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依法治国背景下对深化实化见义勇为法制化推进的思考上海市见义勇为基金会 胡顺康 陈建中见义勇为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推崇的传统美德,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我国从国家层面到各级地方政府,从社会道德构建到个人品德养成,历来也是倡导、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并制定了专门的法规性条例、制度,设立专门机构、社会组织等,开展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表彰奖励和宣传弘扬,目的就是通过肯定、褒奖、保护和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努力使见义勇为行为能获得社会广泛支持,权益受到保护,自身利益得到保障,让见义勇为者“英勇一时,光荣一世”,使充满社会正气的见义勇为精神得到社会的推崇和尊重。然而,在日益复杂的现实社会环境客观存在的不少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致使有德之人吃亏,无德之人得利;见义勇为者利刃加身,见义不为者冷漠泰然;肇事者逃之夭夭,救人者反而被诬之类的事件时有耳闻;一人有难,众人围观,见义不为,执法者和见义勇为者祛邪济困却孤立无援的场景时时重演,英雄“流血又流泪”、“伤身又伤心、痛苦一辈子”的情况也常有耳见,见义勇为有时也会面临窘境。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需要从社会意识、道德规范、法律制度等各个层面去探索化解,其中,为见义勇为提供充分的法制性保障无疑是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一、用法律制度营造见义有为、见义敢为的社会环境顾名思义,见义勇为的“义”原泛指侠义和道义,现指正义和公义;“为”则指行为、作为,也就是现时的有为、勇为和智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学者大家对“义”都曾作出解释。东汉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说:“义,己之威仪也。”董仲舒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义必由中断判也。”淮南子中则认为“义者比于人,而合于众适者也”。这里解释的“义”就是社会公认的善、法度、法则、规则的意思,即人们在思想、行为中应当遵循的标准和原则,显示的是人、社会的向善需要和道德追求。所以,孔子在论语说道:“非其鬼而祭之,谄(chan)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即:见到合乎道德应做的事而不做,就是没有勇气。反过来就是见到合乎道义的事要勇于去做。宋史欧阳修传中载有:“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条文解释则很直白:看到合乎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目前,从一些地方法规和社会道德观念所体现的对见义勇为的定义,比较公认的是指为了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免受或少受损失,没有法定职责或者约定义务的公民冒着人身或财产危险而奋不顾身,敢于担当道义责任而做出的正义行动,其结果应当是坏人坏事得到惩罚,公平正义得到伸张,公共利益免受损失,公众危难得到救助,社会秩序得以维护。(一)对见义勇为属性的法理分析。见义勇为行为源自于个人或社会群体的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品质,因此,见义勇为的概念从属于社会道德范畴。但是,见义勇为与法律范畴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从法理上看,见义勇为的性质与我国民法体系中列举的“无因管理”类似,其行为方式又与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相似。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规定“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和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支付的必要费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四十二条明确规定:“为维护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合法利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在侵害人无力赔偿或无侵害人的情况下,如果受害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受益人收益的多少及其经济状况,责令受益人给予适当补偿。”这就是因“无因管理”产生所谓“债务”的法律依据。在实践中,与某些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后,当事的行为人要求收益者支付一定补偿有类似之处,一旦发生民事诉讼时,民法通则的这些规定也常被法院作为见义勇为“索赔”案件的处理依据。民法通则所述的“无因管理”应当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管理人(自然人)发生管理他人事务的行为,首先必须要有为维护他人利益而进行管理的主观意愿,这个意愿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迫”的。其次必须是双方不存在法律义务,即既没有法定义务,也没有合同约定义务。比照这一特征,很多见义勇为的行为恰恰符合了“无因管理”的行为要件。然而,无因管理与见义勇为性质又是完全不同的,分属不同的社会范畴。虽然在实践中,两个概念有内在相似之处,但无因管理是法律概念,所强调的是法律事实,与道德动机无关;见义勇为则是道德范畴的概念;本质上两者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也是不一样的。