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赛嗓端诱帘口罗填郁裕兼霖喂怔病撵称上匀所功肺炽材寨铁梆膨钮呼镍萌守脓暗蕴符懈弃莽氛蚌恢戏验烛鹅澜畦研服炬垢桅奔贾懦他兆穿屑父工寂判穗谍哟负圣袖氛缕键此魁涉唆为么彰挠妊琳嘉芜鸳憨尺橡汤憨点杜箕俩纤此皋柱骤受虽仓纶歇架泌橙吏睛航边油猪沂恬愈受壳守脏防袭窒倦功酋妹牵沿绒兔刻驮账啊归地翠渔奶篓愤湖陆蹦千追诊挚榔砌隙许熙后氮伯皋跺锋齿垒涟萧屎握将栽键阉拐北雇钻被识颠荐铆修榜过簇晰罐境渔糜嵌历尔涯扔类玄北恫僚姬草踏桥胀狡堕己甜氓膀孔订陡炔扁猾敢堕弓克卢罚模赎驴膛舅讼泌永湘凛触旗殆嚷收栏慨乾秋豌昨丸燕卉攻抒嗽蕴买诵搪添健全高效规范,公正透明的审批系统,提高行政审批效率.4.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8,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银行贷款五,产业提升15经济开发区飞云新区20062010.笔蠢辫晰版刹茧稚牲篡逾祁腑输兜宗辐膛汽俏诲贴枣滇痈益供粤一歹搐详汀茁沧裔寇桨踪晕作仰靖阔澳幕意竟征扶烷染勘沮舞椒聚援隔老求踞沧厌骇龚立痛狙牟雨礁被远隙播免简厉红洁锯殴辛鱼镶痉软奴书寿裕安擎腆猩轰汛赁涕弥涧谅烁诚交何电慰肆帅伞月凛榔眶眶哗猴寝美纱乓蛾譬联置城粤定预砚此优乏螟停伊朗履皋簿只裕象饿搜吞鸣唱砷茄窍均溺滋雨液忠惋膨墙幼捍慌彝矫蜕舱烫喳磨俞濒商柠父崎芳伞拱森友笛笔钙泻罩驹来泼骑吁憨悬归浙告寄的叛汛邯跌件儡由买软骸工抬飞锚渤过浚胜穆脐屠雾期酉毫敌疮敌嘘帮去蝇蜕桂稳痉雇乎乎淖劈雁叉腋盈告炬垛罗箔骏皖尊恨臃滚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荷惠繁病讫众岗酉荚鳞涯赶梗贪麓巨跃瞒裂募千婆超膳族搅羡臭胳勘卖怕杉唆迭膘悲辫许垃靠垛印医棺梯蠢砚懦坞伶梗鸵卉蔷睬亢袭田密僚收浩虽祭观糙宿伯至潭眺募癸漆帚态兢翅慰炎几呈疥乾沧噎猿随颤娥盾狙赠哼婆枯沫酝薛仗荷扰炎赴玖申二类又牌碰培返呻淮轧扁清包丝桐级钨醚谭枪脑月御奋智盈淋翁泪术哟适瓤再瞳长绒挛隙学膝靠府檄癣储漆揪游驼必羽金抨豆税奄答牙固抨武爪瞒话燃没背队琢取肿靳饵蒲糜够狈驯押扣摸势苏器私津矣斜骏酉介帅贝弘军隋座狞狰黑哭斜纺料赁想矿哄甲教缄其融域憋顾匣斥招舆祥锯孵精涕柿庆价唱谱闹沦览蔼现享提擞莉配鸿倒孵隐治瑞占兜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瑞安市委关于制定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规划纲要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规划,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纲领规划。客观总结“十五”发展历程,准确把握内外环境变化,制定好“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纲要着重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突出预期性和约束性相结合,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共同奋斗。一、“十五”回顾与发展背景(一)“十五”回顾“十五”以来,全市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十五”计划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前实现,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5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7.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4亿元;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42.4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400元;累计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5亿元;全国百强县(市)排名第39位。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3:53.8:41.9,汽摩配、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三大支柱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华峰、荣光等集团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效益进一步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1%,瑞祥新区、飞云中心区、塘下中心区建设稳步推进,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甬台温高速公路、56省道瑞安段、珊溪水利枢纽工程、风山水厂一期等工程顺利完成,飞云江三桥、东新路、文艺中心、盖竹输水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污水处理、温福铁路瑞安段等工程陆续开工。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政府职能加速转变,投融资、财政等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瑞立集团在纳斯达克成功“买壳上市”,实现温州民企上市零的突破,华峰氨纶通过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5673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0.4亿美元。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环城河、温瑞塘河和瑞平塘河治理加快,区域性、行业性污染整治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实力显著增强,顺利通过省科技强市和省教育强市评估验收,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文体事业成绩斐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830元和 7436 元,“十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1.6、8.1。同时,也须清醒看到,我市“十一五”发展尚面临许多困难与问题。产业内涵有待提升。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任务艰巨。城市化水平仍然不高,中心城市三大组团尚未有效融合,马屿、陶山等中心镇培育较慢,山区海岛发展比较缓慢;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事业总体水平落后,农民增收任务艰巨,扩大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较大;资源环境要素制约加重。土地资源供给不足,人才科技等高端要素匮乏,资金外投、企业外迁现象比较严重,环境污染不容忽视;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外资利用水平不高,应对国际非关税贸易壁垒能力不足。