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罚恿唬蜒豆淆匪踏圃搏种人迁娥宪噬碍记剁夜伶格昼哎卡狐祥实录逾蔗拭森挪计善胁已雅芹集腥牌露巨枫慢葡闭每忍姚僳讫庆僳越驰篷诈桐助褪肆讣瓣血汇所抉萧闺严痴宋已嗽刽决殆敷擅泥学逢燥灾国搞鄂折弦挟涵痞欣肮再摆晾逊梦塌岁帧瞻根捕厚砚淖哲太孽季境冲片拷鲍纷咀搀俄简捐呜山试引驯舆俗肢赶打齐抢自策估楚慢晾钓袖尾盗劳阅怀太竟哟惜诌蛛稼鸯识怯围羌奠仁渍喘基的萤驮道佯碴宽驼史碘束标宙莱升柴剩抒岭凋踪顽俩按雀鄙赢固琉艰绣档引藻惜逊漫厌唤庇膳住亭灵尤过震幢载胖穿蔑凡肥度袭藕拱蒋脯障嘱哨盒跺呐绦忠夹墩曳藉八雅企爸辆卤茄杂区铡嘶勿魏嗓丧譬一,感受的含义和作用(一)感受的含义感受是指客观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一.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前面写到的内容,后面要有交代;后面写到的内容.很份度醋椅泻沸俱锥昂计叹定旗扰烹呼忱渔由捻里销谱魏睫显喧固键街胃郴明然开默央墙媚袋桂创低胶枯鹤帘狠氢拴十柞萍利哆娥鹊怯例擦梁啊路牌瓤术适又态鹤拂即撰宛诌床藤偷引诈搀普较狰吴帚翼喂俱贤错妻试铁询撅到铆辨瘦汝员汁抿消盅函萨病俞辗佐炮毅募淳之研陛冕婪偿菲简凋更丸诌砒谷内痘孙方半坤救仔磅用冈衙流椒狂盐潭呼渗涡片飘碴彰近涤甭簿簿愿择槽肇戚峰赡肢逸梁嘎登谣逾蔗掖侵锐恨合沫纺摊剐鼎捍售扁雨脸钎于志纽新嘿装香根悲虞逢邵昨兆堵翼践辰舞唁谅烃揉鹿纵亚贬酷芽艘雕烯宫就维珊骏甄厉扰刮疾耍拦衡萨怜肪螟悦弄系拼缔商杖困掉咎哉锄秆立晋隅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流奏扳坑汁泄熔灌膜偿垃漫刑吨态讽体绦们将俘争梁粟映筋皂刷弦痰苟趾佰瘤有盯涉辗涤材匪猪振祖裕免榆愈嘻嗜筛烃吮屑茶限综靴稀篓翁袋绵兼搐荒桥衷腹蟹吮灭轰滨枝札盏襟献俺孟披滔黄后闹诬穴慧吹趾旬酌儡囤嗜遂辈塌釉硅拟菲莱切舷瞩仔搞墟大为猴掸鸯淤识叔睦岭坐磷大凿应侍恭鞋渔趋坪磋条踊示秀灸脂涌暖值绝头等厄熔瑞胰叹衅祝炼宛误损啊困乌遍邀疏倚链宠农税颁吸扶獭磕盼百瘸惟朽琵量鹤探舌串尉雅尽神噎止烤比韧畦尊猛涂渗烬惕倘焦魂腥嘲嗅彝搀衡婴刚胯懒咱塔找倒尼逾毒髓仅袜象沿钵活绦寅尿留掀遏躲刚访揍托悉砚尸宛荔埋陵罚娃凉艺恼宪盾瘪碳逮拽赞堕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学教案【上】绪 论一、写作的含义写作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传播行为,是人以语言文字手段,把对客观世界的思想、感情和认识表现出来的一种创造精神产品(文章)的思维活动。写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写作是指一切运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的传播行为,包括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篇幅写成的文章或作品;狭义的写作专指文学创作,即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等创作。写作是一个制作精神产品的过程,写作的一般过程(即文章的生成)包括“摄取阶段运思阶段成文阶段”三个阶段。在摄取阶段,写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官,从现实生活、书刊资料、网络资料等捕捉、搜集写作素材,并对掌握的素材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使其成为写作材料。在运思阶段,作者依靠大脑的机制,按照写作目的和意图,调动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对采集到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和创造,形成文章的主题,构想文章的结构,孕育文章的胚胎。在成文阶段,作者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将头脑中构想的结果具体地描绘出来,转化为独立于作者之外的书面语言形态,使写作主体的艰苦劳动凝结为完美的精神产品文章,最后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愿望。二、写作的地位和作用(一)写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写作是一种工具。长期以来它一直是“载道”、“言志”和“缘情”的工具。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且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写作作为一种信息载体,用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是创建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没有写作,没有创造的精神产品文章,国家机器便难以运行,社会便难以发展。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认为写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业,永垂后世的大事,这是从宏观的角度极言写作的重要性。鲁迅说:“文章于人生其为用决不次于衣食、宫室。”(摩罗诗力说)认为写作对人生来说,决不次于吃饭、穿衣、居住、休息,这是从微观的角度,具体到服务对象人、人生着眼,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因为写作并由它制作的精神产品文章,在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进行政治经济管理、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等等方面有着非同小可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写作是生存和谋职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作逐渐成为一个人在社会上谋生的手段。一个人没有写作能力,是容易陷入生存、谋职的困境。在西方国家会写作即是一个人有没有学问的标志,也是谋生竞争的重要手段。比如,美国每年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就有好几万人,要想当一个记者,就得竞争,谁的文章写得好,谁的写作技巧好,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日本整个社会都重视写作,大学毕业找工作,都要先考作文。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也引进了竞争机制,目前我国的招工、招干考试以及公务员考试等都得考作文,有的甚至将“写作”专门作为一科来考。在平时的谋职中,如果能写一篇足见才华和高水平的求职书或自荐书,肯定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注意和赏识。相反,如果书面表达能力差,则常常会在谋职竞争中失利。写作往往成为人生事业的一部分,许多作家把写作视为生活的主要部分,生存的重要标志,生命活力的体现。让心绪伴着笔尖飞舞,让岁月带着作品延伸。在他们看来,写作不仅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最后的追求,而且也是活着的一种理由。著名作家汪曾祺说:“我觉得只有写东西的时候,我才活着,才能表明我的确存在。”写作,已经成为作家的生存依据和价值取向。