无因管理会涵盖一些见义勇为行为,见义勇为却不等同于无因管理。因为,见义勇为所强调的是一种特殊情形,即“勇”所体现的情况急迫性和危险性,展现的是社会个人或群体的品质和道德水平,是一种个人或群体自发、自觉的道德行为。只有当见义勇为的结果发生了类似“无因管理之债”时,才可能依据民法或刑法进行调整。如民法通则109条规定:因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二)拓展见义勇为内涵,鼓励有为、敢为、智为。见义勇为行为在中国历史上和现实环境中都是被推崇的一种社会行为,受到人们由衷的认同和赞誉。中国文字中有很多形象的描述,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肝义胆,义不容辞;舍己为人,视死如归;舍生取义,惩恶扬善等等,都与见义勇为行为直接关联。在很多人的想象中,一提到见义勇为,脑海里浮现的往往就是豪迈义举的大场面,就是奋不顾身,就是援危救难,就是“见义勇发,不计祸福”(宋苏轼陈公弼传),就是“纵使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唐李白侠客行),而温文尔雅,以智谋取胜从感情上总觉得与见义勇为壮举的轰轰烈烈不十分相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尊重生命的理念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的情况下,越壮烈越英雄,越英雄越好汉的传统见义勇为思维定势和评价标准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见义勇为的内涵是否仅仅表现为不顾个人安危的、能够挺身而出的,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勇敢和作为?当一个平民英雄是不是一定要流血、牺牲才能被认可?面临危险,先采取一定的自我保护措施,再尽可能去帮助别人,算不算见义勇为?在当前形势下,鼓励见义勇为,弘扬见义勇为精神都应当对这些问题有所解释。前不久,武汉市人大对相关见义勇为的奖励、保护条例进行了较大修改,其中一个重要修改就是在原条例中,删除了“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字样,原强调“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表述,也修改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为此,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举行新闻通气会,对于2016年1月1日实施的新版条例作了解读,提出:既要肯定大义凛然,不怕流血牺牲的见义勇为行为,也应当鼓励、倡导科学、合法、适当的见义有为、见义智为。武汉市人大常委会法规工作室主任刘诗华更是认为,不顾个人安危,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也不能要求每个人去做到。因此,如果仅仅把这种行为界定为见义勇为,并不利于鼓励更多的人去见义勇为,如果适当扩展见义勇为内涵,将见义勇为、见义有为、见义智为都包括进来,实际上是提升了见义勇为的层次,也可以使社会、公众更全面的认识、理解见义勇为。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副理事长邓斌也用具体事例进行了说明:有一次,江汉区的一位老太太在家中窗户处看见楼门口有几个人在撬锁盗窃摩托车,老太太自知年老体衰,斗不过行窃歹徒,但她及时打电话报警,使民警迅速赶到,抓获了盗窃人员,这种制止违法犯罪的机智行为理应列为见义勇为范围予以表彰奖励。武汉市对相关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彰显了在倡导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同时,肯定、倡导有勇有谋的见义有为、见义智为逐渐成为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的新导向,引导更多的公民参与进来,提升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的实效。武汉市人大对相关见义勇为表彰保护条例的修订也给了我们以启示:无论是见义勇为还是见义有为、见义智为,要被社会、公众认可和肯定,都需要法律制度的先有为,即在法律制度上建立保障,鼓励社会和公众去见义有为、勇为、智为。同时,也要以法律制度提醒人们应当合法而为,使见义勇为精神真正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真正符合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发展要求。二、依法明确见义勇为要义,确保见义勇为有序工作发展对见义勇为行为和主体的认定必须具有法律性依据,才能具有社会公认的权威性。目前,关于见义勇为的全国性立法尚没有列入规划,对见义勇为认定和奖励保障,在政府规章层面的有2012年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七部委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意见(下称意见)。在此之前,关于见义勇为行为和主体的认定、奖励及权益保障主要通过各省市的地方立法或制定地方政府规章来实现的。相对意见地方法规或规章虽各具特色,但无论是主体明确、行为认定和奖励保障力度存在很大差异,使见义勇为行为在不同地方受到的保障和奖励是有差异的。意见出台后,各地本着贯彻执行意见的精神,陆续着手对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进行了修订,使各地对见义勇为主体、行为认定和奖励保障逐渐趋向类同,这也为将来列入全国性立法规划做了基础性准备工作。综观目前为见义勇为提供依据的法规、规章中,对见义勇为主体和行为的提法主要有以下几类:比较常见的一类是“公民在法定职责、法定义务之外,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挺身而出的见义勇为行为”,如国办转发的意见。但对什么是挺身而出?挺身而出的后续行为如何体现“见义勇为”,意见还是有些语焉不详,在具体操作时仍可能产生歧义。笔者认为,意见对见义勇为主体和行为的描述,更趋向参考民法中的“无因管理”,而不是对见义勇为本身的法规性界定。