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区东曲里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doc_第1页
牧野区东曲里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doc_第2页
牧野区东曲里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doc_第3页
牧野区东曲里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doc_第4页
牧野区东曲里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 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项目申报单位:牧野区人民政府 规划承担单位:河南今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 2011 年 4 月 2 日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 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申报单位(公章):牧野区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公章): 项目负责人: 编制人: 编制日期:2011 年 4 月 2 日 目 录 1.1.项目概况项目概况1 1 1.1 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1 1.1.1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1 1.1.2 项目建设的目的与意义1 1.2 项目简介.5 2 2、报告编制依据、报告编制依据7 7 2.1 法律法规与政策.7 2.2 部门规章.7 2.3 行业规范.8 2.4 相关规划和技术资料.8 3.3.项目区概况项目区概况9 9 3.1 自然条件.9 3.1.1 地形地貌9 3.1.2 气候9 3.1.3 水文和水文地质9 3.1.4 工程地质10 3.1.5 土壤10 3.1.6 植被10 3.1.7 自然灾害10 3.2 社会经济条件.10 3.2.1 生产条件10 3.2.2 经济发展水平11 3.2.3 住房和人居环境12 3.2.4 公共服务设施12 3.2.5 优势条件12 3.3 土地利用现状.12 3.3.1 土地利用结构与权属面积12 3.3.2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15 3.4 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15 3.4.1 道路交通15 3.4.2 灌溉与排水设施15 3.4.3 电力设施15 3.4.5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设施16 3.4.6 公共设施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6 3.4.7 景观环境建设情况16 4.4. 项目分析项目分析1717 4.1 项目合法性分析.17 4.2 项目区土地资源潜力分析.17 4.2.1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17 4.2.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分析18 4.3 拟新增耕地适宜性评价.19 4.4 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20 4.4.1 自然限制因素20 4.4.2 农业设施限制因素20 4.4.3 规划限制因素分析21 4.4.4 其他限制因素分析21 4.5 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22 4.5.1 灌溉水源22 4.5.2 灌溉需水量22 4.5.3 可供水量22 4.5.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24 4.6 公众参与分析.24 5.5. 规划方案规划方案2525 5.1 总体布局.25 5.1.1 土地利用布局25 5.1.2 主要工程布局26 5.1.3 村域产业发展30 5.2 主要建设内容.31 5.2.1 农地整理31 5.2.2 农村建设用地复垦38 5.2.3 新村建设38 5.2.4 其他建设内容41 5.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41 5.3.1 拆旧区情况41 5.3.2 建新区情况42 5.3.3 剩余建设用地指标42 5.4 项目工程进度计划.42 5.4.1 项目区的总体安排42 5.4.2 农地整理计划安排43 5.4.3 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计划安排43 5.4.4 新村建设计划安排43 5.4.5 整理复垦成果的使用安排43 6 6 投资估算投资估算 4444 6.1 资金需求.44 6.1.1 农地整理投资44 6.2.2 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投资45 6.3.3 新村建设投资45 6.2 资金措施.46 6.3 投资进度安排.46 7 7 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 4848 7.1 土地权属现状.48 7.1.1 农用地权属情况48 7.1.2 宅基地权属情况48 7.2 土地权属调整方案.48 8 8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5050 8.1 组织领导机构设置.50 8.2 工程建设管理.50 8.3 资金使用管理.51 9 9 效益分析效益分析 5252 9.1 社会效益.52 9.2 生态效益.53 9.3 经济效益.54 1010 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 5757 1111 附图附图 5757 1、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现状图.57 2、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图.57 1212 附件附件 5757 1、区(市、区)人民政府对省辖市人民政府的项目入库申报文件及区(市、区)人民政府组织的 专家论证意见.57 2、经 90%以上村民代表或村民会议 90%以上成员同意并签字,乡镇、村签章同意的进行土地综合 整治的意见书和初步拟定的权属调整方案.57 3、农户同意拆迁的意见书,乡(镇)政府落实农户搬迁的方案.57 4、标明项目区范围、拆旧区、建新区及新增耕地位置的土地利用现状标准分幅图.58 5、项目区整治前现状影像资料.58 6、其它有关材料.58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1 1 1. .项目概况项目概况 1.1 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1.1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规范河南省土地综合整治,根据中共中 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2009 年促进 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9】1 号) 、 国土资源部关于促 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省委、 省政府有关要求。