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城市圈发展与湖北高职教育有关资料艿膄衿螀聿荿螅蝿膁节蚁螈芄蒈薇螇羃芀蒃螇肆蒆螁袆膈艿蚇袅芀蒄薃袄羀芇葿袃膂薃蒅袂芄莅螄袁羄薁蚀袁肆莄薆袀腿蕿蒂罿芁莂螁羈羁膅蚇羇肃莀蚃羆芅膃蕿羆羅蒈蒅羅肇芁螃羄膀蒇虿羃节芀薅肂羂蒅蒁肁肄芈螀肀膆蒃螆肀莈芆蚂聿肈薂薈蚅膀莄蒄蚄芃薀螂蚃羂莃蚈螃肅薈薄螂膇莁蒀螁艿膄衿螀聿荿螅蝿膁节蚁螈芄蒈薇螇羃芀蒃螇肆蒆螁袆膈艿蚇袅芀蒄薃袄羀芇葿袃膂薃蒅袂芄莅螄袁羄薁蚀袁肆莄薆袀腿蕿蒂罿芁莂螁羈羁膅蚇羇肃莀蚃羆芅膃蕿羆羅蒈蒅羅肇芁螃羄膀蒇虿羃节芀薅肂羂蒅蒁肁肄芈螀肀膆蒃螆肀莈芆蚂聿肈薂薈蚅膀莄蒄蚄芃薀螂蚃羂莃蚈螃肅薈薄螂膇莁蒀螁艿膄衿螀聿荿螅蝿膁节蚁螈芄蒈薇螇羃芀蒃螇肆蒆螁袆膈艿蚇袅芀蒄薃袄羀芇葿袃膂薃蒅袂芄莅螄袁羄薁蚀袁肆莄薆袀腿蕿蒂罿芁莂螁羈羁膅蚇羇肃莀蚃羆芅膃蕿羆羅蒈蒅羅肇芁螃羄膀蒇虿羃节芀薅肂羂蒅蒁肁肄芈螀肀膆蒃螆肀莈芆蚂聿肈薂薈蚅膀莄蒄蚄芃薀螂蚃羂莃蚈螃肅薈薄螂膇莁蒀螁艿膄衿螀聿荿螅蝿膁节蚁螈芄蒈薇螇羃芀蒃螇肆蒆螁袆膈艿蚇袅芀蒄薃袄羀芇葿 武汉城市圈发展与湖北高职教育 有关资料职院教务处编制 二00八年十一月 目 录背景介绍23基本概况411武汉城市圈发展与湖北高职教育 1221背景介绍 “城市圈”概念的渊源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都市圈概念,用以概括一些国家出现的大城市群现象。这些大城市群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区域内城市高度密集,人口规模巨大,城市间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确、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最活跃、最重要区域。此后,根据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和能级的不同,国内外专家进一步划分了城(都)市群、城(都)市圈、城(都)市带三个不同的级次。三种形式,大体反映城市聚集的不同水平。城市群,指优势区域特别是大城市周围出现的城市密集现象。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城市带指由若干城市圈组合集聚而成,并辐射带动周边更多的中小城市发展扩张,在更大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一体化的城市延绵带。有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城市圈的世纪,经济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源于城市圈特别是大都市圈。武汉发展现状如果用城市首位度指标来衡量,武汉的首位度是畸高的。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中仅武汉市一城独大,缺乏第二层次城市,第三层次城市虽然较多,但多属于规模小、农业比重大、经济实力弱的畸形断层结构。武汉这个曾经雄踞长江傲视南北的大都市,在改革开放前,是中国的第四城。前几年,武汉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在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中第13位左右。这与武汉应有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这种不相称带给武汉人的不仅仅是失落,更是一种寻求突破的急迫。武汉市第15任市长李宪生在2003年的“两会”上,对温家宝总理的三声追问:“武汉在哪里?”这位对武汉极有感情的市长的追问,不仅吸引了高层的注意,更唤醒了武汉人寻求突破的激情。“武汉城市圈”战略部署的提出历程市场竞争区域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在兴起。2002年6月,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在省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建设武汉城市圈,这是首次提出“1+8武汉城市圈”概念。2002年11月,在相关研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现任上海市委书记、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指出:充分发挥特大中心城市武汉的优势作用,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鹤立鸡群”的城市,以其为中心建设“武汉城市圈”将有利于优化国家生产力布局,促进中部区域经济及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2003年,一个以武汉为核心,其周边100公里为半径,聚集了周边黄石、鄂州、孝感等8个城市的“武汉城市圈”崭露头角。2004年4月,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发改委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在湖北省,这是一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件。2004年7月,省委、省政府在汉召开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工作会议。武汉城市圈建设由此全面启动。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重点,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一方面,武汉市积极利用周边资源,向外延伸辐射;另一方面,周边8市围绕武汉的市场、科技等优势,依托武汉迅速发展。 “武汉城市圈”的战略发展机遇一、公平发展历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大开发,每次都与湖北擦肩而过。武汉综改区的设立,使湖北终于进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成为解决东、中、西部差异的“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地区”。没有特区、新区的优惠政策,但有城市化、工业化的体制创新主动权,湖北首次在政策机遇上,与沿海发达地区齐步前进。甚至比其他地区更有机会,得到特有的政策和发展空间。而另一种可能,是武汉综改区在体制与机制创新上成果显著,中央会在未来的计划安排和产业项目上,有所考虑和体现。 二、中国经济“第四极”在3年前出台的中部崛起战略“高台”上,武汉综改区为湖北发展,提供了更高的起点。中国经济战略出现了新特点:通过“区域”工具运用,推动中国经济协调、快速发展。武汉要力争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角”,与长三角、珠三角组成中国经济“金三角”,从而成长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有关人士预测,武汉综改区“先行先试”的“试错权”,所提供的“无边界”政策空间,将推动区域内一体化速度加快,武汉的“一城独大”、城乡二元结构等突出矛盾,有望寻求破解之道。在国际资本向中国转移,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大背景下,武汉综改区能使湖北的产业选择,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基本概况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简称“1+8”)。