稍模糊 20080204收集资料个别资料欠缺 20080214拟定提纲第一层少总结 20080224起草论文过渡不太自然 20080305修改一稿个别语句不当 20080315修改二稿小标题应明确 20080325修改三稿格式有不当 20080405定稿 20080425总结有关事项 编号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 业 论文 论文题目 重读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 以马原、苏童、余华、孙甘露为例 系 (部) 中文系 专 业 汉语 班 级 汉语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张松青 职 称 副教授 2008 年 4 月目 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一)马原:在小说叙事、小说观念上的探索(3)(二)苏童:一种生活状态“逃亡”(4)(三)余华:非主观化的视角,人性恶(5)(四)孙甘露:小说文本语言实验的极致(5)注释 (6)致谢 (6)参考文献 (7)重读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以马原、苏童、余华、孙甘露为例摘要:先锋小说是考察新时期小说无法绕开的一个文学潮流。先锋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文坛的出现,以其小说文本实验展现了与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另一种形态。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以更客观更宽容的心态去审视先锋小说的成就与局限。关键词:先锋小说 成就 局限Stress 80s cutting edge novels- - Take Ma Yuan, Su Tong, Yuhua, the grandson manna as the exampleAbstract The cutting edge novel inspects a literature tidal current which the new time novel is unable to go round.The cutting edge novel in 1980s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arena appearance, hasunfolded and the realism novel different another kind of shape by its novel text experiment.Inmore than 20 year after today, we carefully examine the cutting edge novel by a more objective more tolerant point of view the achievement and the limitation.Key word: Cutting edge novel achievement limitation重读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以马原、苏童、余华、孙甘露为例“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 上面的引文是马原的小说虚构开篇的第一句话。这个句式成了当代文学最为影响深远的一个经典句式。如今,我们能在当下的一些小说中感受到先锋小说派特有的言说风格。先锋小说,是考察新时期小说无法绕开的一个文学潮流。“像苏童、像余华这样的作家,在八十年代人们是根据那个时代主导的社会潮流所形成的文化标准、文学标准来判断他们,而在今天人们在判断文学的时候,是根据他们、根据莫言、张炜张承志史铁生、韩少功、王安忆,这样一部分人形成的文学标准、习惯审美经验来判断其他人。”在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马原苏童孙甘露他们在那个时代所展现的令人惊诧的文本,在今天都已经演化为常识,成为我们日常写作中常见到的东西。在今天,我们似乎不应该再为先锋派文学模仿西方作家“伪现代派”之类的争论而争执。我赞成那种观点,先锋文学,先锋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文坛的出现,它究竟给汉语言文字写作带来了什么,以及这个文学潮流的局限。回顾五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道路,在“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下中国式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道路一直是文坛的主流,当然我们在批评它模式化的同时,也不能否定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性格在当时产生的积极功效。一个时代有其一个时代的文学,我们今天的人不能站在今天的高度肆意臧否。重要的不是作品解释的年代,而是解释作品的年代,以及隐匿在背后的思维模式。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当“伤痕文学”、“改革文学”风头正劲的时候,另一种文学在潜滋暗长,占据主流话语权的现实主义文学受到了一次强烈的冲击,先锋小说的出现便是对此的一种冲击。宏大叙事、揭示历史的真实性、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批判现实等等这些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而拒绝宏大叙事、强调历史的虚构性、解构人物形象,甚至有些文学作品中根本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关于现实的态度也模棱两可; 现实主义重视地是意义,先锋小说重视地则是文本,甚至是语言。总之,先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的文学形态。下面本文将以马原、苏童、孙甘露为例,阐述先锋小说的成就与局限。马原:在小说叙事、小说观念上的探索和革新1984年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发表,该篇小说“首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1985年他的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发表。也就是这两部小说,马原小说的形式感、叙事方式、语言形式在那时的文学界令人们耳目一新。马原以他的文本让人们重新重视小说的“怎么写”问题。他的作品在形式上做了认真的尝试,吸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特别是结构主义的影响,他把故事结构分解重组,时空关系不断跳跃,背景氛围有意抽空,造成阅读的陌生化,这些都显示着小说观念的根本变化。马原小说的叙事方式叫做“元小说”。“元小说”就是“关于小说的小说”,就是说在小说文本中讨论小说创作的小说。