紧紧围绕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这一主题,创新体制和机制,以土 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整合使用各类土地专项资金,积 极聚合其他涉农资金,整合协调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以及 未利用地开发等各类活动,对农村田、水、路、林、村、房实行综合整治。促进耕 地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积极破解新 农村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等用地难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河南省按照国土资源 部关于开展“万村整治”示范工程的要求,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和土地整 理复垦开发项目整合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以行政村为单位,实行“全域规划、全 域设计、全域整治” ,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开展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 2009 年,河南省启动 100 个试点行政村的整治,计划整治村庄建设用地 6 万亩,通 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 4 万亩的用地空间,为产业集 聚区建设用地提供 2 万亩的用地空间;到 2011 年,启动土地整治项目达到 1000 个, 完成全省“千村整治”任务。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韩光屯村为了促进节 约集约用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开展规划设计,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1.1.2 项目建设的目的与意义项目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一)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和规划任务(一)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和规划任务 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2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 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要求: 以加强国土综合整治为手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地 和未利用地的生态功能,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积极推进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的 国土综合整治,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制定不同区域环境保护的用地政策, 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按照尊重民意、改善民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的原则,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加强对“空心村”用地的改造。到 2020 年,完 成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90 万公顷(1350 万亩) ,其中, “十一五”期间完成 30 万公顷 (450 万亩) 。 (二)贯彻中央会议精神(二)贯彻中央会议精神和文件的要求和文件的要求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正式写入 2009 年和 2010 年中央 1 号文件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土资源部 2009 年印发的关于促 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万村土地整治” 工程作出了具体部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2009 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1 号)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 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建设资金,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 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标准农田比 重。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 础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1 号)明确指出“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严格限定在试点范围内,周转指标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 统一管理,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确保城乡建设 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维护农民利益。 ” 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 通知(国发201047 号)提出“大力推进以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的农田 整治。要依据耕地分等定级技术规范和标准,严格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评定和验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3 收,有针对性地采取培肥地力等措施,稳步提升新增耕地产能,经整治的耕地要划 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要切实防止投入分散、项目小、新增耕地质量偏低, 以及重建设轻管护等问题。 ”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2010 年 11 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规范农村 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2011 年 2 月国土资源部下发城乡建 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方案 ,要求全面清理检查 2006 年以来各地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以及以各种名义擅自开展建设 用地置换等情况。 