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医学课件_第1页
肝炎病毒医学课件_第2页
肝炎病毒医学课件_第3页
肝炎病毒医学课件_第4页
肝炎病毒医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肝炎病毒(p238) Hepatitis viruses,一、概念 肝炎病毒(hepatits Virus)是指主要损害肝脏而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二、种类,病毒感染性 肝炎包括,粪口途径,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血液、体液,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非肝炎病毒 感染性肝炎,新型嗜肝病毒,庚型肝炎病毒,巳型肝炎病毒,TTV,非嗜肝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其他病毒,甲型肝炎V(HAV):单股RNA.V 消化道传播 乙型肝炎V(HBV):双股DNA.V 血行传播 丙型肝炎V(HCV):单正链RNA.V 血行传播 丁型肝炎V(HDV):单股RNA.V(缺陷V) 血行传播 戊型肝炎V(HEV):单正链RNA.V 消化道传播 已型肝炎V(HFV):基因未定 消化道传播 庚型肝炎V(HGV):单正链RNA.V 血行传播 TT型肝炎V(TTV):单负链RNA.V 血行传播,我国是个肝炎大国,病毒性肝炎发病数位居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第一位,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就达1.2亿。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迁延,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只有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才能减少疾病发生。,甲型肝炎病毒,HAV Hepatitis A virus,是甲肝的病原体,甲肝又称黄疸型肝炎或 称传染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 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呈全世界范围的分布, 我国为高发区,其发病为各型肝炎的首位。人 感染HAV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预后良好。,一、生物学特性 直径为2732nm小球颗粒,无包膜。 只有一个血清型。 抵抗力比肠道病毒强,嗜肝性 细胞培养周期长,一般不引起细胞病变 病毒位于细胞内,很少释放至细胞外 耐热,601小进仍有传染性,属小RNA病毒科,曾属肠道病毒72型,现 归肝炎病毒。 衣壳为60个壳微粒,二十面立体对称,每 一壳微粒由VP1VP4四种蛋白组成。 核心为一条约7.5kb的线形正连RNA,由 5未端非编码区、编码区、3 未端非 编码区组成。,5-非编码区,位于基因组前段, 对HAV复制有重要意义 编码区,即开放读码框架 (ORF),只此1个编码聚合蛋白 3-非编码区,位于ORF之后,无 编码病毒蛋白的功能。,HAV的结构,培养 黑猩猩、绒猴 V增殖缓慢 人胚肺二倍体C 甲肝减毒活疫苗,抵抗力: 耐热(60 1h),耐酸(pH3),抵抗力极强, 耐氯(在污水中存活数月), 耐乙醚(因为无包膜),二、致病性 传 染 源:多为甲肝患者(发病前2周病后一个月)、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 潜 伏 期:为1545天(平均一个月),HAV的致病机制,粪口 途径传播,小肠淋巴结中大量增殖,入血并形成病毒血症,肝脏为最终靶器官(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病理作用),通过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关于甲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少, 尚未完全阐明。经口感染HAV后,发病 前有短暂病毒血症阶段,然后再定位于 肝脏。既往认为HAV对肝细胞有直接损 害作用。,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倾向于以宿主 免疫反应为主。发病早期,可能由于 HAV在肝细胞中大量增殖及CD+8细胞 毒性T细胞杀伤作用共同造成肝细胞损 害,病后期可能以免疫病理损害为主。,免疫性:主要为体液免疫,预后良好 Ig M:急性期出现,早期诊断 Ig G:恢复期出现,防止再感染,流行特点: 常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面积流行 隐性感染多 无慢性病例和病毒携带者,不与肝癌有关 预后好,治愈率99% 暴发性肝炎: 发生率13 / 1000,死亡率达80% 孕妇感染严重,1993年-2001年间疾病监测中“全国 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情况简介” 提供的数据 显示:中国平均每年24万人罹患甲型肝 炎,发病率高达21.4/10万。专家估计实际 情况远高于统计数字,每年病毒性肝炎的 患者可能为240万,而甲型肝炎就占一一半 左右,达120万/年。,三、临床表现: 隐性感染:34.3% 亚临床感染:45.7%,临床感染:20%,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肝炎:总病程14个月 黄疸前期:(210天)85%,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厌油、厌食。 黄 疸 期:(26周)自觉症状好转,发热减退,尿、皮肤、眼、黄疸加深。 恢 复 期:(2周4个月,平均1个月)一般 不形成慢性。,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显性感染和 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类型。 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 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 性感染。,甲肝的临床表现和年龄的关系,并发症 甲型肝炎的肝外并发症较多,有皮疹者 占9.7%,出现蛋白尿者占33%,关节酸痛 者占38.6%,可能与感染HAV后病人血清 中有短暂的免疫复合物形成有关。还有一 些患者伴有肝性脑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毒性心肌炎、格林巴利综合症等,,三、微生物学检查 感染早期:粪便中HAV颗粒,免疫电镜 血清中早期IgM,酶免疫 病毒核酸检查:PCR,核酸杂交 血清中IgG,流行病学调查 辅助诊断:肝功能检查,四、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原 病人早期隔离治疗 管理水源 2、切断传播途径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3、提高免疫功能 注射丙种球蛋白,注射疫苗:我国 - 减毒活疫苗 国外 - 灭活疫苗(价格昂贵),本病预后良好,能完全治愈。无 慢性化,发生肝功能衰竭者很少见,戊型肝炎病毒HEV(P250),经粪口途径传播,27-34nm无包膜球形颗粒,衣壳为二十面立体对称,核酸为单正链RNA,只有一个血清型,易感人群为青壮年,预防原则,类似甲肝,HEV感染可引起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肝炎。 潜伏期较甲肝长(211周,平均6周)。,HEV粪口胃肠入血肝(复制) 血液、胆汁粪便排出,致病机制,戊型病毒性肝炎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 炎,经粪-口途径传播,具有明显季节 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无慢性 化,预后良好。