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doc_第1页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doc_第2页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doc_第3页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doc_第4页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史中,把马致远的天净沙视为元人小令之最佳者,评语是:“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就情趣流畅,浑若天成的意义说来,确是公允之论。 小令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名秋思,但全篇却无一语道及其所“思”的内容。它只是排列一些孤零零的景物,并点明这些景物正是小令主人公“思”之寄寓所在。需要的是借助于读者的理解和想象,把景物与主人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一挖掘出来,然后才能最终达到对作者“秋思”内容的认识。 在作者铺染的一系列景物中,首先出现的形象是枯萎的蔓藤和僵老的古树,显示了毫无生机的萧瑟气象。这时,一只昏鸦无精打采的乌鸦飞入画面,呀呀地嘶叫着,扑打着翅膀,跌落在光秃秃的老树枝上。这就在已经十分败落的背景上又涂抹了一笔凄厉的色调。 但是,随着画面的延伸,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极为明净的景色。潺潺的流水、纤巧的小桥、温暖的茅屋,一切都是如此的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如闻似见。犹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历经昏暗之后,展示了一派勃勃生机。 “古道西风瘦马”,冒着凛冽的西风,一匹精疲力尽的瘦马在荒郊古道上踟蹰而行。虽然读者尚不能正面认清主人公的面孔,但透过瘦马的蹒跚形影,马上游子的凄苦之情却已毕现无遗。于是乎,以上所列貌似对立的两组景物,在这位异乡羁旅人的眼底,便全然重叠起来。“枯藤老树昏鸦”岂不正是自身心境的写照?昏鸦栖落于枯枝与自己的寻觅归宿,处境何其相似!愈见其情绪之悲凉。而出现在另一角落的“小桥流水人家”之所以给他以更有力的吸引,或许他的家乡也是这样的温暖、安适、生意盎然,不过,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以这种悲凉的心情来体味这一“乐景”,势必会更添一重悲凉。“古道西风瘦马”,只见他顶风策马而行,一心要尽快离开这一“乐景”,以免沉浸于更深沉的痛苦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特意点明了驿道年代之“古”,这不仅表明其今日的荒废,更意味着此情此景为古往今来的羁旅中人所共同经验。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而作者本人肯定是联想得最深、共鸣得最强烈的一个。“夕阳西下”,处在日暮途穷,尚未觅得归宿的时刻,作者不由发出悲哀的叹喟:“断肠人在天涯!”人生的旅途在于寻求理想的归宿,可是对于这位游子来说,海角天涯,一切却是这样的渺茫;当思及此,怎不令人愁肠寸断呢? 在最后一句,一反前文单纯铺叙景物的格局,变成了直抒胸臆。而读者在洞悉其胸襟之后,再来回顾前面铺陈的景物,才能豁然明了和深切感受每一景物都涂有这位天涯游子的心情。1意象的运用:n 枯藤老树昏鸦n 小桥流水人家n 古道西风瘦马n 夕阳 n 前三句每一句三个意象。名词前面加一个修饰词,精心构筑了意境2鼎足对:n 枯藤老树昏鸦,n 小桥流水人家,n 古道西风瘦马。给人一种工整凝练、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3对比:“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李笠翁曲话),那末,“枯藤老树昏鸦”点染出来的“哀景”,正与“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出来的“乐景”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 4情景交融:n 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九种事物,之前加上表现情感色调的字词。n 前面写景是后面抒情的基础,后面的抒情使前面的写景有了意味。张养浩山坡羊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为此景所动,“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们刚学完这篇课文,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形容气势宏伟,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扔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字,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簇簇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半,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叫人彷徨。