国土资源部 2011 年重点工作安排汇报会在京召开。在土地管理方面,2011 年, 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仍处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将结合国务院有关通知,将永久基本农 田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紧密结合起来。 (三)落实国土资源部部长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三)落实国土资源部部长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 2009 年 4 月,在国土资源部在京召开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座谈会上,徐绍史部长 指出“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工作恰逢其时” , “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 搭建新农村建设 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平台” ,农村土地整治主要做法有开展农田整治、推进村落整治、 发展非农产业和促进城乡互补。需要解决部门协作、资金整合、政策支持、制度设 计四个问题。 2010 年 3 月,在部中心呈报给部的关于落实部领导有关批示的汇报与建议 的中,提出了四个建议:其中之一是,结合土地整治重大任务,开展重点区域耕地 等级监测与评价。徐部长做出了“研究要立足应用、实用”的批示。 2010 年 4 月,徐绍史部长在四川调研座谈会上强调,要规范有序地推进农村土 地综合整治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重要平台和支撑。 2010 年 10 月徐绍史部长主持召开第 29 次部长办公会,审议并原则通过省级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和关于做好市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的通知 。 在 2011 年 1 月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徐绍史部长表示,2011 年要 严格规范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指出:农村土地整治与增减挂钩 相结合,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把增减挂钩和农村土地整治这件 利国利民、利乡利城的好事办好。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4 徐绍史在“双保工程”2011 年行动部署动员大会上说,2011 年我国的土地政策 突出特点是惠民生,即坚持房地产调控不放松,确保农村土地整治惠及“三农” 。增 减挂钩也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也好,建设用地规模都应该下降、减少,耕地应该 增加、质量应该提高,农村环境应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应该有所改善,应有 利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四)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厅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四)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厅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科学发展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的若干意 见(豫政200844 号)指出:“要加强对各地的村镇规划编制、村镇布局调整试 点工作的指导,要积极探索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要全面 提升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地力等级”等。 2011 年 1 月,张启生厅长在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依法推进 农村土地整治,着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要抓好试点,规范运作,要 用好政策,破解难题,要健全机制,协同推进。 (五)河南省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五)河南省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 河南既是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第一劳 动力输出大省,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大省、迅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大省,国家促进中 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 城镇化水平由 30.7%提高到 2009 年的 37.7,年均增加 1.8 个百分点。一方面,河 南省城镇化整体水平落后于全国水平,另一方面,城镇化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水 平。快速而大规模的城镇化一方面意味着我省将迎来最重要的城乡社会转型,另一 方面则使得城乡区域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大规模推进土地综合整 治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大任务,是进一步推进“扩内需、保增长”活动的具体 举措。尤其是进入“十二五” ,要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持续拓展发展空间,努力为推 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研究河南省土地综合整治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支 撑作用,就是要在落实中央和省里有关精神的同时,针对全国和全省的重大发展战 略目标,立足省情,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仅有其紧迫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六)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六)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5 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借鉴其他国家和 地区的先进经验,开始进行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对农村地 区(特别是城郊农村地区)土地展开综合整治的工作。