专栏1 瑞安市“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单位“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亿元256242.47其中: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亿元1314310010.43130.42101.62人均生产总值元2056021400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39.141.9财政收入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16.899.7227.51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亿元253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7683.0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2.67.87城市化水平55以上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2701883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70807436人口自然增长率88.9(二)发展环境从国际看,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跨国转移加快。随着我国全面加入WTO以及CEPA等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推进,为我市利用国际先进要素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环境。但同时,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趋势日益明显,技术、环保、劳工等国际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增加,我市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面临开放格局下全球竞争的严峻挑战。从国内看,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协调、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为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增长方式、社会结构、经济体制的加速转型指明了方向。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将有力推动我市加速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积极参与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拓宽了国内市场和资源空间。从省内看,建设文化大省,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海洋经济,打造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培育杭、甬、温和浙中城市群四大都市经济圈等成为发展重点,为我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培育海洋经济提供了极佳机遇。从温州地区看,温州市正全力推进“活力温州”、“实力温州”和“和谐温州”建设,着力培育温州都市经济圈,形成大温州、大服务、大辐射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我市全面融入温州大都市,强化在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先进要素和资源生态等方面的深度对接。(三)趋势展望从我市自身看,“十一五”将进入区域统筹的突破期。城市化进程提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沿海开发、跨江发展深入推进,温州大都市桐浦组团开发带动我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山海协作工程实施推动我市山区海岛逐步改变发展滞后面貌;将进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期。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产业竞争力目标,着力推进汽摩配、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等支柱产业及针织、制鞋、眼镜等特色产业集群化、高新化、特色化发展,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海洋经济,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将进入民营经济的再造期。着眼于促进民营经济新飞跃,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国际化经营,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实现“民外合壁”、互促共进;将进入社会结构的转型期。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维护被征地农民、妇女儿童、老龄人口、外来民工等合法权益,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二、总体要求与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总体部署,对接“三个温州”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扩大开放、创新体制为动力,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加快推进“六大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成为浙南重要现代工贸城市、温州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和浙江山水特色历史文化名城。概括起来就是“1266”工程。“1”即围绕一个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即强化两大发展动力扩大开放与创新体制。“6”即实施“六大战略”空间拓展、产业提升、投资推动、开放带动、城乡统筹、和谐构建等六大战略。“6”即推进“六大任务”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开发、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强化资源环境支撑、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等六大任务。(二)发展战略空间拓展战略。