2006年,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城市圈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1.5,面积占全省的31.2,GDP占全省的61.3%,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51.2。)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城市圈战略的目标、任务与发展思路一、“三步走”目标在近期规划中,其近期规划将重点建设以武汉为核心的“1+8”武汉经济圈;在中期阶段,武汉经济圈将逐步突破省界,向邻省的中等城市推进,如江西的九江市、湖南的岳阳市和河南的信阳市,建设以武汉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经济圈。在远期阶段,武汉经济圈将向中部其他大中城市拓展,建设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最大、最强、最富活力的城市经济圈。武汉市先后与其他8市签订了流通协作协议、人才开发资源开发合作交流协议书、武汉城市旅游圈8+1区域合作意向书等多个文件,鼓励武汉产业加快向周边城市的梯级转移。 二、“四项试点”任务1.探索建立“两型产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有机结合;2.探索建立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提升现代城市的整体功能;3.建立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4.创新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武汉在2004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排到了第24位,在全国百强城市的排名榜上,也早已经排在了前10名之后。这与武汉应有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这种不相称带给武汉人的不仅仅是失落,更是一种寻求突破的急迫。三、“五个一体化”发展思路自200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经过几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武汉城市圈建设“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逐渐清晰。武汉经济圈的一体化,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实现利益最大化。亚洲最大的油用钻头、矿用钻头制造企业江钻股份,把总部从潜江搬到武汉,不仅使企业发展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更将科研和营销人才顺利地留在了公司,如今,已经开展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而以往,由于总部偏居潜江,本科生、硕士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武钢集团也开始在鄂州投资12亿元,用于建设亚洲最大的球团矿生产供应基地,不仅降低了经营成本,也为企业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现状在推进城市圈建设过程中,各城市合作领域拓宽,融入步伐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圈内各市在经济、科技、教育、交通、旅游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初步建立了以武汉为龙头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18”合作机制,呈现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观,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 统计显示,武汉城市圈已成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极,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初步显现。2006年武汉城市圈实现生产总值达到459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1.3%。这只是一体化发展的开始,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市在2008年前将修建7条高速出口路与周边城市对接。水运交通网的建设也已提上了日程,包括长江旅游航线和开辟高速客运航线;改善汉水下游水环境和航运能力;加大运输船舶的更新改造力度,大力发展江海直达运输,重塑长江“黄金水道”。武汉综改区十大优势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是促进区域产业特色化、做大做强产业和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根据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发展方向,设计了十大产业链及延伸的领域。汽车产业链。上游产业为冶金工业中的汽车用钢板轧制、铸件、锻件及有色金属(铝、铜)等,下游产业为汽车零部件生产及汽车总装,可带动机械与金属加工、电子、电器、仪表、轮胎、塑料、玻璃等上百种相关产业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链。上游产业为电子元器件材料及元器件生产,下游产业包括光通信产业链、移动通信产业链、光伏电池产业链、显示产业链、家用数字电子产品产业链、机电一体化产业链、汽车电子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等。钢铁产业链。上游产业包括铁矿石、炼焦煤及熔剂的采选,钢铁冶炼与轧制,下游产业包括煤焦油等焦化产品、高炉炉渣的综合利用及钢铁产品深加工。有色冶金产业链。上游产业为有色金属采选、粗炼及精炼,下游产业包括矿石中伴生组分(如金、银及硫、铁等)的回收,对粗炼过程中烟气产生的二氧化硫进行回收加工等。石油化工产业链。以石油为例,上游产业为石油开采、运输及炼油,下游产业为对乙烯、丙烯、丁烯等多种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精深加工。盐化工产业链。上游产业为岩盐或盐卤的开采,可用于生产纯碱,也可通过电解生产烧碱(氯碱)并副产氯气。可带动建材、食品、医药、精细化工及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发展。纺织服装产业链。上游产业为棉花和化纤生产,产出纱、坯布和服装面料,可带动针织、服装、纺织机械等相关下游产业的发展。造纸及包装产业链。上游产业为营造速生丰产林(杨树或竹林),作为制浆、造纸的原料,带动印刷、包装等下游产业的发展。建材及建筑业产业链。上游产业为非金属矿(石灰石、石膏石、高岭土等)的开采,作为生产水泥、石材的原料,可带动水泥制品、新型墙体和装饰材料,以及建筑业、房屋装修业等下游产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上游产业为优质农副产品生产、收购,下游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等行业。武汉城市圈各市领导关于城市圈发展的专访做中部崛起的“先行兵”武汉市市长 李宪生大武汉不应该是一个行政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市场概念,是武汉为中心的大都会。武汉要抓住国家推动中部发展战略部署的契机,抓住省委省政府决心打造“武汉城市圈”的难得机遇,乘势而上,闯出一条新路。