并经过几年的试点实践,初 步形成城乡统筹的有效平台。此外,开展对农村土地的整治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 战略部署,被正式写入 2009 年中央 1 号文件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同年, 推出了“开展土地整治,实施万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 。但是,在土地增减挂钩 指标使用,有效促进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等的有序流动,实现城乡互补、互 助和互动,发挥土地综合整治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 护耕地、提高土地资源对科学发展持续保障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与机制,构建促进城 乡统筹发展的科学支撑体系,提高中原经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需要加强研究。 新农村建设,就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的要求,加大对农村的建设力度,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别。我国农村土 地整治,是集“田、水、路、林、村”于一体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土地建设活动, 农村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具体实践中相互促进、环环相扣。 目前对农村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关系有了一致认识,但是对如何建立农村土地整治支 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制定实现农村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统筹的可持续发展 措施等工作,还需要继续深入,需要结合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实 现农村土地整治规划与新农村规划的耦合,同时,结合重点地区、重大工程开展调 研,总结经验,指导农村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方向。 (七)整合资源、资金和政策的必然要求(七)整合资源、资金和政策的必然要求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有效促进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等的有序流动, 实现城乡互补、互助和互动,发挥土地综合整治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保护耕地、提高土地资源对科学发展持续保障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构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支撑体系,提高中原经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为了整合政 策,促进土地流转;整合资金,合力建设新农村,整合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十分必要。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6 1.2 项目简介项目简介 项目区位于新乡市东北部,东临 107 国道,南邻新乡化学与物理中原产业园, 西邻卫河。本项目区涉及牧野乡东曲里村等共 2 个村,地理坐标介于北纬 34 4725352330,东经 11330501140004之间。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韩光屯村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建设总规模为 424.26 公顷。新增耕地 44.15 公顷。项目区总投资 1864.08 万元。 拆旧区规模 72.88 公顷,全部为农村居民点,涉及牧野区牧野乡东区里等(2) 个村。东曲里村农民居住形式多为分散居住;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不足之处在于村级经济薄弱,无村办企业和经济实体,现有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无 村级经济合作组织。 建新区规模28.13公顷,占用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林地、坑塘水面和设施农 用地等,涉及牧野乡东曲里村。建新区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给排水等的配 套和完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农民文化广场、图书室、村民活动室、幼儿园、公共 厕所、垃圾收集点、自来水等,计划投资612.93万元。村民建设新房的费用,由村 民自筹解决,不计入投资预算中。东曲里村地处城市近郊,与新乡市中心距离较近, 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107国道穿境而过,南邻新乡化学与物理中原产业园,交通 较为便利。西邻卫河水源充足,适合村民居住。 规划期:三年,2011 年 4 月-2014 年 3 月。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7 2 2、报告编制依据报告编制依据 2.1 法律法规与政策法律法规与政策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 (3)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 ;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 2.2 部门规章部门规章 (1)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2009 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9】1 号) ; (3) 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的若干意见 ; (4) 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国发20083 号) ; (5) 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 点工作的意见 (国土资发2005207 号) ; (6)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管理办法 (国土资源发2008138 号) ; (7) 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 号; (8) 2005 