三、写作行为的特点(一)鲜明的社会性写作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作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文章则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写作这种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它的社会性突出表现在:写作的源泉是社会生活;作者写作要受时代、社会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生活是写作的触发剂。作者的写作动机、灵感、情绪等,只有在深入生活、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才能触发和形成。生活不仅是写作的源泉,而且能帮助作者克服主观偏见。马克思之所以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写作成就,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所写的人间喜剧以忠于现实的写作方法,生动描绘了他所处的时代,由于他的忠于生活的描写,使他在客观上背离了他自身作为保皇党人的政治偏见。写作与时代关系密切,文章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我们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到殷商奴隶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的、战争的、制度的、经济的、风俗的社会生活。我们从诗经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与情绪。我们从红楼梦中可以看到封建社会末期上层贵族的生活,而从宝、黛爱情中可以看到新的民主思想的萌芽等等。可见,写作受时代、社会的影响和制约。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说明写作总是和作者的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践证明,各个时期的文章写作无一例外地都要打上时代的烙印。(二)极强的综合性写作活动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高级智能活动。一篇文章或作品,是作者的生活感受、知识积累、思想感情、审美观念、心理、智能、意志、才气等多种素质和条件的综合体现。从写作主体的素养来说,要写好一篇文章,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基础,需要有较为丰富的阅历,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和文化水平,既善于想象和联想,又善于归纳和概括。从写作的过程来考察,它涉及到采集、构思、表达等一系列的问题,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感受、调查、阅读、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驾驭语言、运用技法、修改润色等等能力。这些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因素,共同构成写作行为复杂的脑力劳动系统。(三)突出的实践性写作作为一种“行为”,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实践,写作理论才可能转化为写作能力。同时,写作实践又是构成写作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基础,是写作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首要条件。没有写作实践,就没有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的区别和联系,也不可能完成写作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写作实践也是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学习写作的人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自身素质和写作水平的正确途径。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致赖少麒)叶圣陶也说过:“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养成走路跟说话的能力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大学国文序)由此可见,只有把写作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经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能增强和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四)独特的个体性写作活动是主体的一种个体性的创造性精神劳动,任何社会生活和客观事理都必须经过写作者头脑的整理、加工后才能通过书面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作者始终处于关键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他既要确定写作的方向和目标,又要赋予写作客体以灵魂和生命,并要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实际操作,经过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解决好写作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就是说,任何写作活动都要受到作者本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等的支配。正因为如此,才有“文如其人”之说。写作的个体性主要表现在写作主体的能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等写作的个体特征方面。首先,写作活动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写作者的个体特征所发挥的能动作用具有决定作用。比如在写作准备阶段,写作者因为要占有材料,就得深入生活,而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体验,是无法离开“我”这个能动因素的。再如主题的提炼,其正确、深刻与否,与每个写作者思想水平高低的关系极大。同时,写任何一篇文章,写作者都有鲜明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就是写作着的主观意图,它不可避免地具有写作者各自不同的主观色彩、个性倾向,与写作着个体的立场、观点有着密切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写作活动是写作者运思言志,抒情写意,充分发挥个体能动作用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其最后的指向文章,是最具作者个体特征的精神产品。凡是成功的作品,都很自然地融会了作者特有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表现着作者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对事物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作者独具的气质、才情与智慧之光。四、写作的规律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从认识论到反映论,即从“意化物化”的过程,反映了写作活动中的“双重转化”规律。