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预科系13年第一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doc_第1页
学会预科系13年第一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doc_第2页
学会预科系13年第一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doc_第3页
学会预科系13年第一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doc_第4页
学会预科系13年第一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会预科系13年第一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0题) 佛教基础教程第一册闻法方式第2课1、 密宗在哪四个方面超胜显宗? 答案:P17、18、19 1) 三相灯论所云:“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密宗与显宗相同之处:二者在究竟成佛的目标上没有差别,都承认通过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福、慧二大资粮,最后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双运的佛果。2)密宗在见解、修行、行为、根基四个方面胜过显宗方面,具体而言分别是: “不昧”:见解方面不愚昧。(详答:见解分为胜义、世俗两种,在抉择胜义时,显宗虽然依中观理论承认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但并没有像密宗一样,如实抉择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在抉择世俗时,显宗虽然承认万法如幻如梦、现而无自性,但并不没有像密宗一样,通达一切显现是五智、五佛身的本体。所以在这方面,显宗不如密宗。)“不难”:行为方面不难。(详答:密宗依靠殊胜的直指方法,可将五种妙欲直接转为道用,不舍烦恼的同时证得菩提,地道顿时获得圆满。)“方便多”:修行方面具有诸多方便。(详答:密宗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生圆无二大圆满等许多不共修法,生起次第又分有相、无相之别,圆满次第又有风、脉、明点的观修方法,同时,上师们的窍诀开示也不胜枚举。这些方便方法,在显宗经论中并不明显,只是以隐藏方式叙述的。)“为利根”:根基方面是利根。(详答:“根”分为涅槃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其中最根本的是信根。如果对上师和密法有强烈信心,弟子当下即可开悟。)密宗揭示的是显宗的隐藏义,若不借助密宗的窍诀,很难以揭示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等显宗甚深经典的隐藏义。一个人如果只精通显宗,不可能解释得了密宗;但一个人如果精通密宗,肯定能把显宗讲清楚。什么是密宗2、 目前人们对密宗有哪些误解?对此你该如何驳斥?答案:P198-212:误解一:密宗是专搞神通的喇嘛教吗?密宗不单单是讲些咒语或仪轨以开发神通,密续的内容博大精深。并非如一般人想象得那么简单。再一点,“喇嘛”即出家人的解释。对这一点,更不合理,因为学习密宗的在家居士也有。误解二:密宗是藏传佛教独有的吗?这也是孤陋寡闻的表现。因为不仅是藏传有,汉地也有。据中国百科全书记载,在汉地有高僧(玄奘、义净)传的“杂密”及善无罪、不空等正式形成宗派,史称“纯密”,这都是汉地的密宗。公元8世纪,日本的空海法师来唐学法密法,回国创立真言宗,叫“东密”。所有密宗并不仅仅存在于藏地。 三殊胜3什么叫三殊胜?答案:P8所谓的三殊胜,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中间是正行无缘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致志的智慧来摄持;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胜利道歌4、胜利道歌的修行道次第分为哪些?答案:P237、238主要分为四部分:一、劝修密法;二、发菩提心;三、发出离心;四、人格贤善。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讲了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等三主要道,而这里可以说是“四主要道”。为什么这样说呢?无二慧分为显宗法和密宗法,三主要道论讲述了显宗中观的无二慧,而本论在显宗中观的基础上,讲了密宗无上大圆满的无二慧,这是修行人值得追求的殊胜境界;这样的大圆满境界依什么而得呢?依菩提心而得,入行论讲了,没有菩提心的话,上上功德无法证悟;菩提心依什么而得呢?依出离心而得;出离心又依什么而得呢?依靠贤善人格。倒过来说,修行次第应该是:我们要先做好人,其次对世间不要贪执而生出离心,再次为利益众生而发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修学密法或者般若法门。5、修持无上大圆满有什么功德?答案:P239、243答:大圆满的功德不可胜言,只是听到它的词句、接触它的法本、见到它的法义、佩戴在身上,也会成为闻解脱、触解脱、见解脱、系解脱。这样的大圆满,仅仅是闻到一些词句,也能断除三有根本。诚然如中观四百论所言,对中观生起怀疑也能断除三有根本,那接触无上密法就更不用说了。倘若按照加行、正行、后行的次第如法修持,信心特别大、信根不错的人,在六个月中就能得到解脱。6、修密法之因缘是什么?请以推理说明。答案:P239、243大家今生中有缘遇到大圆满、遇到传授密法的上师,得到过灌顶、窍决,甚至显宗弟子有缘念楞严咒、往生咒,具有如此殊胜的密法因缘,完全是多生累劫的善缘所感召。能遇到这样的密法,实际上已与普贤王如来同等缘分,诸位道友理当心生欢喜。