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国土资发200579 号; (9) 关于设立土地整理项目区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50 号; (10) 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8 (11)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 ; (12) 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 2.3 行业规范行业规范 (1)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 (TD/T10112000) ; (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22000) ; (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TD/T10132000) ; (4)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TD/T101110132000) ; (5)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2005 年 7 月) ; (6)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99) ; (7) 机井技术规范 (SL256-2000) ; (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T16453.1-16453.6-1996) ; (9)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88) ; (10)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GB/50162-92) ; (11)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 2.4 相关规划和技术资料相关规划和技术资料 (1)河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 (2)河南省千村土地整治(试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3)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意见豫 政200480 号; (4)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暂行 办法的通知(豫政办2009124 号) ; (5) 牧野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 (6) 牧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 (7)牧野乡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电力、交通等部门专项规划和统计年鉴。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9 3.3.项目区概况项目区概况 3.1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3.1.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境内,项目区位于牧野区东北部,地处平原区, 地势平坦,地貌属平原范畴,相对山地地貌而言,其地貌形态之间差异小,地势平 坦,比降为 1/5000,相对高差一般小于 1 米,起伏不大。 3.1.2 气气候候 项目区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季风进退和四季分明。 春季干燥少雨,冷暖多变,多发春旱;夏季炎热高温,降水集中;秋季天高气爽, 气候宜人;冬季寒冷寡照,较少雨雪。冬春季多东北风,夏季多西南风。项目区光 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 14.4,年平均地温 16.5,年平均无霜期 209 天,年平 均日照时数 2407.7 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 54%,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 112.83 千卡/ 平方厘米,光合有效辐射总量年均为 50.3 千卡/平方厘米,0期间日照时数 2108 小时,占年总日照的 87.50%,10活动平均积温 4691,可满足农作物一 年两熟的要求。 3.1.3 水文和水文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 项目区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自然降水)和地下水。根据 1951 至 1998 年合 河水文站、牧村水文站、小冀人民胜利渠管理局等三个观测点综合资料记载:年均 降水量为 596.40mm;历年最大降水量为 1067.5mm(1963 年) ;最小降水量 249.4mm(1997 年) ,最大年降雨量是最小年降雨量的 4.3 倍。依据省水文总站豫北 地区水资源系列分析并计算出新乡市牧野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1.48 亿 m3。 项目区内属于富水区,浅水埋深 6-10m,含水层厚度 15-25m,单井出水量 40 立方米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10 /小时,在项目区地下水水质中性略偏碱,PH 值为 7.50,水质为重碳酸盐钙镁型, 水质较好,矿化度为 0.49g/L,总硬度为 19.46,适宜工农业生产和人、畜用水的要 求。项目区水资源通过节约和合理利用,完全可以保证区内工农业生产和人、畜用 水的需要。 3.1.4 工程地质工程地质 项项目区位于第四纪冲积形成的平原地区,地表无基岩出露。项目区内仅见新 生界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 (1)上第三系:仅见中新统和上新统。 中新统馆陶组(N2g):本组不整合于上三叠统油房庄组之上。其岩性下段主 要为浅棕、红棕及棕白色粉砂质粘土岩与浅棕色粘土质粉砂岩,厚度 250300m。 中段主要为棕、深棕、局部为红棕色粘土岩,浅棕、红棕色粉砂质粘土岩与浅棕色 粘土质粉砂岩、浅棕、棕白色粉砂岩、粉细砂岩、棕白色不等粒砂岩,中至粗砂岩、 含砾砂岩等互层,厚 680800m。上段为棕、红棕色粘土岩、粉细砂岩,有时有黄 棕色含砾砂岩,厚 150285m。 上中新统明化镇组:连续沉积于馆陶组之上。下岩性主要为棕、浅棕、浅红 棕色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与浅棕色、棕白色粘土质粉砂岩,灰黄、灰白、芝黄、 棕白色粉细砂岩,不等粒砂岩及杂色含砾砂岩等互层,厚 400520m。上段岩性主 要为土黄、黄棕、浅棕色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与浅棕、灰黄、浅灰、棕白色粘土 质粉砂岩、粉砂岩,灰黄、黄灰、棕黄、棕白色细砂岩,中至细砂岩,杂质含砾砂 岩、砂砾岩等互层,厚 470500m。 (2)第四系:项目区地表均为第四系地层所覆盖,下层属内陆湖泊沉积和黄河 河相沉积,表层为黄河冲积物。主要介绍上更新统和全新世地层。 上更新统:顶板埋深 3750m,底板埋深 70100m,一般厚度 3060m。