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和疟原虫课件_第1页
疟疾和疟原虫课件_第2页
疟疾和疟原虫课件_第3页
疟疾和疟原虫课件_第4页
疟疾和疟原虫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疟疾,第一节,疟原虫,疟疾,疟原虫(Malaria Parasite)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俗称“冷热病”、“打摆子”、“发疟子”等。 疟疾典型临床表现:周期性、规律性寒战、发热和出汗。 疟疾是世界六大热带病和我国寄生虫病之一,对人类危害极大,非洲每年死于疟疾的儿童约100万。 疟疾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各国。在我国华南、华中,特别是云南和海南省病例较多。 疟疾是我国重点防治寄生虫病之一。,寄生人体的四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P.v 三日疟原虫PMalariae,P.m 恶性疟原虫 PFalciparum,P.f 卵形疟原虫POvale,P.o 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少见;另二种极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病例。,生活史,四种人体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人疟原虫生活史,都需要人(中间宿主)和雌性按蚊(终宿主)做宿主。 疟原虫的发育和繁殖,必须通过脊椎动物与昆虫媒介两个宿主,人体疟原虫的宿主是人和按蚊。疟原虫在人体分别寄生于肝脏和血液中的红细胞内,在蚊体内寄生于蚊胃,最后聚集于唾液腺。 在人体内先寄生在肝细胞内,称红细胞外期(红外期),后寄生在红细胞内,称红细胞内期(红内期)。 在红细胞内有小滋养体(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和配殖体。,红细胞外期,按蚊吸人血时,子孢子(疟原虫的感染阶段)随唾液进入人体,约30分钟随血流侵入肝细胞。 在肝细胞内,子孢子在肝细胞内营养形成红细胞外期滋养体核开始分裂形成裂殖体成熟裂殖体含有很多个裂殖子最后肝细胞被胀破,裂殖子散出,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其余侵入红细胞内发育。,红细胞内期,由肝细胞释放出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称为红细胞内期(红内期)。基本过程:环状体(小滋养体) 大滋养体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后代)健康红细胞 ,一部分裂殖子在红细胞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为配子体。,小滋养体(环状体) 是疟原虫刚侵入红细胞的时期。细胞质淡蓝色,呈环状,疟原虫的中央为一空泡,细胞核为紫红色小点,位于细胞质的一边。整个疟原虫形状很像一个指环,故称环状体。,(二)大滋养体(阿米巴样体) 有环状体发育而来。疟原虫进入红细胞,以血红蛋白为营养,虫体逐渐长大。核呈显著紫红色,细胞质增多,可伸出伪足,活时可做阿米巴养活动,故又称阿米巴样体。此时在细胞质内开始出现棕黄色细丝状的疟色素(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并出现红色小点,称薛氏小点。红细胞明显胀大是鉴别间日疟原虫的依据之一。,(三)裂殖体 大滋养体继续长大,外形不规则或逐渐变圆,核开始分裂。当核分裂为210个团块时,疟色素分布不均匀,为裂殖体前期。细胞核分裂成为1224个时,细胞质也随之分裂。每1小核被一团细胞质包裹起来,形成裂殖子,此时为成熟裂殖体。 成熟的裂殖体有1224个椭圆形的裂殖子,疟色素聚集成块状,被寄生的红细胞明显胀大。,(四)配子体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经过几代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为雌配子体(大配子体)和雄配子体(小配子体)。这两种配子体均呈圆形或椭圆形,虫体较大,有1个细胞核,细胞质内有均匀散在的疟色素。大配子体的细胞质呈深蓝色,核较致密,偏于一边。小配子体的细胞质呈浅蓝色,核较疏松,多位于中央。,主要生物特性,薄血膜中4种疟原虫形态鉴别(吉氏染色),第二节,镜检技术,疟原虫镜检技术,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血清学技术发展迅猛,但是确诊疟疾的“金标准”仍然是血液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检查是唯一可鉴别4种疟原虫的方法。 常规血涂片法 由于具有操作简便、敏感、价廉和可鉴别虫种等优点,广泛用于疟疾的病原学诊断。