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六法”之“气韵生动” 摘 要:中?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传统文化的艺木结晶,其中蕴含着中?肴嗣竦慕艹鲋腔酆屠投?成果。“气韵生动”是古今以来中?牖?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中?肜?史传统文化以及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中?氪?统历史文化艺木的核心和灵魂,着重强调绘画艺木要有元气流畅、生生不息天地万物的韵律和节奏,形成中?攵捞氐纳竺捞卣鳌缓铡傲?法”,千古流传,其价值中心所在是冠于“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本文通过对历代“气”、“韵”和“气韵”意义的疏释,以及“气韵”与“生动”关系的考查,对“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作进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六法;气韵;气韵与生动 中国绘画“六法”艺术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代南朝时期,在著名画家谢赫所撰写的古画品录中首次提出,它是继顾恺之的“迁想妙得”论后的重要绘画理论,它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人物绘画创作以及品评的方式,在这本书中,“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标准且最高标准来约束绘画行为。 谢赫说:“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在“六法”中,“气韵生动”居于首位,这意味着“气韵”一法最为重要,它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的精神。 “气韵”本来是一个词,但它原来有两个意义。古人对其分的很清楚,如: 荆浩笔法记中的“六要”:“一曰气,二曰韵。”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中评张?b的画:“气韵双高。” 夏文彦图绘宝鉴中叙述“六要”:“气韵兼力,格制俱老。” 最早使用“气”这一概念的要数魏文帝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到“文以气为主” 。之后“气”就被广泛应用与文学艺术中。当然,这里的“气”与“六法” 中的“气”有着明显的外在区别,但它们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共性。 “六法”中“气韵”的“气”源于当时玄学风气下的人伦鉴识。在人伦鉴识中,气常和风、骨联系在一起,它们时常是同义。如: 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1 在这里风就指气。 颜氏家训?文章云:“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气调为筋骨。”,在这里以气来喻骨。 在玄学风气下的人伦鉴识中,又常以气、风、骨来论人。如世说新语中: 赏誉注引王澄别传:“澄风韵迈达,志气不群。” 识鉴注引王彬别传:“彬爽气出侪类,有雅正之韵。”2 此外,南史?蔡撙传:“撙风骨鲠正,气调英嶷,当朝无所屈让。” 这些以气、风、骨来论人,大都是形容一个人有力强健的骨骼而形成的具有清刚之美的形体,以及和这种形体所相应的精神、性格、情调的显露。 而最早使用“韵”这个字是在音乐中,蔡邕在他的琴赋中云:“繁弦既抑,雅韵乃扬。”3,这应该是最早的韵字,它指的是声音中一种和谐的味道。 这与“六法”中的“韵”都没有直接关系。谢赫“六法”中所说的“韵”和“气”一样都是魏晋玄学风气下的人伦鉴识的概念。“韵味”在这风气下,指人体所流露出的风姿。这在世说新语和其注引中可见。如: 品藻:“冀州刺使杨淮二子乔与髦,?Q(裴?Q)性弘方,爱乔之有高韵。谓淮(杨淮)曰:乔当及卿,髦小减也。广(乐广)性清淳,爱髦之有神检。论者评之,以为乔虽高韵而检不匝。” 言语注引高坐别传:“和尚天姿高朗,风韵遒迈性高简,不学晋语。”4 赏誉注引晋阳秋:“充(何充)思韵淹济,有文章才情。”5 由此可知,“韵”可感受而无法触及,它指的是一个人形体中所显露出的神态、风姿、气质的美感。具体说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个性情调、体态风貌所显露的美。 这不仅在世说新语中可见,在其他书中也有: 晋书?桓石秀传:“风韵秀彻。” 晋书?郗鉴传:“彦辅道韵平淡,体识冲粹。” 南史?柳?创?:“?捶峭椒缭锨逅?,亦属文遒丽。”6 南史?孔?传:“?风韵清疏。” 梁书?陆杲传:“舅张融有高名。杲风韵举动,颇类于融。”7 这里的“韵”亦是指一个人的形体中显现出的清远、高雅、放旷等某种情调美和令人敬慕的气度。 “韵”还可以指人的品质、行为的高尚、清雅、通达、放旷、气派等意思。这在世说新语和当时的文献中也时常见到。 简言之,“韵”本是魏晋玄学风气下品藻人物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的形体(包括面容)所显露的神态、风姿、仪致、气质等精神状态的美。而绘画中讲求的韵,是指画面上的人物不仅要画出人的形体,更重要的是要画出人的形体中所显露出的某种精神状态的美。 凡论气,一般都是以气为基调,伴有一定的韵,不然,无韵之死气亦曰“无气”。而韵亦如此,凡韵,必有一定的气为基础,否则亦无韵可言。绘画中也是这样,谢赫在“六法”中将“气”和“韵”合为一词曰“气韵”是非常完美的说法,它所包含的意义十分正确,毫无偏颇。 明白了“气”和“韵”的单义,再来理解“气韵”的合义,就很容易明白了。概括说来,“六法”中的“气韵”指的是人的精神状态,人的形体中所流露出的一种风度仪姿,它是一种感受,而不是具体指陈。“气”代表一种阳刚之美,而“韵”代表一种阴柔之美,两者结合代表了两种极致美的统一。 在谢赫那个时代,绘画主要是以人物为主,因此,“六法”主要针对的是人物画。其中的“气韵”也主要讲的是人物的精神状态。而后,随着绘画的发展,“气韵”扩大到花鸟、走兽、山水等各种绘画对象中。 五代荆浩,第一个把“气”和“韵”用于山水画中。他在笔法记中提出“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这里所讲的“气”和“韵”和谢赫“六法”中提到的“气韵”本义完全相同,都作“神”解。而荆浩之后,“气韵”多指“笔墨”。人们大都在笔上论气,在墨上论韵。 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这就是以笔论气。 王维、张?b在山水中始用破墨,荆浩称王维:“笔墨宛丽,气韵高清。”8,称张?b:“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此处虽笔墨并称,但其重点在墨,因此,这可算是以墨论韵的开端。 而由墨见韵,又常以淡墨为主。 清代笪重光画筌中说:“皴未足重染以发其华。皴已足轻染以生其韵。” 清代华冀纶在画说中说:“画无精神,非但当时不足以动目,抑且不能历久。而精神在浓处,又在淡处。” 这里所讲的精神就是指以韵为主的气韵。 五代之后以笔墨来论气韵的有许多,最圆到的说法还是要数恽寿平在他的南田画跋中说到的两句:“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10 在中国画中,无处不讲气韵,且都把气韵作为第一要义。 早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中专列一节论画六法,阐述“六法”论,称之“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 宋代郭若虚则把画的气韵和作者的人品相关联,在他的图画见闻志中说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不尔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虽曰画、而非画。” 宋代邓椿在其画继中更是直截了当,说:“画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11 明白了“气韵”之义,那“气韵生动”中“生动”一词又该如何理解?