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高中语文专题二学究天人体贯古今_史记的体例第5课河渠书试题苏教版.docx_第1页
2017_2018高中语文专题二学究天人体贯古今_史记的体例第5课河渠书试题苏教版.docx_第2页
2017_2018高中语文专题二学究天人体贯古今_史记的体例第5课河渠书试题苏教版.docx_第3页
2017_2018高中语文专题二学究天人体贯古今_史记的体例第5课河渠书试题苏教版.docx_第4页
2017_2018高中语文专题二学究天人体贯古今_史记的体例第5课河渠书试题苏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河渠书1通假字(1)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_(2)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_(3)乃厮二渠以引其河:_(4)九川既疏,九泽既洒:_(5)百姓飨其利:_(6)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_(7)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_(8)其奉邑食鄃:_(9)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_(10)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_(11)北渡污兮浚流难:_(12)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_答案(1)同“灾”,灾害(2)同“导”,疏导,疏通(3)同“斯”,分开(4)同“酾”,分流,疏导(5)同“享”,享受(6)同“疲”,疲惫(7)同“傍”,依靠,沿着(8)同“俸”,俸禄(9)同“以”,以上(下)(10)同“淤”,淤泥(11)同“纡”,纡曲回转(12)同“他”,其他2一词多义(1)数(2)更(3)登(4)稍答案(1)屡次/计算/技艺/几(2)经历(过)/另外(3)丰收/进用(4)微小/逐渐,渐3虚词归纳(1)以(2)于答案(1)连词,来/连词,因此(2)介词,在/介词,比4古今异义词(1)以别九州古义:_今义:_(2)害中国也尤甚古义:_今义:_(3)漕从山东西古义:_今义:_(4)便于砥柱之漕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我国上古行政区划。今义:中国的代称。(2)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3)古义:崤山以东的地方。今义:山东省。(4)古义:比方便。今义:比较容易(做某事)。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1)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_(2)令齐人水工徐伯表:_(3)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_(4)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_答案(1)使动用法,使肥沃 (2)名词作动词,用表测量(3)名词作形容词,道直少曲折(4)使动用法,使变成田地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穿二江成都之中:_(2)秦以为然,卒使就渠:_(3)甚哉,水之为利害也:_(4)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_答案(1)省略句(2)省略句(3)主谓倒装句(4)固定句式(无异:和相同)7翻译下面的句子(1)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译文:_(2)甚哉,水之为利害也!译文:_(3)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译文:_答案(1)禹以为黄河上游地势高,水流湍急汹涌,难以在平地上顺利通过,多次泛滥冲毁堤岸,于是分开两渠来疏引黄河水流。(2)水的为利为害太大了!(3)江河决口都是上天的事,不容易用人力强加堵塞,堵塞了也未必符合天意。背景展示古代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统一规划与修建全国范围的灌溉系统。河渠书的阐述也符合这一原理。“洪水猛兽”一词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洪水的认识,也反映了他们对洪水的恐惧。正因为如此,大禹治水才受到中华民族的推崇乃至世界人民的赞扬。从远古到秦汉这一漫长时期,人们一直从事着治水修渠的工作。司马迁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了人类在这一伟大斗争中的经验和教训,写成了河渠书一文。瓠子堵口是西汉时黄河一次大规模的堵口工程。元光三年(前132),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洪水向东南冲入巨野泽,泛入泗水、淮水,淹及十六郡,灾情严重。汉武帝派汲黯、郑当时率十万人堵塞,未成功。丞相田蚡为了私利,反对堵口,说河决是“天意”,不能靠人力强塞,此后黄河泛滥23年。直到元封二年(前109),才派汲仁、郭昌率数万人再次堵口。汉武帝亲临现场,并命令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都参加堵口劳动,工程十分艰巨。堵口采用的方法,有人解释为桩柴平堵法。堵口需要薪柴,砍光了百里之外的淇园竹林。汉武帝还作瓠子歌记述了决口造成的巨大灾难、堵口工程的艰巨性和堵口采取的措施。堵口成功,在堤上建宣房宫作纪念。书“书”是史记的五种体例之一,它分门别类地记述了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史记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史记共有“八书”,依次为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和平准书。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1脉络梳理河渠书2初读感知河渠书重点写了什么事?答:_答案全文共14段,按照时间先后,记叙了从大禹治水到汉元封二年(前109)黄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区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讲述了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史。它是系统介绍古代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司马迁在此书篇末,历叙他考察过的江淮河洛等众多水系和地区,从而归结为一句话:“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对水的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的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和关切。1“水之为害”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请结合文章,说说有哪些“人为”因素。答:_答案(1)豪门的阻挠,如武安侯田蚡出于私利,请皇帝把黄河决口之事不必放在心上。(2)气数迷信思想的干扰,把黄河决口问题看作是天意。(3)汉武帝治理黄河过度耗费人力和财力。2“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利害”二字是此“书”的关键,说说文中是如何阐发这一观点的。