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基本技术.docx_第1页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基本技术.docx_第2页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基本技术.docx_第3页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基本技术.docx_第4页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基本技术.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基本技术2.1基于未知理念的倾听技术2.2赋能技术2.3 解决建构技术2.1基于未知理念的倾听技术聚焦解决模式的开创者Steve de Shazer在一次讲座时,接受台下很多人提问,“聚焦解决方法对酗酒的人起效吗?”“它能帮助药物滥用者恢复吗?”不一而足的问题接踵而来,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老人家的回答统统是“不知道”。一部分原本满怀期待的听众面对这样的答案开始一个个离场,但坚持到最后的那些人却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为什么Shazer对所有的问题皆以“不知道”来应对呢?这里其实蕴含了焦点最关键的“未知理念”!从焦点的视角来看,“焦点对酗酒的人起效吗”这些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在焦点解决模式的世界里,不存在酗酒这类所谓的“标签词汇”,只有对“一天喝了多少酒”,“我会手抖”,“有时候很兴奋”,“觉得自己记性不如以前了”等患者自己的主观描述,同样也不存在是否有效的说法,因为在你关注是否有效的时候,说明你本身就默认了这个方法的效用,而事实上,任何方法都只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是否能发挥效用,首先取决于人,而不是工具本身,基于这样的理解,自然也不存在“焦点解决模式是否有效”这个疑问,使用焦点的结果实则是治疗师和当事人合作互动所产生的结果,而治疗师在治疗性谈话中需要始终牢记的另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个案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作为治疗师要真正能够在谈话治疗的过程中把当事人视为“专家”,就必须尽可能地先放下自己思考问题的框架,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用她/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焦点技术中需要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继续保持着“未知”(not knowing)心态,即我们相信当事人一定有他/她的道理,我们相信当事人一定已经为解决问题而做了很多努力,我们也相信当事人自身就具备很多解决问题的资源,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为此我们带着好奇和欣赏去了解和理解当事人。应当讲,从字面上理解未知心态的含义并不难,但在治疗中需要将它融入到治疗性谈话的技术运用中却并非易事。SFA的创始人之一,de Shazer (1985 )表示,焦点解决模式所用的询问技术都十分相似,其目的都在协助当事人体验改变:行为、知觉以及判断的改变。经由体验已经发生的小改变,维持、扩大并累积成大的改变,而且是利用(utilities)当事人既存的力量(strengths)和资源(resources)达成改变的目标。在本节我们将着重介绍如何把握未知的理念来应用基本谈话技术。1、提问技术提问技术常常被分为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两种。与其他治疗技术一样,焦点也非常强调多采用开放式提问。由于抱有未知的心态,我们总希望能够多了解当事人一点,这样有助于我们在当事人的思维框架中理解他/她态度、思想、感受以及感知。基于这样的理念,在提问时焦点治疗师首先要求有一种学习的心态,并且需要通过提问来传递我们这样的态度,即:我们不太看重发现所谓理想的结果,我们更愿意接受新的可能性,更看重激发当事人去产生更多的解决方案。在操作层面,焦点比较倾向于问“怎么”之类的开放式问题,而较少关注“为什么”,与后者相比,问“怎么”更多地带有了解细节以及学习的心态,少了几分责备以及刨根挖底的味道。这种提问的价值在后面的赋能技术和建构技术中还将详细描述。问“还有什么”(What else?)或者问“请和我多谈谈”是Berg经常提到的一类开放式提问。这类提问之所以被欢迎是因为它符合焦点“未知”的理念,同时既然我们期望当事人感受到自己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那么我们就会相信解决方案一定隐藏在当事人具体的生活经历中,为此,我们会更关注“细节”,更关注那些“暂时、情境性的、外在的临时状态”,因为我们相信这些状态是随时改变的,而事实上它完全可能已经在改变了。