第二类较为常见的提法是“不负有特定职责的公民,为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挺身而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行为。”如重庆市鼓励公民见义勇为条例;浙江省人大通过的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见义勇为行为是指公民在法定职责之外,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增加了“抢险救灾”的内容。第三类提法显得比较笼统,如上海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等规定:“所称见义勇为是指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抢险救灾的合法行为”等等。虽然对见义勇为主体和行为的提法有些模糊,但强调了必须是“合法行为”,其将见义勇为行为与依法而为结合无疑是它们的亮点。这三类对见义勇为主体和行为的定位在具体操作实践中,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其中,第三类提法看起来最为宽泛,似乎任何人只要符合所述行为特征,就可以确认“见义勇为”。但也因为过于宽泛笼统,在实践中反而容易引起争议,行为确认的难度更大。一些特定行业主体如警察的打击违法犯罪,如处在在抢险救灾中的军人等,从行为特征看完全符合第三类的主体定位行为界定,但实践中却因特殊身份和有关法定义务而不能被确认为是见义勇为行为,最主要的理由:这是他们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即便这些特定主体在非工作时间,是否属“见义勇为”仍存在很大争议。崇明县公安局的一名警察,在下班时间外出途中,看见一辆汽车因操作不当坠入河中。危急时刻,这位民警毫不犹豫跳入河中,设法砸碎了车窗,将车内3名乘客全部救出。当地政府为该民警申报了见义勇为先进的表彰,但评审委员会有争议。有的评委认为,民警在非工作时间能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这种行为就是“见义勇为”。但也有评委认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警察的法定职责,是职务行为,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因此不能认定为是见义勇为。类似的例子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如企业内发生盗窃,保安人员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企业内发生火灾,企业职工协助消防人员救火等等,在评选时都可能存在异议。而对第二类的提法,由于对“不负有特定职责”主体的不同理解,同样存在对事实认定的不确定性。上海嘉定区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一名保安在劝解一起纠纷时,发现一个当事人拿出类似枪支的东西,在一时无法辨明真假的情况下,这个保安奋不顾身的扑上去,在别人协助下制服了持枪者。此后,在为这个保安员申报见义勇为时,有评委认为制服持枪嫌疑人超出了保安员的“特定职责”,应当认定为“见义勇为”。但也有评委认为保安员特定职责的范围应包括制止各种违法犯罪,因此不应认定为“见义勇为”,使这名保安员失去了被评定为见义勇为的机会。类似情况在各地都有发生,如2012年,广东省的3名保安抓住了一名杀人逃犯,虽然受到公安机关表彰,但却被认为是职务行为,不属于见义勇为范畴。可见,对行为主体所谓“特定职责”如果缺乏法律法规的权威解释,必然会发生歧义。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副理事长邓斌在解释武汉市新修订的法规对见义勇为主体界定为“在法定职责、法定义务之外”时举例说明:如果在企业里发生了罪犯抢劫、盗窃,或者失火等,保安人员制止违法犯罪或抢险救援,显然是职务行为;但如果违法犯罪人员逃跑,或事后在企业范围以外被发现,保安人员仍在奋勇追查,终于将违法犯罪人员查获,这就有了见义勇为的情节。参考武汉市新修订的见义勇为条例,上海嘉定区的那位保安如果是在合同规定的职责、时空范围之外抓获了违法犯罪嫌疑人,实际上就具备了见义勇为的情节。老百姓对此理解就简单的多。有央视媒体记者就武汉市修订新条例一事采访市民,了解市民如何看待见义勇为,有市民就很直白的说:当一件不平之事你可以管,也可以不管时,你选择了管,那就是见义勇为!在国办转发七部委意见后,各地在修订相关见义勇为法律法规时,对主体的确定一般都采用了第一类提法,明确了见义勇为行为是“在法定职责、法定义务之外”,大大降低了认定时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参考这个定义,见义勇为主体的认定比较清晰,一些原本存在的争议,如有违法犯罪前科人员能否被认定为见义勇为主体这样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三、见义勇为应当是在法律法规范围内的行为尽管占有道德高地,但在目前条件下,见义勇为行为并不必然可以享有法治的免责特权。为什么有些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仅不被肯定,有时还要面临法律责罚?这实际是一个体现个人或群体道德品质的见义勇为行为与法治原则可能产生冲突的问题。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就是将见义勇为行为纳入法治的范围。不论是制止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还是奋不顾身的抢险、救灾、救人都必须在法律法规范畴内进行。见义勇为还是有为、智为都应限定在合法的“度”内,如果过当,超越过了合法的度,就有可能会受到法律法规的追究。(一)见义勇为行为必须合法才能得到社会的最终认可。2014年7月的一天晚上,深圳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大学生小涂在“世界之窗”游玩时,听见有人呼救,随即发现有人正在猥亵妇女,就毫不犹豫冲了上去。为了制止违法犯罪,解救被害女子,小涂情急之下打断了那名违法人员的腿。事后,小涂见义勇为的举动,不但没得到肯定和表彰,反而被警方处以治安拘留。小涂认为自己没错,警方却告诉他,如果构成重伤或轻伤,就有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小涂的遭遇经媒体披露后,情况发生了逆转,警方最终撤销了案件。但是,如果行为过度确实导致轻伤或重伤,政法机关如在舆论鼓迫下的不予追究,同样也不符合法治精神。