答:_答案河渠书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在叙述中,作者强调了水对人类的危害,同时也用大量笔墨叙述了人们治理水患的经过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最后,以太史公评论的方式为全书结论:“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有人认为:礼乐增减,律历改易,兵法权谋,山川鬼神,天和人的关系,趁其衰败适时实行变革,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作八书的根本原因。请你结合本篇文章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从而网罗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为起讫(如春秋为编年史)、以地域为划分(如国语为国别史)的局限,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典范。历来人们称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强调本纪、世家和列传的重要性。其实,作为全书的组成部分,表、书都有纪、传不能代替的独立的价值。严格地说,史记应是纪传志书体,是一种综合体史书。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大禹治水的里程碑意义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大禹治水时总结了其父鲧以“堵”的方法治水而失败的教训,采取疏浚的方法治理洪水,终于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大禹顺应了自然规律,导溪水而入江河,导江河而入大海,才使洪水不再四处泛滥;让龙蛇入渊,鸟兽上山,穴居、巢居的老百姓回到便于种植庄稼的地方安居乐业,促进了农业生产,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运用示例人与自然是平等的,是并列的,是整个自然界中的共生物。人与自然,都是生命,应该是互相观照的。当意识到这一点时,人才能感受到:天然的钻石、琥珀、珍珠,是自然的珍贵;连绵起伏的群山,是自然的雄伟;烟波浩淼的江海,是自然的壮阔;广阔无际的沙漠,是自然的贫瘠。甚至对于人自己,欣赏那人性未开的小孩子,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纯粹。自然的价值,就在于自然。是群山,让人脱离了低眉弄眼而抬起了双眼;是山泉,以叮咚的清响,呼唤人的清纯;是野地的青草,告诉人们回归自然的普通。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唯有遵循自然的规律,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才能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所有不遵循自然的规律而破坏自然的行径都是错误的,想要征服自然也是徒劳的。2课外素材大量海洋生物濒临灭绝五十年后人类将无鱼可吃在所有的海洋生物中,有四分之一的栖息地是珊瑚礁。但是在过去的50年内,珊瑚礁的数量已经减少了27%。光是在1998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中,世界珊瑚礁的数量就一下子减少了16%。造成珊瑚礁死亡的最直接原因是海水变暖。当然,海洋中来自太阳的辐射增加和渔民野蛮的捕鱼方式也是珊瑚礁消失的重要原因。人类科学技术使捕鱼速度和数量都超过了海洋的天然补给能力,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很多鱼类的数量正在锐减,甚至到了灭绝的边缘。现在海洋中鱼类的总量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减少。五十年后人类将无鱼可吃。选材感言科学家一直在发出警告,如果人类对海洋的破坏和过度捕捞等趋势持续下去,那么不久全世界的鱼类和海产品数量将处于崩溃边缘。鱼类被捕捞殆尽的近海生态系统很容易遭到外来物种的入侵,疾病很容易大规模爆发,海岸上也更容易发生洪水,有害的藻类会疯狂生长。整个生态环境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新“大禹治水”传奇今有大禹者,非古之大禹也,不过同名,倒也为一小官。来到这个城乡接合部前,带头人对他兀自一笑:“让地方时政来栽培你,我不亲自上阵培育你了。”大禹一听便暗道:此乃“险恶”之地也。然,果不出人之所料,此乃是非遍地,令人头疼。一治小贩大禹任官之地,城管常以暴制暴,其凶悍程度远近闻名,然各色摊贩经营时的无序混乱甚至不法行为仍屡禁不止,城市治安堪忧。大禹为此花了数月亲自走访基层民众,采集民声民意。数月后,该地城管大队改组,原先剽悍的队员仍保留任职,另外还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挑选加入了一大批和蔼可亲的女城管队员。刚柔并济的城管阵容与执法形式果然奏效,原先反城管的摊主小贩如今不再怨声载道,开始安分守己地依法做生意。望着街头巷尾井然有序的经营市场,大禹挠头傻笑。二治涂鸦大禹街头走访,常遇人抱怨:西街墙头,黄口小儿整日抹画乱涂,东街有妇人,百劝不遂,直叹意欲何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大禹耳边突然响起大婶的话:“您一定别让这些小青年们再画了啊!得把他们防得死死的”若有所思,心中只四字:物极必反。片刻计上心来。两月后,该地墙壁都被粉刷一新,“首届街头巷尾涂鸦大赛”鸣锣开赛。毛头小伙们摩拳擦掌,在洁白的墙壁上尽情挥毫,之后再无人乱写乱画。大禹看着报道上诸如“群众参与度空前之高活动取得极大成功居民反映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各地掀起唯美涂鸦之风”一类的标题,不禁自豪万千。三治刺头大禹两次大手笔后,当地人对他刮目相看,越来越多的问题传进他的耳里,等待他解决。他准备要治“刺头”了。据反映,常有适龄少年不去上学,在街上流窜,游手好闲。大禹又开始调查、收集资料,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这些被当地人视为瘟疫、防躲不及的小孩儿不是不想去上学,而是没钱上学!大禹忧心忡忡,来回踱步不知怎的好。忽然想起前不久经手的小羽创业案,在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时,她没有申请专利维权,而是毅然决然将新式花茶的工艺流程公之于众,并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他们政府发布推行。大禹灵光一现,遵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策,很快批了红头文件:大力推进农民工子弟全免费学校的创办。大禹三举,全民沸腾。一日,大禹读书时突然见到当年大禹治水的心得“堵,不如疏”。大禹愕然,原来自己一直也都在治水。而治什么,不是治水呢?堵,不如疏。思悟要点本文题目有什么好处?提示题目新颖,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借“大禹治水”之名,写“大禹治理城市”,新传的写法构思独到,既有吸引读者的作用,同时也暗含文章的主旨:治理城市也和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提示展示全文的写作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奠定基础,埋下了伏笔。本文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有什么妙处?提示妙用小标题,结构整齐。文章以大禹治理城市的三个突出点为主要内容,巧妙选取“一治小贩”“二治涂鸦”“三治刺头”三个小标题,既巧妙地揭示了每个段落的故事内容,也使文章在结构上显得更加整齐。本文的三个小故事都有什么特点?提示语言简练诙谐,先提出问题,然后灵活地解决问题,都是中心论点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提示叙述为主,辅以描写。