构建武汉城市圈综改区,武汉应摆正位置,它不是武汉的城市圈,而是以武汉为中心,武汉起引导作用,要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发挥辐射功能,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纽带的一个区域发展。构建武汉城市圈综改区,不能简单地用行政的办法,而是用更多的市场的办法,用经济的办法,破除“壁垒”,寻求“五个一体化”发展。此外,还要发挥武汉的科教文卫优势,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九市联动,共同努力,把大武汉建设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资源节约”方面,要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革资源产品价格,推进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同时依托城市圈城市化发展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探索集约用地方式,推进区域土地占补平衡。在“环境友好”方面,当前要调整城乡规划,确定优先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改革排污管理模式,推进环境保护;以长江、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为重点,推进跨区域大江大湖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山脉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建设,建立城市圈生态环境共同保护机制和环境违法行为联防机制。依托城市圈,黄石迎来新春天访黄石市市长 王建鸣 长期以来,黄石一直都扮演着武汉的“工业粮仓”的角色。黄石融入武汉城市圈的总体思路是:依托武汉、接受辐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为此,黄石将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推动武黄一体化发展:武汉工业“饭量”大,黄石要主动“送粮”;武汉产业齐全,黄石可积极参与其产业协作分工;武汉部分产业要转移,黄石可“近水楼台先得月”。具体而言,黄石要坚持做好“三个依托”:一是依托武汉大企业、大集团,发展配套产业。武汉与黄石的产业互补性强。黄石要充分发挥原材料工业的优势,以产业链为纽带,为武汉的汽车、船舶、机械制造等提供配套协作,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产业分工体系。二是依托武汉高校密集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优势,主动接受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扩散,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和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三是依托武汉大交通、大市场优势,发展黄石加工贸易。武汉九省通衢,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密集,黄石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加工贸易优势,加快黄石开放型经济发展。打造后花园,为试验区增添咸宁色彩咸宁市市长 黄楚平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联合获批国家“两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咸宁北接武汉,南连长沙,尽得天时地利。这是中央支持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决策。咸宁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52.3%,两山两湖辉映,三河十库纵横,空气优良天数300多天,这为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最好的施展空间。如何抓住这一战略节点做发展文章?第一,以对接为重点,融入武汉,依托武汉,服务武汉,发展咸宁。观念对接,吸收大都市工业文明理念,消除封闭思想;体制对接,破除区域封锁,开放纳百川;产业对接,按功能分区要求,武汉有主导产业,咸宁则有配套基地,武汉有近千万人,咸宁则有农产品供应基地,物流基地,会展、休闲、接待中心;市场对接,促进人才、资金、劳动力自由流动;基础设施对接,城内畅,城外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接,建成武汉的“氧吧”、华中的“绿肺”,成为武汉名副其实的“后花园”。第二,以改革为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咸宁有改革先行的思想基础,咸安经验曾响彻全国。要继续探索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制、节能减排体制、市场配置资源体制,敢试敢为,力争成为改革先行区。率先融入,为促中部崛起作贡献鄂州市市长 范锐平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对处于城市圈核心层级的鄂州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机遇。一是从战略上调整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思路。对鄂州城镇主体功能区和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和定位。二是从长远上启动对接武汉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紧抓武汉左岭至鄂州花湖快速干道工程,实现一线连武汉化工新城、葛店开发区、鄂州开发区、主城区、花湖开发区的带动效应。依托武汉航运中心优势,联合开发深水岸线,建设服务城市圈的货运集散地。打通鄂州到武汉的6条通道。三是从全局上对配套产业进行科学布局。依托武钢提升传统产业;依托东湖高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武昌地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四是从制度上对互动机制进行大胆创新。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完善资源共享机制等制度,促进鄂州与城市圈内城市互动。“在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综改区的同时,鄂州要在统筹城乡上要先行一步。”要以“五个一体化”为突破口,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实施五联战略,仙桃乘上城际快车仙桃市市长 陈吉学武汉既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也是武汉城市圈综改区的核心和龙头。武汉之于仙桃,正如上海之于昆山。仙桃要按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主动融入和对接大武汉,强力打好武汉牌。2004年以来,仙桃大力实施“五联战略”,即积极推进与武汉及综改区内城市的设施联通、产业联动、市场联网、科技联姻和开发联片,主动承接武汉辐射。按照武汉城市圈综改区总体规划,仙桃要作为圈内五个大城市之一、六大综合物流基地之一、四个区域性商贸次中心之一来建设。仙桃将在以下方面,更加扎实的工作。