为此带着真诚地好奇去问这类问题就非常有助于帮助当事人去树立责任和能力意识。例如:当事人描述自己患有“抑郁症”时,我们会用“请和我多谈谈你刚刚指的抑郁症”和“还有什么”帮助当事人意识到“抑郁症”这个抽象的负性标签其实代表了那些具体的信息,如果当事人认为自己所谓的抑郁症就是“吃不下饭、对篮球不感兴趣了、晚上睡觉不太好等等”,那么,接下来,如果“能吃下饭、可以去玩几下篮球或者睡觉改善些”的状态存在,或者我们可以让这种状态发生,那么所谓的“抑郁症”这个名词就没有了意义。当然这一过程中应用的技术也包含了下面的倾听技术。2 倾听技术倾听技术通常包含了一个连续体上的三个成分:鼓励、释义、总结。在每个案例中都是强调倾听当事人以及对所说的进行反馈。对于治疗师来讲,倾听要求我们首先能够听清对方说的内容,其次是要能够理解对方的感受,更高明的倾听是能够“读出”当事人都未觉察的言下之意。由于接受了后现代思维的理念,焦点治疗师在利用系统动态原则来感受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时,除了其他谈话性治疗都强调的倾听意义之外,倾听在焦点中包含了更多赞赏和积极赋义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1)使用鼓励技术时,我们特别注重采用回应关键词来寻找“不一样的体验”。“我怎么也集中不了注意力,排好的计划更本无法按照计划来实施,这次考试我肯定完蛋了”。在这段陈述中有几个关键词,对它们中的任何一个进行重复都可以为后续的赞赏和积极赋义奠定基础。治疗师可以用询问的声调来鼓励当事人继续叙述(“怎么也?”、“根本?”、“肯定?”、“你说完蛋了?”),这些简短的鼓励是治疗师选择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我们利用对“细节、细节还是细节”的探查,不但可以保持对当事人的关注和尊重,还可以帮助当事人注意到“黑”之外那些“白”的东西,找到与当事人描述事实不一样的体验,进而帮助当事人重构事实,推动当事人转向寻找解决方案的谈话。(2)释义和鼓励一样,也是在倾听中对当事人描述的一种反馈,只不过比鼓励要复杂一点。除了表达治疗师在仔细地倾听当事人外,它的作用还在于可以邀请当事人思考一个新的谈话方向。例如:一位网瘾孩子的母亲由于没有能让儿子一起来咨询室,而沮丧地对治疗师说:“他不来,我只能自己来,大夫,你说我该怎么办啊?”,治疗师:“尽管儿子不来对你来说很失望,但你觉得还是要来,要帮他总要找到解决办法的,你是这样认为的吗?”(3)总结技术与上面两种技术不同的是,它是围绕着一段时间的交谈来反馈的,有时总结可以涵盖整个会谈,甚至是针对当事人多次会谈所讨论的问题。在总结过程中,焦点治疗师倾向于对当事人进行言语或者非言语评论,向当事人尽可能“积极”地重述它们。Miller等讲治疗性谈话中常用的总结技术归为三种。第一种类型的总结,叫做采集式总结。这种小结一般用在当事人描述问题的阶段,我们在当事人的描述中发现了很多“积极的闪光点”,这很像你每次采一朵花,然后把它们扎成小束送还给养花人。采集式小结一般很简短就几句话非但不会打搅当事人的谈兴,反而会加浓当事人的谈兴。在采集式小结的结尾,一般应该加上一句开放式提问,可以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还有什么呢?”或是发出其他的邀请让他继续谈论。(这里要注意的是,“还有什么呢?”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它邀请当事人继续说下去。但“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则是一个封闭式的问题从语义上来说,它的回答只有“有”或“没有”两种,而且给人的感觉是,他必须回答“没有了”。)采集式小结很有用,但如果太频繁的话,就会让人感到很做作,甚至很讨厌。第二种总结叫链接式总结,它将当事人刚说的内容和早些时候所说的内容(也许是上一次治疗性会谈所说的)链接起来。采集式总结和链接式总结的界限很难定义,但有一点很明确它们的目的不同。采集式小结把当事人引向建构解决的方向,并邀请当事人继续谈下去;而链接式总结意在鼓励当事人反思他所谈的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链接式小结特别有助于帮助当事人澄清他/她究竟期望的是什么。心理困惑一个最大的根源常常在于有时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为此,我们对改变充满了矛盾心理,一会儿想的是如何如何应该发生改变,一会儿想的又是维持现状又是如何如何的好。而链接式总结就可以让当事人在承认两种选择都各有利弊的情况下,把利和弊同时摆出来仔细衡量。但在这个过程中,像“不过”、“但是”这样的连词用起来就应该很谨慎。它们就好像橡皮擦一样,把前面的一切都抹淡了,这样一来,它们就反而很像陷在心理冲突里时,一会儿这样想,一会儿又那样想。而其他一些连词,比如“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时”经常会用到。