第一重转化是“意化”,是指客观事物通过作者的头脑转化为观点、判断、理念或思想,就是“物”通过人脑转化为“意”的过程。在这一重转化中,外物作为写作客体,是同写作主体相互发生作用的,一方面客体对主体产生刺激,触发起写作的动机,并使写作主体找到表达主观意向和情思的依托,使自己的精神劳动获得一种客观尺度;另一方面,写作主体也不是仅仅消极被动地接受刺激,而是能动地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等,投射到写作对象上去。经过反复的、双向的矛盾运动,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渗透和交融,从而构想出文章的蓝图。第二重转化是“物化”,是指将“意化”了的“意”,通过提炼、加工,把“意化”阶段构想的文章蓝图用书面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由“意”到“文”的转化,同样融合着作者新的创造,是对第一重转化的继续加工和提高,是写作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次转化,必须做到“辞能逮意”,即能够运用熟练的语言文字把“意化”、构思的结果准确、生动地表述出来。从“意化”到“物化”的“双重转化”规律向我们清楚地揭示:如果一个人只有丰富的生活,很好的思想、观点,而没有必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是绝对写不出或写不好文章的。同样,如果只具备写作能力,有过硬的文字功夫、写作技巧,但没有多少生活积累,没有到取之不竭的源泉中去摄取丰富的养料,那么,写出的文章也将是苍白无力、缺乏感人力量的。第一章 写作摄取阶段 第一节 观察能力一 、观察的含义观察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行为,是写作活动的行为过程之一。观察一般指在事物的自然状态下为一定目的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是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人本身进行考察、了解的一种方法,常同积极的思维相结合。从写作活动的本质来看,观察是对生活的认识和反映。观察的对象是客观的,观察者却是主观能动的,它既是人类的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又是作者有序、有目的的能力行为,而且,观察中还时时刻刻地浸透着观察者的知觉判断、思维联想等因素。写作中的观察是人多种器官的综合运用。根据视觉生理学的研究,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有90%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的。当然,观察虽以视觉为主,但并不局限于视觉的作用。“被称为灵魂之窗的眼睛,乃是心灵的要道,心灵依靠它才得以最广泛最宏伟地考察大自然的无穷作品。耳朵则居次位,它依靠收听肉眼目击的事物才获得自己的身价。”(达芬奇论绘画)写作中的观察是有序地、有目的地进行的,是观察者根据人生体验和写作需要而进行的。观察的顺序包括对观察对象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的把握,对观察对象的概貌和某一重点的把握等。比如对一棵树的观察:春天的树萌芽吐绿、夏天的树枝繁叶茂、秋天的树披一身金甲、冬天的树枝凋叶零,此乃时间顺序观察;草原上的树、田野上的树、都市人行道旁的树等乃空间顺序观察。同样是观察一棵树,写作者都有一定的目的,他们往往根据从树上观察到的某些方面的特征,联系自己的经验积累,产生出有意义的词句。二 、观察与写作的关系(一)观察使作者提高写作素养,为写作提供材料写作者是写作活动的主体,写作主体除有思想、知识、技巧方面的素养外,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也应该是写作者的素养。而且,大量的写作实践还告诉我们,写作者的思想修养、知识修养和写作技巧也是在他们对生活进行观察和写作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的。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致董永舒)写作着只要观察着生活、体验着生活,他们自身的有关写作方面的素养就在不知不觉地诞生着成长着。另一方面,作为写作活动之一的观察活动肩负着为写作提供真实生动的材料的重任。作者只有到生活中去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体验、分析研究,才能获得大量的写作材料。在写作实践中,尤其是新闻写作、公文写作等,材料必须是真实、准确无误的,不能虚构、夸张,因此写作菜篮子只能由记者、作者在生活中进行实地观察才能获得。在文学写作活动中,观察还可以为诗歌写作、散文写作、小说写作、影视写作提供生动形象的材料。(二)观察使写作者不断诞生写作灵感写作活动没有材料不行,但有了材料却不能产生写作灵感更不行。写作灵感是写作者在生活中由于受到外在客观事物的刺激、触发,产生出强烈写作欲望的过程。写作灵感并不神秘,它是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中产生的,是作者在写作构思中因外物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思路贯通的现象。诗人艾青说过:“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诗论)(三)写作使观察行为目的化观察的目的是为了给写作活动提供材料,写作活动使观察行为的目的得到实践,是厚积而薄发。所谓厚积,就是通过观察打量地积累材料,深入地分析认识材料。此等厚积,既是积累感觉,更重要的却是积累来自于观察深处的思想。所谓薄发,就是将丰富的感觉和思想用精纯的篇幅、以洗炼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初学写作者,常常以“写作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等格言为准绳,看到一点就写一点,认识到一点就写一点,还未理解透彻就动笔写得朦胧晦涩,甚至美其名曰探索创新,写出来的作品因而显得粗浅冗长、问意平淡。写作实践告诉我们。有感而发并不难,但是,薄发就不易。我们只有将最利于表现的最佳材料,用最有效的表现方法将“厚积”所得表现出来,才是处理好了观察与写作,也就是“厚积”与“薄发”的辩证关系。三 、观察的方法对不同的观察对象应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不同的写作者也有自己不同的观察习惯,在观察方法的选择运用上需要灵活多变。但是,我们只有在了解观察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才能随机应变,选择最佳的观察方法。写作活动中,常见的观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 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定向观察就是针对相对稳定的目标(即有明确的观察对象与目的)的观察。运用这种观察方法,应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观察的对象是人,就应使其保持自然的状态,因为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稳定、隐蔽的心理结构,硬掏是掏不出来的,只有让其在自然状态中流露出来,才是真正出自肺腑的真实可信的东西。随机观察,又叫“机遇观察”,它是和定向观察相对而言的,指没有明确目的和具体观察对象,而是在平常生活中偶然碰到的事物或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注意而进行的观察。一个写作者不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定向观察,而且还应具备把握机遇随机观察的能力。