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运用了两个推理说:一、我们前世肯定供养承侍过无量如来,并且成为过他们的眷属,因为今生遇到无上密法之故;二、我们在今生或中阴或来世,一定会获得成就,因为遇到无上密法之故。从因明的角度通过推理证明,凡是听闻到密法的众生,都有不可思议的缘分。7、法王如意宝一生中的智慧结晶、简明扼要的殊胜窍诀,有哪几部论典?共六部:教诲黎明曙光教诲甘露明点怀业时语忠言心之明点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从四乘发挥之教言。布谷鸟初春欢笑的妙歌胜出天神赞8、 为什么作者一再赞叹佛陀,而说外道天尊具足过患,他是不是有偏袒心?答:作者很明确的表态说:绝对没有。出有坏佛陀不是我的亲戚,外道也不是我的怨敌,他们的行径我也没有现量过,但由于耳闻了佛陀与天尊的不同言行,我相信佛陀的功德更为超胜,所以才恭敬依止佛陀。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作者闻思过内外道的很多典籍,从毗奈耶经等大小乘经典中了知佛陀所有的发心及行为,从外道古籍中也对外道的言行举止了如指掌,通过不断地分析辨别,最终明白在三界当中,唯有佛陀才是真正的利他者,拥有至高无上、超胜一切的功德。白莲花经中也说:“佛陀功德不可思议,佛法功德不可思、僧众功德不可思,深信不可思议者,获得不可思功德。”佛陀所揭示的胜义谛、世俗谛以及利他道理符合于真理,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王朝的更替而改变,哪怕是过了几千年,几万年,对众生仍然是有利的。 略说忏罪9金刚萨埵心咒为什么能清净业障?答案:P332、333答:一、在依金刚萨埵威猛三调伏续经典教证中可了知,念诵四十万遍,往昔所造的罪业会得以清净。二、另一个原因,金刚萨埵在因地曾亲自承诺过,“愿我住于罪业深重者面前,若有众生持诵我的心咒而无法净除一切罪障,我决不成佛。”所以其发愿力定会净除罪障。 10、忏悔时为什么要具足四种对治力?请具体解释这四种力。答:1)宣说四法经云:“菩萨若具四法,则能胜伏所造所积这一切罪业。”四法即为:厌患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所依对治力。为什呢?人生无常,如果罪业没有清净就死了,那它始终会存于你的相续中,一旦成熟之后,永远都得不到解脱,非常可怕,如同种子被火烧掉一样,依靠这四种对治进行忏悔,往昔的罪业会全部烧光,自相续一定会得以清净。2)具体忏悔:首先要知道自己错了,感到十分惭愧,十分后悔,这叫“厌患对持力”;从此以后,哪怕遇到生命危险,出不造这样的罪业,有了这样的决心,罪业肯定会清净。如果实在作不到,也要尽心尽力改邪归正,这叫“返回对持力”;然后依靠金刚萨埵,全心全意忏悔,叫“所依对持力”;忏悔时,最好把金刚萨埵像摆在前面,观想诚心忏悔:“我某某时候造过什么罪业,某某时候做过什么恶事”一个一个地发露出来,依靠金刚萨埵的加持,令所有罪业彻底清净,这叫“现行对治力”。11、 请阐述金刚萨埵如意宝珠中忏悔的观想方法。它与大圆满前行的观想方法有何不同?答:1)如意宝珠的观想: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上,云雾缭绕或者白云飘浮,观想出一朵白莲花,莲花上有一月轮坐垫,坐垫上有金刚萨埵的单身像:身色洁白,金刚跏趺坐,手持铃杵,以十三种报身服饰严饰全身。这样的金刚萨埵闪闪发光、非常庄严。作为初学者,应将金刚萨埵观想在前面,和颜悦色地面对着自己,以慈悲的眼神注视着自己的,以智慧的眼目凝视着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可怜众生。这样观想之后,在其面前虔诚祈祷,同时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只要一心一意念“嗡班匝儿萨埵吽”一边念一边观想自己所造的一切罪业在金刚萨埵面前忏悔。之后金刚萨埵发光上供下施,继而光和金刚萨埵融入自身,自己无始以来的罪业全部得以清净,最后作回向和吉祥文。2)在大圆满前行中讲道,在自己庸俗身体的上方,观想白色的金刚萨埵,通过念诵百字明,降下甘露而清净自相续。然后金刚萨埵融入自己,自己的身体发光上供下施。最后一切外器世界收摄在内情五部金刚萨埵中,他们也依次化光融入自身,自已最终融入法界,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安住片刻。当又开始生起分别念时,将一切器情明观为金刚萨埵的妙用。菩提心修法12、怎样通过呼吸修持自他交换?这与慈悲心有什么关系?此法具有哪些功德?答:1)方式和关系:悲心和慈心修法,可通过呼吸修持自他交换。即观想众生的痛苦、恶业、不愉快,以气体的形状吸入自己身体,自已代受三界众生的一切痛苦,这是悲无量心;观想自己的快乐、善良、福报等,以气体的形状呼出,融入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快乐,这是慈无量心。2)功德:如果短暂的时间中一直这样的修,功德是非常大的。有了慈心,邪魔处道也不能摧毁,堪为世间的应供处;有了悲心,一切佛法的根本就具足了。因此,我们修菩提心实在困难的话,可通过这种方式来修慈悲心。13、菩提心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你今后打算怎样修菩提心?答: 1)具备两个条件:愿众生离开痛苦、愿众生获得佛果:光是看众生可怜,想要帮助他,不一定是菩提心,因为菩提心必须要:“缘佛果”就是愿众生获得佛的果位,远离三界的所有痛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自己心甘情愿做任何事情。2)芸芸众生能遇到佛法不容易,千万不要浪费人身,一定要学习佛法、行持善法。尤其在行持善法时,切忌追求表面形象,理应实际观想佛陀、修菩提心。哪怕只修五分钟的菩提心,形象上的功德也不及其万分之一,菩提心的功德,如果没有观想、没有行持,对自己也不会有丝毫利益。 14、请以比喻说明菩提心对忏悔罪业有极大的帮助。答:如果有了菩提心,罪业再大也可以消除;如果没有菩提心,怎么样忏悔也收效甚微。乔美仁波切有个比喻说,铁丸子虽然很小很小,但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同样,若没有菩提心摄持,罪业尽管微不足道,却可以让你堕落恶趣。