“意踟蹰”、 “伤心”抒发了作者怀古时的感 概,前段的山川情思此时化作历史的沧桑遗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结局两句是本篇的灵魂。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作者精辟入理地揭示了历史真相,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前文在写景和怀古时蓄积的情感此时达到高潮。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 说明历史上无论是朝代的兴起还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从而指出了封建政权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对立性。本篇开头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十分生动,突出了潼关地势险要。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结论,第一层为描写,第二层为抒情,第三层为议论。其中抒情以描写为基础,一轮又以抒情为基础。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凸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一格。睢景臣高祖还乡画中之漫画 剧中之喜剧睢景臣高祖还乡赏析【作者】肖旭元代散曲作家有姓名可考的二百多人。隋树森所编全元散曲,是现在收集作品最完备的散曲集,共收元人小令 3853 首,套数 457 套。我们在看待这些作家作品的时候,还必须要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散曲是通俗文学,专工的人不多,因此编入集子的人就更少了,至于民间作品散失的就更多了,由于散曲散轶的很多,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元散曲数量比较少,而很多又是出于上层文士之手,这就影响了现在散曲的思想和艺术的质量。 元散曲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著名作家有 关汉卿、马致远、王和卿 等人。马致远是元代重要的散曲作家,是前期散曲作家中创作最丰富者之一。后期的散曲作家著名的有 睢景臣、张养浩、张可久、乔吉 等。其中张、乔影响最大。 元代散曲多为文人创作,我们知道文人在元代社会地位是很低下的,有所谓 “八娼九儒十丐” 之说,由此可见读书人地位之低下。元代读书人失去了科举的精神支柱,心情是十分苦闷的,他们创作散曲的目的,是为了抒发在元蒙统治者重压之下的愁苦、郁闷,有的人把散曲作为逃避现实的工具,再加上元代统治者刑罚森严,知识分子虽有不满,却不能直言,这一切就造成了元代散曲的内容有这样两个显著的特点:1、元散曲很少有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这是由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所决定的,这种作品很少,实际上表现了知识分子的一种消极反抗。2、散曲的主要内容是叹世、归隐、歌咏山水,还有很多感叹人生如梦,鼓吹及时行乐的作品。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元后期曲家。一生著有杂剧三种,词一卷,均不传世,惟散曲存三套,其中高粗还乡为代表作,也是元散曲套数中的名篇。雎景臣自幼读书刻苦,心性聪明,尤其酷好音律。他同关汉卿等人一样,也是勾栏瓦肆中的常客。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应当说是深有体会的。他自己生活十分窘困,寄栖庙祠,颇多感慨。这些遭遇和感受对他正确认识当时社会,并从较高高度反映当时社会,是有一定影响的。元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可见当时已负声望。 高祖还乡 是元散曲中现实性最强的作品,是同类题材之中的新奇之作,是元代散曲中的珍品。它不仅在元散曲中是一首具有特色的扛鼎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后衣锦还乡的故事,史记汉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记载甚详,刘邦当皇帝第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冬,在平定淮南王英布反叛、胜利回朝途中,曾返故乡沛县,逗留十几天。他踌躇满志,召集父老聚会,大摆宴席,以显示“衣锦还乡”的尊荣。