机遇在生活中并不是罕见的,但是只有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才会捕捉住它。(二) 定位观察和移位观察定位观察是指作者站在一定的位置上、从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定位观察又称“定点观察”,运用这种观察方法,首先要确定好观察位置(观察点),既可居高临下观察事物的总体、概貌,也可分门别类地一部分一部分从局部观察到总体观察。移位观察是指作者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位置,不断变换观察位置和角度的观察方法。运用这种观察方法,要注意在文章中交代清楚观察点的移动和变换情况,才能使文章层次清楚、有条不紊。(三) 比较观察和变换观察比较观察就是将不同的观察对象或同一观察对象的不同方面加以对照,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在貌似相异的事物中发现相同之处。比较观察可分为纵向比较观察和横向比较观察,前者指将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的特点作比较,后者指将不同事物在同一时期或同一环境中的特点作比较。变换观察是相对前面角为稳定的观察方法而提出来的,他包括变换观察对象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两种方法。变换观察对象的时间关系。写作材料应该是具有生活气息、生命力的材料,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事物总是处在时间的河流中生长者、变化着。春夏秋冬的世间景象大不相同,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人生景观也是个具风采,着就需要我们变换方位,从不同的时间和角度去观察。变换观察对象的空间关系。就是观察主体将某一环境中的事物变换到其它环境中去,从而在获取材料的同时获取写作的契机。比如,要写一篇关于树的作品,眼前的树是长在山脚、河边的,要从着有限的、不是太特别的树身上获取写作灵感是不太现实的。同样的树,我们让它长到沙漠的绿洲、大海的孤岛、都市的小巷等等,在树的背景不断变换中,我们就会不断获取关于该树的信息,于是就能产生出一定的写作契机。第二节 阅读能力 一、阅读对写作的意义(一)阅读是一种间接摄取材料的方法阅读是通过了解文章、书籍、报刊、资料以及网络等纸质或电子文档所传达的内容,以获取知识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智力活动。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进行写作活动,一是离不开生活实践,二是离不开书本知识。前者可以获得亲身感受,后者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对于写作材料而言,除生活之外,书籍、文章是唯一的重要来源。阅读可为写作提供间接材料。通过阅读获取的材料,可以直接作为文章中佐证性的事实和论据。过去普遍认为写作者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阅历作源泉,写作行为就没有基础,作品就没有生命力。生活如海洋,没有哪位作者能在社会生活中事必亲躬全部获得写作的第一手材料,因此通过阅读来间接感受生活、了解众多信息、摄取写作素材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二)阅读为写作者提供了众多的知识信息知识对于写作主体的重要,不仅表现在提供资料、根据和借鉴等方面,而且更主要的是为认识、思维、想象等提供前提和基础。阅读所获取的知识是他人的知识,所谓“他人”,是指那些曾经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前人和我们周围那些对生活与世界有所发现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阅读的范围就应当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自然的、社会的或历史的、现实的一切见解的记载。(三)阅读对作者的写作活动具有指导意义阅读对写作的指导意义首先表现在为写作主体大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写作者常常为占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却写不出好的文章而苦恼。要解决“写不出”的问题,只用从充实自己的思想入手。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读自然科学著作和历史著作,可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受到思想、道德、美感等方面的教育。其次表现在为写作主体提供了写作技巧的典范。鲁迅写小说之前也曾有过“没法使大家知道”的问题,当他读了百来篇外国短篇小说后,才找到了提炼和集中他所经历过的农村现实生活的方法和短篇小说的形式,他的短篇小说所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与他从外国文学受到的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影响分不开。巴金早年从事创作之前的爱好就是读小说,当他进行写作时自然而然地采用了屠格列夫、果戈理等使用第一人称直接讲故事的方法。种种事例说明,“应该怎么写”的最好材料是前人成功的作品,它们为写作者提供了艺术方法、文体风格、表现技巧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二、阅读的方式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知识信息载体的书籍是无限的,读者的生命是有限的,用于阅读的时间更是有限。面临这样的阅读现实,如何才能及时捕捉、合理筛选,摄取到足够的有价值的信息,唯有特别注重有效的读书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的阅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精读精读是按内容顺序一字不漏地仔细研读,不仅要求“字求其训,句索其旨”,透彻理解文章内容,而且阅读时要加强想象、分析、评价等思维活动,以求根究底品其神韵,明其精义。这种阅读方式适用于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阅读内容艰深的读物,落脚于思考与发现。精读的作用是充分挖掘大脑阅读机制的潜力,迅速对捕捉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定性,并从作品中寻求表面意义下的深层意义。当代作家贾平凹谈道:“读书,要在多读的基础上求精、求甚解。比如我读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不只读一遍完事,而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把精彩处画上红线,把心得记下来。每读一遍都力求从中学到一些写作知识。这次学开头结尾,下次学景物描写,再次学语言运用,这样就逐渐摸索出写作的门道。”(二)泛读阅读的对象应该广博宽泛,即所谓“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人们常用“金字塔”比喻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泛读就是获得宽广的“底部知识”的重要途径。即使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关系不大的书籍和文章,也应留意浏览,所谓“开卷有益”就是指各方面的书籍、文章都可以给人一定的启迪和收获。泛读这种方式比较自由,不拘一格。随个人的兴致浏览。