空心的铁管虽然很大很大,但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同样,尽管你造的业非常可怕,可是若有菩提心,那么不会堕下去。但愿大家能生起真实无伪的世俗菩提心,继续努力之后,一旦生起了远离一切戏论的胜义菩提心,那个时候,度化众生的事业自然而然会兴盛的。 佛教基础教程第二册亲友书讲记第1课15、龙猛菩萨给乐行国王传授的两部教言是什么? 答:一是中观宝鬘论,二就是这部亲友书。第6课16、 为何五种欲妙是一切祸患的根本?请结合比喻说明。 答:世间上美妙的色法、动听的声音、扑鼻的芳香、可口的美味、柔软的所触带来的快乐,暂时让人舒心悦意,数数生起欢喜,但若详加观察,快乐的背后还隐藏着非常难忍的痛苦。佛陀说,这一切欲妙犹如木鳖果,据念住经中记载:西方海岛上生有一种树木,它的果实(木鳖果)外表鲜艳动人,味道香甜可口,可是上午食用,下午就会命归黄泉。同样,我们无论贪执色声香味哪一种外境,表面上似乎很不错,能带来各种快乐,但从本质上看,它却是一切祸患的根本,令人不由自主地被欲妙的铁镣束缚在轮回的牢狱中。有史以来无数修行人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我们之所以仍不断地流转,原因就是对欲妙没有看破。 第8课17、 即生中毁坏自己名声、来世毁坏善根,而令堕入恶趣的六法是什么? 答:赌博、看聚会、懒惰、依止恶友、饮酒、夜晚入村落。P112 第10课18、 什么叫出世间正见?修持它有什么殊胜功德? P157-159答:从人作为所化的角度来说,人们把身体执著为清净,感受执著为快乐,心执著为常有,法执著为我所,这叫做四种颠倒,断除四种颠倒,则为出世间正见。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要修四种正见。即使你不会修其他法,这四种正见也没什么不会的“万法都是无常的,一切感受都是痛苦的,我是不存在的,身体是不净的”,一弹指间思维这些道理,应该比较简单,但它的功德却不可思议。这不是别人说的,而是佛陀说的、麦彭仁波切说的,故定会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修这四种正见,不一定马上能感受到它的利益。一旦离开了烦恼乌云,现前圣果的光明,那时候就会知道圣者的教言没有欺惑我们,正是因为曾依止善知识精勤地行持善法,如今才有机会超离轮回,获得圣果! 第13课19、 善知识在修梵净行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什么样的善知识才应依止?请引用教证说明。P196、197、198答:华严经云:“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依止善知识能使梵净行得以究竟,“梵净”是指涅槃,“行”是指道或者修持。我们修解脱道而得涅槃的过程中,所有的功德均依善知识而产生,这不是凡夫人说的,而是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仁达瓦大师在亲友书注疏中引用经庄严论的教证讲了善知识的十种功德,如颂云:“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这十种功德分别是:一、调柔:与戒相应故,诸根调柔,言行举止等威仪非常如法。二、寂静:与定相应故,内心安住寂静,不会很粗暴。 三、除惑:与慧相应故,具有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四、德增:上师的德行不能比弟子低劣,最好能超越弟子,或者与弟子平起平坐。否则,上师一点功德都没有,一部论典也不会背,而弟子的功德远远超过他,五部大论全部精通,末法时代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样的上师不应依止。五、有勇:修行极为勇猛精进。六、阿含福:指广闻多学、教授富足,不管显宗还是密宗的道理,都学得比较精通。七、觉真:上师应该要现证真如,对法性有一定的证悟和觉受,这一点必须要具足。八、善说法:上师要能传讲佛法,无论是教证也好、理证也好,都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自如。九、悲深:对弟子的悲心深切。倘若弟子生病了,或者有特别大的困难,上师不闻不问、置若罔闻,而遇到自己的事情时,他就显得比较热心,这说明上师不具大悲心。华智仁波切、智悲光尊者、无垢光尊者都一致认为:上师若具足所有的功德当然最好,但若实在无法具足,至少也要具足大悲菩提心。尤其是大乘行人所依止的上师,若连大悲心都没有,要摄受弟子是非常困难的。十、离退减:在修道的过程中,听闻再深的佛法、遇到再大的违缘,也不会怯弱而生退却。第14课20、 为何轮回不可信赖?P205、208、210、214答:一、亲怨不定故不可信赖之理:亲人与怨敌是不定的:亲人不一定永远是亲人,到时候他也会欺骗你;怨敌也不一定永远是怨敌,过段时间也许成了你最好的朋友,即使今生没有变成你的朋友,来世也许会转生为你最可爱的孩子。二、无有满足故不可信赖之理:无始以来众生一直漂泊在三界轮回中,贪执世间妙欲而造恶业,还觉得自己选择是对的,以至于永无出头之日。轮回没有一个开端,以佛陀的慧眼也不能了知,在这么漫长的时间中,每一个众生所饮用过的乳汁,远远超过四大海洋的水。(尤其是胎生,必须依靠母乳来养育。)假如我们没有认真地修持解脱法,不能制止相续中的无明烦恼,将来仍会不断地投生为异生。三、后际不定故不可信赖之理:应该考虑自己的前世后世。倘若没有前世后世,这一世过了就完了,那也不必费心考虑,但事实并非如此,人生几十年很快就过了,之后的生生世世到底是痛苦的开端,还是快乐的开端?完全取决于现在。有关教言中也说,上去下去的关键就是现在。四、高低不定故不可信赖之理:分六:一、国政不可信赖之理;二、悦意友伴不可信赖之理;三、美妙住处不可信赖之理;四、安乐行境不可信赖之理;五、丰厚受用不可信赖之理;六、庄严威光不可信赖之理。 第16课 21、解释颂词:于此一日中感受,三百短矛猛刺苦,彼较地狱最微苦,难忍之分亦不及。P240答:龙猛菩萨在这里用了一个适当的假设:在我们人间,一个钉子钉在身上,尚且非常痛苦,但若一日之中有三百短矛不断地刺入你身体,不是一天内三百短矛只刺一次,而是从早到晚不断地刺,那种痛苦简直无法形容。(有个居士忽然笑出声来,上师说:“这不是该笑的地方!你们应当体会一下。”)