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对各家作品作评鉴,不断直接或间接的用到“气”和“韵”的概念,但除了在对最后一名丁光有“非不精谨,乏于生气”的“生气”一词外,没有用到“生动”的概念。虽然“生气”有时似乎可以用作“生动”解,如: 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中:“小列女,面如恨。刻削为仪容,不尽生气。” 但“生动”是就画面的形相感觉而言,而“生气”则是就画的形相以通其内在的生命而言。“生动”所含意义的深度不及“生气”。 姚最在其续画品中评到谢赫时说:“气韵精灵,未穷生动之致”。这话应该这样理解:在气韵上,还没有穷尽到生动之致,其含意实指的生动由气韵而来,未穷生动之致,即是气韵有所不足。 由姚最的话和谢赫没有直接谈到“生动”一词的情形,我们不难理解,“生动”只不过是作为“气韵”的自然效果而加以叙述,没有独立的意义。 气韵是生命力的升华。就道家的思想而言,气韵是生命的本质。所以有气韵就一定会生动,但仅有生动,就不一定有气韵。因此,“气韵生动”的主体在“气韵”。 明代顾凝远在其画引中就有说到:“六法,第一气韵生动。有气韵,则有生动矣。”12 综上可见,所谓的“气韵生动”是指中国传统绘画中所具备的一种内在神气和韵味,充分体现出生命洋溢的激情,以及积极向上的状态。因此,在“六法”中“气韵生动”才是其精髓所在。从古到今“气韵生动”都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时认为“气”是属于哲学范畴中,在当时指代世界万物的“本源”,所以,“气韵生动”就是中国画家们通过自己的画笔来描绘万物所具有的内在真实品质,是画家个体?神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契合,画中蕴含的气与人有相似之处,失去了气的任何作品都已不存在生命力,也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收藏的意义。由此可知居于“六法”之首“气韵生动”,是中国画最高审美境界,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这一形而上的绘画理论对于今后的中国画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参考文献 古画品录南齐 谢赫 转自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俞剑华编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第三五五页 笔法记五代 荆浩 转自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俞剑华编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第六五页 图画见闻志宋 郭若虚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年版 第一二五页 图绘宝鉴论画元 夏文彦 转自元代书画论潘运告编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年版 第397页 中国绘画美学史(上)陈传席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版 第94页 庄子战国 庄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第九页 颜氏家训北齐 颜之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第二十一页 世说新语卷中之下赏鉴第八下 第一页注 世说新语卷中之上识鉴第七 第三十一页注 南史唐 李延寿 中华书局 2000年版 第13页 中国绘画美学史(上)陈传席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版 第95页 世说新语卷中之下品藻第九 第十七页 世说新语卷上之上言语第二 第二十四页注 世说新语卷中之下赏鉴第八下 第五页注 晋书唐 房玄龄等 中华书局 2000年版 第1293页 晋书唐 房玄龄等 中华书局 2000年版 第1193页 南史唐 李延寿 中华书局 2000年版 第657页 南史唐 李延寿 中华书局 2000年版 第809页 梁书唐 姚思兼 中华书局 2000年版 第272页 笔法记五代 荆浩 转自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俞剑华编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第六五页 笔法记五代 荆浩 转自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俞剑华编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第六八页 笔法记五代 荆浩 转自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俞剑华编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第六八页 笔法记五代 荆浩 转自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俞剑华编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第六七页 画筌清 笪重光 转自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俞剑华编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第八一五页 画说清 华冀纶 转自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俞剑华编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第三一四页 南田画跋清 恽寿平 转自清人论画潘运告编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年版 第158页 历代名画记唐 张彦远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年版 第十三页 图画见闻志宋 郭若虚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年版 第十五页 画继宋 邓椿 转自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俞剑华 人民美术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气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课件
- 2025联盟赞助合同
- 2025店铺买卖合同模板
- 北京菲晟达广告-财富湾盛大开盘活动慈善答谢晚会
- 2025商场装修合同样本大全
- 2025租赁合同(单页)
- 《神经外科临床解剖与应用》课件
- 午间餐管理制度
- 路面损坏赔偿协议书
- 公司冰柜租赁协议书
- 校园零星维修协议书
-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2025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 “燕园元培杯”2023-2024学年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试题详解
- 消防队伍廉洁警示教育
- 总体概述:施工组织总体设想、方案针对性及施工段划分
- 涉密和非涉密计算机保密管理制度
- 2025年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开封大学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带答案
- ISO9001-2015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培训教程
- 国际合作与中外合拍片的发展现状
- 2025年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