酒酣,起舞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汉以来的作家,经常以此史实入诗,极力颂扬刘邦回故乡时“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煊赫声势、“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荣耀,强调其天子之威不忘故土的孝子之心。把刘邦归故里这件事写得是非常体面的。至于故人父老如何反映,史传没有记载。睢景臣却别开生面,反其意而用之。在“故人父老”中找到了一个乡民,以他的视觉和口吻,从另一个角度再现了刘邦车驾荣归的“盛典”。睢景臣以奇特的构思,辛辣的讽刺,诙谐的笔调,无情地撕下了流氓皇帝刘邦“天生圣人”的伪装,变史载的歌颂为文学作品的暴露,表现了农民对最高统治者的蔑视和憎恶,揭示出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导演了一出绝妙的政治讽刺剧。 “般涉调”是宫调名,宫调就是乐律,以限定声调的低昂缓急,表现乐调的悲欢情感。据周德清中原音韵说,“般涉调”表现“拾掇坑堑”的声情。“哨遍”和底下的“耍孩儿”、“五煞”等是曲牌名。 高祖还乡 写汉高祖刘邦还乡时乡民所见情景,以独特的艺术构思、风趣幽默的描写,对封建最高统治者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无情的讽刺。套曲的思想意义在两方面:1、揭露、讽刺了封建最高统治者。作者处于君道尊严的时代,他不从歌功颂德的角度写汉高祖“威加海内兮”的盛况,而是通过一个与他过去有瓜葛的农民的所见所忆,嘲讽了刘邦的装腔做势,妄自尊大,揭露了刘邦的流氓本性,无赖老底。2、高祖还乡的反封建主题也是针对元代社会现实而发的。套曲借历史事件,反映了元代等级制度森严,统治阶级作威作福,地方乡里趋炎附势,差役苛赋十分繁重的现实。所以它既写了历史事件,又是紧紧地针对着元代现实,讽刺元代现实的。 这组套曲叙事性很强,全套八首曲子可分四层:第一首哨遍为第一层,以简洁的笔法,描绘了众乡民迎驾忙碌的场景。第二首耍孩儿、第三首五煞、第四首四煞为第二层,写乡民对皇帝车驾的嘲笑。第五首三煞、第六首二煞、第七首一煞为第三层,写乡民认出皇帝刘邦,揭露刘邦的老底。第八首尾为第四层,写乡民向皇帝刘邦讨债,嘲笑他更名改姓的无赖行为。 哨遍“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一壁厢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又言是车驾,都说是签舆,今日还乡故。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杉,畅好是妆幺大户。” 保长挨家挨户地通知:凡是官府推派下来的差使,都不得借故推托。这一回的差使非同一般:这一边交纳的草料(马饲料)要去掉草根,那一边还要摊派劳役,样样尽要认真对待。又说这是皇帝出行的车马,都说这是皇帝亲自乘车前来,今天衣锦荣归故里。王乡老端着盛献礼的瓦制大托盘,赵忙郎抱着准备给皇帝敬酒的酒葫芦。他们头戴新买来的头巾,身穿刚用来浆洗过的绸衫,真正是装腔作势,摆财主阔老的架子。 【作者用戏谑的笔调,对乡绅们那种趋炎附势、逢迎献媚的丑态进行了冷嘲热讽。“迎驾”本应相当隆重,出于百姓的自愿,如今却要社长挨户“告示”,强制规定,这就暗示出刘邦不得人心,百姓怨恨之极,为下文蓄势。“不寻俗”,意为不平常,出自乡民之口,耐人寻味。长期来,许多“寻俗”的差使,忙于应付,已经苦不堪言,今日皇上驾到,差使非同一般,自然忙上加忙,怎能不怨声鼎沸。由此可见刘邦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接着镜头一转,着重刻画并嘲弄了乡里势利小人:王乡老提壶捧盘,赵忙郎梳装打扮,煞有介事地摆出一副“妆么大户”的样子,画出了奴才的嘴脸。这帮卑劣小人趋炎附势、阿谀逢迎的丑态,刻画得何等惟妙惟肖。作者于戏谑的笔调中,极尽嘲讽之能事,又于一闲一忙、一喜一怒的对照中,反映不同阶层对天于的截然不同的感情。总的来看,开篇似在写“乡民迎驾”,实际上是斥责“圣驾扰民”。】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伙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颩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免,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爱出风头的王留率领一伙装腔作势、不三不四的家伙,又是吹笛又是捶鼓瞎折腾。见一大队人马来到村口,当头里有几面旗子迎风招展。一面旗上画一个白色的环,套住一只大白兔;一面旗上画一个红圆圈,圈住只黑乌鸦;一面旗上画一只公鸡在飞舞;一面旗上画着一只狗长了双翅;一面旗上画着一条蛇缠绕着一个葫芦。 【王留,乡民诨名,元曲中常用以指好出风头的农村青年;瞎,犹言“坏”;乔,系骂人的话,意为刁滑、装模作样;男女,这里为男人的贱称。由主人的德性可以想见客人的品行,这是伏笔。下笔就用“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两句,将迎驾的场景从村内移至庄口。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有意识地把此时此地的情景描绘得近乎荒诞,令人莫名其妙,一扫天子荣归故里时那种庄严神秘的气氛。 