如果我们看见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被刺而没有歇息,可是他还没有断气,那么你会作何感想?前两天有个癌症患者来到学院,她的内脏全部腐烂了,三四个月了,每天都睡不着,几个道友看到以后,都觉得这个人真的很可怜。她说自己正在受地狱的痛苦,我说:“绝对不是,跟地狱的痛苦比起来,你这不算什么痛苦。”她吃不下饭,死也死不了,看起来的确很悲惨。然而,她的痛苦远不及时时被三百短矛猛刺的痛苦,而三百短矛猛刺的痛苦与所有地狱中最轻微的痛苦相比,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就连千万分之一也比不上。 第18课22、 涅槃分为哪两方面?如何才能获得涅槃?答:涅槃分为两方面:灭尽有漏之蕴的“寂灭”,称为无余涅槃;远离不善、诸根调顺的“调柔”,称为有余涅槃。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没有任何烦恼,因而叫做“无垢染”。这样的涅槃灭除了轮回中的生老病死,恒常存在、永无穷尽。修持戒定慧三学,如此才有获得涅槃的机会。楞严经云:“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守护自己的心,不为烦恼散乱所转,这就是“戒”;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可以产生“定”;有了定之后,方可证悟万法无有自性的智“慧”。依止戒定慧三学,可趋入远离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寂灭涅槃。由于法身中无有执著与相状,所以,我们希求的“涅槃”其特征是寂灭、调柔、无垢染、远离生老死病。得此涅槃之后,智慧法身功德圆满,依之而示现色身(报身和化身),事业自然而然具足,任运自成地度化众生。 第19课23、 佛陀四十九年说法中最精华、最珍贵的醍醐是什么?答:世俗中的十二缘起、胜义中甚深的空性缘起,是佛陀四十几年说法中于浩如烟海的佛经里最精华、最珍贵的醍醐。十二缘起分别是,1)无明:将五蕴的假合执著为我,进而产生我所,它是十二缘起的根本;2)行:以无明造下善业、恶业、不动业;3)识:依靠行业,趋入六道中任何一道,生起彼趣的识;4)名色:从结生刹那起到显露出六处之前的五蕴,“名”是有名称而无实体的色法受想行识四蕴,“色”即是色蕴,指住胎时的凝酪等;5)六处:尔时,形成眼、耳、鼻、舌、身、意六根;6)触:在此之后,由根、境、识三者聚合而产生触;7)受:由触生受,从悦意、不悦意、中等三种对境中,产生快乐、痛苦、不苦不乐三种感受;8)爱:受中引生爱,即对可爱的对境乐意接受之贪爱、对不可爱对境不愿接受之畏爱、中等感受中产生之等舍爱;9)取:依靠爱产生取,对喜欢的对境进行接受,对不喜欢的对境进行抛开;10)有:依靠取而形成业因,能招感来世果报;11)生:从有可以产生后世的五蕴;12)老死:有生必有忧愁、生病、衰老、求不得、死亡、畏惧、悲哀、意苦等巨大苦蕴。从无明至老死之间,是一个环环相扣、相互牵连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无明灭了,那么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无明一灭掉,其他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最终可斩断轮回、脱离生死。这种修法非常重要,声闻缘觉以及大乘菩萨都是通过修持十二缘起,从而获得了觉悟。 第20课24、 为什说四圣谛含摄了佛陀的所有教言? 答:作为修行人,我们理当精进修持四圣谛,因为它涵摄了佛陀的所有教言。释迦牟尼佛的第一转法轮是四谛法轮,若再深入了解,在它的灭谛和道谛中,间接包括了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的教义。因此,按照大乘的观点,即使在第一转法轮中,也具有补特伽罗获得成就的完整圆满的方便法。由此可见,四圣谛涵摄了佛陀的所有教言。25、 本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最后归纳本论的主要内容。简而言之,我们要励力行持持戒、智慧、布施,具足这三种功德的人,名声将会在天上人间传遍,而且能息灭对妙龄者的贪爱烦恼。但愿我们在此功德的引导下,断除自己的所有烦恼,获得究竟寂灭的智慧法身。同时,还能遣除其他众生的业、烦恼、萨迦耶见,摧毁他们不断流转的生死轮回,令其获证圆满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超离世间中如梦如幻的尘浊,证得无死亦无得、不来亦不去的殊胜境界。也就是说,愿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通过清净戒律、具足智慧、行持布施,暂时获得人天善趣的快乐,究竟证得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断证圆满的功德,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乃至虚空未尽之前,利他事业也永无穷尽。这就是我们所发的殊胜大愿!愿海精髓26、请简述佛陀身语意的功德。颂词:无边二资功德所成身,具足六十支分梵音语,十力功德周遍圆满意,天中胜天仁王祈垂念。佛陀具有无边福慧资粮所成的身、六十种梵音的语以及十力功德周遍圆满的意,在具足如是功德的天中胜天能仁王释迦牟尼佛面前,我虔诚祈祷赐予垂念。法华经云:“梵音深妙,令人乐闻。” 华严经云:“唯除等正觉,最胜尊导师,一切天人中,无可归依者。”福盖正行所集经云:“解脱一切缚,成就一切智,牟尼大牛王,世间无与等。”27、普贤行愿品中的所有大愿可归结为哪两点?这两点有何内在联系?普贤行愿品中的所有大愿归结起来,也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这两个愿是有联系的如果佛法兴盛,则众生自然会得到快乐。地藏十轮经中说:“如如意宝珠,随所愿皆满,如是三乘法,能满众生愿。”因此,如果想让众生快乐,就要兴盛佛法,如果佛法不兴盛,众生即使暂时快乐,也不可能有长久的安乐。为什么我们常说要以佛法饶益众生?就是因为有了佛法,众生才会自然而然拥有快乐。如果没有佛法,人们的经济再怎么发达、知识再怎么提高,也不会有真实的快乐。所以佛法是众生安乐的源泉与根本。 