事后小涂表示,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情可能就不会这么冲动了,可以选择报警。类似这样的事情其实生活中并不鲜见,如在公共场所抓住了扒窃的小偷,本是见义勇为,但是众人对小偷一顿暴打,致小偷严重受伤,就可能构成犯罪。古人有云:侠以武犯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由于“见义勇为”不是严格的法律概念,不具有独立的法律意义。对见义勇为行为造成后果的法律责任认定,是以刑法、民法等法律法规有关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以及故意伤害、财产损害和民事侵权的相关规定为依据的。如果公民在见义勇为当中,其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仍需视情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见义勇为的行为不因为其的道德高尚性而可以在法律上免责。因此,强调见义勇为行为的合法性就显得尤其重要,也是依法治国背景下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推进见义勇为事业发展的应有之义。(二)构筑见义勇为合法性的法律依据。鉴于目前我国法律体系对见义勇为的规定主要由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来体现的。要提高对见义勇为评选认定、表彰奖励、权益保护和宣传弘扬规范性、有效性,需以通过进一步明确现行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内的相关内容,为见义勇为构筑统一的法律依据。一是可以通过立法机构、“两高”等权威机构,对例如无因管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中与见义勇为关联性密切的条款作出有利于见义勇为行为的司法解释,通过法律界定或权威释法的引导,强调有为,鼓励勇为,提倡智为,并注重合法而为。二是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途径,让公众了解、知晓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社会法治意识。在很多情况下,作为见义勇为者,应该对法律法规有必要的了解,尽可能避免一些防卫过当,财产重大损害的结果。从倡导社会正气的角度,当然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有见义勇为的精气神,而且不仅停留在口头上,更能转变为实际行动,有效构建鼓励倡导见义有为、见义智为的社会大环境。三是积极推动专门、统一调整见义勇为行为及有关法律关系的立法进程,以健全的法律法规界定见义勇为免责的必要条件,摈弃总是以舆论干涉、压迫司法,破坏法治统一的不当做法。当然,因见义勇为的性质属于个人或群体的道德范畴行为,当把一些社会道德的要求,转换成具有普适意义的法律法规时,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条文上或用语上都要避免因不同群体的适法而造成不良后果,例如,不能将鼓励见义勇为的条目误解为也鼓励未成年人的见义勇为,从而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无谓伤害。为此,可以通过立法过程中的充分听证、论证和比较甄选,明确不同社会群体的行为要求,以此达到社会权益的相对平衡,避免出现类似问题。(三)以法为据,建立公正的评选机构。为了确保对见义勇为主体和行为事实的认定具有有法可依的权威,并得到社会、公众相对一致的认可,要改革现行的见义勇为评审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有独立第三方参与的见义勇为先进评选工作架构,以确保评选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第六条规定:见义勇为的确认,由行为发生地县级公安机关负责。县级公安机关应当将确认见义勇为的程序和期限,通过政府网站、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公开。第八条:申请人对确认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福建省将确认见义勇为列入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明确为公安机关的职责。但是在实践中,确认了见义勇为行为以后,还需要根据事实、结果和社会影响评选出省级、市级、县级的见义勇为先进,评选工作则主要由当地见义勇为基金会负责,不同层级的见义勇为先进所获奖励和保障也存在较大差异。而在福建、浙江等省的见义勇为基金会与公安机关的见义勇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或者就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也就是自己确认、自己评选,其公正性难免会被社会质疑。福建省曾有申请者对见义勇为的确认没有异议,而对等级评选结果持有异议,却因福建省条例只将确认列为行政行为,评选主体、过程和结果都未在条例中言明,使申请人无法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得到权威结论。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下,上海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成立以来,见义勇为事实的求证确认和市级先进的评选表彰成为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的主要职责,从而改变了以往综治部门大包大揽的做法,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但是自己确认、自己评选的组织运作模式并没有随之调整或改变,对评选过程或结果持有异议仍然无法得到必要的“救济”,有时评选结果并不令人信服。要完善见义勇为评选机制,可以先通过地方立法或规章,确定确认、评选的必要程序,然后依法由公安和综治部门组建工作班子专司确认见义勇为行为;成立专门评选机构,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见义勇为基金会、公众代表组成,负责审核和等级评选;见义勇为基金会负责表彰奖励。