岩 性为浅黄色中厚层及薄层亚粘土、亚砂土互层,夹有黄土状亚砂土,淤泥质亚砂土 和中细砂、粉砂、钙质结核富集呈薄层状。含水砂层厚 1020m,含砂比 4070%。 全新统:底板埋深 816m,一般厚度 816m。岩性为灰黄色粉土质轻亚砂土, 夹有薄层粘土及粉砂透镜体组成。其岩土承载力一般为 1.22.0t/m2。 3.1.5 土壤土壤 项目区地表现主要以亚粘土、亚沙土和粉细沙质沉淀积物组成,属陆相河流冲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11 击平原地貌。有机质和氮磷含量较低。有机质含量为 0.130.71%,全氮量为 0.010.07%,全磷量为 0.020.1%,速效磷为 2.2ppm,速效钾为 82.7ppm,速效 微量元素中,锌 0.27ppm,硼 0.28ppm,钼 0.33ppm,锰 20.22ppm,铜 0.46ppm,铁 3.49ppm。 通过植树造林、合理施肥、种植,培肥土壤,加速土壤熟化,促使土壤有机质 增加,养分提高,使土壤更适宜于植物生长。 3.1.6 植被植被 牧野区的土地和自然环境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育。粮食作物以小麦、 玉米、大豆、高梁、谷子、绿豆、黑豆、豌豆、红薯及花生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 有黄椒、黄豆、栗子、李子、菠萝、洋蓟、猕猴桃、甜菜等。主要植被属于暖温带 阔叶林带,属华北植物体系,以杨、柳、槐和桐为主,其中沙兰杨和泡桐为优质树 种。 3.1.7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 牧野区自然灾害有旱、涝、风、冰雹、寒潮等,其中主要以旱、涝、风害发生 次数多,影响范围大。 区域在气候上处于南北气流交汇地带,常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气候多变,降 雨不均,年际之间变化很大:冬季常受北方大陆冷空气影响,气候寒冷干燥,雨雪 偏少,易出现冬旱;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冷暖空气频繁交替,导致天气多变,时 冷时寒,常有冰雹、晚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出现;夏季,常受东南海洋暖湿气流控制, 天气炎热,降雨集中且来势猛、强度大,暴雨、大暴雨多集中在此季节内,易形成 洪涝灾害;秋季,气温下降迅速,雨量减少,易出现秋旱,但也有少数年份出现秋 雨连绵。 热风也是该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危害主要造成植物大量蒸腾失去水分平 衡,生理机能受到抑制。特别在小麦灌浆期、成熟期危害最大。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12 3.2 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牧野乡位于牧野区东北部,地处市区东北部,辖 25 个行政村,人口 3.6 万,耕 地 2.8 万亩。是武王伐纣牧野之战遗址,许多村名都隐含有与历史有关的寓义。 牧野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机电专科学校、平原大 学、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二十二所、国家农业部农田灌溉科研所均在我乡辖区,紧 临新飞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城乡交通网络完善,四通八达,107 国道穿乡而过,北 二环、东二环纵横交错,市内 1 路、20 路、21 路、31 路公交车辆网覆盖全乡。 牧野乡是全省最大的利用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的乡镇,被河南省科技 厅首批命名为五家科技示范点之一,被河南省技术监督局评为全省最大的无公害蔬 菜生产基地,奶牛饲养量和鲜奶供应量均居全市首位;工业方面,形成了机械、化工、 轻纺、建筑、包装、食品六大行业,现有企业 119 家,已建成市级学院路工业园区 和区级小朱庄民营工业园区,市级牧野轻工业园区正在建设中;第三产业方面,专 业市场、房地产业、高校后勤配套建设和饮食娱乐服务已成我乡三产的四大支柱。 计划投资 5.3 亿元、占地 800 亩的金世纪购物广场正在建设中。 新乡市城区东扩为牧野乡带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发展机遇。乡党委、政府 已筹措资金数百万元,修建高等级乡村公路框架,加大基础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城 镇化建设步伐,并在全乡开展了“三优两满意”活动,即创建优质环境、强化优质 服务、建立优良秩序、使投资者满意、老百姓满意,从而在全乡营造出了浓厚的经 济发展氛围,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闻名省内的思达集团已落户我乡、靖 业集团和置业集团等也纷纷到我乡洽谈投资意向。 3.2.1 生产条件生产条件 项目区土地面积 424.26 公顷,耕地面积 305.7 公顷,有效灌溉面积 305.7 公顷, 项目区内水利设施落后,灌排系统没有统一规划,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实有机电井 107 眼,没有配套,农业机械总动力 1540 千瓦,其中小四轮和三轮车共 265 台,电 动车 86 台,柴油机 180 台,农用水泵 311 台,脱粒机 3 台、收割机 6 台。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13 3.2.2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 项目区位于牧野乡,交通便利,经济状况相对较差。项目区行政村 2008 年总人 口 3637 人,耕地面积为 305.7 公顷,人均耕地 0.92 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 米等。近三年年均粮食总产量 540.33 万公斤,近三年平均亩产 600 公斤,农民人均 纯收入 3300 元。农村就业多以农业劳动为主,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城镇化水平低, 农民生活水平一般,基本无耕地撂荒现象。项目区以种植业为主,村民文化素质不 高,无职业技能特长,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另外还有少部分从事 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商饮服务业等产业。社会经济情况见表 1。 表 1 项目区基本情况统计表 人口数量人均纯收入耕地面积人均耕地 村 镇 人元亩亩 牧野乡项目区(2 个村) 499233004585.50.92 资料来源:2008 年度牧野乡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 3.2.3 住房和人居环境住房和人居环境 项目区大多数房屋都是砖混结构,多为两层以下建筑,房屋密度较大,光照和 通风条件较差,主要用于自身居住。此类建筑适宜进行必要的风貌改造。 3.2.4 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 (1)项目区村委会(2 个) ,总用地面积 2.8 亩,总建筑面积 750m。 (2)小卖部 2 家,主要销售日常生活用品。 该村主要道路中有市集,生活较为便利。但无小学、卫生所等公用设施,与该 项目区外的邻村共用。 3.2.5 优势条件优势条件 项目区有一条 107 国道,交通较为便利,地下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规模农业。 