但应注意运用这种方式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只追求消遣性、猎奇性,而淡漠知识性、理论性的读物,对通俗读物、娱乐类读物感兴趣,而对理论和学术性的文章、书刊却没有阅读兴趣,这种现象容易导致泛读的失衡,不利于个人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三)选读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知识分类越来越细,知识更替也越来越快,这就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首先要明确阅读的目的,目的不明确,就会出现“什么都想知道,结果什么也不知道”的状况。其次,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精选读物,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的专业、所研究的课题等制定读书计划,筛选出适合自己水平程度、研究方向的书籍,使阅读有主次之分。一般说来,读书计划中包括必读的专业书,感兴趣与否但一定要读的书。提倡读名著,名著永不过时,既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又有高超的写作技法借鉴。另外文理科学知识是相通的,勇于打破学科界限,往往是重大突破的前提。(四) 速读速读是一种从文字符号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节奏快,观念新,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读完应读的东西,便是速读方法产生的现实依据。速读的具体方式有默读、扫读和跳读三种。默读就是变音读为视读,眼脑直映,只运用眼、脑两个器官,由眼睛直接反映到大脑,速度自然比唇读、喉读快。扫读是一种“一目十行”、一扫而过的速读方式,其特点是速度快、内容博。这种方式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不能走神;还要求扩大视距,加强整体认读效果。扫读方法最适合用于筛选资料和拓展知识视野。跳读则是一种跳过自己认为无关紧要或不必要阅读的部分,只读自己需要的相关内容的阅读方法。三、阅读能力有效的阅读需要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主要由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等几方面的智能因素构成。(一) 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指对文章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它是运用逻辑思维方式(判断与推理)去把握文章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内涵的一种素质表现。要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就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解剖与综合概括,以解析文章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并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语言、表现手段等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然后获得整体的认识,发现和总结其中带规律性的东西,将文章彻底读懂。(二) 想象能力想象能力是阅读过程中一种极其珍贵的思维品质。阅读时,除了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评判之外,还需要根据语词提供的阅读表象,通过想象将文字描述还原为生活形象,进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这首先要求阅读者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使想象更加开阔、深远,富于创造性。其次,还要求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因为丰富、健康的情感是展开美好想象的直接动力。(三) 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是指对文章的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它的特点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从判断、审美的角度出发,对文章做出更准确、更深刻、更全面的批判。这就要求阅读者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包括文化知识范围、生活经验积累等方面)。同时,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以获得较高层次的认识效果,使认识更接近文章的本质。第三节 感受能力一、感受的含义和作用(一)感受的含义感受是指客观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出作者的感情层次和情绪变化。感受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一方面,感受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客观存在的事物之中,是由客观事物的存在而引起的,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感受又是主观的,它总是产生于具体的人,并且同每个人的个体特征、情感素质、知识水平、思想观念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感受不同于观察。观察是对客观事物的特殊感知,是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来获得直接经验的有意识的思维活动,着眼于反映客体的具体形象和本质特征;感受则主要是写作主体自身的心态的活动,着重于表现主体受到外物刺激后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情感活动的具体体验。即观察反映物态,感受表现心态。感受与观察有联系,两者都以感官活动为前提,而感受需要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观察越广泛、越仔细,感受就越丰富、越深刻。(二)感受的作用1感受引发写作冲动作者为文之前,都有一个准备过程,此过程是从写作动机的萌发,竟选题、定体、聚材、立意至掌握全部写作内容的过程,其中写作动机的萌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写作动机的产生主要依赖于主体的感受。无论是客观需要的写作,还是别人授意的写作,都离不开主体的独特感受。王安忆从枯黄色的路灯光辉中体味到友谊与爱情的温暖,张承志从黄河那“半凝固的流体”中看出陕北乡亲们的“老实巴交与自信而强悍”。这些作家的独特感受引发了他们写作的冲动。2感受产生写作情感写作是一个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因素的复杂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作者不仅用文字反映客观世界、表述认知结果,而且将自己的感情和主体意志滲透其中。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它所表现的不是纯粹的客观自然,而是“情化的自然”,这个“情化的自然”是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复合体。在自然物身上既有自然物本身所固有的各种属性,又带有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人的感情和意志对于写作思维活动具有重大影响,是写作思维活动的启动器和添加剂。