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整合(一),角度一 “家国一体”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 【精要点拨】 西周时期,以分封制为基础、宗法制为核心,辅之以礼乐制度,共同构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权力机构。早期政治制度呈现“家国一体”的特点,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等级森严;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集权;秦朝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考题例证】 (2016江苏启东模拟)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解析 A项是商朝的政治中心,不可能形成“周礼”中的“雅言”;B、D两项在当时属于偏远的诸侯国管辖之地,错误;据材料中的“周礼”可知,“统一的雅言”应指周的官方语言,而周兴起于陕西,因此这种“雅言”最早应产生于陕西,故C项正确。 答案 C,角度二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精要点拨】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君主通过调整中央机构与地方管理体制、监察中央与地方官吏、改革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及加强思想控制等方式,导致了两大演变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丞相;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考题例证】 (2017江苏扬州模拟)钱穆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动”,到了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又“有一个大变动”。下列选项不能支撑钱穆史论的是( ) A.秦汉正式有统一的中央政府,并建立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 B.秦汉相权多由一人掌握,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掌于不同的部门 C.汉代选官为选举、首重门第标准,唐代选官为考试、打破门第限制 D.汉、唐、宋时期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明代立国后不久即废止宰相,解析 “秦汉是一个大变动”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确立并巩固,地方实行郡县制,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汉实行三公九卿制,相权多由一人掌握;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别执掌不同的部门,故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西汉选官制是察举制和征辟制,重视孝廉和才能,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明代废除丞相,皇权加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史料史学研究史料鉴别研读论证 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在历史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鉴别运用史料,解读获取信息,加强处理史料的能力,属于高考考查目标中“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范畴。正确处理史料,要求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从而获取有效信息,为解答试题提供必要的帮助。,一、史料分类鉴别 1.史料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分:文献史料(指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各种物件)与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2)按资料价值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流传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3)其他史料分类:分为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等。,2.鉴别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利用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考题例证】 (2013浙江文综,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知,文献材料同样真实可信,A项错误;某些历史记载也是比较客观的,B项错误;多项历史记载相互印证,不通过考古也可形成定论,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二、研读论证史料 1.捕捉时空要素 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所以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时间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公历纪年法,朝代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民国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历史事件发生的某洲、某国、某地区、某城市等。抓住这些要素,可以帮助考生对材料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2.抓关键词、关键句 历史试题所提供的史料,并非所有文字都是有用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起铺陈、解释作用的,真正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某个词或句子。关键词、句一般都具有如下特征:历史概念(如工农武装割据);历史事件名称(如辛亥革命);历史人物(如康有为);特有历史名词(如租界)等。关键词、句或是上述历史要素本身,或是对这些要素的解释。,3.“论从史出”的方法 “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依据史料发现隐藏在史料背后的历史事实。因此,根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在高考试题中较为常见。破解这类试题的最佳策略就是始终坚持“充分条件”的原则,即“如果有A(史料),则必然有B(结论)”,就像胡适所说:“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这对于史料的解读非常关键。,【考题例证】 (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解析 秦琅邪石刻和淮南子关于国土何时达到流沙的记载不同,说明在史料运用的时候要持慎重的态度,首先要辨别真伪,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故C项正确。淮南子仅叙述了颛顼帝、大禹、纣时国土达到的地区,无法体现以传说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B项陈述了“差异”,没有说明题目主旨,故排除。石刻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明显,无法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故D项错误。 答案 C,1.宗法制的历史遗存及影响 观点一 姜义华教授认为:“渗透于全社会的同族、同宗、同姓血缘网络系统,同乡、同县、同省地缘网络系统,族田、义仓、义塾等经济共同体,同学、同科、同一方言、同一宗教信仰等文化认同,为大一统奠定了极为广泛而深厚的社会与文化基础。” 观点二 陈永平、李委莎在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中说:“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2.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比较 分封制和郡县制优劣的争论,从秦汉到明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宋代以前辩论焦点,主要围绕着两者的优劣比较。如魏晋时陆机(西晋文学家)认为分封“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而认为郡县下,一处有乱则天下大乱。唐朝争论则一边倒,皆主郡县制。如柳宗元:“有叛国无叛郡”“有叛将无叛州”等。 (2)宋元时期,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必须根据客观环境来决定选用哪一种制度。李纲(抗金名臣)提出两制应因地制宜选用其一超脱了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 (3)明代,有些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各有利弊,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不把分权和集权放到绝对对立的两极。黄宗羲认为应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者之长处,使其并存互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顾炎武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3.关于军机处与君主专制关系的争论 观点一 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 李治亭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通过分析军机处机构特点得出军机处设立使皇权加强的结论,如官员人数根据皇帝需要增减,军机大臣互不隶属,各自直接对皇帝负责;具有高度机密性,非有特召不得擅入,军机大臣必须与皇帝保持垂直联系,办公地点亦随皇帝行止而定;军机大臣地位虽高但无实权,实际上只是充当皇帝的侍从秘书;印信用毕随时缴还,分程序管理以防私自动用等。王超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比较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不同,指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对军国大政有一定决策权,军机大臣则仅供传述缮撰;并且认为军机处侵夺了内阁票拟批签的职权,,甚至有权修改内阁票拟,政府实际重要政令的发出都在军机处而不是内阁,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大部分不经内阁,直接密封发给地方督抚,内阁已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从军机处与清代其他机构关系的角度论述军机处设立对皇权的加强。 观点二 军机处并非为了强化专制皇权而设立 高翔也论军机处、内阁和专职皇权对传统说法之质疑,兼析奏折制之源起(见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对清史学界的“传统说法”,即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主要是为了通过削弱内阁以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以强化专制皇权,以及军机处的设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了一个空前阶段”观点提出了质疑,并对清初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