28、愿海精髓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愿文总共用了八个偈颂分别给我们讲了发愿最终落到往生极乐世界上,首先是赞叹本师释迦牟尼佛并祈祷佛陀垂念:无边二资功德所成身,具足六十支分梵音语, 十力功德周遍圆满意,天中胜天仁王祈垂念;第二偈讲佛陀往昔如何发心之理: 佛以广大慈悲近摄受,极剧三苦摧残之众生,为欲二利所愿如意成,而发无上殊胜菩提心;第三偈忆念佛陀法新的历史,我也如是发心:我亦乃至等空众生尽,不贪自利寂乐之享受,依于利他如饰胜意行,从而趣入三有之大城;第四偈是以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行愿而发愿:所有生世慧藏唯一父,文殊勇士欢喜而摄受,由从普贤行愿品所说,如海菩萨行愿皆圆满;第五偈是发愿承侍未来诸佛:未来导师九百九十六,于此刹中示现成佛时,恒时随行愿成胜弟子,愿获广弘事业威猛力;第六偈是为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而发愿:一切贤劣业系众有情,此生命终往生极乐刹,获得无量光佛语授记,智悲力之威势愿圆满。第七偈是为兴盛佛法、众生安乐而发愿:无垢圣教兴盛常住世,无偏众生享受胜利乐,意中所愿恒时唯有此,祈赐谛语加持成办之;最后是普愿世界吉祥圆满:祈愿一切众生生存因,圆满四德宝藏皆成就,遍寻不得违逆与衰败,善妙光照三地增吉祥。 预科班入行论教材第一册第1课29、了知入行论作者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利益?学习入行论有什么样的重要性?答案:P3、10、11答:一方面可使我们对作者生起无伪的信心,对他所著的论典愿意去学习;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起来。答:华严经有三个比喻:一、如果没有修持,光是给别人讲,就像没有耳根的聋子给别人放音乐,音乐虽然好听,但自己一点也听不到,没有修持佛法也是如此;二、就像大海里的舟子(船夫),经常载人渡过大海,但有可能他自己会在大海里丧命,没有修持佛法的人也是这样;三、犹如口头上说糖如何甜,但自己一点也不品尝,假如没有修持佛法,就算说得再好听,心里也感受不到佛法的甘甜,不能品尝它的味道。因此,只会说而不修持的话,自相续是不可能真正受益的。第2课30、学习入行论前8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为了生起世俗菩提心。第3课31、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推理、比喻等方面具体阐述。(仅供参考)答:1)教证:华严经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成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尽力而修行。”2)举例:以前有位修行人,一生专修密集金刚,最终却获得了预流果。为什么修无上密法,却只得了个小乘初果呢?原因是他只有出离心,而没有菩提心。文殊根本续中也有个公案:一个叫那自扎的修行人,凭借自己修成大威德的力量,杀害了很多众生,最终悲惨地堕入地狱。这说明即使修成了大威德,如果不具足菩提心,也只是堕入恶趣的因。3)比喻: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能洗濯一切烦恼垢,犹如净水;能长养众生白净法,犹如大地。华严经中宣说了二百五十种比喻。4)推理:菩提心具有两个条件缘众生的悲心、缘佛果的智慧。缘佛果的智慧可净治我们无始轮回的染污习气,若无此智慧,一直耽著五欲六尘为实有,则永无解脱之日;缘众生的悲心可对治我们无始以来的自私自利,若缺乏无我利他的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可能趋入圣者的境界。只有随顺实相修行,才能尽除妄执,若随顺迷乱的我执,想要解脱成佛,根本是一种痴人说梦。所以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华严经云:“所说种种众譬喻,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假如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所行持的十善、持戒、念佛,甚至修大圆满,也不成为大乘菩提之因。 第5课32、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这个颂词中如何从“断”、“证”的角度解释“善逝”的涵义?具体解释这里的“法身”,并依宝性论中的教证,以喻义结合的方式阐述佛子的来源。答案:P69、72、801)善逝:善妙圆满断证功德,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故称为善逝。2)不是。这里的法身是指法宝,以印度的梵语来说,“法”是佛法,“身”叫做嘎雅,意为聚合,合在一起就是聚合很多的佛法教法和证法,这就是法宝。3)就是诸位圣者菩萨是僧宝犹如转轮王子的产生及生长需要父亲的种子、产生他的母亲、胎藏、养育他的乳母,同理,大乘佛子的产生及生长也需要四种因:一是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这相当于种子,如果对大乘佛法一点信心也没有,就好比种子已经被烧毁了,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德的苗芽;二是产生佛陀和佛法的母亲证悟般若空性,就像转轮王子依靠母亲而产生一样,菩萨也必须依靠证悟空性而产生;三是禅乐,即在等持中安住心不散乱的大乐,这相当于产生转轮王子的胎处;四是对众生的大悲心,即获得了菩萨的果位以后,仍要不间断地利益众生,如同转轮王子虽已降生,仍需要乳母喂养一样。有了这四种因,才可以产生大乘佛子。4) 应该是自相续中部分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像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龙猛菩萨那样获得了一地以上果位的这些圣者们。 第7课33、 “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其中“乌云暗夜、刹那闪电”各比喻什么?