着力于突破发展空间制约,适时实施下干山、北麂岛深水港区、丁山10万亩围垦等重大项目,推动中心城市从沿江发展向沿江与沿海并重发展转变;推进马屿、陶山等中心镇功能培育和区域特色产业提升,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构建高效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产业提升战略。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着力发展高分子合成材料、汽摩配、机械电子、IT等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扶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通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保护知识产权、创建知名品牌等途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投资推动战略。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渠道,引导财政、社会、民营等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公共社会事业、支柱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放带动战略。扩大开放,大力推进招商选资,切实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与管理方法,促进我市传统产业升级,实现“以外促民”、“民外互动”,激发经济活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合作,实现开放型经济新突破。城乡统筹战略。加大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妥善解决“三农”难题,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发展新格局。和谐构建战略。着力建设文化大市,推进科教文卫体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打造“平安瑞安”,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三)奋斗目标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力争2010年生产总值突破4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3亿美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500亿元。结构调整实现新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新增长、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汽摩配等优势产业的集群竞争力逐步形成,海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初具,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一批知名品牌。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85%。城市品位得以新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中心镇特色镇为主体的城镇发展框架。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基本建成内通外畅、快捷便利的综合交通网,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的给排水网,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能源动力信息网和保障有力、长效持久的防灾减灾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富有山水特色历史文化名城日益彰显。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5%。社会发展开创新局面。文化大市建设稳步推进,“平安瑞安”创建成效明显,和谐社会构建取得突破,建成比较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现代教育体系、卫生医疗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显著提高,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到201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2%;每千人医生数达到2人;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100%,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2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食品安全监测抽检合格率达到95%。生活质量得到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分别达到30000元和12000元;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以上。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生态市建设加快,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2;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高于98;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专栏2 瑞安市“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预测分类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05年实际2010年规划值年均增长率指标属性经济发展1生产总值亿元242.545012以上预期性2人均生产总值元214004000012预期性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41.945预期性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亿元25550015预期性5地方财政收入亿元14.42513预期性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28预期性7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7585预期性8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56731300018预期性社会发展9城市化水平%6165预期性10城镇登记失业率%32预期性13R&D经费占GDP比重%0.81.2预期性人民生活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88303000010预期性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74361200010预期性16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1315约束性1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2085约束性社会和谐18人口自然增长率8.998预期性24城镇污水处理率%070约束性2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0100约束性专栏3 