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学--第十章刑事证据规则.ppt_第1页
刑事诉讼法学--第十章刑事证据规则.ppt_第2页
刑事诉讼法学--第十章刑事证据规则.ppt_第3页
刑事诉讼法学--第十章刑事证据规则.ppt_第4页
刑事诉讼法学--第十章刑事证据规则.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程序法名言,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 古罗马法谚,第十章 刑事证据规则,本章主要内容: 证据规则的概念和意义 各类证据规则,第一节 证据规则的概念和意义 一、证据规则的概念 刑事诉讼证据规则,是指规定证据收集、证据运用 和证据判断的法律准则。它主要包括: 调整证据能力的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非任意性自白排除规则、传闻证据规则、证人特权规则、意见证据规则、最佳证据规则 调整证明力的规则:关联性规则、品格证据规则、类似行为规则、补强证据规则,制定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法理基础,在当事人主义条件下,两方对抗并推进诉讼进程, 如果对双方不设定严格的证据规则,当事人难免随 意使用证据,从而导致拖延诉讼,模糊讼争要点, 甚至造成真假难辨。 习惯、判例、司法解释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 英国: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1994年刑事审判与公共秩序法、1996年刑事诉讼和侦查法,二、证据规则的意义,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 有利于保障人权 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课后阅读】证据与证据规则: 司法公正的基础,第二节 各类证据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传闻证据规则 证人特权规则 意见证据规则 最佳证据规则 品格证据规则 类似行为规则 补强证据规则,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对 侦控和审判机关采用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应 当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证据采纳。包括: 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 非法物证的排除 “毒树之果”的排除:以违法收集的证据为线索而进一步获得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参考文章:有毒的树结出的果实有毒吗? 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法理基础,以非法方法获取口供对基本人权损害极大,应严格禁止 以非法方法获取口供亦可能妨害获得案件的实质真实。因为“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违法获取的口供其虚假可能性较大,我国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 虽然公安部规定未确定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但最高法院解释和最高检察院规则均规定:以刑讯逼供、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不能作为指控犯罪和定案的根据,从而将非法的言辞证据予以明确排除 采取侦察措施取得的证据不属于非法证据。人民警察法第16条规定: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通常包括电子监听、监控、秘密拍照或录像、进行邮件检查等,第五十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第五十四条: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 第一百二十一条: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应当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录音或者录像应当全程进行,保持完整性。,二、传闻证据规则 1、传闻证据及其特点。 传闻证据,通常指非目击者的当庭陈述和目击证人(包 括被害人、鉴定人)当庭陈述以外的口头或书面证言。 包括: 非目击者的当庭陈述 目击者的书面证言 警察或检察官在侦查或起诉阶段制作的证人书面笔录,传闻证据的特点:,是以人的陈述为内容的陈述证据 不是直接感知案件事实的人亲自到法庭所作的陈述,而是对感知事实用书面的或者口头形式的转述 是没有给予当事人对原始人证进行反询问的机会的证据。