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肾病综合征-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ppt_第1页
课件:肾病综合征-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ppt_第2页
课件:肾病综合征-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ppt_第3页
课件:肾病综合征-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ppt_第4页
课件:肾病综合征-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肾病综合征,2,肾病综合征,1. 诊断标准 2.病理类型(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概述,肾病综合征是因多种肾脏病理损害所致的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d),并常伴有相应的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 水肿、高脂血症等一组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征不是疾病的最后诊断。,4,诊断标准: 1. 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d。 2. 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 3. 水肿 4. 高脂血症 其中 1与2必需。,5,大量蛋白尿 通透性增加 低蛋白血症 蛋白丢失或分解过多 水肿 胶体渗透压降低 高脂血症 脂蛋白合成 总之,大量蛋白尿是导致肾病综合征的基础。,6,病理类型,微小病变型肾病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 膜性肾病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来源于:内科学 第七版,一、概念:,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是以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扩张、基底膜增厚,增生的系膜细胞和基质插入肾小球基底膜(GBM)和内皮细胞之间导致GBM增厚和双轨状形成为病理特征的肾小球疾病。当系膜增生明显时可将肾小球分隔成分叶状结构,又被称为“分叶性肾炎”。,7,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50%60%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15%20%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余下为隐匿性肾炎和慢性肾炎综合征,8,二、 根据电子致密物的沉着部位及基底膜病变的特点分为三型:,第型:光镜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广泛插入基底膜与内皮细胞间而呈“双轨征”,本型之系膜增生最为严重,可分隔肾小球呈小叶状,称“分叶性肾炎”。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IgM及C3颗粒沿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呈颗粒状、“花瓣状”沉积。电镜检查可见系膜区和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及系膜插入现象。,9,增生的系膜细胞形成长的突起插入内皮与基底膜 之间,在突起周围形成新的基底膜物质与原来的基底 膜形成双层车轨样结构,11,12,13,14,15,电镜: 型,系膜细胞的细胞浆插入了基底膜,当系膜细胞(有巨噬细胞的功能)随着内皮下的免疫沉积物插入基底膜时,基底膜呈现这些特征性的改变。在此过程中,它使基底膜结构发生紊乱。,17,第型:光镜表现于型相似,但细胞增生不如型明显。典型的免疫荧光表现为C3呈线样和条带状在毛细血管壁沉积,免疫球蛋白沉着较少见。电镜可见电子致密物在GBM中条带状沉积,故也称为“致密物沉积病(DDD)”. 本病是由补体代谢异常引起,18,来源于: 邹万忠 肾活检病理学,来源于:肾活检病理学 邹万忠,电镜: 型,电镜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I型,基底膜有电子致密物沉积。这些基底膜内的暗色的电子致密物沉积常融合成肋骨样。,21,第型:本型除与第型有共同改变之外,电镜下电子致密物除在内皮下沉积外,有较突出的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着,并可见于膜性肾病一样的基底膜钉突形成。免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