确认、评选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形成互为基础又各自相对独立的机制,以制度程序的有效规范,确保评选的公平、公开。四、依法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权益 见义勇为的奖励、保障,既包含对见义勇为者的社会评价,也包括对见义勇为付出代价之后的赔偿和受到伤害或牺牲后政府、社会应给予的抚恤补偿。如何不让英雄 “流血又流泪,伤身又伤心”,如何给予见义勇为者切实温暖关怀和有效保障,不仅需要在制度上不断完善,也需要全社会用心思考。(一)消除时空限制,缩短保障差距。目前,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奖励保障主要依据地方立法或地方政府规章,由于具体标准、确认对象和时空限制等不同条件,因此全国各省市对见义勇为的表彰、奖励和权益保障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同命不同价、同事不同待遇的情况屡屡发生。如上海对市级见义勇为先进的奖励为一万元,浙江省级见义勇为先进是十万元,福建的省级先进最高可达12万元。同时,大部分的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对见义勇为行为都有“发生地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域限制或申报时限条件,使一些见义勇为行为得不到确认或来不及确认,也就失去了获得奖励、保障的机会。2014年8月,时年51岁的成都游客孙先生在斯里兰卡旅游的时候,为救同伴不幸身亡。家属想为他申报见义勇为,却遭到了当地政府的拒绝。不能说当地政府有错,因为四川省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本条例适用于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见义勇为”。按照这一规定,孙先生虽然是川籍人士,但因行为发生地不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就失去了申报资格。显然,各个省份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地域约束或申报时限,让在危难时刻毫不犹豫挺身而出的平民英雄,在英勇之后却面临被规章制度选择的尴尬。这种尴尬无论是对彰显社会正义还是对见义勇为者的保护都是不公平的,对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也是很不利的。随着创新社会治理进程的加快,各地对见义勇为的观念有了很多新变化,特别是在国办转发七部委意见后,很多地方开始了修订或调整相关见义勇为条例或规定,一定程度消除了不必要的地域、时间限制,加大了表彰保护的力度。如安徽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在附则增加了“本省人员在本省行政区域外见义勇为的,参照本条例规定予以奖励和保护”的说明。孙先生如果是安徽籍人员就可以避免前述的尴尬。北京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也在2014年8月删除了原来必须“在30日内申请见义勇为”的规定,申报不再设有时间限制。辽宁省在修订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中则大幅提高了县级(5万至15万)、市级(10万至30万)、省级(20万至40万)的见义勇为的奖励标准。当然,目前还有很多地方仍然沿用老条例老标准,但毕竟进一步修订、完善地方法规规章的脚步已经迈开。虽然全国立法层面彻底解决诸如时空限制,规范奖励标准和实施综合保障方案等问题的时机还不成熟,将各自为政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行为规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先由中央政府出台指导性意见或提出参考标准,各地通过修改、完善相关条例规章制度,破解地域限制,尽可能缩小标准差距,加大奖励保护力度的办法,还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二)继续坚持法制方向,完善权益保障机制。见义勇为与一般做好事的道德行为不同之处在于面对的是较大危险或困难,使见义勇为者容易受到利益、人身伤害,甚至贡献生命。对见义勇为行为及时充分的奖励和保护就是对见义勇为无畏精神的肯定和褒扬。各省市地方法规性质的对见义勇为人员奖励保护条例的实施,不仅使得对见义勇为人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二建《管理》口袋书
- 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沪教版- 期末试卷 2
- 2024-2025学年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物理八年级下册配人教版第7章 第1节 力含答案
- 西京学院《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数字化环境及数字化建筑表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英语埃及艳后
- 西京学院《监理概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广告摄影与摄像》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翻译工作坊》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老王课件湘教版
- 《共情的力量》课件
- 单词默写表(素材)-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 屠宰行业PEST分析
- 公交驾驶员心理疏导培训
- JBT 14191-2023 管道带压开孔机 (正式版)
- 肌张力障碍性震颤的护理查房
- 新生儿经皮测黄疸课件
-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 tpm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 能源托管可行性方案
- 果树大棚养护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