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肇兴侗寨古村落的调查报告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占地18万平方米,居民800余户,4000多人,号称“黎平第一侗寨”。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肇兴侗寨全为陆姓侗族,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五团。今天的肇兴侗寨,在历经千年历史长河的荡涤后依旧保留着它特有原始的风貌!走近侗寨首先飘入耳中的便是那传唱千年依然动听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以合唱为主的歌唱形式,它以曲式复杂,声部组合多变而著称。虽然侗族文化历经风雨,人间沧海,但是侗族大歌仍旧一枝独秀保留下来,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侗家人认为“饭养身,歌养心。人不唱歌会变老”。充分体现了侗家人对生命与生存的深刻体验和认知。 侗族是一个历史上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叙事、传史、抒情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法。在传授和保存侗族大歌方面,汉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歌师以汉字注音的方式为侗语注音,同时用简谱记录侗族大歌的音调。使侗族大歌的学习和保存变得更加容易起来。 当外面的世界通过互联网络了解到这里有淳朴的人们、有远离现代文明的农耕文化时,于是,外面的人们纷至沓来,寨子里人们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这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肇兴一大怪,八十岁老太追老外”,这句话是在描述寨子里的人兜售手工艺品时的情景。其实这正是这里的人们萌生商品意识的具体表现。 侗族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千户肇兴侗寨的千栋吊脚楼就簇拥在河的两岸,吊脚楼一般是用杉木建造,多为二至三层,吊角楼大多建在在河边或山坡上。侗乡逢河有桥,最能反映侗族人民高超建筑技艺的要数这“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桥梁构造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这种建筑吸取了汉族古代建筑的精髓,又突破了塔楼的常规,下部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飞檐重阁,大的寨子有三四座鼓楼,鼓楼象一座宝塔,在寨子中非常醒目,那是侗家人集会和娱乐的场所。与鼓楼相邻的还有用来上演侗戏的戏楼,而现今的戏楼,除节日以外已经很少侗戏演出,而爱看侗戏的人在寨子里就可以买到侗戏音像制品。 说起侗家人的娱乐活动,值得一提的就是已有三百年历史的抬官人,抬官人侗语叫做“店宁蒙”。所谓的抬官人,实际上就是抬智者,是值得大家信赖的人,官人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当官的人,从活动中反映出侗族人民对智者和文化的尊重。抬官人活动内容中还有表现农耕技术的场面贯穿到其中,从而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其中还有以原始人的形象出现的各色人物,具有浓厚的戏剧色彩。面具是用棕榈叶制成,这也许这是面具最很原始的雏形,以此重现侗族祖先的生活状态。据说,为了适应旅游业的需要,抬官人中的祭祀环节已经被省略,如果将整个程序进行完整的表演,需要三天才能完成。 侗寨鼓楼是侗族地区特有的一种公共建筑物,是侗寨的标志。在侗族南部方言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鼓楼,是侗寨风光的一大特色。鼓楼具有历史悠久、造型美观、结构独特、用途多样等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民族民俗文物价值。 鼓楼的来源,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曾扎营侗乡,为方便指挥,在营寨中修筑高亭,内置铜鼓,以鼓声传令,遂流传成为鼓楼。另有一种说法更加神奇,传说鼓楼乃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遗迹。古代外星人来过侗乡,曾修建火箭和飞碟发射架。鼓楼外形颇似发射火箭的支架,顶层阁楼的剖面恰如飞碟的造型,是侗族先人按照外星人的建筑模式建造的。肇兴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其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之乡”。寨中五团,共建有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五座。五座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蔚为大观。 智寨鼓楼,九重檐八角歇山顶,高14.9米,占在77.3平方米。由16根柱子构成骨架,中间4根柱子直贯顶层,四面为12根副柱,略小于中柱。用逐层内收的梁方金瓜柱支撑,层层挑出屋檐。类似宝塔。楼中央设有火塘,四周有长条木凳,供人休息。檐角高翘,屋脊之上泥塑小葫芦宝瓶,其翼角塑小鸟,玲珑雅致,鼓楼的檐层辅小青瓦,屋脊白色,塑有狮,虎,凤等。楼内雕梁画栋,书有六幅盈联,正面一至三檐之间塑有“双龙抢宝”。仁寨鼓楼,七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1.7米,占地面积60平方米。义寨鼓楼,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8米,占地81.6平方米。礼寨鼓楼,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3.1米,占在70.3平方米。信寨鼓楼,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9米,占在78.3平方米。该鼓楼有一副楹联:鼓乐声声京城震动雄证当今盛世;楼阁巍巍侗寨欢呼讴歌天下太平。正如摩尔根古代社会中所说:“住宅建筑本身与家族形态和家庭生活方式有关,它对人类由蒙昧社会进至文明社会的过程提供了一幅相当全面的写照。”当钢筋水泥、玻璃幕墙裹胁着现代文明洪流席卷全球的时候,这里的原生态侗山区那连绵的重山深箐中,早已苍老成黑褐色的“干栏”建筑仍栉风沐雨地矗立着。走进侗寨,人们总要驻足凝望那些与青山融为一体的历史遗存,探寻“人类由蒙昧社会进至文明社会”的印迹。但是,在很多人,包括许多学者的眼中,苗侗木楼之间的历史特征正随历史的流逝而逐渐模糊,对于曾经承载苗族、侗族两大不同源头民族文化家居建筑的类型差别已经很少认识了。抽丝剥茧再现历史原貌,我们会发现“吊脚楼”或“干栏式”,苗、侗木楼之间其实承载着两大不同文化系统的类型特征,其中隐藏着两大古老民族文化的历史解码。这里的“吊脚楼”起源于我国古代“穴居”文化系统,严格地说应为“半干栏式”建筑,因为干栏应该是全部悬空的。吊脚楼“倚山而建”,形如一人靠山而坐,他的躯干为楼的主体部分,他的小腿悬在前边,犹如楼的“吊脚”支柱,俗称“假足”,为山居民族适应崎岖环境的一大创造。侗族木楼则起源于我国古代“巢居”文化系统。木楼“凭空而起”,是真正的“干栏式”建筑。其特点“占天不占地”,上大而下小,在黎平肇兴也显的尤为突出,木楼层层出挑,每层楼上都有挑廊,檐水抛得很远,其形制及功用都缘起于原始时期的树。侗族属于典型的“巢居文化”系统。“处于底层的古越语,举例而言,除已消失了的依缓而外,以栏最典型。家是北方语言,现在壮侗语言称家为栏”“河姆渡的干栏长屋距今近七千年,我们不知道那时的先民是怎么称呼的,但现今壮侗语的栏肯定是古越语的底层遗存,而它的起源应该还要早”“干栏”本来就是壮侗语族词语“家”的意思,也指“房屋”,今天,南方人所称的“猪栏”、“牛栏”,是人们不住干栏以后,把栏留给了家畜住的称呼,“栏”字进入汉语词汇,是古越语合乎逻辑的引申和创造。这里还保留得有远古“巢居文化”的遗存。在这里不远外的铜关乡述洞村,至今仍保留着一座独柱鼓楼,被誉为侗族鼓楼之宗,据载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现存鼓楼建于1921年,共5层,高约12米,为四檐阁,除第一层为了伸展和装修立有撑柱以外,整个鼓楼只由一根直径50厘米左右的中柱支撑,就如一棵大树般巍然挺立。“巢居”最早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