,2、排除传闻证据的理由 一是传闻证据未经当事人交叉询问,难以担保其真实性 二是传闻证据乃案外陈述,并非在裁判官前的陈述,裁判官无从对传闻证据进行当庭调查,以辨真伪 三是传闻证据有使真实事实发生偏差的危险,3、传闻证据规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体现,刑诉法第47条: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刑诉法第157条: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审判人员应当听取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 【课后阅读】传闻证据规则研究。,三、证人特权规则,证人特权规则:是指具有特定身份或从事特定 职业的证人,有权拒绝作证。 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特权 夫妻之间的特权 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特权 神职人员与忏悔者之间的特权 情报人员的身份保密特权 记者关于消息来源的特权 保守军事和政府秘密的特权 关于政府选举的特权,法理基础:夫妻、亲属之间的相互信赖以及律师与委 托人、医生与病人、宗教职业者与信徒等职业内的相 互信任,这些方面的社会关系,具有更高的价值,更 值得予以维护。 “美国人很珍视特权,因为我们除了审判外,还有生活中的其他 价值。我们不是为了作证而是为了生活来到美国的。我们保护有 特权的社会关系,是因为它们对于社会生活至关重要。” -美国法学家萨尔斯堡,四、意见证据规则 意见证据规则,是指证人作证只能陈述自己亲身体验 的过去的事实,而不能将自己的判断意见和推测作为 证言。 法理基础: 认定事实作出判断系法官职责所在,证人责任在于提供法官判断事实的材料,而不能代行法官的判定职能 法庭需要证人提供其经验事实,而意见和推测则非证人的体验,因此并无证据用途,而且容易导致立证混乱,可能会因提供有偏见的推测意见而影响法官客观公正地认定案件事实,五、最佳证据规则,最佳证据规则:是指书证的提供者应尽量提供原件,如 果提供副本、抄本、影印本等非原始材料,则必须提供 充足理由加以说明。它是英美法系国家最古老的证据规 则之一,主要适用于书证。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1002条:文书、录音或照相, 应该提交原件,除非本法或国会立法另有规定。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1004条:下列情况下,可以不 提交文书、录音或照片的原件:(a)原件遗失或毁坏;(b) 原件无法获得;(c)原件在对方掌握中;(d)文书、录音、 照片与案件中主要争议问题之间没有密切关系。,六、品格证据规则 -关联性规则之一,品格证据:是指证明某些诉讼参与人的品格或品格特性 的证据,例如,某被告人过去曾经犯过罪;某证人一贯 品行不端或者经常说谎。 品格证据规则:是指关于诉讼当事人和证人之品格的证 据一般不得采纳为诉讼中的证据,因此,又称为品格证 据排除规则。例如,证明被告人在本案中指控的犯罪发 生之前有不良品行的证据,包括证明其犯罪前科的证 据,一般不能用做证明其是否实施本案犯罪行为之人的 证据。司法人员不能因为被告人曾经犯过罪或者有过不 良行为,就认为其更可能是本案中的罪犯。“一次做 贼,终生是贼“,这是一种必须排斥在司法证明之外的 错误观念。,七、类似行为规则 -关联性规则之二,类似行为规则:是指被告人在其他场合的行为与当前场合的类似行为不具有关联性 类似行为规则的例外:当类似行为是本案所控罪行本身或组成部分,或者所控罪行只是一系列类似行为之一而被告人提出自己的行为是意外事故或事实错误等作为辩护理由时,或者本案罪行已经证实而在证明其犯罪意图、明知故犯或其他心理状态时,则属于例外,八、补强证据规则 补强证据规则,是指为了防止错误认定案件事实或发生其他 危险性,法律规定在运用某些证明力显然薄弱的证据时,必 须有其他证据补充说明其证明力的证据制度。 口供的补强:禁止以被告口供作为有罪判决的唯一依据,而要求提供其他证据予以“补强”。 叛国案件、伪证案件、强奸案件等案件的证据补强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补强证据规则: 刑诉法第46条:“只有被告人的供述,没有其他证据 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要求对被告人的有 罪供述用其他证据作补强证明,确认了对口供的补强规则。,课后参考文献,传闻证据规则研究 非法证据排除海峡两岸有何不同 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展示制度的确立 刑事证据展示制度若干问题初探 论刑事证据审查的程序和规则 刑事证据展示制度研究 证据与证据规则:司法公正的基础,课后练习,1、简述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由。 2、试述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3、简述品格证据规则的含义。 4、何谓非任意性自白排除规则? 5、确立证人特权规则的法理基础是什么? 6、何谓意见证据规则? 7、何谓最佳证据规则? 8、何谓关联性规则? 9、类似行为规则确立基础是什么? 10、为何要确立补强证据规则?,11、刑事诉讼证据规则,主要包括调整( )的证据规则和调整( )的证据规则。 12、判断:我国仅对非法言词证据予以排除,但对非法的实物证据不予排除。 13、传闻证据包括( )、( )和( )。 14、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补强证据规则主要体现为( )。