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人身才具有意义?P118(仅供参考)答:末法时期众生的心就像没有智慧阳光的黑夜,各种恶业烦恼的乌云层层密布,佛陀的威德力就比喻成刹那的闪电,因为世人学佛或者想利益众生的发菩提心的念头,在整个人生旅途中,是非常短暂的一件事,如同黑暗中的闪电一样稍纵即逝。我们现在具足了人身,又了知了一些佛法,但是如果整天贪执于名利财物,就很容易被恶业所束缚。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自己的前途,自己的方向,今生遇到了善知识,获得了修法的机会,殊胜的窍诀,千万不能空耗,要“依靠正法光明,了知十八暇满,真正修持佛法,人身方具意义。我们要将佛教的精神真正融于自己的内心令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有所改变。 第8课34、愿、行菩提心共同具有的功德有哪些?答:依靠菩提心能断除罪业、成办自他一切利乐、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以及获得菩提心时自己的名称及意义都会改变。35、 解释颂词:“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并思考佛陀一再劝导我们多多修习菩提心的原因是什么?p134(仅供参考)答:诸位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深深思维、再三观察利益众生的方便,结果发现菩提心是对众生最为有利的,因为依靠这颗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无上菩提的果位,或者殊胜安乐。众生由于无明,深陷轮回非常可怜,唯有菩提心才能将他们从轮回的苦苦、行苦、变苦等痛苦中彻底救度出来,获得永远快乐的佛果。第9课36、 解释颂词:“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并思考为什么菩提心的果实是永恒的?(仅供参考)答: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树一般生果以后自然穷尽,而菩提心的妙树恒常都会生长果实,非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蒸蒸日上。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生完一次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会一直不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无论积累何种善根,若以菩提心来摄持,所行持的善法均成为菩提之因,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大海未干之前,此水滴也不会干涸,所以这个善根直至成佛之前都是不会耗尽的。菩提心的范围、所缘是多大?无穷无尽的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想要度化这么多众生,就因为菩提心的所缘如此广大,它所缘的众生是无量的:缘一个众生发一个善心,会有一定的回报;如果是缘10个、缘100个、缘1000个,所缘的众生越来越多,回报的善根也会越来越多。所缘众生的数量无有穷尽的缘故-我愿每一个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我愿所有的众生成就佛果,发心众生的数量无量无边的缘故,所以就得到了无穷无尽的善根。菩提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缘众生,另一方面缘佛果,佛果也是无有穷尽的。所缘众生无穷无尽,所以得到无穷无尽的善根;所缘佛果同样是无穷无尽的,永恒的。第10课37、分析颂词:“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1)此颂“断除罪业”的侧重点是什么?2)与经中讲“定业不可转”矛盾吗?3)与“护送者”的比喻说明“菩提心能压制罪业”的差别什么?4)思维与四力忏悔净除罪业有何不同?(仅供参考)1)答:侧重于菩提心能完全根除、摧毁罪业。2)答:不矛盾。所谓的“定业不能改”,是指如果没有好好地忏悔,在没有对治的情况下,定业确实不能改,一旦遇到了对治,定业也是可以改变的。印度的入菩萨行论大疏 中说:“一刹那间生起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即使你的罪业再大,一旦有了菩提心,就像一点盐融入大海一样,盐味马上就会被大海隐没,同样,自己以前所造的杀生偷盗等罪业,依靠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力量,全部能被摧毁无余。”3)这两个比喻是不相违的,前者是从压制罪业的角度而言,说明菩提心能压制罪业,包括五无间罪,但并不能根除;而这里是指菩提心能完全根除、摧毁罪业,有定业和不定业方面的差别,华智仁波切也是这样认为的。一般来讲,具有菩提心的人是不会堕落的,即使堕落,也会像篮球弹地般很快获得解脱,往生到清净刹土,但有些论师认为:如果生起菩提心后又失毁了,相续中的罪业也会成熟,有可能堕落,但堕落后很快就会解脱。因此,从菩提心失毁的角度,以护送者的比喻来说明菩提心的功德;从菩提心没有失毁的角度,以末劫火的比喻说明菩提心能断除一切罪业,即便是转生恶趣的罪业也能从根本上断除。 4)如果菩提心对治力特别强的话,五无间罪也可以被根除,如果菩提心的对治力不强,那么菩提心只能压制罪业。此处是有依菩提心对治力强弱方面的差别。38、 从本体的角度,菩提心可分为哪几种?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第11课39、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本体、功德有何差别? P182(本体)、P182(功德)1)二者本体的差别就像欲行和正行。一个是“想要度化众生”,一个是“真正度化众生过程中的心态。2)功德的的差别愿菩提心可以获得佛果的唯一因,也可令我们在生死轮回中产生极大的果报。