一是打通交通“瓶颈”,加快仙汉公路建设和原318国道改造升级,积极争取开通武汉至仙桃的城际铁路。二是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加大产业对接力度。重点发展与武汉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五大配套产业”,同时,围绕建设武汉“菜篮子”基地,抓好粮棉油、蔬菜、畜禽和水产品加工及销售企业的引进,继续加快农业特色板块建设,进一步提高对武汉的农副产品供给能力。三是全方位改善投资环境,构建对接大武汉的绿色通道。把仙桃建成具有浓郁的平原水乡特色、创业宜居型城市。大力推行效能革命,使武汉各类生产要素能够更加高效、快捷地进入仙桃。创新思路,建设新型工业化孝感孝感市市长 梁惠玲 综改区将在构建“两型”社会和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上作出探索,孝感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从全国、全省发展的大格局看,孝感的工业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按照“千、百、十”的发展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缩小全市工业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国家设立改革试验区,就是要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为此,孝感将抢抓机遇,重点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吸取沿海地区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相结合的发展路子。首要的是创新政府对资源环境的监管模式,完善节能减排的运作机制,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创新集约用地的管理模式,实现区域土地占补平衡;创新城乡协调发展机制,按照政策打破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的城乡分割、区域分割等体制性障碍,探索建立以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把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核心层重要的产业基地,生态环境优良的宜居休闲城市和中华孝文化名城。加快发展,建设水乡园林城市潜江市委书记 张嗣义潜江融入武汉城市圈综改区的角色定位是特有的工业原料基地、不可替代的工业生产协作区、重要的工业产品消费区、连接湖北东西部的桥梁城市及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今后,潜江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综改区总体规划,加快“五个一体化”进程,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潜江将依托丰富的地上“粮、棉、油”和地下“油、气、盐”资源,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实施“化工兴市”战略,将潜江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巨鑫粮油、华山水产、莱克水产等企业为龙头,加快粮食、油料、棉花、畜禽、林木、水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建成全国重要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发展壮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利用“潜江裁缝”劳务品牌和人力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国际服装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推进铝产业集群,形成从原料到系列成品的铝业产业链。潜江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强化民生保障工作,依托丰富的林水资源,将潜江建成一座水乡园林特色浓郁的现代化大城市。融入综改区,谋划老区大发展黄冈市市长 刘雪荣在综改区内,黄冈版图面积居首,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黄冈人口有730万,仅次于武汉市,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随着长江鄂东大桥、阳逻大桥的建成,黄冈与武汉的联系将进一步密切。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关键是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要打破传统的行政壁垒,逐步消除各地对人才、资本、资源跨地区流动的限制和歧视性规定,建立试验区内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真正实现跨区域、组团式、集约式发展。黄冈如何进一步融入综改区?要从三个方面着力“对接”:一是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对接。要加强与试验区内城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龙头企业间的联系与对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还可引进武汉客商直接在黄冈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二是分步实施工业产业对接。依托武汉市汽车产业中心和化工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汽车零部件和乙烯下游产品的产业对接。要做好向武汉“借智”文章,促进黄冈企业与武汉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三是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对接。同改革试验区兄弟城市之间,在旅游业投资、线路对接、客源输送等方面进行合作。打开“天门”,主动融入城市圈天门市市长 张爱国天门市距武汉市100公里,是享誉全国的“文化之乡”、“状元之乡”、“侨乡”和全国有名的优质棉、双低油菜、瘦肉猪、淡水养殖基地。如何与武汉实现“无缝对接”?首先是在观念上实现对接。天门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够,观念滞后。一定要和武汉的先进观念对接,把武汉先进的理念、科技、信息和管理经验引进来,为天门所用。要从战略上调整发展思路,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具体而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大力推进交通、信息对接,缩短天门与武汉的时空距离。大力推进产业对接,把天门建成综改区的“菜篮子”、“米袋子”。大力发展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医药化工、轻工食品四大板块,形成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对接。推进科教、人才、劳动力资源对接,把天门建成武汉的劳动力培训基地。消除壁垒,开放门户,使天门在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等领域进行市场对接。无谓的竞争就是内耗。