皇帝出场,排场很大,先是旗队过来,各种旗子上的龙、凤、虎,象征着皇帝的高贵出身和显赫的地位,接着上场的是仪仗队,威武森严的各种兵器,代表着皇帝的无限权力,最后是车驾前后的卫队、侍从,保卫着皇帝的安全。但这表明皇帝身价、威风的一切,在乡民眼里看起来,越发显得怪里怪气,不伦不类:他们看月旗是白环套个兔子;凤凰旗在乡民看来是跳舞的鸡,金瓜锤是甜瓜、苦瓜。皇帝车驾前的前卫,像是泥塑木雕的天上的判官,个个神气呆板。仪仗队庄重严肃的神情,与旗上鸡、狗、蛇的形状,构成了一幅极不和谐的画面,充满了对皇帝的嘲谑和藐视。作者让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动物爬在御旗上,以取代那些理应绣上的凤凰、飞虎、蟠龙等珍贵动物,既不失实,又不显作品之俗,自然贴切,极显其妙,揶揄之意显而易见。总之通过乡民眼睛的折光,刘邦回乡威严隆重的盛况,一下子都变了形,走了样,失去了光彩,威风凛凛的排场,像是玩杂耍的马戏班,这真是极大的讽刺。】 五煞“红漆了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用红漆漆过的钢叉扛在肩,用银镀了的斧头拿在手,还有香瓜、苦瓜模样的东西镀了金。铮光瓦亮的马镫(马鞍两旁的铁脚踏)挂在枪尖上,色白如雪的鹅毛铺在扇子上。这几个不三不四的家伙,手里拿着一些乡民们不曾见过的兵器棍棒,穿着些形状十分奇怪的衣服。 【刘邦返乡,着实是排场阔绰,气象不凡。可是在乡民的眼里,这些代表皇帝无限权力的仪仗,只不过是“叉”、“斧”、“马镫”、“鹅毛扇”、“甜瓜苦瓜”之类东西。对器仗队的蔑视,实际上也是对皇帝的嘲笑和轻蔑。】 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拉车的全是高头骏马,笼头上一只毛驴也没有。车驾上打着的黄罗伞(皇帝乘舆上的车盖,即“曲盖”),它的长柄天生是弯曲的。车驾前,走着八个侍从官员,个个神情呆滞、动作机械,活像泥塑木雕的天上判官;车驾后跟随一群手捧香案,不时递送什么杂物用品给皇帝的太监。还有几个千娇百媚的嫔妃宫女,她们都穿着一个式样的衣服,梳妆打扮也完全相同。 【农村马少驴多,乡民见有马无驴,便觉诧异。用“天曹判”讽刺车驾前卫(护驾侍臣)犹如泥塑木雕的傀儡;用“多娇女”嘲笑随驾陪侍的嫔妃宫娥是妖里妖气的女子,完全是庄稼人的口吻。在乡民眼里,所有旗帜、仪仗、侍臣、宫女等,都显得荒唐而可笑。从第二只曲至第四只曲,作者泼墨勾勒了一幅笑话百出的“车驾”进村图,把刘邦富贵荣归时华丽堂皇、庄严威的气派和场面,描写得猥琐龌龊,滑稽可笑。】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坐在车驾上那个身材高大的人下了车,众乡人恭恭敬敬地对他行大礼。那个大个儿神态傲慢,斜视着众乡亲,简直是目中无人。父老乡亲们都屈膝弯腰向他跪拜,那大汉却只略微挪动身子扶一扶。我猛然间抬头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偷看得多时,终于认出了这个大汉的尊容,差点儿把我的肺都给气炸了。 【这只曲开始,刘邦出场了。作者撷取刘邦下车时的一招式。写其发迹后不可一世的神态。刘邦先是“觑得人如无物”,冷眼环视,目中无人,这是对乡民的鄙视。足见刘邦龙袍加身后,早已忘却故里亲朋,此次前来无非是炫耀天子之威而已。接着,刘邦“挪身着手扶”,下一“挪”字,极为巧妙,是跌进层的写法。对方一乡老已跪拜,而刘邦只是微微地移动一下身子,象征性地用手一指,这就把小人得志,忘乎所以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不过,作者的用意并非写他的得意,而是运用欲抑先扬的艺术手法,于得意处大泼冷水,所以笔触陡然一转,从“猛可里抬头觑”一句,引出乡民认出刘邦这一无赖后怒骂的情节。皇帝趾高气扬,傲慢无礼,但底细终于被人识破。作者连用三个“那大汉”,对汉高祖刘邦表示了极大的不恭。】 二煞“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把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埧(应作耙)扶锄。” 你这个人本来是姓刘的,你的老婆应该是姓吕。我能把你两家的老底从头列举出来:你本人做过泗水亭长,终日迷恋于酒杯;你的岳父教村学,读过几卷书。你曾经在我们村庄的东面居住,也曾经帮我打短工,给我喂过牛、割过草,拉犁耙、拿锄头。 【借乡民的口吻,对刘、吕两家的根底作了一般性的揭露。】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春天,你偷采了我的桑叶;冬天,你借过我的谷子;平时断断续续地拿(名曰“支”)我的米麦,更是不计其数。你趁换地契的时机,敲诈勒索,硬秤去了我三秤(一秤为斤十半)麻;你无钱还酒债,从我这里偷量了几斛(古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豆。这一些,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明明白白地写在账簿上,现在还放着借据在那儿。 【皇帝过去欠借、勒索、暗偷、明抢都是有账目可查、有文书可证的,破除了套在皇帝头上的“神圣”的光环。】 尾“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你欠我的钱,可以在即将摊派的官差(征收的赋税)内扣还;你欠我的粮,可以从我需要交纳的官粮中私下折算抵偿。