同时,其他一些信息也可以被整合到链接式小结里去,比如治疗师对当事人客观的评价或者是一些知识性的信息。最后的一种总结叫做过渡式总结,这种总结意味着谈话的焦点从一个转向另一个。这种小结可以用在一次治疗性谈话的结尾,作为一种总结;另外,它还可以用来测试谈话是否可以进一步深入了!特别是在第一次谈话的时候,用过渡式总结来把目前为止所发生的一切整合起来,这么做特别管用。你要记住:在作过渡式总结时,决定总结内容和重点的人是你。在作过渡式小结的时候,加上一段“开场白”,告诉当事人接下来要做些什么,这样做很有用。(注意:这里不建议用采集式总结或是链接式总结来告诉当事人接下来的安排,因为这两种小结方式只适合在交流正在进行的过程中用。)过渡式小结是结束第一次面谈的一个好办法。请大家注意治疗师需要根据焦点解决模式应遵循的合作互动原则保持充满互动的语气,完全允许当事人对他的小结进行补充和更正。在下次心理干预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这次小结的基础上,采用形式更简短的过渡式小结来开始第二次谈话。 心理治疗中涉及的谈话技术还有很多,但只要遵循的焦点解决模式的原则和理念,这些技术在焦点解决心理治疗中都可以使用,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下面着重介绍的是非常具有焦点特点的两大类技术 这些技术的描述中引用了台湾萧文教授在大陆的培训资料,当然,这些结束绝非仅仅是焦点所拥有的,焦点强调使用这些技术只不过是因为它和焦点的理念比较吻合。2.2赋能技术 顾名思义,赋能技术的含义在于帮助当事人体验到正向的力量,进而获得解决问题的信心及看到问题解决的期望,这类技术包括了:(1)正常化(normalizing)(2)咨询前改变(pre-session change)询问(3)预设性询问 (presupositional questions)(4)刻度化询问 (scaling questions)(5)振奋性的鼓舞(cheerleading)(6)赞许(compliment)(7)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first sign)技术一:正常化系统观提醒我们不要过度的关注问题本身,跳出问题看问题或者说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问题,更能产生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此,焦点理念中强调“没有破的就不要修补”,从操作层面上来理解,焦点认为大多数当事人遇到的问题都不称之为问题,因为:第一,当事人的问题可能是普遍存在的或者是一些成长中的烦恼,是人人都可能有的。比如:我们现在常说的压力,可以说是人人都不能幸免的,为此,感受压力不一定是什么问题。或者说,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体会到不同程度的压力是很正常的,学生会面对学习压力、交友压力,新入职员工会面对来自工作的压力以及人际适应的压力,老年人面对身体健康的压力,孤独的压力等等。在谈话中,正常化技术可以这样来表达:“你刚刚说的状况,其实蛮正常的,处于目前这种状况下,很多人都会有你这种感受。”“郁闷是现在社会上最时髦的流行语,你说自己患了抑郁症,其实很多人都有你的想法。”第二,当事人的问题可能被自己扩大了或者说当事人看问题比较片面。比如:在当事人情绪激动的时候,常常容易讲一些气话,发表一些较为极端的言论,为此,我们可以提醒当事人情绪激动的时候看问题、发表意见不客观是正常的。有时运用心理学中错觉的图片常常可以帮助当事人获得新的体验。例如:运用上面两个图片,治疗师可以启发当事人我们的眼睛连“丑八怪”的大小和“线条”的弯直都无法区分,又如何能确认自己感知到的问题就没有别的可能性呢?!焦点要求我们引导当事人从非病理的视角看问题,利用正常化技术,包括提供给当事人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可以令当事人觉得他/她的困扰并非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也不是绝对不变的,这种感知的改变有助于帮助当事人缓解情绪,并且更容易接纳自己的状况,甚至激发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提醒:正常化技术应用时应避免简单化使用。有时不管当事人说什么,我们在缺乏同理心的情况下,简单的一句:“你这种想法是正常的,人人都会这样的!”,非但起不到赋能的作用,反而会因为“粗暴的积极”而令当事人遭受缺乏理解的伤害。技术二:咨询前改变(pre-session change)询问 焦点解决模式的动态观强调改变是持续存在而且不可避免,同时焦点积极发展的观点相信任何人面对困难都不会无所作为,寻求改变和成长是人性使然。为此在接受治疗前,不管有效与否当事人一定采取了一些办法,只不过在当事人被负性情绪困扰时,容易忽略那些自己曾经做过的努力或者有益的改变,为此,焦点治疗师可以通过“咨询前改变询问”来发现、提醒与开发当事人既存的力量与资源。治疗师可以这样问:“我相信你在来咨询前一定为解决这样问题做过些什么,你能和我谈谈吗?”“你做过哪些对解决现在问题有用的尝试?”“你已经采取的方法中,哪些方法你觉得还算有用?”