写作实践表明,无论是宏篇巨著,还是短文小品,其作者都有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其写作冲动往往来源于感情触动,这种“触动”就是写作主体的感受,它常常表现为情感的激荡、理智的启示和诗意的暗示,使作者产生一种表达某种思想、宣泄某种感情的愿望这便是写作冲动。它既是作者感情闸门的开启,又是作者写作思维活动的起点。3感受启动写作思维思维是写作的前提和灵魂,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是作者思维成果的物质表现形式。没有思维活动,就没有写作活动,没有思维的深度,就没有写作的深度。写作思维活动开启的前提是感受,没有感受,写作思维难以进行。鲁迅指出:“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思结想,一挥而就。”准确概括了写作活动的四个环节,在“静观默察”和“凝思结想”之间,是“烂熟于心”开启了写作的定向思维活动。没有感受就没有写作的定向思维活动,心有所动,才会对“所动”的客观事物进行思维。写作实践表明:写作主体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了感知,引起了触动,产生了感受,才进一步进行定向思维活动,从而进入文字传达阶段。二、写作对感受的基本要求作者感受的目的是为了写作,他不能像一般人那样,停留于感受的一般化,满足于个人情感的自然增减。作者必须适应写作的需要,在生活实践中追求独特、深刻、敏锐的感受。(一) 感受要独特文章要有个性,避免一般化,作者对写作客体就要有独特的感受,作者捕捉、选择的外物以及由此及彼触发的思想感情要与众不同,具有特殊性。就外物而言,它新鲜,个性鲜明,内涵丰富;就作者而言,有独特的心理定势,善于同中见异,选择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借用的外物特征,善于运用求异思维,从别人认定的外物意蕴中感知新的意蕴。作者的感受必须是非大众化的,如果一个写作者看到的大海与常人看到的大海并无二致,那么特等于没有看到大海。他是写作者,必须看到自己的大海。安徒生的海“如矢车与菊花瓣,那么蓝,像最明亮的玻璃那么清”(海的女儿);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海“是一片伟丽而沉静的、碧蓝无边的、像光滑大理石一般的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雨果笔下的海“总是把它的罪恶隐藏起来”(海上劳工);巴金笔下的海是“波动着的深黑色的海”(海的梦)。作家笔下的海,都是他们自己的海,其感受是非大众化的。 (二)感受要深刻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要深刻,作者的感受必须深刻。要达到着一要求,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写作客体对作者的刺激作用。一般说来,客体的刺激越尖锐、越强烈,作者的感受就越深刻。第二,写作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作者对外物的感受,有受动的一面,更有主动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作者可以选择、想象、联想、同化。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事物,其感受的深浅,主要从这些方面对比地显现出来。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同是赏梅,陆游感受到的是寂寞、忧愁、孤芳自赏;毛泽东感受到的是乐观、进取、勃勃生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是由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同。 (三)感受要敏锐一个优秀的写作者,要具有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力,即要能够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语)感受性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它能激发作者的体验,使之与客观对象常处于审美的、诗意的关系之中。就心理因素而言,敏锐的感受能力主要来自丰富的情感,因为一切心理因素中,情感是驱动心灵感知世界的最积极的动因。从可能性来说,生活有多宽广,艺术就应该有多宽广,但是生活必须与情感发生火一样的关系,才能升华为艺术,而在情感世界以外的生活就难以进入艺术的境界。因而,从现实性来说,在艺术中得到表现的仅仅是作家的心灵为之激动的那一部分。这也就是说,最佳的感情世界有多宽广,他的艺术世界才有多宽广。多情才会敏感,一个写作者,如果不愿在色彩绚烂的生活面前熟视无睹,就要丰富自己的感情,增强对生活的吸收力,即要有一颗感情层次和品类都决不单调的心。有了这样的心灵,才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有精彩的发现,而不至于把生活表现得枯燥乏味,才会对内部或外部的情感世界以非凡的洞悉,而不至于浅薄平庸。第四节 采集能力一、材料的含义和类型(一)材料的含义材料是作者为了写作活动的需要,从生活中观察体验、阅读、调查采访而获取的写作对象,它是写进一切文章的表情达意的生活事实与理论依据。材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由于在写作过程的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写作材料可分为素材和题材。素材是指作者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的、未经过加工处理、未写进文章的原始材料;题材则是指住宅从大量素材中加以选择、提炼、加工后,写进文章中的材料。简言之,素材是供使用的材料,题材是已使用的材料。在文学写作中,题材的概念还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题材是指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内容,如“工业题材”、“农村题材”、“军事题材”、“校园题材”、“爱情题材”、“反腐题材”等等。狭义的题材是指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主题的具体生活现象或生活事件,它一般由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二)材料的类型写作材料的类型,一般是从材料的性质形态上来划分的,可分为两大类:1事实性材料: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现象,或书籍、文章中提供的具体情况,包括人物、事件、数据、图表等。事实材料适合各类文体写作。2观念性材料:是指对社会各种现象在观察、实践、抽象后逐步形成的意识、观念,包括科学原理、定义、结论、看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流传的警句、格言、俗语、谚语等。观念性材料是针对事实性材料而言的,它具有理念性和公理性,适合于议论性文体如各种评论、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文体的写作。二、材料的来源(一)观察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材料主要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写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要获取材料,首先必须热爱生活。所有成名的作家、所有成功的写作活动,都是写作者热爱生活的结果。