你尽管说出自己就是当年的刘三子,谁又敢把你揪扯住?你平白无故地为什么改名换姓,叫做汉高祖?写乡民想向刘邦讨还旧欠,并认为刘邦称作汉高祖是为了赖债。 【“揭丑要揭底”,从第六只曲到第八只曲,作者借乡民之口,历数刘邦昔日一桩桩丑事:他本是个酒鬼,曾采人桑,借人粮,偷人豆,是个十足的流氓无赖。痛快淋漓,语语击中要害。写来似乎都是小事,而这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以小见大,由过去看现在,老底一揭穿,所谓“真命天子”的画皮也就彻底剥去,还其无赖汉的本来面目。乡民直呼刘邦为“刘三”便显得合乎情理。最后以质问刘邦为甚改名汉高祖作结,表达了乡民对皇权的轻蔑,从艺术手法看,起到了领起全篇的作用。当然,这些话只是在心里嘀咕着的,但也是够大胆的了。】 这个套曲,通过一个过去与刘邦有些瓜葛、现在被拉去迎驾的乡民的观察和回忆,描写汉高祖衣锦荣归的场面,并数说刘邦发迹前的丑恶行径,对封建最高统治者进行了辛辣无比的嘲讽。它不是史实的重复记述,而是基于元代社会生活(如元代统治者每年都要耗费巨资,从大都回老家祭祖)创造出来的一篇文学作品。作者对刘邦的挖苦,虽有某些史实作依据,但更多的则是服从于作品主题需要的艺术创造,而不是作为对历史人物的一种真实描写。例如“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在他还乡时自然还没有这个称号,但因它为人们所熟知,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曲里用上了,这在俗文学里许可而且常见。至于作为历史人物的刘邦应如何评价,那就另当别论了。 雎景臣独有的创作风格,让我们在戏谑嘲笑中见其庄重严肃的态度,在痛快挥洒的笔墨中,见其不落俗套的作风。真好像绘画中的幽默画,戏剧作品中的讽刺喜剧。读后令人在嬉笑中受到艺术美的薰陶和思想上的启迪。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表现在: 1、强烈的讽刺性,是这首套曲的主要特点。 封建时代,皇权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这组套曲却敢于把矛头直接指向最高封建统治者,竟然让一个村民出面来剥掉皇帝神圣的外衣,揭露刘邦的老底,对其流氓本性和无赖丑相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还他好酒贪杯、拖欠行窃的本来面目,如此大胆的揭露和无情的讽刺,实在难能可贵。 构思的巧妙, 描写角度的选取,决定了套曲嬉笑怒骂的基调。对于高祖还乡这段史实,作者既没从刘邦一伙人如何出发,如何到达方面去写,也没从文人学士第三者角度方面去写,而是从迎驾“今日还乡故”的乡民们去写,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夸张的手法,通过一个乡民的所见所闻所感,把高祖还乡的场面,作了讽刺性的描绘。这可充分描写乡民们的眼光、口吻、心理感受,便于四通八达去选材。 作者把讽刺的矛头首先对准 乡里势利小人 ,描绘了 社会政治流氓 ,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而大肆忙碌的丑态。他们穿戴打扮装起大户的模样,他们作威作福勒索乡民。我们从套曲的描写来看,真正欢迎汉高祖还乡的,只是这些人。而广大的乡民,他们是冷静的旁观者,作者对这一点描写的很清楚。把这些小人的忙碌与乡民的冷静考虑做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欢迎者的讽刺,就是对汉高祖本人的讽刺。作者将讽刺矛头还对准皇帝出驾的盛大场面的描写,把皇帝的仪仗队、卫队都写的非常滑稽可笑,使得皇帝的威风、尊严变成了大出丑态。 作者讽刺矛头之尖锐,还在于把矛头对准了皇帝本人,以揭老底的手法,破除了套在皇帝头上尊严的光环,使皇帝在乡民的回忆中,露出了流氓的本相。乡民用 “那大汉” 称呼刘邦,对皇帝表示了极大的不尊敬。等乡民认出了刘邦, “险气破我胸脯” ,接着他以无比的愤怒对刘邦以前的所作所为一一抖落。刘邦是个酒鬼,是采人桑、借人粮、抢人麻、偷人豆的无赖、扒手、骗子。刘邦所做的这一切, “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那就是说记得明明白白的,是不容赖账的。乡民要刘邦立即还清欠债,这种毫不留情的揭老底,从根本上剥掉了刘邦的高贵神圣,使其威风扫地。这种面对面的算账,表明了农民和皇帝之间,有着不可谓和的矛盾。注意“社长”和“亭长”的巧合,作者笔下的“社长”,不就是当年尚未发迹的“亭长”吗?社长之所以大肆魚肉乡民,不就是因为昔日的亭长,而今当了皇帝的刘邦还乡吗?高祖还乡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者,对封建皇权作了彻底的否定,这在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这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反封建精神。 我们说,如果作者不是从这一角度去写,而是从其它角度落笔,就不会收到如此鲜明的讽刺效果。“曲贵尖新”,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犹如闻所未闻。