当事人对这些问题回答一方面可以启发当事人思考有效的问题解决办法,特别是那些自己在自然状态下采取的有效办法,另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当事人增加自我价值感,感觉到“自己还行!”,而这种感觉本身也是心理治疗试图达成的目标之一。与上面我们讲到需要避免“粗暴积极”一样,对于这类提问,治疗师不必急着一开始就询问关于咨询前的改变,可以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询问,特别是当事人在描述完问题,已经在“思考解决办法”的时候。提醒:一旦治疗师利用咨询前改变来挖掘当事人的应对资源时,要避免为了问这个问题而问这个问题。许多初学者照猫画虎的问了这类问题,可能会遇到两种情况,第一,当事人回应说没有;第二,回答有,但是轻描淡写,一句带过,然后治疗师就显得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没有领会这个问题背后本身的含义,我们可以想象当事人在遇到困扰前来接受治疗时,往往不太相信自己采取过什么有用的方法,因此不认为这类问题有什么价值。此时,治疗师愈发要保持一种对当事人充分的信任,耐心换几种不同的问法。其次,一旦问出一些内容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对细节的好奇,促使当事人多描述细节,重点询问发生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如何发生?效果如何?是否有所帮助?有时,还可以配合关系询问(后面要提及),邀请当事人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的改变情形,增加互动的改变契机。技术三:预设性询问 (presupositional questions) “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是焦点解决模式的一大特点,既然“事出未必有因”,焦点往往使用一些语言以产生暗示性,企图影响、改变当事人的知觉,导引当事人往积极、正向、解决方法的思考方向。这类询问特别有用,常常在治疗一开始的时候就可以使用。例如:在当事人描述完问题时,治疗师可以立即问:“面对这样的事情,你想我可以帮你什么?”,它暗示当事人需要为自己负责任,治疗师只是帮她/他的忙。而治疗师如何帮得上忙,则需要当事人来告诉他,如此一来,当事人的能量感及自主性就渐渐增长。其他类似的问法还可以是:治疗师:你今天来想要改变的是什么?暗示:当事人今天来是想要改变,晤谈的方向是和改变的目标有关的内容,而不是问题。治疗师:你来这里的目的是?暗示:当事人今天来是有一个目的、目标的,这个目标是重要的,而且当事人可以清楚地把它说出来。 除了在一开始就使用外,这类提问在谈话陷入困境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而且在一次谈话中可以多次使用,遵循焦点的原则,只要不陷在问题中,目标、例外以及对解决方案的思考都会促使当事人有种获得能量的感觉。 提醒:短期治疗常常会给人一种快速起效的感觉,其实,它的快来自于及早地引导当事人思考自己试图达到的目标以及拥有的应对资源。对应于这样的理念,预设性询问有一种快速聚焦的味道,可以令治疗师不纠缠在当事人的问题中间,而直接开始与当事人讨论治疗到底为了实现什么。但这种快有时会忽略了当事人对问题深层次的觉察,甚至于只能意识到一些表面期望达成的目标。此外,这类问题如果在治疗关系没有建立好的情况下使用,会令当事人采用防御的方式来应对治疗师。技术四:刻度化询问 (scaling questions)刻度化询问并非焦点所特有,然而在焦点解决模式中,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谈话技术。这类技术利用数值(如110),协助当事人将抽象的概念以比较具体的方式加以描述,其应用面十分广泛,无论在治疗会谈的哪个阶段,包括了解谈话前改变、改变的信心、现状、问题解决的优先级、进展的评价等等,该技术都可以用来作为一种描述具体化的手段。例如:询问目前的状况:“假设你最好的状况可以评10分的话,你会给自己现在的状况评几分?”询问改变的信心:“你刚刚说了你准备做,用10分来代表你对自己准备做的事情很有信心,那么你会给自己完成这件事评几分?”询问问题解决的优先级:“有这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用110分来排序,最重要的评10分,你会给你想解决的事情怎么评分?”询问进展:“上次你给自己的现状打了5分,如果今天再让你打个分数,你会给自己评几分?”对于刻度化提问,Berg(1999)指出它评估的不是治疗师的理想而是当事人的理想,所以能够促进整个治疗的过程真正地以“来访者的理想为导向”,换言之是真正地尊重当事人。而这种技术使得治疗师如同拥有了精准的定位器一样,可以更为精确地衡量当事人各种感知的程度。在焦点中,刻度化提问随时可以使用。有的时候,刻度化提问还可以作为激发信心、挖掘资源的工具,或者表达我们尊重的工具,例如:“刚刚你给自己的状况评了5分,我还以为你会评3分呢?你不打3分打5分的理由是?”(激发信心和挖掘资源)“你刚刚给自己评了-3分,看来你觉得自己真的很糟,那么我们看看如何不使状况变得更糟吧,至少我们下次不能评-4分或-5分!”