1+8城市圈应该科学规划,进行制度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产生1+12,1+89效应,形成合力。武汉城市圈发展与湖北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改革教育部与湖北省政府签署了建设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合作协议,教育部将以此为试点,推动湖北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改革惠及武汉“1+8”城市圈的3000余万人。按照共建协议,职业教育是一出重头戏。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在何方?高职改革会有哪些举措?此次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的综合教改试验区,教育改革的层面涉及到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层面。其中,职业教育是教改的一个重要环节。 部省共建中,武汉城市圈的职业教育不仅在政策、经费上得到支持,同时职教的办学自主权也被加大。有教育人士称,这一做法不仅放开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手脚,更让职业教育进入良性的竞争轨道,无疑是一次难得的腾飞契机。按照设想,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达到40万人左右,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达到20万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中占一半以上。 一、高职院校获得专业设置自主权 按照部省共建的方案,教育部将支持湖北省自主开展学位授权审核及学位点设置、高校自主设置学科专业、自主评定教师职称等方面的改革试点,探索高校作为法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机制。这些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政策,对高职院校同样适用。其实,为了促进高职发展,我省已经有意识地进行了高职改革,部省共建方案将令高职拥有更为广泛的自主权。 湖北省高校可自行设置高职高专专业,经备案公布后即可安排下一年招生。根据省教育厅相关通知,除医药卫生类专业、公安类专业、教育类专业外,湖北高校可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办学条件自行设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目录)内专业。高校每年6月30日前将下一年度拟增设专业报省教育厅备案。高校增设目录外专业,须通过省教育厅专家论证。 设置高职高专专业的权利下放到高校,无疑有利于院校办出特色。院校为了生存、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切合市场需求来调整专业;院校为了办出特色、打响专业品牌,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前提。二、扩大高职自主招生权 按照共建方案中的设想,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按照市场需求制订发展规划、设置专业、自主招生、自主确定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自主选用教材、自主聘任教师。 据悉,教育部支持我省高职自主开展招生考试命题、录取等改革试点工作,支持我省高职院校设置工作,以此带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就业、创业机制改革。高职如果实行自主招录,将一改过去的通过高考选拔方式。 我省两高职启动自主招生 湖北省首次将自主招生权下放给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学校可自行组织面试,但学生必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文化录取控制分数将由学校自主划定。2007年,我省两所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开始实行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的专业分别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表演和影视表演专业,这些专业均为艺术类专业。2008年的高招政策中,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专业有所增加。但这还不是共建方案中设想的自主招生。按照设想,高职的自主招生是考生不再参加全国统一的普通高考,且招录时间在全国普通高考前进行。这与我省目前实行的高职自主招生有较大区别。 三、高职招录不再通过普通高考 2006年,教育部决定:在毛入学率超过50%的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地进行高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改革的初衷是,我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与普通本科在校大学生数量基本相同,但是长期以来,想去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不相适应。当年,北京和上海共有9所学校参加试点,试点学校将自主进行入学测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北京三所学校计划自主招生630人,上海6所院校自主招生3400人。按照北京市要求,考生每人只能报考一所自主招生高职院校,没有被录取的考生,可继续参加当年高考,被录取的考生当年不能再参加高考。天津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采用本科、高职“分层招生”、“多次录取”的方法。全市26所高职院校参加春季高考招生,应届高中毕业生可参加春季或秋季高考,考生被春季或秋季招生院校同时录取,考生可自主选择录取院校报到。 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招生纳入国家计划,学生的学费、学历、学位证书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完全一样。试点一经推出即受到社会关注,其中北京3所高职自主招生计划为630人,结果吸引了近5000人报名,有人称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高考。 之后,教育部高职自主招生试点省份和院校进一步增加。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将打破长期以来高职与普通本科同一试卷的局面,这有益于探索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匹配的考试评价和选拔方式。 四、考试改革包括三大方面 我省某高职负责人表示,教育部在汉建议的高职自主招生方案其实就是教育部在外省市试点的方案。我省如果实行高职自主招生,那么极有可能是在教育部自主招生试点方案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明晰了试点方案,就能够对我省未来的高职自主招生有所了解,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核心改革。 