以老实出之,则令人心赖意灰,犹如听所不必听。戏曲是这样,散曲也是这样。 手法巧妙, 套曲这四个层次,安排的很好,从故事情节发展顺序讲,由远及近;从人们认识过程讲,由表及里。而这两种手法又是结合在一起的,可以统称层层剥笋法。四个层次恰好是从外到内,从下到上,逐层渲染,逐层深入,层层逼近,最后用事实说话,乡老们直截了当地骂了皇帝。我们看乡民们与刘邦相见的场面:向“那大汉”“施礼数”的人,距离刘邦要远些,刘邦觑的他们“如无物”。这傲慢神态已引起众乡老的反感。向刘邦“展脚舒腰拜”的乡老,距离刘邦比较近了。刘邦“挪身着手扶”,没有还礼,还装模作样,众乡老倒要仔细瞧瞧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众乡老当然知根知底,自然也不管他是“刘三”还是“汉高祖”,在心里毫不留情地托刘邦训斥了一顿,这距离就拉得很近了,把刘邦底细全端了出来。我们说尽管骂的是已经死了一千多年的皇帝,但在君权为尊的封建社会,毕竟表现出作者的非凡见识,非凡胆略。所以讽刺的力量也越来越加强,乡民们开始感到滑稽,到最后感到气愤,要和皇帝算账,这就使套曲的讽刺具有犀利性和嘲弄的意味,从而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2、虚化历史,塑造艺术典型的创作方法。 套曲所描写的“高祖还乡”故事,并非是对历史的真实再现,不过只是借“还乡”为事由而进行大胆虚构的结果。曲中那个好酒贪杯、拖欠行窃的流氓无赖式的高祖刘邦,完全是作者虚化历史进行大胆虚构所创造的艺术典型。作者通过这个艺术典型所要揭露和讽刺的,是历朝历代的帝王,特别是元朝的皇帝。作品里所写的“社长排门告示”,是元代出告示的特殊方法;所写仪仗,也完全根据元代制度。这些,都是作者借历史故事而讽刺现实所作的暗示。由此可见,艺术典型与历史人物是有区别与联系的。 3、借助戏曲代言体形式的独特叙事角度。 元代散曲一般都是“自抒胸襟之作”。高祖还乡虽是散曲,却采用了戏曲的代言体形式,以一个乡民眼中所见来写高祖还乡情况。全篇语言皆出村民之口,统统按农村中常见的事物和农民惯用的语言加以描绘,充分体现了那位农民的生活经验、心理反应和认识水平。一方面,在看似嘲笑乡民“有眼不识泰山”的“保护色”掩护下,彻底抹去皇帝头上的神圣光环,撕掉其所谓“真命天子”的虚伪面具,充分暴露封建最高统治者流氓无赖的本来面目;同时另一方面,作者借乡民之口嬉笑怒骂,巧妙地运用“变形”手法,赋予皇帝庄严华丽的外表以极其荒诞的内涵,如把皇帝的旗队、仪仗队、卫队侍从说成是“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甜瓜苦瓜”、“天曹判”、“递送夫”、“多娇女”等等,也造成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强烈的反差,从而收到寓庄于谐、滑稽可笑的强烈讽刺效果。 全曲结构完整,有人物、有故事、有场景,写法新颖奇特,文笔诙谐幽默,风格泼辣奔放,谈笑中饱含褒贬之情,是画中的漫画、剧中的讽刺喜剧,情节富于戏剧性,选取了了几个关键性的场面,加以组合、渲染,逐层深入地揭示主题。皇帝返乡,可写的事很多,这里,作者仅选择了三个物景:即乡民的准备,“车驾”进村时的“盛况”,乡民面对面的斥骂。但又不是平均用力,而是重点突出。如果说前两个场面,重在讥讽,那么,最后的场面则旨在揭露鞭挞,是“重头戏”,对深化主题至关重要,所以不惜笔墨,大加渲染,反映了作者剪材、运笔的功力。 通过人物的外形、动作,表情和语言的刻画,表现其性格。刘邦、社长、王乡老、赵忙郎、乡民,他们地位相异,所以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遍然不同。这一特色,套曲中反映得十分明显。 4、语言通俗、生动、泼辣、诙谐,富有表现力。 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明人何良俊在曲论中进一步阐述:“著不得一个太文字,又著不得一字张打有雨,新以俗为雅。而一语之出则令人绝倒已妙。”高祖还乡的语言正体现出这些特征。“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又言”是书面语,“都说”是口头语。而“又言”“都说”联合起来的句式,既写出众口纷云,莫衷一是的情形,又表现乡民们对车驾、銮舆这两个概念的迷惑不解。“ 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完全是通俗的口语,通俗易懂,而“耽”字又见文字之锤炼。“耽”,嗜好。这说明刘邦早在做亭长时,就贪杯无形。“ 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多么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它让读者看到“ 众乡老展脚舒腰拜 ”时本是低着头的,可他们总想看看“那大汉”是个怎么样的人物。所以趁着那大汉“挪身着手扶”时,便“猛可里抬头觑”,一觑之下仿佛认得,所以就来了个“觑多时”并“认得出”就是“刘三”。所以紧跟着“险气破我胸脯”。“觑”,细看。因那大汉下了车,众乡老就不能不看到,这只是粗看。要细看,得找时机,“猛可里抬头觑”,即猛然间去细看。 作者还用乡民的口吻来写,这就非常切合乡民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心理状态,同时又具有幽默感和讽刺性。