(有时当事人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评分,比如说评成了负分,这时需要我们即刻就敏感地意识到,之后要做的就是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提醒:尽管刻度化提问非常容易学,也非常好用,但如果我们与当事人没有建立好信任关系或者说在使用的时候没有尊重当事人的感受,那么当事人完全可能会和我们玩起“数字”游戏。技术五:振奋性鼓舞(cheerleading)没有什么赋能的技术比振奋性鼓舞来的更有利了!尤其是在当事人找到例外、解决方法时采用这一技术更是格外重要,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振奋性鼓舞首先是治疗师发自内心的一种欣赏,是有感而发的!如果我们只是在演戏一样的说几句客套话,那么就算用词再华丽也是没有价值的,反而会让当事人心生反感,甚至加重了不良情绪。振奋性鼓舞可以是:1)当事人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时:我们可以说:“这个想法不错嘛,你是怎么想到有这么好的一个办法!”2)当事人不服输的愿意再次努力时:我们可以说:“你真是太不容易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你这样的!”3)当事人谈到自己以前的成功时:我们可以说:“原来你还有成功解决的时候!太棒了!”提醒:焦点解决模式非常看重激发当事人的信心和解决问题的潜能,基于这一理念什么时候用振奋性鼓舞都是不为过的,而只要是表达对当事人的支持都算是一种振奋性的鼓励。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把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结合起来用,应当取得的效果会更好!技术六:赞许(compliment)赞许技术和振奋性鼓舞的含义有点相似,不过它常常用于当事人表现出积极的特征,特别是那些内在资源时。基于系统观的理念,凡事都可以一分为二,即有坏的一面必然有好的一面,为此,哪怕当事人十分沮丧的时候,他们做的很多事情中,仍然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很多积极特征是值得赞许的,这些特征可能是:(1) 采取的行动及各种努力:当事人为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任何具体行动。即便是在一般人眼里看来不好的行动,也是值得赞许的,毕竟这也是为达成目标而做出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焦点眼里是“没有失败”的!(2) 愿望或承诺:每个人都在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这种成长的动力是与生俱来的,这也意味着不管处于什么困境,当事人始终会有自己的愿望或者愿意为达成目标而做出的承诺,哪怕是这些承诺一下子没有兑现,也应该得到肯定。(3) 个性特质:这些也是一个人天生就有的,可以是一些形容词,例如:成熟的、机灵的、睿智的、同理的、合作的等,总之,在我们治疗中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当事人的个性特质。提醒:赞许技术没有一定的使用限制,但往往在治疗性谈话总结时应用最多。我们可以把刚刚和当事人谈话中感受到的值得赞许的内容进行总结,原则上可以包含34项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赞许而给予的赞许是没有价值的,赞许一定是发自治疗师内心的真正感受,有时这种赞许本身就是治疗性因素,会令治疗产生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当然,治疗师在给予赞许后,要注意观察当事人的反应,以了解赞许对当事人的意义,如点头、微笑表示同意或接受,如果当事人对你的赞许没有感觉,那么治疗师要找机会进行调整,必要时下次治疗时再次应用或改变表述方法。技术七: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first sign)有时候即使意识到问题解决的关键,当事人亦可能缺乏改变的信心,毕竟改变本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焦点解决认为改变总是客观存在的,就如同我们时下常说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一样,而更为重要的是焦点还认为,小的改变一定会引发大的改变,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为此,如何激发当事人在改变之初就有所行动非常重要。基于这种理念,我们会邀请当事人描述:“如果你开始改变了,那么我们最先能看到你有什么变化?”,此时如果当事人描述的非常含糊,我们就需要不断地澄清。例如:当事人说:“心情好起来了”,治疗师可以继续发问以询问具体、明确的行为表现,例如我们可以问“那么你做了什么会让自己感觉心情好起来了”。