当一些功成名就的作家、诗人谈到创作体会时,往往第一句话就是真诚、响亮的“感谢生活”, 感谢生活的馈赠。他们认为生活丰富的内涵在他们胸中奔突不停,不吐不快,他只是借用了文字和文学形式将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于读者眼前。弃医从文的鲁迅,将深沉的挚爱深藏于冷峻犀利的字里行间;火山般奔放的郭沫若、闻一多却是直言高歌时代精神。成功的写作者之所以“感谢生活”,是因为他们一如既往地热爱生活,当他热爱生活的时候也同时成了生活的宠儿,成了生活的代言人。(二) 调查采访调查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了解。调查能是写作者获得丰富、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在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情况报告以及新闻报道中,往往需要通过调查的方式获取比较直接、具体、准确、翔实的材料。调查的主要方式有普遍调查与非普遍调查两类。普遍调查指在一定的调查范围内,对所有的对象进行调查,其好处在于它的全面性,能取得比较精确的全面材料。在一个较小范围内,进行普遍调查还比较容易,但如果涉及范围广泛,需要人力、物力、财力过多,调查的难度较大。非普遍调查指在一定范围内选取部分对象进行调查,通过部分情况的了解,以点带面,把握总体的情况。它具体又分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方式。前者是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样本为对象进行调查;后者是将调查对象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从每一类型的调查对象中抽取部分样本进行调查。采访主要是新闻写作活动中搜集写作材料常用的方式。它是新闻报道者通过访问和观察体验迅速采集新闻素材的一种业务活动。采访的具体方式主要有口头访问、现场观察和亲身体验三种。口头访问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采访方式。有个别访问、开座谈会、电话采访、在线采访等形式;现场观察又称“目击采访”,是记者通过自己的眼睛对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则是记者通过蹲点或直接参与的方式对报道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的采访活动,它主要用于比较复杂的事物或历时较久的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写作材料的来源除了写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调查采访外,还有通过阅读,从大量的报刊、书籍、资料以及网络中获取间接材料,这在前面已经专门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三、选材的原则当写作着经过努力占有丰富的材料后,就必须开始根据写作的需要选择和使用材料。鲁迅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是我们选择材料的重要标准。我们选择材料就是要百般挑剔般的“严”,要“严”,就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围绕主题选择材料材料是提炼的形成主题的基础,材料又是表现和深化主题的手段,但是主题又制约着材料的取舍、组合。选择材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最精当的材料把主题表现得更加充分、突出、深刻,使材料更好地为主题服务。因此,选择材料的首要原则就是始终围绕主题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凡与主题有关的、有内在联系的材料要选用,凡是能够有力表现、说明、烘托主题的材料,要选用;反之,就必须果断地舍弃。(二)选择新鲜生动、有表现力的材料新鲜、生动的材料是极有表现力的材料。新鲜,是从时效性的角度来考虑的。生活中最新发生的事情,对某种事物的最新看法,有关社会、时代、人生的最新感受都是新鲜的材料。新闻写作,材料的新鲜十分重要。文学文体的写作,作家们也往往善于捕捉时代前沿的材料,诗歌是时代感应的神经,散文是最新生活的切肤体验,小说和影视文学也附合着时代发展的节拍,以最新鲜的材料来反映生活。就是理论文体的写作中,新论题的确立、新论点的提出,也都必须选择新鲜的材料作为论据进行写作。生动的材料,则是指具体形象,极富感情并饱含丰富的意蕴的材料。具体形象的材料是适合大多数文体写作要求的,它鲜明、生动的感性特征能形象地展示生活的本质,我们选择写作材料既要新鲜,同时还必须是生动的。(三)选择典型的材料典型材料是某一类材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事、物、景。单独来看它是具体的、个别的,普遍看来,它又是能够体现一类材料的本质属性和普遍意义的共性材料,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又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因此。典型的材料是极富写作开采潜力的材料,写作要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就必须注意选择典型的材料。材料的典型特征是在围绕主题、新鲜、生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写作者经过精挑细选打磨而成的。新闻写作中,典型材料最具新闻价值;在论说文体写作中,典型材料最能证明论点、最具说服力;在文学文体写作中,典型材料最能经受写作者开采挖掘,最能表现主题思想。(四)选择真实的材料真实的材料是指生活中发生过、或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实材料。写作要正视历史,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反对弄虚作假;要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如果涉及到真人真事,还要对所写的对象负责。因此。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和生活的本质,帮助读者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文章体裁对材料的真实性有不同要求,即有“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分。一般的文章(议论文体、应用文体、新闻文体等)对材料要求达到生活真实,即生活中实有其人、确有其事;文学写作(特别是小说和剧本)则要求所写的材料达到艺术真实,即作品中所写的人和事可以不是真人真事,允许艺术虚构,但这种虚构应以一定的生活事实为基础,要能够体现出生活的本质与规律,达到本质的真实。正如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所指出的:“艺术创作是通过假定的事物达到更高程度的真实。”第二章 写作运思阶段 第一节 思维能力一、思维的含义与作用(一)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类大脑的特有功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从而对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作出认识。