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搜索引擎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例谈.doc_第1页
互联网搜索引擎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例谈.doc_第2页
互联网搜索引擎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例谈.doc_第3页
互联网搜索引擎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例谈.doc_第4页
互联网搜索引擎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例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互联网搜索引擎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例谈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锦湖小学 黄建平一 教学课题1. 【课题】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2. 【教学课时】:一课时3.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诵读古诗,了解“牛郎织女”神化传说。4. 【教学难点】: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5.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古典音乐。 (2). 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二 教材分析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乞巧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字:会认2个字,会写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背诵古诗。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复述牛郎织女的故事。2过程与方法:(1)运用百度搜索网站资源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上网搜索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2)拓展阅读关于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的诗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3)掌握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愿意与小伙伴交流、学习、共同进步。(3)愿意传承祖国传统文化、习俗。 四 教学方法这首诗的教学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意境互动简单的说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把握古诗的意境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画面互动。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我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乞巧场面的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根据画面想像,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选用的是经典名曲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家家乞巧宏大的场面,因为场面大而热烈,因为场面大而深沉,更何况是在夜晚,因而一段宁静致远、深沉空旷的丝竹之曲,怎能不激发起学生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品读鉴赏过程由浅入深,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读读出节奏,三读品味意境。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我总这样问学生:“你认为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样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看看学生自己能读懂什么,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4借想象互动。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借助图片、音视频等媒体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的心情,想象人间乞巧的热烈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与织女对话,为自己、老师、同学、亲人向织女乞求美好的心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五 教学思路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渗透古诗学习的方法,以及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采用了意境互动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乞巧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用百度搜索下载乞巧民间故事和乞巧文化的图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利用百度搜索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乞巧场面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使学生易于理解古诗,使简短的古诗更丰富,更充实,让学生倘佯在诗韵中,陶醉在诗境中,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基于教材特色和阅读教学的学段要求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思路:1.以“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效益”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整合教材、求新求效。2.以“引导学生阅读有故事的古诗,走入有情有境的情感世界”为教学方向。3.以“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为教学主旨,创设情境、充分品读、学语习文。六 教学过程一导入 1. 【百度视频】(播放牛郎织女的传说),导入新课。/m/baby/lecture/guoxue/2010/0407/26323.shtml2.这就是流传千古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听完传说,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与这个神话传说有关的一首古诗。3.板书课题,指导书写“乞”、“巧”。4.理解诗题。(1)区别“乞”和“气”。(2)给“乞”字组词,理解题意。 “乞”是乞求的意思,那什么叫“乞巧”呢?哪位同学能将你预习所了解到的告诉我吗?师:乞巧是七夕这主要的民间活动,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5. 【百度知道】(简介作者林杰)/question/213274347.html?si=6二学诗(一).初读全诗 1.听了林杰的介绍,很想去读读了吗?心动不如行动!请看大屏幕!【百度搜索】(出示古诗)http:/3825359./Article/2008/08/07/281806.html2.提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把每个音读准,反复多读几遍,把古诗读通顺。3.学生自由读诗。4.多种形式的读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齐读)【一读】读准确 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园。【二读】读得有节奏 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师生合作读出节奏。【三读】读出味道5. 【百度视频】(古诗朗读)/show/Rgm0BIEjYf5xY2Wx.html(二)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1.理解宵霄师: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课件出示:宵霄)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宵”是晚上,“霄”是天空)2.师:【百度图片】(出示碧霄图)/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D2%B9%BF%D5%CD%BC&in=24752&cl=2&lm=-1&pn=24&rn=1&di=3993785463&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你们看,这就是七夕的夜空!能形容此时的天空吗?诗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这样的夜空?(碧霄)3.师:每年的七月初七,星空闪烁,多么美丽的夜晚,让人遐想,让人想起那牛郎织女天上相会的传说。(板书:天上相会)故事中哪一句是描写这个情景呢?(课件)引读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生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指导朗读,“看”字轻读,读出不忍惊扰牛郎织女的感觉。(三)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过渡:读着诗歌我们都发现了这里藏着一位姑娘呢,她的名字叫_(学生:织女)。除了藏着这位织女,还有一位男子,他的名字叫_(学生:牛郎)1.刚才我们看了牛郎织女的传说的视频,你们还知道什么?2.结合动画师小结牛郎织女的传说,感受渡河桥及了解鹊桥的意象。3.是啊,牛郎织女日也盼,夜也盼,终于盼到了相会团圆的时刻,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心情是怎么样的呢?4.师:让我们在读中再次体会牛郎一家团聚的喜悦吧。(指导读牵牛织女渡河桥5.【百度图片】(出示鹊桥会)/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6%F2%C7%C9&in=7966&cl=2&lm=-1&pn=322&rn=1&di=34862348235&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四)吟咏千古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1.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课件出示三四行)2.师: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怎么说的?3.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师:【百度文库】(出示织女的介绍)/view/2f29d28271fe910ef12df847.html4.师:所以在这七夕之夜,人间的人们正家家(学生接念乞巧望秋月)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学生想象回答)5.每个地方乞巧的方式都不一样,除了诗中提到的对月穿针的做法,你们还了解到哪些乞巧的习俗。(学生汇报交流)尽管她们乞巧的方式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向织女乞巧的心愿,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拥有“聪明、美丽、善良”更重要的是拥有一双“巧手”。