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古都地名感受南京文化.doc_第1页
品味古都地名感受南京文化.doc_第2页
品味古都地名感受南京文化.doc_第3页
品味古都地名感受南京文化.doc_第4页
品味古都地名感受南京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这是一个内容太过丰富与复杂的题目。所谓丰富,南京地名举不胜举,说不胜说,这容易理解;所谓复杂,南京的概念、文化的概念都难以说清。以南京来说,有11区2县的南京,有11区的南京,有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6城区的南京,还有明城墙内的南京。日常生活中,新闻报道中,乃至政府文件与各种统计中,南京的概念使用得很乱。其实不仅南京的概念,比如新街口、大行宫,到底指的是什么范围,也是说不清楚的。这在地名学上,叫做模糊地名。文化也是不容易说清的概念,现在什么都成了文化,前些时候,盐水鸭文化就很是热闹了一阵子,当然南京还有大萝卜文化,民国时讨论首都南京的城徽,久议不决之下,有位国民党元老提议:水波之上画只鸭子,鸭子嘴里含枝萝卜花,便可。南京人既爱吃鸭子,又淳朴实在得仿佛大萝卜。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文化一般包含五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比如南京人的口头禅“多大事”、“烦不了”,就是南京人洒脱心态的写照。 如此丰富、复杂的南京地名、南京文化,当然不可能一一说到。我们下面的讨论,将围绕古都意义上的、城市意义上的南京来展开,而且主要关注的是南京老地名。南京,2470多年的建城史,440多年的建都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第四大古都,南方第一的大古都,山水城林交融密合的现代都市在这样一座城市中行走,真的仿佛漫游在地名的海洋里,穿行在地名的蛛网中。 现代生活离不开地名,没有地名,城市乃至乡村的生活将是一片混沌;然而地名又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它也映射着人类社会的过去与现在。地名是人们赋予各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自古至今,那些曾经使用或正在使用的地名,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命名的、公认的;反过来,地名又成为人类社会各种信息的载体。从这层意义上说,地名是真实而且珍贵的文献资料,是鲜活而且广泛的文化符号。 作为文献资料与文化符号,老地名往往特别值得品味;对于有着悠久历史、复杂变迁、丰富文化的城市,老地名更是蕴涵着可以回味无穷的各样信息。南京老地名正是这样!那些形成于不同时代而当今还在使用的南京老地名,数量上既成千上万,类别上也是丰富多彩;如果我们把南京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等等比作一部厚重的百科全书的话,那南京老地名就是构成这部百科全书的长短不一、层次各别的辞条。 下面就让我们浏览一下南京这部百科全书,而把目光稍久停留在那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南京老地名辞条上 何谓“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南京老地名辞条”?我们不妨回望2004年的头几个月。那几个月里,南京社会上掀起了一轮轮的地名评选热潮。 先是1月16日,历时半个月的“2002-2003年度南京十佳新地名评选”结果揭晓,充满现代气息、义美音响的十条地名当选:爱涛丽舍、翠岛花城、百里香舍、枫桥雅筑、会贤居、儒林雅居、桃花源居、西城映象花园、云锦美地花园、宏图大厦。 有意思的是,由南京市地名办公室与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学会主办、南京日报与南京市公证处协办、市民参与的这次“南京十佳新地名”评选活动,引发出的却是众多南京市民的老地名情结。随着南京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在新地名大量涌现的同时,是越来越多老地名的并合以至废弃。这些并合以至废弃的老地名,是那样地让人怀念!于是1月30日,南京主流媒体之一的金陵晚报顺应民意,发起了评选“南京十大遗憾消失老地名”活动。较之“南京十佳新地名”的评选,“南京十大遗憾消失老地名”评选活动,反响异乎寻常地热烈,讨论异乎寻常地深入。及2月11日,评选出了得票最多的“南京十大遗憾消失老地名”:唱经楼、安乐寺、邀笛步、百猫坊、杏花村、子午路、凤凰台、仁孝里、吉祥街、赤石矶。 然而事情并未到此结束,南京人被勾起的“老地名情结”愈发浓厚了起来。不少市民反映:“消失的老地名已经成了永远的遗憾,但南京还有更多没有消失的老地名,它们的故事、典故更多!”在广大市民的强烈要求下,金陵晚报与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学会联合,3月9日再度推出了“南京十佳老地名”评选活动。及4月17日,八位资深地名专家(侯学全、王军、胡阿祥、宋开芝、胡传胜、吴野、鲍昭恺、薛光)在众多市民投票的基础上,从得票最多的前20条地名中,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最终决出了“南京十佳老地名”:乌衣巷、朝天宫、桃叶渡、成贤街、龙蟠里、夫子庙、长干里、孝陵卫、莫愁路、虎踞关。 