询问到的结果在布置作业时也可能作为当事人的回家作业。提醒: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有点类似刻度化提问中那个最靠近当事人状况的数字,例如,最佳状态是10分,当事人给自己的现状评了3分,那么我们试图让当事人详细描述的是4,或者说是3.1、3.2之类的状况。上面我们介绍了焦点解决模式中的七种赋能技术,这类技术应用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它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另一方面则在于它为激发当事人产生解决方案奠定了基础。治疗师大致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获得心理能量后的当事人更愿意或者说更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下面涉及的是解决建构技术。2.3解决建构技术 八、奇迹询问(miracle questions)焦点解决治疗始终向当事人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即“未来是可以创造和协商的”,为此,在治疗性会谈中其重点也就自然地放在了“问题已经解决的未来”上。在操作层面上,这一理念的实现正是通过了“奇迹询问”,它也是最具焦点味道的一种谈话技术。以下是一个经典的奇迹询问范式(Peter DeJong 和 Insoo Kim Berg,1998):“现在,我想要问你一个奇怪的问题。想像一下,当你晚上睡觉的时候,整间房子很安静,这个时候一个奇迹发生了。这个奇迹把你带来讨论的问题解决了。然而,由于你正在睡觉,你不知道这个奇迹已经发生了。所以,当你第二天清晨醒来,你看见周围有什么不同之处,能够让你知道这个奇迹已经发生了,你的困扰也就此得到解决了?”利用奇迹询问,治疗师邀请当事人去憧憬和建构一个与其关系密切的、高度匹配当事人现实情境的未来景象,致使当事人能够从原有的问题中跳脱出来。这种提问技术有用的理由至少有两个:(1) 问奇迹,允许当事人,没有范围限制的思考各种解决的可能性,从而激发当事人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2) 邀请当事人思考一个他们想要看到的改变目标,这有点像与当事人在玩“拼图游戏”一样,如果我们事先知道拼的是什么,玩的时候自然就会心理踏实了许多,拼的效率也会高了不少。提醒:治疗中当事人开始接触到这类询问的时候,常常会不知说些什么,或者干脆说“不可能的”,此时治疗师一定要保持耐心,可以简单地重复刚刚的询问,也可以强调一下关键句,例如:强调“奇迹就是如果问题都解决了,那个时候将会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或者重复这样的句子,“一个奇迹发生后,使你来这里的问题得到解决了。”总之,描述奇迹需要当事人愿意去想像,而想像一个跳出当事人现有思考框架的未来景象对当事人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当事人会谈着谈着就回到问题陈述中去了,然而这个时候恰恰是焦点是否能够起效的关键所在,为此,建构解决阶段治疗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朝着未来的方向持续提出一系列相关的询问,询问的时候讲得慢一些、逐渐地用比较柔软的声音,让当事人有足够的时间从问题焦点转换到解决焦点,重新把当事人的注意力聚焦在对未来的想像上,以协助当事人表达他们期待的更好、更满意,符合良好形式目标特征的未来景象,换言之,这个未来景象需要细节、细节,还是细节。九、关系询问(relationship question)所谓关系询问是指询问当事人关于重要他人对他、对事件或对于改变的可能看法。这类提问的意义在于协助当事人站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渴望的解决方案,特别是站在那些生活中与自己关系密切者的角度。这类询问对于构建目标非常有用,如果当事人说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达成的是什么具体表现时,通过询问与当事人相关的重要他人会怎么看当事人或看到当事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可以协助当事人以互动的关系形式加以描述他期待的改变或理清指导目标。例如:当事人:我希望我的心情好一点。治疗师:当你的心情好一点的时候,别人会注意到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或别人会看到你在做什么?当事人:我希望我对工作态度会积极一点。治疗师:当你的工作态度比较积极一点的时候,你想你的领导会看到你与平常有什么不同。十、例外询问(exception questions)这里所谓的例外是指那些问题不存在,或没那么严重的时刻。既然事物都是彼此相关且不断变化的(系统动态原则),焦点解决模式相信凡事都有例外,只是有时候我们会存在“当局者迷”的状况,忽略了自己能力或者资源。