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儒学孝道的三个问题(崔大华8月22日讲话).doc_第1页
2—1儒学孝道的三个问题(崔大华8月22日讲话).doc_第2页
2—1儒学孝道的三个问题(崔大华8月22日讲话).doc_第3页
2—1儒学孝道的三个问题(崔大华8月22日讲话).doc_第4页
2—1儒学孝道的三个问题(崔大华8月22日讲话).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学孝道的三个问题(学习笔记)于儒文 2010年元旦参加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活动以来,以中华孝道文化为主旨,研读儒学文化经典,聆听崔大华、辛世俊等学者专家报告,拜读同仁大作,对儒家孝道有所感悟,就儒家孝道的三个问题以学习笔记的形式整理出来,以期共享并就教于诸位同志。所谓儒学的“孝道”,就是儒家孝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实践。 一、孝的基本义涵 (一)孝的三项义涵 1、狭义(本义)的孝:善父母的行为。“善父母为孝” (尔雅释义)孝源于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血缘亲情关系。孝讲的是子女要善事父母。孔子说,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强调按照礼仪、礼制来对待父母的生养、死葬、祭祀。曾子云:“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祭义)“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丧则观其哀,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者,孝子之行也。” (礼记祭统)要求对父母要孝顺、尊敬,不使父母受辱。 2、广义(泛化)的孝:一切道德的行为。曾子曰:“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礼记祭义)曾子把孝行扩大到居处庄、事君忠、莅官敬、朋友信、战阵勇。“五者不遂,灾及父母”,所以必须孝敬。“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孝首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要“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孝要贯穿事亲、事君、立身的全过程。 3、特殊义涵的孝:生物性行为跃变为道德行为。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离娄上)生育后代,繁衍种群本是自然的生物学行为,作为社会的人,它却跃变为道德性行为人的家庭要延续,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这种由生物性行为跃变的道德行为是必然的,不能中断的,不能中断宗统。这是由宗法观念产生的儒学之孝的特有义涵。 (二)孝在儒家德行中的地位。1、孝为仁之本。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仁之德性内涵是爱,孝是最强烈的爱之感情和行为的表现。2、孝为德行之本、之首。“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我国古代农耕社会是家国同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中最重要的德行是孝。国家是家庭的推展,家庭中长成的道德可推至国家,对国家要忠。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事亲可移于事君,达到孝与忠的统一。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曾子说:“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大学) 二.孝的社会功能 从具体的伦理角度说:孝的社会功能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同时是赡养老人的社会工程。 从更根本的、形成文化自觉的角度说,孝能表现出儒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之特征。 (一)儒家生活方式中的人生意义:希望与责任 人生意义是人对生命、生活是有价值的。“人值得一活”是对人生的一种识解和理性自觉;是由此产生动力、满足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这是只有人类才能拥有的生存体验和高贵的存在标志。 一种文化类型生活方式能存在延续下来,必须给这种文化类型中的人们提供生活目的、人生意义。 虔诚的宗教徒总是会感到生活是有意义的,他们在不懈的追求着宗教目标。儒家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在儒家生活中,孝的道德要求使人产生一种希望和责任:希望父母幸福,子女健康成长,并以此为自己的责任,孝的道德要求使一个人的生活涌现了多于、高于个人的目标、目的,也就是说有了生存的自觉,有了人生意义。 从赡养父母到荣耀父母,从生育子女到教成子女,孝子承载的责任是很重很高的。孝子之心要求一个人终身付出努力,这种努力应该贯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孝子之心总是能在自己为父母努力获得好的赡养中、为子女挣得好的成长中,感受到欣慰、幸福,感受到人生意义。当然,儒家生活还有在对于成人、成仁不朽的崇高追求中,在经历苦难而提升生命品质中,感受到人生意义,但孝的实践是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日用伦常生活中实现的,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拥有的,很普通很平凡;从这里滋生的人生意义生活的目的感、生命的有意义感,就是儒家生活中最普遍广泛的、人人都能感受、分享的人生意义。 (二)现代化进程中的动力因素:勤奋的品质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后发性,需要巨大的动力推动。 