这“南京十佳老地名”,的确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南京老地名”,具有着广泛、形象、到位的象征意义与指示作用。所谓一叶知秋,窥斑见豹,我觉得,这十佳老地名至少从七个方面透露了南京的诸多消息,并能引起我们对南京地名以及老地名文化、新地名命名的诸多思考。以下我们就来逐一地进行分析。一、历史沧桑的南京乌衣巷 乌衣巷位居南京十佳老地名之首,这是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事。 乌衣巷得名于孙吴时代。孙吴驻扎在这里的军队穿黑色制服,因称乌衣营;巷由此得名。今天的乌衣巷很短,在夫子庙文德桥附近;至于古代尤其是六朝隋唐时代的乌衣巷,则具体位置与规模大小,迄今都没有确切的说法。然而就是这样一条名称算不上优美、位置与规模一直存有争议的乌衣巷,却得到了市民和专家如此一致的认可,原因何在呢?我们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有趣的现象。 一座城市总有一座城市的味道,这种味道,往往凝聚在一些千古传颂的诗句中。以江苏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为例,提到扬州,人们立刻想到的诗句就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提到苏州,总会浮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象;而提到南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则是唐朝刘禹锡那首著名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由此可见,乌衣巷无论是在本地人还是外地人的心目中,都已经成为南京这座城市的代名词,乌衣巷诗,更是南京历史的画龙点睛之笔。 南京历史的最大特点,就是起伏兴衰十分明显。一般来说,统一时代南京地位下落,分裂时代南京地位上升。中国历史上多南北对峙,而南京为南方的首善之区,是南方最重要的都城。又中国历史长期以来,北胜过南,这就决定了南京的悲惨命运:建都南京者,多是最终灭亡的偏安王朝;南京是辉煌总遭遇北方毁抹的一个地位尴尬的都城。然则南京历史的这种沧桑感,在乌衣巷诗中得到了具象的体现:昔日居住着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世家大族的乌衣巷,昔日都城建康的交通要津朱雀桥,如今却别是一番情景:野草开花,点染出曾经的繁华之地朱雀桥畔的荒芜;夕阳斜晖,映衬着过去的富贵之乡乌衣巷里的寂寥。那正在就巢的无知飞燕,怎能晓得华堂易为民居的人世变迁!此诗之妙,在乎句句是景,而又借眼于燕,故托兴玄远,用笔极曲,感慨无穷!要之,乌衣巷诗及其标志性地名乌衣巷,典型地折射出了南京历史的沧桑巨变,因而得到了身在古都、心总怀旧的南京市民与专家的强烈共鸣与特别认同。二、地理形胜的南京龙蟠里、虎踞关 龙蟠里,北起广州路,南至虎踞路;虎踞关,南起广州路,北接西康路。这两条地名的专名,都来源于相传是诸葛亮说过的一句话:“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钟阜即今紫金山,紫金山逶迤似蟠龙,匍伏于南京城东;石头约当今清凉山,清凉山蹲踞若猛虎,雄立在南京城西。钟阜石头,龙蟠虎踞,南京所以成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正是凭依着优越的地理形胜。 在冷兵器时代,国都的选择往往非常看重地理形胜。拥有龙蟠虎踞之势的南京,可谓“山川形胜, 气象雄伟”:其西、北有号为“天堑”的长江;西又有清凉山上的军事堡垒石头城,控扼着古秦淮入长江之口;北又有历来重兵把守的幕府山;南有宽深都远过现在的秦淮河;东有天然的屏障钟山。以这些山水为代表,南京诚为山环水抱、进可以战、退足以守的“帝王之宅”。一代伟人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也说:南京的“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长江下游两岸最丰富区域之中心。”以此,南京建城史漫长,南京建都史悠久;而“龙蟠虎踞”也因此成为南京的习称、别名。南京各类地名中,龙蟠、虎踞被广泛运用;新的南京城市旅游形象标识,也是红底白质、似一方印章的“龙蟠虎踞”图案。 要之,相传出自半人半神的诸葛亮之口、又恰当描述了南京作为风水胜地的“龙蟠虎踞”(从风水四象观念来说,东青龙、西白虎,钟阜龙蟠、石头虎踞与此正合;又南朱雀、北玄武,朱雀桥、玄武湖正在古代南京的南北),长久以来极得南京人的珍爱,而龙蟠里、虎踞关两条一对小地名,也因此进入了“南京十佳老地名”行列,并共同象征着地理形胜的南京。三、性情浪漫的南京桃叶渡、长干里、莫愁路 南京是沧桑古都,南京是形胜之地;在这人文沧桑与地理形胜的城市里,一代代的人逝去了或迁走了,一代代的人又新生了或移来了。有人就有故事、就有感情。南京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城市,朱自清的美文南京说:“逛南京象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南京又是一个特重感情的城市,南京城市的旅游形象口号就是“博爱之都”;南京还是一个故事里饱含感情的城市,比如桃叶渡体现的浪漫、长干里体现的意象、莫愁路体现的心态桃叶渡,南京城南秦淮河边的一处古渡,位于今淮清桥南、贡院街东端。