为此,治疗师有责任协助当事人找出例外,引导当事人去看抱怨的问题没有发生或没有那么严重的时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严格意义上讲,寻找例外的意义本身就是一种赋能,通过“好汉重提当年勇”,可以增进当事人的自信与自尊。把它归入建构解决技术中则是因为通过例外的询问,会引发出我们产生对解决方案的思考。在问例外的时候,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首先,从最近问起,可以问“最近这段时间,你印象中觉得好的时候或者问题不严重的时候是怎么样的?”这里又有两点要关注,第一注意用开放式提问,避免问“最近你有没有好的时候?”,封闭式提问很容易被当事人一口否定。第二注意不要一次问不出内容便放弃了询问,要知道让处在困境中的当事人说例外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和前面进行奇迹询问有些一样。在焦点中这类问题都属于“跳出问题问问题”的提问范式,常常会令当事人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而一时不知道从何谈起。然而这类询问的最大魅力恰恰也在于从“不知道如何回答”到“知道回答些什么”,等于开启了一条新的解决方案探寻之路。其次,问到一点蛛丝马迹后要保持好奇与欣赏的心态继续倾听并追问细节,找出问题发生与未发生之间的差异。例如:谁、什么、何时、在哪里发生,才能提供判断该例外有意的(有计划的)还是无意间发生的。这些细微之处的呈现有助于我们和当事人一起去澄清他/她的资源和优势,同时也能够澄清这些例外是有意还是偶然发生的,这些信息为后续的解决方案将提供最大的线索。再次,治疗师要意识到发现例外尽管代表着我们可能找到了开启解决之门的钥匙,此时我们需要帮助当事人去提升例外的意义以及例外对当前解决方案的价值。千万别就此认为治疗已经大功告成而迅速地向当事人提出建议,尤其对于刚入门的治疗师,很容易一找到例外就给建议去做但却不见下文。还是一句话,细节、细节还是细节,花足够的时间来探讨例外是非常有意义的!这种探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挖掘到解决方案,还在于讨论本身就是激发创造性解决办法的过程。但是,不能太快做成结论,需要对例外详加探讨,提供关于例外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对话,才能分析。一、任务家庭作业(tasks/homework)确切地讲,焦点解决中的家庭作业是一种对治疗性谈话的总结,这个总结的核心在于帮助当事人产生有效的行动方案。这个行动方案本身可能就是解决方案,也可能是朝着解决方案前进必经之路。需要注意的是,用“有效”这两个字意味着该方案一定是具体可操作的,而且能够达成的。焦点的家庭作业遵循的是情境适应和持续非线性原则,在不同的情景下,只要有利于我们朝着解决方案前进的,就值得我们去尝试。这里前进的路线未必都是一刻不停地在往前迈进,具体而言以下的行动标准可供参考:1)有效的,继续我们通过赋能谈话或者例外技术挖掘到的当事人曾有计划或深思熟虑进行过的行动,既然它们是有益于当事人的,那么没有二话,能够让当事人多做一些是最棒的。2)无效的,停止有时候,有效的一下子没有找到,倒是处在问题之中带出了许多“不好的应对办法”,对于这类暂时对解决方案没有帮助的行为,能够让当事人少做甚至不做是最棒的。3)不知道,做点不一样的有时候,一次治疗下来,当事人还是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这个时候,按照系统动态原则,只要不重复过去的行为就有可能产生解决的灵感甚至是解决方案,退一步讲这样至少可以避免恶性循环。此时,治疗师可鼓励当事人“我想让你做些不同的尝试,不管你尝试做什么都可以,请你下次告诉我”。4)还没招数,学会观察是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没有找到前进方向的时候,停下来多看看周围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正是焦点所拥有的可信的乐观,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有坏就有好,既然我们和周围的事物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那么用“学习”的心态是观察自己包括身边的变化,解决方案一定就在其中。5)再没招数,请反省当事人不管如何没有行动力,思考的能力总是存在的,这也是我们可以调动的积极资源。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可以邀请当事人思考“我如何可以不让问题变得更糟?”。6)最后一招,以不变应万变能够坚持下去也是好的,毕竟时间在不停地前进,所以,你不变,周围在变。情境不同了,问题也就不一样了。正是基于这种系统动态观,我们可以告诉当事人情况很复杂且无常、多变,短期内可能难以有所改变,要等到我们对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后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