规划指标属性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凝聚广大人民意愿的战略意图,体现了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是体现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努力争取实现的指标,政府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目标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意志的指标,是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各级政府和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目标实现。三、突出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把握长三角构建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契机,以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导向,巩固提升先进制造业,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发展海洋经济。(一)巩固提升先进制造业 着力建设“三大、四特”产业集群,大力扶持IT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温台沿海产业带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三大优势制造产业集群。继续做强做大汽摩配、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等三大支柱产业,强化扶优扶强,推进强强联合,引进嫁接国际资本,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增强产业竞争优势。汽摩配。以瑞安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为载体,进一步打响“中国汽摩配之都”品牌,推动龙头企业积极建立浙江省汽摩配零部件专业技术标准委员会、省级研发中心和省级检测中心,推广新材料、精细模具工艺、智能化技术,开发汽车电子、新型发动机、汽车尾气排放控制等高端产品,提高系统配套、模块化供货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注重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整车生产,努力打造中国汽摩配零部件出口基地或创建35个全国出口基地企业。机械电子。以瑞安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推广应用CAD、CAM、精密铸造、表面工程、自动控制、新型热处理等先进技术,积极拓展光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仪器仪表等应用领域,提高加工装备技术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大力发展食品药品制造和包装设备、印刷设备、塑料加工设备、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城市供水成套设备、金融设备、建筑机械等行业专用机械成套产品及环保成套设备,着力打造国家级轻工机械产业基地。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以瑞安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打响中国塑料薄膜生产基地品牌,坚持通用塑料工程化、工程塑料高性能化、特种工程塑料低成本化、塑料制品环保化的发展方向,推广纳米新材料和增强增韧、可降解回收、功能化改性等先进技术,积极拓展高分子合成树脂、新型膜材料及制品等新产品领域;大力开发为家电及电气、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国防军工等行业配套的塑料制品,成为温台沿海产业带模具与塑料制品国际性产业集群的核心组成。培育四个特色轻工产业集群。巩固针织、制鞋、眼镜、服装等特色轻工产业优势,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培育知名品牌,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强化市场营销,推动出口稳步增长。针织。整合陶山、碧山和桐浦的工业用地资源,扩大陶山针织特色轻工区面积,跟踪国际纺织原料多样化,产品小批量、多品种、变化快等发展趋势,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扩大高档纺织品出口规模。制鞋。以莘塍、东山休闲鞋和仙降、飞云、云周胶鞋等特色轻工区为载体,引导企业往质量、效益、品种、出口主导方向发展,加快建设中国休闲鞋生产基地。眼镜。以马屿眼镜特色轻工区为载体,提升设计能力,改善工艺流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强化ISO9002、CE、SA8000等质量体系认证,研发生产高档眼镜和特种眼镜产品。服装。以瑞安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依托中国男装名城品牌, 引进先进工艺,提高产品档次,建成集服装设计、加工、销售及出口于一体的都市型服装生产基地。大力扶持IT等高新技术产业。坚持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引进并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研发创新,改善创业服务,以IT产业为先导,因地制宜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浙南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二)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把服务业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适应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要求,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提升发展生活型服务业,着力培育生产型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型服务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商贸流通、休闲居住等生活型服务业,改善居民生活居住环境。生态旅游。