如对皇帝的旗帜、仪仗、器械的描写,作者是用农村常用的事物来作比喻的,让我们感觉到生活气息很浓,而且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透露出了诙谐和嘲讽的意味。当套曲写到乡民很气愤和刘邦算账的时候,套曲言词非常尖锐,语气激烈,有一种寸步不让、不容反驳的咄咄逼人的力量。 善于吸收俚辞俗语入曲,且运用自如。如用“乔男女”、“妆么大户”,以嘲讽逢迎拍马小人的可笑可憎,用“天曹判”、“多娇女”来描写侍卫和宫女的呆若木鸡:又用“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刻画皇驾仪仗的滑稽可笑。这样描写,形象生动,自然浑朴,又极富幽默感,也突出了散曲语言通俗明快的特点。 钟嗣成在录鬼簿.序中说:“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觉且蛤蜊味,别与知味者道。”这是钟嗣成品味完全部元散曲后得出的结论,用“蛤蜊风味”来区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说白了就是正言若反,黄歌当初,嬉笑怒骂智皆成文章。幽默、诙谐、嘲弄、讽刺兼用,并由此构成它的蛤蜊味。封建正统诗文是要讲“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可散曲作品是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的。睢景臣正是以散曲这特有的风格-蛤蜊味-豪爽、泼辣,非常恰当地表述了一桩端庄、严肃的思想。陶安水调歌头偶述 皇天万物祖,生气本冲和。 忍令古今天下,治少乱常多。 血溅中原戎马,烟起长江樯橹,沧海沸鲸波。 割据十三载,无处不干戈。 问皇天,天不语,意如何? 几多佳丽都邑,烟草莽平坡。 苔锁河边白骨,月照闺中嫠妇, 赤子困沉疴。天意必有在,早听大风歌。 注释 1.陶安:元末明初的著名文人之一,曾经被朱元璋称为“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2.生气:能使万物生长发育的气;冲和:冲虚和平,也就是和谐。 3.鲸波:像鲸鱼激荡起来的波浪。比喻战争的激烈残酷。 4.烟草莽平坡:被寒烟野草所笼罩的一片废墟。 5.嫠(l)妇:因战争而失去丈夫的寡妇。 6.赤子:因战争而失去了父母的孤儿。沉疴(k)严重的疾病。 7.大风歌: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回乡所唱的歌,在这里是指的天下统一太平的到来。 作者介绍 陶安(1315一1371),明初大臣。太平(今安徽当涂)人,字主敬。朱元璋克太平,往投之,留参幕府。吴元年(1367),召任翰林院学士。时征诸儒议礼,被命为总裁官。又参与删定律令。洪武元年(1368),命知制诰,兼修国史。有陶学士集词的上片写元末纷纭动荡、战乱频仍的局势n 本应是上天有好生之德,生气冲虚平和,万物生长有序,自然和谐,人际和谐,但却是“治少乱常多”。一开始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和思考。“血溅中原中原戎马,烟起长江樯橹,沧海沸鲸波。”具体描写了战乱的景象。 “中原”、“长江”战争由北到南,整个中华大地血流成河,浓烟滚滚,表现了战乱之广大,程度之酷烈。以几个画面对社会进行生动的描绘。十三年来,群雄纷纷占地割据,你争我夺整个大地没有一处不受战争的扰乱。最后一句是总结上片,群雄割据,是战争四起,社会动荡的原因。词的下片,在对百姓不幸的叙述中,表达对天下重新统一的渴望换片开头以“问皇天,天不语,意如何? ”的问句提起,表达了作者的无奈、痛苦和激愤。多少个美丽的都邑,变成了被寒烟野草所笼罩的一片废墟 。令人伤心,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灾难?接如下来摄下三个颇有代表性的镜头:“苔锁河边白骨,月照闺中嫠妇,赤子困沉疴。” 多么伤心惨目。河边,白骨露于野,苍苔青青;月下,闺中寡妇独守空房;还有多少失去父母的孤儿,被疾病苦苦折磨。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人间惨象,何时才能了结?最后,作者写出了“天意必有在,早听大风歌” 的心愿,这也是普天下老百姓的心愿。皇天有情,一定会早日结束战乱,天下统一太平。这首词,立意高远,表达了自己要辅佐朱元璋结束战乱,统一天下的愿望。可贵的是作者从的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战争带来的是老百姓的苦难,几多孤儿寡妇,几多生灵涂炭。只有结束战争,统一天下,老百姓才能免于不幸,得以安定休养。艺术上:1、将历史事实浓缩于画面之中(下片三个画面:死者苔锁白骨;生者月照嫠妇;病者病染赤子)2、点面结合(上片以长江、中原为点, “割据十三载,无处不干戈” 为面。下片以“几多佳丽都邑,烟草莽平坡”为面,三个镜头为点。3、结构上,上下两片都写景与抒情结合。4、用典贴切,词义显豁。 “陶安的水调歌头偶述及同调秋兴二首,一面展示元末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创巨痛(“血溅中原戎马,烟起长江樯橹”、“苔锁河边白骨,月照闺中嫠妇,赤子困沉疴”),一面抒发自己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的豪气雄心(“写兵机,修马政,咏铙歌。