招生政策报考高职院校的考生不用再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普通高考,其招考和录取将在全国统一普通高考之前进行。考生考不上高职的,还可参加普通高考。 报考条件高职自主招生的报名条件与普通高考相同。考生可直接到试点高校设置的报名点办理报名手续,以往试点省份的做法是:每名考生只能报考一所试点高校。 考试内容各校自主招生考核方案不同,一般包括高中成绩、笔试、面试三部分,各占一定比例。其中笔试题目很灵活,既包括中学基础学科知识,还包括时事政治、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内容。面试主要侧重专业发展潜力等方面的考查。发挥武汉城市圈优势,发展湖北高职教育城市圈的建设,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武汉城市圈需要大量与建设“两型社会”相匹配的人才,尤其是大量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作为城市圈内承担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任务的职业院校,如何发挥武汉“1+8”城市圈的优势,更好的服务湖北,发挥辐射区域经济功能,至少要把握两个方面: 一、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改革,不断增强学校服务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鼓励学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工作。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为发展城市圈优势产业集群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欢迎企业通过联合建立研发中心等方式与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合作。 二、打造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品牌,架好职业教育“立交桥”以“培养适应城市圈发展的大批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具体依托一批基础较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组建“湖北省职业教育集团”,以打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企业与学校、院校与院校的政策壁垒、创新教育行政管理制度为资源保障,打造中部地区职教品牌。这无疑会加大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力度,也使高职院 校在服务中求得发展。 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基地建设与高技能人才培养中部崛起战略、国内产业发展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为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圈内的高职院校要调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加速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基地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以武汉为中心“1+8”模式的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制造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如何通过发展区域制造业带领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乃至走向世界,仅靠低成本劳动力是远远不够的,没有高技术人才支撑,其产品难以占领国际市场。因此,积累、培养产业人才,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基地建设状况及展望 (一)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基地建设状况 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基地是以武汉市为中心,包括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等九城市,总面积5.77万K,人口3040万,GDP占全省53%。湖北省的制造业基础比较雄厚,是全国的制造业大省,据湖北省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表明:2004年湖北省制造业增加值为2204.83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GDP的85.0和34.9%;从业人员212.16万人。总量规模居全国第12位,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居第5位,钢铁、纺织、医药制造、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均居第8位。一些“湖北制造”的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有20多种制造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纱、布、卷烟、钢、硫酸、化肥、汽车等进入前6位。其中,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基地聚集了全省制造业投资的七成以上,是湖北制造业的龙头。 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基地位于我国的中部,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产业聚群优势明显,产业布局较好合理,有发展制造业需要的资源、技术和信息化领先的条件,产业市场竞争前景广阔,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开放条件,以武汉市为半径方圆一百公里分布着的九座城市,基本形成了区域城市群所必需的发展条件。因此,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基地,可以拉动湖北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湖北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不高。附加值率低,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够。大部分制造企业处于价值分配链条的附属地位,产品结构存在着结构性短缺,企业配套协作少,分工协作程度低。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绿色制造水平低。工业废气、固体废物指标均高于发达国家标准几倍甚至十几倍,耗水量是世界先进水平的2.7倍。第三是创新能力不足,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势产业和企业不多。多数制造企业缺乏原创技术,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且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研究开发费用投入少,成果转化率低,技术装备老化,工艺落后。第四是品牌效应弱,“湖北制造”、“武汉制造”在全国地位下降。