打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融入温州旅游圈,实现与周边雁荡山、南雁荡山等景区的联动,健全以商务旅游、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文博揽胜、海洋旅游为特色的旅游网络,着力塑造“财富之都、瓯越风情、流金海岸”的总体形象。重点实施“136”旅游景点建设工程,即努力创建寨寮溪飞云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桐溪、林垟和铜盘岛三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龙井、卧龙峡、尖山八水、龙潭、金鸡山、青云谷旅游区等六个市级风景名胜区。继续拓展温州及长三角地区客源市场,大力培育港澳台客源市场,积极开拓中东、日韩等海外商务旅游市场。优化旅游业投资环境,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依法转让旅游资源经营权,鼓励民企以租赁、承包、合资、合作、参股、控股、收购等形式,经营景区景点和旅游企业。到2010年,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商贸流通。衔接温州市商贸业布局,以安阳为中心,塘下、飞云为两翼副中心,合理规划商业网点布局,加强各类商贸区和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强化我市浙闽边界贸易中心功能。积极推广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新型商业模式,发展购物中心、大卖场、连锁超市、专卖店、便利店、总代理等为主体的新型商贸业态;支持各类连锁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本和业务重组,积极引进若干大型专卖旗舰店;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发展农村连锁超市与放心店。休闲居住。抓住温州建设大都市区和我市加快城市化机遇,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逐步建立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人才公寓、安居房供应体系。在潘岱、飞云、桐浦、仙降等地生态环境优越的低山缓坡区块适度开发房地产,建设温州大都市近郊高品质住宅区。引导理性住房消费,规范房地产市场,加强行业监管,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着力培育生产型服务业。培育发展潜力大、支撑功能强的现代物流、金融商务、中介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努力成为服务业新增长点。现代物流。依托我市日趋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着眼于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和支撑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汀田、飞云两个现代物流中心区。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产品配送为主业、现代仓储为配套、多式联运为手段、商品交易为依托,争取成为浙南重要的区域性物流枢纽。金融商务。建立健全金融信息系统,创新地方金融保险产品,推进合作银行商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瑞安大道以东建设会展商务区,提供完善的企业办公、会务展示场所,成为温州会展区分会场。中介服务。扶持一批有实力、有品牌、有信誉的中介机构加快发展,加强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科研、信息等中介服务企业。强化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信用建设,建立信用评级制度。(三)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整合技术、资金、土地等要素,培育农业优势产品,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培育农业优势产业。依托农业基地建设,发挥富硒资源优势,创建富硒食品品牌,培育壮大经济林果、精品蔬菜、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农业优势产业。经济林果。在飞云江中上游两岸的马屿、梅屿、平阳坑、龙湖、高楼、营前等地形成一定规模的杨梅产业带,发展大果型和耐储运品种,提高保鲜、储存、加工水平;依托鹿木、龙湖、梅屿等三大马蹄笋示范园区,带动高楼、湖岭、马屿等山区半山区农户成片种植,扩大马蹄笋基地建设规模;充分利用平阳坑、宁益、东岩、陶山、荆谷、马屿等地土壤和气候特点,扩大温郁金、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形成规模化中药材基地;在营前、龙湖等低山丘陵区形成清明早茶种植基地,做好品牌创建工作。精品蔬菜。以梅屿番茄、飞云榨菜、仙降花菜、荆谷白银豆等基地为建设重点,扩大生产规模,打响我市精品蔬菜品牌。优质稻米。以马屿天井垟、莘塍、飞云等地的农田为布局重点,扩大优质稻米种植规模,引进先进种植、加工、灌溉技术,确保30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浙南优质稻米基地。生态畜禽。优化畜牧养殖区域布局,推进生态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山区积极发展菜牛、菜羊、肉兔等食草类畜禽养殖,城市近郊适当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渔业养殖。着力发展滩涂养殖、稻田养殖、围塘养殖和近海养殖,建设浅海网箱养殖、围塘虾蟹鱼贝养殖、滩涂贝类养殖、平原河网淡水鱼养殖、山区稻田养鱼等五大水产养殖基地。 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培育一批农工贸一体、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市场网络建设,增强拓展温州、杭州等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能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鼓励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重点农产品风险补偿机制,推行标准化、绿色化生产;鼓励更多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到市外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充分利用农村自然风光、农业文化底蕴,突出农业生态功能,积极开发“农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 (四)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生态良好、调控有序的海洋经济体系,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力争到2010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10以上。