西风莫添华发,壮志未消磨”、“天意必有在,早听大风歌”),最能反映这一乱而后治之时代的特征。此类作品,风骨道上,是明词的良好开端。”(唐圭璋 钟振振)陈子龙小车行作者:陈子龙1 小车班班2黄尘晚, 夫为推,妇为挽3。 出门茫茫何所之4? 青青者榆疗吾饥5. 愿得乐土共哺糜6。 风吹黄篙,望见墙宇7, 中有主人当饲汝8。 扣门无人室无釜9, 踯躅空巷泪如雨。 注释 1.陈子龙:明末爱国志士和文学家。 2.小车班班:小车,即独轮车;班班,车行之声。 3.挽:牵拉的意思。 4.之:去、往的意思。 5.疗吾饥:也就是充饥。 6.愿得句:乐士,安乐之地。共哺糜(b m),一起喝粥。 7.墙宇:即屋墙。 8.饲汝:给你吃。 9.釜(f):铁锅。 10.踯躅(zh zh):徘徊不前。 陈子龙(16081647),明代文学家。字卧子,号轶符。晚年又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崇祯初,他参加了以张溥为首的复社。后又与夏允、徐孚远、周立勋等人结社,与复社相呼应。崇祯十年(1637)考中进士。在国事日非的情况下,他颇注意经世致用之学。曾编纂皇明经世文编,整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南明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屡次进谏,不被采纳,辞职归乡。清军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事败后避匿山中,结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苏州被捕,解送途中,乘隙投水死。 陈子龙文学主张继承七子传统,但有所突破。认为诗歌创作要与现实斗争相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二者不可偏废。早期作品,辞采浓郁,多摹拟之作,但也有些是反映了人民疾苦的,如小车行辽事杂诗卖儿行等。明亡以后,所作多感愤奸臣误国、哀悼殉国烈士和抒发故国之思,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风格豪放悲壮,文情并茂,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秋日杂感易水歌等。小车行用汉乐府民歌的风格,描绘了百姓流离失所的惨景。 在黄昏,在飞扬的黄尘中,一对夫妇推着小车到处流浪。班班的车行之声,透露着悲凉与艰难。逃荒的灾民心中茫然,不知道要去哪里,能去哪里。他们只能用青青的榆荚和榆皮充饥。他们希望找到可以休养生息的乐土,他们的希望也就是能在一起喝粥抵挡风寒。诗经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汉乐府东门行“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当风吹草低,看到远处出现房屋时,他们是多么高兴啊!心想那屋里的主人一定会给你东西吃。在绝望中萌生了一丝生的希望。 可是走近一看,却是一座空屋,没有主人,没有锅灶,这家主人及整个巷子的人都逃荒去了,这怎不叫他们泪如雨下,悲痛失望呢! 由大喜而大悲,把心理的变化刻画得细致入微。诗人真实地、饱含同情地写下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真切地反映了明末饥民遍地,无以为生的状况。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精神。艺术特点:1、选取一个典型事件。抓住一个特写镜头,通过一对夫妇的逃难,反映明末社会百姓的流亡。2、心理描写与神态描写的深细。茫然无所之,希望与失望。3、色调的运用。以黄色为主调,加以青色,杂以“班班”车声,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了凄惶的心境。4、诗中运用对话,多是口语,通俗易懂。愈浅愈切。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作者】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师,又别署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明大学士朱国祚之曾孙。顺治三年(1645)清兵入浙,一度参与抗清事。十三年(1656)起远走岭南、云中、通潞,历为幕宾。康熙十七年(1678)以“名布衣”应“鸿博”征召,翌年春中式授翰林院检讨。康熙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中经浮沉,于三十一年(1692)告归乡里,著述以终。长于经义研考,诗与王士祯并称“南朱并王”。词名尤著,为“浙派”宗师,有眉匠词、静志居琴趣、江湖载酒集、茶烟阁体物词、蕃锦集等。又辑编词综三十四卷。其词以清空醇雅为审美旨归,宗尚南宋姜夔、张炎一派。一生词创作成就以“江湖载酒”时期为高,琴趣情爱之写亦多佳构。【注释】此词牌名取自唐李德裕送神迎神曲的“桂殿夜凉吹玉笙”句。单调,二十七字,平韵。干,即岸,江边。青娥:形容女子眉黛。越山:嘉兴地处吴越之交,故云。舸:小船。簟:竹席。衾:被子,轻衾即薄被。【赏析】朱彝尊跟他的妻妹有一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