文章具体叙述了大禹治理城市的三个小故事,同时对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进行了具体的描绘,更加有力地刻画了大禹这一人物形象,进而巧妙地揭示文章“堵,不如疏”的中心论点。本文总结中心论点的方式是怎么样的?提示在三个充分有力的论据之后,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写出了中心论点,过渡自然,了无痕迹,同时点明了题目的内涵。课时作业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九川既疏,九泽既洒B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C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D乃厮二渠以引其河答案C解析A项“洒”同“酾”,分流,疏导。B项“并”同“傍”,依靠,沿着。D项“厮”同“斯”,分开。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作:造B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道:同“导”,疏导C水颓以绝商颜绝:穿过D岁因以数不登登:登上,攀上答案D解析D项登:丰收。成语“五谷丰登”仍保留此意。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C解析C项两个“既”均解释为“已经”。A项表转折关系/表承接关系。B项表目的,来/意为“因此”。D项在/比。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害中国也尤甚B以别九州C便于砥柱之漕D通,以漕,大便利答案D解析A项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B项九州:古义,我国上古行政区划;今义,中国的代称。C项便于:古义,“比更方便;今义,比较容易(做某事)。D项“便利”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使用或行动起来不感觉困难,容易达到目的”。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B以富魏之河内C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D而益肥关中之地答案C解析A、B、D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是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其后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道多阪,回远回:曲折B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间:间隔,距离C诚得水,可令亩十石诚:如果,果真D岸善崩,乃凿井善:擅长答案D解析善:容易。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A项交给下属/向下流入。B项因而/因为。C项用/因此。D项都是“比”。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B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C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D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答案C解析C项“可以”古今义相同,都表示可能或能够。A项古义:没有险阻。今义:没有穷尽,没有限量。B项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D项古义:难行的地方。今义:困难。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译文:_(2)诚得水,可令亩十石。译文:_(3)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译文:_答案(1)这样,汉中的粮食可以运来,山东的粮食从沔水而上没有险阻,比经砥柱漕运方便。(2)倘若果真能得到灌溉用水,可使每亩产量达到十石。(3)水从地下穿过商颜山,东到山岭十多里远。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选自史记乐书,有删改)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响:回声、回音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畔:同“叛”,背叛C舜之道何弘也弘:弘扬D即去之晋去:离开答案C解析弘:宽宏。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D项固定结构,表手段、方法、工具等,均译为“用来的”。A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B项连词,于是/副词,竟然。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音乐是源于人心的,晋平公爱好濮水之上的靡靡之音,司马迁认为他不是个有德之君。B师旷认为师涓所奏之乐为亡国之音,劝晋平公不要欣赏,可是晋平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C师涓、师旷同为乐师,但师旷能发现师涓琴声中的问题,可见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高一筹。D司马迁把国家兴亡和音乐联系起来,表面上谈的是音乐,其实谈的是仁、礼之类的治国之道。答案C解析“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高一筹”属无中生有,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译文:_(2)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译文:_答案(1)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像(原来的)形体一样。(2)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朝东逃跑,自己投入濮水而死,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之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人,(他的)国家就要被削弱。14作者在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证明了本文的观点“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参考译文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像(原来的)形体一样,回声和原来的声音相应和一样。所以,行善的人,上天自然会给予福祥的报偿;作恶的人,上天会给予灾祸的惩罚,这是自然的事。所以舜弹奏五弦之琴,唱南风之诗,而天下升平;纣王制作朝歌北方鄙野的歌曲,结果是身死国亡。舜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那样的宽宏?纣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却又那样的狭隘呢?大概就是因为南风之诗的主题是属于生长蕃息之音,舜非常爱好这种音乐,爱好与天地自然的心意相同,能得到天下万民的欢心拥戴,所以天下大治。至于朝歌,时间上就很不适合,而且“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