但不能令功德增长,而行菩提心它的功德是刹那不断增长的。乃至佛果之间用之不尽一直保留着。40、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分析:1)为何行菩提心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2)行菩提心和菩萨戒有何关系?3)仅靠发愿能否生起行菩提心? (仅供参考) 1)答:1)教证:妙臂请问经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2)理证:有了坚定的行菩提心后,纵然睡眠、放逸,功德也不断增上,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来似乎会有怀疑,怎么睡眠也在增上功德?其实以一个比喻就可以证明它的合理性。比如坐上了火车卧铺,即便你在睡眠当中,也会自然而然从此地到达彼地。同样的道理,如果乘上了行菩提心的列车,纵然你睡眠或放逸,功德也会不断增长,迅速从轮回的此地到达解脱的彼地。相反,如果没有乘上这班列车,那么你走了多少步,就算多少步,想到解脱的彼岸可能要花很长时间。 2) 答:按照那波瓦尊者的观点,仅仅发一个愿菩提心,不算受了菩萨戒,但受持行菩提心的话,那就真正守持了菩萨戒。慧源尊者等也认为: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是菩萨戒。3)答:那波瓦尊者说:“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是菩萨戒。”也即:心中默默发愿叫做发心,虽然也有功德,可是与行菩提心比较起来,还不算正式受了菩萨戒,但是受持行菩提心的话,那就真正守持了菩萨戒。所以,受菩萨戒和发心的关系是,发心不一定受菩萨戒,可是受菩萨戒肯定已经发心了。 第12课41、 为何发愿让所有的众生获得佛果的功德无量无边?请从意乐、加行两方面论述。P201234(仅供参考)1) 意乐:答:答:因为仅仅想遣除几个众生的头痛,这种发心的功德也不可思议,现在我们所缘的对境不是几个众生,而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生生世世乃至佛果;愿众生得到的不是一般的世间快乐,而是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消除的痛苦不是一个头痛脑热,而是众生的所有痛苦。这种功德决定无量无边没有什么可疑问的。2) 加行:答: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我仅仅思维利益众生,发了这样一个愿菩提心,功德也超过了供养一切诸佛的功德。那么实际行动中真正去以六度来行持愿菩提心那这个功德肯定更大,这一点无庸置疑。勇施请问经里面也有:“于恒河沙数诸佛圣者面前,以无量无边的供品合掌而供养,与瞬间修菩提心的功德比起来,修菩提心的功德更大”。所以说菩提心的加行所缘更加广大。 第13-14课42、本论从哪几个方面来赞叹具有菩提心的补特伽罗?P238答:本论中从五个方面来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的:一、自行利益;二、是殊胜施主;三、是殊胜福田;四、不为痛苦所害;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现观庄严论中说:如果具有了菩提心,这个人不管住在哪里,实际上跟佛塔没有什么差别。不管是乞丐、妓女或是屠夫,即使身份再低劣、再下贱,一旦他的相续中产生了大乘菩提心,也值得所有出家人和在家人恭敬供养顶礼。所以说,菩提心的威力确实是相当大的!第15课43、 菩萨戒的所依要具备哪些条件?P289答:第一是要有悲心,否则大乘佛法很难在我们心中建立;第二是对诸佛菩萨的论典和广大行境有一定的信心,这样才能真正了知大乘的学处;第三是自己愿意受菩萨戒,假如没有意乐的话,相续中也不一定能得到戒体。所以,只要具备悲心、信心、想受戒这三种条件,就必定能生起菩萨戒体。第16课44、 违犯菩萨戒的四种他胜罪是什么?一般人易犯的八条菩萨戒是什么?答:1)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说:第一、以贪心来自赞毁他;第二、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第三、以嗔恨心损害别人,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忏悔;第四、以愚痴引发谤说大乘三藏不是佛语并舍弃,自他由于愚昧而信解假法,并说为正法。2)平凡人易犯的八条戒律:第一条、于未修心众,宣说空性法;第二条、令诸佛教徒,退失圆菩提;第三条、尽舍别解脱,修行大乘法;第四条、执说小乘法,不能断贪等,令他亦持此;第五条、宣扬自功德,为利养恭敬,以语诋毁他;第六条、谓我深安忍,言说颠倒语;第七条、惩令惩沙门,三宝财行贿,以及受贿赂;第八条、令舍弃寂止,修者诸受用,施于闻思者。第21课45、菩提心的根本来源包括哪些? P392答:菩提心的根本不仅可以是法本、上师,还可以是地方,比如上师降生、转法轮、圆寂的地方,以及佛陀降生、成道、转法轮、涅槃的地方,这些都是我们菩提心的来源地。凡是佛陀显示各种事迹的地方都要去顶礼,自己的上师弘法的道场也都值得顶礼,因为这些地方是我们获得智慧力量的源泉。 预科班入行论教材第二册第26课45、 教法与证法分别包括哪些?P38答:1)教法分为因法与果法,因法是指十二部经典,果法是指密宗的一切续部,包括事部、行部、瑜伽部等。2)证法是指凡夫相续中的信心、恭敬心、大悲心、空性正见,乃至凡夫以上五道十地的所有境界。 第27课47、什么叫四对治力?答:四对治力是指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厌患对治力:对于自己所犯的罪业非常惭愧,后悔得不得了,就像一个人吃了毒药后,腹痛如绞时特别后悔,自己的错误行为,这种后悔心就叫做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指依靠某种方便方法来摆脱罪业。如同依靠医生、药物来摆脱中毒的痛苦一样,我们应当依止金刚萨埵、上师、菩提心、佛像等进行忏悔。现行对治力:行持善法。如果想解毒必须要服用妙药,同样的道理,若想忏净相续中的罪业,必须要念金刚萨埵心咒、修持菩提心,否则仅是依止是不行的,一定要实际行动中去做。