渡名得自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爱妾桃叶。相传王献之每每在此迎送桃叶,“缘于笃爱”,又为桃叶作有几首桃叶歌: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风流才子王献之,婀娜佳人桃叶,加上淮水渡口歌送逸事、红花绿叶绝好景致,演至后来,不仅王献之与桃叶的浪漫故事千百年来被传为美谈,桃花桃叶也成为才子佳人、离愁别绪的象征符号。又东晋以后,吟咏桃叶渡的诗词频出,而桃叶之渡也连带着秦淮之水,共同营造出读书声与丝竹声相闻、才子与佳人相映的秦淮文化之特征,从而使得沉重沧桑的南京,增添了一笔浪漫、涂抹了一色亮丽。 较之桃叶渡少些风流而多些纯情的,是长干里。干,是南京古代地方话用字,意为山陇之间的长条形地貌。长干里在今南京中华门外长干桥南;古代的长干里则范围较广,秦淮河以南、雨花台以北都称长干里。长干里是南京古代著名的地名。南京城市史开始于公元前472年范蠡率领着越国士兵所筑的越城,越城在长干里的范围之内;今南京市区内最早的“繁华”居民区,亦即长干里;又孙吴时江南第一寺“建初寺”也在长干里。而使长干里闻名遐迩的,则是被称为“李白最柔情的诗句”的长干行,其中最动人的段落云:“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女主人公多么幸福的童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亲昵嬉戏,又呈现着多么纯洁无邪的美好意象!使得长干里的美好意象更加丰富的,还有唐人崔颢等描述长干船家生活的长干曲,以及南京旧时“长干折柳”的习俗。船家以舟为屋、以贩为业,易生漂泊之感、离别之恨;又古代人们送朋友南出城区,送到长干为止,再折一根柳枝相赠,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如此,长干船家、长干折柳以及乐府旧题“长干行”等等,反复出现在骚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强化着长干所代表的丰富意象。 莫愁路,北接汉中路,南至水西门广场。路开于1930年,因通向莫愁湖而取名莫愁路。莫愁湖名称来自莫愁女,而莫愁女的故事历来众说纷纭,有南朝刘宋的石城(今湖北钟祥市)莫愁:“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双桨,催送莫愁来”,有南朝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中的洛阳莫愁:“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能够肯定的是,北宋时莫愁故事已转到了南京,如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词中有“莫愁艇子曾系”句,这大概是因为南京古也有“石城”之称,所以彼莫愁(石城即今钟祥莫愁)成了此莫愁(石城即今南京莫愁),此莫愁又是“洛阳女儿”下嫁到江东(今南京)卢家的,于是矛盾被化解了。及至明清,莫愁湖不仅号为“金陵第一名胜”、“南京第一湖”,而且有了卢莫愁旧居郁金堂,围绕莫愁的故事也越发凄美了起来:莫愁身在富贵人家,心却在贫苦百姓,时时帮助穷人,丈夫戍边后因不堪卢家公婆的欺凌,投湖自尽,云云。然则无论莫愁的故事怎样演变,美丽勤劳的莫愁及其凄美传说、南京著名的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及其悲惨结局、南京城市的沉重历史及其秀美山水,种种因素的强烈对比与巧妙结合,终于使得莫愁女其人、莫愁湖其名在南京生根、成长,并深得南京人的珍爱,也许,“莫愁”所蕴含的有愁但不要愁、化愁为不愁,正是南京这座屡仆屡起的城市的文化写照,是古都新城中的南京人失落感与宽容心的微妙反映。 风流而浪漫的桃叶渡、纯洁又多情的长干里、化愁为不愁的莫愁路等等老地名,使南京成为了极具味道的城市,使南京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记忆与真实的文化写照!四、市井百态的南京夫子庙 芸芸众生,离不开衣食住行;士农工商,都需要吃喝玩乐。南京老地名中,贴近生活者比比皆是,综以观之,可以说老地名构成了一幅南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经济社会生活百业百态图。而最能集中体现南京之市井百态的地名,应该说就是由大雅而变成颇俗的夫子庙了。论夫子庙之雅,全国各地的夫子庙本来皆是祭祀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文圣儒宗孔丘的地方,南京当然也不例外。孔丘在古代被人们尊称为孔夫子,祭庙也因之被俗称为夫子庙。南京夫子庙坐落在文德桥东、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上,从北宋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当然夫子庙建筑本身,因为历经毁建,现存者时间并不长。宋元时代,这里是建康府学和集庆路学的所在;明初为国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