第五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圈内重点制造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所占比重高,尤其是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由于具有资金、技术密集特征,民间资金进入壁垒较高。企业改革相对滞后,政府对企业直接管理的职能依然较强。受部门、区域条块分割的影响,加上法制不健全,制造企业生产资源的配置整合难度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困难重重,造成组织结构分散,产业结构难以优化,企业负担也很重。2004年的基本数据资料如下: 1.武汉GDP:2238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4.9:45.5:49.6主导产业:钢铁、冶金、汽车、光电子、建材、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食品、烟草、造纸、旅游、教育2.黄石GDP:343.21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8.9:51.3:39.8主导产业:冶金、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医药化工、食品3.鄂州GDP:146.97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16.1:47.4:36.5冶金、纺织服装、化工、食品、4.孝感GDP:359.7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26.2:37.6:36.2主导产业:汽车、医药、食品、轻工纺织、机电5.黄冈GDP:348.56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33.1:31:35.9主导产业:饮料、医药化工、建材、机械、纺织、旅游6.咸宁GDP:203.8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26.3:38.6:35.1主导产业:旅游、食品、电子、建材、造纸、纺织7.仙桃GDP:144.07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23.5:42.2:36.3主导产业: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食品8.潜江GDP:108.82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26.8:35.1:38.1主导产业:石油、冶金机械、医药化工、纺织、农产品加工9.天门GDP:108.82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20:46:34主导产业:纺织服装、机械、医药化工、食品 (二)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基地发展展望 1.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给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机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交互作用下,急剧增长的跨国投资推动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使资源配置的空间范围大幅扩展,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中部沿海,交通方便、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好,又处于中国的中心,具有承东取西的功能,是中国发展制造业的最好地区之一。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转移日益强劲,为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机遇。有关专家认为,武汉城市圈可望成为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转移重点区域。 2. 国内产业发展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为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出现了自东向西、由南向北依次推进的发展浪潮。进入新世纪,以武汉城市圈区域为开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呼声日益强烈。2006年03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政治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崛起工作,2006年0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会议认为,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要将中部努力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由此可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2007年“两会”期间,湖北省代表团又提出将武汉建设成为继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我国第三大“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俗称“新特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我们想信,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热点地区的序幕已经拉开。“武汉城市圈”建设,立足中部地区,面向欧美发达国家,以冶金建材、光电子产品、汽车及配件、纺织服装、石化医药和食品产业等为重点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为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 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基地建设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 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基地建设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年均近10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然而,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依然扮演着“蓝领工人”的角色,我国的真正崛起,必须依赖于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的大力发展,必须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然而,高技能人才的匮乏,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据统计,目前我国27亿城镇从业人员中,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仅8720万人,占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只有1860万人,只占技能劳动者的21,其中高级技师和技师分别只有60万人和300万人。