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江淮满目新.doc_第1页
金秋江淮满目新.doc_第2页
金秋江淮满目新.doc_第3页
金秋江淮满目新.doc_第4页
金秋江淮满目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秋江淮满目新无为听课随笔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 赵剑峰2009年10月26日至29日,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比赛在巢湖市无为县无为一中举行,来自全省17个地市的18名选手围绕祖国统一大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课题同场竞技,竞相献艺。18节优质课集中展示了安徽省近年来教学改革尤其是2006年以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果。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们驾驭教材、调控课堂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有相当一批青年教师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当然,在这次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参赛选手们在课堂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了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共性。下面我就结合这次赛课中的几个共性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真的以学生为中心了吗?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那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真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了吗?例1:有一位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地对学生说“请大家看看书,给我了解一下”“给我归纳一下”、“给我总结一下”。给“我”了解(归纳、概括)一下,学生难道是为“我”(我们)学的?例2:有几位老师在让学生坐下去的时候,手势是掌心向下,手掌轻轻挥动几下,我称之为把学生“煽”下去或“摁”下去,而不是请学生坐下去的。实用社交礼仪中说:一般认为,掌心向上的手势有一种诚恳、尊重他人的含义;掌心向下的手势意味着不够坦率、缺乏诚意等,意味着对对方的不尊重。意味着我们老师从内心深处并未把学生作为课堂上平等的主体来看待。例3:多媒体课件问题:字体颜色太淡,字号太小,模版不统一我当时坐在下面就在想:我们做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什么?辅助教学!我们做多媒体课件是给谁看的?当然是学生呀!但如果连第一排的学生都看不清楚,怎能证明你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呀?其实我们只考虑到坐在电脑屏幕前的我们自己而已!我们心中并没有装着学生,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有的老师可能认为这是典型的吹毛求疵,是的,出现上述问题的几个老师教学基本功都比较扎实,语言表达都非常流畅,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比较强。但是,细节决定成败,不经意间、举手投足之间暴露出来的问题,有时候恰恰最能反映老师们的本真想法,最能暴露老师们新课程理念尚未真正领悟并内化为思想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二、这是讨论、这是探究吗?在新课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让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让每一节历史课都能动起来,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已成为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的共识。很多老师也在课堂上尝试着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设置讨论、探究等问题,给课堂带来许多活力。但我们也发现很多假讨论、伪探究充斥课堂,师生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缺少交流、缺少碰撞、缺少新的生成。例1:一位老师在上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时,提出一个“深度探究”问题:康有为向西方学习的方式有何特点?第一,这节课前面搞抢答赛时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而且老师已经让一名学生解释过,学生回答得很流畅,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何必再探究呢?是固守教学预案,还是为了填满教学时间?第二,这个问题有多大难度?有“深度探究”的必要吗?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告诉我们,学生几乎可以无障碍地即时回答这个问题,可见这个“深度探究”是伪命题!例2:在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中,一位老师提出一个探究问题: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有何不同的境遇?为什么?这个问题情境创设的很好,也很有意义。但是问题提出以后的课堂教学流程让听课的老师不由得发出疑问:探究?这是探究吗?学生根本没参与,全是老师讲,怎么说是“探究”呢?是老师把自己探究的结论告诉学生,而不是带着学生一起去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这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例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一位老师给了学生近两分钟的时间思考“五四运动的经过”,学生初中就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的知识点,还有必要让他们思考吗?对于“经过”,只需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他们思考什么呢?而本课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反而不做讨论,由老师大包大揽,逐一解析。我们就是解析的再清楚,那是我们老师的理解,我们剥夺了学生讨论、探究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学生参与体验、加深理解的机会,知识没有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课下和几位赛课、听课的老师交流心得体会,明显的感受到新课程的理念经过三年多的推进,已经深入人心。老师们无一例外地都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必须要通过设置“探究”或“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但是,什么才是有效的探究和讨论?怎样探究和讨论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老师在学生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很多老师尚未得其精髓。三、我们老师是那个“好心人”吗?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在蛾子的王国里,有一种蛾子由于它的硕大和美丽,人们把它叫做“帝王蛾”。帝王蛾的幼虫是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度过的,当它的生命要发生质变时,这天定的狭小通道对它来讲无疑成了鬼门关。那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能破茧而出,太多太多的幼虫在过鬼门关时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飞翔”的悲壮祭品。有人动了恻隐之心,企图将那幼虫的生命通道弄得宽阔一些,便拿来剪刀,把茧的洞口剪大。于是,茧中的幼虫不用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里钻了出来。但是,更为不幸的是,所有得了救助而见到天日的蛾子,都成为“好心人”的牺牲品,它们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累赘双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恰是帮助帝王蛾成就双翼的关键所在。