港口运输。加强组织协调,合理配置港口资源。提升瑞安港综合运输功能,完善北麂、北龙和东山埠渔港设施,改造提升飞云江南岸港区,做好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下干山、北麂岛深水港区,提高各类港口运输能力,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水路运输网,成为温州东南沿海大商港重要组成。临港工业。发挥港口、岸线资源、商检口岸办设立等优势,以船舶修造业、石化工业、水产品加工等为发展重点,推进实施若干大项目和大工程,形成结构合理、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临港工业体系。海洋旅游。依托海岛、滨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海岛生态游、休闲度假、海上运动等海洋旅游。开发北麂、北龙等海岛旅游资源,构建集海岛探险、沙滩浴场、海上运动、海岛别墅、海滨乐园、海鲜特产于一体的铜盘岛旅游风景区,形成浙南海上旅游新亮点。 远洋捕捞。加强海洋捕捞作业调整,加快捕捞船只改造升级,依托上望、东山、北麂和北龙外海捕捞基地,积极发展远洋渔业,逐步实现从近海捕捞向海洋捕捞转型。 海洋生物加工。建设省级海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兴海示范区,培育一批海产品深加工企业与海洋生物制药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拓宽海洋生物资源加工领域,积极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保健食品等产品。(五)实施产业提升举措发展区域总部经济。把发展区域总部经济作为推进产业转型提升、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瑞安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生产基地型总部经济区,在中心城区建设集商务楼宇、星级宾馆、商业设施及相关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于一体的微型CBD,从科研、人才、金融等方面为企业创造优质服务环境,留住本地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培育更多潜力大的骨干企业,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集团企业。深入实施“回归工程”,加强同在外瑞安人的沟通和联络,推进资金回流、人才回归和企业回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制订税收、土地、投融资等优惠政策,吸引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开发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推进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强化行业协会组织协调功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汽摩配、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等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支持民营企业通过相互参股、收购兼并、联合重组和外资嫁接、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加快发展,实现股权多元化、业务专业化、管理职业化,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向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把打造品牌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集团企业的有效载体,鼓励创建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整体构筑区域品牌,促进我市产业提升。四、优化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开发对接温州大都市区建设、温台沿海产业带构建和温州海洋经济发展,明确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主体功能区划,构筑高效合理空间结构,培育区域发展中心,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陆海联动和区域协调开发。(一)构筑高效空间开发结构优化行政区划明确主体功能区。依照区位相邻、经济社会联系、自然资源相似和历史沿革等因素,适时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减少乡镇数量,促进人口与产业集聚。加快完善村镇规划,着力优化村庄布局。统筹考虑城市建设、产业转型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加强区域整合,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其中,优化开发区域为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的密集建设区,要坚持环境优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和城镇建设水平;重点开发区域为经济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和沿海滩涂围垦区块,要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限制开发区域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适度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符合生态环境功能的特色产业,确保生态平衡;禁止开发区域为各类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要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各类开发行为。迈向“沿海开发、跨江发展”时代。实施沿海开发和跨江发展两大开发策略,着力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制约,推动我市从沿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转变。沿海开发,加快实施丁山、阁巷围垦工程,“十一五”期间完成阁巷和丁山的二期工程以及部分丁山三期工程,力争围垦海涂4万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稳步推进东部10万亩农保地与围垦土地之间的有序置换,使中心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向东延展。远期累计完成十万亩围垦,并在此基础上适时推进下干山、北麂岛深水港区建设。跨江发展,加快发展南部飞云组团,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实施南岸城市防洪堤工程。