为此,必须提供高技能人才及其培养体系的强力支撑;而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宗旨的高职教育,其优势不可替代,这是因为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天然”的对应性。 首先,从制造业的产业性质分析,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现代制造业,都具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征。相对其他产业,制造业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水平,而且能够直接进入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性工作。制造业的发展要求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不断上移,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也是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特点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十分适合现代制造业的产业要求。高职教育面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获得了良好发展机遇,只有不断创新办学思路、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彰显自身优势与特色,才会实现持续发展。 其次,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地域发展特点,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服务于行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于国家重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学生就业与创业等均具有明显的行业和区域性特点。目前,在湖北省的就业人员中,从事制造业人员为212.16万人,这个比例大大低于我国制造业发达的省份,因此,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基地建设需要的人才供给问题主要应通过本地解决,也为圈内高职院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二)高技能人才培养将促进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基地发展 湖北省是人口大省,人才资源强省,人才密度指标排在全国第3位。按说湖北发展制造业是不存在人才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从这些年湖北人才就业状况来看,湖北培养的人才大部分都到了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因此,如何吸引、培养与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来湖北创业,并且使他们能够创业成功、守业,是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和谐发展的策略 当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创新办学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提升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因此,我们认为,武汉城市圈内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针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的项目分布,及时跟进;同时,引导学生立志做“车间白领”,让培养的大学生真正成为制造业的中间力量。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和谐发展。 (一) 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 武汉城市圈内高职院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为振兴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发展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二)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武汉城市圈内高职院校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特别是要重视武汉城市圈对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领域所急需的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 同时,圈内各高职院校要在引领社会发展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加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类培训(包括实用技能型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河子大学《食品工程原理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现代人工智能技术》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家畜繁殖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理论》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光伏代理商合同范本
- 沈阳理工大学《环境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海事法院 合同解除 典型案例
- 合同到期的续签申请书
- 质保书模板(2024版)
- 统编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8.1《认识生命》教案
- 胃癌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与疗效评价课件
- 基于LoRa通信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及研究
- 心脏骤停与心源性猝死的急救与护理课件
-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一八联合国际学校2025届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地球物理勘探合同范本
- 超星尔雅学习通《人人学点营销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4章节测试答案
- 营业线施工有关事故案例及分析
- 植物油灶具供货安装合同
- 车辆维修技术服务方案(2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