幼虫穿越的时刻,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送达蛾翼的组织中去,使其两翼充血,帝王蛾的翅膀才能发育成熟。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了充血的机会,这样生出来的帝王蛾,便永远与飞翔绝缘。没有谁能施舍给帝王蛾一双振臂奋飞的翅膀!我们课堂教学的过程何尝不是这样呢?例如:“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是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重要内容,老师完全可以通过图片或文字资料的呈现,创设情境,师生互动,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梳理出“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但有一位老师却把学生抛在一边,虽然也提供了一些资料,创设了一些情境,但基本上是自问自答。其实,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我们提出问题以后,要先尝试着让学生来回答。学生的理解、学生的第一印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才是最关键的。结论、答案应当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推导出来,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说出来才是第一位的。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有意见分歧时,恰恰是教学的最佳时机,先让学生讲,也可能他讲不全,也可能他讲的是错的,但他思考的过程是最难能可贵的,而他暴露出来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恰恰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我们老师切忌大包大揽,越俎代庖。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课堂上产生的困惑,不就相当于那狭小的茧洞吗?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充当那个“好心人”,我们不能剥夺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权利与机会,我们的讲述不能取代学生的思考、讨论。我们应当俯下身子,眼睛向下,把我们的课堂变成“学堂”,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追求真理的精神。我们提出问题时,学生稍一打顿,稍一卡壳,老师立马往回收,把问题抢过来,进行阐释说明。说白了,学生依然是傀儡,是群众演员,是老师表演的道具,是老师表演的陪衬和摆设。上课的最终目的是老师的表演是否精彩是否成功,而不是学生真正得到了什么,受到什么启迪,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怎样的升华?当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我们应当怎么办?首先要冷静下来。因为学生出现思维障碍很正常,如果你提出的每个问题学生都能完美的回答,那么你提出的这些问题还有什么价值?如果你提出的所有问题学生都对答如流,这节课还有上的必要吗?我们老师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认识。学生卡壳时,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提问题,也可以把这个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来问,降低难度,注意梯度。问题应当形成一条红线,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新课程课堂的基本呈现模式应当是交互式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演进的过程中去,在问答、讨论、探究中推进教学,切忌“一言堂”。四、吃透课标吃透教材了吗?对于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重点学过的内容,高中该怎么办?这是困扰广大高中教师的一个难题,本次赛课选择的四个课题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带有这种特点,其中尤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最为突出,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运动都是初中重点学习的内容,而且老教材是用六个课时学习这部分内容,现在要求一课时必须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出彩,真是难煞老师了!例1:一位老师在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时,“五四运动”(含导入)用了26分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用了12分钟,“国民革命运动”(含结尾)用了7分钟。很显然,这位老师没有跳出旧教材的窠臼,单单是“五四运动的背景”就用了整整9分钟,而新教材明显是在淡化这个问题,只提到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至于根本原因,课本只字未提。等第一个问题“五四运动”讲完用了半节多课以后,老师才回过神来,但因为教学预案的限制,他除了加快语速、摒弃师生互动以外,并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其实,对于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重点学过的内容,我们可以用“知识回顾”“记忆热身”或“抢答赛”等方式复习一遍即可,没有必要再另起炉灶,重新讲一遍。这样我们可以把腾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课标要求的重难点问题的探究上,用在重新整合教材知识结构上。一堂课应当有一条清晰的红线,一课一个中心。而上课的老师普遍并没有弄清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运动”三个子目与课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之间的关系,没有把他们串成线。为什么把五四运动当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呢?因为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首次以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五四运动“新”在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他们的斗争尚处于自发性斗争阶段,难以释放出这个阶级的最大能量,怎么办?组织起来。这就需要一个坚强的组织来领导他们指导他们,这个组织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中国共产党。中共诞生使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新的发展,它“新”在新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仅仅依靠中共领导下的无产阶级的力量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吗?不能。怎么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谁呢?国民党。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基础上,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开展。国民革命运动使新民主主义革命遇到了新的问题:统一战线、革命领导权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驾驭往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导向,我们不仅要搞清楚历史知识的内容,而且要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力图使教给学生的知识是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可以说,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把握和理解历史知识结构,是老师上好历史课的重要基础之一。例2:如何深度挖掘教材?在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中,一位老师把晚清社会比喻成破房子,为此提供了四套解决方案,分别代表地主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