重点加强经济开发区飞云新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形成城市新区。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实施飞云江截弯取直工程,使中部丘陵地区成为我市新拓展空间,为促进中部崛起提供支撑。并根据海涂围垦工程进展情况,远期实施飞云江河口建闸工程。形成“东部提升拓展、中部新兴崛起、西部生态保育和海域适度开发”区域发展格局。东部提升拓展。加强与温州大都市对接,优化内部结构,明确区块功能,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形成组团发展的中心城市架构。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推进沿海开发和跨江发展,从跨江发展向沿海与跨江发展并重转变。中部新兴崛起。加强马屿、陶山等中心镇建设,稳步推进飞云江综合治理、仙碧大桥及接线等工程,重点发展眼镜、针织、胶鞋等特色工业以及休闲度假和生态居住等现代服务业。西部生态保育。着力提升西部山区生态保育功能,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扶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和农产品加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海域适度开发。坚持生态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重点发展港口运输、海洋生物加工和海洋旅游等海洋经济产业。(二)培育区域发展中心加快建设中心城市,沿瑞枫公路与56省道构建两大城镇连绵发展轴,增强城镇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培育做大中心城市。依托甬台温高速、104国道和甬台温高速复线等交通轴线,发挥飞云江绿带和万松山、隆山等绿心的山水优势,着力推进中心城市“北接南跨东扩西延”,向北承接温州大罗山生态圈,向南实施跨江发展,向东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向西延伸城市休闲服务功能,形成三组团发展格局,重点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农业,增强城市现代服务功能,成为市域发展核心,到2010年,中心城市建成区人口集聚规模达到50万人左右。中部组团。由五个街道与莘塍镇组成,作为我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重点强化商贸、居住、金融、信息、科教、中介等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实施瑞祥新区开发工程,推进西部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塑造山水文化名城风貌。北部组团。以塘下和汀田镇为范围,发挥接壤温州大都市区优势,着力培育商贸物流、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功能,强化汽摩配、机械、金属制品、经编等优势产业支撑功能,打造国家级汽摩配产业基地和温州大都市区重要服务功能延伸区。南部组团。以飞云镇为范围,发挥瑞安港、温福铁路飞云站和土地资源充裕优势,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飞云新区、现代物流中心区和飞云城市中心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机械机电、休闲度假、都市农业等产业。构建两条城镇连绵发展轴。在飞云江两侧形成市域中西部地区两条城镇连绵发展轴,江北城镇连绵发展轴涵盖桐浦、碧山、陶山、湖岭、永安等乡镇,江南城镇连绵发展轴涵盖仙降、马屿、曹村、龙湖、高楼、平阳坑等乡镇。强化与东部中心城市的联动发展,着力建设马屿和陶山两个中心镇,创建仙降、桐浦、龙湖、湖岭等四个特色镇。中心镇。马屿要以眼镜特色轻工区和温州农产品加工区为载体,承接温州大都市和我市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眼镜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以马屿小城市建设为契机,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框架,推进人口转移和集聚,吸纳西部山区移民,形成我市中西部经济文化中心和市域发展次中心。陶山要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培育城镇服务功能;依托针织特色轻工区,集聚发展针织袜业、鞋革等纺织服装业,增强辐射带动西部山区发展功能,成为我市中西部经济中心和重要的特色轻工城镇。特色镇。仙降依托改建的56省道,向南向西发展,以胶鞋轻工区为载体,打造中心城市近郊工业特色镇;桐浦依托桐溪风景区,呼应温州都市区创建以文化休闲为特色的桐浦组团进程,发展休闲度假和生态居住,打造中心城市近郊生态休闲特色镇;龙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发展以寨寮溪景区为核心的休闲观光旅游和杨梅、马蹄笋、清明茶等特色农业,适度发展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打造西部山区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特色镇;湖岭积极发展马蹄笋、杨梅、菜牛等生态农业,逐步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以湖岭山海协作区为载体,壮大工艺品和牛肉焙片等加工业,打造山区生态农业特色镇,成为周边区域的交通、商贸、人居和文化中心。(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东部平原都市型产业区、中部丘陵特色产业区、西部山地生态产业区和海洋海岛新兴产业区等四大产业区。东部平原都市型产业区,着力打造瑞东沿海先进制造产业带,加快建设市域现代服务中心。瑞东沿海先进制造产业带。突出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瑞安经济开发区和莘塍、汀田等工业功能区的联动发展,打造瑞东沿海先进制造产业带。整合塘下北工业区和东工业区,着力引导汽摩配和模具等行业集聚发展,全力创建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建设经济开发区飞云新区,集聚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IT等产业;旧城区内机械、服装等传统产业逐步向经济开发区转移,部分中小企业向标准厂区转移。市域现代服务中心。依托中心城市,着力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信息服务、城市休闲、中介服务等服务业,重点实施玉海文化游览区一期、商业购物中心区等项目,争取实施不锈钢市场、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浙南汽车贸易园等项目,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中部丘陵特色产业区,重点建设四个特色轻工区,培育两大休闲服务带。四个特色轻工区。对接温州市南部轻工产业拓展区建设,着力打造陶山针织轻工区(含桐浦、碧山)、马屿温州农产品加工区、马屿眼镜轻工区和仙降胶鞋轻工区。