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型新农村景观开发与保护路径研究.docx_第1页
旅游型新农村景观开发与保护路径研究.docx_第2页
旅游型新农村景观开发与保护路径研究.docx_第3页
旅游型新农村景观开发与保护路径研究.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型新农村景观开发与保护路径研究 摘 要:将乡村旅游的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旅游型新农村,可有效提升目的地城镇化水平。通过分析旅游型新农村景观所具有的地域性、自然性、生活性特征,提出乡村景观开发中出现的“千村一面”等问题,对旅游型新农村景观开发与保护的原则和工作路径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旅游;新农村;地域性;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7-0249-02 一、旅游型新农村建设背景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不断丰富,要求更加明确。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是统筹和规划城乡一体化,即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农村居民在生活方式、居住环境上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待遇。 新型城镇化核心在人的城镇化,让农民过上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因此,农民是否城镇化,不是看农民是否进城,关键是看农民有没有享受到城市的生活。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完善服务设施,由农民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服务,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不但能够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满意度,进而提升城镇化水平。所谓旅游型新农村,就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在旅游型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景观的开发与保护尤为重要,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及游客的观赏体验。 二、旅游型新农村的景观特征 乡土景观是指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是当地人们为了生活所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反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基于俞孔坚教授等人对乡土景观的定义,本文认为旅游型新农村景观普遍具备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地域性。地域性景观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生产活动、行为方式等。景观的地域性特征是在地域之间的比较时表现出的异质性和特殊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人们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节庆活动、风俗习惯,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性。 2.自然性。旅游型新农村景观的自然性是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的,它鲜有人工修饰,处处体现着大自然的野趣。乡村所特有的清澈溪涧、茂密森林、绚烂花草等自然景观能够带给游客返璞归真、归园田居的宁静享受。 3.生活性。旅游型新农村景观的生活性指它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活着的景观。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是构成乡村聚落和乡村文化的重要部分。正是在适应环境、劳动生产的过程中,乡村居民创造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随着外来游客的增加,旅游型新农村的景观还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三、景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关于如何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开发,行业内仍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再加上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美、对于游客需求的认识较为浅显,在景观的开发与保护中没有兼顾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合理,在景观改造过程中对村落原有的生态系统、文化肌理等造成了严重破坏,主要问题如下: 1.保护意识淡薄,大拆大建。部分旅游型新农村景观的开发设计只是体现在对村落原有的旧建筑进行大肆拆除,不断增加新的构筑物。村落中原有的古树木、古井、古戏台、古祠堂等承载着村落文化、饱含历史典故的景观遭到破坏,甚至被拆除,而这些东西恰恰体现着村落的个性、是村落的灵魂之所在。 2.缺乏地域特色,“千村一面”。在旅游型新农村景观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过于依赖经验,没有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当地风土人情、建筑风格、资源环境、传统文化、手工艺品等认识程度不深,忽视了对乡村地域性景观的开发利用,照搬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路,割裂了乡村传统文化,导致改造出来的乡村景观不洋不土、不古不今。缺乏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产品没有生命力,景观同质化的乡村难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系统规划,资源浪费。很多农村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但是村集体没有及时编制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乡村居民缺乏规范的景观开发与保护理念,自行拆除自己家的旧建筑、仿照城市建筑的特点建设新房屋,使村落丧失了乡土特色,破坏了整体的和谐氛围。部分村民把景观改造简单地认为是多种树,增加绿化面积,因此见缝插针地种植树木、花草,与村落整体环境极不协调。这些都导致了乡村景观的低层次和资源的浪费。 四、景观开发与保护的原则 1.生态优先、保护为主。乡村旅游的兴盛得益于乡村特有的景观环境,静谧而优美的乡村环境正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所向往的。一旦乡村破坏了茂密的树林、新鲜的空气和清澈的溪流等原生态自然风光,乡村对于城市居民的吸引力也将下降。旅游型新农村景观规划中要格外注重对乡村生态系统的保护,维护系统平衡。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的乡村生活,必须对整个村落的历史风貌、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景观进行保护,注重保护村落的整体结构和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在旅游型新农村景观规划中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做到修旧如旧,还原历史本色。 2.规划先行、以人为本。游型新农村景观的开发与保护要以规划为龙头,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经济状况等现状,通过一系列调查、论证和设计,合理解决好景观开发与保护的目标、重点、途径、方法等关键问题,以避免因盲目建设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等失误。同时,对旅游型新农村景观开发与保护要加强政策上的鼓励和法律上的约束,推动规划先行及规划落地。旅游型新农村建设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乡村居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建设旅游型新农村,要以开展乡村旅游为契机,实现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由以农业为主向农业观光、瓜果采摘、农特产品售卖、农家乐等第三产业转型,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居民收入。 3.低碳环保、功能集聚。乡村旅游的开发势必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干扰和破坏,大量游客的到访,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难以通过乡村传统的自然降解方法消除。景观开发与保护过程中,要采用环保的建设材料,设计好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回收设施;在设计的源头上就降低资源消耗,最大可能地利用太阳能光照、取暖及做饭;开发建设一水多用系统,沼气池系统,做好资源循环利用工作。景观开发与保护中要对乡村旅游的功能区合理布局,做到功能集聚。尽量减少对村落原有系统的破坏,避免大拆大建,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将游客服务区、住宿区、游览区等几大功能区妥善安排,尽量通过原有道路系统串联。同时对村民的居所、农田等生产、生活场区合理分区,限制村民肆意增加新构筑物。 五、景观开发与保护的路径 1.充分调研,集思广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做好旅游型新农村景观的开发与保护,前期的实地调研工作尤为重要。调研团队需要由景观设计、民俗文化、地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共同组成,集思广益,减少错误的产生。调研内容主要包括目的地经济条件、地貌条件、开放程度、地域文化、乡土建筑等。乡村文化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生产生活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不像达官贵人的故事那样有着完整详实的文字记载,很多乡村文化典故、民间风俗都是通过族人口口相传、代代相承而保留下来的。 2.论证分析,社区参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要运用头脑风暴法或德尔菲法,对规划地的资源状况及开发与保护的方案展开分析论证。设计出二到三套规划方案,充分论证出每套方案的优点和缺陷之所在,以及如何趋利避害,呈现出最优化的乡村景观。在规划方案的设计论证中,应当组织当地的居民代表参与讨论,尊重当地居民的意见,吸取乡村社区居民的集体智慧。并且,居民的参与能够增加其对景观开发与保护规划的支持,有利于后期开发与保护建设的顺利推进,最终创作出让乡村居民及外来游客都满意的乡村景观。 3.定位明确,景观再生。明确的主题定位能突出乡村景观独有的个性,在当今乡村旅游同质化泛滥的情况下,具有浓厚的地域特性、淳朴的乡土特色的村庄将会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同时,明确景观的定位,能够避免定位模糊、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景观再生是指经过一系列艺术加工,由乡土景观元素变型而来的新乡土景观,既保持了原有的美的形式,尊重了当地人的风土习惯,又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采,这是一种对原有景观元素内在美的唤醒。乡土景观的再生旨在通过技术、生态和艺术化的手段,再现正在消退、落末的农村地区的场所精神,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效益,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为避免“千城一面”的悲剧在旅游型新农村的建设中再次发生,旅游工作者、景观设计者责任重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加重视地理空间近、文化差异较小、建筑风格相似的村落之间景观差异化与协同化的开发与保护。 参考文献: 刘秋银,陈.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应重视中心村J.发展研究,2014,(4):110-113. 黄细嘉,王鸽.旅游型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和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