返回对治力:如同发誓以后再不服这种毒药一样,自己发愿:从今以后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决不再造这样的罪业。一旦具足这四种对治力,不管造了什么罪业,必定都能得以清净。48、什么叫依止善知识?答:首先你要去观察上师到底有没有符合当你上师的条件,根据佛经里面讲到上师应该有的德相,像是有戒、定、慧、慈悲,本身通达教理,而且对众生讲法的时候,能够慈悲的向众生开示(有些不一定会讲法)等等几个特点。这些特点一一去观察,这个师父有没有具备这些条件。观察后发现这个师父有这些特点,自然会对这个师父生起信心,相信他确实能引导我修行,由心里生起希望拜他为师的想法。当内心经过观察而生起信心,希望拜他为上师,希望把他当成我的上师,此时他就是我的上师。所以,一个人是否是你的上师,是靠自己去决定的,只要经由判断生起信心,心里希望把他当成你的上师,从那一刻起,他就是你的上师。第29课49、什么叫做随喜?请具体说明世间随喜和出世间随喜分别包括哪几种类型。答:1)所谓随喜,根据俱舍论的观点,就是指无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根发自内心地欢喜。这里的随喜分为世间的随喜、出世间的随喜两个方面。按照有些高僧大德的分法,也可以分为下士道的随喜、中士道的随喜、上士道的随喜这三种。 2)世间随喜分为:因随喜和果随喜。(希望能够获得人天善趣的种种圆满,当他们为此而造各种善业时,我们的随喜就是因随喜;如果他们真正获得了这些地位或果位,那时的随喜就是果随喜。) 这是对“随福德分”善根的随喜。出世间随喜分为:解脱因与解脱果。(因随喜:欣然随喜获得声闻、缘觉果位之因的一切善法。果随喜:随喜众生真正脱离轮回的痛苦,获得声缘阿罗汉的果位。)这是对“随解脱分”善根的随喜第34课50、请从三个方面阐述,在受菩萨戒后我们“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P168、答:第一是“思维人身难得具有重大意义的道理而生欢喜心”,颂词是: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今生今世,我已经获得了如此的菩提心,确实是具有大福报之人,我既得到了暇满人身,又投生在如来的家族中,真正成为了佛的意子。当然,这种福报并不是无因无缘的,它是自己在千百万劫中供奉如来、修持正法的果报,再加上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和威力,种种因缘聚合起来,即生中才遇到了这样的善知识及大乘佛法,并且转生于佛法兴盛的中土,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种缘分。 第二是说“我们获得了这样的菩提心后,应当以不放逸的行为来使它稳固,不要让它不合理地消失了”颂词是: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我一定要尽心尽力地行持如来家族的事业,初、中、后都保持清净无垢,绝不能以恶行来玷污这纯洁尊贵的种性。此颂词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我们以后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要符合佛陀所规定的教规教义,以佛教的戒律守护自己的三门;第二、我们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加入了大乘佛教的行列,那么从今以后,我们的身份跟其他人完全不相同了,一定要符合佛陀的事业而千万不能以非法行来玷污如来纯洁无垢的种性。第三是用比喻说明“菩提心的难得”,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就像一位双目失明、非常贫穷的盲人在废墟或垃圾堆中获得了价值昂贵的如意宝,这是多么稀奇的一件事。同样,没有取舍智慧、犹如双目失明般的我,依靠积聚业和烦恼如同废墟般的身体,生起了像如意宝般的无上菩提心,该是何等的幸运啊! 第36课51、什么叫做不放逸?它的本体和作用分别是什么?P204答:1)所谓不放逸,就是对三门小心翼翼、谨慎取舍。学集论中云:“所谓不放逸,即是无贪、无嗔、无痴而精进行持善法,在内心防护有漏法,它是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福德的根本。”2)不放逸的本体,就是行持一切善法的精进。3)不放逸的作用,就是受持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功德。第42课52、随顺敌人可能获得利益,为什么不能随顺烦恼呢?对治烦恼你有什么方法?答:1)假如一直随顺烦恼,它就会把我们害得越来越惨。所谓的烦恼就像毒蛇一样,越接近它、越依止它,自己的处境就越危险,它没有任何慈悲可言,不管你怎么承侍它,它都会突然咬你一口,让你中毒身亡。2)对治烦忧恼的方法:修心八颂中说:“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在烦恼生起时,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来降伏它。以无我空性来照迫烦恼的本体。可以祈祷上师本尊来遣除烦恼 第45课53、请以理破斥:既然一嗔能摧毁千劫的福德资粮,则对烦恼亦不应生嗔恨心。P360、361答:不一样。对治烦恼没有一种嗔恨心,修行是不会成功的,我们对烦恼以嗔恨心作战是合情合理的。就像是以牙还牙一样,经中也有“以楔出楔”的教言,意思就是以烦恼来对治烦恼,这一点在没有获得佛果之前不用遣除。本论亦云:“为息众生苦,不应除此痴。”为了息灭众生的一切痛苦,我们不应遣除自相续中对治烦恼的愚痴之心。要知道,对治烦恼从最究竟的角度而言属于一种所知障,但为了获得究竟的果位,这种对治烦恼的相似嗔恨心暂时不能离开,真正的嗔恨心生起以后,会毁坏自相续中的善根,来世堕入恶趣,有不好的果报,而我们对付烦恼的这种嗔心,暂时来讲它不是属于真正的烦恼。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一旦自相续中生起了烦恼,对它有个不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