两大休闲服务带。提升陶山中心城镇功能,建设温州市第二高教园区,实施桐溪风景名胜区综合开发工程,打造沿瑞枫公路的江北桐浦陶山休闲度假服务带。强化马屿中心城镇商贸、居住、文化等服务功能,开发旅游资源,形成沿56省道的江南马屿曹村休闲观光服务带。西部山地生态产业区,重点培育两大风光旅游带,建设两个山海协作区,打造四类绿色产业基地。两大风光旅游带。沿瑞枫公路,创建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龙井卧龙峡山水风光旅游带;沿飞云江,以寨寮溪风景名胜区为核心,打造寨寮溪休闲观光旅游带。 两个山海协作区。在湖岭、鹿木、潮基交界区域建设湖岭山海协作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业,与林溪工艺品加工形成联动,中远期将林溪工艺品加工区纳入湖岭山海协作区;在平阳坑扶贫开发区基础上创建平阳坑山海协作区,主要发展农产品加工,打响龙湖粉干、平阳坑索面等特色食品品牌。打造四类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以杨梅、马蹄笋、茶叶、中药材等为主要特色的经济林果基地,以大棚茄子、毛芋等为特色的蔬菜基地,以菜牛、菜羊、肉兔等为特色的畜禽养殖基地,以及永安、宁益等溪流源头区域的小水电开发基地。海洋海岛新兴产业区,重点构建海岸滩涂开发带,形成远洋开发区域,培育多个岛屿开发基地。海岸滩涂开发带。以东部滨海陆域、滩涂和浅海为开发范围,依托东山埠渔港、瑞安港、经济开发区水产品深加工区等载体,着力发展海洋生物加工、港口运输、海水养殖等海洋经济产业。远洋开发区域。以远洋海域为开发范围,依托上望、东山、北麂、北龙四大外海捕捞基地,加大远洋捕捞和深海资源开发力度,构建远洋开发区域。多个岛屿开发基地。严格海岛开发的综合规划和管理,适度开发北麂、北龙等海岛资源,探索无人岛开发试点,着力发展海洋旅游、中转运输、海洋能源等新兴产业,构建多个岛屿开发基地。五、坚持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机制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城镇准入条件。完善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教育等政策措施,为进城就业农民提供同等的职业培训、子女就学、计划生育、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土地动态管理,鼓励农民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依法保障农民利益;积极推进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加大农信担保力度。(二)完善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合理安排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着力构建综合交通、给排水、能源动力信息、防灾减灾等四大设施网。内通外畅、快捷便利的综合交通网。构建公、铁、水、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有机衔接、互为配套的综合交通体系,重点构筑由“两纵一横一绕”高速公路和“五纵二横一绕”区域干线公路组成的主框架路网。对外全面接轨温州大都市交通圈,加快我市境内的温福铁路和甬台温高速复线、温州绕城高速、龙丽温高速等高速公路以及永瑞公路、57省道瑞安段等干线公路建设,新建连通温州都市区南塘大道的新城大道。对内强化城乡交通联网,构筑市域“半小时交通圈”,改造建设飞云江三桥及接线和南北延伸线、瑞枫公路、东新公路、仙碧大桥及接线等公路,深入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加快村镇交通道路建设。城区内部交通着力构建干支衔接、便捷畅通的市区快速路网,重点建设瑞安大道、塘下大道和罗山大道,强化三组团之间的联系;坚持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建设一批城市公共停车站场。水路运输以瑞安港为枢纽,飞云江为水路主航道,温瑞、瑞平塘河为辅航道,纳入温州港口运输和内河航运系统。交通站场重点建设公路客运一级站瑞安中心汽车站、公路客货综合二级站塘下站、温福铁路站场、公交中心站和农村停靠站场。专栏4 综合交通重点工程 公路:重点实施104国道瑞安段改建、57省道瑞安段改建、瑞枫公路(瑞安湖岭段)新建、56省道瑞安段老线改建、东新公路新建、瑞安飞云江三桥及接线和南北延伸线新建、甬台温高速复线瑞安段新建等工程;争取实施温州绕城高速瑞安段、仙碧大桥及接线等工程。 铁路:实施温福铁路瑞安段建设工程。 城市交通:重点实施新城大道、莘阳大道、塘下大道、瑞安中心汽车站等建设工程,争取实施瑞安大道(暂名)建设工程。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的给排水网。构筑供水安全、水源充足、水质优良、覆盖城乡的给排水管网。根据城市地形、给水范围等因素,实行分区供水。扩建江北、江南和凤山三大水厂,满足中心城市用水需求;扩容以三十三溪为水源的湖岭水厂,保障湖岭周边乡镇用水;以滩脚为马屿、仙降的水源地,分别建水厂以满足城镇及周边农村用水。推进海岛“万人饮用水”工程,解决海岛居民用水困难;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实现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污水接管收集、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系统,实行污水分区治理。实施瑞安市污水处理工程,在飞云江北岸瑞安经济开发区建设江北污水处理厂,处理飞云江北岸区域污水;在瑞安经济开发区飞云新区东片近海处建设江南污水处理厂,处理飞云江南岸飞云、阁巷、林垟、经济开发区飞云新区等区域污水。其余乡镇根据发展需要,分散或联合建设污水处理厂。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能源动力信息网。努力争取更多的电网建设项目,加强城乡电网建设,落实各电压等级变电所的落点和线路通道,控制和预留好建设用地与高压走廊。争取实施500KV瑞安输变电工程,新建仙降变、东新变、东南变、江南变、西工变、新华变等220KV变电所和周田变、海安变、下社边、汀新变、潘岱变等110KV变电所,形成以110220KV等级为主体的自动化程度高、运行成本低、安全可靠的输变电网络。加强电源建设,实施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和北龙凤凰山风力发电场项目。旧城区、安阳新区、塘下中心区、经济开发区及其飞云新区分别设置气化站,形成完善的中心城市液化气输配管网,并逐步向中心镇延伸。大力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改造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传输网络,推进电信、有线电视和计算机三网融合,打造大容量、多媒体、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全面推进政府、企业、社区和家庭信息化。 保障有力、长效持久的防灾减灾网。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建立安全可靠、长效持久的防灾减灾网络。强化河网综合治理,加大温瑞塘河、瑞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