这种叙事者的突出又进一步地表现为叙述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不断打断插叙进来。马原在虚构中把故事讲得真实生动,如在眼前。临近高潮时,却突然插进一节,第十九节:“读者朋友,在讲完这个悲惨的故事之前,我得说下面的结尾是杜撰的。我像许多讲故事的人一样,生怕你们中间一些人认起真。”在这一节中,他又告诉读者整个故事的来源:他老婆给他转述了麻风病医生讲的故事,他读了两本外国人写的关于麻风病人的书,他到过西藏,一次乘车路过一个麻风病村总之,故事只是故事。这种叙事者突出的手法,在马原这类作品中,无论是开头提醒,中间再一次或多次提醒,还是外在于故事的,只相当于在阅览室的门、听评书的茶馆的门这类物质的提醒装置之外,再在文本中加上一道报警器,在谆谆警醒之后,故事又以自身的完整性讲下去。当读者按照以往的阅读经验来努力“结构”人物和故事之间的因果链条且不得其解时,马原却已经消解了小说叙事的因果联系,回到叙事者本身原有的状态。因此,可以说,马原以他的一系列文本,对传统的小说写作、观念以及叙事模式,消解故事情节的因果联系,使小说写作回归于具有原生性质的显示状态本身。苏童:一种生活状态“逃亡”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在收获1987年第5期的发表,使苏童成为先锋派。作为先锋作家,苏童的文本实验和操作更令人着迷,小说中叙事者具有“多功能性”他的小说通篇用第一人称“我”,给人一种直接切入感。这个“我”是一个与作家本我脱离了的叙述者,在对作者的背叛中“我”获得了一个纵横驰骋的广阔空间。在1934年的逃亡中,作者这样提醒读者:“你们是我的好朋友,我告诉你们了,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我不叫苏童。” 这里与马原的“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当然,信不信由你们,打猎的故事是不能要人强信的。”是多么地相像。1934年的逃亡是确定苏童成为先锋派的标志,但是依然还可以看到模仿的痕迹,而接下来的罂粟之家则更感到苏童先锋性的完善。它“真正显示了苏童的风格,这个家族颓败的故事内涵相当丰富:历史与生殖,压迫与报复,血型与阶级,革命与宿命”。这都是先锋文学惯于表现的题材。余华:非主观化的视角,人性恶。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现实一种等等文本,不仅在叙事方式上让人耳目一新,而且以非主观化的视角描述暴力与死亡,深刻地揭示出人性丑恶的一面,以及现实存在的残酷本相。四月三日事件叙述了一个男孩在生存忧虑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幻觉。使人震惊的是这些幻觉竟然一步步被现实事件所证实,最终导致主人公在生日来临之际不得不逃离现实。在余华的意识中,现实与幻觉互为验证,表现为互为因果的双向关系。世事如烟的叙述方式为读者提供解读小说的纯客观化视角,从而直面充满血腥气味的残酷现象以及隐匿在人性角落深处异常阴暗的东西。作家把所有人物用交错的时空方式组合起来,经由叙述者的幻觉和想象,使他们互相纠缠于神秘的宿命感之中,从而形成某种命运的因果链接,在人物符号化的排列对阵中,一系列非常偶然的事件导致了必然的结局。所有人物共同面对的死亡归宿。总体看来,余华的早期写作以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于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震撼。孙甘露:小说文本语言实验的极致孙甘露的小说信使之函、访问梦境、我是少年酒坛子、请女人猜谜、等篇,在现在看来,依然是属于最具语言形式的先锋性文本。孙甘露所进行的探索主要在他试图颠覆所有强加于小说的形式规范,特别是对叙事话语的实验,使他的写作变成“反小说”。的修辞游戏。信使之函由50多个“信是”的判断句式构成叙述的纲领,然后再分别摘录一段作为“信使之函”即信使所送的信中的片段,再加上叙述者华彩流溢的描写和信马由缰的议论,使得小说的语言形式明显斩断了正常的理性之维,却经由一系列奇妙的排列组合而充满了诗意。他对小说语言近乎痴迷般的诗性探索,以及对幻视幻听的刻意追求,使其作品宛如朦胧恍惚的梦与诗的艺术结晶。孙甘露的小说语言实验,从表面上看显得莫名其妙,甚至混乱不堪,然而它们在组合过程中却达到了类同超现实主义拼贴画的艺术效果,从中凸现出作家与众不同的语言美学追求。“孙甘露的写作像是一次盲目的冒险或永无归期的流放,那个幻想主体叙述主体迷失于语词滑行的空间。当然,这里并非仅仅是一个语词话型的空间,它不仅仅颠覆了我们写作的那些陈规旧序,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特殊洞察,那些形而上的谬论,充满末世学的理解,那些关于时间/空间,瞬间/永恒,存在/不在,主体/幻想,欲望/匮乏等等对立项的思考,依照主体的情感深化和形而上的存在体验转变为语式的构造。” 当然在先锋小说概念里包括的代表作家大体有较早的马原,洪峰和稍后的余华、格非、孙甘露、苏童等。先锋小说的发展和先锋产生的过程中,伴随着人们的抵触和和接纳,在抵触和接纳的过程中,先锋小说便拥有了自身的意义。先锋小说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展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形态。不仅颠覆了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的“载道”传统而且对于整个文学史的发展方向都具有无以替代的启示价值。“先锋作家的关于文学是语言学和文学是主观想象的产物这两个命题的强调都是对于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的传统认识论模式的致命打击。”先锋小说充分展示了汉语小说写作的丰富可能性。先锋小说以其文本创作中运用的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义等文艺思潮手法的运用,对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流创作道路。先锋小说的出现对那个时代的批评家也是一个警醒,原来老套的批评方法,在先锋小说面前似乎都不管用了,促使批评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注释:、马原:1980年代的舞蹈,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张新颖:重返80年代:先锋小说和文学的青春,南方文坛,2004年第2期。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苏童:苏童文集世界两侧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9月第一版。陈晓明:表意的焦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94页。陈晓明:跋-孙甘露:绝对的写作,访问梦境,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吴义勤:秩序的“他者”,南方文坛,2005年第6期。 致谢: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张松青老师和好朋友悉心的指导和帮助,在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