青壮年人口较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14 3.3 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 3.3.1 土地利用结构与权属面积土地利用结构与权属面积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424.26 公顷,其中耕地 305.7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72.05%;园地 0.15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0.04%;林地 4.31 公顷,占项目区总 面积的 1.02%;交通运输用地 7.32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 1.73%;城市用地 0.36 公 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0.08%;村庄用地 82.03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19.33%;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8.7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0.58%;沟渠 0.1 公顷,占项目 区总面积 0.02%;河流水面用地 10.93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 2.58%;坑塘水面 1.82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0.43%;其他用地 5.77 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1.36%。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15 表 2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一级分类耕地园地林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一级编码 12310111220 二级分类水浇地果园 有林 地 其他 林地 公路 用地 农村 道路河流水面坑塘水面沟渠 设施农用 地城市 农村宅基 地 采矿 用地 特殊 用地 村庄 名称 二级编码 12213133 小计 102104 小计 111114117 小计 122201203204205 小计合计 亩 4916.852.2542.7521.964.6593.316.5109.8163.9527.31.5 192.7 586.555.41230.4577.858.71322.4 6363. 9 hm2305.70.152.851.464.316.221.17.3210.931.820.112.855.770.3682.035.190.5888.16 424.2 6 牧野乡 项目区 (整治前) %72.05 0.04 0.67 0.34 1.02 1.47 0.26 1.73 2.58 0.43 0.02 3.03 1.36 0.08 19.331.22 0.14 20.78 100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16 3.3.2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项目区的土地均为村集体所有土地,权属界线清晰。土地开发利用中,土地利 用率达到 100%,林木覆盖率 1.02%,土地垦殖率达到 77.26%,机耕面积仅为 215hm2 左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虽然土地利用率、垦殖率较高,但是旱地 面积较大,农业利用率较低,机耕面积较小,农田防护措施也较差。 项目区小麦和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根据实地调查小麦亩产 550 公斤,玉米 亩产 650 公斤。 3.4 项目区基础设施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状况 3.4.1 道路交通道路交通 项目区内道路纵横交错,对外交通便捷。其中 107 国道穿过项目区,4 条柏油 路,其余道路多为 2-3 米宽的土质路,且路面坑洼不平。 综上分析,项目区的田间道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道路布置主要是考虑居民点与外界的联系,未充分考虑农业机械化生产的 需要; b) 道路布置较杂乱,尚未形成网络; c) 路面大多为土质,高低不平,宽窄不一,田间路、生产路级别不分。 3.4.2 灌溉与排水设施灌溉与排水设施 项目区缺少系统的配套水利设施。尽管项目内有机井 107 眼,田间修有土渠通 过,但是由于项目区面积大,且缺乏必要的灌溉设施,不能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因此急需在项目区内修筑必要的灌溉渠道,加强灌溉保障措施,以保证农田的正常 取水。 3.4.3 电力设施电力设施 项目区周边居民点有 10KV 高压线路,和照明生产用电网(220/380V) ,能满足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17 项目区建设的用电需求。基本满足村庄生活用电;但农业生产用电紧张。村中乱拉 电线的现象严重,存在火灾隐患。 3.4.5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设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设施 项目区农田系统中沿路有少量的树木生长,但由于树种以及保育不良,生长情 况较差,且人为的砍伐比较严重,未形成系统的防护林带,生态防护林网体系极不 完善。准备结合土地整理,重新布局并进行树种更新。 对于项目区农村居民点没有完善的给、排水系统及污水处理设施;村内无垃圾 收集点、生活垃圾缺乏管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电线乱拉、严重影响环境卫生 质量;闲置空地内和排水明沟垃圾较多,严重影响村民生活质量。居民家庭为露天 厕所或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 总之,项目区内尚没有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设施,除被当地群众开发种植 树木、农作物外,大部分土地的生态植被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项目建设进 行优化布局和生态环境设施建设。 3.4.6 公共设施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公共设施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村中商业店铺店面凌乱,没有形成好的商业环境和商业气息,且村里只有 2 所小型超市,远远不能满足项目区内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 2、村内无休闲娱乐广场和专为老年人设置的活动中心。 3、村中小学等文化教育设施比较落后。 4、村内只有小诊所,无正规的医疗卫生设施,不能给农民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3.4.7 景观环境建设情况景观环境建设情况 1、建筑风格差异过大,不能形成美观整洁的村容村貌。 