,预防 与甲型肝炎相同。主要采取以 切断传播途径主为的综合性措施。,乙型肝炎病毒, HBV(p240) hepatitis B virus,概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占1亿以上。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 慢性型较常见。无黄疸型HBsAg持续 阳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过血液 及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另一方式 为母婴传播。乙肝疫苗的应用是控制 和预防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HBV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HBV的形态结构,形态:,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42nm,小球形颗粒:22nm,管形颗粒(柱状颗粒):22nm,大球形颗粒: 由外膜和核衣壳组成 外 膜:厚度为7nm,含HBsAg和脂类 核衣壳:内核27nm,含DNA、DNA多聚酶,含HBcAg,Dane particle,Complete particle, infective HBV spherical,double capsid球形,双层衣壳。 outer capsid=envelope 外衣壳=包膜(脂质双层+蛋白质) HBsAg等 inner capsid内衣壳: HBcAg、HBeAg internal内部: DNA- circular, double- stranded环状双链 DNA polymerase 多聚酶,小球形颗粒 是血清中较常见的颗粒 是HBV组装时,剩下的衣壳 为空壳,不含DNA和DNA多聚酶 无感染性 含HBsAg,管形颗粒 是小球形颗粒聚合而成 直径一样,但长度不等 不含DNA和DNA多聚酶 无感染性 含HBsAg,结构: 核心: 由DNA和DNA多聚酶组成。 DNA为未闭合的双股环状,一长一短。, 双层衣壳:称外衣壳和内衣壳 外衣壳:类似包膜 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 含HBsAg 内衣壳:为二十面立体对称 含HBcAg和HBeAg,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 HBsAg-HBsAb(抗-HBs) HBcAg-HBcAb(抗-HBc) HBeAg-HBeAb(抗-Hbe), HBsAg 存在于乙肝病毒三种形态颗粒中。 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 HBsAg具有几种抗原组分,是划分亚型依据。, HBcAg 存在于Dane颗粒内 存在人体肝细胞核内,外周血不能检出 表示HBV持续复制 可刺激机体产生无保护性的抗-HBc, HBeAg: 存在于Dane颗粒中 表示HBV复制活跃 表示血清具有高度传染性 与DNA多聚酶消长同步 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一定保护性抗体,抗-HBe, 抗-HBs 表示乙肝病毒感染终止 表示乙型肝炎痊愈,预后良好 表示乙肝疫苗预防有效, 抗-HBe 表示HBV复制趋于停止 表示乙型肝炎趋向恢复 血清传染性下降, 抗-HBc(IgM) 表示乙型肝炎病毒早期感染 可能HBV复制 抗-HBc(IgG) 表示乙型肝炎病毒继往感染 可能为慢性乙肝,致病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研究资料不少,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肝细胞损伤不是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结果,而是由T细胞毒反应所介导。人感染HBV后,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这些免疫反应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有重要意义。,传 染 源:急、慢性乙肝患者,无症状携带者 传播途径:主要为注射、输血 母婴垂直传播 医源性传播(如手术、拔牙、文身等) 生活长期密切接触 性传播, 致病机制:通过免疫病理损害肝脏 所致疾病:乙型肝炎 临床类型:急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重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肝癌、肝硬化,微生物学检查 (一)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两对半),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HBcAg) 抗HBc,HBV抗原抗体系统检测临床意义,两对半检测的临床意义: 1、乙型肝炎诊断。 2、乙型肝炎病情程度、疗效及预后的判断。 3、筛选献血员。 4、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免疫效果监测。 5、饮食服务、保育员、饮水管理人员健康检查指标之一。 6、流行病学调查。,(二)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检测 (三)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 *防治原则 控 制 传 染 源:定期健康检查。 切断传播途径:严格控制血制品、注射用品。 提 高 免 疫 力:接种疫苗(血源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治疗:抗-HBs人血清球蛋白,丙型肝炎病毒HCV (P246)hepatitis C virus,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原菌。本病呈全世界分布,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尤其反复输入多个献血员血液或血制品更易发生。近年发现丙型肝炎也多见于非输血人群,主要通过注射、针刺、含HCV血液污染伤口和其他密切接触传播,并证实也可通过母婴传播。,曾称非甲非乙 “NANB” 属黄病毒科,是黄病毒科中唯一嗜肝病毒 核酸为单链RNA,类似甲肝病毒 传播途径,类似HBV 引起无黄疸型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还可与HBV重叠感染或引起肝外损伤(肾炎),发病机理 既往认为HCV对肝细胞有直接损害作用。近年随着对丙型肝炎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到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在许多方面类似,如转慢性、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尤其丙型肝炎也有慢性HCV携带者,因此,对HCV导致肝细胞损害的机制,大多倾向于免疫损害,即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起重要作用。,全球HCV感染有1.7亿,我国为3.2% HCV感染后 25%有临床症状 75%发展为慢性 20%2030年后发展为肝硬化 15%发展为肝细胞性肝癌 HCV易变异,亚型较多,研制疫苗困难,治疗有效药物少。,预防 对献血员进行抗HCV筛查是目 前降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等嗜肝DNA病毒共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输血和血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