薄、厚血膜涂片检查仍被认为是不可代替的是疟疾诊断的金标准。,免疫学诊断,常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试验等。 以上试验仅作辅助诊断。,血片制作,一种是将血液涂呈薄膜状,称薄血膜;一种是血液涂成圆盘,称厚血膜。薄血膜上的血细胞要求平辅在玻片上面。,取血部位,取血方法 采血部位一般人为耳垂,无名指,婴儿可用足后根。通常在耳垂取血(现场取血建议用大头针采血,一人一针,避免血传疾病)。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取血部位(冬季用手捻动耳垂使其充血后再行消毒),待酒精干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捏耳垂上方,右手持消毒针迅速刺入耳垂下端1-2毫米,不宜过深或过浅。然后用右手中指轻轻向挤压出血。,薄血膜,薄血膜 取洁净的载玻片2张,1张平置在桌上,以左手拇指,食指夹持载玻片两端(手指切勿接触玻片表面),用另一张边缘平滑(最好为磨口边缘)的载玻片做推片,用推片一端边缘的中点从取血部分取约1-1.5微升的血量(相当于1/4火柴头大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并形成25-30度夹角,待血液向两侧扩展约2厘米长度时,均匀而迅速地轻轻向左推出(约2.5厘米长)。,厚血膜,厚血膜 用推片的一角,从取血部位刮取约4-4.5微升血量(相当于火柴头大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再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转2-4圈,涂成直径0.8-1厘米大小圆形厚血膜,血膜厚薄均匀,过厚易于脱落,过薄达不到检出率的要求。厚血膜的厚度以油镜视野内可见5-10个白细胞为宜。,血膜的制作(涂片操作),涂制厚、薄血膜的位置 通常是将厚、薄血膜涂在一张载片上。方法是将载片分为6等分,第1、2格备贴标签及编号用;厚血膜涂在第3格中央,薄血膜涂在第4格前缘至第6格中部。涂厚、作为标本的血片每张玻片薄血膜各1个;门诊和发热病人血片每片1人,涂2个厚血膜1个薄血膜,以查防血膜脱落而影响检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1.玻片清洗时,避免玻片碰撞、磨损。制作血膜的载玻片必须完全清洁而毫无油渍或污垢。制片时,手指只能持载片的边缘,不能接触玻片表面,以免油污使薄血膜产生空白区以及厚血膜脱落。作为推片的玻片边缘一定要平滑,才能使推出的血膜均匀一致。 2.必须自然干燥,不可太阳晒或火烧, 血膜不干时不易倾斜。,标准的疟疾厚薄血膜片位置,厚薄血膜的标准,厚血膜血量适宜,不宜过多或过少 薄血膜平整,无皱折和空泡.红细胞单层排列,试剂的配制,吉氏染液:吉氏粉5g,甘油250ml(研磨) 甲醇250ml。每天用力摇动溶液5分,三天后就可使用。 缓冲液:(1)无水磷酸氢二钠9.5g加蒸馏水1000ml。 (2)磷酸二氢钾9.07g,加蒸馏水1000ml (最好PH7.0-7.2),配制不同pH缓冲溶液的用量表,第三节,薄血膜疟原虫形态,薄血膜是常用的血涂片方法之一,是借推片推血液薄薄地涂在载玻片上,使每个血细胞平铺于玻片上,称薄血膜。薄血膜涂制均匀时血液干燥快,疟原虫着色良好,结构清晰,便于观察形态和鉴别虫种。,形态,在RBC内发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和鉴别虫种的重要依据 疟原虫基本构造相同-细胞膜、质、核 吉氏染色:核染成紫红色,胞质呈兰色,疟原虫消化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疟原虫在RBC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 间日疟原虫在RBC内的形态 小滋养体(环状体) 大滋养体期 裂殖体期: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期:雌、雄配子体,早期滋养体-环状体,一个细胞内 有2个环状体,间日疟 环状体,薄血膜中小滋养体形态特征,间日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环较粗大;核1个;2个核和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体,不如恶性疟原虫多见,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的 1/6;环纤细;核12个; 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体的常见,间日疟原虫小滋养体,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环较粗大;核1个;2个核和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体。