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doc_第1页
《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doc_第2页
《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doc_第3页
《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doc_第4页
《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间: 年 月 日 年级:高三 学科:地理 学校: 教师: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目标:】(考纲要求)1.掌握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掌握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3.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教学重点:】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难点:】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考点分析及考向预测:】1.以某一大洲局部地区图、地形剖面图、经纬网图为切入点,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别重视综合考查气候、土壤、生物、地形等知识。 2.以某一大洲局部地区图、地形剖面图、经纬网图为切入点,考查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特征、植被类型、典型动物、土壤类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生态破坏和保护等问题。【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掌握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复习导入:课前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网络图。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气候 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密林的中上层光照 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 西双版纳人工经济林运用光的垂直衰减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 从赤道到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变化,形成各种不同的植被带热量分布 从沿海到内陆,随着水分条件变化,形成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植被景观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植物个体形态对环境的适应:莲和骆驼刺因水分条件不同导致个体形态不同莲:具有柔嫩、硕大的叶子,但根系不发达。骆驼刺:叶子刺化,有非常发达的根系。地中海气候区植物具有叶子小,叶面上覆盖有蜡质的特点,与夏季炎热干燥有关。 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时、农事的指示作用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干旱地区寻找水源的指示作用 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铁芒萁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芦苇水湿环境矮牵牛花大气中SO2污染草原与森林指示干旱、半干旱与湿润、半湿润气候特征“枣发芽,种棉花”反映华北春季气温升高,有利于春播的气候特点旗状树冠延伸方向代表风向树桩年轮的疏密可以反映降水量多少状况,在温度变化较少的条件下,树轮较疏,反映降水量较大,反之,较密降水量较少。树木向阳面生长快,年轮较疏。影响动物分布的因素: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人类活动等熊猫箭竹悉尼奥运吉祥物:树袋熊新鲜桉树叶驯鹿冬季从苔原带南迁针叶林,免受大风雪袭击,而且有充足食物;夏季从森林北迁苔原带,以躲避蚊虫侵扰,同时可以找到更好食物。考点1 生物与地理环境1.气候对植物的影响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环境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植物对环境有着很大的依赖性,所以植物对环境具有重要的指标作用,列表比较。3.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 光合作用(6CO2+6H2O C6H12O6+6O2)光能叶绿体就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规律方法:不同地区的森林作用 1.海防林:防止海浪侵蚀,阻挡台风和海风,保护海岸。如著名的红树林、椰树林。 2.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调节气温,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水土保持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 4.固沙植物与森林: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5.城市绿化带:杀菌,增加氧气,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净化空气,吸烟滞尘,降低污染,被誉为“城市之肺”。对应训练下面有关气候与植物分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CD )A.光照是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B.从赤道到两极,随着水分的有规律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带C.从沿海到内陆,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植被景观D.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二、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作用:结合陆地环境的枢纽、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 (2)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肥力概念: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组成固相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求 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础,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集中在表层,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水分:液相 空气:气相重要性: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理想土壤成分:空气+水分=矿物质+有机质 孔隙 土壤固体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资源,但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肥力减退。(3)土壤的形成 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形成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对应训练读图1.4-4-4,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代表的含义是: A、_ B_、 C、_ D _。(2)写出图示的循环环节过程:植物根系吸收岩石风化物中的矿物质合成有机质微生物分解、转化成腐殖质释放养分供植物生长。(3)图示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表现为哪两个过程?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4)B代表的物质有哪些功能?原因是岩石风化能释放土壤母质没有的氮素养分,促使土壤颗粒发生团聚,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土壤肥力。(5)由图示可以看出,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生物促进了土壤的肥力形成。第二课时【课时目标:】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考点3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 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特例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布热量太阳辐射沿纬线延伸沿纬度更替非洲沿20E,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布水分海陆分布沿经线延伸沿经度更替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热状况海拔高度沿山地水平延伸。垂直更替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3.非地带性 非地带性是指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地质构造、洋流、岩性、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不规律的分布现象。补充讲解:自然带和雪线高度的变化规律:自然带的复杂程度、坡向与高度的关系,可以从下面的图去理解。 看看下图就能了解自然带带谱的变化规律了,一般情形下,如果有足够高的山,纬度越低自然带越复杂;自然带总是低纬度一侧(向阳坡,在北半球是南坡、南半球是北坡)较高。但积雪线的高度与降水有关,降水多的一坡,一般出现在迎风坡,此类冰川属于海洋性冰川,雪线较低,如喜马拉雅山自然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南坡低于北坡。对应训练2009年11月,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工作者在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岭发现一片新的热带雨林,据悉,这片热带雨林沿沟分布在洗澡河海拔1300米至1500米范围内,是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纬度最北(2519N)、海拔最高的热带雨林,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价值。据此完成(1)(2)题。(1)该热带雨林体现了 ( D.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2)热带雨林景观一般具备的特点是 ( A. ) A.植物叶面宽,四季常青 B.树木高大,但是层次结构简单 C.植物众多,有巨厚的腐殖质层 D.冬季落叶,有块状根【链接高考:】2009年高考北京图1.4-4-8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 C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讲解】认真读图,明确图中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是解答本组题的关键。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降水在山腰地带最多,这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山麓地带气温下降幅度小,水汽不能大量凝结,因而降水相对较少,而到山顶地带水汽含量已较少,降水量也减少。垂直变化最大的山地是。2.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 B ) A和 B和 C和 D和【讲解】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山麓地带降水量在200mm以下,应为温带荒漠带,山地山麓地带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009年高考天津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1.4-4-9,回答34题。3.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D. )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4.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讲解】第3题,从湖泊消亡过程图中可以看出,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周围的植被明显减少,受其影响,水土流失可能会加剧;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深度越来越浅,直到消亡。 第4题,湖泊消亡引起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5.2009年高考浙江读图1.4-4-10、代表的土壤类 型依次是 ( D. ) A.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 B.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森林土壤 C.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 D.草原土壤、森林土壤、荒漠土壤【讲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读图并明确土壤有机质主要来自枯枝落叶等生物残体。荒漠中植被稀少,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很低,由此可以确定曲线代表荒漠土壤。森林中枯枝落叶多,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但随着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含量迅速减少,由此可以确定曲线代表森林土壤。解答这类有关坐标图的题目时,最关键的是要能够根据纵、横坐标的信息,结合图中的曲线,搞清楚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即一个要素是如何根据另一个要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再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即可。【方法指导:】应做到以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