2、绿地面积不足,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 3、村内绿化、树木的种植无统一标准,村内绿化水平参差不齐。 4、建筑物无特色,街景呆板、单调。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18 4.4. 项目分析项目分析 4.1 项目合法性分析项目合法性分析 本项目符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1998166 号) 、 关于设立土地整理项目区的通知 (国土资发199950 号) 、 关于加强和改 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529 号)等国土资源部有关规定和文 件。 该项目从当地实际出发,按照国家、省市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洪等方 面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各项工程的施工,有利于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 本项目区的开发整理规模、范围完全符合新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新乡 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 牧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牧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等,对项目区所在地进行的初步规划,可实施性强。 经过调查,项目区符合水利、农业、林业和交通等相关规划,无冲突现象。 4.2 项目区土地资源潜力分析项目区土地资源潜力分析 4.2.1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新增耕地来源主要为居民点复垦。经实地勘测,充分调查当地村民意见,确定 项目区可以通过宅基地复垦增加一部分耕地,农民新村地点确立后,部分村民将迁 往农民新村居住,同时原有宅基地由东曲里村、韩光屯村组织村民复垦,复垦面积 44.15 公顷,其中。建新区占地 28.13 公顷,全部占用一般农田,本规划不涉及占 用基本农田。因此,耕地净增加 44.15 公顷。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19 表3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牧野乡项目区(整治 前) 牧野乡项目区(整治 后) 增减面积 一级分类 一级编 码 二级分类 二级编 码 亩 hm2% 亩 hm2% 亩 hm2 耕地 1 水浇地 12 4585. 5 305. 7 72. 05 5247. 75 349. 85 82. 46 662.2 5 44.1 5 园地 2 果园 212.250.15 0.0 4 2.250.15 0.0 4 00 有林地 3142.752.85 0.6 7 42.452.83 0.6 7 -0.3 - 0.02 其他 3321.91.46 0.3 4 20.11.34 0.3 2 -1.8 - 0.12 林地3 小计 64.654.31 1.0 2 62.554.17 0.9 8 -2.1 - 0.14 城市 2015.40.36 0.0 8 5.40.36 0.0 8 00 农村宅基 地 203 1230. 45 82.0 3 19. 33 568.2 37.8 8 8.9 3 - 662.2 5 - 44.1 5 采矿用地 20477.855.19 1.2 2 77.855.19 1.2 2 00 特殊 2058.70.58 0.1 4 8.70.58 0.1 4 00 城镇村 及工矿用地 20 小计 1322. 4 88.1 6 20. 77 660.1 5 44.0 1 10. 37 - 662.2 5 - 44.1 5 公路 10293.36.22 1.4 7 97.56.5 1.5 3 4.20.28 农村 10416.51.1 0.2 6 16.51.1 0.2 6 00 交通运输用 地 10 小计 109.87.32 1.7 3 1147.6 1.7 9 4.20.28 河流 111 163.9 5 10.9 3 2.5 8 163.9 5 10.9 3 2.5 8 00 坑塘 11427.31.82 0.4 3 25.051.67 0.3 9 -2.25 - 0.15 沟渠 1171.50.1 0.0 2 2.70.18 0.0 4 1.20.08 水域及 水利设施用 地 11 小计 192.7 5 12.8 5 3.0 3 191.7 12.7 8 3.0 1 -1.05 - 0.07 其他土地 12 设施农 12286.555.77 1.3 6 85.55.7 1.3 4 -1.05 - 0.07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文本 20 合计 6363. 9 424. 26 100 6363. 9 424. 26 1000 0 4.2.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分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分析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镇,农业人口逐渐减少,空 心村现象严重,但农村居民点的面积并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根据调查,由于多 年的搬迁,村庄内闲置用地占全村居民点用地的 50%以上。拆旧区农村居民点的居 住建筑多为大院,且道路、街巷规划不合理,容积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居民点整理 潜力大。 牧野乡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用地保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国家对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尤其是占用耕地指标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在这种情况 下,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所需的用地指标可以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 用地增减挂钩来解决。因此,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 展提供用地空间。 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东曲里村、韩光屯村土地综合整治前村庄用地面积城镇村 及工矿用地 88.16 公顷,整治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44.011 公顷,结余 44.15 公顷的 建设用地指标,可以用于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 建新区选址所占土地中的耕地,选择在土壤贫瘠,亩产较低的土地,拆旧区复 垦后的耕地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建新区占用的土地质量。且安置区选择在交通方 便,公共基础设施齐全的地区,大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