儒学孕育出来的可转化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动力诸多精神因素:对国家的伦理认同;社会责任的意识;勤奋的品质等。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兴起的“伦理精神”就是从新教(加尔文教)宗教理论中发育出来,认为“劳动是获得上帝恩宠的唯一手段”;积累财富、节俭生活是对上帝的义务责任。(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的勤劳品质,得到举世公认。 勤劳是为某种有益的、有价值的事业而不懈劳作的品质,是人类普遍的、共同的品质。但形成显现这种品质精神、内涵、道德支持、文化传统缺有不同。 儒学文化在孕育中华民族勤奋品质方面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儒家生活方式中,作为勤勉品质精神核心的道德理念就是孝。 儒家孝的道德义务责任所激发的勤奋劳作,覆盖全部生命过程、全部生活领域。儒家生活方式里,孝的实践就是最为普遍的、基本的人生自觉,勤勉地劳作也是最为普遍、自觉的生活态度。在儒家生活中,勤勉劳作具有道德内涵,道德与功利融为一体,为了父母、子女履行孝的伦理道德责任意识、道德感情,可以支撑一切功利追求,儒家生活中的一个最广泛的和时时表现着的人生和生活的动力因素,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这基本上是个体生活层面上的动力因素,会汇入使精神内涵和生活层面都更宏大广阔的、由对国家的伦理认同和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动力因素中去,共同支持、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三.孝道的历史存在和现今状况 (一)孝道的历史存在:合理地、被尊崇地存在。赡养老人;形成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伦理秩序,受到全社会的尊崇。汉朝第二代皇帝(惠帝)的谥号用“孝”,此后历代皇帝的谥号、庙号、陵号,用“孝”的颇多。 孝悌品德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汉有孝廉、唐有孝悌力田科,清有孝廉方正;正史为孝子立传,晋书以下共有806人。 总之,儒家孝的思想和实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传统孝也有局限性,有些规范失去社会生活的依据。如:“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三年无改为父之道。” (论语学而)有些规范或孝行为缺乏科学根据、伦理支持。如“二十四孝”中的哭笋(三国孟宗)、卧冰(晋王祥)、埋儿(东汉郭巨)。 还有一些是权力因素的侵入:如“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私财。“(礼记曲礼上);“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礼记坊记) (二)孝的现今状况 1、孝被削弱:我国由农耕社会转变为工业化社会的社会转型期(目前总体处于工业化初期)。 (1) 社会转型带来主导的家庭模式的变化:即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蜕变。家庭模式类型有传统家庭和非传统家庭。传统家庭有主干型:上有父母,下有妻子,三代;核心型:父母与未婚子女,二代;联合型:二代以上,每代皆有两对夫妇。非传统家庭有历代户口、田赋统计。“大率户为五口”是主干家庭。现代化进程以来,19世纪50年代,核心家庭为50%;2000年,核心家庭为68%,主干家庭21%。在此社会转型时期,生活情境使子女在溺爱中成长,赡养之责未尽,又去建立自己的小家庭。从理论上说,易使伦理关系断裂、单向;子代的道德意识缺乏。如1999年春晚歌曲常回家看看引起强烈的共鸣与反响;2010年在豆瓣网站上热议的所谓 “父母皆祸害”,反映出一些人根本不懂孝、不要孝。 (2)对“五四”文化的反思 “五四”及以后很长时期内,对儒家文化多采取彻底批判、否定的态度,这确有解放思想、积极推动变革的一面,不容否定;同时也有片面、偏激的一面,为害不浅,必须抛弃。就孝道而言,批判者所持观点:很残忍:父权压制年青一代,妨碍他们成长、幸福;很虚伪:如“丧礼”中的客来即哭的观点;很荒唐:“二十四孝”中的某些行为。这种偏激、片面的观点:只注意到被权力扭曲的部分,被形式化吞噬所失去道德内容的部分,未看到孝之表达仁爱感情的道德因素、赡养父母的积极社会功能。 对孝否定者所提新观点,是尊重个性,尊重子女权利;彻底的非孝观念。如胡适在我的儿子(1919年)中说:“生你,如树充实结子,我无恩于你;教你,是我对人道的义务,不是待你的恩谊。”结论是“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这样,胡适就把父子间不可分解的敬爱情感的伦理关系,变为拥有平等权利的个人间偶然发生的关系;将做一个正派人与做孝子对立起来。胡适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这些一直都被推崇的最有影响的人物对孝抨击,形成了这样一种思潮:孝是落后陈腐的,有害的,应被鄙弃的。 2、孝的新发展: 我国现今是经济发展快速,道德建设滞后,发掘、利用传统道德资源正当其时。(1)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1996.10)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9),提出公民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其中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关系,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这样从家庭到邻里,就把孝的范围扩展了。孝的性质和范围发生了变化,由父慈子孝(伦理性)到尊老爱幼(非伦理性)。(2)推进道德建设,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荐评选新的道德模范:2007年举行首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2009年举行第二届,2011年举行第三届。新的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