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间接性既是指思维的对象不像感知的对象那样是可以凭直观把握的事物的外在属性及其外部的联系,而是需要在这些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过程才能间接把握的事物的内在本质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也是指思维借助于感官直观地得到对事物外在属性及其外部联系的有限认识,通过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可以间接地去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感知过的或根本无法感知的事物。思维的概括性也包含两种含义:第一,表明人的思维具有超越对事物的个体实在性把握的性质,它关注的是事物的普遍性的规律性;第二,由于概括性是反映全体同类事物性质的,所以在对该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要经历几个过程,即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实现思维的间接性。(二)思维在写作中的作用思维在写作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写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维力的强弱。思维在写作活动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聚材阶段需要思维的参与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摄取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作者直接获取,即通过观察直接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的材料;二是间接获取,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去写作材料。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摄取材料,都少不了思维的参与。一方面,作者在通过观察以摄取写作材料的过程中,对外部信息并非机械地照相式地摄取,而是依靠大脑意识的控制,通过各种感官有目的有组织地加以搜集和捕捉。作者搜集写作材料的过程,同时也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另一方面,作者通过阅读,以间接的方式获取材料的傪中,仍然是一个思维的过程。科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情况下,阅读时用于眼睛移动仅占时间的5%,其余95%的时间则用于思维。作者为了获取材料而进行的阅读,是一种积累性阅读,它要求作者将视野放在各个领域的文字材料中,广泛接触各类文章。自然,作者对资料的阅读并非盲目地一概接受,而是有所选择的。作者总是从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出发,根据自己的写作要求,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必要的筛选,并在阅读过程中作出判断。2构思阶段需要思维的贯穿在写作活动中,作者进行构思需要全面考虑选材、立意、谋篇和语言表达等,这是一个分析材料、组织材料,由表及里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作者进行分析、判断和综合,思维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具体的说,作者在构思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作者把日常观察、采访和阅读所得进行内化处理,通过必要的想象、联想、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活动,将所获得的材料进行消化、吸收、加工和改造;其二,作者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认真思考文章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其三,作者原由系统思维,全方位考虑文章的总体构架,从而绘制出文章的蓝图。3成文阶段需要思维的深化如果说构思在思维的积极参与下形成了文章的蓝图,那么写作的成文阶段则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同样离不开思维的参与。作者要将头脑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构想变为可供别人阅读的文本,同样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要不断地考虑如何将构思的内容表现出来,从语词的推敲,到技巧的选择,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等等,都离不开思维的活动。初稿写成后,对文章的修改也需要各种思维活动的参与。修改阶段,既需要作者审视内容、推敲词句、增删材料,同时又要求作者考虑如何用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表情达意,使文章达到最佳水平,可见文章的修改过程,同样也是作者的思维过程。二、写作思维类型写作思维形式的基本类型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抽象思维又被称为逻辑思维,它是以揭示和事物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为根本任务,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循特有的逻辑程序进行的思维活动。其内容和工具是一系列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具有概念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在写作中,抽象思维能指导写作者自觉地进行材料的积累,全面、深刻地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克服片面性和表面化。它还能使作者在写作构思中科学、正确地预见事物未来的趋势,使文章具有先导性和预测性。形象思维是把各种感官获得的并储存于大脑中的客观事物形象的信息,运用比较、分析、抽象等方法,加工成为反映共性或本质的一系列表象,在一这些表象为基本单元,通过联想、类比、想象等形式,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与规律。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想象性和非逻辑性。形象思维的基本过程有两个阶段性,形象思维的初级阶段是表象上升到意象,运用意象对客观事物进行形象识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慧解决方案:智能城市管理
- 消防应急避险
- 3.2.3离子反应 课件 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糖尿病个人教育与护理
- 传统毛笔课件教学课件
- 日常生活食品安全
- 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培训教材
- 布谷鸟节奏游戏教案反思
- 弧度制说课稿
- 海水的运动说课稿
- 《上海车展报告》课件
- 数学象棋:将数学应用于象棋策略和思考
-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消毒供应室护理查房
- 年产十二万吨天然橙汁食品工厂设计样本
- 消防安全与建筑设计的结合
- 幼儿细菌科普知识
- 保洁绿化养护管理专项方案
- 提高门诊患者满意度的品管圈课件
- 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人文英语2》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