,15、法庭审理一起盗窃案。辩护律师出示、宣读了一份其本人在审查起诉阶段向证人王某调查的谈话笔录,证明盗窃案件发生时,被告人与证人王某在一起看电视,没有作案时间。公诉人对谈话笔录提出了质证意见。下列缺乏法律依据的质证意见是: A此谈话笔录仅由辩护人与证人二人谈话形成,不合法 B此谈话笔录只有证人王某签字而没有按手印,无效 C此谈话笔录在王某家中形成,不合法 D辩护人找王某调查未经办案机关批准,不合法,16、某公司被盗手提电脑一台,侦查人员怀疑是王某所为,王某一开始不承认,但后来经过刑讯承认了盗窃事实,并供述已将电脑卖给刘某,同时还说他之所以拿公司的电脑是因为公司拖欠了6个月的工资。侦查人员找到刘某后,刘某说电脑又倒卖给了秦某。秦某起初不承认,侦查人员威胁他:“如果不承认就按共同盗窃论罪!”秦某害怕,承认了购买电脑一事,并交出了电脑。此案中下列哪些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A.王某承认盗窃事实的供述 B.王某有关公司拖欠他工资的辩解 C.秦某的证言 D.手提电脑,17、侦查人员在杀人案件现场收集到一封信和一张字条,信的内容与案件无关,但根据通信对方的姓名和地址查出了犯罪分子。字条的内容也与案件无关,但根据笔迹鉴定找到了字条的书写人,从而发现了犯罪分子。对于本案中的信件和字条属于何种证据种类,下列表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信件是物证,字条是物证 B.信件是物证,字条是书证 C.信件是书证,字条是物证 D.信件是书证,字条是书证,18.下列证据属于书证的有哪些? A.以死者身上的信用卡上的血指印证明犯罪嫌疑人到过现场 B.伤害案件中的被害人受伤后医院就其受伤情况开出的诊断书 C.某省人民政府指定的某精神病医院受人民法院的委托对被告人精神病状况作出的诊断结论 D.某盗窃案中,价格事务所受人民检察院委托对赃物所作的价格评估书,19.童某涉嫌故意杀人案,有下列几种证据,其中属于书证的有哪些? A.精神病医院为其开具的精神病情况的诊断结论 B.案发现场找到的童某写的一封尚未邮寄出去的家信,通过对信上的笔迹鉴定,找到了犯罪嫌疑人童某 C.童某单位开具的关于童某一贯表现的证明 D.被害人临死之前在地上写下的一组数字,通过数字查到了童某的门房号码,20.下列陈述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有哪些? A.某甲向其单位领导所作的关于其受贿的陈述 B.某乙在侦查过程中亲笔书写的“悔过书”,陈述了其抢劫的事实 C.某丙在公安机关讯问时对同案犯某丁在他们共同犯罪盗窃以外单独实施的强奸事实的陈述 D.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某戊时对其陈述的犯罪过程的录音,21.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应当如实回答侦查人员有关本案的提问。该项规定意味着犯罪嫌疑人不享有沉默权。嫌疑人如果始终保持沉默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A.在对其定罪以后,可以作为从重处罚的根据 B.可以将其沉默直接作为定罪的根据 C.由于没有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故不能终结刑事侦查 D.如果其他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被告人有罪,仍然可以侦查终结,22.某伤害案,提取的血迹经DNA鉴定,系来自被害人身上的血。对于这一鉴定结论,侦查机关应当告知哪些诉讼参与人? A犯罪嫌疑人 B被害人 C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 D被害人的近亲属,23.某县山坡上发现一具男尸。县公安局侦查人员接到报案后,赶赴现场进行了勘验和检查。勘验检查结束后,侦查人员制作了包括发案记载、绘制图片、照片等多种形式的勘验笔录。请问这些勘验笔录具有哪些作用? A.固定证据 B.确定证据所表现的各种有关特征 C.确定侦查方向 D.鉴别其他证据,24.某县发生一起杀人案件,侦查人员赶到犯罪现场后,对现场进行了勘验、拍照,对尸体进行了尸表检验和尸体解剖,对整个过程制作了笔录,并由法医对死亡原因和死亡时间作出书面的结论性意见。对这一过程中涉及的证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哪些? A.对现场勘验、尸表检验、尸体解剖所作的笔录属于勘验、检查笔录 B.所拍的照片既可以是勘验、检查笔录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对物证的固定、保全方法,具有物证的作用 C.法医对死亡原因和死亡时间的意见属于检查笔录的一部分 D.本案例中所涉及的证据都是实物证据,25.某县公安机关在侦破一起敲诈勒索案的过程中,依法收集到犯罪嫌疑人通过电话进行敲诈的录音磁带一盘。请问,该录音带属于下列选项所列证据种类和证据分类中的什么证据? A.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B.视听资料 C.直接证据 D.间接证据,26.李某在法庭上作证说,他曾听徐某讲述其如何杀害高某的经过。李某向法庭提供的证言,属于证据分类中哪些证据? A.传来证据 B.直接证据 C.有罪证据 D.言词证据,27.被害人在临死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