,薄血膜中小滋养体形态特征,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的 1/6;环纤细;核12个; 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体的常见,恶性疟环状体,恶性疟环状体,恶性疟茂氏点,间日疟环状体,红细胞的斑点,茂氏点;粗大,红色,数少。(恶性疟疟原虫) 齐氏点;淡紫色,微细。(三日疟原虫) 薛氏点,出的较早,粗大,数多。(多见卵形疟原虫) 薛氏点;稍晚,细小,数多。(多见间日疟原虫),恶性疟环状体,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大滋养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形状大 小相等,分布均匀, 数目较多,鲜红色薛氏小点。 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浅兰色,出现阿 米巴伪足,有空泡。 核: 红色,一个。 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褐色, 分布不均匀。,一个红细胞内感染多个间日疟大滋养体,间日疟大滋养体,黄-大滋养体 恶疟 蓝-未成熟 裂殖体, 红-成熟裂殖体,恶性疟大滋养体,间日疟大滋养体,间日疟大滋养体,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红细胞:胀大,褪色,可有薛氏小点。 胞浆:较不规则,空泡小或消失,浅兰色。 核: 红色,分裂为二个以上。 色素:黄褐色,分布不均匀,间日疟裂殖体,恶性疟未成熟裂殖体,间日疟成熟裂殖体,红细胞:胀大可见薛氏 小点。 大小: 个体较大。 胞浆和核:裂殖子1224个平均16个,排列不规则。 核红色,胞浆浅兰色。 色素: 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的一边。,恶性疟成熟裂殖体,红细胞: 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见茂氏小点。 大小: 虫体较小。 胞浆和核:裂殖子8-36个平 均18-24个,排列不规则 。 核:红色胞浆兰色。 疟色素: 黑褐色,集中于中央或一侧。,恶性疟成熟裂殖体,间日疟大(雌)配子体,形状大小:圆或椭较大。 胞浆: 深兰色。 核: 一个,较小,深红色常偏于一边,核周可见明显不染色带。 色素: 黄褐色,均匀散在,数目较多。,间日疟一个细胞内有 2个 配子体,间日疟大配子体,大配子体、小配子体,大配子体,恶性疟大(雌)配子体,形状大小:新月形,两端稍尖。 胞浆: 深兰色。 核: 一个,较小,致密, 深红色位于中央, 核周可见透明不染 色带。 色素: 黑褐色,密布于核 的周围,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恶疟雌、雄对比,恶性疟大配子体,恶性疟配子体,厚血膜 形态,厚血膜涂片是疟原虫镜检的一种常用方法,是把血液涂成圆形,血膜中血细胞重叠,原虫较为集中,称为厚血膜。厚血膜涂布面积小,阳性检出率高,据统计厚血膜的检出率是薄血膜的6倍。但由于厚血膜用血量大多,细胞重叠,干燥缓慢,以至虫体皱缩,空泡消失,胞质变形,加之红细胞被溶解,所以虫种和虫体的鉴别比薄血膜困难。,恶性疟滋养体,恶性疟雌配子体,恶性疟雌雄配子体,间日疟配子体,间日疟滋养体、裂殖体,间日疟大、小滋养体、裂殖体,间日疟大滋养体,间日疟裂殖体,间日疟滋养体、裂殖体,间日疟大、小滋养体、裂殖体,间日疟滋养体,间日疟配子体、裂殖体,间日疟裂殖体、血小板,间日疟裂殖体,间日疟雄配子体、裂殖体,间日疟滋养体,疟疾疫情和防治,性别、年龄分布: 23名病例均为男性;年龄在20-52岁之间 地区分布: 涿州4例,定州、曲阳各3例,新市区、唐县各2例,南市区、清苑、安新、博野、高碑店、顺平、蠡县、易县各1例。,本地报告2例 市传染病医院报告1例(2007年,实验室诊断) 252医院报告1例(2010年,临床诊断) 外地报告21例。 北京报告12例 石家庄报告5例,及时发现疟疾病人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三热”病人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县级及以上疾控机构和综合性医院(包括传染病专科医院)要建立镜检站(室)。包括:显微镜、检验耗材和不少于2名具备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能力的检验人员,并开展工作。,对发现的所有疟疾病人血检,血片和采集的滤纸血样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原学确认或基因分析。 各地要加强来自高疟区流动人口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置输入性疟疾病例,致病,潜伏期:间日疟11-25天,长达6-12月,恶疟7-27天,三日疟18-35天,卵形疟1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