只因为织女有一双巧手,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百度图片】(出示彩云图片3-5幅)/i?wd=%B2%CA%D4%C6%CD%BC%C6%AC&word=%B2%CA%D4%C6%CD%BC%C6%AC&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m=hao123#6.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是啊,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美不胜收,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织女的巧手,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板书:人间乞巧)希望自己也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也叫七夕节,女儿节。7.师:乞巧节是古代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你能想象千家万户都在乞巧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吗?”(热闹的场面)8.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是从哪句话读出来的。(家家乞巧望月)哪个词最能说明人多?(家家)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有的在小院里,有的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百度图片】(出示乞巧场面3-5幅)/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6%F2%C7%C9%B3%A1%C3%E6&in=18364&cl=2&lm=-1&pn=0&rn=1&di=8534318250&ln=1173&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0&-1/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6%F2%C7%C9%B3%A1%C3%E6&in=18364&cl=2&lm=-1&pn=0&rn=1&di=8534318250&ln=1173&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6&-1/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6%F2%C7%C9&in=13923&cl=2&lm=-1&pn=151&rn=1&di=21138692820&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等等场面。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望着秋月不停地穿呀穿呀,那是为什么呢?9.体会“望”的内涵,祈望幸福、渴望幸福.10.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尽)11.抓住“尽”字谈体会。12.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人间企盼、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师:我想,人间的少女们除了乞求手巧,还有许多的心愿要乞求。老师还带来了一首乞巧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百度文库】(出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齐读。/view/5e4ee94c2b160b4e767fcf16.html13.交流: 是啊,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里,如果你有一双巧手,那你将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因此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出示)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14.其实,除了唐代林杰笔下的牵牛织女,历代许多诗人都曾被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配乐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引导学生读)【百度MP3】(播放相思河畔)/m?word=mp3,%CF%E0%CB%BC%BA%D3%C5%CF&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CF%E0%CB%BC%BA%D3%C5%CF+&si=%CF%E0%CB%BC%BA%D3%C5%CF;%D5%C5%D2%E3;0;0&lm=-1&mtid=1&d=8&size=9646899&attr=0,0&titlekey=528779057,2144730237&mtype=0【百度知道】(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question/208697366.html?si=2虽然年代在变,但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依然未变。(五). 咏叹经典1.小结诵读:(课件)师:当七夕之夜我们仰望清朗的夜空,发出感叹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生读。师:站在这碧霄下,我们仿佛看见那茫茫的银河想起了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生读。师:少女们仰起了头对月穿针这叫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生读。师:穿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出示“穿尽红丝几万条”,生读。2.师: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板书:美好心愿)我很想读读这首诗。你们能给个机会给我吗?【百度MP3】(师配乐朗诵古诗)(播放女儿情)/m?word=mp3,%C5%AE%B6%F9%C7%E9&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C5%AE%B6%F9%C7%E9+&si=%C5%AE%B6%F9%C7%E9;%B9%C5%F3%DD;0;0&lm=-1&mtid=15&d=7&size=4508876&attr=0,0&titlekey=552648986,2232354679&mtype=03.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朗诵吧!【百度MP3】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你们不想向我乞取了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4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老师乞取什么呢?5好的,谢谢你们。我这里有一组再现乞巧场面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百度图片】(古代、 现代乞巧场面3-5幅)/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6%F2%C7%C9%B3%A1%C3%E6&in=17725&cl=2&lm=-1&pn=38&rn=1&di=4400615835&ln=1172&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300&-16.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百度MP3】 三总结 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板书设计: 天上相会 乞巧 美好心愿 人间乞巧七 教学反思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中国古诗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俗话说“浓缩就是精华”,古诗不正是如此吗?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浓缩着丰富的情感,积淀着智慧的结晶。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加厚他们文化底蕴,养成高雅的气质。可见,重视古诗教学意义重大。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纵观平日的古诗教学,我们不乏看到古诗教学课成了诗意的串讲课,枯燥烦琐的字词分析,句意的理解,缺乏应有的创新与想象。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古诗的单一目的。因此,学生只是机械的获取知识又何来的创新与想象呢?我觉得,古诗教学应做到“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氛围中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下面,我结合乞巧一课,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探讨: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我教学本诗时,紧紧抓住了诗中的“看”“尽”“望”三字进行品读、想象、拓展,从而感悟诗中的内涵。一、紧扣“看”字,想画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力的窗口”。因此,在学习乞巧这首诗时,我紧扣“看”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我直接播放视频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时,我问“读了前两句诗,你看见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话开了,有的说我看见了满天的繁星,有的说我看见了半弯的月亮,有的说我看见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这时我相机出示了“碧霄”图片,让学生认真的观察,进一步感受这美丽的夜空。是啊,夜空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繁星璀璨、白如纱带的银河更在于那美丽动人的传说牵动着一颗颗善良人们的心,最后我结合动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渡河桥”的意象感受“鹊桥”美。这很像电影的大全景,缓慢而又深情地移动着,万里星空尽收眼底七夕之夜仰望星空,心儿和星空同样澄碧如洗的美妙时刻,人们一颗一颗地细数着漫天星辰,搜寻着牵牛织女星,搜寻着那条闪烁着奇异光彩的鹊桥。二、穿过“尽”字,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末。”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他老人家还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和诗人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如,“天上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以此句过渡,引导学生学习后两句诗。“透过这两句诗,你似乎又看见了什么画面呢?” 有的说,我似乎看见了:家家户户仰望星空。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了,这是何等的热闹与壮观啊!有的说,我看见了姑娘们在着对月穿针;也有的说,我看见了她们穿的红丝线很多条。这时我相机抓住“几万条”“尽”等,让学生具体体会红丝线的多,体会姑娘们的一双巧手。借着淡淡的月光,要把红丝线从七孔或九孔针穿过去,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见少女们心中的愿望又是多么的强烈啊!因此,试着换位思考,让学生渐入诗境,自然水到渠成。三、透“望”字,悟诗情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